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①中国居民的消费结构正在从生存型、温饱型向小康型、富裕型结构过渡。消费的功能更加多样化,消费标识功能正在逐渐增强。在我国的居民消费结构中,食品等基本生活消费的支出比例在下降,科教文卫等消费支出的比例在不断升高,消费结构正在逐渐升级,越来越呈现出现代社会消费结构的特征。
②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消费结构呈现出明显的层级性,即不同阶层在消费上体现不同的需求。在较低阶层的消费结构中,满足基本生存需要仍是这些阶层消费的主要目的,主要的消费支出仍集中在生活必需品上面;而在较高的社会阶层中,消费支出更多属于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对这些阶层来说,消费承载了更多的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休闲式消费、社交式消费、身份性消费、炫耀式消费是他们消费的主要方向,消费更多的是与自我身份表达、社会认同联系起来。
③大环境为人们的自由流动创造了很多机会,富裕之后的人们有了社会流动的欲望和可能,人们不再像以前一样囿于政策体制的局限,一生在同一个地方生活。如今,人们的流动欲望被激活,社会流动呈现出常态化,社会阶层结构正在向异质多元的现代型社会结构发展,逐渐从封闭、僵化、凝固的社会阶层结构向开放、流动、分化、重组的社会阶层结构转变,具体表现在:各种新兴阶层、边缘阶层逐渐涌现,阶层之间分化速度加剧,不同阶层之间在不断地分化重组,阶层位序在重新排列,中间阶层的比例在迅速扩大,中下阶层的规模在逐渐缩小,现代型社会结构在不断分化与融合的彼此推进中日趋形成。
④传统的家庭结构经历着巨大的变迁,原有的纵向型、谱系型的大家族式的结构正在缩小,家庭规模正在向小型化发展。新的家庭结构类型不断出现,在城市出现了诸如丁克家庭、空巢家庭、单身家庭等;在农村,隔代家庭比例迅速上升,漂泊家庭和分离的核心家庭比例增加。此外,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出现平等化趋势,父权制、宗法家长制的情况正在大大改变。与之相伴,也带来了诸多社会问题:如空巢家庭养老问题,农村的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问题,传统家庭观念、亲情感的日趋淡薄。在社会日趋多元、异质化日增的今天,我国的家庭结构如何顺应社会结构发展的趋势,使家庭结构的调整与现代社会结构的发展相契合,理应成为今后政策制定时要考虑的重要方面。
⑤丰衣足食之后,社会结构的变化还会表现在民主意识的增强对政治结构的改善提出新要求,对政府职能从管理向服务转变提出新要求,对社会管理格局中要特别重视社会组织、大众参与提出新要求,对文化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提出新要求,对人际交往结构提出新要求,等等。
(选自谢志强《中国社会结构变动趋势应对》,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社会结构”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中国居民消费结构正在逐渐升级,消费的功能更加多样化,科教文卫等消费支出比例不断攀升。
B.在较低阶层的消费结构中,消费的主要目的是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消费支出主要集中在生活必需品上面。
C.阶层结构发生了转变,主要体现在人们的社会流动欲望被激活,社会流动呈现出常态化,趋向异质多元。
D.在现代型社会结构形成过程中,我国的家庭结构顺应社会结构发展的趋势,家庭结构的调整与现代社会结构发展相契合。
【小题2】(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国的消费结构呈现明显的层级化,总体上由温饱型向富裕型过渡,消费标识功能正在逐渐增强。
B.家庭结构由传统的大家族式结构向小型化家庭结构转变,带来了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等问题。
C.丰衣足食后,社会结构的变化会在民主意识的增强方面提出新要求,这正是社会结构变化的目标。
D.社会阶层结构融合与分离之时,中间阶层的比例在迅速扩大,中下阶层的规模在逐渐缩小。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同阶层在消费上体现不同的需求,在较高的社会阶层中,更集中于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
