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城、郭为筑在城市四周用作防御的城墙,一般里面的称城,外面的称郭,往往又引申为城、郭里面的城市区域 。商和西周的初期,都城只有一个城(即一个城墙)或壕沟,并无“城”与“郭”的区别。周公营建成周,开创了“小城”和”大郭”连接的布局。但是,西周时诸侯国因属周天子的下属,都不能采用成周王都的规格,直到春秋时代,随着周天子权力衰微和诸侯国力量的膨胀,一些中原诸侯国开始采用这种布局。战国时期,这种布局逐渐得到推行,除了楚都郢始终只有一个城,其他各国的都城差不多都采用了既有“城”又有“郭”的布局。
在春秋战国的都城中,“城”(又称宫城)面积较小,“郭”面积较大,因此,“郭”又称为“大城”。许多都城是大小两城相依,大部分城位于郭西南侧,占其一隅,例如齐国临淄即是这样。也有部分都城是两城并列,例如燕下都。二者的居住对象与职能也泾渭分明。城是国君、贵族和大臣的居住和办公之地,郭则是一般居民区,工商业区和墓葬区也在此。所谓“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概括了城与郭的不同作用。
春秋战国时,吴国都城阖闾城和鲁国都城曲阜城是采用城中套城的方式建筑的,城造在郭的中心,郭完全包围着城。这种形式在当时尚不普遍,但它更能保障统治者的安全,逐渐为各国所仿效。汉以后,城与郭分开的形式被淘汰,只有郭包城这种形式了。
秦汉至隋唐是中国都城布局趋于成熟定型的时期。至隋唐时期,后世都城布局的基本形式皆已形成。
宫城是皇帝起居饮食、发号施令的地方。早期都城内的宫殿,数量较多,占地面积较广,布局不紧凑。西汉长安城内,分布着未央宫、长乐宫、建章宫、桂宫等几大宫殿群。这些宫殿以及中央衙署往往与居民区交错分布,或为居民区所包围。自三国曹魏邺城开始,宫殿结构趋于紧凑,宫殿在都城中的位置也由汉代的正中偏南演变为集中分布在都城的北侧,形成单一的宫城,中央衙署集中在宫城的前面,居民住宅则安排在都城的南部。这样的布局分区明确,既有利于保障君王与中央衙署的安全,也在君王、臣僚、百姓之间划出了森严的界线。隋代长安城在中央衙署外又筑了一城,这就是皇城。它从东、南、西三面环卫着宫城。从此,一般的都城就有了宫城、皇城、外郭城三道城墙和三个严格区分的区域。
摘编自《中国古代都城》
【小题1】下列对“城”“郭”的有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城、郭本来是指筑在城市四周用作防御的城墙,一般是城在内郭在外,也可引申为城、郭里面的城市区域。
B.城、郭的出现始于周公营建成周之时,最初只有周朝都城才能有这样的格局,诸侯国是不能有这样的格局的。
C.城、郭的布局在不同时代是不一样的,春秋战国时,城在郭的一角或两者并列,汉代以后,就只有郭包城这种形式了。
D.城、郭居住对象与职能也有不同。城是国君、贵族大臣的居住和办公之地,郭是一般居民区,工商业和墓葬区也在此。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都城大都采用了既有“城”又有“郭”的布局,只有楚国都成郢是一个例外。
B.我国后世都城布局的基本形式是在隋唐时形成的,秦汉至隋唐,我国都城的布局处在一个逐渐发展成熟的过程中。
C.西汉时期,都城内的宫殿,数量较多,占地面积广,布局不紧凑,宫殿以及中央衙署往往与居民区交错分布。
D.自三国曹魏邺城开始,宫殿结构趋于紧凑,宫城之外又有皇城,都城就有了宫城、皇城、外郭城三道城墙和三个严格区分的区域。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历代都城,城和郭布局的变化是由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情况决定的,如周天子权力衰微,诸侯国就采用天子的规格。
B.郭包城的形式是逐渐形成的,它的作用是能更好地保障统治者的安全,所以后来就取代了其它形式而单独存在。
C.城和郭的布局在不同时代是不一样的,但它的居住对象与职能并不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是比较固定的。
D.城和郭布局的不断变化,反映出统治者越来越重视君王和中央的安全,也使不同身份地位的人之间界限日趋分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3-14 09:14: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论述类文本阅读
