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当我叫你英雄的时候,我已泪流满面。”这首赞颂罗阳的歌曲《我的英雄》,如今在互联网上广为流传。
罗阳既是一名英雄,又是千千万万为建设强大国防默默奉献的航空人中的普通一员。 
一颗星星陨落了,但天穹依然群星灿烂——罗阳,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在大家为歼-15舰载机完美着舰欢欣鼓舞时,作为战机研制现场总指挥的罗阳,却倒在了凯旋路上。
功成身死,为国捐躯之悲壮莫过于此。这种时间上的偶然重叠,构成一种近乎残忍的巧合。有人说:如果罗阳不是倒在成功那一刻,他的事迹也许不会这样感动亿万国人。然而,当记者走近航空人,回眸中国航空发展的历史,类似罗阳这般令人唏嘘的事情,已多次发生。
正如歼-15舰载机总设计师孙聪所说:“飞机不是一个人的作品,是集体作品。”更多的航空人,是以默默无闻的平淡方式,为祖国航空事业奉献着自己的人生。然而,他们的精神同样动人心魄。
如果有人问记者:罗阳什么地方最打动你?记者会回答:平凡。
罗阳不讲究吃穿,浑身上下找不到一件名牌。他平时穿得最多的衣服,就是沈飞集团公司的蓝色工作服。罗阳住的房子,还是上世纪90年代在中航工业沈阳所工作时的老房子,室内家具很简单。更让记者没想到的是,作为一家年产值上百亿元的大型企业“掌门人”,罗阳出差还经常住旅店的标准间。在很多沈飞集团公司职工的眼中,罗总太普通了,“扎在人堆里,很难把他给找出来。”职工李长久说:“我怀念他,不是怀念他这个总经理,而是怀念他这个人啊!”
采访中,记者还听到这样一件事——
早些年,罗阳在中航工业沈阳所任党委书记,经常骑自行车上下班。一天傍晚,罗阳骑车回家,一边慢慢骑一边想事情。单位一名干部开车着急回家,看到前面有人骑车挡道,就不断按喇叭。结果,他仔细一看,骑车人居然是罗书记。他连忙下车道歉,罗阳毫不介意,笑了笑说:“没事,你先走。”罗阳的平凡,让前来采访的记者们都很“头痛”,经常是缠着他生前的同事们问了半天,也没有什么收获。沈飞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谢根华这样评价:“罗阳和大多数人一样,没有传奇故事,只有踏实工作。”或许,罗阳的这种平凡,正是航空人可贵品质的共性。中航工业沈阳所党委书记褚晓文说:“在航空事业中,每个人都是一滴水,汇聚成海洋,人们看着就震撼了!”
罗阳的办公室,一切都如他生前时一模一样——书柜里,各类书籍装得满满的;陈列架上,各种飞机模型摆得满满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一叠厚厚的文件,旁边是一份“12月份工作计划”,水杯也放在原来的位置……
“直到现在我还觉得,罗总没走,就像出差了,过几天还能回来。”他的秘书任仲恺对记者说。
“不单是小任,在很多员工心里,罗阳都没走,也永远不会走。”沈飞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谢根华说。
长期以来,国防工业的特殊性,决定了航空人的生活状态:必须面对超常的工作强度,面对质量安全的沉重压力,因为他们“一手托着国家财产,一手托着战友生命”。
秘书任仲恺说,罗阳每次从外地出差回来,无论多晚,都要先到飞机生产组装车间看看,然后才回家。
在沈飞集团公司,不仅罗阳在忙,所有人都在忙。大多数时候,他们的家人并不知道他们究竟在忙什么。程梅,中航工业沈阳所综合航电部书记。她80岁的老父亲住在长春,可她一年也难得回去看一次。父亲不理解,打电话问她:一年到头老加班,到底在忙啥?那一天,歼-15舰载机成功着舰。老父亲打来电话说:“梅啊,这回爸可知道我女儿在忙啥了!”说起这事时,程梅在记者面前泪流满面……
一次,为了加快某新型飞机研制进程,一位年轻的妈妈昼夜坚守科研攻关一线,4岁的孩子生病住院,她唯一能做的,就是在电话里对孩子说:“坚强点,不哭啊……”
如今,罗阳走了,更多的“罗阳”依旧在岗位上战斗。看,车间里焊花飞溅;听,试飞场上战机轰鸣……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在沈阳飞机集团,像罗阳这样的人有很多,所以说他很普通,因而对他的事迹没有必要大肆宣传。
B.时任中航工业沈阳所党委书记的罗阳对同事的莽撞毫不介意,体现了他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品格。
C.文中写罗阳每次出差回来,无论多晚,都要先到飞机生产组装车间看看,然后才回家,说明他对同事的工作不放心。
