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诸葛亮的暂隐

(1)“仕”或“隐”是古代士人的两种主要人生选择,同时由于实际情况的变化,他们常常“有道则现,无道则隐”,在仕隐之间转换角色。诸葛亮便是如此,他少年时代在故乡琅琊度过,一生大部分时间仕于蜀国,期间则一度隐居躬耕。而且出于多方面的考虑,诸葛亮的隐居生活长达十年之久,这段经历对他本人产生了重要影响。

(2)据《三国志》本传载,汉末天下遽变,诸葛亮跟随叔父诸葛玄避乱南下,但后来并没入仕素与叔父“有旧”的荆州牧刘表,而是选择隐居躬耕。当然从日后的自述看,他并不甘心老死山林,所以只是暂隐。

(3)当然除了躬耕,诸葛亮还博读广取,拜师交友,了解时局。这一段生活对他的学识、见识、性格等方面均产生过重要影响。

(4)暂隐期间,诸葛亮博览经传,还拜师求学。求学的对象包括本地名士与外来流寓人士,因为当时荆州较为稳定,吸纳了众多人才,《后汉书•袁绍刘表列传》曰:“(刘表)招诱有方,威怀兼洽,其奸猾宿贼更为效用,万里肃清,大小咸悦而服之。关西、兖、豫学士归者盖有千数,表安尉赈赡,皆得资全。”诸葛亮寻师访学可考者,有黄承彦、庞德公、司马徽、酆玖等人。其中诸葛亮每次见庞德公“独拜床下”,德公亦器重亮,称他为“卧龙”(《三国志•蜀书•庞统传》注引《襄阳记》)。诸葛亮又从司马徽学,司马徽赏识其才性,向他推荐深谙谋略之道的汝南酆玖,“司马徽谓亮曰:‘以君才,当访名师,益加学问。汝南灵山酆公玖熟谙韬略,余尝过而请教,如蠡测海,盍往求之’”!通过耕读、游学、拜师,诸葛亮的知识结构逐渐完备,为他日后善于计谋、长于辞令、精于发明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诸葛亮通过拜师游学了解到外面局势的动向,因为他隐居之地处于南北交错地带,也是曹操势力与刘表割据的分野,这里消息灵通,能随时从师友那里了解天下大势。当时司马徽称赞诸葛亮“识时务”,就包含了清楚大势、大事的意思。由于这一缘故,诸葛亮与刘备交谈,未出茅庐却明晓时局变化。

(5)诸葛亮隐居当初“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还“常抱膝长啸”,难免书生意气,甚至对刺史、郡守均不放在眼里,自视甚高。“亮在荆州,以建安初与颍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而谓三人曰:‘卿三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三人问其所至,亮但笑而不言。”(《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注引《魏略》)经过多年静隐,诸葛亮狂傲的个性有所改变,变得温和谦虚、小心谨慎,如刘备请他出山,他反复试探,待刘备三顾之后才敞开心扉侃侃而谈。此外,诸葛亮交往的青年才俊崔州平、徐庶等的生活态度,以及他们对人生得失的权衡,都给他诸多启发。《三国志•蜀书•董和传》记诸葛亮后来回忆与崔州平、徐庶的情谊,曾感慨不已:“昔初交州平,屡闻得失;后交元直,勤见启诲。”

(6)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曾在《历史研究》中指出,隐士们经过隐居已是一个“变容”了的人,“成了一个改变了的人物”。诸葛亮隐居十年同样经历了一个“变容”过程,他从十六七岁的少年成长为各方面都较成熟的“卧龙”,从一个意气书生蜕变为“识时务”的“俊杰”。

(7)总之,隐居生活是诸葛亮人生的重要阶段,对他本人各方面产生过重要影响。认识这一点有利于我们全面理解、评价诸葛亮,尤其在当下的诸葛亮讨论中,对于防止盲目“神化”及刻意贬低、彻底否定的偏颇,或有一定参考价值。

(节选自2015年1月19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简要概括暂隐生活对诸葛亮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
【小题2】文中第(6)节引用历史学家汤因比的话,有何作用?
