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小题。
娱乐之王最后的旧式生意人
邵逸夫几乎经历过所有的娱乐世代,也几乎影响了所有的时代:从默片到有声,由黑白到彩色,由时装到古装,由黄梅调到武侠,由电影到电视。
邵逸夫几乎是香港娱乐界最有权力的人,但他很少说话。邵逸夫几乎是对内地最为慷慨的慈善家,几乎每个省的高校里都有他捐助的逸夫楼,但他很少露面。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他几乎年年捐出过亿的资金。他说:“人们都说赚钱难,但懂得将钱用在最适当的地方更难。”
人人都知道邵逸夫精明过人,他看人选片的眼光极准,又懂得与时俱进,什么好卖拍什么。电影时代,他称霸一方;一旦电影式微,他又毫不犹豫地转战电视剧制作。1967年,利孝和、祁德尊、邵逸夫等人成立TVB(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又称香港无线电视),垄断了4/5香港人40年的夜晚生活。TVB的讣告里有一句话用来评价他最为精确:“他以无比的精力和视野,带领无线电视成为香港最大的电视台和全球中文电视行业最具影响力的电视台之一。”
邵逸夫继承了父亲血液里的生意基因,脚踏实地,勤勉过人。18岁时,他就去哥哥的电影公司帮忙。1927年,他跟着三哥邵仁枚跑到南洋开拓电影市场,他们推着流动放映车,跑遍了东南亚的穷乡僻壤。名作家蔡澜回忆,当时他的老板真是个怪人:他不抽烟不喝酒,工作是他最大的嗜好。他每天只睡5个小时,早上5点即起,常常工作至深夜。片子拍得不好就烧掉,“最高纪录,一日看过9部电影”。
“我喜欢做事,这样做人才有乐趣。”他说。他一生不做赔本的买卖,人家问他为何不支持艺术片,只拍赚钱的娱乐片,他正色道:“没人看的戏,就没人得益。所以,我宁愿专门从大家都喜欢的娱乐着手,我是在做生意。”
生意要赚钱,不代表不支持艺术,他捐钱盖了香港艺术中心。他的想法很商业化——如果你中意艺术,你就去艺术中心,不必苛求我拍艺术片。
邵逸夫的公司对待员工是出了名的锱铢必较,他手下的艺人拿的是全世界最低的工资。但邵逸夫会赞助有才华的顾嘉辉去美国留学,做他的担保人,照顾他在香港的家人。邵逸夫态度谦和,对重要的艺人从来都是亲自接待,客客气气地迎来送往,讲究的是买卖不成仁义在,走了的人都念邵老板的好。
“全世界那么多制片人,我不过是其中之一,我不过是幸运一点。”和所有老派的生意人一样,他对于自己的成功没有一丝一毫的自得。他说:“成功,当然要努力苦干,要对自己的工作有兴趣。但是,运气也很重要!”命运鬼使神差让他在地价极为便宜时买下许多荒地,在经济起飞的20世纪80年代,他本可以大赚特赚,但他宁愿让地荒着。他淡然地说:“我不想挣那么多钱,我的钱就算到孙子辈也花不完,挣那么多钱来干什么呢?所以我不做地产生意。”
关于人生,他有许多独特的看法,“我不赌钱,也不想leadA wild life(拥有狂野的人生)。”他将之简单地归结为“不做不正常的事”。他一生最爱的也许就是美女,年轻时他也曾名花簇拥,但从来也不见有什么荒唐的丑闻。他老实承认爱和女明星出街吃饭、跳舞,但他也说:“我风流,但不下流!”他总将方方面面都处理得妥妥当当。对于宽容自己的黄氏夫人,他人前人后称她是“世界上最好的女人”,也不曾亏待跟随他打下江山的红颜知己方小姐,哪怕他90岁了也要跟她正式结婚,给她一个名分。
2011年,邵逸夫以86亿元卖掉他创立的TVB.做完了他人生最后一笔生意。2014年1月7日早上,邵逸夫在西贡嘉澍路清水湾大厦驾鹤西去。他这一生行事周到有致,似乎从没有辜负任何人,也没有一处不合礼仪规范。他是那个时代留给我们的中国旧式生意人的榜样,拥有几乎完美的一生。
(选自2014年第4期《读者》,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开头两段概括了邵逸夫的贡献,作者这样写既照应了文章标题,又使读对邵逸夫有个大致了解。
B.邵逸夫是香港娱乐界最有权力的人,也是对内地最为慷慨的慈善家,几乎每个省的高校里都有他捐助的逸夫楼。
C.邵逸夫很精明,他看人选片的眼光极准,又懂得与时俱进,在电影、电视方面从没有失败过,一直称霸一方。
D.邵逸夫的公司对待员工是出了名的苛刻,但从他对顾嘉辉的慷慨资助看,他手下那些拿低工资的艺人是很平庸的。
E.这篇传记写了邵逸夫身为娱乐之王却具有旧式生意人的特点,语言虽很朴实,但传主那可亲可敬可叹的形象已跃然纸上。
【小题2】这篇传记中,作者多处引用邵逸夫的原话和他人的评语,简要分析这样引用的作用。  
【小题3】邵逸夫的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
