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迟子建自传
从中国的版图上看,我的出生地漠河居于最北,大约在北纬53度。那是一个小村子,依山傍水,风景优美,每年有多半的时间白雪飘飘。我记忆最深刻的,是那里漫长的寒冷,冬天似乎总也过不完。
我小时候住在外婆家里,那是一座高大的木刻楞房子,房前屋后是广阔的菜园。短暂的夏季来临的时候,菜园就被种上了各色庄稼和花草,有的是让人吃的东西;有的则纯粹是供人观赏的。当然,也有半是观赏半是入口的植物。我经常看见的一种情形就是,当某一种植物还在旺盛的生命期的时候,秋霜却不期而至,所有的植物在一夜之间就憔悴了。这种大自然的风云变幻所带来的植物的被迫凋零令人痛心和震撼。
我对人生最初的认识,完全是从自然界的一些变化而感悟来的。比如我从凋零的植物身上看到了生命的脆弱,同时我也从另一个侧面看到了生命的从容,因为许多衰亡的植物,转年又会焕发出勃勃生机,看上去比前一年似乎更加有朝气。
童年围绕着我的,除了那些可爱的植物,还有亲人和动物。我的亲人,也许是由于身处民风纯朴的边塞,他们是那么善良、隐忍、宽厚,爱意总是那么不经意地写在他们的脸上,让人觉得生活里到处是融融暖意。我从他们身上,领略最多的就是那种随遇而安的平和与超然,这几乎决定了我成年以后的人生观。
生物本来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但是由于人类的存在,它们却被分出了等级,令人无可奈何。虽然我把那些动物当成了亲密的朋友对待,但久而久之,它们的毙命使我的怜悯心不再那么强烈,我与庸常的人们一样地认为,它们的死亡是天经地义的。只是成年以后遇见了许多恶意的人的狰狞面孔后,我又会情不自禁地想起那些年,在喧哗而浮躁的人世间,能够时常忆起它们,内心会有一种异常温暖的感觉。
在我的作品中,出现最多的除了故乡的亲人,就是那些从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的动物,这些在我的故事中是经久不衰的。比如《雾月牛栏》中因为初次见到阳光、怕自己的蹄子把阳光给踩碎了而缩着身子走路的牛;《北极村童话》里的那条名叫“傻子”的狗等等。
此外,我还对童年时所领略到的那种种奇异的风景情有独钟,譬如铺天盖地的大雪、轰轰烈烈的晚霞、波光荡漾的河水、在雪地上飞驰的雪橇、千年不遇的日全食等等,我对它们是怀有热爱之情的,它们进入我的小说,会使我在写作时洋溢着一股充沛的激情。我甚至觉得,这些风景比人物更有感情和光彩,它们出现在我的笔端,彷佛不是一个个汉字在次第呈现,而是一群在大森林中歌唱的夜莺。
在这样一片充满了灵性的土地上,神话和传说几乎到处都是。也许是因为神话的滋养,我记忆中的房屋、牛栏、猪舍、菜园、坟茔、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等无一不沾染了神话的色彩和气韵,我笔下的人物也无法逃脱它们的笼罩。我所理解的活生生的人,不是庸常所指的按现实规律生活的人,而是被神灵之光包围的人,那是一群有个性和光彩的人。他们也许会有种种的缺陷,但他们忠实于自己的内心生活,从人性的意义来讲,只有他们才值得永恒的抒写。
还有梦境。也许是我童年生活的环境与大自然紧紧相拥的缘故吧,我特别喜欢做一些色彩斑斓的梦。我在梦里见过会发光的树,能够飞翔的鱼,狂奔的猎狗和浓云密布的天空。有时也梦见人,这人多半是已经作了古的,他们与我娓娓讲述着生活的故事,一如他们活着。梦境里的流水和夕阳总是带有某种伤感的意味,梦里的动物有的凶猛有的则温情脉脉。有时我想,梦境也是一种现实,而且,梦境的语言具有永恒性,只要你有呼吸、有思维,它就无休止地出现,给人带来无穷无尽的联想。它们就像盛宴上酒杯碰撞后所发出的清脆温暖的响声,令人回味。
当我童年在故乡北极村生活的时候,因为不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我认定世界就北极村这么大。当我成年以后到过了许多地方,见到了更多的人和更绚丽的风景之后,我回过头来一想,世界其实还是那么大,它只是一个小的北极村。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越是寒冷地区的人,越渴望温暖,因为我是一个在北极村长大的孩子,我对它的依恋永远不会消亡,因此,读者在我作品中,会看到一种人性意义上的春天。
我写作的过程,是与自己的内心搏斗,是与生活的世界搏斗,因为对这个世界有思考,有不平,所以特别想倾诉。文学是我的伙伴,它是我表达心中理念的渠道。
(迟子建)
②迟子建从读书起,就喜欢写作文,故乡的森林、河流、清风和明月给她无尽的灵感。童年的木刻楞房、白夜、极光,深深刻入了她的心灵,给她的创作注入了无穷的想象。
(陈华文《迟子建:北极村走出的女作家》)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迟子建出生在漠河最北的一个小村子,那里“冬天似乎总也过不完”的漫长的寒冷给她留下深刻印象,这是她创作上喜欢把背景定在“春天”的缘故。
B.“我与庸常的人们一样地认为,它们的死亡是天经地义的”,这句话与其说反映出迟子建对生命的麻木,不如说表达了她对生命脆弱与从容的达观认识。
C.北极村的人不是按现实规律生活的人,他们被神灵之光包围着,虽然有种种缺陷,却忠实于自己的内心,有个性光彩,因此值得作家们永恒抒写。
D.作者对人生最初的认识,是从自然界一些变化感悟来的,因此她认为风景比人物更有感情和光彩,在她的作品中,除了故乡亲人,出现最多的就是动物。
E. 童年的生活经历和大自然的厚赐,给迟子建的心灵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北极村的一切不仅影响了她的人生观,也给她的创作注入了无穷的想象力。
