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7年7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根据方案,2017年年底前,我国将全面禁止进口环境危害大、群众反映强烈的固体废物;2019年年底前,逐步停止进口国内资源可以替代的固体废物。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缓解原料不足的压力,我国开始从境外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并逐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体系。但是由于一些地方仍然存在重发展轻环保的思想,部分企业为谋取非法利益而不惜铤而走险,洋垃圾非法入境问题屡禁不绝。
此次调整进口废物管理目录,禁止进口来自生活源的废塑料、未经分拣的废纸以及废纺织原料、钒渣等固体废物,于2017年年底开始正式实施;对于夹杂物的品种与含量的限制要求将进一步加严;同时,还明确了进口废纸企业的环境管理要求,并设定了一定加工规模的行业准入门槛。
材料二:
中国在送交WTO的文件中表示,一般可回收利用的固体垃圾中,常掺杂着为数不少的高污染垃圾与危险性废物,污染中国的环境,为了保护环境与人民的健康,中国要调整垃圾进口法规,拒收高污染的固体废物。
据报道,2016年中国共接收全球约一半的垃圾,进口约700万吨废塑料,总值达数十亿美元。在中国某一个小镇上,这里充满着垃圾处理作坊,而这些垃圾大都是进口的。这其中,有合法的,更有非法的。一些国家通过多种方式将固体废物转移到其他国家,甚至非法出口。
每年数百万吨“洋垃圾”转运到我国,除了出口国的恶意倾销,更多的是一些利欲熏心的进口商在其中交易。在沿海地区,海外废纸、海外电子垃圾产品等洋垃圾通过各种途径大举进入中国,这些洋垃圾给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带来巨大的威胁。
(摘编自《中国全面禁洋垃圾!整个欧美一下崩溃成这样》和新华网《“美丽中国”岂能成“洋垃圾”填埋地?》)
材料三:

2016年和2017年1-10月废塑料进口量对比图
(资料于中国环保在线《“洋垃圾”禁止令对废塑料行业产生了这些影响》)
材料四:
以美国俄勒冈州为例,之前这个州90%的垃圾都会运往中国。而禁令生效以来,当地有600多吨垃圾被堆在停车场上无处可去。英国卫报相关报道,从2012年起,向中国出口了270万吨的废塑料,占英国总塑料出口的2/3。英国回收协会表示,目前,英国没有能力处理堆积的大部分废料……即使有能力处理,按照欧美国家的垃圾处理标准,处理成本非常高,大概在每吨400美元至1000美元。而运到中国,即便加上运费每吨成本只有10美元至40美元。
过去十多年,我国接收着全球近56%的垃圾。全球有七成的电子垃圾倾倒到中国,中国正在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电子垃圾场。电子洋垃圾所含的有毒物质在经过简单拆解后,产生的废水、废气以及二次废物给环境造成的污染,是100年也恢复不了的!虽然国家明令禁止进口电子洋垃圾,但在高利润的驱动下,不法分子不惜铤而走险。
(摘编自刘辛未《中国禁止洋垃圾入境,这些国家一下崩溃了……》)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报道并介绍了我国颁布禁止洋垃圾入境方案及相关背景、该方案的主要内容。
B.材料二介绍了禁止洋垃圾入境的原因,并分析了洋垃圾进人中国的主要方式与途径。
C.材料三比较2016年和2017年同期废塑料进口量,直观地展现了方案实施后的成效。
D.材料四主要分析洋垃圾进口的巨大利润空间,分析不法分子不惜铤而走险的原因。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关于禁止洋垃圾入境的方案采取区别对待、逐步禁止的方法,不是简单地一禁了之。
B.我国改革初期,因为弥补原材料不足而进口洋垃圾;现在原材料充足,已经不需要洋垃圾。
C.巨大的利益驱动是外国向我国恶意倾销垃圾,不法商企非法进口垃圾的主要原因。
D.中国处理洋垃圾费用低廉,主要是因为只是简单处理回收,没有计算环境的成本。
【小题3】国家颁布洋垃圾禁令有何积极意义?对此你还有哪些建议?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6-19 09:04: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消费是人类生活最基本的现象。在消费生活中,一定的伦理价值观念推动、支持和引领消费行为。从消费伦理的研究入手,可以窥见社会的道德风尚、文明修养的基本状况和人们伦理观念嬗变的轨迹。消费伦理对建设良好的社会道德风气,培养一代新人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同时为新时代经济建设、廉政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的道德支撑。