【小题4】邵逸夫人生经历应给人们许多启示。请结合文本和自己的实际生活,谈谈这篇传记给你的启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7-05 08:29:0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25分)
识见高超,理境澄彻
①1913年2月,周恩来随四伯父周贻赓从沈阳来到天津,考入南开学校就读。从15岁到19岁,正是一个年轻人思想、性格、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②从考入南开开始,周恩来就陷入物质生活清贫、苦寒的窘境,其求学费用主要靠四伯父供给,常有不济。但他以艰苦朴素为荣,一心向学,以优异的成绩赢得师长的喜爱、同学的尊敬。毕业时,同学为他写下这样的评语:“君家贫,处境最艰,学费时不济,而独能万苦千难中多才多艺,造成斯绩。”时任南开校长的张伯苓先生更称赞周恩来“是南开最好的学生”。
③1916年5月6日,在有260名同学参加的作文比赛中,周恩来以一篇《诚能动物论》荣获第一名。在这篇文章中,周恩来开宗明义,指出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必须崇诚信、弃诈伪。在列举了中外历史上一些名人政绩后,深刻地阐明:“一人之智慧有限,万民之督察极严,期以一人之手欲掩天下目者,实不营作法自毙,以诈为利,以伪为真,卒至自覆自败,与人以可讥可耻之据”。文章结尾,他将矛头对准当时的反动统治者:“虚伪可惑少数人,惑人类一时,不能惑人类最长时期”,统治者欲驱使人民的“生命脑力以供一二私人之指挥,其智可悯,其愚不可及也”。阅卷的所有老师对此文激赏不已,批语道:“识见高超,理境澄沏”,“用笔之遒劲,布局之绵密”殊为罕见!作为南开创办人和校董的严修欣然题匾额“含英咀华”以示嘉奖。
④周恩来曾在南开校刊上撰文,论述好文章的三条标准:“全篇主意须具有识远超群之处;章法笔致须紧密完备;事实或议论应有关世道民俗。”这也正是他中学作文所具备的文风。
⑤周恩来在南开学习的4年中,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处在最危急的时刻。他将内心的悲愤凝聚在笔端,写下了《或多难以固邦国论》、《中国现实之危机》等多篇作文。在文中,他历数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事实,大声疾呼:“莽莽神州,已倒之狂澜待挽;茫茫华夏,中流砥柱伊谁?弱冠请缨,闻鸡起舞,吾甚望国人之勿负是期也。”振聋发聩的语言表达了他拯救民族危亡的爱国革命思想。
⑥1915年1月,日本在强占山东胶州湾后,又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2月11日,中国留日学生千余人举行抗议活动。在此历史背景下,周恩来在《尚志论》中,发出“是而人者,使之立国于二十世纪竞争潮流中,乌得使神州不陆沉耶”的感叹!文中运用古今中外大量典故,论述立志对于每个人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抒发了献身国家民族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希望者何?志是也!”他在文中写道:“志在金钱者,其终身恒乐为富家翁;志在得官者,百计钻营不以为耻,此志卑之害也。”“‘立志者,当计其大舍其细,则所成之事业当不至限于一隅,私于个人也。”他所主张的“计其大”就是把个人志向与国家民族的命运前途紧密联系起来。全篇旁征博引,纵横捭阖,气象磅礴。国文老师的评语是“词腴气畅,生发不穹”,即语言丰富,文气通畅。
⑦1915年3月所作的《论名誉》一文,最能反映青年周恩来的伟大人格和高尚情操。在700多字的文章中,周恩来不仅对于名誉的发生、演变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提出自己的见解,而且对于如何对待名誉发表了正气磅礴的议论。文章慨叹:“智者遇之顿时其智,愚者当之益增其愚,颠倒世人,尽入壳中”。他列举孔子作《春秋》等事例,论述了舆论与名誉、名誉与气节之间的关系,主张有识之士珍惜自己的名誉,鄙视那些只谋求名誉,不计及实事,欺世盗名之徒:“若夫汲汲于利之徒,日惟名誉之是谋,不遑计及实事,虚声盗世,眩世眩俗,以淆乱风气者,是名誉之罪人也。”他告诫世人,要以正义为准绳决定如何行动,不要“幸存邀名之心”,相信“千载之下”历史会作出公正的结论。这不是周恩来伟大一生的真实写照吗?