D.文中写到程梅和一位年轻妈妈的故事,是为了侧面衬托罗阳的奉献精神,突显他平凡中的伟大。
E.本文撅取几位“沈飞人”的若干片断,描写他们为航空事业献身的感人事迹,表现了航空人的时代精神。
(2)罗阳既是一个英雄,也是一个平凡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这篇文章在写法上很有特点,请举例说明。
(4)罗阳、程梅、年轻妈妈身上体现了中国航空人的时代精神,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时代精神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1-07 04:16:0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物理科学的第一夫人
1936年8月,24岁的吴健雄到达美国加州旧金山时,她对这个国家只有一些耳闻的印象,她的老师胡适、顾静薇曾经在美国念过书,在书报杂志上,她也知道了一些美国的风土人情,就像一个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对于美国,她的印象是良好的。聪慧过人,对物理科学发展有着极佳眼界,又具强烈成就动机的吴健雄,很快就发现她所在的柏克莱物理系具有无可抗拒的吸引力,这正是她梦寐以求的探索科学知识之地。
吴健雄由于物理才分本就不凡,加上以前在上海的中研院物理所做过 X光晶体衍射实验,对于需要相当经验才做得好的物理实验,可说已有一些根基。 因此,当时在柏克莱放射实验室任主持人的大科学家劳伦斯,一开始就是她名义上的指导老师,而实际上指导吴健雄做实验的,是一位20年代跟随大科学家费米在罗马做出一些有名原子核实验工作的塞格瑞。 塞格瑞在物理上的早期经验和后来他在欧洲的游学研究,使他当时已经是一个相当有分量的物理学家,因此虽然一开始在柏克莱他并没有正式教席位置,薪水也是由洛克菲勒基金会支付,但是却马上拥有不少的合作者。
1938年,吴健雄正式开始其后来成就斐然的原子核物理实验之时,这个科学领域正是一个灿然大起的局面,延续自这个世纪初期以来的许多进展,使原子核物理达到一个空前的盛况。 吴健雄的头一个实验工作,由劳伦斯指导,题目是探究放射性铅因产生β衰变放出电子,而激发产生出两种形态的 X光的现象。1939年1月铀原子核分裂的发现由科学期刊正式公开之后,全世界在这一领域的科学家,都迫不及待地开展相关的实验工作。 1939年吴健雄由塞格瑞指导进行的实验,也正是研究铀原子核分裂的产物。在这一系列的实验工作中,对吴健雄而言,可以说有两大重要意义:其一是这些实验虽有塞格瑞指导,但是大多数是吴健雄独立完成的,另外则是其中的一项结果,对于后来美国造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提供了关键的贡献。
吴健雄一开始的实验工作,便有着她后来普受赞赏的风格和特质,是精确而细致的,因此无论是她名义上的指导者劳伦斯,或是实际和她一块工作的塞格瑞,对她都极为赞赏。 吴健雄是l940年得到博士学位的,她的研究论文就是前面提到的两项研究,这两项研究不但都写成论文,发表在国际上最重要的《物理评论》期刊上,实验结果在科学上也都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吴健雄得了学位之后,继续在柏克莱做了两年博士后研究,她的实验工作是研究铀元素的分裂产物以及一些元素的放射性同位素,因此经常要利用回旋加速器撞击靶后产生的中子束。那时劳伦斯为了得到支持建造回旋加速器的经费,总要强调加速器应用在治疗癌症方面之功用,因此也确实有一些病人在接受照射治疗。 吴健雄通常总是早上六点就去,等病人一停止治疗,她马上就开始工作。 吴健雄在原子核分裂和放射性同位素方面的杰出工作,当时已经使她成为奥本海默等许多大科学家口中的“权威专家”,经常被请去。 在讨论会上,讲这方面的一些专题,甚至后来有人请塞格瑞去讲核分裂时,他都要向吴健雄借她演讲的资料去用。:学|科|网
吴健雄专心致力于科学研究,但是她也并没有忘记自己出国的目的。 中日战争爆发后,她曾经想过是不是要回到中国去,后来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航路邮件断绝,更使她望断乡关。也许是她的心根植于中国,有时在和外国好友谈话时,她会不自觉说起中国话来,而她浓重上海口音的英文,有时亦不易听懂,说话中也不时把“他”和“她”弄混了,不过她书写的英文,确是相当流畅典雅的。