B.中国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使人们自由流动更加频繁,各种新兴阶层、边缘阶层逐渐涌现。
C.家庭结构发生变化,农村隔代家庭、丁克家庭比例增加,这给农村发展带来了重大难题。
D.社会阶层从温饱型消费向丰衣足食后的发展型消费转变后,社会结构的方方面面必须作出切实的回应和变革。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3-11 04:02: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面小题。
诗与禅是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一属文学,一属宗教,它们的归趣显然是不同的。然而,诗和禅都需要敏锐的内心体验,都重启示和象喻,都追求言外之意,这又使它们有了互相沟通的可能。禅宗在唐代确立以后,就在诗人中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们谈禅,参禅,诗中有意无意地表现了禅理、禅趣,而禅师也在诗中表现他们对世界和人生的观照与理解。于是诗和禅就建立了联系。
诗和禅的沟通,表面看来似乎是双向的,其实主要是禅对诗的单向渗透。诗赋予禅的不过是一种形式而已,禅赋予诗的却是内省的功夫,以及由内省带来的理趣;中国诗歌原有的冲和淡泊的艺术风格也因之占据了更重要的地位。元好问说:“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也许把禅的作用估计过高,但不可否认,禅给了诗一种新的刺激,使诗的面貌更加丰富多彩了。
禅对诗的渗透,可以从两方面看:一方面是以禅入诗,另一方面是以禅喻诗。
以禅入诗,是指把禅意引入诗中。其中有些作品是用禅语阐述禅理,只有诗的躯壳而没有诗的审美价值,严格地说不能算是诗,或姑且称之为“禅言诗”。这些诗总的看来并无可取之处,只有个别富有理趣的作品尚能引起我们的兴趣。如苏轼的《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楞严经》曰:“譬如琴瑟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是此诗之本。这个比喻本来就有趣,经苏轼点化后更有机锋。在儿童般天真的发问中,包含着耐人寻思的理趣。
更值得研究的是另一些作品,它们或写花鸟,或绘山水,或吟闲适,或咏渔钓,并没有谈禅,但在笔墨之中、笔墨之外寓有禅意。例如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远处的人语衬托着山的空寂,密林里漏下一线落日的返照。那微弱的光洒在碧绿的苔藓上,显得多么冷清!青苔对这阳光并不陌生,黎明时分,亭午时分,都曾受过它的照射。现在到了黄昏,它又照来了。然而这次复返,它的亮度、热度和色调都发生了变化。这青苔返照如同一个象征,使人想到大千世界就这样不知不觉地生生灭灭,无有常住。禅宗重视“返照”的功夫,“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所用的字面也使人联想到禅宗的教义。而诗里所体现的清静虚空的心境,更是禅宗所提倡的。
禅对诗的渗透,另一方面就是以禅喻诗。这是传统的说法,比较笼统。细分起来,有以禅参诗、以禅衡诗和以禅论诗的区别。以禅参诗是用参禅的态度和方法去阅读欣赏诗歌作品。以禅衡诗是用禅家所谓大小乘、南北宗、正邪道的说法来品评诗歌的高低。以禅论诗则是用禅家的妙谛来论述作诗的奥妙。这是不同的三种以禅喻诗,前人把它们混在一起,所以讲不清楚。
(节选自袁行霈《诗与禅》)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禅宗在唐代确立之后,一方面诗人因受到禅的影响而在诗中有意无意地表现禅理、禅趣,另一方面禅师的诗歌也表现了对现实人生的关注,于是诗和禅就建立了联系。
B.诗与禅虽然归趣不同,分别属于文学和宗教,但在“需要敏锐的内心体验”“重启示和象喻”和“追求言外之意”等方面是相通的。
C.诗和禅的沟通,表面看来似乎是双向的,但是诗赋予禅的只是外在的形式,由此可见,诗对禅的影响不如禅对诗的影响那么大。
D.禅赋予诗以内省的功夫,以及由内省带来的理趣,从而提升了诗歌的品位,拓宽了诗歌的意境,使诗歌的面貌焕然一新。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文章引用这两句诗形象地说明诗和禅的相互作用,表明了二者相互依赖的关系。
B.《楞严经》中“譬琴瑟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这几句话,用“妙音”“妙指”有趣的比喻,本意是为了说明佛理的。
