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徐光宪:他的世界“祖国最大”
王庆环
5月6日,“稀土之父”徐光宪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举行。
他是我国著名化学家和教育家,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稀土化学的奠基人之一……斯人已逝,精神长存。告别的时刻,感念先生作为一代科学巨匠走过的一生,人们发现,他留给科学世界的宝贵财富是如此厚重与绵长。
“科学没有国界,但是科学家有祖国。”正是这一信念,支持徐光宪在朝鲜战争爆发后,放弃留在美国的优厚待遇和科研前景,放弃妻子高小霞一两年后可能得到的博士学位,毅然回国。
回顾徐光宪先生的一生,爱国,不仅是他个人崇高的情感,更成为他科学工作的最高准绳。他常说“科学研究应该时刻关注国家目标”,国家需要你改变方向时,科学家应该服从国家需要。他曾在科学研究中四次改变科研方向,先是从量子化学转到络合物化学,再转入核燃料萃取方向,接着是稀土分离,最后又回到量子化学方向。
这种情怀,让徐光宪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之间的关系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把握。一方面,他强调要思考纯科学研究如何衍生出应用价值,考虑其远期的应用背景,使基础研究的成果尽可能应用到实际中去,产生社会和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他又特别强调基础研究,他常说,没有基础研究,引进国外的技术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而且自己的基础研究不行,就没能力消化,更谈不上创新。“他这么做,完全站在‘祖国最大’的高度上,非常了不起,所以我们看他,觉得他就是黄河,就是泰山,就是北斗。”北京大学党委书记朱善璐说。
徐光宪生前经常讲他年轻时一段“塞翁失马”的经历。1939年夏,徐光宪从宁波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土木科毕业,有机会获聘成为昆明铁路局的铁路练习工程员,铁路局派来一个人,把徐光宪及其他7名同学带到上海,并安排他们住进一家小旅馆,谁知这个人却带着8个人的路费趁着兵荒马乱跑了。没办法,徐光宪只能投奔在上海当初中教师的哥哥,得以有机会备考上海交大。每次回忆这段往事,他都会感慨“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从生活小事中也能看出哲学意义的徐光宪,在科学道路上有着非常宽广的学术视域,十分关注化学学科的基本问题,对科学史、传统文化均有所思考,其中哲学思考更是贯穿其一生的科研工作。
徐光宪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对化学哲学相关问题进行讨论的自然科学家之一,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等经典理论,他在20世纪50年代对“物质和运动”进行了考察,其成果属于中国化学哲学最早问世的一批成果。
科学发展史也是徐光宪感兴趣的领域,他善于从科学史的重大发现中来获取科学研究中的科学方法,他的许多分类学与方法学思想即从科学史当中获取灵感。他的报告,让人有醍醐灌顶之感。
徐光宪自美国留学回国后,一直在北京大学工作,既从事科学研究,也从事教学工作,两项工作都做得十分成功。他常说,作为教师,讲课比天大。徐光宪上课从不迟到,他曾说:“我从学生的脸上,看到他们对我的讲课是满意的,我就感到很高兴,很幸福。”
就像他做科学研究一样,他的教育教学工作从来都不“单纯”。
正是因为意识到逻辑思维训练与科学创新的重要性,他编写的讲义与教材,都特别注重习题练习与训练,课前五分钟的习题测验,是他上课的特色。他希望学生做完习题,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学到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用学到的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他的课程一般都是与科研需要结合起来的,在教学中引入自己研究的新成果,介绍研究领域所需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并及时反映国际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
徐光宪非常关心青少年的科学教育,1999年8月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初建时,他是俱乐部第一批学术指导中心导师。“那时徐老年近八旬,亲自做讲座、答疑,让我们尽情享受了科学的魅力与活力,那场景,仿佛就在昨天……”已经毕业多年的俱乐部老会员闻讯来到灵堂祭奠,并留下了这样的文字。
