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钱穆:你是中国人,不要忘记了中国
潘剑冰
钱穆,字宾四,江苏无锡人,著名历史学家,国学大师。其《国史大纲》被公推为中国通史最佳著作之一。1949年秋,任香港亚洲文商学院院长;1950年,在香港创办新亚书院,1990年去世,是当代中国声名赫赫的一位文化宗师。
在《国史大纲》的引论中,钱穆说:“唯藉过去乃可认识现在,亦唯对现实有真实之认识,乃能对现在有真实之改进。”“故欲其国民对国家有浓厚之爱情,必须先使其国民对国家已经之历史有深厚之认识。”余英时认为钱穆毕生以抉发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主要精神及其现代意义为治学宗旨。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研究历史的人总是好旧的,所以女人嫁给历史学家肯定是不会错的。钱穆在北京教书时,中式的长袍已经成了一种落伍的标志。但是钱穆看到好友陈寅恪穿长袍,他也改穿长袍,并把这一习惯一直坚持到老。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时,钱穆以这样最直接的方式宣布自己将坚决捍卫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这是需要很大的勇气与毅力的。
钱穆在燕京大学的时候,作为一所美国人创办的教会大学,燕大的水电费催缴单都是用英文写的,对此,大家也觉得很正常。但是钱穆不干了,他每个月接到水电缴费单后都把它扔到一边。后来学校派人来质问这个“老赖”,钱穆告诉来人:“我是学校聘用的一个国文教师,不必要认识英文。为什么你们在中国办学校要用英文发通知?”
钱穆在中学执教时有一段时间兼过英文课,他的英文水平看懂水电单绰绰有余,他的理由无非是外国人在中国办学校就得用中文,这种行为是一种保护民族文化的本能。为此,他不惜当刺头儿。
值得一提的是,在一次燕大校长司徒雷登与教师的宴会上,钱穆大胆直言,批评燕大各楼的起名问题,说入校门即见M楼、S楼,不伦不类,既然在中国,就应该起个中国名字才是。司徒雷登最终接受了钱穆的建议,事后,他按照各楼美国捐建者名字的汉译,将M楼改为穆楼,S楼改为适楼,办公楼命名为贝公楼。有人跟钱穆开玩笑说:“正是因为你的提议,学校以你的名字来命名一座楼,与胡适各分各占一楼,你真是荣幸啊!”新中国成立后,燕大并入北大,北大搬到了燕大的校园,现在北大校园的未名湖,就是当年钱穆起的名。
在钱穆的心目中,一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髓首推其历史,他认为一个国民只有充分了解本国的国史,才能建立起对国家民族的“信仰”。
钱穆欣赏顾炎武的观点,认为“亡国”与“亡天下”有着本质的区别,“亡国”不过是改朝换代,而“亡天下”则意味着一国精神文化的消亡,这才是最可怕的。
1950年秋,钱穆在香港创办“新亚书院”,期间历经坎坷与打击,艰辛难为外人道也。彼时已经功成名就的钱穆完全可以不用去自讨苦吃,但他看到许多流亡到香港的青年人彷徨无着,失去精神支柱,觉得自己应该尽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经世救国的责任,借由在百年殖民之地上办校之机,倡导中国文化,让流亡者别忘了要做中国人。
1986年6月9日,九十二岁高龄的钱穆在台湾自己的寓所素书楼讲完最后一课,从此告别杏坛,他给自己的学生留下了最后赠言:“你是中国人,不要忘记了中国!”毫无疑问,钱穆心中的“中国”正是一个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灿烂文明的中国。
1990年8月30日晨,风雨之日,钱穆于台北杭州南路新迁寓所去世,享年96岁,身后留下一千四百万言的著作。1992年,钱穆魂兮归来,归葬太湖水滨。而他留在岭南的足迹,也被历史一路仔细搜集,成为后人阅读钱穆时一个绕不过去的章节。
钱穆的学生余英时在他逝世后写下了这样的挽联:
一生为故国招魂,当时捣麝成尘,未学斋中香不散。
万里曾家山入梦,此日骑鲸渡海,素书楼外月初寒。
(节选自《名人传记》2014年第5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学生余英时认为,作为一代文化宗师的钱穆是以阐述和发挥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主要精神为毕生治学宗旨的。
B.“女人嫁给历史学家肯定是不会错的”一句看似闲笔,且有明显戏谑意味,但活跃了文章气氛,也自然引出了关于钱穆的轶事。
C.在面对西方文明的冲击时,钱穆总是非常直接地宣布自己坚决捍卫本国和本民族的文化,这需要很大的勇气与毅力。
D.钱穆同意顾炎武的观点,认为“亡天下”远比“亡国”要可怕,因为“亡天下”意味着一国精神文化的消亡。
E. 钱穆创办“新亚书院”时,已然功成名就,之所以要自讨苦吃,是要倡导中国文化,进而可以获得在殖民地香港办校的机会。
【小题2】全文以哪些具体事例来表现钱穆先生一生奉行保护民族文化的思想?
