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以下小题。
李可染的艺术人生
李可染,1907年出生在江苏徐州一个平民之家,父亲是贫农,逃荒到了徐州,先以捕鱼为生,后来又做了厨师。母亲是城市贫民。双亲均不识字。
李可染的艺术世界充溢着大自然的万籁音响,而这个万籁奏鸣的世界在他童年时代已经潜入了他易感的心灵里了。
小时候第一次深深吸引他的声音,是一个沿街卖艺求乞的盲琴师奏出的悲凉琴声。此后,每当听到那悠长的、凄心楚楚的曲调,他便怦然心动,几乎落泪。常常,他暗随琴师,听他拉琴,默记弦音,深夜始归。11岁的可染从此谙识不少民间曲调,还自制了一把小胡琴,并拉得一手好琴。
42岁那年,李可染画过一幅现实题材的写意人物画《卖唱图》。这幅画在他一系列古典人物画中显得尤为特别。"月儿弯弯照九洲,几家欢乐几家愁。"为女孩伴奏的盲琴师颤动的手指触动着琴弦,似正传出声声不断、如泣如诉、万分悲凉的琴声。那种真情实感,当是画家揉进了自己童年时代久已潜存的心音。
13岁那年,小学放暑假,可染在城墙垣道玩耍。靠城墙有一片园林建筑,名曰"快哉亭",后室有几位文人长者在作画。他伏在窗外观看。从此一连数日,天不亮就在窗外候着,恋恋不舍。一位长者见他对画如此入迷,感叹道:"后生可畏!"画师们招呼他进去看画,从此可染便成了老画师们的"研墨童子"。大清早,他就提着小桶到井边汲水,研好墨,等着看长者作画。回到家里,他竟能把所见全幅山水大意背临下来,这使画师们大为惊讶,催促孩子拜山水画家钱食芝为师,从此开始正式学画。
他与张眺被称为"西湖边上两兄弟",张眺爱读西方哲学、文论,可染爱读中国古籍、画史。在张眺影响下,可染又读了不少世界文学名著。那时,可染和张眺都学油画,西湖国立艺术院的主导思潮是后期印象派,他们在画风上了一度接受了塞尚、高更的影响,但总觉得还有不足。张眺思想敏锐,评古论今,可染以他少时拜师习国画为底蕴,从原来不会画素描、油画,这样,两兄弟又有了各自的绰号:一个叫"张理论",一个叫"李艺术"。 “两兄弟”作为林风眠校长亲自主考的学生,李可染考前,得张眺之助,辅导他油画,竟一发而中,破格录取为杭州国立艺术学院的学生。张眺落榜,经一再申诉得以入学。他俩相互激励,学业进步得快。
1947年,经徐悲鸿先生引荐,李可染终于有幸拜齐白石为师。齐白石第一次看到可染的写意画就十分欣赏、推崇,后来多次在可染画作上题写画跋,高度评价可染的创造精神。白石老人曾为李作《耙草歇牛图》题跋,老人写道:"心思手作,不愧乾嘉间以后继起高手。"一语道破可染艺术的最大特点:不但精于勤,而且深于思。
李可染在齐师身边10年,每天为老人磨墨理纸,看齐师作画。白石老人的花卉,他一笔不画,但他认真学习了齐师的作画态度,用笔运墨之法,还有构思之奇伟,以及大胆独创的精神。
齐白石曾赠可染一枚构思奇巧的印章"树下童子",即树下一人。白石老人赠印时,对可染讲了两句古语:"李下不整冠,瓜田不纳履。"印章取其"不须整冠"、以洁身自好为做人本色之寓意。
李可染拜齐白石为师,同时也求教于黄宾虹。他第一次求教黄宾虹,是带了自己大约20幅作品去的。黄宾虹见了可染笔下的那气质厚重、笔墨浑化的水墨钟馗,大为欣赏,兴奋之极,当即要把自己收藏的元代珍品《钟馗打鬼图》送给可染。可染因礼厚太重,敬辞未受。师生结缘,一见如故。
黄宾虹精于画史和鉴赏。他品评艺格高低,重要艺术标准是"纯全内美",一反轻薄浮华之气。黄宾虹70岁以后,山水艺术大成,最后形成其浑厚无比的画风。这一点,促进了可染以"厚重"为核心的审美观迅速成型。