【小题3】请简述全文的论述思路。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4-12 04:22: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
一年365天,我们为什么要把归乡的日子选择在春节?这个问题,牵涉到中国时间的秘密。
过去二十年,我一直在研究中国古代历法中节日的排列。最后我发现了中国古代人时间生活的秘密:原来中国古人按照阴阳观念思考问题,依照阴静阳动的原则,他们给自己的时间生活划分出了鲜明的节奏。这节奏就体现在节日安排上:一年之中,前半年为重;半年之中,前三个月为重;12个月当中,奇数月份为重;一月之中,前半月为重。这个排列有两个变例:一是八月份,宋代开始,中秋节成长为大节;另一个变例就是十二月,十二月是偶数月,但节日分量很重,并且集中在后半月,这和来年一月份的前半月结合在一起,构成中国古代时间生活最大的一个节期。
当这一规则具体展开于一年的农业生活中时,我们会看到,中国古代节日具有怎样鲜明的内在节奏!一月之中,当人们为前半月的节日忙碌过后,后半月的平静生活显得非常可贵。当后半月的生活显得过于平静,下一个月新的节日期已经来临。当一个节日较多的月份结束后,到来的是一个节日相对较少的月份。然后到来的又是一个节日相对较多的月份。我们还可以看到,一年之中,当万物萌生的春季这样一个节日繁多的季节结束后,是稳定的成长,是夏季这样一个节日相对减少的季节。而当收获的金秋来临,同时到来的是又一个节日的盛季。而那之后是冬季,是一个特殊的过渡时期,节日排列由相对减少到伴随着新年即将来临而转入迎新的准备期。一年中节日的最高潮将在这之后如期到来。这一切构成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节日生活的内在节奏。一月又一月,一年复一年,这一内在节奏,与大自然的四季变迁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与一个又一个精彩的节日传说结合在一起,为我们先民的时间轨迹雕上了美丽的刻度。这一内在节奏,有如万象喧然与处子般宁静的契合,有如一曲美丽的乐曲。一个个月份如一节节平稳流畅的乐章,八月中秋则是中间华美的变奏,而十二月后半的节日集中期与来年正月前半月合而为一,构成一年中澎湃激扬的节日高潮。
这就是中国时间的乐章,它既葆有摇曳多姿的变化又谨然成序,既内容丰富多彩又快慢张驰有度,它是我们先民时间生活的内在的旋律。而“年”是我们一年时间生活的顶点和高潮,在中国人的时间生活中,它占有绝对性地位。而这个地位,是千百年从事农业生产的中国人文化积累的结果。早在殷商代,已经有了近似于“年”的观念。人们在年终会开展大型祭祀活动,祭祀天地山川和祖先神灵。到了周代,尽管“年”的日期和今天有所不同,但过法已经有很多相似之处。从那个时代起,年已经是一家人、一族人欢聚一起共度良辰的日子。
两千年多少朝代兴替,两千年多少世事沧桑;“年”却一直留下来,并且不断生长,成为民族的传统被继承和发展,最终形成了中国人的节日传统。它渗透进了中国人的血液里,成为中国文化的根,中国人无论如何不肯放弃的传统。
(取材于刘晓峰《家与年:解读中国文化的深层密码》)
【小题1】下列对“中国时间”特点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思考问题的阴阳观念。
B.节日安排的节奏符合古人所持阴静阳动原则。
C.严格遵循节日数量逐月恒定更替的内在规律。
D.节日安排有如变化多姿而又谨然成序的乐章。
【小题2】下列不属于把归乡的日子选在春节原因的一项是(   )
A.年是我们一年时间生活的顶点和高潮。
B.年在我们的时间生活里占绝对性地位。
C.年作为家人、族人欢聚的日子是古已有之的传统。
D.年处在春之初,是合家商定全年计划的最佳时刻。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9分)
