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梁实秋

①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清华学校请他作第一次的演讲,题目是“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倒不是因为他是戊戌政变的主角,也不是因为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②任公先生的这一篇讲演稿,后来收在《饮冰室文集》里。他的讲演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但是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讲演,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

③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④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他的广东官话是很够标准的,距离国语甚远,但是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有时又是宏亮而激亢,所以我们还是能听懂他的每一字,我们甚至想如果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⑤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箜篌引》:

公无渡河。

公竟渡河!

渡河而死;

其奈公何!

⑥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二十余年,偶然获得机缘在茅津渡候船渡河。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不禁哀从中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

⑦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⑧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又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⑨这一篇讲演分三次讲完,每次讲过,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

⑩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小题1】作者在第⑥段写听梁任公讲演二十余年后,在渡口候船渡河时所见,使他“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这在行文中有什么作用?
【小题2】本文语言简练传神,请从文章中任选语句进行分析。
【小题3】作者评价梁任公是“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你认为梁任公这三个特点哪一个最吸引你,请结合文章说说你的理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3-17 11:16:0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论述类文本阅读,完成小题。
有人以为,只要拿起毛笔沾了墨汁在宣纸上一挥,写上几个汉字就是书法了,甚至自称是书法艺术。其实,称得上“艺术”需要有“艺术性”,更需要有个性的创造力。若以现代的艺术概念来衡量,是应该对实用性的书写和艺术性的书写做点区别的。书法艺术是对书法的高要求,书法是对写字的规范化要求。书法艺术应体现书写者的人格的文化的双重魅力。而一般的书写者只是在写“字”——这是文字的功能。书法是以“法度”来规约书写者,而书艺则比法度的要求更高。显然,书写者(写字)不必具有书法和书艺的丰富因素,而书艺则必须包含书写和书法的因素。字外无字,写字匠所为;字外有人文,书法家所为。自古及今大量的书法作品严格说来只是“书法”和“写字”。好的书法艺术作品一定会集中透露书写者的生命感动与文化趣味以及书写习惯。
中国书法艺术在漫长发展过程中赖以生存的母体是汉文字,故人们往往将书写的内容当作书法艺术的内容,这是一个误会。书法艺术的内容在于书写的意与法的艺术性,要落实到“法”的美,而不是落实到“字”的是与非上。中国书法是形式上极为简约的艺术,它利用汉字,寄生于汉字,但它有相对独立的生命。文字内容(文学性)可以引导和升华书写艺术,使意与法得到更完善的发挥,但从本质上而言,“字”的内容不是“书”的内容。“字”义决定实用功能,“书”法(写意)决定欣赏功能。虽然历史上的书法存活常常两位一体,但是,在今天从学术立场不妨进行区别认定,不要混淆。如半坡彩陶刻符我们可以认定它富于艺术性,但不能认为它是今日概念中的“艺术”。又如古代的刑徒砖上的刻划,它可以用作艺术研究的佐证和实物,但不能无限夸大它的艺术性。从本质上说,艺术的精神含量决定了艺术品性。 “字”“写”得好不好,标准可以不同,但“字”的“写”是书法之成为艺术的关键。因而,从传统的立场言,理解书法的关键在于理解书写性,理解对象何以“书写”和为何如此“书写”以及“书写”得如何。欣赏书法艺术,是一次生命节奏和文化秩序的摸索、体验:而创造书法艺术是一次不可重复的视觉心理运动。通过书法,我们可以感觉体验到不同的生命和文化力量,其中有无尽的活泼力量让人感动。书法与其它视觉造型艺术有个显著不同:它受制于一个母体一一汉字。但是,对于艺术的书写而言,是不同的文化生命个体对汉字标准形态的不断“试对”和“试错”的过程。书意就在书写之中,而书写本身就是一个对自我意思的“试对”和对他人规范的“试错”过程。其实,理解书法比理解绘画难多了。中国书法的美妙不是人人都能轻易体认的。
(摘自《光明日报》
【小题1】第二段中“半坡彩陶刻符”、“古代的刑徒砖上的刻划”两个例子是为了说明
A.人们往往将书写的内容当作书法艺术的内容。
B.中国书法是形式上极为简约的艺术,它利用汉字,寄生于汉字,但它有相对独立的生命。
C.书法艺术的内容在于书写的意与法的艺术性,要落实到“法”的美,而不是落实到“字”的是与非上。
D.历史上的书法存活常常两位一体。
【小题2】不能支持“中国书法的美妙不是人人都能轻易体认的”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书法艺术体现着书写者的人格魅力和文化魅力,即“字外有人文”。
B.欣赏书法艺术,是一次生命节奏和文化秩序的摸索、体验;而创造书法艺术是一次不可重复的视觉心理运动。
C.中国书法受制于一个母体——汉字,这一点与其它视觉造型艺术有显著不同。
D.艺术的书写是不同的文化生命个体对汉字标准形态的不断“试对”和“试错”的过程。
【小题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在我国古代,对实用性书法和艺术性书法并没有明确的区分。
B.为体现书写者的文化魅力和人格魅力,书写者可以不考虑书写的内容。
C.用今人的眼光来看,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我国古代的书法作品并不能称得上是艺术。
D.同一个书法家,在不同的场合可以创作出具有同样人格魅力和文化魅力的书法艺术作品。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金陵,春帷掩映的绝代