吴健雄最出名的一个故事,是有一次她演讲时太过投入,居然将物理公式像中国字一般,在黑板上由右向左写出来。毫无疑问,这时吴健雄已经是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的一个传奇人物,当地的报纸都有专文报道,中国国内也有了她是“中国居里夫人”的说法。这时候的吴健雄,已经是科学上一颗耀眼的明日之星了 。  (摘编自江才健《吴健雄》)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吴健雄之所以立即投身于原子核物理实验,是因为她初到美国时对这个国家有着良好的印象,加之她本人的天分,以及具有的强烈的求学动机。
B.1938年,吴健雄正式开始其后来成就斐然的原子核物理实验,她的科学成就使这个科学领域灿然大起,并使原子核物理达到一个空前的盛况。
C.铀原子核分裂的发现由科学期刊正式公开之时,全世界在这一领域的科学家,都已经开展了相关的实验工作。
D.1939年吴健雄由塞格瑞指导进行的实验,研究的正是铀原子核分裂的产物。这一系列的实验工作对吴健雄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E.吴健雄一开始的实验工作,因有着她后来普受赞赏的精确而细致的风格和特质,因此,无论是她名义上的指导者劳伦斯,或是实际和她一块工作的塞格瑞,对她都极为赞赏。
【小题2】吴健雄有哪些成就,使她被称为“物理科学的第一夫人”? 请简要分析。  
【小题3】吴健雄不但是一位杰出的物理学家,也是一位爱国者。根据文章内容,概述吴健雄的爱国行为。
【小题4】有人说,吴健雄能取得巨大成就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个人主观因素,请就主观因素,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以真性情做真学问(有删改)
——邓正来印象
周国平
①在当今中国学术界,邓正来是我特别欣赏的一个人。我之所以欣赏他,一是因为他有真学问,二是因为他有真性情。
②今日混迹学界的人多矣,但真学者甚少。有一些人俨然学界的大名人大忙人,挂着各种学术头衔,不停地举办或参加各种学术名目的活动,却永远坐不下来认真做一点学问。还有一些人仅仅因为职业的需要而在做着学问,但心里并不喜欢,学问只是谋取职业利益例如职称、津贴、课题经费的手段。人们常说,做学问要耐得寂寞,这当然不错,耐不得寂寞的人肯定与学问无缘。可是,倘若一件事本身不能使人感到愉快,所谓耐得寂寞就或者是荒唐的。一个真爱学问的人与其说是耐得寂寞,毋宁说这种寂寞是他的自觉选择,他在其中自得其乐,获得最大的心灵满足。
③邓正来正是这样。他本是一个活动能力极强的人,如果想到社会上折腾一番,一定风光十足,能闹出特大的动静。然而,事实上他比谁都坐得住,十几年如一日地坐在书桌前做学问。他喜欢用“闭关”一词描述他的这种状态,据我了解,他的“闭关”特别是针对各种打着学术旗号的非学术、准学术活动的,他决不去搀和这一类热闹。
④邓正来虽然“闭关”于书斋,可是,看一看十几年来他所思考和研究的课题,诸如中国市民社会的建构、中国社会科学的自主性、西方自由主义传统等,我们便可知道,其实他是一个有着强烈社会关切的学者。我特别要赞许的是,他用了五年时间潜心研究当代最重要的自由主义思想家哈耶克,阅读了哈氏的全部原著以及西方学者研究哈氏的全部重要著作。在研究过程中,邓正来还做了大量的翻译工作。目前业已出版的哈耶克的主要著作,包括《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自由秩序原理》、《法律、立法与自由》和《哈耶克论文集》,都是他翻译或主译的。由于他是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翻译的,因此,译文准确而流畅,实为学术译著中的精品。学界有一些才子不屑于从事翻译,仿佛那是大材小用,他们只喜欢领导翻译。邓正来不知道自己是一个大才子吗?当然不,在学术界,他的狂几乎尽人皆知,他看得上的人没有几个。那么,他为什么要乐此不疲地埋头于翻译呢?唯一合理的解释是,他是欲罢不能。他似乎意识到了一种责任,在一定的意义上,哈耶克的翻译非他莫属。这样想好像也很狂,其实是最自然的,当一个人深入研究一位国外思想家并领会了其独特魅力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要自己动手翻译其作品,给国人提供一个尽量可靠的汉语文本,同时也防止来自那些浅尝辄止的译手的损害。我完全相信,一切优秀的学术译著是中国学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学界那些弄潮儿统统被人遗忘之时,它们仍将长久被人阅读,滋养一代又一代学子。
