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目。
汪道涵多维多彩的情感世界
孟素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首任会长汪道涵因提纲极具历史意义的“汪辜会谈”而载入史册。他的一生,爱国爱家,心系故土家园,情牵海峡两岸……
汪道涵,1915年3月出生于安徽省嘉山县(现明光市)明光镇,原名汪导淮。其父汪雨相是清末秀才,留学日本,曾参加孙中山先生创立的同盟会,思想进步、开明、为人正直,曾任安徽省教育厅督学。
汪道涵是家中长子,自幼聪慧好学,在父亲创办的明光小学和初中读书。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全国人民群情激昂,汪道涵和同学秦其谷、李正恩等十几名青年学生上街进行了抵制日货的宣传活动。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军大举进犯。正值学校放暑假返乡的汪道涵与数名有志青年商议,很快成立了“明光抗日救亡青年战时服务团”,同时还决定创办《抗日快报》,报道抗日消息和日军的暴行,组织“抗日救亡剧团”到街头和乡村演出抗日救亡剧目。
1980年后汪道涵任上海市委书记、副市长、代市长、市长。汪道涵卸任上海市市长之后,年逾古稀的他在1987年当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逐渐淡出中国政坛。
然而,在海峡彼岸发生的事,却促使汪道涵在垂暮之年重新活跃于政治舞台。
那是在1990年10月,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宣告成立,辜振甫出任董事长,致力于发展两岸关系,中国内地理所当然作出回应,建立相应的组织,以促进两岸交流。于是,在1991年12月,“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在北京宣告成立。
这时,中国内地遴选一位能与辜振甫旗鼓相当者来提纲“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之重任,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上。时任党中央***的江泽民首先想到的便是汪道涵,汪道涵堪称最佳人选,义不容辞。
于是,晚年的汪道涵致力于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以76岁高龄出任“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受到举世瞩目。他务实、理性、勇敢,先行提出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两岸关系就是平等和协商的关系。主张以宽容看待历史、以前瞻对待未来。他说:要多多出台改善两岸关系的措施,不管台湾是谁执政,我们是对全体台湾人民的,要主动释放善意。
已经76岁的汪道涵和74岁的辜振甫,双双成为两岸和谈第一对手。1993年4月27日至28日,中国大陆的“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简称海协会)会长汪道涵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简称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就两岸经贸、文化交流及双方会务诸问题进行了磋商。
备受世人瞩目的“汪辜会谈”是海峡两岸授权民间机构领导人的第一次晤谈。随后在1998年10月,二老又在上海会晤,进一步商谈有关事宜。
汪道涵在处理台湾事务之中,思想活跃,善于异中求同。两岸争议的焦点乃“一个中国”。汪道涵为求双方能够对“一个中国”取得共识,曾对“一个中国”原则作出新的解释:向来,大陆方面以为“一个中国”的中国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方面则以为“一个中国”的中国指中华民国,而汪道涵则提出,“一个中国”的中国,既非中华人民共和国,亦非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国同属一个中国!