从广义来说,消费可以分为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但从狭义来说,消费主要指生活消费。而消费伦理主要研究的是“生产过程以外执行生活职能”的消费,具体来说就是居民个人消费,是狭义上的消费。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把消费仅仅视为经济现象,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人们诉诸某种消费方式,不仅仅在于经济的考量,而且也在于以伦理为核心的文化因素。消费是经济因素和伦理因素的统一,是消费伦理学研究的立足点与出发点。

人们的消费行为是由两方面决定的,一方面是“能不能”的问题,即经济能力的问题,这是消费行为的基础,是消费行为的必要条件。没有经济能力,消费就不能实现,这是社会生活每天都在证明的经验事实。另一方面是“愿意不愿意”和“应该不应该”的问题,即伦理与文化问题。个人的消费是建立在自愿、平等、自主基础上的,它根据消费者的经济状况、个人性格、生活习惯做出自由选择。消费是在社会中进行的,个人消费自由叉意味着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消费者是具有“意志自由”的责任者。这个责任有多方面的内容,例如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责任等。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日益丰富,广告在推动市场营销的过程中,也对消费者的道德观念产生深刻影响。消费伦理承担着价值导向的功能,引领消费者在享受生活的同时,摆脱物欲的羁绊,“物物而不物于物”,追求自我完善的境界。同时,消费伦理在当代中国政治生活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我们反对“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就属于消费伦理范畴。换言之,消费伦理建设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是国家政治建设的重要道德支撑。

