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目。
人类对付烈性传染病,重要的措施之一就是接种预防疫苗,促使产生人工免疫力,而这种人工免疫法的先驱,则是我国发明的预防天花的人工接种术。
我国文献上最早记载天花这种传染病的,是公元四世纪葛洪的《肘后救卒方》,当时称为“天行发斑疮”。人工接种术最早出现于何时?比较可信的史料,是清朝俞茂鲲的《痘科镜赋集解》。其中写道:“近来种花(指人种痘)一道,无论乡村城市,各处盛行……又闻种痘法,起于明朝隆庆年间(1567—1572),宁国府太平县,姓氏失考,得之异人丹家之传,由此蔓延天下,至今种花者,宁国人居多。”由此可见,我国的人痘接种术,在十六世纪或更早一些时候就已经发明了。接种人痘的方法,1695年张璐的《张氏医通》记载了疫苗法和痘衣法,最初为痘衣法,是原始的种痘法,即把正在出天花者穿的内衣给未出过天花者穿,使其发生反应而产生对天花的抵抗力。但此法可能不会引起未出天花者的反应而无应验,另一方面也可能使接种者感染重型天花而致死亡的后果。后来改进为早苗法,就是将痊愈期天花者的痂研细,用银管吹入未出天花者鼻腔内。最后更进一步提高为水苗法,就是将上述研细的痂用净水调匀,以棉花团蘸湿塞入鼻腔内,早苗法与水苗法,由于所用疫苗是天花患者痊愈期的痂痂,接种后是能够产生一定的预防作用的。尤其是通过一段时间实践后,认识到疫苗的优劣对接种人痘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具有极大的关系,因此强调需选择毒力缓和,无其他并发症者的痂痂制成疫苗,接种后更能取得安全可靠的效果。张琰在《种痘新书》内写道:“种痘之家,医人必取吉苗,苗吉则痘无不吉矣……故余遍历诸邦,经余种者不下八、九千人,屈指记之,所莫教者不过二、三十耳。”这表明用优良疫苗接种,效果确实颇好,并且到十七世纪时,人痘接种术已获得越来越多人的信任。
十八世纪初,中国的人痘接种术传到了欧洲。对欧洲一些国家预防天花做出了贡献,尤其是对后来英国医生真纳于1796年发明牛痘接种术产生了一定的启发作用。据联邦德国医史学家文兹茂的《医学五千年》中所载,真纳在发明牛痘接种术以前,曾有过一段时间是采用种人痘为人们预防天花,而且他自己在八岁时也接种过人痘。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在他的《哲学通信》中写道:“我听说一百年来中国人一直就有这种习惯,这是被认为全世界最聪明最讲礼貌的一个民族的伟大发明。这也证实,倘若我们在法国曾经施行种痘,或许会挽救千千万万人的生命。”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人发明的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术”,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在公元四世纪葛洪所著的《肘后救卒方》中所称的“天行发斑疮”,是关于预防天花传染病的最早文献资料。
B.关于人工接种术,比较可信的史料是清朝俞茂鲲的《痘科镜赋集解》,其中所述的“种痘法”起于明朝隆庆年间。由此可见,我国的人痘接种术,最迟在十六世纪就已经发明。
C.痘衣法是最原始的种痘法,即把正在出天花者穿的内衣给未出过天花者穿,使其发生反应而产生对天花的抵抗力,但此法会使接种者感染重型天花而导致死亡的后果。
D.痘衣法虽能使未出过天花者产生对天花的抵抗力,但此法可能不会引起未出天花者的反应而无应验:而旱苗法和水苗法不仅有一定的预防作用,更能取得安全可靠的效果。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水苗法,是将天花患者的痘痘研细,再用水调匀,以棉花团蘸沾塞入鼻腔内。
B.旱苗法和水苗法能够产生一定的预防作用,是因为人们通过一段时间实践后,认识到痘苗的优劣对接种人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具有极大的关系。
C.张琰在《种痘新书》内写道:“种痘之家,医人必取吉苗,苗吉则痘无不吉矣。”这表明选择毒力缓和,无其他并发症者的痂痂制成疫苗,接种后更能取得安全可靠的效果。
D.1695年张璐的《张氏医通》记载了疫苗法和痘衣法,由此可见,到十七世纪时,人痘接种术效果颇好,已获得越来越多人的信任。