如果非要分类不要的话,我们应该把历史,也就是过去的故事,归类为小说,而非科学;如果不分类,让历史停格在这两类书之中的话,那么通常我们会承认,历史比较接近小说。这并不是说历史学家在捏造事实,就像诗人或小说家那样。其实,我们不能说这些艺术家都是在编造事实,我们可以说他们在创造一个世界。这个新世界与我们所居住的世界并非截然不同—事实上,最好不是—而一个诗人也是人,透过人的感官进行自己的学习。他看事情跟我们没什么两样,虽然角度可能比较美好或有点不同;他的角色所用的语言也跟我们相同。
当然,一个好的历史学家是不会编造过去的。他认为自己对某些观念、事实或精准的陈述责无旁贷。不过,有一点不能忘记的是,历史学家一定要编纂一些事情。他不是在许多事件中找出一个共通的模式,就是要套上一个模式。他一定要假设他知道为什么这些历史上的人物会做出这些事。她可能有一套理论或哲学,像是上帝掌管人间的事物一样,编纂出适合他理论的历史。或者,他会放弃任何置身事外或置身其上的模式,强调他只是在如实报导所发生的事件。但是即使如此,他也总不免要指出事件发生的原因及行为的动机。
不想采取这个或那个立场,就得假设人们不会故意为某个目的而做一件事,或者就算有目的,也难以察觉—换句话说,历史根本就没有模式可循。
托尔斯泰对历史就有这样的理论,虽然,他只是个小说家;而许多历史学家也有同样的观点。托尔斯泰认为,造成人类行为的原因太多,太复杂,而且动机又深深隐藏在潜意识里,因此我们无法知道为什么会发生某些事。
因为关于历史的理论不同,因为历史学家的理论会影响到他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因此如果我们真的想要了解一个事件或时期的历史,就很有必要多看一些相关的论著。或许,对每个美国人来说,知道一些有关内战的历史是有特殊意义的。我们仍然生活在那场伟大又悲惨的冲突的余波中,我们生活在这件事所形成的世界中。但是如果我们只是经由一个人的观点,单方面的诊断,或是某个现代学院派历史学家来观察的话,是没法完全理解这段历史的。如果有一天,我们打开一本新的美国内战史,看到作者写着:“公正客观的美国内战史—由南方的观点谈起”,那这位作者看起来是很认真的。无论如何,我们认为每一种历史的写作都必定是从某个观点出发的。为了追求真相,我们必须从更多不同的角度来观察才行。
(摘编自莫提默·J·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如何阅读一本书》)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通常承认,历史如果不分类,而停格在科学与小说这两类书之中的话,历史是比较接近小说的。
B.诗人也是人,也是透过人的感官进行自我学习的,所以诗人创造的新世界与我们居住的世界并非完全不同。
C.诗人笔下的的角色所用语言跟我们相同,看事情跟我们也没什么两样,虽然角度可能比较美好或有点儿不同。
D.一个好的历史学家往往认为自己对某些观念、事实或精准的陈述责无旁贷,因此他是不会编造历史的。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历史学家不是要在许多历史事件中找出一个共通的模式,而是要假设他知道为什么这些历史上的人物会做出这些事。
B.就像上帝掌管人间的事物一样,历史学家可能有一套理论或哲学,用以编纂出符合他自己主观认识的历史。
C.尽管托尔斯泰只是个小说家,但他与许多历史学家持有同样的观点,那就是历史根本就没有模式可循。
D.因为美国人仍生活在那场伟大又悲惨的内战所形成的世界中,所以对他们来说,知道些有关内战的历史是有特殊意义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历史学家虽然不像艺术家那样在创造一个“新世界”,但实际上他也是在按照自己的理论编纂一个属于他的“历史世界”。
B.历史学家即使强调他只是在如实报导所发生的事件,也总不免要指出事件发生原因及行为动机,而这就可能有失客观。
C.历史学家在书写历史时,总是存在一定的主观性的,因此我们只要多看一些相关论著,就能够完整了解一个事件或时期的历史。
D.每种历史的写作都必是从某个观点出发的,若有一本能从南方观点公正客观地看待美国内战的历史书,将有助于美国人完整地了解那段历史。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从先秦以来,我国散文就一直以文言作为基本工具或媒介,与白话保持着严格的距离。散文发展史,从一个角度来说也就是文言文发展史。其间虽然偶有白话的渗透,但大局不改。然而,文言这种不言而喻的至尊地位在晚清时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挑战。黄遵宪以及谭嗣同、陈荣兖等都曾提出言文合一的主张,裘廷梁更是以白话为维新之本,甚至主张“崇白话而废文言”。梁启超的新文体与文界革命,在文言中掺入俚语与外国语法,将文言撕开了一道难以弥合的裂口。随着科举制度的消亡,民国代兴,白话文运动更加轰轰烈烈,席卷南北,所向披靡。到《新青年》创立,胡适、陈独秀、钱玄同等人更是接连发表文章,像精心设计的组合拳一般,对已经摇摇欲坠的古文施以致命打击。
