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7年7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根据方案,2017年年底前,我国将全面禁止进口环境危害大、群众反映强烈的固体废物;2019年年底前,逐步停止进口国内资源可以替代的固体废物。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缓解原料不足的压力,我国开始从境外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并逐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体系。但是由于一些地方仍然存在重发展轻环保的思想,部分企业为谋取非法利益而不惜铤而走险,洋垃圾非法入境问题屡禁不绝。
此次调整进口废物管理目录,禁止进口来自生活源的废塑料、未经分拣的废纸以及废纺织原料、钒渣等固体废物,于2017年年底开始正式实施;对于夹杂物的品种与含量的限制要求将进一步加严;同时,还明确了进口废纸企业的环境管理要求,并设定了一定加工规模的行业准入门槛。
材料二:
中国在送交WTO的文件中表示,一般可回收利用的固体垃圾中,常掺杂着为数不少的高污染垃圾与危险性废物,污染中国的环境,为了保护环境与人民的健康,中国要调整垃圾进口法规,拒收高污染的固体废物。
据报道,2016年中国共接收全球约一半的垃圾,进口约700万吨废塑料,总值达数十亿美元。在中国某一个小镇上,这里充满着垃圾处理作坊,而这些垃圾大都是进口的。这其中,有合法的,更有非法的。一些国家通过多种方式将固体废物转移到其他国家,甚至非法出口。
每年数百万吨“洋垃圾”转运到我国,除了出口国的恶意倾销,更多的是一些利欲熏心的进口商在其中交易。在沿海地区,海外废纸、海外电子垃圾产品等洋垃圾通过各种途径大举进入中国,这些洋垃圾给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带来巨大的威胁。
(摘编自《中国全面禁洋垃圾!整个欧美一下崩溃成这样》和新华网《“美丽中国”岂能成“洋垃圾”填埋地?》)
材料三:

2016年和2017年1-10月废塑料进口量对比图
(资料于中国环保在线《“洋垃圾”禁止令对废塑料行业产生了这些影响》)
材料四:
以美国俄勒冈州为例,之前这个州90%的垃圾都会运往中国。而禁令生效以来,当地有600多吨垃圾被堆在停车场上无处可去。英国卫报相关报道,从2012年起,向中国出口了270万吨的废塑料,占英国总塑料出口的2/3。英国回收协会表示,目前,英国没有能力处理堆积的大部分废料……即使有能力处理,按照欧美国家的垃圾处理标准,处理成本非常高,大概在每吨400美元至1000美元。而运到中国,即便加上运费每吨成本只有10美元至40美元。
过去十多年,我国接收着全球近56%的垃圾。全球有七成的电子垃圾倾倒到中国,中国正在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电子垃圾场。电子洋垃圾所含的有毒物质在经过简单拆解后,产生的废水、废气以及二次废物给环境造成的污染,是100年也恢复不了的!虽然国家明令禁止进口电子洋垃圾,但在高利润的驱动下,不法分子不惜铤而走险。
(摘编自刘辛未《中国禁止洋垃圾入境,这些国家一下崩溃了……》)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报道并介绍了我国颁布禁止洋垃圾入境方案及相关背景、该方案的主要内容。
B.材料二介绍了禁止洋垃圾入境的原因,并分析了洋垃圾进人中国的主要方式与途径。
C.材料三比较2016年和2017年同期废塑料进口量,直观地展现了方案实施后的成效。
D.材料四主要分析洋垃圾进口的巨大利润空间,分析不法分子不惜铤而走险的原因。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关于禁止洋垃圾入境的方案采取区别对待、逐步禁止的方法,不是简单地一禁了之。
B.我国改革初期,因为弥补原材料不足而进口洋垃圾;现在原材料充足,已经不需要洋垃圾。
C.巨大的利益驱动是外国向我国恶意倾销垃圾,不法商企非法进口垃圾的主要原因。
D.中国处理洋垃圾费用低廉,主要是因为只是简单处理回收,没有计算环境的成本。
【小题3】国家颁布洋垃圾禁令有何积极意义?对此你还有哪些建议?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6-19 09:04: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作为中国文化名片的瓷器