无奈好事多磨。随着台湾岛内台独势力的崛起,原定汪道涵访台化为泡影,“汪辜会谈”无法继续。
(选自《世纪采风》,有删节)
材料链接:
他深情地说:“故乡总是令人回忆的,故乡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尤其是在缅想之中。在报章杂志和安徽来人中了解一二,便感欣慰。”繁忙的工作没有淡化他对家乡的感情,他对家乡的建设、发展变化,无时不在牵挂着,只要有家乡的亲友去看望他,他都不失时机地问这问那。(《人民政协报·汪道涵的故乡情》)
汪道涵为人儒雅,无论什么时候,他总是一身笔挺的西装,印发光亮整齐,有着学者睿智的风度,虽然古稀之年,却精神矍铄,红光满面,笑容可掬。(百度百科)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汪道涵的父亲曾参加孙中山先生创立的同盟会,对汪道涵有较大的影响,选他出任“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和他这个家庭背景有很大关系。
B.抗日战争期间汪道涵参加抵制日货的宣传活动,成立了“明光抗日救亡青年战时服务团”,组织“抗日救亡剧团”到街头和乡村演出抗日救亡剧目。
C.汪道涵先后任上海市委书记、市长,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等职,一生活跃于中国政坛。
D.1990年10月,“海峡交流基金会”宣告成立,中国内地由汪道涵负责组建“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以促进两岸交流。
E. 汪道涵晚年致力于祖国统一大业,文章正文部分以此为重点又选取了其他的有代表性的事件突出汪道涵的伟大人格,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小题2】结合全文,分析文章第一段的作用。
【小题3】汪道涵在处理两岸关系问题上作出卓越贡献,请简要概括。
【小题4】有人评价汪道涵“言行乃同侪之表率,品德为晚辈所景仰”,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5-05 04:51: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25分)
张中行:“都市柴门”主 张昌华
张中行先生,自命寓所为“都市柴门”。我有缘为95岁的中行先生选编了一本《负暄絮语》,故曾叩“柴门”,与先生有一面之雅。
张先生的寓所门前一小块置放一张小饭桌,狭窄的过道上立着书架。室内静得出奇,迎面墙上老挂钟的咯嗒咯嗒声,声声入耳。更令我惊讶的是家中的摆设、物什都是旧物,停留在1970年代的水平。
张中行刚刚醒来,见我们来了,颔首致意。此前我已给他写过信并通了电话。他不感意外。室内简朴得令人咋舌。他一直坐在床上,床上都是花花绿绿的旧被。我们奉上随身带来的出版物,老人饶有兴趣地翻阅,字小看不清,他借用放大镜。我仔细打量:老人样子还硬实,头发全白,较胖,本就较小的眼睛显得更小了,嘴也有点瘪了。他的大女儿张文对我们说,老人上午要吸一个多小时的氧气,午觉时间长,也不大活动,基本谢绝访客。我们与老人合影后,又参观了他的书房,书卷气袭人,室内案几上陈着文房四宝,只是较嫌杂乱。张文谦称书房像仓库,我说“典藏的都是文物”。书橱内列着古玩,以石头居多。当我们告辞时,老人双手拱抱揖送。一句话也没说。我只是一周前在电话中听他说过“欢迎你们来”。
因编书需要,我较系统地拜读了张中行散文,尤其是自述性文字,对先生的为人与为文略知一二。
张中行是位从燕赵大地高粱窠里走出来的学人,苍苍百年丝毫未改他憨厚、淳朴的本色。在做学问、待人、处事以至生活上,古韵犹存。
张中行是位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人。凡他受惠于人的,他都将账记在心上。从1937年到1952你那,他受三位友人惠助,一心想回报,有的已下世,欲报无门,他只能“长存于心,到盖棺时还不能还或报,就带到地下,永世不忘”。与此相比,他援手别人的 “数目不小,我都希望统统忘却”。有趣的是,某次他的一位同事遭窃,很难过,张中行知道后,送他被盗金额的一半,幽默地说:“就当我们两人被偷了。”
张中行对于向他索字、要签名、要书的人,他都来者不拒。写的字常常裱好后送人。还乐于帮别人向启功、金克木索墨宝、要签名。金克木一般不给人签名,他就把笔硬塞到他手里,命令他“签!”但他从不代子女向别人求墨宝,甚至连自己的字也不给子女。
张中行对人古道热肠,对小动物也怜爱有加。一次他抱回一只流浪猫,回家后又觉得这猫可能有主人,怕主人找不到会着急,于是又赶紧出去贴“招领启事”。曾经有一段时间,他养了许多流浪猫,家里成了收容所。