【小题3】在文章末尾,作者引用伏尔泰“人痘接种术”的评价,认为它是“一个民族的伟大发明”,为什么?根据本文内容说明理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6-13 05:34:2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设计的日常
朱 锷
九年前,我在筹备“视觉语言丛书”的过程中,之所以选择原研哉,是因为我觉得他的设计既感性又理性。他的设计不是纯粹的平面设计,而是以建筑设计为出发点来思考设计。虽然他做的是平面设计,但在他的理念中,即使是“平面”,也是立体建筑的一个部分,所以具有一种很特别的气质。
后来我经过与他的详细交谈才了解到,原来他进入平面设计领域其实是一个偶然。他一直想从事建筑设计,而他的母亲是一个书法家。建筑世界的空间感与书法世界的文化感,让他在一开始的时候对平面设计心存抗拒。
正如他在本书中提到的,在刚从事这个行业时,他不认为自己是一个设计师。因为在他看来,仅仅是依靠设计的才能谋生并不是成为一个设计师的充分理由,一个真正的设计师,应该能够丰富设计这一概念。
在原研哉看来,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所以,设计师要时刻保持对社会的敏感度。这在《设计中的设计》一书中,他正是以这一想法为中心展开论述。
“设计到底是什么?”为了给出自己的答案,原研哉回顾了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并且策划了“RE—DESIGN——二十一世纪的日常用品再设计”展览,通过与许多设计师的互动一起来思考设计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在设计实践中,原研哉试图建立一种信息建筑的思维方式,让平面设计不仅能作用于人的视觉,而且能够触动人的所有感官。作为日本著名品牌“无印良品”的设计委员,原研哉以“无中生有”的理念为圭臬,凸现了“无”的力量。同时作为一名非常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设计师,他也把引导消费欲望作为自己的任务之一,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中国的经济正高速发展,经济的繁荣给设计也带来了新的契机。在这种时候,能够听到原研哉作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师对设计工作的思考,无疑是正逢其时。这也与我个人的一些想法不谋而合。
回国以后,我也一直在从事设计工作。设计是什么?当中国的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创意时代的到来已成为无法拒绝的现实,“设计”在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回到开头,回答一下这个最为基本的问题?原研哉并没有在这本书中给出一个明晰的答案。但他给了我们弥足宝贵的启示。我想这也正是《设计中的设计》一书真正意义所在。
设计在哪里?最令我们视而不见,习焉不察,而恰恰又离不开的大概就是设计了。我们穿戴着经过设计的衣、帽;生活在经过设计的房屋里,使用着设计过的各种日用品、电器等;在经过设计的建筑物里使用他人设计的工具劳动着;就连我们漫步的街道也是经过设计的。我们无意识地生活在设计的海洋中。生活本身,就是设计的起源地;而设计,归根结底就是我们对生活的发言。
想想我们曾经为之赞叹的那些古人留传下来的美丽器物吧,它们的巧夺天工令今人心驰神往,无法想象在那样一个时代如何会有这样的“设计”。但在当时,这也不过是人们为了改变自己的生活而做的努力吧。生活是最残酷的淘洗,只有适合生活的器物,才能代代相传,躲过漫长时日的侵袭。而艺术也好,文明也好,借着这些物质存在,才为我们所感知、认识、欣赏、继承。
今天的中国,已经越来越受世界的瞩目。正如原研哉在书中所谈到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的一个新基准,他嘱咐日本人应该对此保持平静和内观,再造成熟文化。那么我们呢?仅仅是依仗着青春期般的热情是不够的,我们也应该关注自己脚下的这块土地,争取在“这块土地”上做出属于中国又属于世界的设计。当创意成为产业,当设计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身为设计师的我们,是不是应该更加冷静和谨慎呢?