【小题3】有人说余英时的挽联非常准确地概括了钱穆先生一生的治学和情怀,试进行简单分析。
【小题4】结合全文,联系现实中的具体事例,谈谈你对钱穆捍卫民族文化的思想及行为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5-17 08:43: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给房产政策排排队
李杰
据说,福建漳州的市民已经开始怨声载道了,说外地投资者炒高了当地的房价,但是这虚火上升的房市,真不是这些辛辛苦苦存点钱,怕被通胀吃了,又没有其他投资渠道的小投资客的错。那到底是谁的错?   
回答这个问题,需要给去年以来令人眼花缭乱的“新国十条”“国五条”“新国八条”等房产政策排排队。
首先,这些北漂的福建人是在北京的限购令下转到漳州去投资的。目前的限购范围是“各
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和房价过高、上涨过快的城市”,这样的限购范围已经让买房的资金集中到像漳州这样的四线、五线城市了,结果当然是推高这些城市的房价。这颇有
点拉别人下水的嫌疑:既然我们大中城市房价都高了,你们四线、五线城市不准独善其身,
要死大家一块死,让高房价的虚火烧得更广阔一些吧! 
既然如此,是否四线、五线城市也要限购呢?那钱就往农村菜地跑了。农村也限购?那就
请取消房市吧,宣告几十年的市场化改革在房地产上的失败,让我们回到计划时代的福利分房,大家均贫富。
限购在政策效果上,表面上暂时控制了有钱人聚集的北京、上海的房价,但实际上却推高了普通人聚集的中小城市的房价,这公平吗?近期的房产政策中,这是我最不赞成的一项。
相反,放开市场,在北京、上海开建像英国海德公园旁边的海德公园一号,或像迪拜的那栋会随风360度转的豪宅,同时保证买房人的隐私、安全,高端的投资客就会转向消费这些高端房产,而不会出现一个富人买了88套低端房产的情况。
所以,中低端房产价格上升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市场房产的供给结构被扭曲:安全的豪宅缺失,金主们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只能跟穷人们抢房子去了。
房产税政策也有类似的问题。重庆的房产税就是对豪宅开刀,对豪宅的消费征收高额税收。富人多交点税本来无可厚非,但是他们的收入所得税已经交了。如果觉得他们交得不够,可以提高所得税率,或者加强征收,减少逃漏税,而不是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要重复地为自己的财富交税。或者鼓励他们向陈光标学习裸捐,到处散钱,这样既能帮助落后群体,又能给富人们应有的声誉。
房产税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税”这个宇。去年税务总局决定要在来年给大家有效地减
税,藏富于民。但是今年以来,减税的新闻没看到,充斥眼球的都是房产税、土地增值税、
营业税,以后估计对卖房的差价也得征收资本利得税了。我很赞成这种观点:请政府在每增加一项税收的同时,减少另一项税收,即使没有还富于民,至少也得保持总体税负的稳定吧。
我给房产税排队的结果是:也是我不赞成的,但是不像对限购令那样毫无保留地反对。如果国家能保证收上来的税收能真正用于改善民生,而不是仅仅增加了官员们“寻租”的资本,而且不增加总体税负,房产税当然还可以是政策选项之一。但是要满足这些前提条件尚需时日,而且可能时日不短。所以,到我们能够保证钱的使用效率的时候再开征房产税吧。