①在英文中,“中国”与“瓷器”是一个词,这说明,很早时期欧洲人认识中国是和瓷器联系在一起的。瓷器15世纪时就传入欧洲,在中外交流中占有重要位置。德国卡赛尔郎博物馆至今还藏有一件中国明代青瓷碗。历史上,中国和亚、欧等国瓷器交易极为频繁,而且数量巨大。距今人研究,在1602~1682年间,仅荷兰东印度公司贩运的中国瓷器就有一千六百多万件。瓷器以其优雅精致的品质,为中国赢得了好名声。在公元17至18世纪欧洲将中国理想化的思潮中,瓷器扮演着重要角色。我们在当时风行欧洲的洛可可风格中,也多少可以看出以瓷器、园林为代表的“中国风”的影响。

②瓷器是中国文明史上的重要物品。瓷器的前身是陶器,釉陶是瓷器产生的基础。大约在公元1世纪时,中国就出现了瓷器。到了宋代(960~1279)瓷器进入了成熟期。宋瓷代表中国瓷器的最高水平,当时有钧、定、官、哥、汝五大名窑。各窑的瓷器均具创造性,一直是后代模仿的对象。自元代开始,景德镇开始成为中国的瓷器中心。

③中国瓷器莹然可玩,沉静的色彩,透明的胎体,优雅的图案,精巧的形状,都是一代一代瓷器艺人追求的目标。青铜器、陶器、瓷器都是中国人喜爱之物,但风格各有不同。瓷器虽没有陶器的古朴,却多了一些细腻;没有青铜器那样肃穆,却多了一种轻巧和优雅。

④瓷器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名片,这个名片中凝聚着中国文化的信息,也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追求。

⑤熟悉中国瓷器的人都知道,很多瓷器布满了不规则的裂纹,瓷学术语叫“开片”。开片   是瓷器制作中的缺陷,到了北宋  变成了人们的追求, 这一传统一直流传至今。它是中国瓷器的典型特征之一。

⑥开片是瓷器釉面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是由瓷器内部应力作用所产生的,当釉面的伸缩程度超出它的弹性区间极限时,就会出现釉层断裂和位移现象,产生裂痕。瓷坯和釉的膨胀系数不同,瓷器烧焙后,在冷却的过程中,釉层的收缩率比坯料大,内部应力不平衡,这也是导致瓷面裂痕的重要原因。

⑦一种缺陷,竟然变成一种审美追求,其中的内涵很值玩味。

⑧开片的这种缺陷,被文人赋予一种美的追求,如果瓷器上只裂出一道或几道纹线的话,这种缺陷就不会给人以美的感受,而真正是缺陷了,但宋人在这个缺陷之中发现了美的蕴藏,于是有意为之,把生活中的冰裂等自然现象重现在瓷器上,使人们感到意外的清新生动,把缺陷发展成了美。金线铁线大开片中套小裂纹,紫黑色裂纹包围着金黄色细丝状裂纹,使本来就不规则的冰裂效果更显出变化的丰富、造化的奇妙。

⑨哥窑(浙江龙泉)是宋代诸窑中追求开片的典范。上海博物馆藏有两件哥窑瓷,开片很美,都是宋代作品,一件是葵口腕,一件是轮花碗。两件藏品碗口自然如花,开片细密,纵横有致。

⑩宋代汝窑也追求裂纹的表现,但纹理与哥窑不同,重视脉络。前人谈汝窑的特点时说:“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晨星稀。”前两句说的是色彩和品相特点,后两句说的就是开片特征。“蝉翼纹”是说它的开片很薄,如蝉的翅膀,或隐或现。晨星稀,是说汝瓷以玛瑙入釉,釉面的裂痕有不同角度的斜开片,稀稀落落,寥若晨星,对着光照,产生不同的发射效果,极有意味。

⑾上海博物馆藏有北宋汝窑青瓷盘,器的底盘上有芝麻叶的纹理,由一主脉生出很多支脉,每一支脉又形成很多的支脉,纹理细密,脉络清晰,很耐看。

⑿中国瓷器追求纹理,其中隐藏着深厚的哲学内蕴和美学旨趣。中国文化有重视纹理的习俗。三千多年前中国流行一种占卜方式:龟占,就是通过火烧龟壳所形成的纹理来判断吉凶。中国美学中还有一条重要原理:风行水上,自然成文。如一阵风吹在湖面上,水面形成涟漪纹理,自然而然。