“日常”是原研哉反复提到的一个词。在他看来,这是设计的源泉,也是设计的意义。《设计中的设计》这本书说到底,是在提醒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一个设计师,因为你可以设计的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设计”,还有你的生活。
引自(日)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朱锷译,山东人民出版社
【小题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原研哉建立了一种信息建筑的思维方式,让平面设计不仅能作用于人的视觉,而且能够触动人的所有感官。
B.本文开门见山,从“设计是什么”讲起,借助轻松愉悦的讲述方式和丰富生动的实例,和读者一同探讨了设计是什么的问题。
C.设计师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不是一种简单的技能和职业培训,而是建立在长期生活中偶然得到的灵感。
D.在与原研哉的作品对比中可见中国设计尚处在较为低级的起步状态,与日本的设计文化和理念相去甚远。
E. 艺术,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通过生活的方式表现出来,在生活中会有很多方面涉及设计,可以说生活离不开设计,而设计也是为生活服务的。
【小题2】请根据全文内容,概括世界设计大师原研哉的主要设计理念。
【小题3】这篇文章语言准确、平实,结构严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4】文中“一个真正的设计师,应该能够丰富设计这一概念”是原研哉的名言。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根据这句话也可以推断出“一个真正的文学家(艺术家、数学家等),应该能够丰富文学(艺术、数学等)这一概念”,请举例说明这样推断的理由。

同类题2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中国的姓氏产生于什么时候?一般认为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社会。那时的人们按母系血缘分成若干氏族,每个氏族都以图腾或居住地形成互相区别的族号,这个族号就是“姓”。同一母系血统的氏族子孙繁衍,人口增加,同一母族分为若干支族,迁徙到不同的地方生活,每个支族都要有一个区别于其他支族的称号,这个称号就是“氏”。一个氏族分成多少个支族,就有多少个氏。因此可以说,姓代表母系血统,氏代表氏族分支;姓是不变的,氏是可变的;姓区别血统,氏区别子孙。这就是姓与氏在最初阶段的根本区别。

进入夏、商、周三代,姓、氏的功能除了保留那些原有的区别以外,又带上了浓厚的阶级色彩,特别是氏,都是由统治者赐封而来的。这时的氏已经是贵族地位的标志,贵者有氏,贱者无氏。如果封邑、官职或居住地发生变化,氏也就会跟着变化。这就是史书上所说的“男子称氏以别贵贱”。另外,夏、商、周三代,严格实行“同姓不婚”的制度,因此,女子在出嫁时都要用姓标明血统,而在姓之前冠以孟(伯)、仲、叔、季等排行,如孟姜、仲姜,孟姬、仲姬等。周代的晋、鲁两国不能通婚,因为都姓姬;但秦、晋两国却可世代通婚,因为秦国姓嬴。这就是史书上所说的“女子称姓以别婚姻”。汉代以后,姓氏合一,统称为姓。

姓氏的相当复杂。带女字旁的姓氏,如姬、姜、嬴等,是母系氏族社会女性崇拜的反映;以动植物或其他自然物为姓氏,如马、牛、花、叶等,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部落的图腾;以封国、采邑或职官、爵位为姓,如齐、宋、司马、公孙等;以出生地、居住地或职业为姓,如东方、西门、陶等;以祖先族号、谥号为姓,如唐、夏、商、康等;还有出于帝王意志与政治目的避讳赐姓,因战乱人祸避难而改姓,由少数民族汉化而来的姓等。  

姓氏是公共的,名是个人的。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很讲究命名,而命名的出发点与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汉代是中华大一统帝国的初始阶段,国力强盛,“安国”、“奉汉”、“勇”、“超”、“雄”等名字,张扬的是汉代人雄浑阔大的气势。西汉王莽禁取复名,人们多取单名,直到东汉、三国,单名依旧盛行,因此一部《三国志》,人物几乎都是单名。到魏晋南北朝,因单名重复太多,复名又兴盛起来,由于受士大夫清高风气的影响,人们取名喜欢用“之”字,如王羲之、顾恺之、裴松之等。以后数代,取名均受时代影响。古代的中国人不但有名,而且有字,字由名演化而来,所以统称为“名字”。如楚人屈原,本名平,原是字;如朱熹,字元晦。

近年来随着全球寻根热的兴起,海外炎黄子孙纷纷归国,寻根问祖。姓氏成为他们追寻家世渊源,谒祖朝宗的重要依据。“姓氏”这一传统文化,在团结海内外炎黄子孙、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等方面,仍具有现实意义。