张中行一介寒士,半生坎坷,到85岁时才分到一套普通的三居室。他对生活的要求很低。请启功吃饭也是楼下的小馆子,四菜一汤,喝点二锅头,真有点“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味道。有时在外面吃饭,一根豆腐丝掉在桌上,他都要捡起来吃,席毕若有剩菜,他很从容地打包带回去。布衣的他,深知一粥一饭来之不易。
张中行的仪表既不轩昂也不潇洒,甚而也乏学者那种雍容与儒雅。他是一位实实在在的凡人。但他行为高逸,虽隐身市井,却“道通天地”,虽身居陋巷,而“思入风云”。他讲“顺生”,但“不偏不竞,不依不傍,不卑更不亢”。他的言行自有准则:“心里有所疑就说,是自由;听着不以为忤,是容忍。”对不同意见,我一是尊重,二是欢迎,三是未必接受,四是绝不争论。
张中行的尊尚世道。他对前辈的尊崇、仰慕尽显在“负暄三种”字里行间,先生得(北大)红楼“自由”精神,“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以“写则以真面目见人”的原则,不视先贤为神,把师辈们凡人的一面也留在纸上,给读者一个完整、鲜活的形象。
譬如对梁漱溟。对梁氏的耿直、迂阔,张中行认为“由感情方面衡量,可敬;有理论方面衡量,可商。有的,说重一些,至少从效果方面看,还近于可笑”。接着张中行自责说他没有同梁先生沟通,责任的一半在我,另一半便退给梁先生。
北大九十华诞,学校请张中行写以“我与北大”为主旨的文章。他写了篇《怀疑与信仰》。他认为,他受北大最大的影响,是一种怀疑精神。因为怀疑而思考,因为思考而进一步怀疑。他总说:“老北大比新北大好,因为老北大让人疑,新北大让人信。”他欣赏培根的名句:“伟大的哲学始于怀疑,终于信仰。”
(选自《江淮文史》2014年4期,有删改)
相关链接:张中行,河北省香河县河北屯石庄人,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 这篇传记既有对传主张中行先生的直接描写、真切感人,又有对传主为人为学的间接描绘,生动风趣,人物形象刻画全面。
B 全文选择自己与张中行先生交往的事件加以记叙,运用外貌、语言等多种描写手段,传主形象生动,显得真实可感、可信。
C 家成了很多流浪猫的收容所,表现了张中行对小动物的怜爱有加,这样的事例既使得文章充满趣味,也反衬了传主的形象。
D 张中行先生在生活上不追求奢华,简朴、简约,崇尚节约,意思“一粥一饭来之不易”,从不浪费,应该是大家学习的楷模。
E 对于同学遭窃,张中行慷慨解囊,“就当我们两人被偷了”一句,既显示了传主的生性幽默,也表达了传主对失主的同情。
【小题2】张中行先生的为人有哪些特征?请结合有关内容简要概括。(6分)
【小题3】作者把张中行称为“都市柴门”主,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中的原因。(6分)
【小题4】张中行在治学方面的哪些品质给你的印象最为深刻?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感受。(8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茶馆还在,于是之(注)走了
李斐然
光一打,帷幕一拉,舞台上的世界就活了,过去的日子好像回来了——飘着烟的茶馆墙上贴着“莫谈国事”,扎着长辫子的男人一边喂着鸟一边喝着茶,顶着黑色小毡帽的于是之坐在柜台后面,招呼着来来往往的客人。
这里是老舍的《茶馆》,于是之是这里的第一个掌柜。1958年,话剧《茶馆》在北京首演,于是之扮演“做了一辈子顺民”的王掌柜。从那时候起,他一次又一次站在舞台上,从北京一路演到欧洲,说着不同语言的观众都为他叫好。
这是他一辈子最出名的角色。当然,他也演过其他叫人称道的角色,比如《龙须沟》中的程疯子,还有《骆驼祥子》里的老马等。他演得好的角色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小人物。
于是之演了一辈子戏,也花了一辈子琢磨演戏。第一次演王掌柜的时候,31岁的于是之天天去找与之相称的现实人物,观察他们的一举一动,胆小的他还鼓足勇气跑去找当时声名在望的老舍,商量修改结尾:剧本里的小人物憋了一辈子的话都没说,到头了,让“三个老汉话沧桑”吧。
再小的角色碰上演员于是之,都会在舞台上变成人人都记得住的经典。他成了台上的大演员,可私底下的他活得依然谦卑,像极了台上的小人物。不知名的年轻演员指着他的鼻子骂他,他总还是和气地打圆场,连声说着对不住,就像是舞台上的王掌柜。
下了台,卸了妆,上级说,于是之有能力,你当个领导吧。于是,他就成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第一副院长,小轿车到了家门口,“每天早晨起来,汽车‘呜——’把我拉来,晚上,‘呜——’又把我拉回去”。就这样,他做了8年领导,可依然没有架子。他的老伴儿说,他太普通了,走在大街上,没人知道他是演员,没人知道他是于是之。
领导还没做出模样,他已经累倒了。于是之落了一身的病,说不出话,记不住事,后来还半身不遂。清醒的时候,老爷子自嘲地跟家人抱怨,“我这人官不大啊,怎么跟里根得一样的病呀?”
