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池莉专访:在生活中修行
“车、房,所有这些面上的东西我都不热衷。”2007年的春天,池莉在酒店大堂一边看手机短信,一边果断总结。这个终日白描物质的女人,自己却在恰当的时机看穿逃离,大约有十余年的时间,池莉不开自己的作品研讨会,不请著名人物作序或者写书评,拒绝电视,关闭博客。她在武汉市郊安家落户,自己种菜自己吃,满足于劳动后一身大汗,享受着与人世两不相争的快活:“上午我在阅读以赛亚·柏林的书,下午我在菜地里干农活。当家家户户炊烟升起的时候,我倚靠在篱笆上休息。”
在生活中修行
中国新闻周刊:你小说中的市井描写和你的清静生活差别很大,仿佛是一个人一边在茶馆说书,一边在庙里修禅。这种转换会让你觉得不适吗?
池莉:没有。如果不这样就不是我了。我就是需要这样,我一直都很静,而且还一直在刻意地修炼自己内心的平静。海必须很深很静,才可以在表面翻腾出各种浪花,很浅的水都是泡沫。作家要目光清澈,首先物质欲望要很少。
中国新闻周刊:你觉得自己达到了理想状态吗?
池莉:修身养性不是一天是一辈子的事情。而且修炼得越到位,感觉越好。中国式样的生活是从政治到社会到人事,到城市的每个角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综合状态。作家看得越深越透越好,写得越像越客观越好。
中国新闻周刊:除了阅读,你通过什么途径来观察这种复杂生活呢?
池莉:不需要什么刻意的途径啊!我就在生活。生活对我来说无处不在。不是你不出去就没有生活。对于一个修炼到一定层次的人来说,光是看和思想,就足可以达到生活的最深处;而一些生活现象与场景,在写作中就是技术性问题,很简单了。
中国新闻周刊:你会担心被时代淘汰吗?
池莉:任何时代都有不被淘汰的作家,也都会有作家被淘汰。作家和社会的变化是没有直接的关系的。关键在于作家自己。最好的作家无需把所有的职业都做完了再来写作。他把握的是人类的灵魂和精神状态。
幸福感与成败无关
中国新闻周刊:作家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文学新星丛书——《烦恼人生》里,你在前言中介绍,我只剩下了一个愿望:好好过日子。这个愿望如今变化与否?
池莉:我在80年代后期发愿,所谓好好过日子,就是要创建自己的生活方式。学会远离世俗热闹,断绝名利诱惑,让自己的文学感觉更敏锐,思想更深远和明澈,更有能力理解真实的众生并写好每一个文字。
20年前人年轻,名利愿望很强烈,不过同时也已经感觉和意识到了浮云遮日的可怕,那时候我要求自己开始“好好过日子”,也就是好好开始个人的修炼,目标是争取十年还有读者。感谢上苍!我的愿望基本实现。不过,我还在坚持修炼和进步。
中国新闻周刊:对于你来说幸福的元素除了写作,除了女儿,还有什么?
池莉:现在我对幸福的要求,不落在什么具体的元素上。不需要外部的任何形式来给予我幸福感。甚至它不具体地落在孩子、落在写作身上,更不落在名利上头。只要有心情,有能力而且有时间做我自己一心想做的事情,我觉得都很幸福,和事情的成败没有关系。
中国新闻周刊:现在的你,为何而写作?为谁写作?