⑤现在我要说到邓正来最可爱的地方了,就是他的真性情。乍看起来,他的生活是相当枯燥的,不是潜心做学问,便是和妻子女儿同享天伦之乐。然而,事业和家庭岂非最能见出人的性情的两个领域?他做学问的状态令人羡慕,始终饱满而快乐。用他的话来说,做学问做到最后就是心情,真正成了享受。他是一个多情的父亲,女儿的每一个可爱表现都令他欣喜不已,一看见干女儿——我的五岁的女儿——就忍不住大献殷勤。他舍得在孩子身上费心费力,为了使女儿具备抵制现行教育弊病的能力,他曾让成绩优异的女儿休学一年,每天自己授课。他又是一个极爱朋友的人,与性情投合的朋友相聚时兴高采烈,谈笑风生,喜聚不喜散。他的外表和谈吐皆粗犷,其实心特别细致,对朋友的事常常放心不下,周密思量。与人相交,他褒贬分明,看不上就是看不上,直言己见,从不虚与委蛇,落得了一个狂名,根源却是诚实。
【小题1】联系全文,说说邓正来的“真学问”和“真性情”分别体现在哪些方面? (6分)
【小题2】为什么说“他似乎意识到了一种责任,在一定的意义上,哈耶克的翻译非他莫属”?(4分)
【小题3】文章第②和④段写到了学界的其他“一些人”,联系全文,说说作者这样写的意图。(5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近年来伴随着不少国家的宽带化战略的实施、云计算服务的起步、物联网应用的铺开和移动互联网的崛起,数据量与时俱增,数据处理能力也发展迅速,数据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其资源属性越加明晰,显示出开发的价值。同时,社会的节奏越来越快,要求快速的反应和精细的管理,急需借助对数据的分析来科学决策,催生了对大数据开发的需求,大数据被称为将引发生活、工作和思维变革的一次革命。
大数据是相对于一般数据而言的,目前对大数据尚缺权威的严格定义,但较普遍的解释是指“难以用常规的软件工具在容许的时间内对其内容进行抓取、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规模大是大数据的标志之一,但大数据之所以难处理不仅在于规模大,更大的挑战是其随时间的变化快和类型的多样性,根据可否用表格或关系数据库的表和视图来表示而区分为结构型和非结构型数据,照片和视频等就是典型的非结构数据。随时间和类型的变化增加了大数据的复杂性但也同时丰富了大敷据的内涵。通常用4V( VolumE.Velocity、Variety、Value)来反映大数据的特征,即量大、增长快、多样性和高价值。从这一点来看,对大数据仅仅冠以“大”这一形容词是不全面的,只不过在大数据的4V中,规模相对于变化和类型这两个特征容易定量,而且即便是单一类型的数据集(例如文本文件),只要有足够的规模也能称得上大数据。数据的规模越大,通常对数据挖掘所得到的事物演变规律越可信,数据分析的结果也越有代表性,因此对大数据这一词汇突出其规模大这一特征也是可理解的。
大数据不仅是一种资源,也是一种方法,伴随大数据产生数据密集型科学,有人将它称为是继实验科学、理论科学和计算科学之后的第四种科学研究模式,这一研究模式的特点表象为不在意数据的杂乱,但强调数据的量;不要求数据精准,但看重其代表性;不刻意追求因果关系,但重视规律总结。这一模式不仅用于科学研究,更多的会用到各行各业,成为从复杂现象中透视本质的有用工具。有人担心从大数据中发现事物发展规律并预测未来的做法强调了有章可循,可能会妨碍创新。事实上检验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还是管理创新,不是看是否使用新的模式或颠覆性技术,而是看应用领域酌开拓和市场上的引领,成功的重要因素正是符合客观规律。苹果公司的iPhone用触摸屏代替键盘并开发了AppStore应用商店,完善了移动互联网的产业链,开创了移动智能终端时代,方便了用户的使用,顺应并引导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这是大数据思维与创新文化结合的范例。大数据还是一个新学科,大数据技术是指设计用于高速收集、发现和分析从多种类型的大规模数据中提取经济价值的新一代技术和体系,涉及数据存储、合并压缩、清洗过滤、格式转换、统计分析、知识发现、可视呈现、关联规则、分类聚类、序列路径和决策支持等技术。大数据将带动起大数据产业和市场,包括服务器、存储器、联网设备、软件与服务。总之,大数据服务业属性大于制造业,对其他产业的影响大于对直接产业的影响,社会效益大于直接经济效益。大数据影响之大和受到广泛重视也正是因其溢出效应明显。
