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一窗昏晓送流年
——追记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童庆炳先生
2015年6月14日,北京的天空澄碧如洗,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资深教授、著名文艺理论家童庆炳离去了。
先他而去的妻子曾恬曾在文章中这样描写自己的老伴儿:“他一直是个‘努力型’的人……他在10年前就为自己的退休生活画了蓝图:写哪几本学术书,写哪几本小说,上午工作几个小时,下午工作几个小时,写的书名叫什么……也说退休后要加强锻炼,一周多爬一次香山,等等。他说,人如果有工作做,又有能力做,是福气;人若能做自己喜欢的工作,而且能有创造性地做,那就是人生的大享受,是大福气。”
20世纪80年代后期,北师大文艺学学科创始人黄药眠先生去世,文艺学学科遭受重创。危难之中,童先生辞去研究生院副院长一职,回到文艺学教研室担任学科带头人,与程正民老师一起带领一批中青年学者,使北师大文艺学学科走出低谷,并跻身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国家重点学科。
与他一起奋斗的学生们都记得被称为“四大战役”的学术创新活动:1986年到1992年,完成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中西比较文论研究”,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中西比较诗学体系》上下卷,这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中西比较诗学著作;1990年到1994年,完成国家社科“85规划”重点项目“文艺心理学研究”,“心理美学丛书”由百花文艺出版社陆续出版;1993年到1994年,撰写出版具有开拓性的“文体学丛书”和“文艺新视角丛书”;1990年到1997年,编写出观念更新的《文学理论教程》等教材,至今仍被国内高校广泛采用。
“团队学术成就的取得,靠的正是坚硬如钢的顽强意志、毅力。北师大文艺学学科正是先后凭借黄药眠先生和童庆炳先生两代统帅的统领,建设起了全国学界独树一帜的文艺学学派。”时为北师大中文系教授的王一川说。
童先生在学术上通达开明,善于包容不同的见解,是学界素来称道的。他常常告诉学生,外来的新思想、新观念没有什么可怕的,千万不要视若洪水猛兽,关键是开放而有自己的主见,容纳新知而又有消化之功。
作为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文学组首席专家,童庆炳曾诚恳地指出,现在的文学理论界有种风气,认为西方的理论一定比中国的高明,因此不加辨别地搬用、套用西方理论,直接造成很多文章内容空洞,下定义者和推论者多,分析现实、讲道理者少,这不可取。西方文化传统、社会环境等与我们有很大差异,我们可以有所借鉴,但绝不能照搬照抄。
作为作家型的文艺理论家,童庆炳出版过两部长篇小说《生活之帆》和《淡紫色的霞光》。1988年,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与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联合开设了首届文学创作研究生班,童庆炳不仅担任了总导师,还为学生开设了“创作美学”课程。在某种意义上,这也得益于童先生作家与理论家兼备的特殊身份,也是他将文艺理论与创作实践结合起来的一次富有成效的实践。
在中国当代文坛,作家通常不把文学理论家当回事,理论家一般也对作家不服气。但在童先生看来,理论研究和文学创作是认知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前者是理性的、逻辑的,后者是审美的、直感的,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它们的合作,有助于推动彼此向更高水平发展。越是名作家的创作就越需要严格的批评,因为他们的作品影响很大,读者对他们期待很高。所以评论家不仅对艺术负有责任,而且对社会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评论家必须拥有自己的文学理念、生活信念和社会理想。
多年之后,人们还不时回忆:他学识渊博,授课深入浅出,流畅而不急切,精细而不烦琐,理性而不艰涩,论点阐释必结合实例分析,追根溯源之后又有理论提升。虽然是理论课,他却有许多贴近生活的比喻,他的声音回旋于静空,在学生们的心里形成共振。
“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这是启功先生赠给童庆炳先生的墨宝。窗外绿树成荫,窗内书香迎面。想必,童先生是欢喜的。在另一个世界里,他依然会延续这样的日子。 (摘编自《光明日报》,作者靳晓燕)
相关链接:
①童庆炳,1936年生,195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长期从事中国古代诗学、文艺心理学、文学文体学、美学方面的研究。童庆炳是中国文艺学理论领域的泰斗,培养出大批学者、作家,莫言、刘震云、余华、迟子建等知名作家都曾是他担任总导师的首届文学创作研究生班的学生,其中莫言、刘震云等在当时就已成名,其他的大多数则在学习期间起步,在毕业后才逐渐成为“大腕”作家。
②童庆炳确认了文学的审美品质,把文学创作看作一种以审美活动为核心的精神活动后,还从社会现实、心理美学、社会学、文体学、语言学和文化学等诸视角,在与古今中西各种文学理论的对话和沟通中,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着自己以“审美特征”为中心的文学思想,而创建了一个以审美为核心的文艺学理论体系。
(吴子林《童庆炳与中国审美论文艺学的创构》)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在文章的第四自然段,作者不厌其烦地列举了童庆炳及其学术团队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陆续推出的一系列著作,具体而充分地表现了他们在学术上取得的成就。
B.童庆炳认为西方的文学理论并不比中国的高明,他对当时的文学理论界照抄照搬西方理论的风气提出了批评,认为我们应该根据国情对其适当借鉴。
C.文章引述童庆炳的妻子曾恬对丈夫的描写和北师大中文系教授王一川对童庆炳的评价,侧面表现了他的精神品质和学术贡献,丰富了文章的写作角度。
D.针对当时作家和文学理论家互相轻视的现象,童庆炳认为,评论家对艺术和社会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从这个角度来看,评论家应该比作家具备更高的素质。
E.“一窗昏晓送流年”是对童庆炳学者生活的诗意描述,但其中也流露出流年易逝的感慨,表达了对一代学术泰斗离世的深深惋惜之情。
【小题2】童庆炳为把北师大文艺学学科建设成全国学界独树一帜的文艺学学派做出了哪些贡献?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小题3】童庆炳“作家与理论家兼备的特殊身份”对他的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4】童庆炳在文艺学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原因是多方面的。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3-23 09:45:4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诸葛亮的暂隐

