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晦暗时代下的真勇士——钱玄同
1887年,钱玄同出身于一个举人家庭。当其他幼童还在玩着泥巴追逐打闹时,钱玄同被关在家中勤奋苦读。3岁随父背诵《尔雅》,5岁上私塾读经书,老来得子的父亲将下一代中举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有一次偷看《桃花扇》被老师发现,一戒尺打来,眉心便永远留下了疤痕。稍长些,他被很多人称为“神童”,但他终究不快乐,这或多或少地影响了他后来参与《新青年》,致力于教育事业的决定。
11岁时父亲去世,身为妾的母亲生性善良,难免受到欺负,他当时的理想是考举人走仕途之路。15岁时母亲病逝,过去的人生逐渐关闭,未来的门窗逐渐打开,他渴望接受新的事物,改变陈旧滞重的生活状态。16岁那年冬天,朋友送他章太炎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和邹容的《革命军》,读后思想受了大刺激,以前的尊清见解为之动摇了。17岁那年,他把辫子剪了,以表示反对清朝的决心。
1906年9月,钱玄同以优异的成绩赴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期间随章太炎学习声韵训诂之学,思想上深受章太炎提倡复古的影响。辛亥革命之前,他主张革命以后应复古礼,曾写了《深衣冠服说》,并做了一套复古的礼服穿戴,这在朋友中传为笑柄。辛亥革命后的洪宪帝制和1917年的复辟运动两件事,对钱玄同产生巨大轰击,他的复古思想全然消灭,转向了反对复古。北洋军阀的倒行逆施以及政府中旧文人打着“保存国粹”旗号来抵制科学和新知识,使他决定踏上两条路:一是文学革命,主张用白话;二是思想革命,主张反对礼教。
在五四文学革命的前驱中,钱玄同自诩“小卒”,却是一名比任何人都勇猛的“急先锋”,他不是革命运动的发起者,但当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后,他毫不犹豫地加入了《新青年》,与陈、胡二人并肩作战。1917年,他开始积极投稿,用通信的方式发表了很多文章,其中寄给陈独秀、胡适、刘半农的最多,讨论的内容是怎样建立新的文学,主要贡献是从文学发展的趋势和语言文字的学理上说明新文学建立的必要和可能,同时,他积极参加国语运动,加入了国语研究会,主张文化教育改革。
在此期间,他提出了“选学妖孽,桐城谬种”的口号,明确了新文学革命的对象,再次奋力呼出推翻复古派的口号。作为国学大师章太炎的得意门生又身为古文大家的钱玄同,毅然从旧文化的营垒中突围出来支持文学革命,其影响力巨大。最初的文学革命,只是在《新青年》上说说而已,没有产生号召性力量。“其后钱玄同、刘半农参加进去,‘文学运动’‘白话运动’等旗帜口号才明显地提出来,这时形成的力量才有凝聚力。”(周作人语)
当《新青年》提倡文学革命时,中国思想界一片沉闷,新旧思想没有交锋,不利于把新文化运动推向前。于是钱玄同化名王敬轩,装扮成反对新文化的顽固派,写信攻击《新青年》,刘半农则针锋相对加以驳斥,故意在社会上造成论战,以引顽固派出洞,这就是新文学史上有名的“双簧戏”,它成功地推动了新文学、新文化运动。
除了自己写文章,钱玄同还甘当“求稿”小卒。最著名的例子是他向鲁迅求稿,其中最经典的对话如下:(鲁迅)“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钱玄同)“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谈话的结果是鲁迅从消沉中醒来,开始为《新青年》写文章,第一篇就是《狂人日记》。