他跟老伴儿开玩笑说,老天爷嫌他过去说话说太多了,现在不让他说了。这个以语言为生的话剧演员,开始记不住台词,说不出话。
1992年7月16日,于是之最后一次在舞台上扮演王掌柜。他又一次穿上长袍大褂,靠在柜台旁打算盘。可上台没多久,他又病发了。
他做不了舞台上的王掌柜,他是个生病的于是之。台下的观众看着他弯着腰说不出话,台上的演员眼巴巴地等他接词儿,他痛苦地把眉头拧得像一把锁,足足等了几分钟,才终于变回王掌柜,用打战的声音接上了话:“我就是忘了我姓什么,也忘不了您这档子事。”
说完这句话,于是之扶着桌子,向台下为他鼓掌的观众深深地鞠躬。后来他写文章说,谢谢观众的宽容,可是“我的戏剧生涯出了些毛病,它告诫我,从那以后我再也不要演戏了”。
从那以后,他再也不拍照,也不露脸说话。电视台给他拍了个两集的人物纪录片,几乎所有他的朋友,包括老舍之子舒乙都出来替他说话,可他连一个镜头也不要。老伴儿说,他想留在观众心里的于是之,是舞台上的王掌柜,会说会笑,到了演出最后,能坐下来跟观众掏心窝子说说话。
老王掌柜躺下了,可他的舞台还在。首都剧院换了新的灯光和音响,年轻的面孔走到台上,一遍遍重复着于是之曾经说过的台词。每天都依然有人从挂商业大片海报的王府井大街一路向前走,在剧场门口端详演出表,思忖着要去看哪一场话剧。
没有了于是之,话剧《茶馆》重排。参演新版话剧的演员去医院看望他,濮存昕的妈妈冲着病床上的于是之大声说:“我们都在聊你呢,想你啊!梁胖子、小昕、杨立新他们演《茶馆》呢,我们这两天都去看啦!你好好治疗,好了咱们一块儿看戏去!”
老人没有回答,他的手指轻微抽搐了一下,掉了眼泪。
也许不必亲临现场,演了一辈子戏的老人也能知道,那会是怎样的场景——舞台上的灯光一打,帷幕一拉,热闹又会回来。演出重新开始,茶馆还是那个茶馆,规矩还是那些规矩,连故事情节都不会变。又会有一个王利发当上了掌柜的,顶着小毡帽提着茶壶跑出来,就像从前的于是之。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13年01月23日 10 版)
(注)于是之,话剧表演艺术家,1927年生于唐山,2013年1月20日逝于北京,享年86岁。
【小题1】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从1958年到1992年,于是之多次扮演过话剧《茶馆》的王掌柜,并凭借自己的演技,赢得中外观众的称道。
B.于是之喜欢琢磨演戏,对剧本总能提出合理的修改建议,因此他饰演的王掌柜、程疯子等角色都成为舞台经典。
C.于是之当了8年领导,享受车接车送的待遇,但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话剧演出,改变自己是话剧演员的本色。
D.话剧《茶馆》的重排,说明于是之的时代已成历史,他的舞台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而新的“王利发”已经诞生。
E. 本文叙写于是之,没有罗列其生平事迹,而是以演出话剧《茶馆》为线索,真实再现其作为话剧演员的成就。
【小题2】文章写话剧《茶馆》中的人物“王掌柜”,对于表现于是之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章第一段说“过去的日子好像回来了”有何含义?请根据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新闻材料,完成后面的题(25分)   
材料一:(本报记者徐瑞哲)从新文化运动算起,现代意义上的语文教育已走过百年。“百年语文”走到当下,有什么教得太多了,又有什么教得太少了?昨天,上海市语文教育教学研究基地主办的首届语文教育论坛在华东师大落幕,不少名家一针见血、针砭时弊。   