(作者:邬贺铨。摘自《科学与社会》2014年第1期有改动)
【小题1】下列关于大数据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数据是伴随着各种现代信息量剧增、各行业信息化程度提升、各类信息资源属性日益明晰而开发的。
B.大数据是指难以用日常的软件工具在许可的时间内对有关内容进行集合的各类数据。
C.大教据不仅仅在于数字“大”,而且还有增长变化快、品种类型多、价值高昂等特征。
D.大数据分析结果所具有的代表性,取决于对数据挖掘所得到事物演变规律的可信度。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大数据的类型有多样性,能用表格或关系数据库的表和视图来表示的为结构性数据,否则为非结构性数据。
B.大数据可以催生一种新的科学研究模式——数据密集型科学,这种模式应用广泛,并能从事物复杂的现象中透视其本质,因此说大数据也是一种方法。
C.从大数据中发现事物的发展规律并预测未来的做法,不仅不会影响创新,而且有利于开拓和引领更广阔的应用领域和市场。
D.大数据作为一门新学科,其技术涉及领域众多,带动的产业市场广泛,其服务业的属性、影响’和效益明显超出预期的社会效应。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不属于大数据运用的一项是
A.某市市民上街反对“PX化工项目”上马,就在市民集会前—周,有关该项目的百度搜索关注度剧增。
B.某数讯公司掌握了2万部电影、6万名艺人、4000位导演的数据资料,并能对微博关注影视娱乐的1.2亿人进行偏好分析。
C.某学校对全校4000名学生的个人资料进行归类整理,结合平时的表现有针对性地进行当而谈话或家访,并及时更新有关资料。
D.某商业机构基于每月几千万的网络购物数据,结合网络产品的大众评分,开发搜索引擎“南方神”,供在线购物者浏览,在线购物人数增加一成多。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
高亚鸣
新中国的号角已经吹响,母亲的召唤深切而真实。周有光想到祖国此时最缺乏的是经济建设人才,就毅然放弃高薪从美国回来搞经济建设。他受邀到复旦大学经济研究所任教,同时担任新华银行秘书长,还兼任人民银行华东区处长,身兼三职,乐此不疲。精力充沛的他和吴大琨、许涤新等经济学家一起创办《经济周刊》,受到金融界的关注。
1955年10月,周有光到北京参加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周有光受邀此行,全然出乎意料,却也正是会议主办方的高明之处。周有光虽然执著于经济学,但对文字、语言的爱好从未消减。20年代在圣约翰大学学习,周有光饶有兴趣地学起语言课程。40年代到美国工作,买到很多字母学的书籍,边写经济类文章,边写语言学文章,出版《中国拼音文字研究》。参加完文字改革会议后,周有光正式改行,真正把经济学丢开,把全部精力放在语言学的研究上。
中国的文字改革由来已久,古代人们为了学习汉字,创造了直音、反切等方法给繁难的方块字注音。1892年,福建人卢憨章出版专著《一目了然初阶》,这是首位中国人创制字母式拼音文字方案;1913年,政府制订注音字母方案,赵元任等语言学家不用中国汉字的符号,而用国际上流传最广的拉丁字母;新文化运动兴起,钱玄同论述了26个拉丁字母的世界通用性,蔡元培的《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公布于世;20世纪30年代,国内掀起了拉丁化运动的高潮,其简单易学的特点适用于广大群众,拉丁化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更具有广泛性和群众性。1935年,近七百位文化界人士签名发布《我们对于推行新文字的意见》:“方块汉字难认、难学,中国大众所需要的新文字是拼音的新文字。”