文学文本可以有许多种不同的载体。我国现代著名学者章太炎曾经给文学下过一个定义,叫做“文字之著于竹帛者”。这个定义实在是太过宽泛了,但却指明了中国古代文学文本的载体曾经是“竹”和“帛”。竹是指竹简,帛是指帛书。古代曾经把文字写在竹简或白绢上。除此之外,还有铸在钟鼎上的、刻在石碑上的。现在,又有电子文本这样一种全新的载体。不管是什么载体,都只是文学文本存在的物质外壳,不是文学文本本身。换一个说法,各种各样记录了文学符码的载体,可以叫做第一文本;而第一文本被接受者掌握的内容,也就是阅读中的意义整体,相应地可以叫做第二文本。第二文本才是我们要研究的真正的文学文本。德国现代哲学家海德格尔在他的著作《林中路》里说,贝多芬的四重奏的乐谱放在出版社的仓库里,和地窖里的土豆没有两样。的确,一箱箱《莎士比亚戏剧集》从印刷厂搬出来放在货运车箱里,和其他货物有什么区别呢?所以,对于文学文本的栽体,对于第一文本,我们在文学理论批评研究中是不需要太多关注的。
那么,文学文本自身、它的本体究竟指什么呢?为了说清“文学文本”这个概念,我们先要了解文本的概念。文本在英语里是text,在词源上与编织物(textile)有关系;文本也可以说是一种编织体。文本学已经成为一门学科,作为术语的文本,指的是具有层次结构的能指系统;它由构成文本的实体将特定意义传达给读者。这里所说的“能指”、“实体”有许多种,比如说建筑、舞蹈、音乐、绘画,各自的文本是由彼此完全不同的能指、完全不同的实体构成的。文学文本用语言文字作为能指。但用语言文字作为能指的文本,也不一定都是文学文本,哲学、经济学、物理学的著作也是以语言文字或者主要以语言文字作为能指。文学文本,是具有层次结构的语言组合体,它用语言文字传达具有审美意味的情感,塑造具有审美意味的形象。层次性在这里是很关键的。理解文学文本,解读文学文本,一定要注意到它的立体性、多层次性,不能是平面的、单一的。所谓“层次结构”,包括了表层和深层,构成文学文本的具体层次主要有语音、字形、词义、句式、篇章结构、整体形象、意蕴与意味。
文学文本有口语文本和文字文本之分。人类最早的文学是口头文学。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据说是采诗官从民间采集起来加工整理的,其中的作品原先是以口头文本的形式存在的。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原先也是口头传唱的。《水浒传》、《三国演义》的故事都曾经长期以口头形式传播。口语文本在流传中常常会发生许多变异。口语的文学文本至今没有完全消失,近年常见的人们在酒席间讲的笑话,有些就属于口语文学。在旅游的时候,导游有时也会给游客讲唱富有当地特色的口语文学。
(选白王先霈《文学文本细读讲演录·开头的话》,有删改)
【小题1】从原文看,下列对“文学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学文本有着多样化的载体,并且随着时代的进程不断变化发展。
B.文学文本是具有层次结构的能指系统,可将特定意义传达给读者。
C.文学文本是以用语言文字塑造审美形象为主要目的的语言组合体。
D.文学文本由至今仍在特定环境中流传的口语的文学文本发展而来。
【小题2】(小题2)下列对原文结构和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用一箱箱《莎士比亚戏剧集》与货物没有区别的例子,表明第一文本是指各种各样记录文学符码的载体。
B.第二段指出以语言文字为能指的文本与建筑等其他文本的区别,强调对前者的解读要注意到它的立体性、多层次性。
C.第三段主要运用例证方式,从中外经典作品成型的角度分析口语文学的重要地位,并指出口语文本具有变异性。
D.文章基本结构采用总分式,先从作为载体的第一文本人手,再深入到作为本体的第二文本,最后加以分类辨析。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只有“文字之著于竹帛者”才是文学,口头文学其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
B.我们要研究的真正意义的文学文本就是被接受者掌握的第一文本的内容。
C.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范围不包含文学符码的载体,而专注于阅读中的意义整体。
D.建筑、绘画等文本由于具有彼此完全不同的能指,因而不能表达相同的意义。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9分,每小题3分)
人文教育的位置在哪里
陈思和