池莉:现在的我,与从前的我一样:为自己天生的热爱而写作,为神交的读者而写作,为我母语的众生而写作。
知天命之年的池莉看上去大方得体,衣服颜色搭配及装扮和谐,头发一丝不苟,还有隐约的脂粉香,更像是一名外企女高管,精力充沛,不讲废话,谨慎而知进退。张爱玲在《我看苏青》里总结,驻颜有术的女人总是一、身体相当好;二、生活安定;三、心里不安定。因为不是死心塌地,所以时时注意到自己的体格容貌,知道当心。
《池莉影记》里有一张她上大学时的照片,连衣裙的棉布是她费好大劲才买到的,款式是自己设计的,并且为此制作了一条项链,巧妙遮住了一小块疤痕。如今的池莉仍然善于修饰,保养得当,甚至连声音都很年轻,包括语气和声调的起伏,略熟以后,她的诚恳和天真就像泉水里的泡泡一串串冒出来,但绝不水花四溅。
采访中,她拒绝摄影师近距离拍照,她自嘲不上相,“所有的摄影师都不喜欢拍我,没有轮廓。”她认为自己最好的照片都是家常的,因为只有家里人才懂得怎么拍她。她做得一手好菜,女儿赞扬作家妈妈的手艺,总是能够让自己胃口大开。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A.作为作家的池莉从始至终坚持“为自己天生的热爱而写作,为神交的读者而写作,为我母语的众生而写作”。
B.池莉对于复杂生活的观察不需要任何途径,因为生活对她而言无处不在,光是看和思想就足够了。
C.池莉的幸福不落在孩子、写作身上,更不落在名利头上。她强调只要有心情做自己一心想做的事情,就觉得幸福。
D.作为一篇人物专访(或人物通讯),本文全方位多角度地概括了池莉最主要的特点,即在生活中修行。
E.在写作上,本文大多通过语言描写来表现池莉对于物质生活的态度以及她当下的生活方式,让读者感觉真实可靠。
(2)本文以“车、房,所有这些面上的东西我都不热衷”为开头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即使不认识传主,通过作者的叙述你也会在脑海里产生一个“立体”的池莉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自古文人很注重自然和生活汲取,注重修行,譬如田园诗的鼻祖陶渊明。作为本文专访的对象,池莉同样注重生活修行。他们讲求在生活中修行的思想根源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0-20 10:02:5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社科文阅读(9分)
中国书法,从诞生时就有着知识记录、信息传播、思想交流、情感表达、学术研究、诗文写作等方面的巨大功能。这些功能,对华夏文化的建设与发展的意义,我们都不能低估,当然还有“文化传承”的价值。那林林总总的法帖,是有关中国政治、经济、宗教、学术、艺术的“文本”,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散佚丢失,同时仍有大量保存。“文本” 的文化传承价值,不可估量。另外,中国书法的审美价值世所公认。古人重视汉字书写的“实用”,同时也重视汉字书写的“审美”。古往今来,人们对书法的美有着更多的赞誉,就是因为汉字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而且具有审美价值。
如今,中国由传统的农业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现代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中国人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随之而来的,在国家管理、法律制定、经济运行、社会交往、知识与学术积累等实用性方面,汉字的毛笔书写已显得不那么重要了。从印刷技术的发明与广泛使用到硬笔书写的出现,到手工的打字机的出现,再到电脑的发明与普及,毛笔书写汉字的实用功能逐渐被弱化。但汉字的毛笔书写今天仍然存在并在一些方面得到了发展,原因就在于书法还 有审美功能。在今天,人们生活中的审美需求在增长,中国书法理所当然地被作为审美对象来欣赏,由此书法也进入了“艺术创作”领域。汉字书写的审美价值的彰显和提升是古老的中国书法进入现当代社会之后的历史性转变。中国书法的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在新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语境下,由传统社会的以实用为主、审美为辅变成了以审美为主、实用为辅。这一历史性转变,以及中国书法在中国当代社会中的意义、价值、地位的重要变化,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认真研究。