【小题2】迟子建的创作观是如何形成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3】作为作家的一篇自传,本文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
【小题4】作者童年时“认定世界就北极村这么大”,成年到过许多地方后,依然认定世界“只是一个小的北极村”,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57: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以义制命”,动荡年代的生命姿态
经济学家杨敬年在2016年9月4日结束了动荡而不悔的一生。
杨敬年1908年出生在湖南汨罗。那年,还叫“光绪三十四年”。但在他出生前一周,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继离世。新旧交替,整个国家面临翻天覆地的变动。
他的家庭又偏偏支离破碎。父亲离家出走后杳无音讯,母亲在他10岁时改嫁。家境既贫寒又破碎,他不得不选择那些提供免费读书的学校。
到1932年,他几经周折考入了当时不缴纳学费的中央政治大学。毕业后放弃了去江苏省民政厅的工作机会,选择到南开大学继续念书。皇天不负有心人,杨敬年在1945年如愿被选拔为第八届留英公费生,到牛津大学攻读“哲学政治学经济学专业”。1948年,40岁的杨敬年在50%的淘汰率下拿到博士学位,他放弃了去美国工作的机会,应约回到南开。当时,天津解放在即,他心中窃喜:“有所作为的时代终于来到了。”
1974年,他的妻子因脑溢血瘫痪。1976年,唯一的儿子又急病离世。“文革”结束后,到1979年获得平反,能名正言顺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时,杨敬年已71岁,但仍决定要再工作20年。他同那个时代的很多人一样,渴望把在动荡中浪费掉的时光追赶回来。
在被迫离开讲台的22年里,他坚持“以义制命”原则,做尽了所能做到的一切跟学术相关的事,包括翻译7部经济学著作,校审、定稿180万字的联合国文件翻译。所有这些几乎都不能署名,很少甚至常常毫无报酬,“无所谓,只要能够工作”。
杨敬年将发展经济学引入国内,也是在中国大学里第一个开设“发展经济学”课程的人。该学科目的是通过探讨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互动规律,以寻求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社会发展,而不是简单的经济增长。近代来,中国面临的中西碰撞和差距,在经济和社会现代化建设方面,对发展经济学的需求是可以想象的。
90岁时,杨敬年翻译了74万字的、被公认为现代汉语中最好译本的《国富论》。在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中,杨敬年还向会议提交了书面发言。他在发言稿中讲述翻译历程,“用了11个月的时间,每天早晨从3点到7点连续工作四个小时,翻译大约三千字,下午校对”。到2016年已是第16次印刷,共发行了7.2万册。
杨敬年在晚年写的《人性谈》还对制度与人的发展做出了严肃的思考,探讨人性与各种社会制度的关系,提出世界一切动乱在于两个根本问题:政治方面权力分配的不公平和经济方面收入分配的不公平。人性有善恶,好的制度能让坏人变好,坏的制度则让好人变坏。他肯定了制度对人的决定性影响,但不否认人的主体性。
面对那些动荡,他没有过惊天动地的抵抗,却始终在“以义制命”,能做什么,就做点什么。在一个变动的年代,我们个人究竟该怎样和自己、周围人乃至整个世界对话?活着时很清醒的杨敬年逝去了,而这样的人格却依然在为后世“醒”着。
“杨先生70多岁对我讲的那句‘只要开始,就永远不晚’,不仅是我的,而且已经成为我儿子的座右铭了。”学生赵津说。
(摘编自罗东《“以义制命”,动荡年代的生命姿态》、王京雪《超越生命长度的力量》等)
【相关链接】
杨敬年说:“我的年龄是100多岁,但在旁人看来我的生理年龄只有70岁,而我的精神年龄却只有30岁。”百岁之年,杨敬年又出版了27万字的自传——《期颐述怀》。学生们送他一块匾额:“生命从百岁开始”。(韦承金《尽心尽性智圆行方——追记杨敬年先生》)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一项是
A.杨敬年出生在一个动荡的年代,国家变动,家庭破碎,选择就读免学费学校,反映他求学生涯的多舛,也严重地影响他日后事业的高度。
B.天津即将解放之时,杨敬年内心涌出喜悦之情,表明他深恶动荡的时代,对工作无限渴望和热爱。这种情感因素也激励他要“有所作为”。
C.“文革”期间,杨敬年与很多人一样,也遭受迫害,而此时自己妻子瘫痪,儿子离世。面对家国的动荡,他没有过抵抗,只是默默工作。
D.杨敬年的学生们在他百岁之年送给他一块匾额:“生命从百岁开始”,可见,在学生心目中,杨敬年的学术成就主要集中在百岁之后。
【小题2】请概括杨敬年的品质特征,并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小题3】文本多处提到“以义制命”,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其内涵的理解与认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白鹿原上寻找陈忠实