C.虽然“禅言诗”总的看来并无可取之处,但苏轼富有理趣的《琴诗》却能引起我们的兴趣,它本于《楞严经》而又高于《楞严经》,用诗的形式巧妙点化,更有机锋。
D.王维的《鹿柴》并没有谈禅,但“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字面上就使人联想到禅宗重视的“返照”,诗中清静虚空的心境更为禅宗所提倡,堪称“以禅入诗”的佳作。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多“禅言诗”之所以并无可取之处,是因为这些诗用禅语阐述禅理,只有诗歌的形式却没有诗歌的审美价值,严格地说甚至不能算是诗。
B.禅对诗的渗透包括以禅入诗和以禅喻诗两大方面,以禅喻诗细分又包括以禅参诗、以禅衡诗和以禅论诗三种。
C.以禅参诗、以禅衡诗和以禅论诗这三种以禅喻诗的方式虽然有区别,但都体现了禅对诗的渗透。
D.以禅参诗重在诗歌作品的阅读欣赏,以禅衡诗重在诗歌高低的品评,以禅论诗重在对诗歌奥妙的论述。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给你焦虑的心态安个“开关”
陈丹
控制焦虑或许不再需要长年服用药物或心理治疗了,科学家至少已经在一些特殊的经过基因改造的小鼠身上证明这是行得通的。他们仅仅启动了一个“开关”,原本高度紧张的小鼠顿时一改畏畏缩缩的作风,变成了胆大的“探险家”。
科学家采用时下新兴的技术——光遗传学,这种技术结合了转基因工程与光来操作个别神经细胞的活性,可以对精心挑选的神经元的电活动进行控制。
到目前为止,要刺激特定的神经元,通常只能依靠电脉冲这种不精确和难以控制的技术。而光遗传学技术则可使用一种新的光控方法高度精确地对神经元进行刺激,同时还能按照意愿控制神经元的开合。
研究人员先将这些小鼠神经元改造得对光非常敏感,然后通过植入的光纤,用蓝色光照亮位于大脑杏仁核区域的一个特定神经回路,结果显示,这些本来因恐惧而退缩的小鼠开始勇敢地探索周围环境。
实验原理很简单:首先,生物学家确定一个“视蛋白”,这是一种存在于绿藻等感光生物体体内,可让它们探测到光的蛋白。接下来,分离出视蛋白的基因,然后利用经过转基因处理后的无害病毒作为载体,将基因插入到大脑神经元中,视蛋白的DNA(脱氧核糖核酸)会成为大脑神经元的遗传物质的一部分。最后,研究人员让细薄的光纤穿过层层神经组织,将光送到正确的位点。当这些表达视蛋白的转基因神经元暴露在光照射中时,就能够传导电流(也就是大脑的语言)。有些视蛋白,比如响应蓝色光的光敏蛋白可以激活神经元,而响应黄色光的盐细菌视紫红质等其他视蛋白则会抑制神经元,如此一来,神经元的开合就可以人为控制了。
但当研究人员将光束照射的范围扩大了一些,激活了小鼠大脑杏仁核区域中更多的神经回路时,之前实验让小鼠变得勇敢的效果消失了,小鼠仍然处于胆小、精神紧张的状态。这意味着,激活多个神经回路并没有对动物的行为产生影响,这凸显出瞄准大脑中单个回路的重要性。
科学家们兴奋不已,因为这使他们拥有了对特定大脑回路的非凡的控制能力,进而能够深刻了解包括焦虑症和帕金森氏症在内的一系列神经紊乱疾病。他们认为,由于“哺乳动物的大脑具有惊人的跨物种的共性”,他们的研究成果或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导致人类焦虑的神经机制,并为相关治疗指明新的方向。
由于光遗传学领域的研究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世界各地的实验室都在利用这种技术来深入了解神经系统如何工作,研究包括慢性疼痛、帕金森氏症和视网膜变性在内的诸多问题,其中部分研究成果已经开始逐渐走向临床应用。
可以说,光遗传学开辟了一个让人激动的新研究领域,一些研究人员已经开始设想,如果能够克服生物医学的挑战,确保新基因安全地递送到人体内,基于光遗传学的治疗方法将直接应用于人类。
(摘自2011年5月31日的《科技日报》,选文有删改。)
【小题1】对光遗传学技术本质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A.结合转基因工程与光来操作个别神经细胞的活性,对精心挑选的神经元的电活动进行控制。
B.采用新的光控方法,高度精确地对神经元进行刺激,从而按照意愿控制神经元的开合。
C.改造动物的神经元并植入光纤,通过蓝色光控制位于动物大脑杏仁核区域的一个特定神经回路。
D.让插入到大脑神经元中的细薄光纤穿过层层神经组织,将光送到正确的位点传导电流,控制神经元的开合。
【小题2】(小题2)涉及光遗传学技术实验原理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控制神经元开关的操作流程是:确定视蛋白,分离出视蛋白的基因,在大脑神经元中插入该基因,照射表达视蛋白的转基因神经元,从而传导大脑语言。
B.以经过转基因处理后的无害病毒为载体的视蛋白基因,被插入到大脑神经元中后,视蛋白的DNA就会成为大脑神经元的遗传物质的一部分。