“我对老师最突出的感受是他的为人,他特别乐于助人。物质上,捐钱捐物的事情做得真不少,帮助困难职工和学生;精神上,凡是向他求教的人,无论是不是他的学生,他都热心帮助。他对年轻人特别好,担负责任,给予帮助,让年轻人放手去干,成长起来。还有,他无论做什么都坚持不懈,遇到困难用几年的时间去解决也不怕。”黎乐民院士说。
(摘自新华网,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在20多年前,国外稀土行业的跨国企业,被迫经历过一次巨变,他们称这次巨变为“中国冲击”。中国终于实现了由稀土资源大国向稀土生产大国、稀土出口大国的转变。为此,徐光宪被称作“稀土界的袁隆平”。
(余玮《徐光宪:举重若重的“稀土之父”》)
②“科学家中有两种人,一种是‘工匠’,还有一种是‘大师’。前者的目光局限在具体的研究中,而后者则研究科学的哲学层面。徐光宪就是后者的境界。”徐光宪的学生严纯华院士说。
(马荣真、彭广舟《“中国稀土之父”徐光宪逝世:一生“扎根”稀土》)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第一段写徐光宪遗体告别仪式举行的时间和地点,第二段先介绍徐光宪的身份,再点出告别时的感受,从而引出下文对徐光宪的评述。这两段与后文形成了结构上的总分关系。
B.徐光宪的“祖国最大”的爱国情怀,让他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之间的关系有着深刻的认识,一方面他强调科学研究的应用价值,另一方面他又强调基础研究的重要性。
C.徐光宪是率先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引入化学研究的人,对化学哲学相关问题有所思考,他对“物质和运动”进行考察后取得的成果,属于中国化学哲学最早问世的一批成果。
D.本文提及徐光宪年轻时的一段“塞翁失马”的经历,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交代徐光宪在科学研究之路上取得成就的原因,二是说明徐光宪能够从生活小事中看出哲学意义。
E. 文章引用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老会员的话,属于侧面描写,突出了徐光宪对青少年的科学教育的关心,也表现了他做讲座时的个人魅力之大与课堂气氛之活跃。
【小题2】徐光宪被称为“稀土之父”,可是文中并没有突出他在稀土方面的贡献,原因是什么?
【小题3】文章结尾引用黎乐民院士的话有何作用?
【小题4】徐光宪“留给科学世界的宝贵财富是如此厚重与绵长”,他留下了哪些宝贵财富?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9-02 03:48: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7年7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根据方案,2017年年底前,我国将全面禁止进口环境危害大、群众反映强烈的固体废物;2019年年底前,逐步停止进口国内资源可以替代的固体废物。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缓解原料不足的压力,我国开始从境外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并逐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体系。但是由于一些地方仍然存在重发展轻环保的思想,部分企业为谋取非法利益而不惜铤而走险,洋垃圾非法入境问题屡禁不绝。
此次调整进口废物管理目录,禁止进口来自生活源的废塑料、未经分拣的废纸以及废纺织原料、钒渣等固体废物,于2017年年底开始正式实施;对于夹杂物的品种与含量的限制要求将进一步加严;同时,还明确了进口废纸企业的环境管理要求,并设定了一定加工规模的行业准入门槛。
材料二:
中国在送交WTO的文件中表示,一般可回收利用的固体垃圾中,常掺杂着为数不少的高污染垃圾与危险性废物,污染中国的环境,为了保护环境与人民的健康,中国要调整垃圾进口法规,拒收高污染的固体废物。
据报道,2016年中国共接收全球约一半的垃圾,进口约700万吨废塑料,总值达数十亿美元。在中国某一个小镇上,这里充满着垃圾处理作坊,而这些垃圾大都是进口的。这其中,有合法的,更有非法的。一些国家通过多种方式将固体废物转移到其他国家,甚至非法出口。
每年数百万吨“洋垃圾”转运到我国,除了出口国的恶意倾销,更多的是一些利欲熏心的进口商在其中交易。在沿海地区,海外废纸、海外电子垃圾产品等洋垃圾通过各种途径大举进入中国,这些洋垃圾给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带来巨大的威胁。
(摘编自《中国全面禁洋垃圾!整个欧美一下崩溃成这样》和新华网《“美丽中国”岂能成“洋垃圾”填埋地?》)
材料三:

2016年和2017年1-10月废塑料进口量对比图
(资料于中国环保在线《“洋垃圾”禁止令对废塑料行业产生了这些影响》)
材料四:
以美国俄勒冈州为例,之前这个州90%的垃圾都会运往中国。而禁令生效以来,当地有600多吨垃圾被堆在停车场上无处可去。英国卫报相关报道,从2012年起,向中国出口了270万吨的废塑料,占英国总塑料出口的2/3。英国回收协会表示,目前,英国没有能力处理堆积的大部分废料……即使有能力处理,按照欧美国家的垃圾处理标准,处理成本非常高,大概在每吨400美元至1000美元。而运到中国,即便加上运费每吨成本只有10美元至40美元。
过去十多年,我国接收着全球近56%的垃圾。全球有七成的电子垃圾倾倒到中国,中国正在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电子垃圾场。电子洋垃圾所含的有毒物质在经过简单拆解后,产生的废水、废气以及二次废物给环境造成的污染,是100年也恢复不了的!虽然国家明令禁止进口电子洋垃圾,但在高利润的驱动下,不法分子不惜铤而走险。
(摘编自刘辛未《中国禁止洋垃圾入境,这些国家一下崩溃了……》)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报道并介绍了我国颁布禁止洋垃圾入境方案及相关背景、该方案的主要内容。
B.材料二介绍了禁止洋垃圾入境的原因,并分析了洋垃圾进人中国的主要方式与途径。
C.材料三比较2016年和2017年同期废塑料进口量,直观地展现了方案实施后的成效。
D.材料四主要分析洋垃圾进口的巨大利润空间,分析不法分子不惜铤而走险的原因。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关于禁止洋垃圾入境的方案采取区别对待、逐步禁止的方法,不是简单地一禁了之。
B.我国改革初期,因为弥补原材料不足而进口洋垃圾;现在原材料充足,已经不需要洋垃圾。
C.巨大的利益驱动是外国向我国恶意倾销垃圾,不法商企非法进口垃圾的主要原因。
D.中国处理洋垃圾费用低廉,主要是因为只是简单处理回收,没有计算环境的成本。
【小题3】国家颁布洋垃圾禁令有何积极意义?对此你还有哪些建议?