李可染的山水画重视意象的凝聚。他强调作山水画要从无到有,从有到无,即从单纯到丰富,再由丰富归之于单纯。他在40年代的山水作品还留有朱耷、董其昌的影子,清疏简淡,是一种线性笔墨结构。50年代以后的作品,借助于写生塑造新的山水意象,由线性笔墨结构变为团块性笔墨结构,以墨为主,整体单纯而内中丰富,浓重浑厚,深邃茂密。李可染山水画的价值,主要是他创造性地探索出了一种新的图式,并且表现出了浑厚博大的精神力量。
李可染在1986年曾总结自己一生的创作:假如我的作品有点成就的话,那是我深入学习传统、深入观察描写对象、深入思考、深入实践的结果。人离开大自然、离开传统不可能有任何创造。我现在已经70岁了,我一辈子都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李可染出身贫寒,并没有很好的家庭熏陶,但他天赋聪慧,对音乐和书画有独特的鉴赏能力,并最终在书画音乐方面都成为一代大家。
B.13岁时,一个偶然的机缘,李可染开始接触书画,他的诚心和勤劳感动了画师们,被收为入门弟子。
C.李可染与好友张眺相互帮助,互相影响,先后被林风眠校长破格录取,进入杭州国立艺术学院学习。
D.李可染先后师从齐白石和黄宾虹,两位大师都对他予以高度评价,并悉心指导。令李可染的书画技艺大进。
E. 李可染认为自己创作成功的原因在于对自然和传统的学习,师法先贤又不拘泥,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
【小题2】李可染如何成为一代绘画大师的?
【小题3】李可染绘画艺术有哪些特点?
【小题4】李可染书画技艺高超,其艺术世界充溢着大自然的万籁音响,还拉得一手好胡琴。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11-16 03:58: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徐半尺” 华夏辨画第一人
程仲霖
徐邦达先生雅号“徐半尺”,意思是他经验丰富,慧眼独具,在鉴定书画时,往往刚刚打开,便知真伪,因此又被奉为“华夏辨画第一人”。据说,有一次来访者将画轴徐徐打开,刚露出一片竹叶的梢头,徐邦达便脱口而出:“李方膺!”画轴完全展开,果然不错。对传世的历代书画进行鉴别,有利于艺术品收集、整理、保护和研究,可以古为今用。但是中国历史悠久,历代书画家数量很多,而每一位书画家的创作大概有几十年,作品复杂。这些书画作品大多经过公、私收藏家相互转递,才流传至今,但真伪杂糅,不容易搞清楚。对于古书画鉴藏,至今仍然采用传统的方法,即凭鉴定家的眼睛来判断。因此,这是一项专门的学问。那么,徐先生的慧眼是怎么练就的呢?
徐先生出身于书画收藏之家,自幼喜爱诗词书画。他主张下苦功认真临摹,曾说:“要临得像,非一点一画地看、细琢磨不可。临摹一遍,真比欣赏一百遍还要记得清楚,搞得明白。”他先后师从苏州老画师李醉石、著名画家兼鉴定家赵叔孺。后又入当时著名书画家、鉴赏家、晚清著名金石考古家吴大澂之孙吴湖帆先生之门,书画与鉴赏能力日益精深。他18岁创作的摹本奚冈《松溪高逸图》现保存于加拿大,24岁创作的摹本张中《芙蓉鸳鸯图》现存于新加坡,皆是两家博物馆的珍宝。
《富春山居图》是元代著名书画家黄公望的一幅名作。抗战时,故宫文物南迁,徐邦达在上海的库房里看到了两幅《富春山居图》。经过仔细考证,他发现乾隆皇帝曾经御笔亲题为真品的实为赝品。
建国初,徐先生到国家文物局工作。当时,各地送来的古书画非常多,徐先生夜以继日,逐一考订,为国家发掘和抢救了3700余件书画并重建了故宫博物院绘画馆。文化大革命中,徐先生被下放到干校,体力劳动之余,他在没有任何资料可以参考的情况下,完成了《古书画鉴定概论》初稿,把实践经验总结成为系统的理论,这部书至今是古书画鉴定专业的必读书目。