中国书法在当代社会的实用性弱化之后,仍然为大众关注。在现实生活中作为一种“显性”存在,作为现代中国文化整体中的一种“文化景观”和一种文化现象,它的“文化身份”是什么呢?它以什么样的“身份”与当代人发生联系呢?我们从具体的考察分析入手再到宏观的综合研究便会发现,中国书法是以不同的“身份”“介入”当代社会生活的。大致有三个方面:一是中国书法作为一种“艺术”,成为书法家 “创作”的对象;二是中国书法作为一种“文化活动”,成为大众积极参与的对象;三是中国书法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和文化现象,成为专家学者研究的对象。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书法”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书法从出现开始就具有非常强大的实用功能。
B、中国书法在华夏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方面一直发挥着“文化传承”的作用。
C、中国书法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从古到今都得到了人们同等的重视。
D 、中国书法在现实生活中仍然是一种“显性”存在,是一种“文化景观”。
【小题2】下列各项,属于中国书法在当代社会“仍然为大众关注”的主要原因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书法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而且具有审美价值
B.现代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中国人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C.中国书法的审美价值世所公认,而当今人们生活中的审美需求在增长
D.中国书法已成为书法家“创作”、大众积极参与和专家学者研究的对象
【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书法一直发挥着知识记录、信息传播、思想交流、诗文写作等方面的作用。
B.从印刷技术的广泛使用到电脑的发明与普及,毛笔书写汉字的实用功能完全丧失。
C.中国书法进入了“艺术创作”的领域之后,理所当然地作为审美对象被当代人所欣赏。
D.中国书法在中国当代社会的“文化身份”、功能、价值和意义都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痴狂才子钱钟书
李鹿
2010年11月21日是钱钟书的百年诞辰。这位“文化昆仑”的生日曾经鲜为人知,直到近年才大白天下,一是因为钱钟书本人也记不清自己的生日,二是他极不愿意被人祝寿,故而保密。在他八十岁那年,亲朋好友、机关团体、学界人士纷纷要给他做寿,一位朋友打电话来询问钱老生日具体是哪天,夫人杨绛玩笑着挡驾:“没有那一天啦!”原来钱钟书早已有言在先:“不必花些不明不白的钱,找些不三不四的人,说些不痛不痒的话。”这是典型的钱氏作风,淡泊名利,超凡脱俗,几乎是位出世神仙,不熟悉他品性的人难免觉得他“狂”。
钱钟书还有一个特点是“痴”,从小以此著称。不仅记不清自己的生日,穿鞋还分不清左右脚,上街迷路找不回宿舍,趁女儿睡着在她肚皮上画画,半夜拿竹竿帮猫儿打架……
他是“当代第一鸿儒”,也是一位痴狂才子。
为保护杨绛举起厚木板反击
钱钟书在小说里对男女之情冷眼旁观,似乎看破红尘,在生活中对杨绛却呵护备至,情深意切,是众所周知的佳话。他在杨绛睡着时用毛笔给她画大花脸;杨绛给他做饭,他心疼妻子劳累,写了“忧卿烟火熏颜色”。生活并非一直这样情趣盎然,在特殊时期,杨绛被人无理殴打,温文儒雅的钱钟书竟然冲出来举起厚木板反击,当时他的已经60多岁了。
那是 1972 年,钱钟书已经被打成“资产阶级学术权威”。一天,因为一件生活琐事,一位“革命女子”说钱钟书的女儿钱瑗“不是好人”,还打了她一耳光,杨绛出于一个母亲的本能,立刻还手,“这时两个‘革命男女’抓住我的肩膀和衣领,把我按下地又提起来,又摔下,又提起,又摔下”,杨绛回忆,她当时一声都没叫喊,钱钟书本来在房间里看书,该是听到撕扯中木架倒地的声音跑出来。看见妻子被打,“他举起木架子侧面的木板(相当厚的木板),对革命男子劈头就打。幸亏对方及时举臂招架,板子只落在胳臂肘上。 如打中要害,后果就不堪设想了。”当时钱杨二人都已 60多岁,对方夫妇只有40多岁,又比他们分别高出一头,杨绛赶紧拉了钱钟书回房,关上门,锁上锁。
杨绛后来写道,“打人,踹人,以至咬人,都是不光彩的事,都是我们决不愿意做的事,我们做了不愿回味的事。”在“文革”中钱钟书挨批,挨斗,被剃“十字头”,他都没有反抗,他一生唯一一次动手打人是为保护杨绛。