C.当细薄光纤穿过层层神经组织到达正确的位点后,表达视蛋白的转基因神经元就暴露在光照射中,从而传导大脑的语言,激活或抑制神经元。
D.在视蛋白中,光敏蛋白能响应蓝色光,可以激活神经元,而盐细菌视紫红质等其他视蛋白只响应黄色光,会抑制神经元。
【小题3】(小题3)依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鼠身上的光遗传学技术实验启示,人类可以通过改造基因的途径,以替代长年服用药物或心理治疗来控制焦虑。
B.当表达视蛋白的转基因神经元暴露在光照射中时,视蛋白对光的响应程度,就成了激活或抑制神经元的决定性因素。
C.依据“哺乳动物的大脑具有惊人的跨物种的共性”,科学家认为,光遗传学技术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导致人类焦虑的神经机制,并为相关治疗指明新的方向。
D.当人类克服了生物医学的挑战,能确保新基因安全地递送到人体内,基于光遗传学的治疗方法将直接应用于人类。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人的潜力都是无限的
潜力=潜能。两者均是指潜在的能量或能力。狭义地说,潜力/潜能就是指某个人或某个团体内在的没有发挥出来的力量或能力。人的潜力难于估计。
人的潜力有多大?美国学者玛格丽特˙米德认为,大脑资源大约有95%没有开发。研究表明,正常人脑的记忆容量,约为6亿本书的知识总和,相当于超大型计算机储存量的120倍。若发挥一小半的潜力,就可轻易学会40余种语言、记忆整套百科全书及获取12个博士学位。尽管这个结果来自研究推论,但至少可以说明一点,人的潜力是相当巨大的。虽说人的潜力一直在不断地向前发展,但至今仍处于低度开发的状态。按心理实验研究表明,如今,普通人仅用了不足1%的脑力,即便像爱因斯坦这样的天才人物,一生也只用了2%左右的脑力。
高科技和人类文明,却以高于人的潜力发展的几百倍、几千倍,甚至越万倍的速度突飞猛进,使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也表明人的潜力的开发所释放出的能量是十分惊人的。试想,假若唤醒人脑这个沉睡的巨人的50%脑力,人类自身、人类文明和人类社会,又将是怎么样呢?可想而知,那时候,人类自身及其生活水平,肯定会更加辉煌灿烂。因此,高度挖掘人的潜力,我们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人发生某种潜力/潜能的最大可能性甚至比潜力本身更让人惊诧。例如:一个本不会游泳的人不慎落入水中,当他看见一只鳄鱼向他游来时,竟然神奇般地学会了划水;一位手无缚鸡之力的老妪,为救被压在轿车底部的儿子,只身挪动了斜倒的车身……
显然,说智能,就得谈大脑。科学研究表明,人类对大脑的使用只占到大脑机能的4%—6%,从而表明人的大脑被开发利用的其实只占很小的一部分。然而,时常有人觉得脑子不够用,也有不少人经常为忘事而苦恼。其实,按科学家的说法,问题并不是出在我们的大脑本身,而是出在我们使用大脑的方法。假若通过有效的训练并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就有可能极大程度地开发出大脑的潜能。
本田宗一郎的故事充分地说明了这点。上小学时,本田是班里的“差生”,学习成绩差,无论做什么也总是半途而废。然而,面对失败,他坚持反省自己,并不断注意改进。“正是因为当时的失败,才培养了我顽强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造性的能力。”本田宗一郎后来创办了“本田公司”,以生产汽车、摩托车闻名于世。未来,无论对谁来说,都是个未知数。但是,凭借自己丰富的阅历和渊博的学识,再加上超凡的洞察力和深入的调查研究,一代伟人***以其经典的被历史验证了的24个预言向世人表明:人的潜力是无穷的!令人感触的是,人的另外一种潜力,即人在承受苦难、忍受迫害以及漠视侮辱的能力。在心态达观的人看来,任何不幸都是相对的。没有最糟,只有更糟;没有最不幸,只有更不幸。如此想来,既然自己的遭遇不可能为“最”,那么,自己和那个更倒霉的人相比,肯定是幸运的。所谓“车到山前必有路”,就不失为在矛盾不解时,进行自我调节和稳定心绪的最好的精神武器之一。
总之,潜力人人有之。只是许多人没有意识或没有机会发掘它罢了。只要你善于挖掘,或许,你就能够将你的某种能力发挥到极致。因此,最好不要给自己设定什么限制,不要害怕自己这也做不到,那也做不到。只要你能“描画”未来,只要你坚信你“描绘”的未来是真的,那么,你就有可能去拼搏、去奋斗,以至于用尽自己所有的智慧和全部的精力去实践,直到把它变成现实。
朋友,请相信我们的潜能无限……
(有修改)
【小题1】科普文具有科学严谨的特点,请就文章第一、二段进行分析,谈谈本文主要是怎么体现这一特点的?