⒀瓷器是人工的艺术,但最反对人工的痕迹。瓷器上面好的裂纹是自然形成的,它是不可预料的。人工画出的裂纹,显出匠气,也就没有自然的美。冰裂纹和几何线条不同,几何线条是机械的,横来直去,如果瓷器都画成这样的线条,机械的意味就浓了,那也不是自然的美。

⒁追求自然天成的意味,不仅在冰裂纹中有体现,它也是中国瓷器的整体追求。没有自然之美,就没有中国的瓷器。瓷器是人工做成的,但中国人却要做得没有人工痕迹,做得就像天然生成一样。这是中国瓷器的一条始终不渝的准则,体现了 中国人追求着与自然融合的天人合一的审美观念。

【小题1】概括第①段大意:_____________。
【小题2】第②③两段都写到了陶器,请分别说说不同的用意。
【小题3】根据文章的意思,可依次填入第⑤段空格处的一项是:。
A.虽然 却 而且B.本来 却 而且
C.不仅 又 同时D.本来 又 同时
【小题4】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瓷器形成“开片”的重要原因就是热胀冷缩、自然开裂而成。
B.汝窑的瓷器与哥窑的相比,在追求开片上具有更大的艺术成就。
C.本文对瓷器特点的介绍采用了从整体特点到个性特征的顺序。
D.本文列举了大量的典型案例来说明中国瓷器种类的丰富多彩。
【小题5】“一种缺陷,竟然变成一种审美追求,其中的内涵很值玩味。”联系全文,分析“其中内涵”具体有哪些。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城乡文化的交融
过去,社会文化同生活方式一样,也可以分为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两者之间似乎泾渭分明。城市文化认为乡村文化缺乏文化含量,而乡村文化则认为城市文化缺少生活气息。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我国城市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逐渐由界线分明走向相互渗透,趋于统一。其中农村文化更多地表现出向城市文化靠拢的趋势。当然,这种统一并不是简单地将乡村文化包容在城市文化之中。实际上,两者之间的融合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之中,乡村文化和城市文化都经历了根本的变化。
应该说,在这个过程中,乡村文化的确呈现出衰落的迹象。如在广大农村,许多地方存在着自己的地方戏曲,它们代表了不同地方的“文化风味”,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城市文化的猛烈冲击下,这些地方戏曲日益失去了往日的吸引力,特别是对青年的吸引力。现在的农村青年和城市青年一样,喜欢的是流行歌曲,在此情况下,一些地方戏曲,特别是一些小的地方戏曲的衰落就是难免的。
但是,大凡为历代所传承的文化都不会如此脆弱。我们看到,有些地方文化在与城市文化的交融中脱颖而出,而且某些乡村文化在逐渐融入城市文化,并成为城市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如东北大秧歌一直是东北乡村流行的一种文化形式,但在今天,人们更多地是通过电视看到大秧歌。而这些节目的制作者,是戴着大众的“眼镜”来生产这些节目的。到最后,连跳大秧歌的人都认为,电视上的大秧歌是“标准”的大秧歌。这样,经过改造的大秧歌已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独立存在的乡村文化,而成了城市大众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和构成要素了。
再看城市文化。如果说城市化的进程对于乡村文化来说是一个衰落过程的话,那么它对于城市文化而言则是一个扩张的过程。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被改变的不是乡村文化,而恰恰是城市文化自身。而导致城市文化发生这一变化的核心要素,就是大众文化的崛起。
大众文化自从产生之日起,就和城市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产生于城市,以大众为自己的“典型”受众,和原有的城市文化相比,“大众文化作为商品经济社会大众百姓的一种日常文化消费方式,更多地表现出关注世俗人生的文化品性”,这就有力地弥补了原有的城市文化远离生活的缺陷。更重要的是大众文化以现代传媒为传播手段,可以按照市场规律成批生产,大量复制,这些特点使大众文化很快就在城市文化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并成为了城乡文化融合进程的主要推动力。
具体地讲,城市文化是通过两种方式向农村延伸的:一是人口的流动传播。改革开放以来,在这众多的流动人口中,来自农村的打工者占绝大多数,这些人自然也就成为文化的传播者,使城市文化在无声无息之间渗透到了农村。二是现代传媒的传播。与城里人一样,电子传媒现在也已成了乡村居民打发闲暇时间的主要方式,其中最为典型的电视所传播的大众文化就是主要源于城市文化,一些乡村题材的节目,也是按照大众的“口味”进行加工和提炼的。当乡村居民和城里人一样坐在电视机前,津津有味地欣赏节目的时候,也正是城乡文化悄无声息相互融合的时候。可以说,城乡文化是在相互延伸中逐步走向统一,现代传媒每发展一步,这种文化传播和文化融合的速度就加快一步。
当然,对中国而言,这种延伸还刚刚开始,但它毕竟代表了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方向。
【小题1】下列对于“大众文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众文化是产生于城市的文化,它与城市文化密不可分但又不完全等同于城市文化,却有力地推进了城乡文化的融合。
B.城市文化缺少生活气息,大众文化关注世俗的特点则有力地弥补了城市文化的这一先天不足。
C.大众文化的崛起会促使城市文化不断地被改变并不断向外扩张,与此同时,也必然会带来乡村文化的衰落。
D.以现代传媒为传播手段,成批生产,大量复制,大众文化利用自身优势成为推动城乡文化融合的主要力量。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随着城市化的步伐一天天跟进,我国的城乡文化的差异性也会逐渐变小,这对乡村文化的冲击最为显著。
B.跳大秧歌的人会认为电视上的大秧歌是“标准”的大秧歌,这可以看作是农村文化向城市文化趋同的表现。
C.东北大秧歌以其强大的文化生命力在城乡文化的交融中脱颖而出,印证了乡村文化也会对城乡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
D.乡村文化在城乡文化交融中呈现衰退趋势,地方戏曲尤其是地方小剧种的衰退是历史的必然。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A.随着城乡人口的频繁流动,现代传媒的日益繁荣,势必加速城乡文化的“一体化”的到来。
B.虽然乡村文化在城乡融合过程中大体上呈现劣势,但不意味着其所有的文化都将走向衰亡。
C.从农村青年和城市青年一样喜欢流行歌曲而不愿再去关注地方戏曲中,也可以看出城乡文化的交融是大势所趋。
D.在城乡文化的交融过程中,其主流是城市对乡村文化的冲击,但农村文化对城市文化的渗透也不可忽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来自英国咨询公司“未来起源”的数据显示,在全球市场,智能家居产品2018年的出货量增长了39%,预计到2023年,智能家居全球市场规模将达1550亿美元。在中国,刚刚发布的《IDC中国智能家居设备市场季度跟踪报告》也显示,2018年中国智能家居市场出货量达到1.5亿台,同比增长高达35.9%。“未来起源”公司分析师菲利派·奥利维拉表示,智能家居设备已经可以帮助用户完成日常任务,提高安全性并节省能源费用,这一品类已成为消费电子产品中增长最快的领域。

