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满文题。(25分)
李叔同的传奇人生
张露
如果说有一种人生华丽而不刺眼,铅华洗尽,返璞归真,历尽世间的奢华百态仍清澈如水,那么这种人生非李叔同大师莫属。少年时,他是上海滩有名的翩翩公子,风流儒雅,气度不凡。“二十文章惊海内”;留学日本,李叔同以敏锐的艺术灵感创造了很多中国艺术史上的第一;学成归来,先后在天津、上海、浙江教书。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教授图画音乐课期间,他以其高尚的品格、精湛的艺术、渊博的学识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开启了中国近代艺术教育的一个新局面。  
他的学生,著名画家丰子恺,曾形象地称“文艺的园地,差不多被他走遍了”。大师在音乐上的造诣颇深。留学日本期间创办了我国第一部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他竭力提倡音乐“琢磨道德,促社会之健全;陶冶性情,感精神之粹美”的社会教育功能。一首《送别》意蕴无限,最后传唱于大江南北,家喻户晓,那含义深邃、意境悠远的歌词,那恬静典雅、抒情流畅的曲调,传唱了一个世纪,润泽了几代人的心灵。淡雅的笛音吹出了离愁,凄美的歌词写出了别绪。
在近现代美术史上,大师也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执教杭州一师期间,为了改革中国美术课历来只授临摹画帖的状况,他开设了室内室外写生课,以训练学生绘画基本功。1914年他在教课时采用了男性裸体模特写生,具有历史性的开创意义。
提到中国近代戏剧史的发展,人们也不会忘记这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留学日本期间,他在东京组织成立艺术团体“春柳社”。1907年该剧社演出了法国小仲马编剧的《茶花女》第三幕,李叔同饰演女主人公。日本有一位老戏剧家松居,他对李叔同的演技极为欣赏。他说看了这个戏,他想起在法国蒙马得尔小剧场那个女优杜菲列所演的茶花女……
李叔同年轻时,即以才华横溢而瞩目文坛。出家前夕,他将清光绪二十六至三十 三年(1900—1907年)间的20多首诗词自编成书卷。其中就有《留别祖国并呈同学诸子》、《哀国民之心死》等不少值得称道的佳作,表现了他对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出家前的五六年间,他还有30余首歌词问世。词家寇梦碧在《读李叔同先生诗词》中说:“叔同先生词,则兼婉约豪放之长,而题材之博大,内容之深广,实为突起异军,超越乡贤”。
李先生严谨而不拘束,夏丏尊先生曾经指出李叔同先生做人的一个特点,他说:“做—样,像一样。”执教一师,他脱下西装,穿上黑马褂,布鞋,配戴金丝边框眼镜,为人师表,他一丝不苟。
他的艺术成就为古老而禁锢的中国艺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从此中国艺术融入了世界文化的舞台,他严谨而美学化的教育精神为这个浮华的社会注入了一剂清新的空气。先生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绚丽至极又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这种思想在他后来的诗词创作中可以看出来。
E、在作者看来,李叔同是个多才多艺,在许多艺术领域都有建树的艺术家,因此说他“文艺的园地,
差不多被他走遍了”。
A.李叔同少年时,是上海滩有名的风流公子,因此在之后的岁月里,他努力追求铅华洗尽、返璞归真的人生,事实证明他做到了。
B.在中国音乐史上,李叔同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送别》意蕴无限,充分体现出他的“陶冶性情,感精神之粹美”的音乐主张。
C.李叔同为古老而禁锢的中国艺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为了改革中国美术课历来只授临摹画贴的状况,他在教课时采用了男性裸体模特写生,具有历史性的开创意义。
D.由于对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加上自身无力改变这样的现实,李叔同终于选择了出家,
【小题2】文中夏丏尊先生说李叔同“做一样,像一样”。哪些地方能体现出这个特点?请简要概括。(6分)
【小题3】文末说“先生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绚丽至极又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作者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6分)