余显斌

①不用去金陵,一去一断魂。

②金陵,就那些地名,都鸟语花香的,朱雀桥、乌衣巷、秦淮河、桃根渡……那不是地名,那是一首首隽永的诗。有人说,我打江南走过,那季节的容颜,如莲花般开落。这些地名,如果是女子,也一定有莲花一般的容颜,韵华永远,不会凋谢,不会在秋风中瓣瓣凋零,只会绝世独立,在灯火阑珊处,回眸一笑。

③一切,在金陵,都是那么情意婉转,那么风流潇洒。当年的孙权,长剑一挥,在这儿筑下石头城,从此,一方绝世之地,就在历史深处诞生。周郎骑了青鬃马,得得而来,一把剑,一架琴,将江南风流,挥洒成一方儒雅的风景。周郎身边,总有小乔,眉眼一眨,迷醉整个江南,也迷醉了北国枭雄,以至于曹操横槊赋诗,驻马江边,旗帜蔽野,鼓声如雷,发誓要“铜雀春深锁二乔”,结果,在周瑜“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样临风披发衣襟带春的男儿,和这样眉眼生花的女子,使得多少年后的大诗人亦向往不已,在一个月白风清的夜晚,“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时,倾慕不已道:“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那不能忘却的李煜,是金陵的又一幅风景,他袍袖一拂,提笔填词,“别来春半,阶下落梅如雪乱”,或“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一种儒雅,一种多情,一种水木清华,盛开成墙头雨里的一朵杏花,铺展成依约笛声下的月夜。金陵,是江南的一朵荷。金陵儿女,是荷花中洁净无尘的荷蕊。

④那一轮月,照着扑打空城的寂寞浪潮,照着金陵周遭的绵亘远山。月下,秦淮河水一如千年,静静地流过,流过宋朝,流过大元,再流到明朝。月下的秦淮八艳,长袖在清冷的光中,舞成一片轻盈的云彩;腰肢如一片弱柳,在箫音里幻化为一片翠绿的珠帘。谁在江的那边高唱“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国家的灭亡,好像是红颜绿鬓的罪过,好像是朱唇柳腰的结果。当一声鼙鼓响起,当大明朝灰飞烟灭时,当一群衣冠贵族屈下膝盖时,秦淮河边,一群纤弱的女子停止歌舞,站了起来。李香君一曲《桃花扇》,血如桃花,艳丽壮烈;柳如是劝夫殉国,性情如铁。如您不信,请问明月。而今,“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金陵,依然月白如玉,依然月光如水。