目前“互联互通”已开始被视为智能家居下一场入口争夺战的关键词。包括阿里巴巴、百度、华为、小米等,都已开始搭建自己的智能家居平台,智能家居设备也开始“试水”支持多个智能家居平台系统。市场研究机构中商产业研究院在其研报中表示:“尽管突破依然是局部性的,但海量智能家居企业正在借助平台的力量打破互联壁垒,以实现更多的设备互联、场景构筑与体验,未来将是平台级之间共赢合作、构筑智能家居互联互通的真正时代。”IDC预计到2019年,将有67%的智能家居设备能够接入家居互联平台,将有23%的智能家居设备能够支持两种及以上互联平台。这不仅拓宽了用户的产品选择空间,也扩大了智能家居产业生态的范围。

(陈静《智能家居,可以出手了》)

材料二:


CNNIC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手机网民数量已经超过7.5 亿人,在全体网民中的占比高达97.5%,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为智能家居产品提供了远程操控的基础。随着我国家庭消费水平的日益提高,消费者对智能产品的需求也在从“价格导向”向“价值导向”转变。与2014年相比,性价比已经不再是智能产品需求的唯一决定性因素,对产品品质和新科技功能的追求背后是消费升级理念的兴起。主力消费群体对生活环境和品质的要求,将使得便捷、舒适的智能家居不再仅局限于高端市场。