消费什么,消费多少,如何消费,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个人的自由和选择,这也决定了消费的伦理价值取向是多样化的,但基于社会共同利益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必然要求建立消费伦理规范体系,引领和规范社会消费行为。在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在吸收人类文明最新成果的过程中,必须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消费伦理规范体系。这一规范体系应该包括人与自然和谐、物质消费和精神文化消费和谐两大原则,包括适度消费、绿色消费、科学消费三大规范。如何在实践中完善、丰富和践行消费伦理规范体系,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摘编自周中之《引领现代生活的消费伦理学》)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消费伦理是我们了解社会道德风尚、文明修养状况以及人们的伦理观念嬗变的基础。
B. 消费伦理学主要研究的是生活消费,是消费中的经济因素和以伦理为核心的文化因素。
C. 价值观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消费伦理,所以我们要旗帜鲜明地反对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
D. 要完善消费伦理规范体系,就必须要考虑人与自然、物质消费与精神文化消费的和谐。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依次探讨了消费伦理研究的意义、内容以及消费伦理规范体系的建设。
B. 本文以广告为例,论述了消费伦理对推动市场营销和完善道德观念的作用。
C. 本文论述重点是消费伦理,但以大量篇幅谈消费,因为后者是前者的前提。
D. 本文从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个角度审视消费现象,分析深入而透辟。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正因为消费离不开一定的伦理价值观念的推动、支持和引领,所以它既是经济现象,又是伦理现象,这是消费伦理学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B. 一个人如果没有经济能力,社会生活中的消费就无法实现,他就不是具有“意志自由”的责任者,因而也无从要求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C. “双十一”人们疯狂购物的现象既有广告营销助推的因素,也有消费者受物欲支配的因素,说明当前还有许多人需要正确消费伦理的引领。
D. 消费虽然是个人行为,但同时也是社会行为,所以学术界、经济界、各级政府等相关组织或部门都必须重视研究和探索消费伦理体系的建设。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枣香醉人
上午接到爷爷的电话,说給我酿了一罐醉枣,让我抽空回老家一趟。
爷爷每年都会在枣子成熟的季节,亲手挑选出一颗颗饱满.、红润的大枣,蘸上白酒,密封在破璃瓶中。瓶口用稀稀的黄泥土封住。静置两三个月后,待枣香、酒香融为一体,合为一物,才有了今天爷爷酿的醉枣。
八十岁的爷爷和八十二岁的奶奶住在离小城六十公里外的乡下老家,固执而孤独地坚守着三间土坯房和一个种着七棵老枣树的大院子。
奶奶告诉我、枣树是她嫁给爷爷的第三天上亲手种下的,到现在已有六十个年头了。
坐小城的公交车到村口已经是中午十二点多了。
雪后的乡村,色彩单调得很,所有矮小的植物都被覆盖在白绒毯似的大雪之下。寂靜的村庄,呈现出一片荒凉的景色。汽车没停稳前,模模糊糊地看到偌大的村口只有枣树下伫立着一个人。下车一瞧,原来是奶奶。她正倚靠着一棵弯弯曲曲、疙疙瘩瘩的老枣树,张望着从远处驶来的汽车。
呼呼的北风,依旧是那样寒冷、剌骨,不时地吹拂起她额前几缕花白的头发,但树下的她却像雕塑般一动不动,只有头上那顶枣红色的绒线帽在瑟瑟地抖着。
奶奶的个子似乎又矮了一些,童年印象中的她是个大高个,干活利落,走路飞快。我总要仰着小脑袋看她,一溜小跑地跟在她的后面。只是,恍惚间,奶奶竟变成了眼前的模样;个子矮了,佝偻着身子,走路也有些不稳了。
“不是打电话不叫你来接我吗? ”我慌忙上前搀住她的胳膊,把她全身的重量都揽在自己身上。
“爷爷的气管炎又犯了吗?”我问。
“没犯,别担心,我们壮实着呢!”奶奶一向报喜不报忧。
走进院子,七棵老枣树挥舞着光秃先的树枝,像久违的老朋友般无声地迎接着我。 这七棵老枣树收藏着我单纯而快乐的童年时光……
“奶奶,今年的枣结这么多啊!”八岁扎着两根羊角辫的我,蹲在九岁哥哥的后面,一边和奶奶说笑着,一边用两只小手胡乱地划拉着地下被爷爷打落的枣子。
爷爷笑呵呵地站在木梯上,用力地挥动着手中长长的打枣竿。一阵疾风暴兩,红通通、圆滚滚的枣子纷玢落下。我和哥哥大呼小叫着,疯跑着,打赌谁先找到今年最大、最红的枣子。