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明确提出要对今日之文学改良,主张“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烂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八事,文字虽然还较温和,但里面分明隐藏着要用“活文学”也就是白话文学替代古文的用心。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更将胡适的“改良”升级为“革命”,毫不隐晦地说:“余甘冒全国学究之敌,高张‘文学革命军大旗’……旗上大书特书吾革命军三大主义: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通俗的社会文学。”而笔锋所向,尤在“明之前后七子及八家文派之归方刘姚”,将他们戴上“十八妖魔”的高帽,而“桐城派”等“今日吾国文学”,因为“悉承前代之敝”,也同样在宣战打击之列。《新青年》同期还刊载了钱玄同致陈独秀的信,该信一边大力赞赏胡适白话体文学主张,一边又以挑衅的口吻指出:“唯选学妖孽,桐城谬种,见此又不知若何咒骂。虽然,得此辈多咒骂一声,更是价值增加一分也。”在陈独秀“妖魔”说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谬种”的骂辞,所骂对象也更加接近当代,火药味又浓三分。
按说,面对这种公然挑战,与传统文学有瓜葛的文人学者,特别是无端遭到辱骂的桐城派,应该挺身而出,群起反攻。可事实上并不是这样。或许是经过长期的白话文思想冲击,人们已经真切感受到古文确实已经日薄西山,白话文的世纪就要到来,真切地感受到胡适、陈独秀所言是大势所趋,当时并没有多少人出来应战。他们有的徒兴哀叹,有的静观其变,有的干脆改弦易辙。严复以为:“此事全属天演,革命时代,学说万千,然而施之人间,优者自存,劣者自败,虽千陈独秀,万胡适、钱玄同,岂能劫持其柄?则亦如春鸟秋虫,听其自鸣自止可耳。”
不过,事情总有些例外,林纾就是这例外中最为突出的一个。还在胡适、陈独秀们在《新青年》上高声叫阵时,林纾很快在上海坚定予以回击。遗憾的是,历史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林纾挺立中流,以身作闸,挽狂澜于既倒的勇气固然可嘉,但无论如何还是无法以一己之躯阻挡大江东去。
(节选自《文史知识》2013年第十二期罗书华《古文最后的守夜人》)
【小题1】下列各项对文中改良古文论战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梁启超在文言中掺入俚语与外国语法的新文体与文界革命给予了地位至尊的文言难以恢复元气的一击。
B.《新青年》的创立,为改良古文的论战提供了主阵地,胡适、陈独秀、钱玄同等人是冲锋陷阵的主将。
C.文言的地位在晚清时期受到严重挑战,其表现之一就是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中提出“八事”,主张文学改良,用白话文代替古文。
D.同为白话文的倡导者,陈独秀的言辞比胡适更为犀利,一针见血。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自先秦以来,中国散文就一直以文言作为基本工具或媒介,从这个角度来说,散文的发展史也就是文言文的发展史。
B.晚清时期的黄遵宪等人将古文推到了风口浪尖之上,之后的白话文运动更加速了它隐退的步伐。
C.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明确提出了文学革命军的三大主义,并把笔锋指向了明前七子、后七子,指向了桐城派的三位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称他们为“妖魔”。
D.一些传统的文人学者可能已真切地感受到了古文已经走到末路,因此面对胡适等人的挑战,并没有多少人能挺身而出,进行反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晚清白话文运动开启了“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先声,但其性质不同于“五四”的白话文运动,它仍然属于古代白话文的范畴。