五四高潮后,《新青年》团体解散,钱玄同退回书斋,致力于学术研究和国语运动。不过在1925年女师大事件中,他同鲁迅等人一起,发表了同情学生、反对杨荫榆的宣言。一二•九运动期间,儿子钱三强参加游行,也得到他的关心和赞许。日本占领北平后,他改名为“夏”,与“夷”相对,表示绝不做敌伪顺民。晚年的钱玄同因国事蜩螗,外寇侵凌,常满腔孤愤,抑郁难语。1939年1月17日,因突发脑溢血猝然离世,终年52岁。北平师大的祭文,可算是对他一生的最为精确的评价:
呜呼先生,一代宗师;学出余杭,不囿藩篱。文字音韵,博采群规;金石甲骨,剖难析疑。不惟阐古,抑且开今;编《新青年》,满纸瑶林,作狮子吼,发海潮音;鼓吹学子,一扫阴沉;五四运动,赖有指针,文艺复兴,匪异人任。
(摘编自甘徐梅《晦暗时代下的真勇士——钱玄同》)
相关链接
①钱玄同,浙江吴兴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语文改革家、文字音韵学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启蒙思想家。在新文化运动、国语运动、古史辨运动和音韵学诸方面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据国整理)
②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用崭新的文学表现手法蕴载了崭新的反封建的内容,而钱玄同鼓励鲁迅起来加入推倒铁屋子的行列,表现了强烈的启蒙意识。事实上,他一生都在身体力行,这也正是他的伟大之处。 (吴锐《钱玄同评传》)
③“别忘记,你是属牛的,要拿出一股牛劲来。”这是钱玄同鼓励钱三强时经常说的一句话。正是这一句话,给了钱三强极大的勇气和动力,让他一次又一次坚定了自己的信心,从而不断地攀登科学高峰,取得一次又一次的成功。
(《父亲的榜样——名家教子书》)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钱玄同幼年就被迫学习中国传统经书,但那时落后的教育方式剥夺了他童年的快乐,私塾中的体罚经历埋下了他日后坚决革命的种子。
B.母亲的艰难身世促使少年钱玄同立志参加科举考试,走仕途来改变处境,但后来母亲病逝,导致了钱玄同的人生发生转折,他剪辫反清。
C.钱玄同学术上得益于章太炎,思想上也深受其影响,提倡复古,但晦暗的社会现实教育了他,他开始高举文化革命与思想革命的大旗。
D.身为旧文化大家的钱玄同曾写信攻击《新青年》,与刘半农激烈论战,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终于使文学革命具有了号召力和凝聚力。
E. 日伪时期,钱玄同虽然已经退居了书斋,致力于学术和教育,但新文化运动先驱者的光辉并未退去,他用自己的言行证明了“勇士”的本色。
【小题2】纵观钱玄同一生,思想和人生态度多有巨变,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小题3】北平师大祭文中的“五四运动,赖有指针,文艺复兴,匪异人任”从哪些方面评价了钱玄同的贡献?请结合材料分析说明。
【小题4】材料以钱玄同为核心,涉及上下三代,试探究钱氏家风嬗变的过程,并谈谈对你的启发。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4-25 05:07:0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老八杂