(1)“仕”或“隐”是古代士人的两种主要人生选择,同时由于实际情况的变化,他们常常“有道则现,无道则隐”,在仕隐之间转换角色。诸葛亮便是如此,他少年时代在故乡琅琊度过,一生大部分时间仕于蜀国,期间则一度隐居躬耕。而且出于多方面的考虑,诸葛亮的隐居生活长达十年之久,这段经历对他本人产生了重要影响。

(2)据《三国志》本传载,汉末天下遽变,诸葛亮跟随叔父诸葛玄避乱南下,但后来并没入仕素与叔父“有旧”的荆州牧刘表,而是选择隐居躬耕。当然从日后的自述看,他并不甘心老死山林,所以只是暂隐。

(3)当然除了躬耕,诸葛亮还博读广取,拜师交友,了解时局。这一段生活对他的学识、见识、性格等方面均产生过重要影响。

(4)暂隐期间,诸葛亮博览经传,还拜师求学。求学的对象包括本地名士与外来流寓人士,因为当时荆州较为稳定,吸纳了众多人才,《后汉书•袁绍刘表列传》曰:“(刘表)招诱有方,威怀兼洽,其奸猾宿贼更为效用,万里肃清,大小咸悦而服之。关西、兖、豫学士归者盖有千数,表安尉赈赡,皆得资全。”诸葛亮寻师访学可考者,有黄承彦、庞德公、司马徽、酆玖等人。其中诸葛亮每次见庞德公“独拜床下”,德公亦器重亮,称他为“卧龙”(《三国志•蜀书•庞统传》注引《襄阳记》)。诸葛亮又从司马徽学,司马徽赏识其才性,向他推荐深谙谋略之道的汝南酆玖,“司马徽谓亮曰:‘以君才,当访名师,益加学问。汝南灵山酆公玖熟谙韬略,余尝过而请教,如蠡测海,盍往求之’”!通过耕读、游学、拜师,诸葛亮的知识结构逐渐完备,为他日后善于计谋、长于辞令、精于发明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诸葛亮通过拜师游学了解到外面局势的动向,因为他隐居之地处于南北交错地带,也是曹操势力与刘表割据的分野,这里消息灵通,能随时从师友那里了解天下大势。当时司马徽称赞诸葛亮“识时务”,就包含了清楚大势、大事的意思。由于这一缘故,诸葛亮与刘备交谈,未出茅庐却明晓时局变化。