B.钱玄同在陈独秀“妖魔说”的基础之上,把“谬种”骂辞的矛头指向古文,对古文的批判更加具有火药味。
C.严复站在一个更高点,认为白话文替代古文是自然的进化,人类必须顺其自然。
D.就人类文化发展的总体趋势而言,白话文替代古文有着历史的必然性,而且是进步的表现。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设计的日常
朱 锷
九年前,我在筹备“视觉语言丛书”的过程中,之所以选择原研哉,是因为我觉得他的设计既感性又理性。他的设计不是纯粹的平面设计,而是以建筑设计为出发点来思考设计。虽然他做的是平面设计,但在他的理念中,即使是“平面”,也是立体建筑的一个部分,所以具有一种很特别的气质。
后来我经过与他的详细交谈才了解到,原来他进入平面设计领域其实是一个偶然。他一直想从事建筑设计,而他的母亲是一个书法家。建筑世界的空间感与书法世界的文化感,让他在一开始的时候对平面设计心存抗拒。
正如他在本书中提到的,在刚从事这个行业时,他不认为自己是一个设计师。因为在他看来,仅仅是依靠设计的才能谋生并不是成为一个设计师的充分理由,一个真正的设计师,应该能够丰富设计这一概念。
在原研哉看来,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所以,设计师要时刻保持对社会的敏感度。这在《设计中的设计》一书中,他正是以这一想法为中心展开论述。
“设计到底是什么?”为了给出自己的答案,原研哉回顾了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并且策划了“RE—DESIGN——二十一世纪的日常用品再设计”展览,通过与许多设计师的互动一起来思考设计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在设计实践中,原研哉试图建立一种信息建筑的思维方式,让平面设计不仅能作用于人的视觉,而且能够触动人的所有感官。作为日本著名品牌“无印良品”的设计委员,原研哉以“无中生有”的理念为圭臬,凸现了“无”的力量。同时作为一名非常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设计师,他也把引导消费欲望作为自己的任务之一,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中国的经济正高速发展,经济的繁荣给设计也带来了新的契机。在这种时候,能够听到原研哉作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师对设计工作的思考,无疑是正逢其时。这也与我个人的一些想法不谋而合。
回国以后,我也一直在从事设计工作。设计是什么?当中国的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创意时代的到来已成为无法拒绝的现实,“设计”在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回到开头,回答一下这个最为基本的问题?原研哉并没有在这本书中给出一个明晰的答案。但他给了我们弥足宝贵的启示。我想这也正是《设计中的设计》一书真正意义所在。
设计在哪里?最令我们视而不见,习焉不察,而恰恰又离不开的大概就是设计了。我们穿戴着经过设计的衣、帽;生活在经过设计的房屋里,使用着设计过的各种日用品、电器等;在经过设计的建筑物里使用他人设计的工具劳动着;就连我们漫步的街道也是经过设计的。我们无意识地生活在设计的海洋中。生活本身,就是设计的起源地;而设计,归根结底就是我们对生活的发言。
想想我们曾经为之赞叹的那些古人留传下来的美丽器物吧,它们的巧夺天工令今人心驰神往,无法想象在那样一个时代如何会有这样的“设计”。但在当时,这也不过是人们为了改变自己的生活而做的努力吧。生活是最残酷的淘洗,只有适合生活的器物,才能代代相传,躲过漫长时日的侵袭。而艺术也好,文明也好,借着这些物质存在,才为我们所感知、认识、欣赏、继承。
今天的中国,已经越来越受世界的瞩目。正如原研哉在书中所谈到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的一个新基准,他嘱咐日本人应该对此保持平静和内观,再造成熟文化。那么我们呢?仅仅是依仗着青春期般的热情是不够的,我们也应该关注自己脚下的这块土地,争取在“这块土地”上做出属于中国又属于世界的设计。当创意成为产业,当设计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身为设计师的我们,是不是应该更加冷静和谨慎呢?