迟子建

丢丢的水果铺,是老八杂的一叶肺。而老八杂,却是哈尔滨的一截糜烂的盲肠, 不切不行了。

老八杂不是街名,而是一处棚户区的名字。这是一带狭长的房屋,有三十多座, 住着百余户人家。房子是青砖的平房和二层的木屋,有七八十年的历史。它们倚着南岗的马家沟河,错落着排布开来,远远一望,像是一缕飘拂在暮色中的炊烟。这儿原来叫四辅里,只因它芜杂而喧闹,住的又多是引车卖浆之流,有阅历的人说它像“八杂市”。因有过“八杂市”和“新八杂市”,人们就叫它“老八杂市”。不过缀在后面的“市”字有些拗口,时间久了,它就像蝉身上的壳一样无声无息地蜕去了,演变成为“老八杂”。别看老八杂是暗淡的,破败的,它的背后,却是近二十年城市建设中新起的幢幢高楼。楼体外墙有粉有黄,有红有蓝,好像老八杂背后插着的五彩的翎毛。

老八杂的清晨比别处的来得要早。无论冬夏,凌晨四、五点钟,那些卖早点的、扫大街的、开公交车的、卖报的、拾废品的、开烟铺的、修鞋的、打零工的,纷纷从家里出来了。他们穿着粗布衣服,打着呵欠,开始了一天的劳作。到了夜晚,他们会带着一身的汗味,步态疲惫地回家。别看他们辛劳,他们却是快乐的,这从入夜飘荡在老八杂的歌声中可以深切地感悟得到。

老八杂的人清贫而知足地活着,它背后那些高档住宅小区却把它当成了眼皮底下的一个乞丐,怎么看都不顺眼。春天的哈尔滨风沙较大,大风往往把老八杂屋顶老化了的油毛毡和院落中的一些废品刮起,树静风止时,那些沿河而行的人,就会看见哈尔滨这条几近干涸的内河上,一带垃圾缓缓地穿城而过,确实大煞风景。

老八杂除了在风天会向城市飘散垃圾,它还会增加空气的污染度。由于这里没有采暖设施,到了冬天,家家户户都要烧煤取暖,烟囱里喷出一团团的煤烟,逢了气压低的日子,这些铅色的烟尘聚集在一起,呛得人直咳嗽,好像盘旋在空中的一群黑压压的乌鸦。还有,由于电线的老化,这里火灾频仍,而老八杂的街巷大都逼仄,消防车出入困难,一旦大火连成一片,后果不堪设想。

改造老八杂,势在必行了。

政府经过多次论证,下决心要治理这处城市的病灶了。工程立项后,实力雄厚的龙飘集团取得了对老八杂的开发权。丁香花开的时节,他们就派人来对现有住户的住房面积进行实地测量,并将动迁补贴的标准公示出来。如果不回迁,按照每平方米两千五百元的标准进行补偿;如果回迁,每平方米要交纳四百元的小区“增容费”。也就是说,将来你若想在老八杂生活,即便是住原有的房屋面积,每户至少也要交纳两到三万元,人们对此牢骚满腹。

卖烧饼的张老汉说:“我住旧房子住服帖了,不想挪窝!啊,我进了鸟笼子,被他们给吊在半空了,还得倒贴钱给他们,我疯了?”

开发商设计的住房是沿马家沟河的四幢高楼,在高层住宅的下面,有三层的会所和两层的游泳馆。其余的地方种花种草,设置健身器材。

尚活泉说:“我天天在外出苦力,晚上回家时腿都软了,那些健身器材,谁他妈用啊!”

王来贵说:“这地段的房价如今涨到四千块一个平方了,他们才给我们两千五, 这不是打发叫花子吗?我们这里一百多户连一栋楼都使不了,名义上是给我们改善条件,其实他们是靠我们的地皮发横财,咱们可不能上当啊。”

人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着。有人嫌住在高楼里不接地气,人会生病;有人嫌自家赖以为生的架子车没处搁,耽误生计;还有人嫌坐电梯头晕,等于天天踩在云彩上,不会再有好胃口了。

动迁通知在六月份就张贴出来了,限老八杂的人在七月底以前,必须迁出。但大家不为所动,一如既往地过着日子。

老八杂的人,但凡遇见难事,都爱凑到丢丢那儿请她拿个主意,虽说她是个女人,但却是老八杂人的主心骨。

丢丢四十出头,长脖子,瓜子脸,细眯的小眼睛,喜欢戴耳环和梳发髻。喝松花江水长大的女孩,大都有着高挑的身材,丢丢便是。她有一米七,双腿修长。她的小腿圆润,大腿结实却不乏柔美,似乎你摆到她面前一双舞鞋,她就能踮起脚尖, 轻盈地起舞。丢丢有着男人一样的剑眉,可以看出她性格的凌厉和豪爽;她又有着敦厚的嘴唇,让人能感觉到她为人的厚道。