《中国智能家居:社会环境——移动互联为远程操控创造条件,消费升级助推家居智能化》

材料三:

尽管智能家居市场热闹非凡,新品层出不穷,但罗马不是一夜建成,当前的智能家居市场还未成熟,无论是消费者的认知度、接受程度,还是智能家居产品,都有很长的路要走。

“如今市场上的智能家居产品很多属于‘伪智能’。”宁波木马设计有限公司设计总监杨焕灿指出,很多所谓的智能不过是给产品增加了一个远程控制,通过联网用手机APP远程开启、操作或关闭。

就单品而言,使用智能扫地机的卢女士指出,机器性能还有待优化。比如家里沙发下面离地面有一定距离,因为这个高度,机器有时候走到沙发下时不能感应到前方障碍物,经常被困在沙发下需要人把它搬出来才能继续工作。此外,机器虽然对地面灰尘、毛发、棉絮、食物碎渣等清理效果还算理想,但对有点黏性的物质就无可奈何了。

另一方面,产品之间难以互通,让消费体验打了折扣。

在行业快速发展之际,目前国内大多传统厂商较重视智能家居单品的研发,试图通过各个领域进入智能家居市场。“不少企业自身生态系统逐渐丰富,但不同品牌之间相互隔离、难以互通,甚至一个家电对应一个手机APP,繁琐程度吓跑众多消费者,从而降低消费者的产品体验。”宁波洛可可创意咨询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苑永亮说。

价格也是智能家居普及的“拦路虎”。

作为全球领先的智能家居门窗电机制造商——宁波杜亚机电技术有限公司的研发人员郭先生说:“一些智能家居产品价格太高,让愿意消费的年轻人下不了手。也有一些企业通过概念化的营销手段,把智能家居吹得天花乱坠,顾客心理预期较高,但最终营销的风吹过后只留下一地鸡毛,产品华而不实。糟糕的用户体验,打消了用户对智能家居的积极性。”