1954年,周有光出版《字母的故事》一书,为文字改革起了好头。但真正要做拼音方案可没想象的那么简单,周有光平时阅读语言学方面的书籍全凭兴趣,属于轻松的浏览,可工作要认真研究才行。由于资料有限,周有光想方设法联系国外研究点,请他们代买资料寄过来,周有光把拉丁字母在世界各国的应用情况摸了个底,在研究和总结了各国拼音历史以及各方面传来的方案之后,周有光提出汉语拼音拉丁化的原则,拿出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汉语拼音方案草案,得到了语言学家们的认同。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关于汉语拼音方案的决议》,《汉语拼音方案》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拼音方案。1961年周有光出版《汉字改革概论》,提出了语言学和文字学的许多新问题,把文字改革变成一门学问,从世界的范畴研究汉字,意义深远。
国际标准化组织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合作下,讨论汉语拉丁字母字拼写标准问题已经很多年了,但因中国未参加而迟迟未作决定。1979年,波兰首府华沙国际标准化组织召开会议,周有光代表中国发言,提议采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当时关于汉语的拼音方案很多,各国有各国的方案,如“鲁迅”一词就有20多种写法,给翻译、阅读等带来很大障碍。精通中、英、法、日四国语言的周有光和各国专家沟通,并在会上作题为《汉语的罗马字母拼写法:历史的发展和汉语拼音方案》的精彩发言。1982年国际标准化组织认定《汉语拼音方案》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开辟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通道。作为汉语拼音的领航者,周有光一直在探索并实践着汉语拼音与世界的接轨。联合国工作人员语言学会邀请周有光演讲,周有光了解到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中,英文占80%,法文占15%,西班牙文占4%,还剩1%是俄文、阿拉伯文、中文,很受震动。1983年周有光开始研究如何在汉语拼音方案中运用国际通用的正词法,解决拼音输入慢的问题,起草了《汉语正词法要点》,1988年《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公布实施。汉语拼音方案是音节的拼写法,正词法是语词拼写法,拼音正词法的问世,有利于用电脑进行拼音词语转换汉字,为传媒时代的到来打下坚实的基础。(摘编自《周有光传》)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为了报效祖国,尽快为国家培养最缺乏的经济人才,周有光回国后就和其他经济学家一起创办《经济周刊》,这一刊物受到金融界的关注。
B.在参加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后,周有光便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语言学的研究上来,为汉语拼音的问世、发展和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而殚精竭虑。
C.因为汉语拼音方案中没有考虑到国际通用的正词法,所以在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中中文占不到1%,这引发周有光开始了新的研究。
D.从古代的直音反切等方法到20世纪30年代的拉丁化运动,中国人研究探索解决方块汉字难认、难学的问题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止。
 
E.本文运用平实自然的语言,娓娓道来的生动叙述,讲述了周有光领航汉语拼音的事迹,塑造了一位勤于著述、精于研究的语言学家的形象。
(2)从文中看,作为汉语拼音的领航者,周有光的主要功绩是什么?请简要论述。
(3)周有光的汉语拼音方案以拉丁字母为基础,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章鱼用生命预言未来
2010年南非世界杯上,8猜全中的德国“神算子”章鱼保罗,可谓风光无限,其风头直逼绿茵场上的球星,至今,还让人津津乐道。现在,欧洲杯又到了收官的关键时刻,然而神奇的预言家“章鱼哥”保罗,却早已离我们而去了。没有了章鱼保罗的参与,这届欧洲杯注定缺少了很多乐趣。于是,有人弄一头大象代替保罗,可惜,猜一场错一场,干脆有人称它为动物界的贝利了。