语文,是语言,也是文学,但绝不同于美术课。甚至有时,借助视图的“帮助”,反而限制了学生对语文文本本身的理解,无助于语言文字能力培养。如今,中小学校语文课堂上,多媒体课件的使用频率与其他科目一样多。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表示,滥用多媒体已成为语文教学的“毒药”。他发现,有些中学语文课堂已经不用黑板,只靠多媒体屏幕上课。比如教曹操的《观沧海》,作者介绍、作品背景、字词注释、思想意义、艺术手法等,全是网上下载、拼凑而成的。他认为,这样虽然很直观,文本解读却被切割得零碎了,学生阅读兴趣与经验也被挤压了,对文字的感受与想象被干扰了,语文课非常看重的语感也被放逐了。   
另一方面,语文课少了一个重要的口语教育功能。与外语课相比,语文课几乎与口语表达训练没什么关系,在“听说读写”中嘴巴似乎最用不上。在新一轮高考改革过程中,上海等地的外语科目考试都加入了听说测试。而语文科目考试从来都是笔试,“既然高考不考,就几乎没人关注语文也应当培养口头能力。”
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孙绍振表示,眼下很多政府官员、企业家、明星等“头面人物”,在公开场合露面时,似乎离开讲稿就不会讲话。专家认为,这种现象其实与语文课过于单一的书面语教育不无关系;同时,这也与学生过多依赖多媒体络有关,其口头交际需求受到一定程度抑制。(2014年12月22日《解放日报》07版)   
材料二:3月28日上午,美国教育联合会驻华代表处主任孙连成为吉林大学附属中学小学部的老师、部分家长做了一场关于中美教育的报告。   
当天的报告会上,一直致力于中美基础教育领域交流工作的孙连成一再强调母语教育的重要性,“在中国,母语教育就是语文,我们的语文课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不过相信在2017年高考改革后这一状况将得到改观。”孙连成说。   
孙连成介绍说,美国很重视母语教育,“美国高考考三科,第一科大家知道肯定是数学,第二科是什么呢?大家可能说是语文,对,那第三科呢?我告诉你还是语文。美国高考有三科:数学、阅读和写作。数学多少分呢?800分,那两科呢?每一门也是800分。”   
再看看美国小学的课程表。相当于我们语文课的英文课,一年级每天的教学时间大概190分钟,二年级150分钟,其它年级和二年级都一样。   
“我曾做过统计,美国人对母语教学的时间一周是950分钟,我们多少?拿非常重视母语教育的清华附小来说是320分钟。”孙连成认为,语文教育的重要性应该排在各科之首,“因为无论你走到人生的哪一个阶段,你有再多的思想也没有用,你需要语言的表达。”他说。 孙连成分析说,起始于2017年高考的这轮改革方案,最大的变化就是增强了语文的重要性,语文的分值增加几乎已成定局。   
“我们这次高考改革不是学习美国,而是借鉴了西方教育的一些方法。比如对母语的重视,比如强调语文教学与音乐、美术、思品等的融合教学。”孙连成说,在中国,学校不能给学生们更多的空间,因为有些课程体系课表是由教育部门决定的。家长要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去补回这些东西。数学很重要,但孩子的语文一定要重视。   
他介绍,美国学校的课程种类少,但注重演讲和辩论以及小组学习,尤其强调细致观察。老师会经常让学生仔细观察一幅图或者一个画面,然后说自己观察到什么,再进行小组讨论或辩论。(长春广播2015年3月29日,有改动)   
材料三:中考总分相同,优先比较语文成绩。日前,北京市教委详细解读中考招生政策,这一条特别引人关注。往年单科成绩参考录取顺序是数学、语文、外语,今年则将语文调到首位。从“更注重数学成绩”调整为“更注重语文成绩”的导向,值得点赞。   
人是传播的动物,语言是人类传播活动的工具,语文是重要的人文社会,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和科学的基础。对学生来说,学好语文的确重要。因为,无论学习什么都需要借助语文的力量,在语文上多下点功夫没有亏吃。希望中小学生、家长和学校都能重视语文,采取多种措施强化语文素养,加强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这样做不但在中考时不吃亏,更有益长远。(摘自2015年3月25日《北京日报》)   