所有房产政策中,让我举起两只大拇指赞扬的就是高首付政策。毫无疑问,中国房地产有泡沫,而我们知道泡沫是不好的。最不好的情况是,房产泡沫延伸到银行体系,让银行的贷款来支持、消化房产的泡沫。经济危机经常伴随着银行危机,而银行危机很多是由于房地
产的泡沫破裂所导致的。这次美国的次贷危机就是一个血淋淋的例子,1997年的东亚金融
危机也是如此。
所以,应该给房地产市场跟银行体系建一个防火墙,而这个防火墙就是高首付:首套房子的首付可以是50%,二套的首付可以是60%,三套以上可以是100%。当首付达到100%,房产市场基本就不关银行的事了。
有了高首付的保护,银行体系要受到损失必须等到房价大跌50%—60%以上,这在中国下跌也只是让银行刚开始损失而已,离重大损失还早。因而,只要保证了金融体系的安全。房产市场的涨涨跌跌都只是牵涉到投资人自己的钱,不关别人的事情,不会造成太大的负面影响,国家也不需要干预太多。
美国次贷危机的最根本原因就是银行贷款给不够资质的买房者,近乎零的首付,让银行承担所有的风险,银行又把这些次贷证券化打包,卖给全社会的投资人,进一步把风险向金
融体系以外传播。而这样风险的产生和传播恰恰可以通过高首付来消除。
另外,让我举一个大拇指的政策是合理的利率和汇率政策。
提高存款利率,让大家存款不被通胀侵蚀,减少大家恐慌性投资的冲动;提高贷款利率,加大房贷的资金成本。这不仅对压低房价有作用,对全社会的通胀管理也很有好处。
(选自《南方周末》有删节)
【小题1】下列各项,不属于作者反对房产限购政策的原因的一项是(  )
A.限购的政策效果不如想象中的理想,限购造成了不公平。
B.四线、五线城市的限购,宣告几十年的房地产市场化改革的失败。
C.限购不如放开,调整市场房产的供给结构,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
D.目前的限购范围,推高了四线、五线城市的房价。
【小题2】关于房产税政策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对豪宅征收高额税收,客观上是让富人为自己的财富重复交税。
B.征收房产税至少在眼下是不合时宜的。
C.国家应该保证税收能真正用于改善民生,而不能成为官员们“寻租”的资本。
D.今年以来,房产税、土地增值税、营业税、资本利得税等税种充斥眼球,并不如税务总局所言有效减税,藏富于民。
【小题3】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为了帮助落后群体,给富人应有的声誉,政府可以要求富人多捐款。
B.开发安全的豪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富翁抢购中低端房产的热度。
C.漳州房价上升,根本原因并非外地投资者大量涌入当地房市。
D.合理的利率有利于全社会的通胀管理,且能有效地抑制房价。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傅惟慈——打完最后一手牌
施雨华
跟傅惟慈先生结缘,是七八年前的事了。
当时我编辑《南方人物周刊》“怀念”栏目。2005年9月梅绍武先生病逝后,主编约人写纪念文章。梅先生是梅兰芳之子,也是著名的翻译家。我给梅先生的老友李先生打电话,李先生说写过文章,没必要重复,但他可以介绍一位跟梅先生也很熟的老友给我,便是傅惟慈先生了。