⑧1917年6月,周恩来以优异的成绩从南开学校毕业,并获得“国文最佳者”特别奖。
(选自2013年2月27日《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5分)
A.物质生活的清贫影响了青年周恩来的人生观,使他养成了以艰苦朴素为荣的优良品质,一心向学,埋头苦读,深受赞誉。
B.《诚能动物论》思路缜密,用中外历史名人政绩为例,阐明了必须崇诚信、弃诈伪的观点,并指斥当时反动统治者的愚蠢。
C.周恩来所写文章被老师激赏,并获得严修先生的盛赞,因为他面对民族危机敢于大声疾呼,影响了周围的许多青年同学。
D.周恩来在年轻时就立志为国家民族建功立业,把个人志向与国家民族的命运前途联系起来,不计个人得失,不求个人荣辱。
E. 本文按照时间的顺序,选取了周恩来在南开读书时写文章激励人们的事迹,表现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人格和崇高追求。
【小题2】文中大量引用周恩来文章原文和老师的相关评价,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说明。(6分)
【小题3】周恩来所写文章“识见高超,理境澄沏”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小题4】年轻的周恩来在思想、性格、人生观三个方面所表现出的伟大与高尚对你有什么启发,请选择其中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理解。(8分)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第后面问题。
神奇的“人体光”
1911年一位叫基尔纳的医生发现:一名裸体病人的体表出现了15毫米厚的模糊光圈。
后来,基尔纳又多次看到了这种情景,于是他宣称:人体能放射出类似月晕和日晕的光圈,并把它命名为“人体辉光”。
20世纪40年代,苏联科学家基利安夫妇在一次电学实验中,惊奇地发现人体的各部位也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手臂是蓝色,心脏是深蓝,而臀部是绿色。更有趣的是,人体相对发光比较明显的一些部位,恰好与古代中国人发现的七百多个穴位相对应。
近些年,科学家利用专门的仪器对不同年龄、性别、职业和健康状况的人进行了数万次测试,结果无一例外地测出了每个人体表的每个部位都在发出极其微弱的可见光。这种光不是红外线,也和人的体温无关,而是一种蓝色的类似萤火虫发出的超微弱冷光。科学家的研究还证实,人体体表各部位发出的冷光强弱不同。比如,手指尖发出的光比虎口强,虎口发出的光又比手心强。伴随人的年龄增长和健康状况的变化,以及饥饿、睡眠等生理变化,冷光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科学家认为,人体散发冷光,很可能是由于人体内藏有发光细胞的缘故。最近,安徽医科大学张学军教授领导的课题小组经多年研究,初步揭示了“人体光”的奥秘。他们创立了对人体众多细胞的化学发光测定方法,并研究了这种发光现象的内在原因。根据大量实验证实:人的细胞能够发光,并可以被仪器所接收;人体细胞发光是细胞活性氧自由基在细胞中运动的结果,它体现了细胞的氧化功能和活性,因此人的细胞发光的强弱与人体的健康状况有很大关系。科学家认为,“人体辉光”很可能是人体发出的二次辐射与空气电离产生的荧光现象。因为温度处于绝对零度以上的物体,均能发射辐射波,只不过是这种辐射波极其微弱,并且它们的波长不能被肉眼识别而已。人在发出的辐射波的同时,也在接受包括来自宇宙空间的可见光、紫外线,以及来自地球本身的X射线等辐射。
研究发现,人、动物、植物等有机物,甚至矿物、岩石等无机物,都有一个固定的能量吸收带,该吸收带一旦在比较特殊的电磁场里受到电磁能量的激发,就会产生比原来所吸收的辐射波波长更长的二次辐射。这种二次辐射的辐射波能使空气发生电离,形成有色离子,大量有色离子的汇聚就会发出可见光。也正因为如此,“人体辉光”的发生需要比较特殊的环境和苛刻的条件,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很难看到“人体辉光”。