老八杂那些暗淡破旧的房子,据说是旧哈尔滨的“马市”。那时城市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马车,“马市”也就兴起了。“马市”在,就有养马人。有了养马人,就要有娱乐。老八杂现存的半座米黄色的小楼,过去就是舞场,是一个俄国商人开的。它位于老八杂的腹地,主人就是丢丢。

(节选自中篇小说《起舞》)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把老八杂比成一截糜烂的盲肠,既突出了它的重要性,又突出了它的问题。
B.小说详细描写了老八杂对城市风景和空气的污染情况,一方面突出了改造的必要性,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其居民觉悟低下。
C.老八杂居民对开发商的意见很大,所以,虽然动迁通知早就张贴出来了,人们却不愿搬迁。
D.小说语言质朴生动,富有生活气息,如文中的两处画线句,就比较典型的反映了作品语言方面的特点。
【小题2】请简要分析小说第二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3】结合文本,请探究作品反映了哪些社会现实?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对于散文而言,除了“文类之母”这个暧昧不清的指称之外,能够直指人心的命名是匮乏的。无论是在散文研究界还是在散文理论界,“散文理论的贫困”几乎成了认知的共识。部分学者还进一步阐发,认为散文理论的贫乏是世界性的,散文理论建设是个普遍性的难题。
②新时期文学以来,文学理论与写作教材的丰富与多元,又加剧了散文定义不断膨胀的趋势。而在散文理论专著之中,首先以定义的形式解决散文的内涵问题,似乎也成了某种约定俗成。每一种定义往往是不重复的,区别于前人的,有独立性特征的定义。源于各自阐释立场的不同,以及基于创新的心理诉求,造成了关于散文的定义差异性显著、互不搭界的情况。下面分别就文学理论教材、写作教材、散文理论专著这三种载体形式为例,探查关于散文定义的林林总总。
③童庆炳的《文学理论教程》对散文的定义如下:文学散文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注重描写真实感受、境遇的文学样式。它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题材广泛多样,结构自由灵活,描写真实感受。
④在刘海涛的《文学写作教程》中,关于散文的定义是这样的:散文是一种可以充分利用各种题材,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文学的、艺术的表现手段,自由地展现主体个性风格,以抒情写意、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为主要目的的文学文体。
⑤而陈剑晖是当下散文理论研究界的代表性人物,再看其理论专著《中国现当代散文的诗学建构》中关于散文的定义:散文是一种融记叙、抒情、议论为一体,集多种文学形式于一炉的文学样式,它以广阔的取材、多样的形式、自由自在的散文文句,以及优美和富于形象性、情感性、想象性和趣味性的表述,诗性地表现了人的生存状态和心灵状态,它是人类精神的一种实现方式。
⑥对照以上三种关于散文的定义,基于立场的不同,阐释的内容相去甚远,童庆炳的定义取泛化的散文定义,从中可见“真情实感论”的余波。刘海涛的定义则基于文学是对社会生活反映的立场来阐释散文的基本特性。而陈剑晖的定义则去除了附加在散文身上的其他要素,回到散文自身来考察散文的基本内涵,涉及散文的取材、表现形式、□□□□及□□□□,因此,更接近散文的本体内涵。
不过,即使是考虑到学科要求,决定了不同定义间的差异性,但相互之间形同陌路的状态,还是令人感到诧异。好像彼此说的是不同的事物,或者可以这样说,考辨诸多教材或者学术专著里关于散文的定义,它们之间缺乏基本的通约性。这种现象也充分表征了散文的困境和难题所在。
