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刘方明:扬州八怪传承人
扬州冶春文人荟萃,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常再此消磨时光。一家茶点老店,半在岸上,半出水中,探出水面的部分,屋顶铺着茅草,古意盎然。
室内三五人,是刘方明的好友,彼此聊着诗文、绘画、扬州旧事。窗外烟雨江南,似乎与之应和。身在其中,愈发能感受浮躁社会难寻的“雅趣”。
刘方明是扬州人。浓厚的人文传统浸润,使他自小喜欢写画刻印。上世纪70年代末,他在苏州当兵,巧遇大书法家费新我。费老先生对这个爱好书法、积极上进的年轻士兵深为赞赏,两人结为忘年交。费新我得知刘方明自学篆刻已数年,立刻推荐他向张寒月请教。
张寒月是驰名海内外的艺术大师吴昌硕的高足,时已75岁。张寒月看罢拜帖,爽朗大笑:“没想到我75岁,还收了一个军中徒弟。”转身送给他一方名为“苦铁”的印石做礼物。
“苦铁”,是吴昌硕的字号,意为锲而不舍把刻印的刀都累苦。这方珍贵的印,是吴昌硕所刻的自用印。刘方明激动极了:“从今天开始我就正式成为海上画派的杰出代表、西泠印社首任社长、海内著名的诗书画印大家吴昌硕大师的再传弟子了。”
退伍后,刘方明有近20年任职于扬州八怪纪念馆。而吴昌硕的艺术表现形式,正好可以上溯至扬州八怪,“冥冥之中,命运仿佛为我画了一个圆……我如果早生300年,也许会成为八怪之一吧!”
刘方明有四绝:印、书、画、诗。由治印而书法、而绘画、而诗词,正是吴派的正统。
刘方明的印,有着吴门扎实的秦玺汉印功底,又有突破创新。1980年,他因公小住江苏昆山,偶见当地山石纹理或如纤云舒卷,或如蟒蛇穿行,忽然想到君子取象自然而法天,因之而探索出篆刻艺术新的表现方式,自名“山筋石脉法”。沙孟海先生誉为“新格之残缺美”,谢稚柳先生更赞其为“金石之光”。
他的字,用书法家邹正的话说,是“以汉隶强骨、凭魏碑出意、从晋书得韵”,厚重而质朴。
绘画上,刘方明起步较晚,却连连创新。吴昌硕的花鸟画独树一帜,他怕陷于吴派窠臼,则用吴昌硕的花鸟技法画山水、人物;10多年前,他独创“辫子系列”,将扬州八怪的雅趣逸事入画;6年前,又将摩崖石刻作为绘画元素融入画中。
刘方明喜欢写诗,并且爱写古体诗。扬州文化名家韦明铧说他以“三真”(真气、真意、真趣,是前人对于郑板桥的评价)为圭臬。刘方明说自己创作时,纸上笔中要有心灵感应。聆听昆曲演唱,即兴得句:“满堂音粹绕梁啭,疑是仙阁传玉笙。”教导孩子,写下:“善悟多思勤作舵,寒梅开尽喜迎春。”
诗书画印的深厚功底让刘方明在画坛上独树一帜,被同道誊为“扬州新八怪,四艺熔一炉”。
刘方明对扬州八怪有独特的理解和特殊的感情。金农,是八怪中最为刘方明所佩服的人。“金农晚年画佛甚多,每幅均有鲜活的面相,但无一雷同,这符合金农‘同能不如独诣,众毁不如独赏’的审美意趣。每幅佛像都是他自己心中的故事展现。扬州八怪中能达到这一境界的也是独此一人。”
扬州八怪的创作方法深深影响着刘方明。
为大众熟知的郑板桥在《兰竹石图》中写道:要有掀天揭地之文,震电惊雷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固不在寻常蹊径中也。“这其实概括了扬州八怪的精华思想,他们在艺术创作上都强调师法自然,直抒性情;在书画风格上,率兴写意,各显特色;在表现手法上,追求诗书画印,浑然妙合。”
突破了“正统”的束缚,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展示自我灵性,不断创新,为刘方明一直所践行。
采访后,一直记得他的《高远无限图》,画中小小的三个人分别立在高高的树上、巨大的石顶上,或盘腿而坐,或直立其上,修禅悟道,有种天人合一的架势。这种孤高肆意的画法,不是扬州八怪,谁敢呢?
(有删改)
(相关链接)
(1)刘方明,1958年生,吴昌硕再传弟子,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央美术学院姚鸣京教授“山水画语言研究”访问学者。(《“广陵五子”——刘方明)
(2)蒋志鑫深得西北之壮阔,以大写意水墨创造性地表现西部山水的雄浑与壮阔。刘方明则自幼熏陶于江南空灵明秀的雅逸清真之美,“诗书画印”四艺兼融。这次两人用80余件书画精品表达各自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粹的研摩与参悟,实现了南北书画艺术上的交融互补。(《“南北对话——蒋志鑫、刘方明书画艺术作品展”在京举行》)
【小题1】(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刘方明因浓厚的人文传统浸润而自小喜欢写画刻印,他与大书法家费新我结尾忘年交,费先生的推荐让刘方明得到名师指点。
B.以拜张寒月为契机,刘方明得以成为海上画派杰出代表、西冷印社首任社长、海内著名的诗书画印大家及吴昌硕的再传弟子。
C.刘方明师从张寒月看,张寒月师从吴昌硕,吴昌硕师从扬州八怪,而扬州八怪纪念馆则是刘方明任职之处,命运似乎画了个圆。
D.刘方明的四绝为印、书、画、诗,从治印起步,然后精研书法,精进绘画,提高诗词水平,正是吴昌硕画派的正统路径。
E. 刘方明用吴昌硕的花鸟技法画山水、人物,不免陷入窠臼,直到独创“鞭子系列”及将摩崖石刻融入画中,才别开生面。
【小题2】(小题2)文章开头提到郑板桥在扬州冶春消磨时光,提到刘方明和好友在这里的一家茶点老店聊天切磋,这样开头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回答。
【小题3】(小题3)刘方明在诗书画印艺术方面为何能取得不凡的艺术成就?请结合材料及相关链接简要分析。
【小题4】(小题4)传统和创新似乎是一对矛盾,对于艺术创作来说,怎样处理两者的关系?请结合材料说说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8-16 03:46: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白雪红灯的年