目前,各国科学家正试图将对“人体光”的研究应用到健康保健、疾病治疗、体育竞技、刑事侦查等众多领域。比如人体不同部分“辉光”的强弱变化可表明该部分器官是否患有疾病;在审问犯人时,犯人的“辉光”闪耀跳动出现斑点,说明他在说谎。
科学家坚信,如果人类能完全揭开“人体光”之谜,那将会创造出更多的人间奇迹。
(摘自《知识窗》)   
【小题1】下面对“人体冷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活性氧自由基在细胞中运动而使细胞发光是其产生的内因。
B.它在人体的各个部位呈现的颜色不同。
C.它在人体各个部位的强弱不同,以手指最强。
D.它的强弱与人体的健康状况有很大关系。
【小题2】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人的年龄变化和心理状态都可能对“人体光”产生影响。
B.“人体冷光”产生的原因来自人体内部,“人体辉光”产生的原因来自人体之外。
C.人体发光较明显的部位同古代中国人发现的人体经穴相对应,说明我国的古人早已发现“人体光”。
D.“人体光”之谜的完全揭开之日就是人类完全认识自身之时,“我是谁”的问题也将迎刃而解了。
【小题3】如果你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想通过实验看到“人体辉光”。根据文本,你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5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一个无所畏惧的社会是可怕的   佳 桐
无所畏惧,经常被用来描绘英雄。一个顶天立地的勇者,似乎也需有这样的风范。孔夫子说过:“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德国哲学家康德面对头顶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准则,称自己“愈思考愈觉神奇,内心也愈充满敬畏”。
两位先哲并非先天胆怯,更非后天无知,而恰恰是超越常人的智慧,让他们多了一份敬畏之心。所谓敬畏,与一般的畏惧不同,它带着几分特别的敬重。最典型的是宗教徒,对神灵顶礼膜拜,丝毫不敢亵渎。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过去人们眼中的许多神秘现象,都得到了理性的解答。但现代化可去除迷信,却不应去除敬畏;一个人可以不信神,却不能无视神圣的力量。
我们首先应敬畏自然。相比宇宙和自然的无限,人的理性与能力是那么有限,我们对世界的“未知”要远远大于“已知”。敬畏自然,就是承认我们自身的渺小,正视大自然的神圣。我们还应敬畏生命。生命都是神圣的,每个人之于他们的家庭、友人和团队,都是难以割舍的存在。敬畏生命,就是将人的生命摆在首位,而且珍视人的自由选择,维护人的发展机会。对生命的敬畏还应包括和我们一样有心跳、有亲情、有痛感与悲戚的其他生灵。我们同样需要敬畏法律、敬畏规则。法律、规则作为人们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一经确立,就具有不被逾越、不被变通、不被潜规则左右的神圣性。
世间需要敬畏的东西还有很多。比如,敬畏历史、敬畏先贤、敬畏百姓、敬畏科学、敬畏正义。对其心存敬畏,不是受金刚怒目、铁棒皮鞭的恐吓,更多是发自内心的尊重。从本质上讲,敬畏与信仰息息相关,没有敬畏之心,就没有信仰之真。当今社会,敬畏已染上浓厚的功利色彩,需不需敬畏,也要先问一声“有没有用”,对自己有用,就烧香拜佛;若不再管用,则立马丢开。因此,最被敬畏的往往是权势与金钱,但这两样东西最易变幻。敬畏的功利化,说明社会上普遍无信仰,意味着人们精神世界的荒漠化。当本该虔诚以敬的东西,都可用权换、用钱买时,这个社会即使堆砌出再多的眼前财富,也必定与真正的文明渐行渐远。