1978年起,徐先生与启功、谢稚柳、刘九庵等先生组成全国书画巡回鉴定专家组,甄别国内各省、市、自治区文博单位所藏历代书画作品,历时八年,行程数万里,过目书画十余万件,全国各大博物馆所藏字画的一级品几乎全部经过他的鉴定。徐邦达先生还著有《古书画提要目录》、《古书画伪讹考辨》、《历代书画家传记考辨》、《中国绘画史图录》、《重编清宫旧藏书画目》、《改编历代流传绘画年表》、《古书画伪讹考辨续编》等,这些书资料翔实而完善,将传统鉴定方法与现代考古学手段相结合,为书画鉴定建立了可传授的研究方法和学术理论。
很多人只知道徐邦达会鉴定古书画,事实上,他不只会鉴定,在绘画、书法、诗词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著名学者周汝昌和徐邦达是多年诗友,曾赋诗“鉴书观画总燃犀,倚马诗才世未知”,对徐先生的诗词造诣大加赞赏。徐邦达的人品和文品一致,还是一位爱国主义知识分子。当年汪精卫在南京过六十大寿,吴湖帆让弟子每人作一幅画,结果其他人都画了,只有徐邦达没画。吴先生问为什么不画,徐邦达说汪精卫是汉奸,不能画。徐邦达在鉴定领域眼力之高,自不待言,然而他却谨言慎行,从不妄下断言。很多人都希望花重金请他指假成真,牟取暴利,但一生淡泊的徐邦达从来没有接受过这种请求。
或许这些故事是大家所耳熟能详的,但在今天这个浮躁充溢的时代,重温徐邦达的人与艺,仔细感受他
精神气质与文化涵养,我们得到的不仅仅是对他艺术成就的赞叹,更多的可能是对人生的重新思考。(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徐邦达凭他丰富的经验,独具慧眼,能在来访者将画轴打开一半时,就能说出其作者,因此得了“徐半尺”雅号,又被奉为“华夏辨画第一人”。
B.文章写到中国历代书画家数量很多,作品流传至今,真伪杂糅,是为了说明书画鉴定之难,更体现了徐邦达专业功底深厚,练就了一双慧眼。
C.由徐邦达等四人组成的全国书画巡回鉴定专家组,为我国古书画研究做出了杰出贡献,全国各大博物馆所藏字画的一级品全部由他鉴定过。
D.徐邦达将千载中国书画知识沉淀于胸,把实践经验总结为系统理论;将传统鉴定方法与现代考古学手段相结合,建立了可传授的研究方法和学术理论。
E. 很多人只知道徐邦达会鉴定古书画,著名学者周汝昌曾赋诗“鉴书观画总燃犀,倚马诗才世未知”,赞赏他在绘画、书法、诗词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
【小题2】徐邦达对中国古书画鉴定有哪些艺术成就?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3】作为评传性质的文章,本文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冋答。
【小题4】我们可以从徐邦达身上得到哪些人生启迪?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真实的神话
南帆
人们对于电子传播媒介的信任与机械有关:这种真实不是某一个头颅想象出来的,这种真实是公正不阿的机械拍摄下来的。机械是科学技术的产物,摄像机不会因为某种偏见、打瞌睡或者笔误而有意无意地歪曲了现实。另一方面,摄像机是客观的,中性的,它摒弃了人为的主观判断而忠于世界呈现的真相。人们常常利用摄像机进行比喻。人们常常说,某个作家的小说如同摄像机拍摄的一样真实。利用特技摄影,人们可以看到一朵花活起来似的开怀怒放,看到深海的珊瑚和奇形怪状的鱼类。人们从未有过这样的视觉经验,但人们相信摄像机不会错。