⑧如果说因为学科建设的思路不同,导致了散文定义的相互独立尚能够理解的话,那么,在散文研究、散文理论内部,散文定义的不相切性依然突出,这一点尤其能够充分说明问题。新时期文学以来,佘树森、林非、傅德岷、梁向阳、范培松、刘锡庆、楼肇明、吴周文、陈剑晖、孙绍振等专家学者,纷纷就散文的定义或者散文的类型立言。对比这些散文的定义或者散文分类方法,即可发现,他们彼此间各自成说,令人眼花缭乱,彼此间看不到理论的继承性,这也意味着新时期散文理论史上,关于散文何以是散文的问题,不断地被推倒然后重建,然后再推倒,再重建。这足以说明,散文是难于被准确定义的,只能根据个体的方法论和立场,给以描述性的说明。同时,通约性的丧失以及理论积累的匮乏,恰是散文理论难以建构,趋于贫乏的重要原因。
⑨散文创作尽管也有迟滞的时候,但总的来看,有一直往前的审美态势。这种情况下,试图给予散文一个定义,然后一劳永逸地解决散文内涵问题,明显是不现实的。基于这些情况,散文何以为散文的问题,并非散文理论建构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即使无法绕过,也应该充分考虑前人的论述,面对的对象同一的情况下,不必自立门户。□。
⑩在学科建设问题上,作为文类特征突出且兼具实用功能的散文,不妨先搁置散文是什么的问题,在几个重要的问题上发力,以理清脉络,联系实际,并对散文创作形成指导性意义。这些问题包括:散文观念演变的梳理与考辨,散文文体的演化与分蘖情况,当代散文的经典化问题,白话散文与中国文统的继承性,散文思潮与散文现象背后的思想文化机制构成,散文在取材、艺术处理、语言传统系统上的独特性,散文的审美个性与散文的主体性,散文与小说、诗歌的相切部分的内容与独立部分的内容。如果能够对上述八个问题加以厘清,那么,散文何以是散文的问题也许就能够迎刃而解。
⑪总的来说,对于散文何以是散文的问题,应该把重点放在厘清散文的文体特性、散文的审美品格上。绕开惯用的下定义的方法,逐渐达成有效的观点声音,进而在散文批评与创作实践中达成共识。如此这般,对散文场域的健康生态或许方有良好的推进。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第⑨段加点词“自立门户”在文中具体是指______________。
【小题2】请联系上下文,在第⑥段加框处填入合适的词语。
【小题3】第⑦段画线句的作用是___________。
【小题4】请将下面的语句正确排序后放入第⑨段的方框处
①尤其是伊格尔顿,在还原和论证文学的一个个经典定义之际,总能找出反证来突破定义的限定,他甚至宣称,文学根本就没有什么“本质”。
②在这个问题上,也许英国文学理论家伊格尔顿和美国学者卡勒能够带来启示。
③作为反本质主义的理论巨擘,伊格尔顿和卡勒认为,所谓文学就是某一时期人们所认为它是文学的那个东西。
④他们在各自的文学理论体系建构过程中,对于文学是什么的问题,并没有强行给出一个通用的定义。
A.②④①③B.②③④①
C.③④②①D.②①④③
【小题5】能依据文意做出推断的一项是
A.在学科建设中,散文创作比散文理论更重要。
B.通约性的丧失以及理论积累的匮乏是散文理论贫困的根本原因。
C.厘清散文文体特性、审美品格,达成散文批评和实践共识,是建构散文理论的前提。
D.阐述立场的不同、学科思路的差异,造成了散文定义差异性显著。
【小题6】请梳理本文结论的推导过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8年3月28日,第五届“财经中国V论坛——人工智能:现实与图景”在北京举行。与会专家表示,尽管当前在一些典型化、标准化领域,人工智能得到了广泛应用,产业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但同时也应看到差距,未来走好务实发展道路。