【小题4】作者认为“李先生严谨而不拘束”,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12-22 10:40:4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台静农的酒味
安武林
  台静农先生喜欢酒,喝了一辈子的酒,白酒。身上自然散发着浓浓的酒味。就像乡下耕作的农人衣服的褶子里面总藏着抖不尽的尘埃一样。
台静农先生喜欢的,大多是不登大雅之堂的白酒。那种出口的货色,他老人家是很鄙视的。这样的酒品,实际上是包含了文化的一种审美标准。朴实,朴素,实在,忠厚,真诚,随和,很显然,老先生不喜欢追名逐利。我们现在很多人表面讨厌可背地里挖空心思在做的两个字——钻营。“钻营”这样的词在公众场合是不适合表扬人的,我们换个好听的词就变成了——经营。台静农先生是不懂得经营自己的,也不会经营自己。这样一来,他连喝酒的钱都捉襟见肘了。
  按理说,像台静农这样的人,换作任何一个人,即便他再不善于经营自己,也不会过得如此惨淡。他做过山东大学的教授,在未名社中深受鲁迅的器重,与一大批文化界精英都有很好的交情,在大陆和台湾的一些大学都做过中文系的主任,这样的人,竟不能保证自己的酒钱,在很多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更何况他后来成了著名的书法家。一个人有地位,有荣誉,有名声,有才学,大致就可以解决温饱问题了,像抽烟喝酒这些微不足道的小爱好,基本可以保证的。况且,先生喝的不是高档的酒,抽的不是高档的烟。
  台静农的家,学生们是可以随便自由出入的。他没有架子,似乎不像个教授,从来不拒绝学生们的任何邀请,就连游戏也是如此。这样的大学教授,实属罕见。真不知道他是怎样经受骚扰的考验的。要做学问,要写书法,还有生活的琐事,他的时间就那样奢侈地馈赠给他的弟子们了。他没有酒喝的时候,也跟他的学生要酒喝。这样掉架子失面子的事情,恐怕除了台静农先生之外,没有一个教授能做得出来。但他就是这么一个人,他和他的学生建立了那么一种关系,亲密,亲切,亲人一样,从来没有一个人因此而笑话他。
  台静农写过一本小说集《地之子》,其中收录了他十四篇短篇小说。这本小说集带着那个时代的气息——苦闷和挣扎,具有那个时代的典型特征。所不同的是,他写的是乡村的悲苦和生死,用鲁迅先生的话说:“在争写着恋爱的悲欢,都会的明暗的那时候,能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的,也没有更多,更勤于这作者的了。”有的篇章在我看来,是可以和鲁迅的一些小说相媲美的。不知道什么原因,在中文系的课本里没有重要的位置。他的名字,也比不得很多作家响亮。这没有什么值得抱怨的,反正他爱喝苦老酒,喜欢苦老酒的黑色和苦味,喜欢它的乡土风味。而他本人,就像乡间的一株植物一样,崇尚自然。
  台静农是一个书法大家,至于大到什么程度,非书法圈内人士大抵是说不出所以然的。但至少,应该能值得收取不菲的润格费。可是,他从来不收润格费。有人求字,他是有求必应,像个土地公似的。偶尔有一次,别人硬塞了润格费,他竟忐忑不安,好像欠下了别人一笔债似的,最后,还要硬还给人家。在书法同仁之中,恐怕像他这样迂腐的人并不多。这大约也是他不善经营的一个例子。然而,台静农先生的人品、文品是可以找日月江河这些名词做衬托的。大写的人字,往往是靠蘸了黄连汁写成的。其实,先生一辈子就写了一个“人”字。
台静农是大地的儿子,所以他的小说名才取了《地之子》。这个大地之子不是伟岸的意思,而是说他朴素得像泥土里的一株植物,哪怕是一根草。他做人治学,处世待人,都像泥土一样保持着纯朴的本色。他的一生,就像浓浓的酒香一样,一闻就醉人。那是没有掺水的酒的味道。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 文章通过记叙一系列的事件,从不同角度给读者展现了一个既有很高的文学艺术造诣,又有很高的人品的台静农的形象。
B 台静农有地位,有荣誉,有才学,但由于视金钱如粪土,所以经常连温饱问题都不能解决,喝酒也只能和一些低档酒。
C 台静农的《地之子》没有受到大家的喜爱和得到相应的地位,主要是因为他的作品写得都是乡村的悲苦和生死,不符合时代潮流。
D 文章用十分朴素的语言来叙述事件、描写人物,抒发情感。
E 文章的特色之一就是文章在表达方式的运用上十分灵活,叙述、议论相结合,描写抒情并用,是的人物个性鲜明。
【小题2】结合文意,简要概括台静农这一人物形象。(6分)
【小题3】结合文章分析,为什么说“台静农先生不懂得经营自己,也不会经营自己”?(6分
A.
【小题4】本文在选材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在写作方面你得到什么样的启发?(8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在目前的科技条件下,吃一口在太空中孕育出来的食物早就是一件离普通人很近的事了。我们在餐桌上最常吃到的黄瓜、大豆、玉米等多种作物,很多就有可能是太空来物。人们可能也会有这样的疑惑,为何最近吃到的甜瓜更甜更脆了,吃到的黄瓜更大更嫩了?这背后的技术就是已经深入到大众生活中却不为人所熟知的“航天育种”。 