帮自家猫打败林徽因的猫
钱钟书和杨绛都很喜欢猫。解放后,他们住在清华,养过一只很聪明的猫。小猫长大了,半夜爱和别的猫打架。钱钟书特别备了一枝长竹竿,倚在门口,不管多冷的天,听见猫儿叫闹,他就急忙从热被窝里出来,拿了竹竿,赶出去帮自己的猫打架。当时,钱、杨夫妇与清华建筑系教授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是邻居,钱家的猫与林徽因的猫是最爱争风头的“情敌”,钱钟书如果看见自己的猫被林女士的猫欺负了,丝毫不客气,总要用竹竿教训“对手”。
林徽因也非常宝贝她的猫,说那只小黑猫是她一家人“爱的焦点”,任它淘气也一味护着,没人舍得打一下。杨绛说:“我怕钟书为猫而伤了两家和气,引用他自己的话说:‘打狗要看主人面,那么,打猫要看主妇面了!’他笑说:‘理论总是不实践的人制定的。’”
对女儿“痴情”专一
钱钟书和杨绛一生只有一个女儿钱瑗,小名阿圆。钱钟书从来摆不出父亲的威严,他比女儿还要顽皮。钱瑗小时候常说:“我和爸爸最哥们,我们是妈妈的两个顽童,爸爸还不配做我的哥哥,只配做弟弟。”
有一次,钱瑗大热天露着肚皮熟睡,钱钟书就给她肚皮上画个大脸,被杨绛一顿训斥,不敢再画。每天临睡他还要在女儿被窝里埋置“地雷”,把大大小小的玩具、镜子、刷子,甚至砚台或大把的毛笔都埋进去,等女儿惊叫,他得意大乐,恨不得把扫帚、畚箕都塞入女儿被窝。女儿临睡前必定小心搜查一遍,把被里的东西一一取出。这种玩意儿天天玩也没多大意思,可是钱钟书百玩不厌。
杨绛写到:“钟书的‘痴气’也怪别致的。他很认真地跟我说:‘假如我们再生一个孩子,说不定比阿圆好,我们就要喜欢那个孩子了,那我们怎么对得起阿圆呢。’提倡一对父母生一个孩子的理论,还从未讲到父母为了用情专一而只生一个。”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本文用较少篇幅写了钱钟书的“狂”,用较多篇幅写了他的“痴”。写钱钟书“痴”时采用了小标题的形式,新颖独特。
B.钱钟书夫妇住在清华时养过一只聪明的小猫,两人很喜欢这只猫。他们的邻居也非常宝贝自家的猫,两家因为两只猫打架而伤了和气。
C.文章引用了钱钟书妻子和女儿的话,属于语言描写,从正面突出了钱钟书的形象,这样的形象让人感觉亲切。
D.钱钟书八十岁那年,很多人要为他做寿,钱钟书对此持反感态度,这种典型的钱氏作风让打算为他做寿的人难免觉得他“狂”。
E.“文革”中钱钟书的妻子杨绛被打,钱钟书为保护妻子举起厚木板反击。对于钱钟书的动手打人,杨绛认为是不光彩的事。
【小题2】钱钟书的“痴狂” 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请根据全文内容分点概括。
【小题3】文中画线部分对人物的描写非常生动, 请简要赏析。  
【小题4】钱钟书是一代学术大师, 多数传记都选取赞美其学术成就的材料, 但本文较为独特。你认为这篇传记的选材有何特点?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徽派朴学—刘师培
刘师培(1884-1920),字申叔,号左庵。江苏仪征人,居扬州。1903年会试受挫,在上海结识章太炎等,受其影响,赞成“光复”,改名光汉。晚清学者,经学家。刘师培幼承家学,12岁已读毕《四书》《五经》,18岁为县学生员,19岁中本省乡试举人。青年即沉思著述。光绪二十八年(1902)中举人。20岁至上海与章炳麟(太炎)交游,即倾向革命,著《中国民约精义》和《攘书》,排抵专制。《苏报》案起,集合同志创办《警钟日报》,任主笔,继续倡导革命。邓实等创办《国粹学报》,刘师培为主要撰稿人。《警钟日报》被封后,他至芜湖,为皖江中学教员,创白话报。后刘师培东渡日本,与章炳麟友谊相得,为《民报》撰稿人。又与张继创立社会主义讲习会,于民族主义革命之外,复提倡民生主义,要求解除民生疾苦。又创《衡报》,提倡社会主义与无政府主义。后来在日本与章炳麟因思想分歧而反目,且又有友人邀他返国。刘师培返国后,即投两江总督端方幕府。1907年前后,刘师培在转到南京的两江师范学校任教,与李瑞清等成为当时该校50多位教席中的名教授。1911年冬,刘师培离开两江师范,随从端方入川督办川汉、粤汉铁路。后又至山西,再由山西入北京,加入“筹安会”,为袁世凯阴谋称帝效力。在袁世凯死后,1917年蔡元培为北京大学校长,刘师培被聘为北大中国文学门(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前身)教授,直至1919年主编《国故》月刊,反对新文化运动。1920年因肺病逝于北京大学,终年仅35岁。