原南开大学校长、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龚克认为,当前我国人工智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主要存在于四个方面。第一,缺少重大原创成果。在基础理论、核心算法以及关键设备、高端芯片、重大产品与系统基础材料、元器件、软件与接口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第二,科研机构和企业尚未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态圈和产业链,缺乏系统的超前研发布局。第三,人工智能尖端人才远远不能满足需求。第四,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础设施、政策法规、标准体系亟待完善。

对于部分人士担忧人工智能发展可能造成失业,从而导致社会性问题的说法,人工智能发展清华大学软件学院副教授李春平表示,人类的一部分事务性劳动逐渐由机器来替代,这是不可逆转的。“这样的替代,也不纯粹是人工智能技术出现所带来的,还包括其他技术。不过,在很多领域中,并非简单的替代,更多的是新型技术和行业如何深度融合。”李春平说。

(摘编自经济参考网)

材料二:

开源化浪潮将成为中国人工智能操作系统争夺的主战场,而中国人工智能应用将在服务机器人领域迎来突破。对此,东软集团高级副总裁兼首席运营官陈锡民表示,到了智能化时代,想把事情往前推进,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加快信息化技术和行业的深度融合,因为大家都知道人工智能的基础首先是最基本的大数据,数据从哪里来,数据所有权、使用权怎么开放,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人工智能的生态系统大家才都能运用。

在业内专家看来,人工智能未来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如何更好地协同在一起,形成良好的AI发展生态。其次,是建立统一标准,规范大家的行为。最后,还是要行业应用,行业深度融合,这是人工智能的终极目标。

“未来人工智能行业要标准化和简单化,把一些标准制定出来,这个行业会形成更大的突破。另外,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的法律法规制定问题,也是行业面临的挑战。拿无人汽车来说,自动驾驶这个环节,已经涉及法律法规。一旦法律法规跟上了,人工智能的落地也会更加迅速。”金山云高級副总裁、合伙人梁守星坦言。

(摘编自《经济参考报》)

材料三:

韩国中央日报3月30日报道,韩国信息通信技术振兴中心发表报告指出,中国政府每年在人工智能领域投入超过350亿元人民币,发展迅猛,与美国的技术差距已从2015年的2.8年缩短至1.9年;而韩国则原地踏步,仅由2015年的2.4年缩短为2.3年,已被中国反超。报告称,韩国仅仅依托个别企业投入,政府至今尚未主导设立任何人工智能研究所,每年对人工智能技术开发投入的预算也只有1630亿韩元,仅相当于中国的2.7%。

前几日,特朗普公开挑起中美贸易战,向中国出口至美国的总值600亿美元的商品加征关税,用于限制中国投资购买美国公司技术。此次征税的目的之一,就是限制中国正在崛起的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Alphabet董事长埃里克·施密特曾表示,在未来的核心技术领城,中国人工智能技术有望赶超美国,成为核心驱动力。由于美国的崛起也是源于新科技的诞生,所以,如果中国真的在人工智能领城超越美国,将有可能撼动美国全球霸主的地位。