①除夕的清晨,我被零星的爆竹声扰醒。撩开窗帘,见山色清幽,太阳还没出,于是又钻回被窝,睡到八点多。再次被接二连三的爆竹声唤醒时,霞光已经把兴安岭的一道道雪线映红了。看来老天也知道过年了,特意让霞光化做春联,贴在山间。想必老天贴的春联,是用云彩做的砚台,用银河之水做的墨汁,用彩虹做的笔管,所以这不凡的春联看上去明丽脱俗,充满了朝气。
②吃过早饭,我也给家门贴上春联和福字。那幅烫金的大红春联,看上去就像两行飞向天空的金丝雀,给人喜气洋洋的感觉。而门中央的福字,真的像丁亥年的一头小金猪,肥嘟嘟的,讨人喜欢。
③我喜欢大自然的红色,如朝霞晚霞,玫瑰百合。可对针织品的红色,我热爱不起来。我不喜欢红色的床盖、窗帘和衣服,见了它们,眼睛会疼。前年春节回家,妈妈给我的卧室挂上了一幅红地黄花的新窗帘,我感觉窗前就像飘着两朵乌云,说不出的压抑。结果,当夜就把米色的窗帘换回去,这才心臆舒畅,安然入梦。二十五岁前,我还穿过几件红衣,戴过红帽子。可是近二十年来,红色的衣服在我的衣橱中几乎绝迹了。我钟爱黑白、灰色和咖啡色。每年除夕,家人大红大紫地装扮自己的时候,我依然素衣素服,最多穿上一双红袜子。结婚的时候,我打了一件红色毛线开衫。可婚礼一过,就把它压在箱底了。我的一个朋友,说我命运的变故与爱穿黑白色的衣服有关,这说法着实把我吓着了。如果那样的衣服真的是生活的下下签,我为什么要屡屡抽它们呢?于是,我尝试着改变颜色,将眼界放在水粉和橘黄上。可对于红色,我还是有些犹疑和畏惧。就连我妈妈和姐姐看我穿了红衣服后,也会摇着头说:不好看,不好看!
④今年元旦过后,我逛商场的时候,看到了一件枣红色的羊绒开衫。它软软的,茸茸的搭在衣架上,看上去懒洋洋的,很有点邻家女孩的味道,让人觉得亲切。它的红是收敛的红,红得有分寸,有气质,不张扬,不造作,我动心了。但因为它是红色的,还是心存着警惕,从它身边走开。回家后,我的眼前老是晃动着那件红衫,它像一团火在我心中燃烧,于是,隔了几天,把它买回,即刻穿在身上。站在镜子面前,觉得自己身披霞光,便没舍得脱下,一路穿进年关。如今,它陪伴着我,给家门贴上了大红的春联;又在阳台结了霜雪的窗前,挂上了大红的灯笼。
⑤家中有了春联和灯笼,如同有了门神和天使的眼睛,关上这样的门时,虽然知道家中无人,可却觉得屋子里是有呼吸和脚步声的。
⑥我锁上自家的门,下楼,去弟弟家。每年除夕,母亲都会在他那里。母亲在哪儿,哪儿便是年。
⑦这样的雪路我已经不知走了多少遍了。
⑧从我家到弟弟家,是由城东到城西。塔河是个小城,腊月时,人们都在忙年,采买物品,街上是热闹的。到了除夕,年是瓜熟蒂落了,街市中就少见行人车辆了。我沿着街边的雪路,慢慢地走,呼吸着清冷而新鲜的空气。不管什么季节,兴安岭的天空都是蓝的。这种透明的无瑕的蓝,对久居都市、为烟尘所困扰的我来说,就是福音书。阳光把雪地照得焕发出橘黄的光芒。街灯下面,是一串串的红灯笼。白雪红灯,格外分明。