“世间已无陈忠实,天地白鹿魂永存。”白鹿原不仅是陈忠实代表作《白鹿原》的名字,也是确有其实的地名。1942年,陈忠实就出生在这里。

20世纪80年代中期,文坛上兴起“文化寻根”的热潮。关中处于陕西的中心,几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近代的兴衰起落,触发了陈忠实的思索与探究。他在西安周边的几个县查阅县志、文史资料,与乡人聊天,查访民间奇闻野史。

关中民俗,亡者入殓,头下要有垫头物。 陈忠实最担心的就是他写不出一部作品来当“枕头”。那些年,陈忠实一直待在白鹿原上的老家。妻子在西安照顾一家老小,他一人在村里,吃饭只能靠从城里背馍。“陈忠实这一生,年少时是为读书,把馍馍从乡下往城里背;中年时,为写作,又把馍馍从城里往乡下背。”西安陈忠实文学馆的工作人员权伦说。

1988年4月1日,陈忠实在草稿本上写下《白鹿原》的第一行字。他的整个心理状态已进入“我的父辈、爷爷辈、老爷爷辈生活过的这座古原的沉重历史烟云之中了”。写作的那几年,陈忠实身在老家的白鹿原,心在笔下的白鹿原,穿行于清末、革命、抗日、内战的不同时期。故事写到1949年,书中的白鹿原解放了,陈忠实自己也解放了。

《白鹿原》快写完时,妻子来给他送蒸馍和擀好的面条,送妻子出小院时,他告诉妻子这些面和馍吃完,就写完了。妻子突然停住脚问:“要是发不了咋办?”他毫不迟疑地说:“我就去养鸡。”