傅先生爽快地答应了我,语气中透着老北京的爽朗。我趁便向他表达了敬意——我读过他不少译著,受益匪浅,尤其喜欢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格林的《权力与荣耀》。傅先生很意外,也很高兴,他原以为爱读外国文学的人已经很少了。
傅先生又说,格林的小说他个人最喜欢的是《一个自行发完病毒的病例》。我不揣冒昧地说,国内已有的格林译本中《布赖顿硬糖》令人读不下去。傅先生表示赞同:“第一句就错了!”并说他的学生有个比较好的译本,他会在校改后交给上海译文出版社。
后来读了傅先生的文集《牌戏人生》,才知道1981年10月他曾和格林在伦敦会面。此前,他还在以出产棒糖闻名的布莱顿住过两天。“书本里探索了二十余年格林创造的奇妙的国土后,我已经踏上了其中一个小小的角落了。”傅先生告诉格林,中国已经有人译出《一个自行发完病毒的病例》,但尚未出版。
没过多久,傅先生如约寄来一封邮件。除了怀念梅先生的文章,还附上一本《月亮和六便士》,稿子是手写的,字迹清晰而秀逸。我小心翼翼录入电脑中,又仔细查对了几遍,发在2006年9月下旬那期杂志,并给傅先生寄去了邮件。
不想几天后接到傅先生电话,问我为何迟迟不发稿件。我表示再寄一次也无妨。直到傅先生告诉我,两次寄的样刊先后送到,我心里一块石头才落了地。
此后,我们偶尔会通个电话。
2008年,译林出版社推出容纳了格林5部作品的一个集子,收入了傅先生所译的《问题的核心》。
2010年,一直想做一个翻译家系列访谈的我,头一个想到了傅先生,终于跟他约定,10月下旬时去拜访他。
老先生有午睡的习惯,我们约在了下午3点半。上午先去采访了主编《海外中国研究丛书》的刘东老师,下午如约来到傅府。
傅先生直接把我领进了他的卧室。那是一个不算很大的房间,摆下一张床、一个书架、一张小桌子,已经令人感觉局促。傅先生坦言不喜欢采访,最好是像朋友一样闲聊,但当我把录音笔搁在小桌子上时,他还是默许了。
他送了我两本格林小说译著:《一支出卖的枪》和《布赖顿棒糖》——Brighton Rock是当地流行的一种30厘米长的薄荷味棒棒糖,译为“硬糖”是不准确的。让我吃惊的是他一开始就说自己已经不想再搞翻译,一则他原本就不算用功的人,二则当初他搞翻译是不甘心做机器上的齿轮,总被外力推动,翻译虽然只是文字游戏,却也需要一点独立思考和创造性,他想借此夺回一点点人的自由和尊严。
对于文学,傅先生似乎失去了一直怀有的在我想象中依然炽烈的感情。他倒是很真诚地向我推荐刚读过的一本书:《赵俪生高昭一回忆录》。在他看来这对比他年长的夫妇,才真活明白了,写下的文字才真有力量。我现在已经记不清,是不是傅先生主动提起了生死这个话题。我说上午采访刘东老师,他还引了宋人张载那句“存,吾顺事;没,吾宁也”。傅先生问我是哪几个字,并取出一个小本子。他说他喜欢陶渊明的诗:“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为他写下那句出自《西铭》的话时,我留意到本子上还有些他自己抄录的关于生死的只言片语,猛然省悟,傅先生已经进入生命的某一个阶段。对他而言这不是一个观点,而是时刻要面对的真问题了。
聊了大约3个小时,傅先生留我吃晚饭。他和老伴吃得很少,却特意让保姆做了一大碗炖肉,那是他年轻时钟爱的食物。我们的口味不只在文学方面相近,但在我心里却有种异样的感觉——好好陪前辈聊聊天,或许比采访更重要。
回到广州后,我没整理那天下午的录音,仿佛是在遵守不写稿的默契。倒是买了赵俪生先生的另一本书《桑榆集》,寄给了傅先生。现在想来我是“直译”了他那句“不喜欢采访”的话,假如“意译”又会如何?