⑤金陵的山水,无论是“三山半落青天外”的空明迷蒙,还是“白下有山皆绕郭”的水光宛然,都是画里江山,水墨山水。山与水之间,是一群江南儿女,或“小鬟红粉薄,骑马佩珠长”,华美无边;或“水光兰泽叶,带重剪刀钱”,绮丽富艳;或“十骑簇芙蓉,宫衣小队红”,热闹非凡。因为是帝王都,这儿就有弦管之声,在月夜下悠悠回旋,在白净的水面上浮荡,飘向天边;就有歌舞翩跹的身影,在烛光之下摇曳生姿,花枝乱颤;就有歌喉婉转的采莲曲子,大珠小珠落玉盘,飘散在夜空里。因为是帝王都,这儿就有“雕栏玉砌应犹在”的楼台;就有“春花秋月何时了”的无边美景,就有万千宫阙,宫女如花。因为是帝王都,这儿就有了日月更替,就有了刀光剑影,就有了千船竞发,就有了金戈铁马。

⑥因此,金陵是一座儒雅的城,儒雅中有风骨,有个性,如百炼钢化绕指柔,如青花瓷中的釉色,如“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荷。金陵,是王羲之的书法,秀而有骨。金陵,是六弦琴上的曲子,优美中有铁骨铮铮之音。

⑦金陵,若是人,在女子,为击鼓金山的梁红玉;若是男子,是“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陆游。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第②段运用通感、比喻和想象,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金陵地名的含义隽永、风格独特、韵华永远,让人感受到一种出人意料的美。
B.第④段前五句引用杜牧等人的诗句,又采用对偶、排比、反问的手法,形象地表现了宏阔的时空及时代的巨大变迁,引发人深远的思考。
C.第④段首尾呼应,以眼前的明月起,段尾又回到眼前的明月,以月之无情衬人之有情,言浅而意深,形近而旨远。
D.本文是一篇意蕴深厚的文化散文,有点题,有铺垫,有展开,有深入,有收束,材料充实贴切,情感深沉浓挚,语言生动优美。
【小题2】作者是怎样展现金陵的“绝代”的?请从内容、结构、手法运用上简要赏析
A.
【小题3】有人认为,本文的题目可以改为“一去一断魂”,也有人认为原来的题目更好,你觉得呢?请说明理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母亲

常聪慧

儿子很有钱,多到他自己也搞不清楚。

有钱的儿子想把母亲接到城里,那里有富丽堂皇的别墅,美丽的花园。儿子想尽孝心。

但母亲不肯离开乡村,她有两亩地,院子里的枣树、梨树、满畦的蔬菜,几只鸡,几只鹅,都让她放不下。

“儿子,你在外面过得好,过得高兴,妈就天天像过年。”母亲总是这样说。

儿子无奈,嘟囔道:“哪儿有天天过年的?”

儿媳从遥远的南方来接婆婆,哭得泪眼汪汪,母亲陪着掉泪,可就是不肯走。儿媳失望而去,临走留下一些现金。

母亲不知拿这些钱如何是好,银行帐户里有很多了,又没有开销,要那么多做什么。她想了一夜,第二天起早托了一个妥当人,从省城运来一架钢琴,和一些乐器,送给了学校。

她和校领导说,“组个乐队吧,培养培养咱娃,没准能出几个大音乐家。”

其实她是想儿子了,当年儿子喜欢二胡,拉得不错,还得过奖,但家里穷,初中就辍学外出打工了。她觉得欠儿子的。

每天下午放学,母亲就坐到学校墙外听乐队练习。听着听着她眼前就想象是儿子在弹琴,那琴声像高高低低的山坡,偶尔会蹦出淘气的小兔子,沿着草尖儿跳一出舞蹈。

学校去市里文艺汇演,特意邀请了母亲。学生们上场了,精神得像精致的洋娃娃。开始演奏前,学生代表讲话,他说,他们只是冀中农村一个普普通通的村级小学,今天能通过层层考试来到这里,要感谢一个人----王奶奶。