我认为学校教育应该包含两种,一种是坚持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知识积累,积累的过程是灌输性的,这些知识本来存在于人的生命意识以外,通过灌输把它送入人的主观世界里去,使人慢慢变得丰富起来;还有一种教育,是以人为能动的活的生命体作前提,人本身具有一种人之所以为人的能力,用过去的说法,就是人性的因素。人性的因素与知识的因素不一样,人性是人的生命以内的东西,知识是人的生命以外的东西。当然,人不会一出生就意识到“我是人”,“应该怎么做人”的问题是道德范畴的问题。我们能吃能睡还不能说是个合格的人,还必须要有一种良知来支撑自己的行动,这样一种良知是通过点点滴滴的教育来把它唤醒。光靠科学技术的训练无法完成,光靠金钱权力也无法完成,它需要文史哲的长期熏陶和教育。
这两种教育,前者姑且称作是技术知识教育,具有工具价值;后者姑且称作为人文教育,更重在精神价值。两者从方式到形态都不一样,并非是完全和谐的,如果对人文教育也采取灌输性的知识教育的方法,有时反而压抑了真正的人性的因素。所以,人文教育不等于人文知识的教育,人文知识如果不与真正的人文精神联系在一起,只是死背教条,脱离实际的感性生活,那只能是一种后果:学生把知识的因素都接受了,但人性的因素却越来越遮蔽了。这并不是人文教育的理想结果。
  其实,人文教育的困境,全世界各个国家都存在,它与所谓的全球性的现代化进程的关系一直处理不好。整个世界潮流就是强调技术知识教育,国家对教育的要求指标充满了计量化的特征,这当然会把科学技术搞上去,但人文一方面的欠缺所造成的后果则很少有人在考虑。2000年浙江省金华市一个中学生不堪教育压力残杀母亲的事件,不仅仅在中国发生,外国也是有的。美国校园里那么多的暴力行为发生,本质上就是美国独尊技术知识教育,缺损人文教育的恶果。 灌输式的人文教育没有把人内心中的真善美的能量唤醒,反而把这些人性中的好的因素压抑了,扼杀了,所以才使受教育者对人性的好的因素由反感到仇恨。像德国这样具有发达人文传统的国家,像日本这么一个讲究礼仪的民族,为什么会出现法西斯主义?为什么中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社会主义蒸蒸日上的时候,会爆发文化大革命?这些问题,在我看来都与人文教育的失败有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发愤图强、卧薪尝胆的历史阶段里,往往要求万众一心,集中追求同一个现实的目标,比如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称雄世界等等,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在教育上会有意无意地压制另外一些因素,比如人文精神。因为人文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不容易显现出来。它的失落不容易被注意到,等到大家集体发现就来不及了。
人文精神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唤起人的自由自在的人格境界,一种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人文精神是可以通过人文学科的教育实践来逐步探索体会的。中国进入世界经济体系大约是不可逆转了,我们已经加入WTO。但是,我们的人文教育是否必须进入西方模式,而使我们本来的人文教育传统毁掉?我觉得当务之急是如何在西方的模式下坚持民族的自主性和多样性。我们任重而道远。
(选自《新华文摘》2001年12期,有删节)
【小题1】对人文教育的本质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
A.坚持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知识积累,使之灌输到人的主观世界中使人慢慢变得丰富起来的教育。
B.重点通过文史哲的长期熏陶和教育,唤醒人性中真善美的因素和做人的良知的教育。
C.通过各种知识的学习,培养人的真善美的品性,使之能意识到“我是人”的教育。
D.传授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的知识,使人懂得做人道理的教育。
【小题2】不属于造成人文教育的困境的原因的一项是(3分)(   )
A.整个世界潮流都强调技术知识教育。
B.国家对教育的要求充满了计量化特征,而对人文缺损所造成的后果则很少有人考虑。