材料四:何怀宏说自己曾做过一次试验,让孩子朗读一个学期的语文课本,结果40多分钟就读完了。“作为母语的中文,整整一个学期在学校学一本课本,每天几堂语文课,回来还有课后作业,就翻来覆去学这点东西,考试还不怎样,真是觉得太奇怪了。”何怀宏说,他认为只有大量阅读好书和勤于写作才是培养好的语言能力的关键,而好的语言能力则又是好的思考乃至好的创意的关键。
(摘自2015年4月1日腾讯教育)
(1)新闻材料就我国话文教育存在的问题所发表的看法,下列对其关名家观点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语文,是语言,也是文学,不同于美术课,借助视图 “帮助”,限制了学生对语文文本本身的理解,无助于语言文字能力培养。
B.中小学语文课堂滥用多媒体而不用黑板上课,虽然很直观,文本解读却被切割得零碎了,学生阅读兴趣与经验也被挤压了,对文字的感受与想象被干扰了,重要的语感也被放弃了。
C.语文教育专家认为,语文课过于单一的书面语教育和学生过多依赖多媒体络,使其口头交际需求受到很大程度抑制。
D.美国很重视母语教育,美国高考考三科,数学、语文、阅读和写作,每科是800分。美国人把母语教学排在各科之首。
E.我们这次高考改革不是学习美国,而是借鉴了西方教育对母语的重视,强调语文教学与音乐、美术、思品等的融合教学,家长要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去补回这些东西。
(2)材料一和材料二就我国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所发表的看法,着眼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说明。(6分)
(3)语文教育为什么非常重要?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4)针对材料中提到的当前我国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你认为应采取哪些措施予以解决?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9分,每小题3分)
王维的“名大家”
明清诗论中对王维“名大家”的特殊定位不仅是介乎“大家”和“名家”之间的调和性观点,更是王维诗歌的独特成就在传统诗学批评标准之下的特殊境遇之写照。
中国历代诗学在评定一流大诗人的具体标准上存在着一些细微差异,但基本要求一致,即人格高尚、才大力雄、超越时代、泽被后世。其中,道德标准是成为伟大作家的首要条件,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伟大”不仅取决于文学艺术作品本身所表现出的审美价值和思想意义,还取决于作家本人在为人行事方面的崇高和磊落。杜甫得到“诗圣”的桂冠和普遍的尊奉主要就出于这种观念,所谓“论诗者观其大节而已”。同样,王维被主流诗学排除在“大家”之外的首要原因也就是其气节人格不够符合儒家正统思想。王维笃信佛教,不是“醇儒”,所谓“耽禅味而忘诗教,此《三百篇》之罪人矣”。“陷贼”事件又于大节有亏,宋人对王维的指摘就是典型论调。而王维的拥护者为了提升王维的地位,首先做的就是强化王维诗歌的伦理道德色彩。如推尊王维为唐诗正宗的赵殿成在《王右丞诗笺注•••••••••序》中努力为王维“陷贼”事件辩诬,强调王维的立身大节以及其诗中有“得于古者诗教之旨”和“温柔敦厚”的一面,都是为了确立王维一流“大家”的诗歌地位。
兼容并蓄,富于学力,气骨沉雄,也是取得“大家”资格的必备条件。这从宋人以杜甫的“集大成”作为“入圣”的重要条件亦可见出,明代诗学的“格调派”也是以此推尊李、杜为“大家”。王维之所以“大家不足”,主要是其诗歌表现出的自然情韵与主流诗学倡导的学养和骨力之间的差距。由于重学力格调,轻自然情韵的思想在诗学传统中长期居于主导地位,代表王维诗歌艺术特色的山水短章向来被视为诗歌正统之外的“一偏”,以至于清初王士祯为了抬高王维的地位,也要强调王维诗歌中的“沉着痛快”。