(5)诸葛亮隐居当初“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还“常抱膝长啸”,难免书生意气,甚至对刺史、郡守均不放在眼里,自视甚高。“亮在荆州,以建安初与颍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而谓三人曰:‘卿三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三人问其所至,亮但笑而不言。”(《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注引《魏略》)经过多年静隐,诸葛亮狂傲的个性有所改变,变得温和谦虚、小心谨慎,如刘备请他出山,他反复试探,待刘备三顾之后才敞开心扉侃侃而谈。此外,诸葛亮交往的青年才俊崔州平、徐庶等的生活态度,以及他们对人生得失的权衡,都给他诸多启发。《三国志•蜀书•董和传》记诸葛亮后来回忆与崔州平、徐庶的情谊,曾感慨不已:“昔初交州平,屡闻得失;后交元直,勤见启诲。”

(6)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曾在《历史研究》中指出,隐士们经过隐居已是一个“变容”了的人,“成了一个改变了的人物”。诸葛亮隐居十年同样经历了一个“变容”过程,他从十六七岁的少年成长为各方面都较成熟的“卧龙”,从一个意气书生蜕变为“识时务”的“俊杰”。

(7)总之,隐居生活是诸葛亮人生的重要阶段,对他本人各方面产生过重要影响。认识这一点有利于我们全面理解、评价诸葛亮,尤其在当下的诸葛亮讨论中,对于防止盲目“神化”及刻意贬低、彻底否定的偏颇,或有一定参考价值。

(节选自2015年1月19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简要概括暂隐生活对诸葛亮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
【小题2】文中第(6)节引用历史学家汤因比的话,有何作用?
【小题3】请简述全文的论述思路。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可上九天揽月
1949年9月,“克利夫兰总统号”一次普通的航行从美国旧金山出发,船上500多名旅客,二十几个中国留学生格外引人注目,他们怀抱着科学救国的理想留洋求学,然后乘坐这艘船义无反顾地回到一穷二白的祖国。当然,刚刚从美国辛辛那提大学获得自动控制专业博士学位的梁思礼也在其中。
9月30日,在“克利夫兰总统号”横渡太平洋时,梁思礼从收音机里听到新中国成立的消息,激情满怀。8年了,离开祖国已经8年了,当这些在归途的海外学子听到国旗是五星红旗时,便找来一块红布自制国旗,表达对伟大祖国的祝愿。
梁思礼归国就参加了新中国的广播电台建设,通过与同伴不眠不休的一年多的努力,让全世界听到了新中国的声音。
然而,“梁启超”带给梁思礼的除了荣耀和尊重外,在特殊年代,也带给他许多的委屈和磨难。
“三反”、“五反”运动给了满腔热忱的梁思礼第一个打击——
母亲卖掉家中老宅的积蓄,成了梁思礼被揭发有经济问题的证据。1952年5月1日,爱好音乐的梁思礼哼唱着“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却被剃光了头发,坐在铺盖卷上,绝望地等待着去坐牢。“去坐牢?”他心里五味杂陈……
后来,组织终于查清了问题,时为邮电部副部长的王诤更是在部里全体大会上为他平反。起起伏伏,梁思礼没有怨忿,他感受到的是***实事求是、有错必纠,从此他产生了入党的念头。
88岁高龄,梁思礼思绪清晰,思维敏捷。回忆中的1956年,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年。这一年,他成为了***员;这一年,***;1996年10月,获“何梁何利基金奖”;1997年9月,荣获“中国老教授科教兴国贡献奖”。