手稿交给出版社的同时,陈忠实也复印了一份送给陕西著名文艺评论家李星。十多天都没消息,陈忠实怀着忐忑的心情进城。李星正买菜回来,见了陈忠实啥也不说,就说到屋里谈。陈忠实被吓着了,从一楼到五楼,一进书房,李星猛然回身,像吼秦腔般说道:“咋叫咱把事弄成了!”当时李星还有三个预言:你不用找评论家,评论家会来找你;十年之内,没有人能超过你;《白鹿原》能得茅盾文学奖。这三个预言一一应验。

在《陈忠实传》作者、白鹿书院副院长邢小利看来,《白鹿原》自问世以来能历经24年不衰,缘于故事里的“仁”“义”二字。千古文人侠客梦。“他所描写的这个陕西关中平原上的白鹿村,就有‘仁义村’之称。那些仁义古风是陈忠实这类耕读之家走出来的人的理想,也是这方水土千百年来积淀最深厚的美德。这才是《白鹿原》的灵魂。”邢小利说。

1996年,陈忠实在清明时写了一首关于故乡的诗:“忆昔悄然归故园,无意出世图清闲。骊山北眺熄烽火,古原南倚灼血幡。魂系绿野跃白鹿,身浸滋水濯汗斑。从来浮尘难化铁,十年无言还无言。”当时的他,已经功成名就,住在省城,但很快厌倦了城市里的喧嚣和龌龊,复归田园,乐于为乡党写对联、当执事先生。他来自乡野,魂也在乡野。

白鹿书院是陈忠实晚年的一个心愿。2002年,他和几位学者讨论问题时,有人提议可以在白鹿原上创建一个书院。2005年,白鹿书院成立,创办当天陈忠实说:“白鹿最终回到了白鹿原上。”