⑨我在除夕街头,碰见的第一个人,是个痴呆。他逍遥地走在杨树下,兴冲冲的,衣衫褴褛,敞着怀,没戴棉帽和手套,自得其乐地打着口哨。我看了他一眼,又一眼,等于领受了新年的“憨福”。接下来遇见的,是一个骑着自行车的中年男人,他的车后坐上吊着两个油渍渍的桶,看来是去饭店收猪食的。他的眉毛和胡子上溽着霜雪,想必在寒风中奔波了很久了。
⑩除了理发店,大多的店铺都关了。店铺贴的春联又长又宽,十分醒目,那些陈旧的房屋因而显得亮堂了。小孩子在街角放着鞭炮,好像在空中甩着鞭子,一声声地吆喝着年。年是什么?是打着滚下坡的山羊吗?如果是那样的话,它们将从山上的雪松下滚过。在兴安岭,只有它们满身苍绿,富有春的气息。
⑪我在寒风中步行了半个多小时,只是在大世界门前看见了两个摊床,一个是卖糖葫芦的,一个是卖鞭炮的。糖葫芦和鞭炮虽然姿容灿烂,但它们却是红颜薄命的。前者因取悦人的嘴而消融,后者因取悦人的眼而消散。不过鞭炮在绽裂时,会焕发出一瞬千年之美。
⑫弟弟家已经把年夜饭准备好了。他们家的阳台,也挂起了红灯笼。天色渐晚,寒意愈深,红灯笼亮了起来。站在阳台向下一望,见那满街的红灯笼,就像老天垂下来的一只只红碗!它们盛着星光和爆竹幽微的香气,为人间祈福。这座白雪覆盖着的小城,因为有了这些红灯笼,暖意融融。在没有鸟语花香的春节里,在北风和飞雪中,红灯笼就是报春花啊。
⑬我恍然明白,人们之所以穿上红衣,是想用这火焰般的颜色,烧碎这沉沉暗夜,驱散这弥漫在天地间的苍凉啊。看来夜有多黑,就有多么光明的心;世界有多寒冷,就有多么如火的激情!如果没有这样的红色作为使者,北方的年,又怎能有春的气象呢。
【小题1】第①段画线句,作者写“霞光化做春联”的用意是
【小题2】③④两段描写了我对针织品的红色由不喜欢到喜欢的过程,从表现手法上作简析。
【小题3】简析第⑨段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
【小题4】第⑤段这句话的含义是     
【小题5】对全文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首尾两段都对“红色”充满礼赞,遥相呼应,使结构严谨。
B.第②段描写春联上肥嘟嘟的小金猪,强调了春联讨人喜欢。
C.如果将第⑦段删除,也不会影响作者思想情感的充分表达。
D.第⑧段对兴安岭蓝色天空的描写,只为了照应文章的首段。
E.第⑥段“母亲在哪儿,哪儿便是年”,为了突出浓浓亲情。
F.全文的语言朴实无华,情感真切,但不失含蓄隽永的美感。
【小题6】文题为“白雪红灯的年”,联系全文,对此加以赏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金庸小说从文化角度构建了中国的民族国家形象,建立了一个磅礴宏伟的“文化中国”,从而赢得了不同政治立场、不同价值观念的大多数读者的喜爱。这是金庸小说的决定性魅力。