五岁的小妹最为老实了,两只胖嘟嘟的小手不时地检起两颗小枣,放进奶奶的大枣筐里,乖巧、懂事的模样,引逗得爷爷和奶奶哈哈大笑。
时光如箭,一晃二十几年过去了。
“奶奶,那棵枣树怎么歪成这样了呢?”我问奶奶。
奶奶抚摸着干枯的树干说:“唉,这棵枣树也老了!”记忆中这棵枣树结的枣子,即便是刚刚点红,滋味也是酸甜酸甜的,最为解渴、解馋。
虽说是棵枣树,它的意义于我来说却是朝夕相处、不离不弃的童年玩伴。春天,顽皮地在它疙疙瘩瘩的身上攀来爬去;夏天,撑一个木床,在它绿色庇护伞下纳凉;秋天,肆意摘取它的果实;冬天,又把所有积雪堆在它的脚下。它和老家,和爷爷、奶奶一起构成了我童年美好图画中最不可或缺的记忆。一年又一年,奶奶和爷爷为这个大家庭日夜操劳着,枣树发芽、开花、结出最大最红的枣子;一年又一年,奶奶粗糙的手上布满了淤黑色的老年斑,枣树的树皮翅起甚至开始一块块地脱落;一年又一年,爷爷健壮的身体日渐衰弱,枣树的果实也越来越少。
时间,飞逝的时间,残酷的时间,把所有一切都改变了。
爷爷、奶奶和枣树,却默默承受住了!
家中,爷爷正在烧火,锅台旁摆着早已包好的两帘饺子。
“怎么又包铰子?不怕累着?”我嗔怪奶奶。
“不累,你不是爱吃菜焰的吗?我和你爷爷常包!”
灶下烧火的依然是爷爷,抢也抢不过他。他总怕我不会烧这种大灶。爷爷呼噜呼噜的气管和吱吱啦啦的风箱一唱一和的,听得我一阵阵的揪心。
“让你们搬到城里就听话吧,你们这么大岁数了,还住在老家土坯房里,会叫人笑话我们不孝顺的!”我又开始劝奶奶。
“这房子咋了?不能住人?你们不都是在这房子中出生的吗?”耳背的爷爷显然是听到了我的话,像吵架似地嚷嚷着,固执的表情完全是一个三岁小孩子的模样,令我好气又好笑。
“不就图你们有个根,有个老家吗? ”奶奶边往锅中下饺子边说。
我正用勺子搅着下到锅中的饺子,听到这儿鼻子一酸。
吃饭时,照例,爷爷、奶奶一个劲儿地劝我多吃。
“别夹了,我都吃饱了,现在都流行减肥,哪有你们孙女这么胖的!”我夸张地比画着。
“咱可不减,把胃都减坏了!”他几乎是对着我吼了。
我要走了,爷爷让我捎上那一罐醉枣。“这七颗枣树真是老了,今年才结了半筐枣子!”我听到了他喉咙里发出两声似有似无的叹息声,很轻很轻,却只好装作没有听见,低头快步地走出家门。
还是奶奶送我到村口公路上等车,患气管炎的爷爷不常出门,无论是谁送回老家,总是奶奶送出屋门,院子,一直送到村口。
一个没有老家的人是没有根的。爷爷和奶奶就像这院中七棵老参树的根,铁铸石雕的根,屹立不倒的根,屹立不倒的枣,他们用生命培育出的儿女像极了一颗颗晶莹透亮的红枣,所以不论我们的外表多鲜亮、滋味都甘甜,依然不能离开这深深扎根地下,已然融入血脉的生命之根——哪怕他们走了一段崎岖难行的人生路,耗尽了全部心血、力气,只剩下了风烛残年的躯壳。
奶奶目送我坐上了公交车,汽车缓缓开动,我慢慢地远离了老家,最后消失在我视线里的是奶奶那顶枣红色的绒线帽。
我紧紧地捧着那罐醉枣,不禁陶醉在了那浓浓的枣香和深深的四年之中。
《选文有删改》
【小题1】文中插叙“童年打枣”的场景有什么作用?
【小题2】“哎,这棵枣树也老了!”这句话表达了奶奶怎样的情感?
【小题3】请赏析文中画线的语句。
【小题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描写雪后乡村的荒凉寒冷,是为了突出爷爷奶奶坚守老家的可贵品质。
B.奶奶说他们很壮实,经常包饺子,这都是为了不让“我”担心,宽慰“我”而说的。
C.文章结尾再次提到了奶奶那顶枣红色的绒线帽,首尾呼应,表现了“我”对爷爷奶奶的依依不舍之情。
D.爷爷是个固执的倔老头,跟 “我”说话像吵架似的,他“吼”的背后是和奶奶一样的对孙辈的关心体贴。
E. 文章在塑造爷爷奶奶形象时运用了细节描写、心里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许渊冲:但得夕阳无限好
得到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那年,许渊冲虚龄90岁。
很多人都觉得,这怕是老先生此生最高的荣耀了,结果2014年8月2日,93岁的许渊冲又荣获了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北极光奖,成为该奖项自1999年设立以来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翻译家,给中国文化界狠狠地争了一口气。
时下有个热门的词叫“无龄感生活”,说的就是许渊冲这样的人。90多岁的老人,骨瘦如柴却声如洪钟,听力不好但思路清晰,记忆力更是好得让年轻人都要羡慕。家里书桌上,放着正在翻译中的莎士比亚作品集。“我已经翻完4本了,两个月译一本,目标是译完莎翁全集”。老先生的150多部译作里,有一大半都是退休后才出版的。
这样的人生,岁月根本就困不住。
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杨振宁和许先生在西南联大是同届。在他眼里,相见第一面,这个叫做许渊冲的同学就“冲劲十足”。1957年,同学杨振宁得了诺贝尔奖。许渊冲觉得自己不能落后,在外语领域也要做出名堂。到1958年,他已有4本译著。
看到他的一些事迹,你会觉得他真是个自负的“狂人”。