八百里秦川上,有一种代代相传的老腔,既不是传统秦腔戏,也不同于现代摇滚,它古朴悲壮,粗犷豪放,白鹿原上的陈忠实,就是那一曲老腔。

(选自《环球人物》,有删改)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陈忠实刚开始时担心自己写不出一部能当“枕头”的作品,但最终凭着文人所特有的气性和个人才华完成了可以垫头作枕的《白鹿原》。
B.陈忠实少年读书时,从乡下背馍吃,而中年写《白鹿原》时,吃饭又是靠从城里背馍,可见陈忠实家庭困难,经济拮据。
C.文艺评论家李星有关《白鹿原》的一系列言行以及三个预言的应验,从侧面衬托出该书的非凡价值和陈忠实出类拔萃的才华。
D.在白鹿原上成功创建白鹿书院,了却了陈忠实晚年的心愿,他当天的讲话反映出一个文人对白鹿原的挚爱之情。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20世纪80年代中期文坛兴起了“文化寻根”热潮,这触发了陈忠实的思索和探究,他决定也写一部寻根的著作。
B.白鹿原不仅是一本书的名字,也是陈忠实的故乡,而《白鹿原》一书记载了从清末到1949年白鹿原地区的沉重历史烟云。
C.《白鹿原》快写完时,来送食物的妻子问写完的书稿发不了怎么办,陈忠实的回答表明了他对自己作品的自信。
D.文中引用陈忠实的诗句,从正面展现了陈忠实的内心世界和人生追求,突出其“来自乡野,魂也在乡野”的恋乡情结。
E.就像八百里秦川上古朴悲壮、粗犷豪放的老腔,陈忠实有着独特的人格魅力,而这种人格魅力也深深影响了他的作品。
【小题3】陈忠实的《白鹿原》能成功问世且获得大奖,除了其文学才华与时代机遇外,还有哪些重要因素?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伟大喜剧家的一生
1889年4月16日查理·卓别林出生于伦敦。他父亲老查理是一个演员,虽然不是什么大人物,但也表现不俗。他母亲汉娜是一位出色的喜剧演员,嗓音甜美动人。虽然谈不上富裕,可戏院的工作毕竟能使卓别林一家过上安逸的生活。
然而,幸福的生活并不长久,父亲对酒的嗜好缓慢地、但却毫无疑问地破坏着他的婚姻生活。这桩婚姻最终以离婚而宣告结束,但汉娜是不会轻易认输的。没有母亲,查理·卓别林充其量也只是维多利亚时期伦敦城里又一位穷困潦倒的儿童。她不仅想方设法让孩子们吃饱穿暖,保持干净整洁,而且动足脑筋变换方法,让他们过得欢乐愉快。她有时站在窗边,注视行人,通过行人的外表和举止猜测他们的性格,继而编故事,逗孩子们开心。查理继承了母亲的这点,而这也正是他一生用之不尽的财富。
即便在处境最为艰难的时刻,查理也始终坚信自己蕴藏着特殊的才能。他鼓足勇气,前往伦敦一家高级的戏院经理商应聘。竟获得新编的《歇洛克·福尔摩斯》剧中的小佣人比利一角。卓别林似乎一夜间发生了巨变,他好似找到了立志从事的事业。
后来,卓别林所在的卡诺戏班赴美国作一年一度的巡回表演,他被认为是当地美国人曾经见过的最为出类拔萃的哑剧表演艺术家之一。当他们抵达费城时,一纸电文把替换基石电影公司的一位明星的机遇赐于了他。
电影是与卓别林同年诞生的。但当时人们普遍以为电影充其量不过是昙花一现的时尚,它不可能替代现场真人表演。公司给他几周观摩的时间,他站在一旁,边观察、边学习,下定决心要驾驭这个新生事物。
1914年2月,查理主演的处女片上映,影片取名《谋生之路》。尽管此片由于导演的无能而令卓别林大失所望,但观众还是喜爱这部片子的。之后他又拍了几部片,增长了不少学识。公众喜爱他,并且电影销售商索也开始索要越来越多的卓别林的片子,在极短的时间内,他成了电影界的重要人物。
缺乏良好的教育的背景并未能阻止查理迈向成功,他明白自己必须继续前进。继续前进会有风险,但那是值得冒的风险。在一度的失望和担扰之后,他终于与加哥的埃塞尼电影制片公司签订了工作合同。1914年月12月查理前往芝加哥,这意味着他在电影业上见习生涯的结束。
1925年的影片《流浪汉》是一个巨大的进步。片中的小流浪汉是他首次成功的银幕形象,多数人想到卓别林就自然联想到这位小流浪汉。此时26岁的卓别林已是声名显赫。
卓别林是个追求完美的人。他一般是大量产出,然后删减成型,1917年6月完成的影片《移民》,起先拍掉了4万英尺胶片,而后查理花了四天夜的删减至所需要的1800英尺。作出取舍决定之前,每个镜头他都看过50遍。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卓别林以自己认为最好的方式,即拍电影为战争效劳。1918年5月投入了《从军记》的拍摄。以战壕为背景,拍了一部喜剧。接着他再次从最不起眼的题材找到了灵感,并再度倾注其喜剧上的禀赋,鞭挞了巨大的社会不公。以后数年间,查理完成了最出色的影片中的三部,即《城市之光》(1931)、《摩登时代》(1936)、和《大独裁者》(1940年)。
1945年的美国已弥漫开对共产主义的疯狂仇视和困恼。卓别林成为这次迫害的牺牲品。他成了一位流亡者。最终卓别林合家迁居瑞士。
1975年,卓别林被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加封爵位。
一生中异常勤奋地工作、取得辉煌成就和历经艰难困苦的查理,好似步入了人生黄金时代。尽管他身体渐趋虚弱,但仍一如既往地热爱工作。
他说:“生活的目的在于工作,因此我热爱生活。”
1977年圣诞节,卓别林被发现已在睡眠中安然溘世,享年88岁。
对一位曾给世界人民带来如此之多的欢笑和鼓舞的人而言,这一天无疑是悄然谢世的好日子。 (节选自中国论文网)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虽遭遇婚姻不幸,汉娜却想着法子让孩子快乐,可以看出她的坚强品格和她对孩子们的爱。
B.《夏洛克•福尔麻斯》的演出让卓别林看到了希望,但不久他不再喜欢这种演出了。
C.电影开始并不被人们看好,很多人认为这只是一种时尚,用不了多久就会衰败,但卓别林决心抓住这一新生事物。
D.卓别林的电影大多从社会中不起眼的方面寻找灵感,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拍摄了《从军记》《城市之光》《摩登时代》等影片。
E. 步入晚年,卓别林成为政治迫害的牺牲品,他被迫流亡,最终在痛苦、凄凉中离开人世。
【小题2】请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4分)
【小题3】卓别林的成功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结合文本简要概述。(6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各题。