金庸小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展示是在两个向度上同时进行的。一个是从大处着眼,展示中华文化的多样性、综合性、融会性;再一个是从小处入手,展示中华文化的奇妙性、精巧性和艺术性。从大的方面来说,金庸小说涉及儒家、墨家、道家、佛家等中文化思想层面,组成了一部“三教九流”众声喧哗的文化文响乐。同时,他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描写了中国东西南北不同地域各具特色、神采各异的文化风貌,并且写出了不同朝代、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起伏演变,从而构成了一幅动态的、立体的中国文化长篇画卷。

在金庸的前期作品中,儒家思想和墨家思想明显占据显要的甚至主导的地位:《书剑恩仇录》和《碧血剑》都对主人公为民请命、为民锄奸的正义行为持赞赏笔调,《射雕英雄传》更是把郭靖所代表的义无反顾、勇往直前的儒墨精神褒扬到了极致。在金庸的中期作品中,道家思想、游仙思想开始令人注目:《神雕侠侣》可以看作从前期进入中期的一座分水岭,这部作品既有郭请掷地有声的“为国为民,侠之大者”之举,又有杨过蔑视宗法礼教、为个人爱情不惜与整个武林为敌之举以及做出独剑漂游四方之行。在金庸的后期作品中,佛家思想的气息愈来愈浓,在《连城诀)》和《侠客行》中,是非善恶已经开始变得扑朔迷离、标准难立,狄云和石破天究竟应该如知何做人,可以说自始至终也没有找到答案。

金庸的作品涉及几乎所有的中国文化分区,从《雪山飞狐》中的雪山极顶到《天龙八部》中的苍山河海,从《书剑恩仇录》中的新疆雪莲到《笑做江湖》中的福建山歌……经常在一些大部头的作品中带领读者进行全方位的中国文化旅游。金庸不仅描绘出了各地不同的景物、风俗,更写出了各地文化本质上的区别,使读者鲜明地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板块构成”。例如郭靖成长于蒙古大漠,黄蓉成长于东南海岛,萧峰成长于中原武林,韦小宝成长于扬州妓院……这些人物身上的个性都与他们的“水土”密不可分。

金庸笔下的中国文化,在时间轴上也是富有变化的。同是儒家思想,在金庸笔下,宋朝时显得博大刚健,如郭靖与萧峰成为金庸小说中最高大的英雄;到了宋朝以后,则显得气象衰弱、难克重任;到了明末清初,儒家文化更显得酸腐可笑、百无一用,《书剑恩仇录》中的陈家洛自负文武双全,结果一事无成。金庸在表现中国文化时,并非一味弘扬,而是带有鲜明的批判。

金庸小说中这些“大文化”的展现是建立在具体描摹的基础之上的。例如在《天龙八部》中,金庸就通过对一个不知名的灰衣老僧的描写,充分展现了他对“大文化”高超的驾驭能力。灰衣老僧轻而易举地制服了所有的超一流高手,他在给天下英雄论述佛法与武功的关系时说,练武功本是为了提高佛法境界,然而佛法境界达到很高时,却又不屑于练武功了。这种对“大文化”的了解,让金庸在写作时挥洒自知。