【小题1】下列对有关“姓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普遍认为,姓氏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它是用以区分若干氏族和支族的符号。
B.姓氏十分复杂。有的姓氏体现了母系社会对女性、某种动植物或其他自然物的崇拜。
C.“男子称氏以别贵贱”“女子称姓以别婚姻”说明姓氏在夏商周时代具有浓厚的阶级色彩。
D.姓氏不仅具有社会意义,而且具有文化内涵。同时,姓氏也成为人们寻根问祖的重要依据。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同一母系血统的子孙不断增加和流动,为代表氏族分支的“氏”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
B.夏商周时代的“氏”由统治者赐封而成,“贵者有氏,贱者无氏”说明“氏”已经成为人们社会地位的标志。
C.中国人起名,体现了与所处时代的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例如“杨雄”“班超”就刻有时代的烙印。
D.西汉时,人们多起单名;魏晋时,复名又兴盛起来。这是当时统治者和社会风气的影响所致。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姓”下可以有多个“氏”,“氏”可以理解为“姓”的分支,可见“氏”的产生比“姓”要晚一些。
B.周代的晋鲁两国不能通婚,严格实行“同姓不婚”制度,是对人性的扼杀,是不合理的。
C.按照古代姓氏的命制来看,“孟姜女”并不是指姓“孟”的女子,而是指“姜”姓人家的大女儿。
D.姓氏是公共的,有着区分血缘关系的社会意义;而名字氏个人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个性风采。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孤独感是生活中并不陌生的感觉,也是文学作品里经常表达的意象。一系列的研究已经发现,它对人造成的死亡风险并不亚于吸烟。
在2006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的露易丝·霍利及其合作者就发现,美国孤独的老人的血压比不孤独者高出30点。“孤独的人与不孤独的人不同,他们倾向于把有压力的情势理解为威胁而非挑战,被动地以请求医疗或感情支持的方式来应对,而不是主动适应并力图解决问题。”霍利的合作者、芝加哥大学认知和社会神经系统科学中心主任约翰·卡乔波说。对压力的不同的应对方式造成了血流阻力的不同。这可能造成随着年龄的增长,其血压也逐渐升高。高血压增加了心脏病、中风的发病风险,并且会对肾功能造成损伤。
而另一项2007年的研究则发现,对于更大年龄的人,孤独感还能增加患老年痴呆症的风险。一组研究人员对八百多名平均年龄在80.7岁的老人的监测表明,孤独者患老年痴呆症的风险可以达到不孤独者的两倍。对于年轻人来说,尽管孤独感不会立刻让他们疾病缠身,但也会对他们的健康造成影响。同样是在霍利和卡乔波的研究中,他们发现,孤独者虽然睡眠的时间看起来与不孤独者一样长,但是他们会经历更多的“微觉醒”,这使得他们的睡眠质量变得糟糕。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睡眠状况本就会越来越差,这可能让孤独者的睡眠雪上加霜。
卡乔波从上世纪90年代便开始在大学里散发问卷,调查人们的孤独感状况,然后进行生理学和心理学的分析。他发现,一个人是否孤独,并不能根据他(她)的联系人的多少做出判断。UCLA孤独感量表的发明者罗素说,卡乔波提出的这个特点是之前大部分研究所忽视掉的。卡乔波在他的研究过程中还发现,在人们的社交网络中,孤独是可以传染的,就像感冒一样。卡乔波认为,孤独感带来的种种副作用是身体在向我们发出预警——我们的社会关系已经过于微弱了,我们只有改变当前的状况,才有利于基因的延续。
卡乔波等人的最新研究还发现,孤独感不仅可以在社交网络中传染,它实际上还可能部分遗传。在最近的一次研究中,他们用UCLA孤独感量表测试了8600多对双胞胎和他们的家庭成员,结果发现个体间不同的孤独感有37%取决于基因遗传。对于某些人来说,孤独感是与生俱来的,就像是尼采所言,“孤独有七重皮,任何东西都穿透不了它”。
(选自2011年2月14日《南方周末》)
【小题1】下列对“孤独感”影响的表述,准确的一项是
A.孤独感和吸烟一样,都是造成死亡风险的因素,但孤独感对人造成的死亡风险更大。
B.对老年人而言,孤独感使高血压、心脏病、中风、老年痴呆症的发病风险增大,并会对肾功能造成损伤。
C.有孤独感的年轻人会经历更多的“微觉醒”,睡眠质量下降,身体健康状况也会受到影响。
D.孤独感不仅会像感冒一样传染给社交网络的其他对象,实际上还会全部遗传给下一代。
【小题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孤独感源于把有压力的情势理解为威胁而非挑战,依靠感情或医疗来应对问题,而不是主动适应并力图解决问题。
B.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睡眠状况会越来越差,而孤独者的睡眠状况可能比同龄不孤独者更糟,其血压也可能逐渐升高。
C.露易丝·霍利、约翰·卡乔波和罗素都发现,孤独的人和不孤独的人对压力的应对方式不同,血流阻力也不同。