他还提到了未来个人隐私的保护等相关难题。

《今日关注:智能家居离我们有多远》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8年智能家居出货量有了很大的增长,未来其需求量还会继续增长。智能家居设备已成为消费电子产品中增长最快的领域。
B.海量智能家居企业正在借助平台的力量打破互联壁垒,预计到2019年,将有一半以上的智能家居设备能够接入家居互联平台。
C.随着消费水平的日益提高,中国消费者对智能产品的需求也在从“价格导向”向“价值导向”转变,从注重“性价比”转为注重“品质感”。
D.市场上的很多智能家居产品只是借助于远程控制实现远程开启、操作或关闭,不属于真正的智能产品。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3—2017年中国手机网民数量占网民的比例逐年增长,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为人们远程操控智能家居产品提供了可能。
B.2014 —2017年中国消费者对智能产品需求变化显示,无论从性价比、新科技和功能、品牌知名度……促销力度、客服态度都是呈现增长态势。
C.目前国内大多传统厂商重视智能家居单品的研发,还努力通过不同渠道打进智能家居市场,以便在竞争中分得一杯羹。
D.在智能家居的市场推广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阻碍,智能家居行业的制造商有自己的思考,作为相关行业人员也应该积极地行动起来克服困难。
【小题3】智能家居的市场推广有哪些“拦路虎”?请概括回答。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不可冻结的负疚
刘小枫
⑴伊利莎白是犹太波兰人。
⑵1939年纳粹占领华沙,犹太波兰人统统被送往集中营。伊利莎白只有六岁,父母已被送去集中营。一个好心的非犹太波兰人把伊利莎白藏起来。他单身一人,是个裁缝。
⑶圣诞节快到了。盖世太保开始大搜捕,裁缝需要为伊利莎白搞一张出生证明书,才能躲过搜捕。时间很紧迫,戒严的时限只有几个小时。裁缝找到一对年轻的信仰天主教的夫妇,请他们为伊利莎白出具一张假的出生证明书。这对天主教徒夫妇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⑷在约定好的时间,裁缝牵着伊利莎白来到法律事务所,那对年轻的天主教夫妇已经赶到了。他们看见裁缝和伊利莎白进来,那个男的站着一动不动,一双疲倦不堪的眼睛紧盯着裁缝的脸。那个女的脸上显出模糊不清的犹豫。她走过来,伸手摸着伊利莎白的头,仔细地看着她,想说什么又没有说出来。
⑸过了好一会儿,她对裁缝说,他们很遗憾,不能为伊利莎白提供假的出生证明,因为天主教徒不能说谎、不能作假见证。
⑹裁缝牵着伊利莎白的手离开法律事务所,伊利莎白觉得走在通往地狱的路上。“不能作伪证”的道德戒律使伊利莎白唯一的一线生命的希望破灭了,她浑身发抖,紧紧拉着裁缝的手。在“不能作伪证”的道德教条与这只温暖的手之间,是伊利莎白六岁生命的生或死。
⑺在一个幼小生命生死存亡的时刻,“不能作伪证”的理由道德吗?一个幼小的生命与一个道德信条,哪一个更重要?
⑻裁缝让伊利莎白在浴池里躲藏了两个星期,终于找到一位逃亡者带她逃离波兰去美国。裁缝牵着伊利莎白的手,穿过好多小巷,去找那个逃亡者。裁缝的手——令伊利莎白难忘的手,牵着她走过好多黑暗的小巷。
⑼伊利莎白的生命得救了,心灵像清水染上混浊的颜色,一直被笼罩在不可说谎的道德教条对她幼小生命的欠负和一只温暖的手对她幼小生命的恩情之中。
⑽她的生活沉重不堪,童年生死经历带来的恩与欠压在心头二十几年,像一道若明若暗的光晕,窒息了她的生命感觉。她觉得,生活在欠负和恩情之中是一种伦理上的不平等。伊利莎白心灵的受伤不仅因为被拋弃,也因为自己被人救护。他人的恩典是一种债务,伊利莎白感到欠债的重负。从念中学时起,伊利莎白就想找寻裁缝和那个自称天主教徒不能作伪证的女士。
⑾那位年轻的天主教徒叫索菲娅。一天,伊利莎白在书店看到索菲娅写的伦理学著作,知道她如今是华沙大学哲学系的伦理学教授。伊利莎白决定马上去华沙找她。
⑿索菲娅老了,不是自然的衰老,是生活摧残的老。她面相祥和,看起来还葆有温爱天性,沉毅的面色中透出隐隐的慈情。
⒀索菲娅请伊利莎白到家里做客,让她住在一直为自己的儿子准备的空房中。她儿子在战争中死去了,索菲娅每天要在这间空房中放上一束补赎过去的鲜花。索菲娅对伊利莎白讲了过去的事。
⒁“二十多年来,我当时的拒绝一直折磨着我,夜里时常因梦见你而惊醒。我的一生都为那次说谎不安。这倒不是因为说谎本身,而是说谎的后果。就在我们去法律事务所之前接到消息说,收养你的裁缝是盖世太保的线民。当时我和丈夫参加了一个秘密组织,专门营救受纳粹迫害的人。知道这个消息后,我们就不敢为你出具证明书了。我当时以天主教徒不能作伪证为理由拒绝出具证明书,本身就是说谎。说谎都是有意的,生活的偶然事件让人一生要做到不说谎很难。为了我们的秘密组织不被盖世太保破坏,我说了谎。我们当时清楚地知道这样做对你的后果。
⒂“我们后来搞清楚了,说裁缝是盖世太保的线民的消息搞错了。就算这消息是真的,我的一生也被这有理由的说谎伤害了,令我负疚终身,一生都带着它的伤痕。一个生命的受伤,经常是出于一场偶然的误会。但我并不觉得自己当时有理由的选择是心安理得的。我一直在期待着你的出现,说明真相,虽然这并不能释解自己的负疚。但谁应该为我的身体不该承负的伤痕负责呢?”
⒃伊利莎白找到裁缝,他也老了。
⒄伊利莎白其实已经记不清他的模样。伊利莎白告诉他,自己就是他当年救过的女孩子,想对他说一句感激的话。裁缝避而不谈过去的事,只愿谈做服装,他不觉得自己有让人欠恩的权利。
⒅恩是一种义,对于基督徒来说,义在上帝手中,不在人手中。自己拥有的恩不过是另一个人生命中偶在的裂伤,老裁缝不接受伊利莎白的恩情。
选自《晚报文摘》2006年第10期,有删改
【小题1】简析文章开头三段的作用
【小题2】裁缝不接受伊利莎白的感恩,为什么?
【小题3】阅读第⒁⒂两段,谈谈如何看待索菲娅的“说谎”?
【小题4】文章为什么以“不可冻结的负疚”为题?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国学”是一国之学,是国家之学,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之学。“国学”是阐释一国“固有之精神”的学问,正如近代国学家梁启超所言:“学术思想在一国,犹人之精神也。而政事、法律、风俗及历史上种种之现象,则其形质也。故欲其国文野强弱程度如何,必于学术思想焉求之。”中国“国学”既为中国之学术,那么,何为中国“国学”之“本”?