上世纪50-70年代的文学作品,出于“五四”新文学的美学惯性以及重写历史和歌颂新中国的需要,对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否定多而肯定少,竭力给读者造成一种“开天辟地”的新气象。这样的国民文学使读者心理长期处于比较紧张的状态,相比之下,金庸小说所建立的民族国家形象,则从容、厚重,更具长久的稳定性。

(摘编自孔庆东《金庸与国民文学》)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金庸笔下的作品几乎涵盖了中国各个文化分区,读者阅读他的小说时,就相当于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中国文化旅游。
B.文章用“一部众声喧哗的文化交响乐”说明金庸的作品思想意蕴丰富,形象地展示了不同地域各具特色的文化风貌。
C.《神雕侠侣》中既有郭靖的侠肝义胆,也有杨过的蔑视礼法,由此可看出金庸的思想从早期的術家已经转变为道家。
D.金庸小说广受读者的欢迎,与他从文化角度构建了中国的民族国家形象,建立了一个磅礴宏伟的“文化中国”有关。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天龙八部》中灰衣老僧的事件为例,旨在证明金庸对佛家文化研究之深。
B.文章用具体的作品来论证魂点,说服力强,也加深了读者对金庸作品思想的理解。
C.文章先总述金庸小说取得的成就,然后从多个维度分别进行阐述,论证结构清晰。
D.文章提及儒家思想在金庸的作品中是富有变化的,体现了金庸对文化的批判意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狄云和石破天对于如何做人的疑惑体现了金庸后期的作品常有很浓重的佛家思想,展现了金庸小说虚无与消极的一面。
B.金庸在他的作品中对储家文化的展现从博大刚健到气象衰弱,体现了金府对儒家文化的态度由认同到否定的心理变化。
C.金庸小说中许多人物的个性与他们的“水土”密切相关,说明成长环境的文化差异对人物性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D.“五四”时期新文学所推崇的美学惯性,导致50-70年代的文学作品让读者处于紧张的状态。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近日,一档网综《中国有嘻哈》自播出后,便引发广泛讨论,无论是导师还是选手都大受关注。节目版权的问题一直颇受争议,早前就有网友质疑该节目无论是赛制、LOGO、舞台,甚至话筒都和原版节目相差无几。7月26日,韩国MNET电视台证实《中国有嘻哈》没有购买《show me the money》的版权,对节目高度相似的行为感到非常怀疑。无独有偶,上周湖南卫视刚刚开播的真人秀节目《中餐厅》,也因涉嫌抄袭踩到了雷点,部分网友甚至去豆瓣打一星以示抗议。近年来我国诞生的“原创”新综艺仿佛总能和韩国某热门综艺扯上关系。禁韩令下,版权不清白的新综艺越来越多。它们自诞生就不受欢迎,引起中韩网友、媒体阵阵讨伐。韩国方面也曾公开点名“抄袭”:东方卫视抄袭MBC综艺节目《无限挑战》,推出了《极限挑战》;湖南卫视抄袭SBS电视台《英才发掘团》制作了《神奇的孩子》,抄袭TVN电视台《三时三餐》制作了《向往的生活》,江苏卫视抄袭KBS第2频道《歌曲之争——胜负》和SBS电视台《神的声音》,制作了《更好的声音》和《一唱到底》等。
(摘自人民日报《从〈中国有嘻哈〉到〈中餐厅〉,为何综艺总陷抄袭》)
材料二
2015年综艺节目在四大地方卫视编排占比图