实际上,一粒种子从上天到入地再到结出果实,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 甲 。选择什么样的种子搭载上天,要经过多重筛选,搭载种子在纯度、净度、发芽率上必须符合国家作物种子质量标准,种子的相对含水量应控制在13-14%。每份搭载种子数量,小粒作物一般应在3000粒以上,大粒作物一般应在1000粒以上。搭载资源非常有限,每次都是两三公斤的量,每次一百种左右。

第二阶段是 乙 。利用卫星和飞船等太空飞行器将植物种子带上太空,再利用其特有的太空环境条件,如宇宙射线、微重力、高真空、弱磁场等因素使植物产生各种基因变异。一般来说,种子搭乘卫星上太空转一圈,便能诱导其“变”出更优良的品质,比如结出更大更甜的果实、更美的花朵。

第三阶段为 丙 。种子随着搭载的航天器返回地球后,随即要进行地面选育工作,包括地面种植、观察、突变体筛选、遗传稳定性鉴定等工作。因为种子的变化是分子层面的,想分清哪些是我们需要的,必须要将这些种子全部种下去,繁殖三四代后,才有可能获得性状稳定的优良突变系。这个过程很漫长,每次太空遨游过的种子都要经过连续几年的筛选鉴定,其中的优系再经过考验和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才能称其为真正的“太空种子”。 

对于“航天育种”这一新事物,人们还存在很多知识上的困惑。比如,航天育种是不是转基因?有很多人疑惑于这个问题。科学工作者做出了这样的解释:转基因是外源基因的导入,而航天育种是植物自己的基因在变化。即使没有上太空,种子的基因在地球上也会有变化。航天工程育种是一种物理诱变育种手段,没有外来基因的导入,因而它不是转基因。科学工作者研究显示,即使是太空飞行回来的当代种子,也没有增加任何放射性。

材料二

中国是目前世界上三个独立掌握空间飞行器返回式卫星技术的国家之一。在航天育种方面,三个国家各有特色。目前美国航天工程育种工作计划主要涉及在种质创新、药品生产、生物反应器以及生物采矿等几个研究领域,其主要目的是探索太空生命生存条件。俄罗斯的研究重点则是空间植物栽培研究,曾在国际空间站上完成了豌豆的连续世代循环栽培,以及成功种植超矮小麦、白菜和油菜等植物。 

自1987年以来,在“国家863高科技计划”的推动下,我国先后13次利用返回式卫星和5次利用飞船及多次高空气球搭载了70多种植物的2000多种品种的种子,涉及到粮、棉、油、蔬菜、花卉、牧草及中药材等多个方面。已进行的项目有:小麦、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大豆、绿豆、黑豆等豆类作物;棉花、烟草、香蕉、莲子等经济作物;油菜、番茄、黄瓜、甜椒、西瓜、甜瓜等蔬菜作物;曼陀罗、兰花、玫瑰等花卉,红豆草、紫花苜蓿等牧草,人参、甘草等中药材。 

比如说,经卫星搭载处理后获得的博优721亚种间杂交水稻新组合,大面积亩产量达700多公斤,比当地主栽品种增产15%以上;优质、高产的水稻华航1号、芝麻新品种航芝1号、食用菌太空金针菇等受到农业生产者的普遍欢迎。同时,利用航天诱变技术创造了一批目前利用传统育种手段难以获得的罕见材料,如特早熟小麦、特大粒莲子太空莲3号、特大粒红小豆突变系等,将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等主要经济性状的遗传改良产生重大影响。 

航天育种是个接地气的行业,已经有多个地区利用这一技术实现了收益。早在1994年,广昌县白莲科学研究所就与空间技术研究院合作,将白莲种子送上太空,以提高白莲的产量。2002年、2004年又先后开展了第二、第三次航天搭载,先后选育出太空莲、星空牡丹、太空娇容等一批白莲新品种。自此,广昌白莲具有了生育期长、花多、蓬大、结实率高、颗粒大等特点,其中太空莲36号品种平均亩产量提高到80―100公斤,比常规品种高出一倍多,使莲农经济效益增长了一倍以上,目前已成为我国白莲产区的主栽品种。

可见,航天育种的研发与应用,有很大的空间。就社会经济效益而言,航天育种业在我国具有巨大的需求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材料三

航天育种是带有公益性质的事业,不可能一投资就赚钱。也正是因为如此,航天育种产业的现状与未来并不容乐观。 

从航天育种的发展历史来看,航天育种一直不是航天飞行的主要任务,而是在保证其它任务成功的前提下,“顺便”搭载一下航天育种材料,我国仅在2006年发射了世界上唯一一颗专门用于航天育种的卫星“实践八号”。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建立起一个完整的航天育种空间搭载机制。 