C.一个国家或民族为了实现某个目标,在教育上会有意无意地压制人文教育。
D.压抑、扭曲、扼杀人性,使受教育者对人性的好的因素由反感到仇恨,从而引发恶性事件的发生。
【小题3】根据文中信息,下面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人文教育应该是通过人文学科的教育实践来逐步探索体会人文精神,唤醒人性良知,而不是仅仅灌输人文学科知识。
B.在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大潮中,我国的人文教育也应该向西方学习,进入西方的模式,与世界接轨。
C.为了走出我国当前人文教育的困境,必须继承我们本来的人文教育传统,坚持民族的自主性和多样性。
D.人文精神是通过人文教育唤醒人们本性中真善美的因素和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文后各题。
距今二十九年前,我十七岁的时候,最初在杭州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里见到李叔同先生。那时我是预科生;他是我们的音乐教师。我们上他的音乐课时,有一种特殊的感觉:严肃。摇过预备铃,我们走向音乐教室,推进门去,先吃一惊:李先生早已端坐在讲台上;以为先生总要迟到而嘴里随便唱着、喊着、或笑着、骂着而推进门去的同学,吃惊更是不小。他们的唱声、喊声、笑声、骂声以门槛为界、限而忽然消灭。接着是低着头,红着脸,去端坐在自己的位子里;端坐在自己的位子里偷偷地仰起头来看看,看见李先生的高高的瘦削的上半身穿着整洁的黑布马褂,露出在讲桌上,宽广得可以走马的前额,细长的凤眼,隆正的鼻梁,形成威严的表情。扁平而阔的嘴唇两端常有深涡,显示和爱的表情。这副相貌,用“温而厉”三个字来描写,大概差不多了。讲桌上放着点名簿、讲义,以及他的教课笔记簿、粉笔。钢琴衣解开着,琴盖开着,谱表摆着,琴头上又放着一只时表,闪闪的金光直射到我们的眼中。黑板上早已清楚地写好本课内所应写的东西。在这样布置的讲台上,李先生端坐着。坐到上课铃响出,他站起身来,深深地一鞠躬,课就开始了。
他出身于富裕之家,他的父亲是天津有名的银行家。他是第五位姨太太所生。他父亲生他时,年已七十二岁。他坠地后就遭父丧,又逢家庭之变,青年时就陪了他的生母南迁上海。在上海南洋公学读书奉母时,他是一个翩翩公子。当时上海文坛有著名的沪学会,李先生应沪学会征文,名字屡列第一。从此他就为沪上名人所器重,而交游日广,终以“才子”驰名于当时的上海。所以后来他母亲死了,他赴日本留学的时候,作一首《金缕曲》,词曰:“披发佯狂走莽中原,暮鸦啼彻几株衰柳。破碎河山谁收拾,零落西风依旧。……”读这首词,可想见他当时豪气满胸,爱国热情炽盛。他出家时把过去的照片统统送我,我曾在照片中看见过当时在上海的他:丝绒碗帽,正中缀一方白玉,曲襟背心,花缎袍子,后面挂着胖辫子,底下缎带扎脚管,双梁厚底鞋子,头抬得很高,英俊之气,流露于眉目间。真是当时上海一等的翩翩公子。这是最初表示他的特性,凡事认真。他立意要做翩翩公子,就彻底的做一个翩翩公子。
后来他到日本,看见明治维新的文化,就渴慕西洋文明。李先生在南洋公学时英文学得很好;到了日本,就买了许多西洋文学书。他出家时曾送我一部残缺的原本《莎士比亚全集》,他对我说:“这书我从前纲读过,有许多笔记在上面,虽然不全,也是纪念物。”由此可想见他在日本时,对于西洋艺术全面进攻,绘画、音乐、文学、戏剧都研究。后来他在日本创办春柳剧社,纠集留学同志,共演当时西洋著名的悲剧《茶花女》(小仲马著)。他自己把腰束小,扮作茶花女,粉墨登场。这春柳剧社后来迁回中国,李先生就脱出,由另一班人去办,便是中国最初的“话剧”社。由此可以想见,李先生在日本时,是彻头彻尾的一个留学生。我见过他当时的照片:高帽子、硬领、硬袖、燕尾服、史的克、尖头皮鞋,加之长身、高鼻,没有脚的眼镜夹在鼻梁上,竟活像一个西洋人。这是第二次表示他的特性:凡事认真。学一样,像一样。要做留学生,就彻底的做一个留学生。
他回国后,李先生已由留学生变为“教师”,这一变,变得真彻底:漂亮的洋装不穿了,却换上灰色粗布袍子、黑布马褂、布底鞋子。虽然布衣,却很称身,常常整洁。他穿布衣,全无穷相,而另具一种朴素的美。你可想见,他是扮过茶花女的,身材生得非常窈窕。穿了布衣,仍是一个美男子。今人侈谈“生活艺术化”,大都好奇立异,非艺术的。李先生的服装,才真可称为生活的艺术化。他一时代的服装,表现着一时代的思想与生活。各时代的思想与生活判然不同,各时代的服装也判然不同。布衣布鞋的李先生,与洋装时代的李先生、曲襟背心时代的李先生,判若三人。这是第三次表示他的特性:认真。