他印过一张名片,上面赫然写着“书销中外六十本,诗译英法惟一人”。他评点过自己的翻译水平,“不是院士胜院士,遗欧赠美千首诗”。他敢说“我的翻译超越了***诗词原文”。其实许渊冲并不狂,他只是像一个战士一样,坚守自己的阵地,绝不妥协。“到现在还有人不赞成我的观点。我不认为自己狂,因为我说的都是事实。我坚信自己是对的。”
2004年和2008年,许渊冲提出了“中国学派”的翻译理论。他从两千多年前的老子处找到源头,到近代严复的“信、达、雅”,傅雷的“重神似不重形似”,钱钟书的“化境”,形成一套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内核的文艺理论。
许渊冲说,在西方,翻译是科学。“科学解决不了文学问题。文学要美。要有全局观点,不要只注重表面形式,而要把文章里面的内容翻出来,这样才能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为了能使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许渊冲教授选择了其中他所喜欢并能译成韵文的作品,书中许先生的译笔优美,成功地再现了原作的意境。其代表作为《汉英对照唐诗三百首》,许渊冲教授对原作的理解精深独到,将原作的妙处表达得淋漓尽致,加之又熟谙中英诗律,细刻精雕,成功地再现了原作的意境。所以他的作品往往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深得广大外国读者的好评。
翻译对许渊冲来说,也是让他身心愉快的不老灵药。“我啊,天天和古人打交道。我现在翻莎士比亚,我就跟莎士比亚打交道。我亦古亦今,我的现代就是古代,古代就是我的现代,我足不出门,来往的都是古代名人,这是超越时空的交流。所以我是非常愉快的。不翻译,我每天做什么呢?”
有人问:“为什么要重新翻译莎士比亚的作品呢?”他说:“100个人注解,就有100个不同的解释。我有我的新意见啊,我现在边译边参考两个版本,一个朱生豪的,一个卞之琳的。他们翻得好的地方,我保留。不好的,我改掉。”
“翻译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他在我心中就像是普罗米修斯,永远进行着自己的事业。”和许渊冲相交甚笃的翻译家许钧说。
年龄不是问题。对许渊冲来说,最好的年华是现在。“因为我活得越久,学得越多,看得越多,越有经验。灵感是不会随着年龄增长而逝去的。”
许渊冲已年过九旬,但精神矍铄,正如朱自清的旧诗所云:“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
最后的也是最好的,恰如老先生的人生。
(选自《环球人物》,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95岁的翻译家许渊冲是个“异数”——时间好像忘了把他变成老人。傍晚,北大畅春园,他总要独自骑着自行车,遛上个把小时。骑车是他退而求其次的健身项目,游泳才是最爱。两年前,游泳馆的工作人员看他都九十多了,再也不敢放行。(文汇报《许渊冲:译道独行侠》)
②谈到即将出版的27册的《许渊冲全集》,许先生说:“集子就是把几十年工作的精华都集中起来。我的翻译也有很一般的,也有糟粕的。精华也是受前人的启发。精华留给后来者,我也是中华文化的一环,把美一代代地传递下去——这是我的中国梦。”(田泳《翻译大家许渊冲:曾被指为提倡乱译的千古罪人》)
【小题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许渊冲是亚洲首位获得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的翻译家,这一荣誉是对他翻译事业的最高褒奖。
B.为构建“中国学派”的翻译理论,许渊冲查找源头,多方借鉴,从而形成一套深具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内核的文艺理论。
C.在许渊冲看来,只有用今人的思想去理解古人的行为,才能在超越时空的交流中获得非常愉快的心理感受。
D.为了能成功再现原作的妙处,许渊冲即使参考朱生豪和卞之琳的译著,也能不拘泥于他们的翻译,能表达自己的理解。
【小题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许渊冲看似狂傲,实则是其对翻译事业的自信和坚守,他相信自己是对的,坚守着自己对翻译的理解,绝不妥协。
B.许渊冲的作品能深受外国读者的好评,因为他拥有一整套完整的翻译理论,能以韵文形式再现中文原作的意境。
C.文章多次直接引用传主原话及其他名家的评价与介绍,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也让传主的形象更加真实可感、生动丰富。
D.选文融记叙、描写、议论于一炉,生动表现了许渊冲才华横溢、老当益壮、精益求精等多个特点,多方面展示了他的人格魅力。
【小题3】文章结尾援引朱自清的诗句“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来评价年过九旬的许渊冲。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院子