可是,这种信任过于天真了。影像符号、机械与科学技术提供的是某种表象的真实,这些机械从未脱离过人为的有意操纵。摄像机的推、拉、摇、蒙太奇以及种种匠心独运的剪辑无不暗示出机械操纵者的主观意图。这里,所谓的真实无宁说是机械操纵者所承认、所欲看到的真实,摄像技巧不过是为这一切制造某种貌似自然的形式而己。某些时候甚至可以极端地说,电子传播媒介提供的表面真实不过是换取人们对于虚构的信赖——表面真实的目的是为了更有利于虚构。例如,电影一开始就没有陷于所谓的真实之内。电影并没有停留在照相式的反映上,电影的意图更像是赋予某些从未发生的事情以真实的外观。早期电影史上,人们称之为“魔术师”的乔治•梅里爱已经开始运用多次曝光拍摄一些魔幻的场面——这种魔幻因为保存了某些可信的细节而极具真实感。从摄影棚、模型的使用到特技摄影,电影“弄虚作假”的技术日臻成熟。换一句话说,只要人们愿意,电子传播媒介完全有条件编造天衣无缝的谎言。
如果说,摄影棚、模型、特技摄影多少与现实原型发生某种联系,那么,计算机——另一种机械——的诞生几乎改变了电影制作之中的所有领域。计算机的数码成像无疑是一场彻底的革命。计算机抛下了现实世界,或者说,计算机正在凭空生产某种“真实”。数码成像不必乞求视觉误差的效果,不必利用模型或者特殊的拍摄费尽心机地偷天换日,这种“真实”仅仅来自导演的想象。无论是《真实的谎言》,还是《侏罗纪公园》《泰坦尼克号》,人们可以在银幕上看到种种奇异的景象,生龙活虎,清晰无比——但是这些景象并未出现在摄像机的镜头之前。数码成像的基本涵义是,摄像机拍下某些原始图像以数码的形式输入计算机之后,创作人员可以根据导演的意图对任何一部分图像的形状、色彩以及运动的快慢、方向进行三维立体图像的处理。《侏罗纪公园》的计算机三维特技制作是由ILM工作室完成。这个工作室在计算机屏幕上制作了一头10英尺长的速食龙,然后由计算机模拟两台摄影机多次成像,把一头恐龙变成十多头,并且按照每秒24幅的标准生产出恐龙连续动作的静止画面。的确,《侏罗纪公园》的创作人员和观众一样从未见过真实的恐龙,但是,影片之中的恐龙不仅活灵活现,它们在跺地时腿部的肌肉还会发生颤动。在我看来,数码成像可能摧毁某些最后残存的界限。
神话的时代已经逝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哪叱探海,孙悟空大闹天宫,这些神话赖以产生的文化环境消失了。马克思曾经问道:“成为希腊人的幻想的基础、从而成为希腊神话的基础的那种对自然的观点和对社会关系的观点,能够同自动纺机、铁道、机车和电报并存吗?”相信科学技术无疑是现代社会的一个主旋律,科学技术是人们观察真实的保证。然而,人们没有料到的是,现今的科学技术业己具有这种能力——它甚至能随心所欲地制造“真实”。相对于原始初民的神话作品,科学技术无宁说是一个超级的神话制造者,只不过科学技术的威望可以将这些神话称之为真实而己。这时,人们可能发现一个奇怪的事实:某些时候,科学技术导致了神话与真实二元对立的消解。
【小题1】下列有关“真实”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真实”是评价文学艺术作品的重要标准之一,人们认为只有真实的才是有价值的。
B.电子传播媒介刻意追求表象的“真实”,有时目的只是为了换取人们对虚构的信赖。
C.和照片带来的完全的“真实”不同,早期的电影就没有局限在完全的“真实”里面。
D.“真实”和神话之间曾经有过清晰的界限,但这种界限现在已经逐渐变得模糊不清。
【小题2】 根据文意,摄像机拍摄影像和计算机数码成像主要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3分)