(后来)他就学佛。出家的前晚,他叫我和同学叶天瑞、李增庸三人到他的房间里,把房间里所有的东西送给我们三人。再去望他时,他已光着头皮,穿着僧衣,俨然一位清癯的法师了。法师的僧腊二十四年。当初修净土宗,后来又修律宗。律宗是讲究戒律的。一举一动,都有规律,严肃认真之极。这是佛门中最难修的一宗。数百年来,传统断绝,直到弘一法师方才复兴,所以佛门中称他为“重兴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师”。他的生活非常认真。举一例说:有一次我寄一卷宣纸去,请弘一法师写佛号。宣纸多了些,他就来信问我,余多的宣纸如何处置?又有一次,我寄回件邮票去;多了几分。他把多的几分寄还我。以后我寄纸或邮票,就预先声明:余多的送与法师。读者听到这话,也许要笑。但这正是做人极度认真的表示。
相关链接:
①丰子恺说:“李先生不但能作曲,能作歌,又能作画,作文,吟诗,填词,写字……他对艺术,差不多全般皆能,而且每一种都很出色。专门一种的艺术家大都不及他,要向他学习。”
②李叔同在浙江一师授课期间,培养除了丰子恺、刘质平、吴孟非、潘天寿等一批富有盛名的画家、音乐家。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善于从细节去表现人物,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生动,宛若目前。
B.李叔同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公子学生教师和尚,每一种人,都做得十分像,既绚丽又极归平淡。
C.文章写李叔同的出身,是为了揭示精神格局和人生道路形成的原因。
D.作者从做教师的李叔同写起,是因为那是作者与李先生的最初接触,并且李叔同的严肃认真博学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E.文中多次细致描写李叔同不同阶段的肖像,目的是形成对比,更加具体生动地表现他人生角色的变换。
(2)李叔同音乐课上的严肃认真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3) 李叔同先生是如何体现生活艺术化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李叔同,在中国近现代的思想文艺史上,是一个耀眼的名字。他为何如此受人尊崇?请结合材料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被误读的林徽因
①站在天安门广场的中轴线上,向北看,天安门城楼上的国徽庄严肃穆,照耀着国家的未来;向南看,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底座伫立在广场中心,托举着民族解放的历史。每天,数以万计的行人、车辆在它们的注视下川流而过。
②今天,很少有人知道这两件作品,都凝聚了林徽因的心血。 
③现在的文艺青年和影视作品热衷于把林徽因演绎成柔弱的美女、多情的才女,描述为“生得好、长得好、学得好、嫁得好、干得好的‘五好女性’”,并津津乐道她的感情经历,好像她不曾经历国难家愁。事实上,我们误读了林徽因。
④1904年,林徽因出生于福建闽侯一个官僚知识分子家庭。1920年,16岁的林徽因随父亲去英国,受同学影响,她开始对建筑艺术产生兴趣。1924年,林徽因和梁思成一起就读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并决定以建筑为职业。两年多以后,两人拿到学位,顺利毕业。1928年,出于对中国古建的热爱,他们毅然回国。
⑤而此时,中国古建筑的研究几乎是空白,日本学者甚至断言中国没有唐代及其以前的木结构古建筑。具有民族自尊心的林徽因就与梁思成一起花了几年的时间在野外考察、找寻。她在给朋友的信中写到:“这种工作是有些苦,注意关心的国人也少。但等我们找到,把测绘详图和报告印出来,一定吓日本鬼子一个痛快,省得他们目中无人以为中国好欺侮。”终于,1937年的夏天,在走了两天崎岖山路后,林徽因和梁思成发现了沐浴在晚霞余辉中,气度恢弘又略显苍凉的佛光寺,成功的打破了日本人狂妄的断言。