同类题2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南宋的时候,词作有一个主题是“国破家亡”,面对这种局面大家有一个正统的文化反应,于是发展出辛弃疾这一类作品,他们的快乐或不快乐大概也都围绕着这件事。可是另外一方面,在大家不能抗拒这样一个主题的时候,有一类艺术创作者反而躲到了另一个状态,而这样的状态在当时并不是很容易被接受的。甚至今天我们也会觉得,南宋时期抗金的文学才是正统,岳飞等人的作品才是应该受到尊重和提倡的东西。可是,也许我们应该以一个比较持平的看法,去看待姜夔这一类文学家。不仅因为他在音乐上的创造为宋词提供了新的视野,还在于他的作品中表现了战争以外新的内容——毕竟人不是只为战争活着的。辛弃疾很明显一直有北伐的意愿,一直到老,一直到死,都把它作为生命最高的、激昂的追求。可是姜夔在走过同样的都市(比如扬州)的时候,他感受到的东西可能是月光、荷花。令人为难的是,你如果是在亡国的情绪里面,应该看不到月光,也看不到荷花,这是一个矛盾。在文学或艺术的创作上,受到时局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看待时局的方法会有所不同,有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把辛弃疾和姜夔放在一起来看南宋,希望能得到一个两面的看法,你可以喜欢辛弃疾,或喜欢姜白石,要注意的就是不能偏废,两部分都要照顾到。
辛弃疾一生都与政治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他年纪轻轻就开始做官,而且做得不错,是南宋朝廷中主战派的代表。南宋有主战派与主和派,一直以来大家都认为主战派是忠臣,主和派是奸臣,似乎没有任何讨论的余地了。然而历史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要提倡思考,作为一个教育者,应该提供更多的东西让对方了解,使他的选择更多一点。好的文化与历史教育应该是即使我不喜欢某些东西,可是也要让别人知道。辛弃疾一直是朝廷里的主战派,他的文学也和他的政治观点密切相关,处于一种慷慨激昂、热血沸腾的状况。事实上辛弃疾并没有北伐中原,没有完成自己的志愿,可是他在文学的世界里不断以此作为动力,发展出了非常动人的力量。文学其实很有趣,它大概是对现实世界中所受伤痛的一种慰藉。如果当时辛弃疾带领大军渡淮北上,把金兵杀得片甲不留,他的文学世界恐怕又是另外一个景象了。我们今天读到的辛弃疾文字里的悲壮是和他的失败、挫败感相关的,当然这不是他个人的失败,而是因为南宋当时无法对抗北方强大的军事势力。在后来的历史当中,辛弃痰是特别被推崇的,推崇的背后,有一部分动机是文学,有一部分不是。辛弃疾是一个好的诗人,他在文字运用上、在结构上、在整个情感的表达上,都是一个非常好的诗人,可是很多书在谈辛弃疾的时候,歌颂的不是他的文学,而是他作品中的政治性。
(节选自《蒋勋说宋词》,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南宋时期正统文化是以“国破家亡”为主题的,辛弃疾是这一文化的典型代表。
B.用持平的看法看待姜夔,有一点原因是他音乐上的创造为宋词提供了新视野。
C.辛弃疾的文学和他表达政治观点不相同,体现了慷慨激昂、热血沸腾的状况。
D.辛弃疾其人其作被人们推崇,不是因为他的文学而是因为他的作品中的政治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首先将辛弃疾与姜夔比较,提出看待文学家应该用持平的态度这一观点。
B.作者用辛弃疾做官做的不错和主战的态度来证明辛弃疾一生与政治关系密切。
C.作者反复强调辛弃疾是主战派,既证明他的作品慷慨激昂,也证明了他是忠臣。
D.作者在文中还提出了作为一个教育者在文化与历史教育中要提倡思考的观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大概是对现实世界中所受伤痛的一种慰藉,由此作者认为辛弃疾文字里的悲壮和他的失败、挫败感相关。
B.作者肯定了辛弃疾是一个非常好的诗人,依据是辛弃疾在文字运用上、在结构上、在整体情感表达上都很好。
C.在作者看来,与姜夔一类的文学家相比,岳飞等人的作品是南宋抗金文学的正统,应该受到人们的尊重和提倡。
D.作者把姜夔和辛弃疾放在一起看南宋,希望得到一个两面的看法,你可以喜欢任何一个词人,但是不能偏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活下来的都是傻子
客机在大沙漠里失事,仅有十一人幸存。沙漠的白昼气温高达五六十摄氏度,如果不能及时找到水源,人很快就会渴死。
这十一人中,有大学教授、家庭主妇、政府官员、公司经理、部队军官……此外,还有一个叫彼得的傻子。
他们出发去找水源。大沙漠仿佛是个魔鬼,不断地同这些可怜人开着玩笑——他们先后三次欢呼狂叫着,冲向水草丰茂的绿州,可那绿州却无情地向后退却,退却,直至消失。是海市蜃楼!
次日中午,当他们又一次被海市蜃楼愚弄后,所有人都躺倒了,除了傻子彼得。他焦急地问别人:“那个水不就在这吗?为什么不见了?”
好心的家庭主妇告诉他:“彼得,认命吧,那只是海市蜃楼!”
彼得不知道什么叫海市蜃楼,他只是渴得厉害,他只想要喝水。他吃力的地攀上了前面一个五十多米高的沙丘,突然高兴得手舞足蹈,连滚带爬地下来,兴奋地嚷着:“水塘,一个水塘!”
这次,没有一个答理他,包括那个善良的主妇。彼得什么也顾不上了,他拔腿再次朝沙丘上爬,翻过了沙丘,吼叫着消失在沙丘的另一边。
“可怜的傻子,他疯了!”数学教授嘟哝了一句。
二十多分钟后,当彼得刚冲到塘旁,忽然狂风骤起,飞沙走石。彼得一跃跳进了水塘中……
大风刮了一天一夜。三天后当救援人员寻找到他们时,那十个人已经全死了。有的尸首已被沙土掩埋了。只有水塘边的傻子彼得安然无恙,除了瘦了些。
救援人员把他带到遇难者的身边,询问他是怎么回事,这些人何以会死在距离水塘不到一公里的地方。
目睹伙伴们的惨状,彼得哭了。他抽泣着说:“我和他们说了那边有个水塘,他们说那是海市蜃楼。我不懂什么是海市蜃楼,我只想去那边喝水,我就拼命跑去了——真的,你们能告诉我什么是海市蜃楼吗?他们为什么这么恨海市蜃楼,宁愿被渴死,也不去喝海市蜃楼的水?”
彼得瞪着他那双无知的、泪汪汪的大眼,虔诚地向救援人员请教着。
他说这个问题已经折磨他三天了。
【小题1】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小题2】请分条举例说说“傻子”彼得的主要个性特征。
【小题3】小说中那十个人“有知识”的人为什么会死在距离水塘不到一公里的地方?请结合全文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达尔文进化论的软肋