材料三
2017年春节前后,《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见面如字》《朗读者》等节目的播出赢得了观众的一片叫好,新一代文化类节目——“文化+综艺”的模式被观众盛赞为“一股清流”。“清流”自有源泉。中国源远流长的五千年文化,自有其深厚的内容供养。而梳理中国电视文化类节目的一路发展,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受到观众好评的电视综艺节目表达形式的创新,特别是真人秀元素的吸纳,才是赢得观众喜欢的良方。电视节目的功能说到底是大众娱乐,“寓教于乐”仍然需要适度的娱乐表达。而这一次“文化+综艺”类节目获得盛赞,恰好从另一个方面说明观众对当前充斥屏幕的综艺娱乐节目成为纯粹游戏甚至恶搞的“愚乐”节目的厌倦。同时,经过近几年电视综艺版权的引进热,新一代“文化+综艺”类节目的模式创新,也为中国电视综艺赢得了文化自信,希望这一股文化的清流能够让中国的电视综艺节目最终走出“愚乐”之流。
(摘自吴生华《从模仿引进到模式创新——中国电视综艺节目发展路径浅析》)
材料四
“当我们一再说创新的时候,所谓创新,更多意义上不是全新的、前所未有的创造,更多的还是在原有节目元素基础之上的重新组合、与时俱进。创新,更多还是模仿基础上的新,继承基础上的新,对各种节目元素和文化要素的新的融合”。电视综艺节目在收视和口碑上的双向成功,与其真诚的态度、巧妙的节目定位、新鲜的表达语态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分不开的。电视综艺节目不仅要对观众进行细分,在细分市场中找准定位,开辟未被涉足过的领域,要从受众角度思考,尊重受众,带着真诚策划节目,而且要打破常规思维,整合各界各领域的资源,创新节目表达形式。
(摘自李红霞《浅谈央视〈开讲啦〉对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创新启示》)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近年来,我国几家地方卫视推出的几档新综艺,虽然名曰“原创”,却因版权不清白而受到质疑或被讨伐。
B.以《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见面如字》《朗读者》为代表的电视文化类节目创新了表达形式,吸纳了真人秀元素,被观众盛赞为“一股清流”。
C.从2015年四大地方卫视编排占比看,综艺节目无论是播出比重还是收视率都高居榜首,严重挤压了电视剧、新闻时事和其他节目的发展空间。
D.真诚的态度、巧妙的节目定位、新鲜的表达语态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不仅能让电视综艺节目获得较高的收视率,还能赢得良好的口碑。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不仅《中国有嘻哈》版权受到争议,陷入抄袭嫌疑,还有多家电视台的所谓新综艺与韩国的某些热门综艺也撇不清关系,导致中韩两国关系紧张。
B.从材料三的节目编排看,尽管四家电视台的新闻时事节目播出比重不大,但收视率都高于播出的比重,这与综艺节目的播出与收看的占比情况恰恰相反。
C.提高综艺节目的收视率的关键是开辟未被涉足过的领域,这需要从观众角度思考,带着真诚策划节目,打破常规思维,整合各种资源,创新节目表达形式。
D.以上材料反映了中国综艺节目从模仿引进到模式创新的全过程。“文化+综艺”类节目的模式创新,标志着中国电视综艺已正式走上了“寓教于乐”创新道路。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中国综艺节目应该怎样做才能健康发展?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火中凤凰

陈启文

那透明的感觉是慢慢到来的。它经过你,而到达你生命的每一角落,把一身的风尘洗得干干净净了,你才可以走在先生踩出来的脚板印上,走进那些使你眼珠子发亮的情节里去

或许这就是凤凰了。 那条先生孩提时代走过不止一次的河街,那一幢幢面对河水依旧不动声色地伫立着的吊脚楼,那五彩斑斓涂染过千万苗家儿女鲜血的鹅卵石,那河上的渔船和渔船上沐着细雨的鹭鸶,都是湿的,像是先生写下的每一个文字。湿而且亮,一如鸟儿圆圆的眼睛,永远都怀着某种神奇的使命。没有他深情的注视,我们永远也发现不了湘西土地奇异而黑暗的美。我们也不会知道在地球上还有一个叫凤凰的小小山城。