昨天得知傅先生辞世,翻来覆去怎么也找不到那段录音,或许这也是冥冥之中有天意。
傅先生喜欢尼赫鲁的比喻:“人生如牌戏,发给你的牌代表决定论,如何玩手中的牌却是自由意志。”如今他打完了最后一手牌,祝愿这位爱远行的人一路上“不喜亦不惧”。
(选自《南方周末》,文章有删改)
【相关链接】傅惟慈,著名翻译家,生于1923年,2014年3月16日在北京去世。傅先生精通英、德、法、俄等多国语言,翻译多部经典文学作品,影响巨大。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与傅老的最后一次会面是全文的重点,因为“我”能够理解傅老的人生态度,所以傅老倍感高兴,虽然自己不宜吃炖肉,但仍让保姆为“我”做了一大碗。
B.虽然是为著名的翻译家作追怀文章,但作者并非一味强调傅老在翻译领域的成就和影响,而是以对待一位平凡老人的态度架构,平中见奇,淡中显情。
C.这篇纪念文章,作者以与傅老的交往为线索,回忆了两人之间的交往过程,表达了真切的缅怀之意。
D.“布赖顿棒糖”在文中两次出现,虽然“硬糖”“棒糖”只一字之差,但作者的意图却非常明显:在对待翻译上,傅老有着一般从事翻译工作的人所不具备的认真态度。
E.卧室的简朴、局促,使作者感受到了傅老生活的窘迫,虽然物质上并不丰裕,但傅老仍旧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小题2】文章划线的句子有什么含义?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小题3】傅惟慈在文学翻译领域成就斐然、影响巨大,试结合文本,说明其原因。
【小题4】文章以尼赫鲁的话作为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蔡元培的富贵
蔡元培可谓传统中国的最后一人,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人。在这方面,张謇、章太炎等人旧而少新,胡适、鲁迅等人新而少旧,只有蔡元培先生在新旧、士仕、政道之间出入自如。
说蔡先生的传统,有很多角度,其中之一是蔡元培一生没有置备私产。他亲历清朝、民国,为国家社会服务多年,地位不可谓不高,为家为私的机会很多,但他没有谋私谋家,一生搬家多次,只是租居而已。这样的国士或说“国之重臣”,确实有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士大夫的品德,那就是以国事、天下事为念。
蔡元培做官的机会太多,完全可以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富贵于他是可望可即之事。但蔡先生一生清贫,尤其是晚年寓居香港期间,经济上甚是困窘。蔡先生的儿子蔡怀新证实,父亲置业并不困难,后来不仅没有置业而且没有积蓄的原因是,收入多,支出也多,主要支出除购买中外图书典籍外,还有捐助社会公益事业及接济有困难的亲友、学生。
一生受惠于蔡元培先生的人太多了。陈独秀、鲁迅、胡适、梁漱溟、***、刘开渠、王云五这些人,还有众多的学生、看门人,都得益于蔡元培先生。有人回忆:先生晚年旅居香港,生活极端拮据,仍不忘周济他人。当时有一位广东籍诗人名叫廖平子,恬淡高洁,不屑钻营,家无隔夜之粮。蔡元培知道廖平子生活清贫,每月赠法币十元,数年不断……可见蔡先生的豪情出于至诚。
蔡元培先生病逝,国民政府给他发布了褒扬令,称赞他“道德文章,夙孚时望”,“推行主义,启导新规,士气昌明,万流景仰”,***在唁电中称其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蒋梦麟的挽联是“大德垂后世,中国一完人”,吴稚晖的挽联是“平生无缺德,举世失完人”。
一般的官吏极易为官场习气所染,他们习惯了当官做吏后,便难以回归平实,再难以自食其力。在这方面,蔡元培先生的自信与自足是少有的。
1907年5月,40岁的蔡元培放弃国内的身份地位,在驻德公使孙宝琦的帮助下前往德国,入莱比锡大学听课,再次学习,历时4年之久。
因为公派留学机会搁浅,蔡元培决定自费,当时他还需要抚养妻儿四口。为此,蔡元培给当时在德学习的唐绍仪的侄子唐宝书、唐宝潮等兄弟四人做家庭教师,为他们讲授国学,每月报酬100马克。他的挚友张元济先生向上海商务印书馆商洽,特约蔡元培在欧洲为该馆著文或编译,每月稿酬100元,如此保证蔡元培留学所需,并维持其在国内的妻子儿女的生活。
蔡无培自称“好好先生”,但其实是“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他终生都涉足官场,辞职于他几乎是家常便饭。