D.卡乔波对问卷结果做生理学和心理学分析的研究方法较为独特,从而得出的结论也是之前大部分研究者忽视的。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减少孤独感,社交并不总有效,那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孤独感,如何减少孤独感带来的健康隐患呢?(4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给你焦虑的心态安个“开关”
陈丹
控制焦虑或许不再需要长年服用药物或心理治疗了,科学家至少已经在一些特殊的经过基因改造的小鼠身上证明这是行得通的。他们仅仅启动了一个“开关”,原本高度紧张的小鼠顿时一改畏畏缩缩的作风,变成了胆大的“探险家”。
科学家采用时下新兴的技术——光遗传学,这种技术结合了转基因工程与光来操作个别神经细胞的活性,可以对精心挑选的神经元的电活动进行控制。
到目前为止,要刺激特定的神经元,通常只能依靠电脉冲这种不精确和难以控制的技术。而光遗传学技术则可使用一种新的光控方法高度精确地对神经元进行刺激,同时还能按照意愿控制神经元的开合。
研究人员先将这些小鼠神经元改造得对光非常敏感,然后通过植入的光纤,用蓝色光照亮位于大脑杏仁核区域的一个特定神经回路,结果显示,这些本来因恐惧而退缩的小鼠开始勇敢地探索周围环境。
实验原理很简单:首先,生物学家确定一个“视蛋白”,这是一种存在于绿藻等感光生物体体内,可让它们探测到光的蛋白。接下来,分离出视蛋白的基因,然后利用经过转基因处理后的无害病毒作为载体,将基因插入到大脑神经元中,视蛋白的DNA(脱氧核糖核酸)会成为大脑神经元的遗传物质的一部分。最后,研究人员让细薄的光纤穿过层层神经组织,将光送到正确的位点。当这些表达视蛋白的转基因神经元暴露在光照射中时,就能够传导电流(也就是大脑的语言)。有些视蛋白,比如响应蓝色光的光敏蛋白可以激活神经元,而响应黄色光的盐细菌视紫红质等其他视蛋白则会抑制神经元,如此一来,神经元的开合就可以人为控制了。
但当研究人员将光束照射的范围扩大了一些,激活了小鼠大脑杏仁核区域中更多的神经回路时,之前实验让小鼠变得勇敢的效果消失了,小鼠仍然处于胆小、精神紧张的状态。这意味着,激活多个神经回路并没有对动物的行为产生影响,这凸显出瞄准大脑中单个回路的重要性。
科学家们兴奋不已,因为这使他们拥有了对特定大脑回路的非凡的控制能力,进而能够深刻了解包括焦虑症和帕金森氏症在内的一系列神经紊乱疾病。他们认为,由于“哺乳动物的大脑具有惊人的跨物种的共性”,他们的研究成果或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导致人类焦虑的神经机制,并为相关治疗指明新的方向。
由于光遗传学领域的研究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世界各地的实验室都在利用这种技术来深入了解神经系统如何工作,研究包括慢性疼痛、帕金森氏症和视网膜变性在内的诸多问题,其中部分研究成果已经开始逐渐走向临床应用。
可以说,光遗传学开辟了一个让人激动的新研究领域,一些研究人员已经开始设想,如果能够克服生物医学的挑战,确保新基因安全地递送到人体内,基于光遗传学的治疗方法将直接应用于人类。
(摘自2011年5月31日的《科技日报》,选文有删改。)
【小题1】对光遗传学技术本质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A.结合转基因工程与光来操作个别神经细胞的活性,对精心挑选的神经元的电活动进行控制。
B.采用新的光控方法,高度精确地对神经元进行刺激,从而按照意愿控制神经元的开合。
C.改造动物的神经元并植入光纤,通过蓝色光控制位于动物大脑杏仁核区域的一个特定神经回路。
D.让插入到大脑神经元中的细薄光纤穿过层层神经组织,将光送到正确的位点传导电流,控制神经元的开合。
【小题2】(小题2)涉及光遗传学技术实验原理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控制神经元开关的操作流程是:确定视蛋白,分离出视蛋白的基因,在大脑神经元中插入该基因,照射表达视蛋白的转基因神经元,从而传导大脑语言。
B.以经过转基因处理后的无害病毒为载体的视蛋白基因,被插入到大脑神经元中后,视蛋白的DNA就会成为大脑神经元的遗传物质的一部分。
C.当细薄光纤穿过层层神经组织到达正确的位点后,表达视蛋白的转基因神经元就暴露在光照射中,从而传导大脑的语言,激活或抑制神经元。
D.在视蛋白中,光敏蛋白能响应蓝色光,可以激活神经元,而盐细菌视紫红质等其他视蛋白只响应黄色光,会抑制神经元。
【小题3】(小题3)依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鼠身上的光遗传学技术实验启示,人类可以通过改造基因的途径,以替代长年服用药物或心理治疗来控制焦虑。
B.当表达视蛋白的转基因神经元暴露在光照射中时,视蛋白对光的响应程度,就成了激活或抑制神经元的决定性因素。
C.依据“哺乳动物的大脑具有惊人的跨物种的共性”,科学家认为,光遗传学技术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导致人类焦虑的神经机制,并为相关治疗指明新的方向。
D.当人类克服了生物医学的挑战,能确保新基因安全地递送到人体内,基于光遗传学的治疗方法将直接应用于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