达尔文还不到30岁的时候,就已经理出了进化理论的基本原理,但直到50岁,他才首次向世界公开自己的观点。在这20年中,他为自己的理论系统搜集证据,并为任何他能想到的怀疑和反驳意见准备回应答案。他预料到的反驳言论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他所设想的逐步进化过程无法产生某些复杂结构。仔细想想我们的眼睛吧。眼睛由很多部分组成一—视网膜、晶状体、肌肉、玻璃体等等,所有这些部分共同作用才能产生视力。损伤其中任何一个部分,例如视网膜脱落,会立即导致失明。事实上,眼睛的功能只有在各个部分大小和形状都合适时才能发挥作用。而进化途中的“半成品眼睛”,在面对自然选择时无法带来优势。如果达尔文是正确的,那么复杂的眼睛必然是由某个简单的雏形进化而来的。在《物种起源》一书中,达尔文是这样写的:“我承认,这似乎很荒谬。”

尽管如此,达尔文依旧看到了产生复杂结构的进化途径。每一代,个体的性状都会发生改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变异。而某些变异会让生物体更好地适应环境,让它们繁殖更多后代。由于自然选择的作用,数代之后,这些有利于生存与繁衍的变异会越来越常见。随着新变异的产生和扩散,生物体的解剖结构会逐渐改变,复杂结构由此产生。

达尔文认为,有一种类似于现在的扁形虫那样的动物,它身上的一种简单的光感受点,最终进化成了人类的眼睛。自然选择使这个光感受点变成了一个杯状结构,可以用来检测光的方向。随后,其他一些附加特性会增强这个结构的视力,使生物体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因此这些中间形态的“眼睛”会遗传给下一代。渐渐地,由于每一种中间形态的“眼睛”都比之前出现过的“眼睛”更有优势,所以自然选择会驱动这些结构变得更复杂。

达尔文对复杂结构起源的思索得到了现代生物学的支持。现代的生物学家可以在分子水平上细致地研究眼睛和其他器官,他们发现,大量的复杂蛋白会相互结合,形成特定的结构,就像入口、传送带和发动机那样相互配合,才具有完整的功能。由于自然选择不断地筛选出那些适应性更好的中间形态,因此,如此复杂的蛋白系统可以由一个简单的结构进化而来。

然而现在,一些科学家和哲学家都认为,复杂结构也可以通过其他途径产生。部分人的观点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生命体具有变得更复杂的内在趋势。还有一些人则坚持认为,即使没有自然选择的压力,只要随机突变发生了,生命结构复杂性的增加,也会作为一种副作用而出现。他们认为,复杂结构的出现,并不完全是过去数百万年来,生命体受到自然选择的精细调节的结果一一也就是被达尔文戏称为“盲眼钟表匠”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复杂结构就是出现了。

(本文节选自《环球科学》)