1898年,32岁的蔡元培时任翰林院编修。传统中国社会,中进士点翰林后,就意味着升官发财、光宗耀祖、封妻荫子,更意味着身系国之重望、位列写史的行列。但当年戊戌政变后,蔡元培仍选择了辞职。1900年,34岁的蔡元培已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一年多,学堂新旧势力争执不断,他支持新派,遭到出资人的干涉。蔡元培断然辞职。1902年,36岁的蔡元培时任南洋公学特班总教习一年多,学校发生学潮,蔡元培支持学生退学,他自己则辞职。1912年,46岁的蔡元培就任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7月2日,为抵制袁世凯专制独裁,辞职。1917年,51岁的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7月3日,因抗议张勋复辟,他向总统黎元洪提出辞职。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部分学生被捕,蔡元培四处奔波,救助被捕学生,学生获释后,蔡元培向总统徐世昌递送辞北大校长信,于当晚离京。
有人统计,蔡元培先生一生辞职有24次之多,其中为北大辞职7次。
美国著名哲学家杜威曾说:“拿世界各地的大学校长来比较一下,牛津、剑桥、巴黎、柏林、哈佛、哥伦比亚等大学,这些学校的校长中,在某些学科上有卓越贡献的,固不乏其人;但是,以校长的身份,领导那所大学对一个民族、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外,恐怕找不出第二个。”
恩格斯曾称赞但丁说:“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我们看蔡元培先生在传统中国向现代中国转折中的位置,庶几近之。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只有蔡元培先生在新旧、士仕、政道之间出入自如”一句,可见作者对蔡元培的钦佩、赞叹之情,也流露出作者对张謇、章太炎等人的轻视态度。
B.蔡元培为官多年但没有积蓄,主要原因是他把所有收入都捐给了社会公益事业及接济有困难的亲友、学生。
C.作者借蔡元培病逝后各方的反应,赞扬了先生在学术领域的重要地位和道德领域的垂范作用,表达了对先生逝世的惋惜。
D.蔡元培为官期间屡次辞职,有人统计,他一生辞职多达27次,可见其做人缺乏变通、做事缺乏毅力和坚持。
E. 作者通过客观的史料、文字资料,介绍了蔡元培的为人和社会影响;在编排、叙述的过程中,又融入了自己态度鲜明的主观性评价。
【小题2】蔡元培性格中有哪些让人钦佩的特点?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如何理解“蔡元培可谓传统中国的最后一人,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人”?这一句在全全文中有何作用?
【小题4】有人说,蔡元培一生为官但生活清贫,此文应以“蔡元培的清贫”为题更妥。请结合全文,条理清晰地表达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粤港澳大湾区,由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的珠三角九市组成,位于沿海开放前沿,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放眼全球,世界上最著名的湾区经济体目前有三个。产业湾区——东京湾区,世界上第一个主要依靠人工规划而缔造的湾区。2016年,该湾区GDP达到1.3万亿美元,是日本最大的工业城市群和国际金融中心、交通中心、商贸中心、消费中心。金融湾区——纽约湾区,由纽约州、新泽西州、康涅狄格州等联合组成,其2016年GDP总量达到1.4万亿美元。科技湾区——旧金山湾区,美国西海岸加利福尼亚州北部的一个大都会区,陆地面积18040平方公里,人口超过760万。

相较世界三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涵盖1l城56500平方公里,接近纽约、旧金山和东京三个经济区的面积总和,仅凭占0.6%的国土面积,贡献了中国GDP总量的12.57%.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实现GDP四连增,达到101843亿元(约合1.6万亿美元)。

世邦魏理仕近日发布《2018中国投资市场报告之城市无界篇》,预计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将成为全球第一大湾区经济体。

(摘编自《新浪财经综合》2018年6月11日)

材料二:

图一 世界四大湾区对比 图二 2000——2016粤港澳大湾区GDP及同比增速