【小题2】结合文意,谈谈怎么理解“试想,假若唤醒人脑这个沉睡的巨人的50%脑力,人类自身、人类文明和人类社会,又将是怎么样呢”。
【小题3】文章结尾提出“朋友,请相信我们的潜能无限……”,请结合文意分析其意图。

同类题4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人类的文明史,是靠有形文明遗存和无形文明遗存传承下来的。史前的人类文明遗存,主要见于旷野的岩画和居住的遗址。从这些最早的文明遗存中,我们看到,史前人类最早的文明活动中,彩绘文化居然是一个主要内容。根据史前彩绘文化的推断,在新石器时代就应当有研磨颜料的研磨器了。最早使用研磨器,主要用于人体彩绘(如印第安人等土著民族至今沿用)、绘制彩陶和岩壁画等。新石器时代的研磨器是取自然石头所为。现今考古发掘中能见到的最早的研磨器,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我国许多文化遗址都出土过这类用途的研磨器。汉代的桓谭在《新论》一书中称:“伏羲之制杵舂,万民以济。”伏羲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我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所处时代约为新石器时代。民间传说、典籍记栽与考古发掘互为印证。
研磨颜料的研磨器,以其特有的功能被先民传承,并发展为后世的砚台。时至今曰,砚台还在亚洲广大地区使用,成为史前创造的唯一被人类继承、沿用至今的文明工具。
研磨器的形制,取决于研磨对象即颜料的性状。史前颜料基本是赤铁矿、朱妙'、软锰矿(二氧化锰)等自然存在的矿物质,这些颜料矿一般是较软的颗粒或粉末状。除了天然矿物颜料外,植物性的木炭也可以作为黑色的颜料。
史前研磨器的共同特点,均是以自然石为底,上附圆形研石或柱形研棒。
史前研磨器的材质品类较多,有所、石、石灰石、砂石、青石、玉石等等。古人的工具也是一专多能,许多研磨器上的划痕当为磨制其他工具所为,如磨制箭镞、骨针、蚌刀等等。从研磨器的形状、大小来看,其使用功能是有区别的。形体大的应为粗加工用器,形体小的应为细加工用器,有些器形小不盈掌,或者兼有“笔舔”、“调色盘”类功能。
研磨器的历史跨度约4000年,换句话说,约4000年间,研磨器的发展变化不大。尽管夏、商、周这前三代,我国有记栽的古代文明史已开始,不属于史前时代,但是就研磨器来说,这个时期的研磨器还是基本延续史前研磨器的样式。因为这个时期使用的矿物颜料和炭墨的状况没有多大变化,那么研磨器的it型和功能也就相应地延续了这三代。
夏、商、周时期研磨器的典籍资料和物质遗存资料都较少。首先是国家各级文物机构发掘出土的此类器物很少,同时从典籍上看,资料同样稀少。民国时期中国地质事业著名的创始人之一章鸿钊在《石雅》中认为:“砚字不见于经,意三代时尚未用砚也。”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二十五中记载:“……夫子床前有石砚一枚,作甚古朴,云平生时物也。”说的是孔子家藏旧砚,但未见实物,所以不知其形制。清代黄钦阿《端溪砚史汇参》按曰:“上古三代之砚,仅见于此。此时未有笔墨纸,以漆贮玉石中,竹梃点之。于简版上,作蝌蚪书。”可见这一时期的研磨器在史书的记栽和存在实物中都是很珍罕的。
(选自《光明日报》2012年12月13日)
【小题1】(小题1)下列关于“研磨器”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最早使用的研磨颜料的研磨器,主要用于人体彩绘、绘制彩色陶器以及岩画、壁画等彩绘文化。
B.我国许多史前文化遗址中都出十过研磨颜料的研磨器,由此可见,这类用途的研麽器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
C.新石器时代的研磨器都是州自然石头做成的,都是以天然心为底,上面附有圆形的研石或者是柱形的研棒。
D.后世使ffl的砚台是由史前发明的研磨器发展而来的,并且是时至今日仍在亚洲广大地区使用的人类文明工異。