【小题1】根据原文,你认为“达尔文进化论的软肋”是(   )
A.达尔文用了20年的时间,为他自己的理论系统搜集证据。
B.达尔文承认达尔文进化论有些方面似乎很荒谬。
C.达尔文进化论难以解释某些“复杂结构”是如何产生的。
D.有些复杂的生命结构可以在没有自然选择的情况下进化而来。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达尔文为任何他能想到的怀疑和反驳意见准备了回应答案,包括产生人类眼睛的复杂结构的进化途径。
B.有一种类似于现在的扁形虫那样的动物,它身上的一种简单的光感受点,最终进化成了人类的眼睛。
C.现代生物学家发现,由于大量的复杂蛋白会相互结合形成特定的结构,因此复杂的蛋白系统可以由一个简单的结构进化而来。
D.达尔文对复杂结构起源的思索得到了现代生物学的支持,达尔文进化论的软肋实际上并不存在。
【小题3】请概括复杂结构产生的可能途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礼仪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礼仪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代表着社会的价值观念。从基本框架看,礼仪文化蕴含着善良、和谐、秩序的价值观念。第一,追求善良的价值观念。从个人的视角看,礼仪是一种“向善”的价值追求。孟子认为,“辞让之心,礼之端也”,它同“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皆为“善端”,由此形成仁、义、礼、智“四德”,进而达到至善。礼仪表现出善良的人性,雍容大度的仪态,彬彬有礼的行为,庄重诚敬的仪式,表明与人为善的态度,善良宽容的心灵。第二,追求和谐的价值观念。从社会的视角看,礼仪是一种“为和”的价值追求。儒家强调,“礼之用,和为贵”。礼仪是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标的行为规范,礼让包含对自我的克制,对他人的理解,体现以礼待人的尊重,乐群贵和的美德。第三,追求秩序的价值观念。从国家的视角看,礼仪是一种“有序”的价值追求。“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国无礼则不宁”。孔子以礼为基础,提出一套完整的规范体系,进而建立有条不紊的社会秩序。礼仪是经世治国的道德秩序,人们遵循礼仪规范,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国家就会秩序井然。

中国礼仪文化根植于传统社会,不可避免地带有封建思想的印迹。然而,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挖掘其中的合理内核,就可以提炼一些超越时空的价值观念。将礼仪文化中蕴含的向善、为和、有序的价值观念,放进现代文化的框架下进行科学的阐释,就可以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与友善、和谐、文明、法制等现代价值观念相联系,成为涵养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中国礼仪文化有着深刻的价值观内涵,传统礼仪文化教育也有着其独特的优势。为此,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礼仪文化教育的优势,将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礼仪文化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礼仪文化教育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落实。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形成现代礼仪文化的价值取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深入挖掘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价值观内涵,对善良、和谐、秩序的价值追求进行提炼,与友善、和谐、文明、法治等现代价值观念联系起来进行科学阐释,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之上,使核心价值观落小为礼仪价值取向,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

将自律和他律有机地结合,使礼仪文化变成礼仪行为和礼仪习惯。中国礼仪文化强调自律,西方礼仪文化强调他律。我们应该将自律和他律有机地结合,保障各种礼仪规范和公约守则为人们自觉地遵守,或者从不自觉到自觉地遵守。同时,通过一些仪式和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有效的制度设计和安排,使礼仪文化成为每个人的礼仪行为,变成全社会的礼仪习惯,在传播核心价值观中发挥重要作用。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礼仪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礼仪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代表着社会的善良、和谐、秩序的价值观念。
B.从个人的视角看,礼仪追求“向善”,它表现出善良的人性,表明与人为善的态度和善良宽容的心灵。
C.从社会的视角看,礼仪是一种“有序”的价值追求。人们遵循礼仪规范,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国家就会秩序井然。
D.中国礼仪文化根植于传统社会,带有封建思想的印迹。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挖掘其中的合理内核,能够提炼一些超越时空的价值观念。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从儒家对中国礼仪文化的诠释来看,儒家已经意识到礼仪文化蕴含着善良、和谐、秩序的价值观念。
B.中国礼仪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密切,中国礼仪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C.我们可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小为礼仪价值取向,使其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让大众接受。
D.将自律和他律有机地结合,礼仪文化可以变成礼仪行为和礼仪习惯。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礼仪文化有着深刻的价值观内涵,传统礼仪文化教育也有着其独特的优势,我们应该通过礼仪文化教育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落实。
B.深入挖掘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价值观内涵,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之上。
C.中国礼仪文化强调自律,西方礼仪文化强调他律。我们应该将中国礼仪文化和西方礼仪文化有机地结合,保障各种礼仪规范和公约守则为人们自觉地遵守,或者从不自觉到自觉地遵守。
D.有效的制度设计和安排,有助于礼仪文化成为每个人的礼仪行为,变成全社会的礼仪习惯,在传播核心价值观中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