(注)GDP同比增速:第n年的GDP绝对额与第n-1年的GDP绝对额相比的增长幅度(%)。

(摘自《改革与战略》2018年第3期)

材料三:

大湾区建设,最大的挑战在“融合”。粤港澳大湾区要在时空上真正融为一体,基础设施的高水平互联互通是第一关。虎门二桥的贯通、深中通道海底隧道的开建,都让人们憧憬着大湾区城市群的“血脉”更加通畅。下一步,广东将对标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要求,加快区域快速交通网建设,最终建成大湾区内部1小时交通圈。同时,粤港澳大湾区涉及“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法律制度”,实现好规则衔接尤为重要。为此,广东将规则互相衔接作为大湾区建设的重点,推动一系列政策陆续出台。广东省常务副省长林少春介绍,随着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有序推进,银联云闪付APP落地港澳,粤澳两地保险业在横琴率先实现“两地保险、一地购买”;随着便利港澳居民到内地发展的政策逐步落实,目前广东已受理申领港澳居民居住证超过9万张。下一步,广东将着眼促进大湾区由要素流动型开放向制度型开放转变,深入推动粤港澳三地规则对接,共同创新完善各领域开放合作机制。

(摘编自《共同写好大湾区世界级文章》,《经济日报)2019年3月25日)

材料四:

湾区对科技创新资源具有集聚效应。区内拥有170多所国际一流大学及全国高等院校、25家国家重点实验室、25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一批科研机构。当前这一地区有150名本地及双聘院士、l61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专家和112个珠江人才计划创新团队。据统计,2016年这一地区发明专利总量为19.3万件。与科技实力较强的旧金山湾区7座城市的发明专利总量相比,近五年粤港澳大湾区的专利数量已超旧金山湾区,且扩大趋势明显,该区域成为高水平科技创新成果的汇聚地。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国家已经或正在这一地区布局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如中国散裂中子源,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中微子实验室、国家基因库等。这些都让粤港澳大湾区具备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良好基础。

(摘编自《深度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华声在线》2018年2月19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较于世界三大湾区,粤港澳湾区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近五年科技实力也超过了旧金山湾区,且扩大趋势明显。
B.材料二的图一,从人口、GDP、占地面积三个维度与东京、旧金山、纽约三大湾区比较,说明粤港澳湾区有与世界级湾区比肩的基础。
C.从材料二的图二看,2000年至2016年十七年间粤港澳大湾区的    GDP总量一直呈增长态势,只是有的年份增长幅度较小。
D.国家在粤港澳大湾区已经或正在布局诸如中国散裂中子源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几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达到较高水平,但从材料二的图二看,2010年后,GDP同比增速总体上呈下滑趋势,大湾区经济进一步发展需要注入新动能。
B.加快区域快速交通网建设,最终建成大湾区内部1小时交通圈,提高湾区内互联互通水平,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大湾区建设中最大的挑战——“融合”问题。
C.银联云闪付APP落地港澳、粤澳实现“两地保险、一地购买”,表明湾区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得以有序推进,但深入推进三地对接,还需向制度型开放转变。
D.拥有丰富的科教资源、大量的科技创新人才、高水平科创成果、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良好基础。