一个远道而来的好奇的看客,是走不进真正意义上的湘西和凤凰的。我们绝对不是来看风景的。沿着先生字里行间欢乐和眼泪的脉络,走进那座带天井的院落,不仅仅只有岁月沧桑后的感慨,还闻得到婴儿的味道。一百年前,那个刚从母腹中钻出来的婴儿,也是在一个雨天里降生的。在那个比最黑的黑夜还要黑的夜晚,只有他的哭声、母亲幸福的眼泪和那些雨水是明亮的。现在我就站在他降生的那一间房子里的那张老旧的雕花大床边,隔着窗棂,看着檐外的雨水。一滴雨从天上落到地上最终在无数的雨点中溅成一朵水花,消失了,这一漫长的过程只是瞬间的一闪而已,没有人能够看清楚。老屋中的另一间房子,曾经囚禁过先生的童年。也挨过打,也罚过跪,跪在祖宗的牌位底下,每次要跪一炷香的时间。

但任何方法都不能拘束那颗小小的心,它跳着,以一派率性而为的野气,依然跳到各处去听,去看,去嗅闻。回龙阁也是那个从塾中逃到太阳底下同一群小流氓游荡的野孩子爱去的地方。离阁楼不远,那几棵几个人才能合抱的大树,还长在那里。那个小男孩,似乎还藏在某一棵大树上,我们看不见他,却听得见雨中蝉儿的叫声。蝉儿握在他满是水珠子的手心里,呦呦鸣叫,叫得让你的脚底不住地打滑。先生在年届八旬之际,回到凤凰,在那几棵大树下沉默地站了许久,他是再也爬不上那些树了,但先生很沉重地一步一步登上回龙阁,像赴一个约会。我不知道他看没有看见过另一个自己。上来后,他只在自己膝上重重地拍了一下,接着一声长长的叹息,一句话也没说,已经老泪纵横了。他和那个在被雨水泡染过的田塍上乱跑的他,已经隔着万水千山。其间的距离,我们自然是无法走近的。但是你可以独倚阁栏,朝岁月的两端打量。这是一条河的长度。

有很多东西现在我们已经看不见了,针铺门前那个戴了极大的眼镜低下头来磨针的老人,皮靴店里的皮匠,南门河滩上那个杀牛的屠户,还有长满青苔的石板街上那些用单刀、扁担决斗的苗人、土家人,都已经离我们远去。河流率领着层出不穷的人们在岁月里风尘仆仆,没有人会感觉到生命正以最快的速度向一个尽头滑去,等到他们明白过来时,所有的人都不见了。但河流也并不因为缺少了他们而变得消瘦,她又养出了一条条豹子般勇毅的汉子。河边的女子也依旧长势喜人。一双双娴熟于织网、撑船的手,依然在滩上、水里忙碌着。在青山绿水中摆渡的也依然是一个从从容容的女孩子,似乎相熟,又十分陌生。尽管那边已建起了一座大桥,但更多的人还是愿意坐船过渡,与其说是坐她的船,不如说是坐坐昔日的岁月。其实谁都知道她并不是在另一条河流上弄船的翠翠。

我又看见了先生曾经看见过的一头小白山羊,站在河边岩嘴上饮水。沱江很清,清得看不见水,清得能看见水的灵魂,和那美丽生灵的一个倒影。河水带走了很多,但有些东西是不会随滔滔不绝的河水一同流逝的,那些与河流有关的性格,他会永远留驻于你的生命里,化作血气与梦想,孕育出了湘西最本质的精神。这是无法在河流之外找到的。

雨压低了声音。仿佛每一滴雨都睡熟了,但依然在落。我正在走进一种很深的寂静中,浑身都已湿透,已不知身在何处。世界总在风流水转,凤凰每五百年浴火重生一次。其实在雨中的凤凰古城经历了一回,又何尝不是一种涅槃。多少年来我的生命早已没有了流动的感觉,现在它终于又流淌出了一些色彩。每走一步,便听见胸膛内哗啦一响,我又清醒了过来。在这一刻,我悟到我也是真实地活着的。

【小题1】第一段中说:“走进那些使你眼珠子发亮的情节里去。”这里所谓的“使你眼珠子发亮的情节”指的是什么?
【小题2】第三段中说“我们绝对不是来看风景的”。作者此行的目的是什么?
【小题3】倒数第二段说“孕育出了湘西最本质的精神”。请根据有关文意,对这种“最本质的精神”进行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