灯光转暗到观众席上的母亲。母亲惊愕地站起,不知所措地鼓着掌。

学生代表说是王奶奶让他们这些从来没有摸过贵重乐器的农村孩子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孩子继续讲。妈妈已经听不进了,她的耳朵里像响着吵人的火车。她颤抖着拨通儿子的手机,冲那边喊:“儿子,你听……”

儿子在忙,匆忙嗯了几声就挂了。

观看孩子们演出,母亲双眼始终盈着幸福的泪水。

儿子总是忙,路途又遥远。以前是一年回来一次,后来几年回来一次。每次通电话,儿子总一副疲惫不堪的音调,每次总提要母亲去城里享福。母亲还是拒绝,她想儿子孙子,但她是真的放不下。

儿子春节回来,给她带来一对阿拉斯加狗解闷。说城里的老太太们都养这狗,听话懂事像孩子。

学校再开学,母亲就带着阿拉斯加“儿子”听音乐,两条小狗温顺地跟在她身边,淡蓝的眼珠像水晶,总是深情地望向她。这样的目光让母亲心里融化了,拴了几次,再没用儿子留下的项圈锁它们。

现在,母亲更舍不得离开她的家。

学校里的孩子都叫她“王奶奶”。哪天没有经过学校孩子就会惦记。村子里有许多她这样的留守老人,儿子儿媳打工走了,留下父母和孩子,情况都差不多。

有一天村里一个老人没人照顾,跌断了脚,80多岁了,躺在床上,哭得像个孩子。老母亲探望回来,走进了村长家。她要拿出她所有的钱,发动大家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在村里办个敬老院,聘请专门的护工,照顾年龄大的老人。没地方可以把敬老院安在她家,只要能照顾好老人们。

事惊动了省报,报到后敬老院迅速成立。附近村里的老人也闻风而来。

儿子听说后,打来电话问母亲,好好的城里生活不过,安静的小院不要,图什么。母亲回答不出,只傻笑。

儿子担心母亲,决定这一次无论如何也带走母亲。

他提着行李来到家门前。惊讶地发现他不认得这个家了。门前的梨树像是欢迎他,开得洁白绚烂。过了影壁墙,更让他震惊,院子里正开音乐会,十几个老人欢欢喜喜坐成几排,屋廊下是几个表演的孩子。

他的母亲,围着一条围裙站在偏屋门前,笑呵呵地观看着。两只阿拉斯加犬蹲卧在母亲身边。笑容满面的母亲慈爱得像一个守护天使。

儿子停下了,他想起母亲曾对他说过的话,“只要他过得开心,她就像天天在过年了。”现在,这个家不正透着过年的喜庆与吉祥吗?他给不了母亲的,母亲在这里找到了。

妈妈——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人物形象鲜明,作者对“儿子”这个人物进行了很细致的描写,使儿子的形象真实具体,表达了对“孝”的思考。
B.文中说儿子很有钱,钱多到他自己也搞不清楚。城里生活条件优越,儿子一心想把母亲接到城里生活可母亲就是不来,因为母亲不习惯城里的生活和规矩。
C.母亲总是说“儿子,你在外面过得好,过得高兴,妈就天天像过年。”这是天下为人父母的真实心愿,只要孩子生活幸福,做父母的就开心踏实。
D.母亲的银行帐户里已经有很多的钱,她不知拿这些钱如何是好,就从省城运来一架钢琴和一些乐器,送给了学校,这是母亲在替儿子为家乡做贡献。
【小题2】小说中母亲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全文概述母亲“放不下”的具体是指什么?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白莽作《孩儿塔》序