(摘编自互联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近些年发展迅速,形势喜人,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B.中国人工智能应用要想在服务机器人领域迎来突破,首先要加快信息化技术和行业的深度融合。
C.特朗普挑起中美贸易战,对中国出口美国的部分商品加征关税,其目的就是限制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
D.与中国相比,韩国人工智能产业近几年发展相对缓慢,其重要原因在于政府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不够。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人工智能在基础理论、核心算法以及关键设备、高端芯片、重大产品与系统基础材料、元器件、软件与接口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B.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相关的政策法规、标准体系一片空白,尖端人才远远不能满足需求,等等。
C.有人担忧人工智能发展可能造成失业,从而导致社会性问题,对此,专家表示,机器逐渐代替人类完成一些事务性劳动是社会发展的趋势。
D.Alphabet董事长埃里克·施密特认为,中国人工智能技术有可能赶超美国,成为核心驱动力,未来中国有可能撼动美国全球霸主的地位。
【小题3】以上三则材料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要接受并欣赏一种艺术,需要相当长的一个过程,那就是需要逐渐地去适应,去熟悉,去习惯,去理解,这样,才能培养起对它的兴趣,引发起对它的爱好。接受并欣赏京戏,尤其需要这样一种过程。如果说任何艺术都有它特定的语言,那么以虚拟性程式化为手段、以写意为表现形态的京戏的特定语言,就是比较难以接受的艺术语言之一。观众要接受京剧,就先要使京剧的特定语言在自己心中有一个破译过程。这种过程必须经过较长时间的熏陶,才能慢慢习惯起来。
三十年代,抗战前戏剧界有过一次关于京剧的讨论。当时一般人多把京剧说成象征艺术。我认为这并不妥当。京剧的唱念做打,以及包括服饰、道具、布景等等在内的虚拟性程式化,不是公式化,也不是象征化,而是一种具有民族艺术特点的写意性表演体系。中国艺术讲究含蓄,讲究意会,所谓“意到笔不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等大量艺术格言,都是需要从写意这一特点出发才能理解,才能解释的。最明显的就是写意画,这是人人熟知的。如齐白石画虾、画鱼,并不画水。但通过虾和鱼的生动游姿,你可以感觉到它们是在水中悠然嬉戏。画师不画水,欣赏者可以清楚无误地感到水的存在。这就是通过写意手法取得的效应。中国戏曲的特点也是写意的。在戏曲舞台上任何写实的东西都变成实中有虚和以虚代实的写意性的表现。上楼不需要楼梯,上马没有真的马,《空城计》中诸葛亮站在一块幕布后,幕布就是高矗的城墙。司马懿带领的四龙套代表一支庞大军队。一桌两椅的简单道具,在不同的场合,可以作山,可以作门,可以作窑洞,可以作织机。这种写意性的虚拟性手法,打破了西方古典主义的三一律。舞台不受三面墙的拘宥,使时间空间有大幅度的回旋余地,可以自由舒展,舞台调度有了极大的灵活性。如果剧情需要,演员在台上跑圆场,就可以表示长途跋涉,经过了万水千山。两个演员在台上,不用布景隔开,就可以表示一个在室内,一个在室外,各自看不见对方。在京剧同一舞台上,无需凭借舞台装置,就可成为各种不同的处所,或为宫股,或为茅舍,或为通衢,或为荒郊,或为山林,或为河流,观众一看就明白,并且马上进入境界。现在有些京剧的改革引进话剧表演和布景,硬把写实的东西强加进去,结果就破坏了京剧以虚拟性程式化为手段的写意表演体系,变成了话剧加唱式的不伦不类的东西。
戏改是必须的。但现在各剧种都在改革,而改的结果却弄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好像大家通婚,由不同家族变为一个家族。这一情况又好像各种不同品种、不同味道的西瓜,互相串来串去,都变成品种相同、味道一样的西瓜似的。用一句北京话来说,这叫“串秧子”。艺术的生命在于多样化。所有的戏剧变成单一的格调,那不是在发展而是在衰落。
(选自王元化《京剧札记》,有刪改)
【小题1】下列对“写意手法”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齐白石画虾、画鱼,虽然并不画水。但通过虾和鱼的生动游姿,就可以表现出它们在水中悠游嬉戏。
B.《空城计》中诸葛亮站在一块幕布后,这幕布就是高矗的城墙; 司马懿带领的四龙套代表 的是一支庞大军队。
C.演员在台上跑圆场,既可以表示上楼,也可以表示上马。两个演员在台上,不用布景隔开,就可以表示一个在室内,一个在室外,各自看不见对方。
D.在京剧同一舞台上,各种不同的处所一一宫殿、茅舍、通衢、荒郊、山林、河流皆可以不凭借舞台装置就加以表现。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京剧是一种象征化的具有民族艺术特点的写意型表演体系,这“写意”二字,抓住了京剧艺术的神髓。
B.京剧舞台上的一招一式、一言一语,不论是表演上的唱念做打,还是情节上的悲欢离合,都在同一个舞台空间里完成,却可以让观众觉得有无数个意境在眼前显现。
C.西方古典主义的三一律,要求一出戏的地点在同一个场景,舞台受三面墙的拘宥,所以演员的表演不能够做到自由舒展。