“日常”是原研哉反复提到的一个词。在他看来,这是设计的源泉,也是设计的意义。《设计中的设计》这本书说到底,是在提醒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一个设计师,因为你可以设计的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设计”,还有你的生活。
引自(日)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朱锷译,山东人民出版社
【小题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原研哉建立了一种信息建筑的思维方式,让平面设计不仅能作用于人的视觉,而且能够触动人的所有感官。
B.本文开门见山,从“设计是什么”讲起,借助轻松愉悦的讲述方式和丰富生动的实例,和读者一同探讨了设计是什么的问题。
C.设计师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不是一种简单的技能和职业培训,而是建立在长期生活中偶然得到的灵感。
D.在与原研哉的作品对比中可见中国设计尚处在较为低级的起步状态,与日本的设计文化和理念相去甚远。
E. 艺术,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通过生活的方式表现出来,在生活中会有很多方面涉及设计,可以说生活离不开设计,而设计也是为生活服务的。
【小题2】请根据全文内容,概括世界设计大师原研哉的主要设计理念。
【小题3】这篇文章语言准确、平实,结构严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4】文中“一个真正的设计师,应该能够丰富设计这一概念”是原研哉的名言。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根据这句话也可以推断出“一个真正的文学家(艺术家、数学家等),应该能够丰富文学(艺术、数学等)这一概念”,请举例说明这样推断的理由。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神话“是人类心理在最基层水平上的象征和形象的表现”,西方神话学理论认为,神话中最早出现的是创世神话,这是神话发展的第一个阶段。这个时期人尚未完全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自我意识刚刚萌芽,与客观世界混沌为一的动物意识还占着上风主宰着人类。
②英雄神话的产生是神话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在英雄神话中,世界作为宇宙的中心,而人则处于世界的中心”。
③可以看出,有些西方神话学理论对于神话的分类,主要不是根据神话的内容,而是根据神话所体现的人类意识和精神的成长历程,也就是根据神话所蕴含的哲学观念,这种植根于以希腊神话为代表的西方神话和历史文化土壤中的西方神话理论,未必适用于中国神话。
④产生于自然崇拜观念基础上的希腊神话,其新神、旧神之间不但界限清楚,而且由于自然崇拜观念的统一性,具有一个内在统一的普遍的神系以及处于神系统治地位的主神。具有内在统一性和系统性的神话便于容纳和展示系统的东西,所以,人类意识和精神的发展能够在其中比较清晰地反映出来。正因为如此,希腊神话在被哲学家、思想家批判、扬弃之后,才能被希腊哲学吸收,成为希腊精神的原型。
⑤与希腊神话不同,主要是产生于祖先崇拜观念基础上的中国神话,不但新神、旧神之间的界限不清楚,而且由于祖先崇拜所崇拜的对象不同,所以始终没有形成一个内在统一的普遍的神系以及处于核心地位上的主神。
⑥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道路与古希腊根本不同。夏、商、周三个王朝的前身分别是以原始氏族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夏部族、商部族和周部族。他们各自生息、发展于一隅,后来才先后入主中原,成为天下的共主。地位虽然变了,但是,在统治阶级内部仍然保持着原先的那种血缘亲族关系。不同血缘、不同祖先的夏、商、周三朝不但在政治上相互排斥,而且在文化上也难于相容。一旦推翻旧王朝,前朝一切统统废弃,一切重新开始。各部族内部都盛行祖先崇拜,但只崇拜和神化自己部族的祖先,而排斥和贬抑其他部族的祖先。夏、商、周各有自己祖先的神话,但彼此却不能继承和发展,前一个朝代的神话在后一个朝代得不到重视和继续加工的机会。这样一来以前的神话不但得不到提高和发展,而且十分容易散佚。祖先崇拜和部族利益在文化上的排他性严重地抑制了我国神话发展和提高,使之得不到像希腊神话那样反复加工的经历;同时,由于每个部族各搞自己一套神话,并按自己祖先神话的世系编排诸神的世系和辈份,因而最终未能形成各部族统一的神话和相应的神系,以及贯穿全部神话并统率众神的主神。后来,这些神话未及进一步被加工和系统化,神话历史化的风暴便向它们袭来,使那些具有超自然神奇能力的神祗,逐渐演变成体现历史因果关系的先王和圣哲。诸神既然已经被从天上请到地上,定格于人间,那么,渊源于原始时代的神话的发展也只能就此停止。
(节选自《文艺研究》)
【小题1】下列关于希腊神话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希腊神话最早出现的是创世神话,随着人类自我意识的发展,又出现了英雄神话。
B.希腊神话不是按照神话内容,而是根据神话所蕴含的哲学观念来不断发展前进的。
C.希腊神话就是自然崇拜,所以人类意识和精神的发展能够在其中有比较清晰地反映。
D.在希腊神话的基础之上产生了希腊哲学,希腊神话最终成为后来希腊精神的原型。
【小题2】关于中国神话,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不同的部族崇拜的祖先不同,这使中国神话难以进行系统地整合。
B.中国神话新神、旧神之间界限不清楚,并且始终没有形成神系以及主神的结构。
C.中国神话不但新神、旧神之间的界限不清楚,而且始终没有形成一个内在统一的普遍神系。
D.中国上古神话缺少后世反复加工的经历,而且还受到历史化的改造。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原始氏族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夏、商、周三个部族分别是夏、商、周三个王朝的前身。
B.中国夏、商、周三个部族及他们建立的王朝在政治、文化上都处于相互对立排斥的状态。
C.我国神话流传下来较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古代部族均排斥和贬抑其它部族的祖先。
D.中国神话神系及主神的不确定,使得中华民族的意识和精神也难以得到清晰地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