春天去了一大半了,还是冷;加上整天的下雨,淅淅沥沥,深夜独坐,听得令人有些凄凉,也因为午后得到一封远道寄来的信,要我给白莽的遗诗写一点序文之类;那信的开首说道:“我的亡友白莽,恐怕你是知道的罢。……”——这就使我更加惆怅。

说起白莽来,——不错,我知道的。四年之前,我曾经写过一篇《 》,要将他们忘却。他们就义了已经足有五个年头了,我的记忆上,早又蒙上许多新鲜的血迹;这一提,他的年青的相貌就又在我的眼前出现,像活着一样,热天穿着大棉袍,满脸油汗,笑笑的对我说道:“这是第三回了。自己出来的。前两回都是哥哥保出,他一保就要干涉我,这回我不去通知他了。……”——我前一回的文章上是猜错的,这哥哥才是徐培根,航空署长,终于和他成了殊途同归的兄弟;他却叫徐白,较普通的笔名是殷夫。

一个人如果还有友情,那么,收存亡友的遗文真如捏着一团火,常要觉得寝食不安,给它企图流布的。这心情我很了然,也知道有做序文之类的义务。我所惆怅的是我简直不懂诗,也没有诗人的朋友,偶尔一有,也终至于闹开,不过和白莽没有闹,也许是他死得太快了罢。现在,对于他的诗,我一句也不说——因为我不能。

这《孩儿塔》的出世并非要和现在一般的诗人争一日之长,是有别一种意义在。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一切所谓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作,都无须来作比方,因为这诗属于别一世界。

那一世界里有许多许多人,白莽也是他们的亡友。单是这一点,我想,就足够保证这本集子的存在了,又何需我的序文之类。

一九三六年三月十一夜,鲁迅记于上海之且介亭。

【小题1】“左联五烈士”的牺牲,在“四年之前”的那篇《_____________》中也提到过。
【小题2】概括第②段的段意。
【小题3】“这是第三回了。自己出来的。前两回都是哥哥保出,他一保就要干涉我,这回我不去通知他了。……”这段语言描写中,塑造了人物怎样的思想性格?
【小题4】根据第③段,该段中“我所惆怅的”原因是什么?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智商测试之前世今生

①在国外流行多年的智商测试,前些年在中国的情形似乎与美国还有相当大的差异。在美国,入学、求 职之类的事情,都可能面临智商测试,所以五花八门的“智商培训”之类的“班”在美国也很多。而在中国 的许多杂志上,类似的测试虽然也经常可见,不过那通常还只是让读者做着玩玩的,不会当真影响一个人的 实际状况。在中国好像也还较少见到“智商培训”之类的玩意。但智商测试近年已经逐渐在中国流行起来。 有些苦于学习成绩上不去的家长,也会忧心忡忡地带着孩子去做智商测试。上海某学校对幼儿园学生家长 的测试题在网上不胫而走,引发了激烈的争议和质疑。各种迹象表明,我们在这件事情上好像又很快要完成 “与国际接轨”了。

②追根溯源,智商测试已有百余年历史,不过它的“血统”却是不大纯洁,甚至还隐隐透出某些邪恶的 色彩。

③智商测试的理论发端于高尔顿,此人是达尔文的表兄。但他的名字主要是和后来被普遍认为“政治不 正确”(甚至可以说是臭名昭著)的优生学联系在一起。1869 年高尔顿出版《天赋遗传》一书,主张人的 才能可以遗传。在 1884 年的伦敦国际健康博览会上,高尔顿搞了一个摊位,打出“人体测量实验室”的招 牌,替人进行测量和测试,据说颇受欢迎,有的人还主动付钱给他,这或许可以视为现代智商测试的开始。 事实上,智商测试与优生学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高尔顿晚年正值中国的辛亥革命前后,他仍孜孜不倦 地在各种公开场合演讲并发表文章,继续鼓吹优生学。他的学说也得到过若干名流的赞同和欣赏,例如著名科幻作家威尔斯、著名剧作家萧伯纳等等。