【小题3】第四段引用了马克思的一句话,结合本文内容,说说马克思如何看待科学和神话的关系,作者又如何看待马克思的观点。(3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祁连山是我国六大天然牧场之一,可利用草场九成在甘肃。过去,甘青两省许多牧民家庭收入主要靠放牧。上世纪 80 年代后,草原承包到户,人口增多,牛羊越多,钱包越鼓,牲畜超载比较普遍。
根据环保部卫星定位,记者从甘肃肃南县康乐镇进入康乐草原,找到可疑人为活动点——神麒矿业公司烧柳沟煤矿。这片废弃矿区约有两个篮球场那么大,地面只剩两间破旧红砖房,山坡上还有两个地窝子。扒开积雪,地上仍有黑色岩片,稀稀拉拉散布几棵枯草。封闭的井口旁边,竖着一块字迹模糊的水泥碑。类似的废弃矿点在这里有 116 处。
还有一些企业在黑河等河流建水电站,一些水电站不按规定下泄生态流量。肃南县环保和林业局副局长顾永生说:“每年检查都会发现一些电站违规,2016年查处了四五家。”张掖市水务局负责人说,2002 年至 2012 年,保护区内一共建设了 25 座水电站。“一到枯水期,就有电站违规用水发电,下泄生态水量不达标的现象时有发生。”
去年底,环保部根据遥感监测、实地核查和约谈情况,对祁连山地区生态进行号脉:目前,该区域草原退化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在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面积矿产、水电资源开发导致地下冻土层退化和生态系统破坏等较为明显;违法无序低水平的旅游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摘编自《祁连山,在生态之痛中苏醒》 2017 年 1 月 22 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
西北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祁连山,正在经历近半个世纪来最大规模的生态环境整治。
此前的两年多时间,新华社记者曾七访祁连山,目睹了冻土剥离、碎石嶙峋、植被稀疏等多年累积的过度开发恶果。近期,当记者第八次来到祁连山时,处处看到的是关停整改的场景,听到的是坚决关停退出的声音。限制天然放牧,推广舍饲养殖,搬迁牧民定居,都是在退出,都是在纠偏已过度失衡、负重的祁连山生态链。记者所到之处,矿山探采项目已全面关停,水电站新安装摄像头 24 小时监控生态水下泄情况,各类旅游项目都已停业整顿,在建项目全部停工。
退出之后靠什么生存,关停之后靠什么发展,当地政府和群众正在探索中寻找解决答案。这既需当地以新动能提升传统产业结构,更要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决关停退出保护区内各类违规建设项目之后,祁连山沿线市县正在努力摆脱既有发展惯性,将绿色生产、绿色生活的理念融入未来规划。记者沿路看到,在张掖市一些已经实施封禁或休牧的牧场,草场如覆着一层厚重的绿毯。生态脆弱、缺水的武威市确立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总体思路,以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确定发展方向。在“镍都”金昌,马鞭草、薰衣草、万寿菊等花卉竞相开放,资源依赖型的老工业城市正在向环境友好的“花城”转型。
祁连山生态问题教训深刻,其由乱到治,必将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典型样本。要实现“绿色革命”,不仅需要“壮士断腕”的决心,更要运用治理智慧,梳理矛盾、化解顽症,完善绿色制度,树立绿色导向,寻找绿色出路,实现绿色发展。
(综合 2017 年 2 月、6 月《新华网》消息)
【小题1】下列对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草原承包到户,人口增多,牲畜超载比较普遍,导致祁连山草场退化。
B.一些大面积矿产开发导致地下冻土层退化和生态系统破坏等较为明显。
C.一些水电站不按规定下泄生态流量,下泄生态水量不达标的现象时有发生。
D.保护区内的旅游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导致生态系统被破坏。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A.材料一分析了祁连山生态环境被破坏的原因,并指出了问题的症结;材料二说明了祁连山生态环境整治的现状并提出了难题破解之道。
B.当地政府和群众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不足是生态保护的制约因素,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有助于形成舆论氛围,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
C.地方政府运用治理智慧,梳理矛盾、化解顽症,处理好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引导当地走绿色发展之路,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D.无法可依是祁连山生态保护区内煤矿、发电站等关停整改工作难以有效推进的主要原因,因此环保立法、建立问责机制迫在眉睫。