【小题2】(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汉代枳谭《新论》一书有这样的记载:“伏羲之制杵舂,万民以济。”这处记载也许可印证研磨器是出现在新石器时代。
B.史前所用的颜料主耍是较柔软的颗粒或粉末状的赤铁矿、朱砂、软锰矿等天然矿物质,而黑色颜料则是植物性的木炭。
C.史前研磨器都为石质,但制作研磨器的石质材料又各冇不同。研磨器的功能不仅用于研磨颜料,也可能用于磨制工具。
D.研磨器的形状、人小与使用功能有关。大的可能用于粗加工,小的可能用于细加工,更小的或可兼作“笔舔”和“调色盘”。
【小题3】(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文明史的传承,椹的是有形文明遗存和无形文明遗存。作为史前人类文明遗存的岩画和居往遗址应是有形文明遗存。
B.复、商、周三代使用的彩绘颜料的状况没有多人变化,闪此这一时期的研磨器还是基本延续史前研磨器的造型和功能。
C.中国地质事业著名的创始人之一的章鸿钊在《石雅》中说“砚字不见于经”,由此可见复、商、周三代还没有使用砚台。
D.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中记载孔子家藏冇旧砚,但由于那个时期没有笔墨纸,因此这个砚可能不是用来研磨墨的工具。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治疗细菌性疾病,人们往往借助于各种抗生素。如果药物治疗不彻底,病菌表层细胞受损缺失但并未死亡,此时症状虽有所缓解,但痛根未除,这样会造成疾病的慢性迁延或反复发作。
细胞外壁缺损在医学上称为缺壁型或L型菌,称L型是由于该菌最早发现于LISTER研究所。以青霉素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例,在剂量充足,作用时间充分时,葡萄球菌因其细胞壁合成严重受阻,终至不能繁殖而死亡;若抗生素剂量不足或疗程太短,葡萄球菌中可有部分耐力强者,以细胞壁缺损形式保存下来,这种细胞称为金黄色葡萄球菌L型。这些“体无完肤”的病菌依然可以繁衍后代,而且迟早还会修复成原先的病菌。事实上,凡是妨碍细胞合成的因子,均可导致出现L型,常见的物理、化学、生物因子有抗生素、溶菌酶、补体、抗体、胆汥等。各种病菌均可以以L型形式残存下来。
近几年研究发现,过去所谓“病因不明”的患者,有一部分正是由于各种细菌的L型引起的。这是由于细菌一旦形成L型后,不能耐受外界低渗环境,需要在含有血浆和高浓度盐分的培养基中生长,若仍用常规的培养技术,常因生长不良或存活时间不长而作无细菌生长论处,导致临床上病原不明。
防治细菌L型疾患也值得注意,因该菌缺损细胞壁,使作用于细胞壁而起抑杀作用的抗生素类药物无用武之地,只有那些作用于细胞浆质及核酸合成的抗生素和药物才能达到功效。但为全面起见,医学专家建议,最好将作用于细胞壁和细胞质的两类抗生素联合应用,以期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小题1】对文中“体无完肤”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病菌表皮受损B.病菌细胞壁受损
C.病菌失去表皮D.病菌失去细胞壁
【小题2】下列说法,能作为“L型菌会导致一些疾患病因不明”原因的一项是(   )(2分)
A.细菌表层细胞壁受损缺失导致L型菌出现。
B.L型菌生命力顽强,可以修复成原先的病菌。
C.L型菌未能在含有血浆和高浓度盐分的培养基中生长。
D.各种妨碍细胞合成的因子,均可导致病菌以L型形式残存下来。
【小题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2分)
A.金黄色葡萄球菌不能耐受外界低渗环境。
B.细胞壁合成严重受阻将导致多数病菌死亡。
C.L型菌会造成疾病的慢性迁延或反复发作。
D.本文介绍了L型菌的成因,特性及相关疾病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