怀敬畏心,虽不排除外在约束,但主要源于内心的自律。每个人的心中其实都有一道底线,这是不应突破的最后屏障,是我们必须敬畏的戒尺。无可否认,这条底线现今对许多人来说已可移动,但只要良知未灭,它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仍然起作用。“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就道德层面,一个人可以不做君子,却不可以做小人;可以不忠言逆耳,却不可以奴颜婢膝;可以不襟怀坦荡,却不可以两面三刀;可以不乐善好施,却不可以为非作歹。心存敬畏,很大程度上就是对做人底线的不懈坚守。
一个民族在走向自由、民主、开放的同时,不可没有敬畏。一个无所畏惧的社会,恰恰是最可畏惧的。假如一切都无禁忌,那么一切都可被毁坏、被打砸、被妖魔化,于是什么房子都敢拆,什么古墓都敢挖,什么数据都敢造假,什么决策都敢拍板,什么官司都敢乱判……这个社会将变得肆无忌惮,也势必进入为所欲为的恶性循环。古人云:“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呼唤敬畏,就是呼唤理性,呼唤良知、呼唤责任。我们每个人都有所求,但必须有所忌、有所惧,知晓前行又懂得停步,知晓获取又懂得放弃,由这样的公民支撑起的社会才健康、良性而和谐。
【小题1】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中合理的一项是( ) (3分)
A.不管人类多聪明,人的认知和智慧都是有限的,这说明了人类应该敬畏生命。
B.埃及“二战”盟军阵亡将士墓碑上的话“对于世界,你只是一个士兵;对于家庭,你是整个世界!”体现了对法则的敬畏。
C.华盛顿将就任美国总统比作“像走向刑场的囚犯”,这说明了总统更应敬畏生命。
D.父母生育了子女,就无权伤害子女的身体和健康,这体现了对法律的敬畏。
【小题2】如何理解“敬畏的功利化,说明社会上普遍无信仰,意味着人们精神世界的荒漠化”?(3分)
【小题3】东汉杨震调任东莱太守,昌邑县令王密前往拜访,私下以金相赠,还称“暮夜无知者”。杨震回答:“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杨震的行为体现了文中的什么观点?请结合文意进行分析。(3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 人间蒸发30年成就赫赫之功
吴夏曦
“若有人问我们如何评价这一生,我们会说,此生没有虚度,我们的这一生都奉献给***聂荣臻向国家提出研发核潜艇的计划,当时的中国不仅国内经济基础薄弱,而且遭受国外势力严密的技术封锁,要独立研发核潜艇谈何容易。
“最困难的还是国内缺乏相关的技术人才,当接到命令要造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的时候,我们甚至都不知道核潜艇是什么!”黄旭华说到。
没有知识只能从头开始学。由于当时相关资料很少,很多要靠国外的相关报道来获得,但是国外的信息真假难辨,“所以我们都要带上三副‘镜子’,先用‘放大镜’找线索,有了线索就用‘显微镜’仔细看,遇到真假难辨的信息我们就用‘照妖镜’来甄别。”黄老先生打趣道。
在没有外援、没有计算机的情况下,黄旭华带领团队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用了8年的时间就攻克了反应堆技术、艇体线型设计、水下发射、水下通讯等七个核潜艇关键技术,成功造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比美国第一艘核潜艇的研究时间缩短近两年,使中国成为全球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圆满地完成了党和国家交待的艰巨使命。
(二)
下潜的深度,决定了核潜艇能否躲过对手的监视而成功攻击目标。上世纪70年代末,美国的长尾鲨号核潜艇就是在深潜试验中葬身大海,艇上100多人全部遇难。
1988年初,核潜艇按设计极限也要做深潜试验。试验之前,艇员心理包袱很重,有人给家里留了遗书,有人唱起了《血染的风采》。总设计师黄旭华意识到了这种情绪的影响,在动员大会上他说: “我们下去是做试验的,不是准备牺牲,我们要唱 ‘雄赳赳,气昂昂’!”