E. 既敢于聚焦问题,又能如实报道地方政府将绿色生产、绿色生活的理念融入未来规划,这充分体现了新闻调查的客观性、前瞻性。
【小题3】怎样有效保护祁连山生态环境,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2分)
众所周知,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体系稳态延续的基本前提。但人类社会的活动由于受到价值定位的影响,总会对某些生物物种过分偏爱,而对另一些生物物种漠然视之,甚至对某些物种厌恶有加,因而在地球生命体系中并存的生物物种,在人类社会中总会受到各不相同的待遇。这种不公正性,首先表现为人类社会控制下的生物群落,在物种数量上比自然生态系统中要少得多;其次表现为不同物种受到的待遇也互有区别,而且无视其原生特性;再次表现为相互间的关系得按照人类的意志加以调控。这些特征体现了人类社会对地球生命体系的偏离。这样的偏离积累扩大后,最终都会影响到地球生命体系的生物多样性。
不同文化对生物物种的价值定位,完全屈从于相关民族文化稳态运行的需要,而这样的需要又具有多重性,因而不同民族文化对生物的价值定位并不具有通约性。比较不同民族文化对生物物种的价值定位,其间也无规律可言。目前愈演愈烈的农田化进程和作物种植、牲畜饲养的单一化,恰好是全球范围内文化辐合趋同演替的自然结果。要消除这些威胁,更好地维护生物多样性,出路只有一个,那就是人类的食品结构必须尽可能多样化,尽可能从更多的生物物种中获取食物。而做到这一点的根本保证,也只能是民族文化的多元并存。
在文化辐合趋同演替的背景下,人类生产食品的办法也会日趋单一化。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最为通行的作物保护措施就是化学农药的使用。但任何化学农药都会不加区别的消灭一切除作物和家养动物以外的物种,这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是不言而喻的事实。然而,随着文化的辐合趋同,人类无法找到一种更好的化学农药的替代品,以至于生物多样的保护成了一纸空文。
生物多样性维护的另一个重要的威胁是化肥的滥用。人类在使用化肥时关注的仅是作物本身,对使用化肥的负面效应即使了解,也往往是不加理会。化肥的使用对于土壤微生物的存活是一个重大威胁,而这又会导致其它众多生物的生存压力。加上过量化肥对水体的污染,还会威胁到水生动植物的生存。然而,在文化辐合趋同的背景下,这些对生物多样性的明显威胁却无法得到缓解与消除。工业文明的食物生产模式在这一背景下,被不加区别地大范围推广,这同样会使生物多样性的维护更加艰难。
为了维护生物的多样性,人类社会应当拥有尽可能多的食物渠道和食物生产办法,以便分散对不同生物物种的生存压力。要使食物生产的多样化成为可能,同样需要民族文化的多元并存。因此,文化的辐合趋同本身就是对生物多样性的损害。如果没有认识到这一负面效应,维护生物多样性永远只能是一个理想,而无法落到实处。
【小题1】对体现“人类社会对地球生命体系的偏离”的特征,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志调节控制物种与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
B.在物种数量上,人类社会控制下的生物群落远远少于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
C.人类社会对待不同物种或厌恶、或漠视、或偏爱,且无视其原生特性。
D.人类社会对地球生命体系中并存物种不公正是受到价值定位的影响。
【小题2】(小题2)对文化辐合趋同造成的结果,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食物集中于较少的生物物种,食品结构相对单一。
B.工业文明的食物生产模式使生物多样性的维护更加艰难。
C.人类生产食品的办法日趋单一化,如作物保护措施单一。
D.农田化进程愈演愈烈,作物种植、牲畜饲养单一化。
【小题3】(小题3)根据全文内容,最适合做这篇文章标题的一项是
A.文化辐合趋同对人类生态安全的威胁。
B.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
C.文化辐合趋同对生物多样性的危害。
D.生物多样性与合理利用地球资源。
【小题4】(小题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的辐合趋同意味着对地球生命体系的破坏,它对人类弊大于利。
B.地球生命体系的稳态延续与民族文化的辐合趋同之间存在冲突。
C.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之所以成为一纸空文,是因为客观上存在的困难以及人类的漠视。
D.民族文化的多元并存是维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保证,也是地球生命体系稳态延续的客观要求。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8年1月2日,支付宝发布2017年全民账单。数据显示,去年全国5.2亿支付宝用户移动支付占比为82%。据统计,2017年,全国超过30个城市的公交、地铁先后支持支付宝;2亿多市民通过支付宝城市服务“窗口”共办理社保、交通、民政等12大类100多种服务;4 000多万户小商家利用二维码贴纸实现收银数字化。移动支付城镇市场空间广阔。县城的移动支付用户占比为19.6%,省会城市占比为19.0%,农村地区占比为17.0%。