刘师培从开蒙起便饱读经书,八岁就掌握了《周易》的变卦方法。刘师培的经学研究,渊源于其家学传统。其曾祖刘文淇、祖父刘毓崧、伯父刘寿曾,世居江苏仪征,都是乾嘉汉学传统的知名学者,以三世相续共注一部《春秋左氏传》而著称。刘师培处于乾嘉学派日益衰竭之际,但因家庭以朴学相传,犹有其经史小学的固有基础,又值新学东渐,所涉当时新学亦广,在短短不到17年的时间内,著作甚丰。可以说其学出于徽派朴学,而不固守徽派朴学,创立新义,既富且精。他的学术思想史及文学史论著,均具有时代色彩,其形式和内容均与旧学有所不同。
刘师培作为近代经学名家,他的经学研究具有新的特点。1903年至1907年间,当刘师培置身于革命阵营的时候,他的经学研究便是宣传资产阶级民主。在《两汉学术发微论》《群经大义相通论》《读左札记》等著述中,发掘经籍中有关“民本”的思想材料,以证明封建君主的不合理,论证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必要性。刘师培因排满而究心经学,并将经学引向与现实政治相结合,这也成为近代经学的主要特征。刘师培继承仪征刘氏世代研究《左传》的家学,对南北朝的经学形成,汉代经学与宋代经学的异同,清代经学得失以及经学的发展都作了有益的探讨。先后撰述了《左传一地二名考》《官制异同考》。
刘师培之教授文学,一如其讲经学,始于文字训诂,而及于历史流变。其《中国文学教科书》,即后来所谓“文字学”;其《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材料丰富,评论简要明确。刘师培的文学思想,不完全是保守的。他受时代思潮的影响,认为文学亦是进化的,而不是退化的。文学由深而浅,由文而质,不是退化,而是进化,以其便于开通民智,增长人民文化知识。刘师培认为,古代文词不可骤废。他主张“近日文词,宜区二派:一修俗语,以启瀹齐民;一用古文,以保存国学;庶前贤矩范,赖以仅存”(《论文杂记》)。他的文论著述,可供文学史及文学理论批评研究之用。
刘师培一生短暂,但著作颇丰,其中关于论群经及小学者二十二种,论学术及文辞者十三种,群书校释二十四种,这些著作收录在钱玄同编辑的《刘申叔先生遗书》中。另有《论文杂记》单行本。少量诗、文、词作品,为其著作所掩。
相关链接
①刘师培作为经学大师,在继承《左传》家学的同时,善于把近代西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和成果,吸收到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来,开拓了传统文化研究的新境界,成果很多。他运用进化论思想研究古代社会生活的《论小学与社会学之关系》《读书随笔》《国学发微》《小学发微补》等,具有开创意义;关于《左传》的研究成果,有《春秋左氏传古例诠征》《春秋左氏传例略》《春秋左氏传答问》《春秋左氏传时月日古例考》《读左札记》等。他研究《周礼》所著的《周礼古注集疏》《礼经旧说考略》《逸礼考》以及《古书疑义举例补》《论文札记》等,都有较高的学术地位。
②鲁迅先生在1928年时说:“我看过的已刊的书(指中国文学史一类),无一册好。只有刘申叔(刘师培)的《中古文学史》倒要算好的,可惜错字太多。”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著名演讲中,鲁迅推荐说:“研究那时的文学,现在较为容易了,因为已经有人做过工作……辑录这时代文学讲座有刘师培的《中国中古文学史》……对于我们的研究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声明:“我今天所讲,倘若刘先生的书里已详的,我就略一点;反之,刘先生所略的,我就详一点。”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刘师培年轻的时候受章太炎影响,20岁时就投人革命,并发表文学作品抵抗专制。此后多年继续为革命贡献自己的力量。
B.刘师培在日本因思想分歧与章太炎反目,回国后转投封建势力阵营,曾在两江师范学校任职,后为袁世凯复辟效力。
C.在乾嘉学派日益衰竭之际,乾嘉汉学传统的知名学者刘文淇、刘毓崧、刘寿曾,相续共注一部《春秋左氏传》。
D.刘师培不满清人的统治究心经学。他一生证明封建君主的不合理,论证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必要性。
E.刘师培教授文学和经学一样都从文字训诂开始,并于历史流变中发展创新。鲁迅先生对刘师培的《中古文学史》有较高的评价。
【小题2】为什么说刘师培“其学出于徽派朴学,而不固守徽派朴学”?请简要分析。
【小题3】刘师培对近代经学研究具有哪些新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4】刘师培为何“一生短暂,但著作颇丰”“有较高的学术地位”?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硅化木上的古代文化
硅化木主要形成于中生代的侏罗纪和白垩纪,它以特有的方式保存着大自然的秘密,也在人类的历史长卷中镌刻下独特的文化印记。