为了稳定军心,黄旭华在和潜艇的官兵们开会时,大胆提出了要一同下水的决定。但是妻子会同意他的决定吗?“你是总设计师,你必须下去,必须对这一百多名官兵的生命负责!”夫人李世英的话打消了黄旭华的后顾之忧,他全身心地投入到核潜艇最后的测试工作。
就这样,时年62岁的黄旭华随着核潜艇下潜至水下300米,在这一深度,一张扑克牌大小的核潜艇艇壳要承受1.5吨的压力,黄旭华指挥试验人员记录各项有关数据,并获得成功,成为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三)
1957年,黄旭华从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船舶制造专业毕业后来到北京工作,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他感叹道,没想到这一来就“人间蒸发”了30年。
从接收研发核潜艇任务伊始,黄旭华坚守组织的要求,不透露工作单位、工作性质,隐姓埋名,当一辈子无名英雄。从1958年至1987年近30年间,他从未回过老家,连通讯地址也没敢告诉家里人,就连父亲和二哥去世,也没能回来奔丧。家里人包括母亲都颇有怨言。
直到1987年,一篇报道核潜艇研制事迹的报告文学《赫赫而无名的人生》刊登出来后,尽管没有透露黄旭华的名字,但高龄的母亲还是从内文中一句话“他的夫人李世英默默地支持他的工作”,才知道了儿子的事情。
“俗话说忠孝两难全,我觉得,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我相信终有一天我的家人会谅解我,能够理解我为国家所做的工作。”黄旭华说到动情处,不禁激动哽咽。
黄旭华院士慷慨激昂的报告鼓舞了现场师生,获得了观众们热烈的掌声。会后,国防生上台与黄院士交流。黄旭华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作、无私奉献”的核潜艇精神勉励学校国防生:国防事业艰巨,要做好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他希望国防生们学好知识、锻炼体魄,为祖国的国防事业贡献力量。
黄旭华院士是我国著名的船舶专家,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1949年7月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船舶制造专业,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他参与完成的我国第一代核替艇研制获198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导弹核潜艇研制获1996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1986 年被授予船舶工业总公司劳动模范。1989年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获评“2013年感动中国人物”。
(内容有删选)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黄旭华认为,他此生没有虚度,因为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国家和核潜艇事业,曾30年未回过老家,即使父亲和二哥去世,也没能回去奔丧,但此生无悔。
B.虽然一开始甚至都不知道核潜艇是什么,但黄旭华带领团队,依靠三副“镜子”获取国外相关资料的有效信息,终于成功造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
C.为了鼓舞士气、稳定军心,黄旭华提出了要与艇员一同下水的决定,即使妻子不同意,他也要下水,最终成为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D.黄旭华于1957年从大学毕业后,近30年间从未回过老家,家人甚至都不知道他在外做什么,对他颇有怨言。只有夫人李世英默默地支持他的工作,甚至连母亲也不理解他。
E.正是因为具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作、无私奉献”的核潜艇精神,努力克服重重困难,黄旭华和团队才能成功造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比美国第一艘核潜艇的研究时间缩短近两年,使中国成为全球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小题2】中国核潜艇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成功造出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3】从本文来看,黄旭华对中国核潜艇做出哪些贡献?请简要回答。
【小题4】“忠孝两难全”是一个古老的话题。自古以来,忠有“岳飞精忠报国”的历史故事,孝有“割股疗亲”的文化传说。忠孝冲突,揪扯了好几千年。忠孝不可偏废,又不可兼得,假如你现在面临“尽忠”与“尽孝”的抉择,只能择其一,你会怎么办?请至少说出三个理由。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回想铁生  
陈村
2010年的最后一天,早上八点半,我被手机短信闹醒,去看,才知道史铁生去世的消息。接着的几天有几十家媒体要求采访,我一一谢绝。我自己写文章比记者写,真实。