董改正

有个朋友写了一首诗,叫《如果,有个院子》。他在院子的左边种了几株蔷薇,右边栽了两棵芭蕉,中间留一条小径,“看阳光和风在这里停留、扬弯/像亲人从远方归来”。他说有个院子,是为了给他“寂静之美/和它虚度”。“虚度”这个调打动了我。

炊具在厨房,饭桌在餐厅,接待客人在客厅。书在书房,床在卧室,洗漱方便有卫浴,晾衣服在阳台,瞭望有窗户。一个人的业余完全可以在屋内完成,为何你我的心里,还盼望有个院子?

在文章《我心目中理想的房子》里,作家冯唐说:“要有个大点儿的院子。有树,最好是果树或花树或者又开花又结果。每年花树开花那几天,在树下支张桌子,摆简单的酒菜,开顺口的酒,看繁花在风里、在暮色里、在月光里动,也值了。”

林语堂在台北“有不为斋”居住时,看着自己的院子说:“宅中有园,园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树,树上见天,天中有月,不亦快哉!”果然快哉。老舍的院子叫“丹柿小院”,因为种了柿树,他说:“院子必须很大,靠墙几株小果木树,除了一块长方的土地,足够打开太极拳的,其他地方就都种着花草。”

叶圣陶的院子有三进,院内有一字影壁、倒座房、走廊。正房院带垂花门,内有抄手廊、坐凳栏杆,廊墙上嵌有什锦窗。正房院内的四棵树,北屋两棵海棠,南院一棵白丁香,一棵黑枣树。“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就写在这个院子里。

院子也看不少了,它都有些什么用呢?看花,花树下喝酒,看树,看树上的天和月,看柿子,院内“抄手”,闲庭信步。好像都是一些“虚”的东西,花大力气整来一个院子,就是为了“闲”后的“信步”,值吗?饭后去公园不也行吗?种花裁树喝酒,似乎都是些无用的事,都是虚度时光。

人生这要怎样才叫不虚度?一个人的生活若是密不透风,他的心庭里一定荒芜不堪,他一定会觉得喘不过气来。一个富商让画家给他画一幅荷花,画家画了一杆荷,其余都是粼粼水纹,索银十两。富商心疼银子,央求他多画一点,他就加了一些荷叶,退给富商二两银子。富商高兴了,让他再加几杆花,画家添了三杆,退银三两。富商乐坏了,说:“您给我再添几片叶子吧!”画家把剩下的银子全部退给他,将砚池里的墨一股脑泼到纸上,说:“你拿走吧,已经满了!”填满工作和 “实”的生活,就是那一纸浓墨。

生活需要留白,那些看起来无用的“虚”,就是留白,如裁花种树,如月下独酌,如庭中听箫。这些“虚”成了图画;这些“无”,让“有”意蕴悠悠。屋子虽然具备了休息的一切功用,但它不像院子,院子是诗歌、是戏曲、是散文。院子是心灵的延伸,院子是屋子的留白。

院子是家与世界的缓冲。开门即红尘,进门即家庭。有院子就好,进来院子,有花有树,有石桌子,桌子上画着棋盘,母亲坐在矮凳上择菜,妻子正在晾衣服,孩子正在观察一只妈蚁的去向,你就莞尔了;从家出来,院子里有落叶,菊花夜发了好多枝,叶片上的白露莹莹,一只鸟抓着树枝,好奇的歪着脑袋看着你,你就微笑了。

庭院深深深几许,赏心乐事谁家院?一个院子隔出了神秘和传奇:“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一个院子隔出了诗意和怀想:“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一扇院门,关出一个心灵院落。

摘自《思维与智慧》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了正确的一项是  (  )
A.院子是文章的标题,也是作者行文的依据,文章写了院子里的树木、花草,人物活动,还引入了相关诗文名句等内容。
B.文章开头引述了朋友的诗歌,指出最打动自己心灵的是“虚度”一词,从全文来看,“虚度”不含贬义,它是作者推崇的生活态度。
C.如果一个人的生活待别地忙碌,就可能会心绪纷乱、压力增大,失去生活的画意,这正是作者引述富人买画故事要表达的意思。
D.作者认为院子是家与世界之间的缓冲与过渡,人们在院子里的欣赏、休闲等活动,不过是以不同的方式为“开门”作准备。
【小题2】结合全文,说说文中“院子”的含意。
【小题3】文中有大量引文,请结合实例具体分析引文的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互联网+"固然全面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使互联网文化消费异军突起,但由此引发的狂热消费,特别是过度娱乐化现象,也同样值得警惕。