⑥不久,北平沦陷,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林徽因和家人,辗转贵州、昆明,最终于1940年随梁思成的工作单位中央研究院迁到四川宜宾附近的李庄,住在低矮破旧的农舍里。
⑦颠沛流离的生活和艰苦的物质条件,使她肺病复发。在病榻上,她通读了二十四史和《汉书》中有关建筑的部分,为写《中国建筑史》搜集资料,并用英文撰写《图解中国建筑史》。但是她取得的每一项成绩,都是以健康为代价的。这个时期,她的文学作品已不如之前多,在她零散的诗稿中,迷惘、惆怅、苍凉、沉郁已代替了战前那恬静、飘逸、清丽、婉约的格调。诗中时时流露出了关怀祖国前途、命运的情愫。
⑧1931年至1945年,林徽因与梁思成一起走了中国的15个省,190多个县,考察测绘了2738处古建筑物。我国的很多古建筑就是通过他们的考察得到了外界的认识,从此加以保护。
⑨1945年二战行将结束时,美国聘请他们夫妇去讲学,同学邀请他们去治病,都被他们拒绝了,理由是应该留在祖国吃苦。当时她还受美军邀请,在即将执行的奈良轰炸图上为其标出了著名的文化古迹位置,为保护日本的古建做出了贡献。
⑩新中国成立后,45岁的林徽因陆续被聘为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委员兼工程师、人民英雄纪念碑建筑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她积极参加首都的城市规划工作,热心北京传统手工艺景泰蓝、烧磁的复兴,……这时,病情再重也压不住她的工作热情。
⑪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设计国徽图案,是林徽因最光荣的任务。林徽因的女儿梁再冰回忆说:“那时,我家客厅好像变成了建筑系的国徽设计‘工作间’,沙发和桌椅上到处都摆满了金、红两色的国徽图案,妈妈全神贯注地埋头工作,完全忘记了她自己是一个病人。”1950年6月23日,在全国政协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主持通过决议,同意采用林徽因所在团队报送的国徽图案。林徽因作为国徽设计者代表应邀列席会议。当时,她已经无法站起来了,只能任由眼泪顺着脸颊淌下。
⑫1955年4月1日,林徽因走完了51年的人生路。挚友送挽联:“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⑬时光流逝,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总有一些好事者,喜欢把林徽因捧为唯美、浪漫的”民国女神”。但是正如朱自煊所言:“讲林先生是才女,是美女,都是外表,最难得的是她的高贵品质,她代表了那个时代的一些女专家。真正的林先生是一位建筑师,一位坚忍忠诚的知识分子。”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____)(____)
A.林徽因考察过古代建筑,当过大学教授,参加过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却被人们错误的解读为美女、诗人、作家。
B.林徽因到了四川宜宾李庄后,诗歌风格由恬静、飘逸、清丽、婉约变成迷惘、惆怅、苍凉、沉郁,其原因是身患重病,背井离乡,国家危亡。
C.全文采用正面描写的方法,介绍了林徽因在建筑上的成就,为新中国作出的贡献,让读者看到了一个全新的林徽因。
D.林徽因不仅在古建实体研究上颇有成就,在建筑领域的学术著作上也成果颇丰。她不仅为保护中国古建贡献力量,为保护世界古建也出力不少。
E.本文多处都提到了梁思成,那么本文除了赞美林徽因,还间接的表达了对中国建筑学家梁思成的敬仰之情。
(2)林徽因能在穷乡僻壤、荒寺古庙中不顾重病、不惮艰辛与梁思成坚持长期考察古建筑的原因是什么?请概括作答。
(3)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开篇1至3自然段的作用?
(4)朱自煊说:“讲林先生是才女,是美女,都是外表,最难得的是她的高贵品质,她代表了那个时代的一些女专家。真正的林先生是一位建筑师,一位坚忍忠诚的知识分子。”请结合全文,分析我们在哪些方面误读了林徽因。并谈谈,我们应该怎么全面的了解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