动物千百万种,为什么偏是章鱼成了神奇的“预言家”了呢?德国人的真实想法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章鱼足够聪明,在无脊椎动物中,章鱼被称为智商最高的软体动物。
一个圆脑袋,八条长爪,人称“八爪鱼”。别看章鱼长相丑陋不堪,但它拥有相当发达的大脑,共有5亿个神经元,两个记忆系统,外加三个心脏。章鱼到底有多聪明,这还是一个谜。不过,科学家们正绞尽脑汁地对付章鱼,希望不断探知它们智商的底线。可随着科研的不断深入,科学家们有点震惊了,谁说无脊椎动物代表低等?聪明的章鱼可能让骄傲的脊椎动物很没面子。章鱼不仅可以分辨镜中的自己,还能走出科学家设计的迷宫,轻松吃到迷宫中的螃蟹。
章鱼是著名的伪装大师。它不仅可以连续喷射墨汁,把海水搅混,还能像变色龙一样,随意改变体色和结构,把自己伪装成长满海藻的石头,或者是一束珊瑚,甚至还可以模仿其他运动的生物,然后,突然扑向猎物。就像《三国演义》里的关云长一样,对方尚未看清情况,赤兔马已经飞奔到眼前,然后手起刀落,斩对手于马下。闭目装睡,此伪装;突然袭击,靠马快。闹了半天关二爷的成功,原来只靠出其不意,武功和刀技却成了摆设。如此说来,章鱼就是海底的关公了。
章鱼还是著名的逃跑大师。2002年,在北京首都体育馆,我曾现场目睹了美国魔术大师大卫·科波菲尔的梦幻表演。他以精彩绝伦的玩消失功夫为世人称道,不仅能以最短的时间摆脱周身燃烧的绳索逃离现场,还曾从防范森严的美国阿尔卡特拉联邦监狱逃脱,成为历史上第一个逃出此监狱的人。而章鱼的逃跑能力一点不比魔术师逊色,甚至更为神奇。多小的缝隙,章鱼都能以缩体神功神不知鬼不觉地化影于无形。因此,所有养章鱼的水族馆,无不为此大伤脑筋,稍不留意,章鱼就不见了。
章鱼除了运用我们熟知的拟态伪装术、舍“腕”保身术外,美国科学家还在印度洋海域发现会用两足“走路”逃生的“高智商”章鱼。章鱼的腕足并没有关节,也没有什么骨骼或骨骼肌,但它却神奇地做到了这一点。章鱼是地球上出现的与人类差异最大的生物之一。它们深不可测的特异功能,使其未来生存充满巨大潜力。难怪有人预言,潜伏的章鱼正等待着自己统治时期的到来。
尽管聪明有加,但预测足球比赛,肯定不在章鱼的能力范围之内。虽然有人在事后,以专业的视角分析说德国的国旗颜色正好符合章鱼最喜欢吃的食物颜色云云,但8猜8中,这绝对是背后人的功劳。章鱼不过是一个美丽的借口罢了。但我们要感谢德国人的成功炒作,让全世界人又重新认识了章鱼。
其实,章鱼不是什么天才的预言家,它们只是为了生存,而历千百万年自然进化后,把生命的顽强表达得最淋漓尽致的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动物。水下摄影师曾纪录了一只雌章鱼产卵孵化的全过程。在海底一个狭窄的洞穴里,雌章鱼产卵后不吃不喝,精心守在那里,直到小宝宝出世。有时实在饥饿难耐,章鱼不惜吃掉自己的一个“手臂”充饥。孩子终于孵化成功了,可雌章鱼却终因饥饿和劳累,死在了它们身旁。
章鱼不仅充满智慧,更充满母爱。如果要说预言,章鱼就是在用生命预言着未来。一种以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母爱来延续生命的动物,没有什么困难能难倒它们,它们一定会拥有一个无限光明的未来。当人们在餐桌上一边品尝着章鱼美味,一边谈论着章鱼保罗的时候,真应该放下那份做人的高傲,好好感恩一下大自然对人类的恩赐。
(选自《品读》2013年7期)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E.雌章鱼可能会以生命为代价繁殖后代。水下摄影师纪录了雌章鱼在海底狭窄的洞穴里产卵之后不吃不喝地守护着小宝宝,在孩子孵化成功后死去的过程。
A.自从德国“神算子”章鱼保罗在2010年南非世界杯上8猜全中之后,人们普遍认为,在无脊椎动物中,章鱼是智商最高的软体动物。
B.章鱼有八只长爪,因此被人们称为“八爪鱼”。但章鱼并不属于鱼类,而是属于软体动物,有着很强的自卫和攻击能力。
C.文章不惜笔墨地写关云长怎样“斩对手于马下”,以及大卫·科波菲尔的梦幻表演,意在形象鲜明地表现章鱼拥有杰出的捕食和逃跑技能。
D.章鱼无关节,却能运用拟态伪装术、舍“腕”保身术,会用两足“走路”逃生。这决定了章鱼是地球上出现的与人类差异最大的生物之一。
【小题2】章鱼的“高智商”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4分)
【小题3】你认为本文的标题合适吗?请写出三个理由,并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