在传统文化产业中,文化消费一直扮演着“软消费"的角色,其弊端是,不仅大众的消费欲难以释放,而且消费也难与生产环节形成有效的互动。但在互联网时代,这一情形得以改变,消费者既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参与到产品的设计、生产、传播等诸环节,生产者也可以精准把握到消费者的“痛点",进而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在这种双向互赢价值链驱动下,互联网文化消费近年来出现“井喷",消费的潜力开始得到极大释放。特别是在“80后"“ 90后''群体 中,互联网文化消费俨然已成为一种日常行为。

随之而来,互联网文化消费也对传统理性、节制的消费文化产生了巨大冲击。它依托强烈的浸入感、消遣性与便捷性,劝诱人们尽情消费、享受消费,鼓吹“消费的增长就是幸福的增长”,在这里,物欲的满足不是首要目的,重要的是时刻在线及刷屏过程中那令人陶醉的快感,越是消费便越让人“欲罢不能”。很多人警觉地发现,使用短视频等互联网产品本来是要利用碎片时间进行消遣,结果却发现自己的时间越切越碎,本来是要消费文化,实际却被文化“消费"。

互联网文化消费强调娱乐作为文化消费的首要性。在一些人看来,互联网应成为人们在饱受现实世界束缚、压抑之外的另一个轻松、自由与愉快的新世界。于是,个性、接地气、时尚、新 潮、更酷、有范等开始成为互联网文化产业形象塑造中的关键元素,表情包、弹幕、微视频、直播等众多新的娱乐形式扑面而来。在这个虚拟的空间中,没有太多的阶层、性别、收入、学历等现实条件的制约,只要有网络和手机或电脑,就可以随自己的审美趣味进行消费。

值得注意的是,娱乐作为一种现代文化消费产业链的组构元素早就成为互联网文化企业发 展的共识性理念。在网络购物、网络社交、网络教育等培养下的新一代消费群体,逐渐淡化“代际''符号,通过拼贴、挪用主流文本和商业话语中的符号,用戏谑、恶搞等方式塑造娱乐的狂欢盛宴,扩大自身的影响力。而恰恰是看到了新一代消费群体的这一转变,商业资本才瞄准文化市场,将此作为一种吸引消费者的噱头,继续进行“商业收编通过感官沉浸、交互式参与、情感体 验等方式,娱乐开始与资本紧密结合,互联网文化消费的娱乐狂欢似乎已不可避免。

互联网文化消费的娱乐化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大众文化消费的质量和水平,对文化产业的 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助推作用,但同时我们也要警惕过度娱乐化带来的负面效应,因此亟需重构互 联网文化消费新生态。

(摘编自柴冬冬《重构互联网文化消费新生态》)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互联网文化消费异军突起,得益于消费和生产环节的有效连通,更好地满足了消费需求。
B.互联网的浸入感、消遣性与便捷性,已让今天大多数文化消费者丧失理性,沉迷消费。
C.互联网文化消费不再受各种现实条件的制约,没有“代际”差异,是个性化的审美消费。
D.受“80后”“90后”等群体消费习惯的影响,娱乐成为了互联网文化消费的终极目标。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针对互联网文化消费所存在的问题展开论述,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
B.在与传统文化消费的对比论证中,文章全面地分析了互联网文化消费的弊端。
C.文章用人们的消费感受来论述当前互联网消费带来的新问题,增强了说服力。
D.四、五两段针对互联网文化消费娱乐化这一问题展开论述,侧重点各不相同。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互联网+激活了传统的文化产业,是时代进步的标志,应该合理利用,积极促进。
B.解决互联网文化消费狂热和过度娱乐化的问题,需要消费者有理性有节制地参与。
C.过分的商业化造成了当前互联网文化消费的各种乱象,因此应限制商业资本进入。
D.促进互联网文化消费积极而健康的发展,消费者、企业和政府部门都责无旁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