【小题3】以上材料中,《新浪财经综合》《经济日报》《华声在线》报道的侧重点各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面壁敦煌
卢贤生
当年大千由上海迁往苏州网师园时,同住园内的叶恭绰对大千的帮助与影响很大。叶恭绰是我国著名书画家和收藏家,他对大千说:“人物画一脉,自吴道子、李公麟后已成绝响,仇实父失之软媚、陈老莲失之诡谲,有清三百年,更无一人焉。”并力劝他放弃花卉山水,专攻人物,振此颓风。所以大千也说,他“西去流沙,寝食于莫高、榆林二石室者近三年,临抚魏、隋、唐、宋壁画三百帧,皆先生启之也”。之后,在国民党政府检察院任职的马文彦,也曾多次向大千介绍敦煌石窟壁画,大千自己又查阅了一批资料,遂决定去探寻中国绘画的艺术渊源,以发扬光大。
1941年3月,大千第一次踏上赴敦煌的征途。经过一个多月的长途跋涉,终于来到了莫高窟,在莫高窟附近的一个破庙里住下后,便带领帮工和随行的士兵清理积沙,修路开道,经过五个月的艰苦工作,总共为309个洞窟进行记录和编号。由于生活用品准备不足,人少力薄,以及画布和颜料等画具临摹效果不佳,大千一行不得不于年底返回兰州,筹集人马,补充物品,作长期打算。1942年3月,大千率子张心智以及差厨等一行9人,从西宁包租—辆卡车,第二次来到敦煌。
临摹敦煌壁画工作是十分艰巨的,为了加快进度和保证质量,大千在朋友担保下,获得青海主管特准,亲往塔尔寺以每月50块大洋雇到此前认识的5位喇嘛画师。他们专为大千磨制颜料、缝制画布、烧制木炭条。为使临画色彩亮丽无比而历久不变,并能使所临壁画恢复如初,大千所使用的颜料多为石青、石绿、朱砂等矿物质,这些珍贵的颜料来自于西藏,每斤价格在40至50两银子之间,而且每种都在100斤以上。颜料经精工细磨后才能使用。大千所用画布大到数丈,喇嘛画师拼接缝制画布更是拿手绝活,往往是天衣无缝,不露痕迹。画布需抹上胶水,填平布孔,再打磨7次,方能下笔。
洞窟内光线暗淡,有时他们借着日光,用—块镜子反射入窟内进行临摹。但多数时间是一手秉烛或提灯,一手握笔,有时手持电筒反复观看多次,才能画上一笔。洞窟里空气滞闷,呆上半天,人就觉得头昏脑胀。深而大的石窟更是阴冷潮湿。夏天要穿棉衣,冬天则滴水成冰,无法工作。在高大的洞窟里临摹,还必须搭梯而上。碰到藻井或离地面很近的壁画,只能仰面或侧身而卧,上下反复,时卧时起,不久就使人汗流浃背。即使这样,面对历经千年的敦煌壁画,他也曾风趣地说:“有不少女体菩萨,虽然明知是壁画,但仍然可以使你怦然心动。”
1943年5月,大千别了莫高窟,伴随着驼铃声,向榆林窟进发。榆林窟,俗称“万佛峡”,位于安西县城南约200华里处,它与莫高窟、西千佛洞和水峡口小千佛洞都是独立的石窟群。由于它们的壁画和雕塑的时代特点与艺术风格很相近,同属一个体系,所以统称为“敦煌石窟艺术”。大千曾数次前往榆林窟观摩、考察。虽然榆林窟的壁画在数量上远不能与莫高窟相比,但其艺术水平则完全可与莫高窟媲美。经过一个月的艰苦工作,大千一行在榆林窟共临摹壁画10余幅。其中一幅《卢舍那佛》成为大千榆林窟之行的得意之作,从而为大千的敦煌之行画上了句号。
相关链接:
①他们从成都出发,途经兰州,进入戈壁滩边缘的安西后,又换乘骆驼继续前进。他们坐汽车,一千里的路程走了1个多月。在风沙弥漫中他们又骑着骆驼走完了最后一百里路,风餐露宿了三天三夜,才到达了目的地——敦煌莫高窟。
(汤子祺《张大千与敦煌》)
②就在张大千全神贯注地临摹壁画的时候,有人告了张大千一状,说他在敦煌污损、毁坏壁画。当时的国民党行政院行文敦煌县政府对张大千进行劝阻。敦煌县政府立即派人前来调查,发现张大千所做并非如谣言所说,也就不了了之。
(汤子祺《张大千与敦煌》)
③这次来敦煌一切费用都由自己担负,长期在敦煌,从经济上说,只有出,没有入,不仅在敦煌要用钱,四川家里一大家人要吃饭,怎么办?这些实际问题给父亲带来很大的压力。…… 父亲晚上回到上寺住处,还要作画寄回成都,经好友肖翼之、杨孝慈二位先生变卖后,来维持这里的庞大开支。
(张心智《中华文史资料文库·大千敦煌行》)
④父亲临摹壁画严肃认真,临摹每一幅壁画都要找同一时代同样内容的壁画互相对照参考。他说,相互参考可以使我们临摹得更准确一些。我和李复等人的分工是每人着一种颜色,和现在的流水作业法相似。
(张心智《中华文史资料文库·大千敦煌行》)
【小题1】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为了加快进度和保证质量,他采取了哪些措施?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2】张大千敦煌之行遇到过哪些困难?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3】成功是需要条件的,而张大千能为自己的敦煌之行画上圆满的句号,其中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