他在送我的华夏社出版的《礼拜日》一书上写道,陈村:这家出版社,这本书的装帧,这本书的作者和这本书的存有者,都与残疾有关。看来,残疾有可能是这个世界的本质。铁生八九年十月。
他跟我投缘,也许因为我们有相似的经历,都曾当过知青,都是病退回城,都曾在里弄加工组“午餐半小时”,都属残疾人,都写作。但他站不起来了,我还能弯曲地站立和难看地短程行走,我曾跟他说,我在走向他。他的困厄比我多十倍,他的思想也深入十倍。在我眼里,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好的作家。
这些年,我到北京必去望望史铁生。在他那里坐两三个小时,吃顿饭。他们夫妇邀我住他们家,我总推辞了。我来去匆匆,住下本可以多说话,可是他的身体禁不住客人的打扰。他的截瘫,他的肾脏萎缩,用他的话说,发动机和轮子都坏了,维持身体的运行很累。每周两到三次的肾脏透析,不由分说地打断他的生活和思维。
除了他的体力精力,除了同情他不能多抽烟,我和他的谈话与常人无异。谈得很快乐。残疾其实并不缺少什么,只是不能实现罢了。他常常想得比人们深入透彻,他有自己的理由和节律。他是小说家,我喜欢读他作品的一个最大的理由是,他的想法和文字明净,不曾神神鬼鬼牵丝攀藤。他的手总是温暖的,宽厚的。他是能超越智和愚的。他不作状,而是常常省察自己的内心。他把自己看轻了,才能去爱自己,爱世界。
史铁生通常并不抱怨,他知道感恩,知道在生的命题下诸多奥义。别人用腿走路,丈量大地。他从腿开始思想,体察心灵。他常常纠缠在那些排遣不开的命题,时间长了,成为习惯和乐趣。他的想法都是经过推理论证的,有明晰的线索可寻。可是,听他说话的人,因为自己的好腿好肾,常常哼哼哈哈的,懒得跟从他的思维。他更多被阅读的是《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命若琴弦》。那样的故事只有他能写。读时候想,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读史铁生的文章,和他谈话,都不会越读越狭隘。他很艰难地从生存的窄缝里走出来,带着豁然开朗的喜悦。我常是站到自己之外,有一种嘲弄自己之流的快乐。他不是,他完整地保存自己,依然快乐。经过那道窄缝之后,快乐肯定不再张扬,应该称为喜悦了。他是用喜悦平衡困苦的人,不容易破灭。许多游戏和他无缘,他不再迷失,可以观赏自己,观赏上帝的手艺。史铁生坦然写他自己,他的一生透明坦荡,读过他作品的人知道他许多往事,也看见他的许多思索。那些困苦,经受血的洗礼后成了他的资源,以此走向内心,走通命定之路,去看他人和世界。他追问,但不控诉,不失态。
这几天重新翻看《病隙碎笔》和他送我的其他书。他将自己拆开,思索许多有关精神的命题。关于上帝和神,关于心魂,关于爱情,关于有无,关于自卑,关于生死。他给世界找到的本质是残疾和爱情:残疾是事物的障碍,爱情是心魂的追求。他将上帝视为同行,窥探上帝作为编剧的手艺。1998年1月,我带女儿去看铁生。铁生打开电脑教她玩著名的吃豆子游戏。他说自己有时也玩两盘。这也是他的生存状态,在死神的追逐下,他飞快行走,一路跳跳蹦蹦地吃下许多豆子。这个轮椅上的人是最勇敢的人,面向真实的人生,不退缩到无知和曲解,不麻痹麻醉自己。他对许多事情兴致盎然,关心新旧科学和新旧哲学,关心今天。他的叙述强调逻辑,推理严密,用论据论证那些看似荒谬的人生命题。他一直在思索: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他从身体的不能去想精神,想灵魂。他的神不是星相或星座,而在自己心中。他是无法站立的人,也是最挺拔正直的人。
2011年1月6日,复旦大学的“史铁生追思会”,屏幕上打出他的肖像。照片上的他那么神采奕奕,宽厚地笑着如同他的作品一样真诚温暖厚重,这样的作家是不会死的。(文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E.史铁生的手总是温暖的宽厚的,照片上的他那么神采奕奕,宽厚地笑着如同他的作品一样真诚温暖厚重,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说明史铁生超越了生命的苦难,是最挺拔正直的人。
A.陈村得知史铁生去世的消息之后,谢绝了几十家媒体的采访要求,决定自己写文章来纪念史铁生,是因为他觉得只接受媒体采访,让记者写文章不能够真实的反映出史铁生的伟大。
B.史铁生的身体状况很差,除了截瘫不能行走外他还患上了肾脏萎缩,但是史铁生的喜悦和乐趣却正来自于对生命意义的思索和探寻,他追问,但不控诉命运的不公。
C.作者在文中用了较多的笔墨来写自己对史铁生作品的理解和思索,是为了突出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好的作家。
D.陈村在阅读史铁生的作品时,经常能够感受到史铁生从生存的窄缝里走出来,带着的豁然开朗的喜悦。他也对比了自己和史铁生的差距,感到自己的写作有一种嘲弄自己之流的快乐,但并不快乐也并不坦然。
【小题2】根据作者陈村的回想,史铁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文中特别写到了史铁生打开电脑教作者的女儿玩吃豆子的游戏,史铁生自己有时也玩两盘的细节。请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作用。(6分)


【小题4】史铁生说残疾有可能是这个世界的本质,他将自己拆开,思索许多有关精神的命题。请你就对“残疾”、“生命”、“有无”三个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