江南士子夏完淳

丁帆

很小就在明故宫一带玩耍,但那时不知道午朝门乃皇恩赐死之地。1647年10月16日,就在无尽的甬道旁,走来了三十四名即将被推出午门斩首的反清复明的儒生,这一群人均着明装,长铐脚镣,一个个怒目横眉,无半点惧色。其中有位最年轻的白面书生,更是从容不迫地含笑赴义,他就是名扬一时而又被后人渐渐淡忘的十六岁的松江才子夏完淳。

在夏完淳短暂的一生当中,其诗文的天才并没得到充分的发挥。在短命的南明王朝即将覆灭之际,夏完淳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了抗清复明的斗争中。民族危亡之际,他舍弃了学业投身抗清大业,可见其气节之一斑。

夏完淳人格大树的长成与其天然的生长环境是分不开的。他在临刑前能从容以赴,是与其家学师道不可分割的。据说和夏完淳一起就义的还有他的岳父江南文社领袖钱栴。他俩共赴黄泉时的一段对话,则足可洞见夏完淳的人格魅力和文化修养之高尚。岳父钱栴问之:“子年少,何为亦求死?”答曰:“宁为袁粲死,不作褚渊生,丈人何相待之薄耶!”正是这种人格正气将夏完淳的诗文提升到那种大气磅礴的境界中去。

夏完淳的父亲就是夏允彝,是复社的领袖人物。其身传言教对夏完淳的影响极大,尤其是他用自己的鲜血和头颅所抒写的辉煌人格篇章,为夏完淳作出了楷模和榜样。夏允彝生前为夏完淳选择的导师也是十分注重名节和气质的江南名士。

夏完淳十四岁就随父从军,征战于太湖地区。父亲殉国后,他又投身于明兵部职方主事吴易的太湖义师帐下任参谋,屡屡征战建功。后夏完淳从军中失散,吴易被捕后壮烈殉国。这段历史同样是夏完淳刻骨铭心的人格锻打。可以说,正是在这些腥风血雨的战斗生活中锤炼和铸造了夏完淳那颗不屈的灵魂。

夏完淳被捕后,在南京大骂投降清廷的前明崇祯兵部尚书洪承畴,其时,洪承畴坐镇南京,帮助清廷总督军务,此举自然是惹怒了他。大多数的江南士子,虽有性情柔弱的一面,然而在大是大非的原则面前,却表现了他们刚烈坚毅性格的另一面。夏完淳正是这样,以短暂的人生抒写了人性价值的高亢音符。

夏完淳的诗歌创作顶峰当然是关押在南京监狱中所作。这部分诗篇被他自题为《南冠草》。无情未必真豪杰,夏完淳在狱中所写诗中,有一部分是怀念母亲和家人、爱妻的,但更多的是表现了夏完淳效死国家的人格魅力。一个十六岁花季的少年,缘何能够克服亲情的牵扯和情窦初开的诱惑,一心报效社稷呢?我想,江南士子在晚明时代所表现出的群体人格效应是深深影响夏完淳的重要因素。