1924年出生的梁思礼,很受父亲的宠爱。梁启超给远在海外的大女儿梁思顺的信中这样写道:“老白鼻一天天越得人爱,非常聪明,又非常听话,每天总要逗我笑几场。他读了十几首唐诗,天天教老郭(保姆)念,刚才他来告诉我说:‘老郭真笨,我教她少小离家,她不会念,念成乡音无改把猫摔。’他一面念说一面抱着小猫就把那猫摔地下,惹得哄堂大笑。”信中的“老白鼻”就是梁启超最小的儿子梁思礼。就是这个“老白鼻”,后来成了中国航天CAD技术的倡导者和奠基人。
除了言传,父亲的身教是“爱国”最真实的样本。“爱国救国”几乎是梁家九子女的胎记。“人必真有爱国心,然后方可以用大事”,梁启超生前的话语,指引了梁家九子女未来的路。
《光明日报》( 2012年07月19日13 版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作品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本文主要按时间顺序记叙了梁思礼回国、“三反” “五反”、 “四清”运动、“文革”期间的经历,表现了梁思礼不计较个人恩怨,矢志报国的伟大情怀。
B.88岁高龄,梁思礼思绪清晰,思维敏捷。回忆中的1956年,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年,因为梁思礼娶了麦秀琼,恩爱携手半个多世纪。
C.1968年,母亲去世,梁思礼请示当时的军管会要为母亲奔丧,却未获批准。过去了近50年,梁思礼如今谈到此事依然耿耿于怀。
D.梁思礼因为受到周总理的保护,没有受到迫害。整个“文革”期间,梁思礼只是处于可能被揪出去、被惩罚的状态,实际上没有遭到批斗。
E. 梁思礼在文末说,“是好样的,就要学成回国。”意思是说学成回国兴邦,应该成为每个海外学子的唯一目的。
【小题2】阅读全文,简要概括梁思礼屡经磨难而不改航天报国的原因。
【小题3】联系全文,请简要分析梁思礼取得了那些成就?
【小题4】很多人见到梁思礼说:“您后悔1949年回国吗?如果1979年回国,这些灾难和痛苦也许就躲过去了”。你对这句话有什么感想?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14分)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摘录)
(法国)雨果
一百年前的今天,一颗巨星陨落了,但他是永存的。他离开人世时已年登耄耋,他著述极富,肩负着最荣耀也最艰巨的责任,那就是:培育良知,教化人类。他在咒骂与祝福声中溘然长逝;被过去所诅咒,又受到未来的祝福。这二者都是至高无上的光荣。他不仅是一个人,他是整整一个时代。
这位伟人所生活的84个年头,经历了达到极点的专制时期和刚刚露出一线晨曦的革命年代。他诞生时,路易十四尚在王位,他去世时,路易十六已经戴上了王冠。他的襁褓映照着王朝盛世的余辉,他的灵柩则投射着从大深渊里透出的最初光芒。
在这轻薄无聊,凄惨忧郁的时世下,伏尔泰独自一人,面对宫廷、贵族和资本家的联合力量,面对那股毫无意识的强力——群盲;面对那些无恶不作的官吏,他们专门媚上欺下,俯伏于国王之前,凌驾于人民之上;面对那些教士,他们是伪善与宗教狂的邪恶混合体。让我再说一遍,伏尔泰独自一人,向社会上一切邪恶的联合力量宣战,向这茫茫的恐怖世界宣战,并与之搏斗。他的武器是什么呢?是那轻若微风而重如霹雳的一支笔。
他用这武器进行战斗,用这武器赢得胜利。
让我们一齐向伏尔泰的英灵致敬吧!
伏尔泰胜利了。他发动了一场非同寻常的战争,一场以一敌众的战争,一场气壮山河的战争。这是思想向物质作战,理性向偏见作战,正义向不义作战,被压迫者向压迫者作战;这是善之战,仁爱之战。伏尔泰具有女性的温柔和英雄的怒火,他具有伟大的头脑和浩瀚无际的心胸。
他战胜了陈旧的秩序和陈旧的教条,他战胜了封建君主、中古时代的法官和罗马的教士。他把黎民百姓提高到尊严的地位。他教化、慰抚、播种文明。他承受了一切威胁、辱骂、迫害、毁谤。他还遭到了流放。但是他不屈不挠,坚定不移。他以微笑战胜暴力,以讽刺战胜专横,以嘲弄战胜宗教的自命一贯正确,以坚韧战胜顽固偏执,以真理战胜愚昧无知。
我刚才说到微笑,我要在这里停一停。微笑,这就是伏尔泰!
在伏尔泰之前,只有以某国元首来命名时代的先例。伏尔泰比国家元首更高,他是各派思想的元首,一个新的纪元以伏尔泰开始。从此我们感到,最高的统治力量就是让一切被理性思考。文明曾服从于武力,以后,文明将服从于思想。王权和宝剑折断了,光明取而代之。这就是说,权威已经变换为自由。自此以往,高于一切的是人民的法律和个人的良心。作为一个人,我们要行使权利;作为一个公民,我们要恪尽职责。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这两方面的进步是明确分开的。
让我们在他神圣的墓前鞠躬致敬。……让18世纪来帮助19世纪吧。
【小题1】在第一段划线句中,“过去”和“未来”分别象征什么?(2分)
【小题2】作者认为伏尔泰“是整整一个时代”的原因是什么?(不超过55字)(4分)
【小题3】伏尔泰的“微笑”表现了他哪三个方面的特点?分析简要回答。(6分)
【小题4】“一个新的纪元”指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新纪元。(不超过15字)(2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现代革命思想家——瞿秋白