④19、20 世纪之交,法国人宾尼特成为现代智力测试的奠基者。19 世纪 80 年代晚期,宾尼特研究他两 个未满 5 岁的女儿,发表了三篇文章,成为智力测试领域的奠基性文献。宾尼特对人的智力进行分等,正好 迎合了当时美国的需要——例如大量移民的涌入使得当局急需甄别申请入境的移民是否“弱智”。所以智 力测试的理论虽然发端于英国人,奠基于法国人,但它却在新大陆最先找到了大行其道的土壤。戈达德在美 国大力推行宾尼特的方法,美国的公立学校从 1910 年开始对学生应用智力测试,这似乎象征着智力测试开 始获得正式地位。

⑤那么,如何看待现今的智商测试?

⑥这使我想起前几年我指导的一位博士生蒋功成教授,他曾在论文的初稿中写过这样两句我非常欣赏 的话:“有政治上正确的伪科学,也有政治上不正确的真科学”。我们当然还可以补充另外两句:“有政治上 正确的真科学,也有政治上不正确的伪科学”,这样就全面了。套用上述概念组合游戏,那么智商测试即使 是“真科学”,应用起来也很容易陷入政治上不正确的状况,而倘若它其实是伪科学,那就更容易被视为“政 治上不正确的伪科学”了。

⑦如上所述,智商测试很难说是科学,更不是“精密科学”,如果将它归入“伪科学”之列,应该也不 算太冤枉它。但如将此事彻底视为骗局,则又失之简单了。对于它在今天的流行,或许可以这样来理解:只 要社会处于资源相对短缺的状态中——人类社会至今仍处在这样的状态中,社会就总是需要各种各样的筛 选机制,来帮助实施对有限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举例来说,现代教育就是这样的筛选机制之一。为何 发达社会总会无可避免地成为学历社会?就是因为现代教育中很大一部分内容其实已经背离了“塑造人格”、 “培养技能”等等的教育初衷,而演变成为进行“公平”筛选的机制。学校中为何要学许多在进入社会之后 完全“无用”的知识?为何要考许多纯粹“整人”的题目?其实这些知识和题目并非完全无用,它们的实际 用处,就是让一部分学生不及格或考不上,这样就可以帮助实施有限社会资源(比如中国当下的“985 高校” 录取名额)的相对比较公正的分配。

⑧明白了上面的道理之后,再来看一个世纪以来日益流行的智商测试,就不难套用“存在的就是合理 的”这样的哲学命题了。经过高尔顿、宾尼特、戈达德……等人百年来的“不懈努力”,终于将智商测试打 造成一门“科学”,并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于是智商测试实际上就成为又一个相对“公平”的筛选机制。 它和作为主要筛选机制的现代教育相伴而行,作为“教育筛选”的辅助手段,确实有着某种程度的合理性——尽管这种合理性并不存在于它自身理论所宣称的意义上。

(摘自《科技生活》)

【小题1】“与国际接轨”在文中指    
【小题2】第⑤段画横线处,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语义连贯的一项是(   )
①本来,即使智商测试真的是“客观的”、“科学的”
②那应用它时的伦理道德问题立刻就更为严重起来了
③一旦认识到智商测试本身就是不严谨不“科学”的
④就是一段极不光彩的历史这里有两个层次的问题
⑤例如智力测试与优生学捆绑在一起,为纳粹德国的种族清洗提供了理论支持
⑥应用时也必然带来伦理道德问题
A.①⑥⑤④③②
B.①⑤④⑥③②
C.③⑥⑤④①②
D.③⑤④⑥①②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智商测试在中国的地位日益提高。
B.智商测试应用实力来存在道德问题。
C.智商测试中许多知识是完全无用的。
D.智商测试应用在教育筛选方面是合理的。
【小题4】根据文意,简述“智力测试”的“前世今生”。
【小题5】第⑥段提到四种“概念组合”“智商测试”属于哪一种组合?请谈谈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