(摘编自新华网2018年1月3日报道)

材料二

2014一2020年中国移动支付用户规模及同比增长走势

材料三 所谓的条码支付,是指银行或支付机构应用条码技术,实现收款人、付款人之间货币资金转移的业务活动。

出门打车,掏出手机扫一扫车上的二维码,轻松支付车费;下馆子吃饭,手机上的二维码被收银员扫码枪扫了后,立马埋单走人………扫码支付手段,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

近年来条码支付业务快速发展,在小额、便民支付领域显现出门槛低、使用便捷的优势,市场份额持续增长,成为移动支付发展的重要体现形式。同时,条码支付的技术实现方式和业务风险相对传统银行卡支付具有其特殊性,部分市场机构在业务开展中也存在扰乱公平竞争秩序、支付风险防范不到位等问题。

为鼓励并规范金融创新,促进条码支付健康可持续发展,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印发了《条码支付业务规范(试行)》,并配套印发《条码支付安全技术规范(试行)》《条码支付受理终端技术规范(试行)》,自2018年4月1日起实施。

(摘编自新浪网2017年12月28日报道)

材料四 据介绍,我们进行扫码支付时,手机或者商户的收银机每次生成的条码都是不同的,对于这种动态条码支付,人民银行规定,采用两种有效方式进行验证,其中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的,可以自主约定每天的累计交易限额;采用两种有效方式进行验证,但其中不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的,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不应超过5 000元;采用一种有效方式进行验证的,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不应超过1 000元。

而对静态条码支付,也就是我们常见的商户贴在墙上或者打印好的二维码支付,无论采取什么交易验证方式,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都不能超过500元。若个人客户需更多条码支付额度,可采用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的方式对交易进行验证。

在不少移动支付用户看来,国家出台针对二维码支付的相关管理规范,在对日常使用影响降到最低的情况下大大提升了移动支付的安全性,无疑是一件从用户角度出发的“大好事”。

(摘编自《南方日报》2018年1月4日报道)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据材料一可知,移动支付在大众中应用广泛,市民坐在家中也能享受多种便利服务。
B.据材料二可知,从移动支付用户同比增长走势来看,2020年将是2015年的两倍多。
C.条码支付在促进移动支付普及发展的同时,出现了扰乱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的现象。
D.新规无疑让条码支付更安全了,但对于部分消费的支付模式将会有一定的影响。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近年来,移动支付的方式已悄然涉及城乡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移动支付与以往新事物的发展局面一样,在我国表现出巨大的城乡差异。
B.根据材料二图表中移动支付用户规模及同比增长走势可知,随着移动支付的逐渐普及和应用场景拓展,预计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将持续稳定增长。
C.新要求实施后,如果在饭店里吃了顿600元的大餐,消费者可以扫饭店的静态条码付款,也可以让收银员扫消费者手机上生成的动态条码。
D.央行《条码支付业务规范(试行)》对扫码支付进行限额管理,采用动态条码支付时,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都不能超过500元。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联系现实,请概括说明移动支付带来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