1905年,瞿秋白进入冠英小学读书,学校校长庄苕甫是清末的举人,但他却具有维新思想,主张废科举、办学堂。1909年春天,瞿秋白考入常州府中学堂,学校校长屠无博在学生中间经常进行反清革命思想教育。1915年冬,因交不起学费,瞿秋白被迫辍学。1916年,17岁的瞿秋白进入社会谋生。先在无锡乡间当国民学校校长,继而投奔武昌的堂哥寻找出路。翌年,瞿秋白到北京进入俄文馆,学习俄文和哲学,开始“做以文化救中国的功夫”。“五四”运动前后,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各种外来思想目不暇接,瞿秋白进行了广泛阅读与涉猎,他研究过美国的宗教新村运动、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以及狄德罗、卢梭等人的著作,而本着惠及人民大众的内在尺度,他的兴趣开始倾向于共产主义。
不久,瞿秋白觉得书本上的求索和朋友间的探讨,对社会主义仍如“隔着纱窗看晓雾”,看不真切。这时,翟秋白有了以北京《晨报》特约记者身份到世界上第一个实现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国家——苏维埃俄国采访的机会。在俄国,瞿秋白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参观采访和调查研究,他觉得“共产党始终是真正为全体工人阶级奋斗的党”,他认为“共产主义学说在苏俄的逐步实行,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一桩伟大事业,是世界第一次的改造事业”。至此,瞿秋白的思想发生了根本改变——由“忏悔的贵族”终于成为自觉的马克思主义者。
1921年9月,瞿秋白正式加入***。1922年12月21日,受陈独秀邀请,瞿秋白离开莫斯科回国工作。1923年1月13日回到北京,立即兼管中共宣传工作,担任中共中央机关刊物《新青年》《前锋》的主编和《向导》编辑。他在这些刊物上发表了大量政论文章,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中国国情,考察中国社会状况,论证中国革命问题,为中共的思想理论建设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1925年1月起,瞿秋白先后在中共第四、五、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局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委员,成为中共领袖之一。6月4日,瞿秋白负责主编出版了我党第一张日报《热血日报》,报道上海和全国人民反帝斗争的消息。1926春,瞿秋白病重住院,抱病写《俄国资产阶级革命与农民问题》一书。
1927年4月27日—5月9日,中共五大召开,瞿秋白发表《中国革命中之争论问题》,尖锐地批评了陈独秀等以共产国际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8月7日,新来的共产国际代表罗明那兹主持召开会议(八七会议),正式将陈独秀(缺席)免职,指定瞿秋白担任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并主持中央工作。这次会议在革命危急关头,将打散了的队伍重新团聚起来,使中国革命完成了由国民革命到土地革命的重大转折。
1930年9月底召开六届三中全会,瞿秋白纠正了李立三在工作中的一些错误。1931年1月7日,在上海召开了中共六届四中全会,瞿秋白被解除中央领导职务。此后瞿秋白留在上海养病(肺结核),进行文艺创作和翻译,完成了大量翻译作品和许多重要的论文、杂文,与茅盾、鲁迅来往,结下深厚友谊,领导左翼运动。
1934年1月,瞿秋白遵照中央指示,抱病离开上海前往中央苏区——瑞金,担任中央教育委员。虽然工作相当劳累,身体又差,还不时咳血,三天两头发高烧,而且物质生活又很艰苦,但他依然勤奋工作,为根据地教育事业的发展呕心沥血。1934年10月,红军主力开始撤离苏区,瞿秋白因患肺病,留在江西瑞金坚持游击战争。1935年2月,他的肺病日益严重中央决定派人送他转道香港去上海就医。1935年2月在福建长汀县被国民党军逮捕,6月18日晨,从容就义,年仅36岁。
瞿秋白既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无论是他英勇献身革命事业的光辉事迹,还是涉及政治、哲学、文学、史学、翻译等众多领域的重要思想,都值得中国人民学习和珍视。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瞿秋白因交不起学费,被迫中断学业,17岁的瞿秋白进入社会谋生,后来投奔武昌的堂哥,这段经历影响他最终走上了革命道路。
B.瞿秋白受陈独秀邀请,离开莫斯科回到北京工作,担任中共中央机关刊物《新青年》《前锋》《热血日报》主编和《向导》编辑。
C.在“八七会议”上,瞿秋白正式将陈独秀免职,开始主持中央工作。这次会议在中国革命危急关头举行,是中国革命重大转折点。
D.瞿秋白以自己的思想理论和革命实践奠定了他作为***的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历史地位。
 