清中叶以后,以翁方纲“肌理说”为代表的崇尚学力的“宗宋派”更是逐渐占据上风,对唐诗质实的一面的重视远胜于对其情韵的关注。在这种诗学背景下,王维显然是难以位列“大家”的,即使有王士祯倡导“神韵说”而独尊王维,仍无力颠覆诗学传统中的“大家”观念。在这里,王士祯明确指出以杜甫、苏轼为代表的“长江大河”是“大家”之境,以谢朓、何逊、王维、孟浩然、韦应物为代表的“澄泽灵沼”之境是“名家”之境。然而,论者也普遍感到,与诸“名家”相比,王维有不少接近于“大家”标准的地方,因此,仅以“名家”目之似不太切当:一方面“唐人诸体诗都臻工妙者,惟王摩诘一人”;另一方面,王维在“学问”“才力”方面都超出侪辈。(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大家”这一概念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大家”必须符合传统诗学批评的标准,这些标准的基本要求历代没有变化。
B.成为“大家”,不仅要在为人行事方面崇高和磊落,更主要的还是要有优秀的文学作品。
C.成为“大家”的首要条件是道德标准要高,即人格的高尚。
D.兼容并蓄,富于学力,气骨沉雄,也是取得“大家”资格的必备条件。
【小题2】下列对王维被排除在“大家”之外的原因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维因为“陷贼”事件在大节上有亏,被后人排斥于“大家”之外。
B.王维在气节、人格上不符合儒家的正统思想。
C.王维笃信佛教,不是“醇儒”,“耽禅味而忘诗教”。
D.代表王维诗歌艺术特色的是山水诗,而这些诗被视为诗歌正统之外的“一偏”。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维被认为“大家不足”,除了道德的标准外,主要原因是其诗歌表现的自然情韵与主流诗学倡导的内容有区别。
B.赵殿成推尊王维为唐诗正宗,并说王维诗“温柔敦厚”,都是为了确立王维一流“大家”的诗歌地位。
C.王维被明清诗学批评家称为“名大家”,是因为王维的文学才华介于“大家”和“名家”之间。
D.客观地说,王维在很多方面是接近于“大家”标准的,比如其“学问”“才力”等都超过了当时的许多诗人。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何须惆怅近黄昏

1948年,朱自清身体已因超负荷运转,招致严重的损伤。连续几日,胃痛不止,呕吐不已,体重不断下降,但他的精神却不萎靡,仍然坚持读书看报,关心时局大事。他很喜欢近人吴兆江将唐人李商隐的两句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反其意而用之,曰:“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他将这两句诗抄下来,压在书桌的玻璃板下,用以自策。有一个同学看后对它的意思不甚了解,问他是否是感到自己老了。朱自清摇摇头,微笑道:“这两句诗只是表示积极,乐观,执着于现实的意思。”
这时,人民解放军已由战略防御转入了全国规模的战略进攻;而蒋介石则由“全国防御”转为“分区防御”。朱自清敏锐地感受到了时代的气息,他虽然感到自己生命已濒临黄昏,夕阳残照,为时无多了,但他已从大江南北隆隆的炮声中,窥见祖国“无限好”的前景,因此他并不落寞,他要以乐观的心情,去迎接美好的未来,以有限的生命去作最后的斗争。
朱自清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他开始大量呕吐,连续几天,连起床走动一下都感到费劲,体重从45公斤降至38.8公斤。但他仍然坚持上课,结果在课堂上大吐,同学们连忙把他扶回家来。王瑶闻讯前来探望,朱自清疲惫地躺在床上,还一门心思记挂着上课的书,用细弱的声音说:“如果过三四天还不能起床,就请你代上‘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文学批评’这两门课。”可是,休息两天后,身体稍有康复,他又勉强去上课了。