【小题1】夏完淳人格形成与哪些因素有关?请简要概括。
【小题2】夏完淳的“气节”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小题3】结合全文,请对夏完淳作简要评价。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沈从文在北京
面对姐夫田真一的质问,沈从文说:“在乡下做老总有出息?可是我怎么做下去?六年中我除了对被杀的和杀人的留下个愚蠢残忍的印象,什么都学不到!……我想读点书,半工半读,读好书救救国家。这个国家这么下去实在要不得!”
听了沈从文一番话,田真一不觉微笑着,极诚恳地对沈从文说:“好,凭你这点胆气,就有资格来北京城住下。可是我得告诉你,既为信仰而来,千万不要把信仰失去!”
沈从文住在酉西会馆里,开始来北京后第一阶段的自学。每天早上吃两三个馒头、一点泡咸菜,就一头扎进京师图书馆。到了冬天,北京气温降到零下十几度,沈从文仍然穿着薄薄的单衣。图书馆不开门的日子,他便呆在会馆里,钻进被窝,看随身带来的那本《史记》。
后来,在自己的“窄而霉小斋”里,沈从文开始无日无夜地伏案写作。投出后的文章却如石沉大海。
1923年12月,鲁迅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发表了题为“娜拉走后怎样”的演讲。他说:“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
鲁迅所说的危机,其时正降临到沈从文身上。
深秋的北京,刮起大风,尘沙遮天蔽日,昏黄的阳光在空中凄惨惨地闪烁,沈从文独自彳亍街头,又是一天没有吃东西了。一支奇怪的队伍从他身边走过。最前面的是一个军人模样的人物,手里摇摇晃晃举着一面小白旗,身后跟着七八个面黄肌瘦、衣衫褴褛的同胞。
拿旗的人打量着沈从文,无所谓地笑笑说:“跟我们走, 有饭吃。”沈从文便跟到队伍后面。队伍在一处停了下来,然后人们依次到一张桌子前面押按手印。快轮到沈从文时,他瞧见了放在桌子上供人画押的表格,赶紧悄悄离开了队伍,带着失望转回他的“窄而霉小斋”。
他明白,那个举白旗的人物,是招兵的,跟在他身后的同胞正准备去卖身当兵。他晕乎乎地走着,心里涌起悲愤,同时缠夹着理不清的混乱。
1924年冬,沈从文于百般无奈中, 怀着一丝希望,写信向郁达夫倾诉自己的处境。11月13日,郁达夫来看望沈从文了。这一天,外面正纷纷扬扬下着大雪。郁达夫推开了那间“窄而霉小斋”的房门。沈从文身穿两件夹衣,用棉被裹着两腿,坐在桌前,正用冻得红肿 的手提笔写作。
郁达夫默默地听了沈从文倾诉自己来北京的打算和目前的处境,瞧瞧沈从文的神色,郁达夫一切都明白了。 他站起身来,将脖子上的 一条淡灰色羊毛围巾摘下,掸去上面的雪花,披到沈从文身上。然后邀请沈从文一道出去,在附近一家小饭馆吃了顿饭。结账时,共花去一块七毛多钱。郁达夫拿出五块钱付了账,将找回的三块多钱全给了沈从文。一回到住处,沈从文禁不住伏在桌子上哭了起来。
半个世纪以后,郁达夫的侄女郁风拜访沈从文时,两人曾谈及这件往事。郁风说:“沈先生对我说这话时已经是70多岁的老人了,但他笑得那么天真,那么激动,他说那情境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三个月后,沈从文在《晨报副刊》上发表了散文《遥夜——五》。文章叙述了自己乘公共汽车的一段经历,在将自己与有钱人的对比中,诉说自己窘迫的处境和内心感受到的人生痛苦和孤独。这篇文章被北京大学教授林宰平看到了。他托人找到沈从文,邀他到自己家去谈天。这陌路相逢的一老一少,谈了整整一个下午。得林宰平介绍,沈从文终于得到了一份工作——去香山慈幼儿园图书馆做了一名办事员。
1980年,美国一位学者金介甫在北京访问沈从文时,曾这样问他:
“您为什么1922年来北京?”
“我想独立。”
“我并不是为吃饭和做事来北京的!”
到1926年,他的作品已经获得了较多的发表机会,沈从文走完了最初阶段的创作历程。
(选自 《沈从文传》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  )
A.看到当时军队杀人成风的恶行,沈从文离开了湘西。他在北京开始求学和写作,但不久生活的艰辛让他开始对生活绝望。
B.由于饥饿、贫穷,有人为了有口饭吃,而选择了卖身当兵。这与沈从文通过半工半读的方式去救国的想法矛盾,所以他只好忍着饥饿,悄悄离开了。
C.“深秋的北京,刮起了大风……凄惨惨地闪烁”既交代了当时恶劣的气候,又烘托出了沈从文在北京城追求奋斗时的孤独无助和生活上的凄苦。
D.文章采取插叙的方式,真实再现了沈从文与郁达夫侄女的对话,以及美国学者对他的采访,这对塑造沈从文的形象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
【小题2】谈到“鲁迅所说的危机,其时正降临到沈从文身上”,这里的“危机”指什么?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在谈到与郁达夫的交往时,沈从文“笑得那么天真,那么激动,他说那情景一辈子也不会忘记”,请简要分析其原因。
【小题4】在湘西时,沈从文做的是“老总”,但他却跑到北京忍饥挨冻,受冻受寒。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全文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