D.现在京剧的改革引进话剧表演和布景,写实的东西加进去,结果就破坏了京剧的写意表演体系,变成了话剧加唱式的不伦不类的东西。
【小题3】作者说:“戏改是必须的。”请根据原文,概括京剧改革的两个原则。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忘言得意”是玄学在认识方法上提出的一个主要观点,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思维方式之一。玄学大家王弼在《老子指略》里说;“夫欲定物之本者,则虽近必自远以证其始。夫欲明物之所由者,则虽显而必自幽以叙其本。”这里的“本”“始”即他所谓无形无象、无称无名的“道”。郭象也同样强调,欲求圣人之道,不应停留在有形之“迹”上,而应当进而把握其“无迹”之“所以迹”。因此,“忘言得意”的实质,就是认识事物不要停留在迹象上,而要深入内部去把握其根本。就这方面而言,“忘言得意”反映了人们深化对宇宙、社会认识的要求。
对于“得意”,王弼认为要通过言象获得,而郭象不仅仅讲“寄言以出意”,还更多地强调通过“超言绝象”的“冥合”去获得。无论哪一种,都强调要充分发挥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而“得意”之深浅,又与认识主体的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就此而言,这种认识方法包含了由外而内、由内而外、得之于外、证之于内、内外合一、主客通明的过程。这也正是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法中的一些最重要的特点。
“忘言得意”论不仅在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上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的创作论,尤其是欣赏论也有着巨大的影响。中国人最注重得意于言外,喜欢那些“意犹未尽”“韵昧无穷”的文学艺术作品。对于只能就眼前呈现的形象来评论文学艺术的人,则认为他根本不够一个真正欣赏者的资格。苏轼就在一首论画诗中写道:“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
中国这种传统的欣赏论,给文学艺术欣赏者带来了极大的自由。同一对象,不同的欣赏者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心情去欣赏,往往各有所得。即使是同一欣赏者,在不同的环境和心情下,对同一欣赏对象也往往有不同的体会。欣赏者可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以至可以完全离开创作者的原意,体会出另一种新意来。
玄学的“忘言得意”论,无论在思维方式上,还是在文学艺术的欣赏上,都表现出一定的主观随意性。这从一方面来说,反映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缺乏精确性的弱点,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却又反映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主观能动性和灵活性,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起到解放思想的作用。如玄学本身,就借用这种思维方式,才把人们的思想从两汉今文经学的荒诞和古文经学的繁琐中解放出来,从而开创了一种简约而深邃的义理之学。宋明理学正是继承着这一方法而发展起来的。
(摘编自楼宇烈《玄学与中国传统哲学》)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忘言得意”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思维方式之一,不是一种简约而深邃的义理之学。
B.“忘言得意”论,在思维方式上和文学艺术的欣赏上,都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主观随意性。
C.深受“忘言得意”论影响,中国传统文艺欣赏论给文学艺术欣赏者们带来极大的自由。
D.“得意”的深浅,取决于认识主体素质的高低,这正是中国传统哲学思维的重要特点。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提出“忘言得意”的概念,接着引述王弼、郭象的观点解析“忘言得意”的概念,最后指出“忘言得意”的实质和意义。
B.文章引用苏轼论画诗中的句子,否定了只就眼前形象评论文学艺术的人,直接证明了中国人在艺术欣赏中有注重得意于言外的特点。
C.对于“忘言得意”论在思维方式和文艺欣赏上表现出的主观随意性,文章辩证分析,指出利弊,肯定它能在一定条件下起解放思想的作用。
D.王弼和郭象对“得意”的认识有所不同,但他们都强调要充分发挥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而且认识主体素质越高,“得意”越深。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王弼的思想,如果仅仅着眼于事物的“近”“显”之处,就无法把握事物的根本。
B.中国人最注重得意于言外,只喜欢那些“意犹未尽”“韵昧无穷”的文学艺术作品。
C.欣赏作品时,欣赏者的体会若与创作者的意图完全不同,就会更有新意和价值。
D.借用“忘言得意”的思维方式,玄学只能把人们的思想从两汉今文经学中解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