5月间,上海学生发起了反对美帝国主义扶植日本侵略势力的签名运动,这一反帝爱国风暴立即波及全国。6月9日,北平学生集会举行反美扶日示威大游行。当时,国民党政府滥发纸币,通货膨胀,一包香烟要数万元。为了欺骗收买知识分子,他们发了一种配购证,可用低价购到“美援面粉”。这一香甜的诱饵,对贫困的知识分子无疑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6月18日,朱自清正坐在藤椅上闭目养神,吴晗来到他的家里,给他看一份《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面写道:为反对美国之扶日政策,为抗议上海美国总领事卡德和美大使司徒雷登对中国人之污蔑侮辱,为表示中国人民之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之一切施舍之物资,无论购买的或给与的。下列同仁同意拒绝购买美援平价面粉,一致退还配给证,特此声明。
朱自清看毕默不作声,伸出颤动的手,拿起笔来,一丝不苟地在宣言上签上自己的名字。
他知道,这一举动对自己家庭的生活将有很大的影响。晚上,他在《日记》上写道:在拒绝美援和美国面粉的宣言上签名。这意味着每月的生活费用要减少六百万法币。下午认真思索了一阵子,坚信我的签名之举是正确的。因为我们反对美国扶植日本的政策,要采取直接的行动,就不应逃避个人的责任。
夏天到了,朱自清的健康毫无起色,胃疼与日俱增,身体极为虚弱,但他仍不肯静下心来休养,只要疼痛略好,就伏案继续编《国文读本》,读自己喜欢的书。他还制订了一个读书计划:除星期六下午和星期日外,每天坚持轮流看一本英文书和中文书,利用休息时间读诗。有时,晚上还练习书法。7月中旬,他主持完成了闻一多全集的编辑收尾工作,又开始整理闻一多手稿。他衰弱的身体已经难以支持了,但他还勉强支撑着。
8月6日早上4点钟,朱自清胃部突然剧痛,诊断为胃穿孔,手术后情况尚好,他自己也很乐观。10日,病情突然变化,有尿中毒症状。朱自清虽然感到难过,但神志还清楚,安卧在床上,闭着眼睛静静地睡着。他似乎有什么重要的话要说,强睁开眼睛,看了看环守在床边含着眼泪的三个孩子,用颤抖的手抓住坐在榻旁的陈竹隐,一字一句,断断续续地说:“有件事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的美国面粉。”说完吁了一口气,似乎了了一件心事,又平静地睡去。
12日8时,他开始昏迷,不久,心脏停止了跳动。一代文宗与世长辞了!时为公元1948年8月12日11时40分。享年51岁。

(摘编自陈孝全的《朱自清传》)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1948年国共两党战争不断,朱自清敏锐地感到时代的气息,内心充满喜悦,因此更想利用有限的时间多做一点事情。
B.当时上海学生、北平学生及知识分子举行了各种大规模的抗议运动,其目的在于反对美帝国主义对日本侵华势力的扶植。
C.国民党发行的可低价购买美援面粉的配购证,之所以对知识分子来说是严峻的考验,是当时的知识分子都非常贫困。
D.朱自清的身体越来越虚弱,病情也每况愈下,年仅五十一岁就过早辞世,主要是由于他不肯购买国民党发放的美援面粉。
E.朱自清临终前仍不忘叮嘱家人不要买国民党发放的美国面粉,充分体现出他作为知识分子的良知、责任感和高尚的节操。
(2)朱自清明知会对自己的家庭生活造成很大影响,却仍坚持在拒绝美援面粉的宣言上签名,其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3)朱自清在生命的最后一年,在体弱多病的情况下,坚持“以有限的生命去作最后的斗争”,有哪些具体表现?请简要概括。
(4)朱自清以“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来鼓舞、警醒自己,并以实际行动来加以践行。你如何看待朱自清最后这段生命历程?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