【小题2】瞿秋白是如何一步一步成为一个自觉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请简要分析。
【小题3】作为一个革命思想家,瞿秋白在哪些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家庭学校,美国称之为“在家上学”。家庭学校是一所以家庭为基础、孩子为受教育者的教育形式。家庭学校不同于学校教育,意味着“以家为本”而非“以校为本”的教育。除了可以从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得到课程、教材等方面的服务外,家庭学校还可以调用更多的社区资源:图书馆、博物馆、体育运动中心、画廊、展览馆以及亲友和邻居的智力资源,比学校教育更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家庭学校也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家庭教育,它有一定的课程设置、关注学生认知、情感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家庭学校”主张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化和人性化,按照毎个孩子的天赋和能力进行教育。

 (摘编自“新浪亲子”)

材料二:

美国的“在家上学”现象出现于20世紀60、70年代,并在80年代后迅速发展壮大。数据是示,2007年美国均有150万学生在家上学,约占全国学龄儿童总数的2.9%。2010年,在家上学儿童巳接近200万人。据了解,这种方式在欧洲、澳大利亚、新西兰、北美都是合法的。在加拿大、法国尤其盛行这种教育式。以国为例,在家教育的申请原因,可归纳为种族、语言、宗教信仰、文化、地区救育水平差异等。

21世纪教育研究院于2013年8月发布的调研扱告显示,在中国大陆1.8万学生选择“在家上学”。选择在家上学的前五位原因依次是“不以同学校的救育理念”(54.19%)、学校教学进度过慢” (9.50%)、

“孩子在学校没有得到充分尊重”(7.26%)、“孩子厌倦学校生活” (6.07%)、“宗教信仰的原因” (5.59%)。

当前在家上学人数最多的前三个省市依次是广东、浙江和北京,均位于东部。教育专家分析称,这与东部地区的经济文化水平高、社会公众教育观念更开有关。

在家上学的孩子中,男孩占62.30%,多于女孩。多数孩子的年龄在4至10岁之间,占60,42%,其中6岁的孩子最多。

  (有刪改)

材料三:

许多人之所以会能地反对“在家上学”是因为这与教育国家化的概念相抵触,是合理不合法的。然而《义务教育法》最本质的精神是保障儿童接受教育,在家上学与这一法律精神并不冲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现,已经确定了善待毎一个学生的基本价値;教育的民主化、多样化和选择性的増加,则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事实上,现行的法律也为改革“预留”了可能性空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四条规定“自行实施义务教育的,应当经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它提示了通过地方教育制度创新,使在家上学合法化的路径。

  (摘编自《新京报》)

材料四:

“在家上学”由父母在家中自主安排子女的救育,有利于克服大一统学校教育的弊端,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教;有利于多元文化的传承和多样化的救肓创新;有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个性发展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习型家庭的建没和学习型个人的培养,顺应了社会利益分化、教肓需求多样化的岌展趋势,是对公立教育单一教育模式的丰富和补充。増加了救肓的多样性、选择性,是学习化时代一种崭新的教育探索。“在家学习”虽然巳成为相当一部分人真实生活中的选择,但还是会遇到一些困难,由于没有完整的义务教育阶段学历,“在家学习”的孩子想要参加中考、高考时,会因学籍不完整而失去报考资格。因此应明确“在家上学”的合法性,并搭建“在家学习”者与学校教育的桥梁,给予“在家学习”者合法的学籍。并制定中小学在家学习的学历认定。并制定 “在家学习”者参与中考、高考的具体办办法。

(摘编自财新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家上学”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孩子们在家庭中接受教育,而老师就是孩子们的家长。
B.美国的“在家上学”现象出现的时间比较早,发展较为迅速,申请在家教育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
C.材料三指出,在家上学并不违背我国教育法规的本质精神,且体现了现代化教育的基本特征。
D.材料四提到,在家上学符合当前中国教育和时代发展潮流,有利于个人、家庭和教育本身的发展。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美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家上学”主张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化,而传统教育在关注学生认知情感等方面则是不够的。
B.“在家上学”在美国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中较为盛行,参与学生人数很多,也是合法的教育形式。
C.中国在家上学人数较少,而选择在家上学的原因主要是不认同学校的教育理念,与经济文化水平并没有关系。
D.现行的教育法为教育改革预留了空间,只要经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冂批准,“在家上学”就可以合法化。
【小题3】结合材料谈谈我国发展“在家上学”需要解决哪些同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