硅化木是石化的古植物遗体,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化石。通过硅化木我们可以获得当地、当时的古气象资料,如太阳光照长短、雨水丰沛程度、千百年间的气候变化、植物群落组合、地域之间及经纬度变化关系等,是研究中生代地球生物变化和地层变迁的重要依据之一。
硅化木文化,于古今中外,源远流长,是一种独特而珍贵的文化载体,蕴涵着重要的人文意义。硅化木自古就被文人墨客誉为“立体的画、无声的诗”,更有吟咏硅化木的诗句:“居无玉树不亨通,家有祥石乃兴旺。”追溯硅化木的人文历史,人们对硅化木的喜爱情结归根于“德”“坚”“神”“寿”4个字。“德”反映其品格,“坚”突显其质地,“神”代表崇敬,“寿”寓意为心愿。
中国古代将硅化木称为松化石(松石)。中国人很早就认识了松化石,认为其乃松化为石。在中国古代地理书、史书、地方志、笔记、游记等文献中均有关于松石的记载,随着时间的流转,松石也蒙上了神秘的色彩。
成书于战国初期的《山海经》,对硅化木有“不死树”“文玉树”“圣树”之说。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编纂的《尚书·禹贡》曾记载古代九州之一的青州出“铅松怪石”。据后人考证,所谓怪石,即“似玉非玉,似石非石”之物,这种怪石很可能是松化石,这种推测也可以在明代阎士选《松石记》的记载中得到印证。他在《松石记》中记述了古青州一带的东海大竹岛中有松化石。
东晋的医学家葛洪在研究长生不老药时,研究了一种叫石芝的木化石,并做了相关的记载。据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金石部》新增药物品种的考释,引葛洪曰:“石芝者,石象芝也。……石桂芝生石穴中,有枝条似桂树,而实石也。高尺许,光明而味辛。”根据上述对石桂形态特征的描述,可以推测石芝便是一种硅化木。
唐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从西域带回三宝:贝叶梵文真经、佛祖如来肉身舍利子和西域回纥神木。这三宝之一的神木,也就是当今新疆一带的硅化木。
宋朝矿物岩石学家杜绾认为硅化木的形成是因为“一夕大风雨,忽化为石”。他的“一夕大风雨”,显然是指自然界的突然剧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火山爆发、地壳移动、泥石流等;不过这个“忽”字,以现在的观点来看,实际上这一“忽”就是上亿年。宋朝天文学家、药物学家苏颂认为“松久化为石”,一个“久”字,一个“化”字,可谓言简意赅、一语中的,说出了硅化木形成的过程。现代地质学研究认为,这种化石可能是生长于1亿多年前的蕨类植物的遗骸。
承载着古代文化的硅化木,带给我们的是“凤凰涅槃”般的神奇想象,是化瞬间为永恒的生命启迪……它产生的美感让人们只可意会,难以言传。文字的发明使我们的文明得以传承,硅化木这部无字的天书却也默默地将大自然的变迁忠实地记录、保存下来。经过科学工作者的发掘、整理,相信这神奇的石头会告诉我们更多的未解之谜。
【小题1】下列表述,不属于人类历史长卷中独特的“文化印记”的一项是
A.硅化木是一部“无字的天书”,保存着大自然的秘密,我们可以从中获得许多珍贵的古气象资料。
B.硅化木自古就被文人墨客誉为“立体的画、无声的诗”,还曾留下直接吟咏硅化木的诗句。
C.中国古人认为硅化木是松化之石,又称松石,并在地理书、史书、地方志、笔记、游记等文献中留存了关于松石的记载。
D.先秦的古籍《山海经》称硅化木为“不死树”“文玉树”“圣树”,给硅化木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德”“坚”“神”“寿”四字体现了古人对硅化木的喜爱情结,它们分别代表了古人赋予硅化木的不同寓意。
B.据后人考证,孔子编纂的《尚书·禹贡》中记载的“似玉非玉,似石非石”的东西就是松化石。
C.根据东晋医学家葛洪“石芝者,石象芝也……而实石也”的描述,人们推测石芝便是一种硅化木。
D.现代地质学研究认为,硅化木可能是生长于一亿多年前的蕨类植物的遗骸,其形成过程非常漫长。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玄奘从西域带回的“三宝”之一回纥神木就是当今新疆一带的硅化木,这既可证明硅化木形成的地域之广,也证明它当时已备受珍视。
B.宋朝学者苏颂说“松久化为石”,“久”与“化”都精辟贴切;而另一位学者杜绾认为是“一夕大风雨,忽化为石”,“一夕”和“忽”则均属谬误。
C.硅化木让现代人产生许多神奇的想象,带给人们生命的启迪和难以言传的美感,是蕴涵着重要人文意义的珍贵文化载体。
D.硅化木沉默而忠实地记录了大自然的变迁,其中仍蕴藏着诸多未解之谜,等待人们去发掘、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