“国”原义是指邦国、疆域。“国学”的“国”是指“国家祖国”。“国家”是随着阶级的出现而产生的,而文化也是随着“国家”的出现而得到繁荣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不仅有阶级性,而且还具有社会性。“中国”指我们多民族组成的国家。中国的“国学”指由我们自己的国家产生、发展的学术,其“根”在本国、其发展亦在本国。“国学”的“国”不仅指“国家”,而且还指“祖国”。“国家”是在阶级社会才产生的,然而“祖国”在阶级社会产生之前就存在。“祖国”有自己本土的古老文化,并且这种文化会一直传承延续到有阶级的社会,甚至再延续到阶级消亡的社会。“祖国”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文化概念。

“祖国”与“国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祖国”的外延一般来说大于“国家”的外延。称呼别的国家时,国家这个词应该用复数形式,因为它们每一个都是许多个而不是一个。而称呼“祖国”时,“国家”相对于自己而言具有唯一性。

“本”原义是“根”,这里所说的“国学”之“本”,即“国学”之“根”。“国学”离不开“本国”,“国学”是在自己的祖国孕育成长。中国“国学”之“本”即“中国”。日本学者山国孝雄说:“国体的宣明是国学的第一要义……把国学看成文献学,就止于丢失精神的形数,同时也丢弃了我国特异的意识。”邓实在《国学今论》中也指出:“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其国者有其学。国学者,与有国而俱来,因乎地理,根之民性,而不可须爽高也。”

谈论中国“国学”之“本”,首先必须明确国学的本根在“本国”,以服务于本国的国家意识为第一要义。此外,还要明确“国学”之探讨,是以本国固有的文化为“本”,就像日本近代盛行的“国学”以排斥外来文化、主张以研究《古事记》《日本书纪》《万叶集》等古籍为“根本”,以阐发日本的“固有精神”为主旨。探讨我国之“国学”,即以中国固有文化为本根,例如中国“国学”者讲“国学”,大都以中国的经学、史学、诸子学、文学、哲学等为主要内容。偏离了“本国”之学,就不是“国学”,故而“国学”不仅以服务于本国的国家意识为“本”,而且还要以本国固有文化为“根据”。

(摘编自史少博《中国“国学”之本体》)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学”是国家之学,是阐释一国“固有之精神”的学问,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B.中国“国学”是中国之学,即中国之学术,是由我们自己国家产生、发展的学术。
C.“祖国”与“国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区别主要在于称呼别的国家时应用复数。
D.“国学”的“国”可指“国家”,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具有阶级性和社会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部分,从“国学”的定义写起,意在引出中国“国学”之本这一论题。
B.文章中间部分厘清了“国”与“本”的概念,最后明确了何为中国“国学”之“本”。
C.文章结尾,举日本事例,说明“国学”之探讨是以本国固有文化为“本”的。
D.文章循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写作思路,采用递进结构,论证层层深入。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学”是在自己的祖国孕育成长,可见,日本“国学”之“本”就是“日本”。
B.从时间上看,“国家”在阶级社会才产生,因此“国学”也应该诞生于有阶级之后。
C.“国学”与“国家”的自然环境、国民性格密切相关,后者决定着前者的内容。
D.我国要弘扬“国学”,就必须排斥外来文化,下大力气研究本国的经典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