目前我国航天育种缺乏龙头企业,大部分企业规模小,经营分散,有的企业或者研究机构不管有没有力量和条件,“赶时髦”进行航天搭载,低估了航天育种工作的难度,选择搭载的农作物品种和材料素质不够高,导致经卫星搭载诱变后,又经历4-5年定向选择后育成的品种在产量、品质和抗性上缺乏竞争力,选育不出好的种质材料,在生产上难以推广,大大浪费了资源。 

航天育种品牌自身的保护力度也不够,目前社会上存在着许多大大小小的航天育种企业,仔细探究发现,其中部分企业打着“航天育种”的幌子进行炒作,他们从国内外找来一些与众不同的品种,贴上“航天育种”的标签,利用老百姓对“航天品质”的信赖,从中获利,这些企业严重影响了航天育种的声誉。 

因此,就航天育种业的未来而言,中国的发展之路还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通过长期不断地努力,让科研成果更好地为百姓生活、社会发展服务。

【小题1】根据文段内容,将甲、乙、丙三处横线填写完整,每处限填两个字。
【小题2】下列关于航天育种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我们现在吃到的优质蔬菜瓜果全都是航天育种的产物。
B.航天育种对搭载上天的种子数量、质量都有严格要求。
C.太空环境的主要作用是促使植物种子产生基因变异。
D.航天育种并不能保证所有的种子都生成优质的基因。
【小题3】下列关于中国航天育种事业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着重于将改良品种应用于农业生产。
B.得到国家有规模、有计划的大力推动。
C.在育种和实践应用方面都看到了成效。
D.以花卉、药材的品种改良为主要方向。
【小题4】根据材料二的内容,航天育种培育出来的品种具有哪些优势?请用几个短语来加以概括。
【小题5】对上述三个材料中的划线词语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孕育:孕,一共是5笔。
B.搭载:载,与“下载”的“载”同义。
C.食用菌:菌,注音为jǔn。
D.幌子:此处可替换为“招牌”。
【小题6】下列关于中国航天育种的现状和未来并不容乐观的理由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航天育种业投资周期长,难以获得收益。
B.国家进行航天育种具有随机性和偶然性。
C.一些航天育种企业还不具备相应的条件。
D.航天育种业普遍存在欺诈消费者的行为。
【小题7】根据上述三个材料,中国航天育种事业在未来发展中还需要做出哪些努力?请简要概括出其中的三条。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聂华苓,漂泊与归属
肖莹
90年前,那个战乱频仍的年代,聂华苓出生于湖北武汉。因为父亲聂洗的桂系身份,1929年桂系失势后,聂华苓随家人躲避到汉口的日租界,在那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她爱呆在家里听父亲母亲讲外面的花花世界,也会溜进门房听听差们讲那些直系、奉系、皖系的军阀,以及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人的故事。
聂华苓11岁那年,父亲去世。一年后,抗日战争爆发,刚考入湖北省立一女中的聂华苓和同学们一起“排山倒海”地参加抗日活动。
1949年,聂华苓拖着母亲和弟弟妹妹,冒着台风到达台北,开启了全新的生活。她加入雷震和胡适创办的《自由中国》半月刊,开始以本名写散文和小说,并受到雷震的赏识,成为编委会中最年轻的,也是唯一的女性成员。
那时的台湾文坛,反共八股盛行,聂华苓却偏偏关注政治框架以外的纯文学作品。在她的主持下,梁实秋的《雅舍小品》、林海音的《城南旧事》,还有柏杨的小说、余光中的诗,一篇一篇在《自由中国》发表出来,成为一个时代的经典。
命运的捉弄却并未消停——1960年,言论开放的《自由中国》遭国民党当局封闭,聂华苓的家门外一直有特务徘徊,接着是母亲去世,她和王正路的婚姻也陷入“无救”状态。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她生命的曙光出现了。这道光,便是安格尔。这个著名的美国诗人,曾被约翰逊总统聘任为美国首任国家文学艺术委员会委员,并任华盛顿肯尼迪中心顾问。
1964年,聂华苓接受安格尔的邀请,从台湾来到爱荷华。3年后,国际写作计划诞生。1971年,他们结婚,把家安在爱荷华河边的小山上,取名红楼。聂华苓的流浪至此才真正结束,而安格尔和国际写作计划,成了她后半生的生活重心。
一次泛舟爱荷华河的时候,安格尔提起退休的打算,聂华苓突然建议:“你为什么不成立一个国际性的写作计划?”“你这个想法有点疯狂!”安格尔说。“你试试吧!”面对聂华苓的坚持,两人又聊了许久,安格尔最终承认:“倒是个有趣的想法。”
就这样,从1967年开始,每年都会有二三十位外国优秀作家受邀来到国际写作计划。“交流时间起初是半个学年,后来出于财力、人力等方面的考虑,调整为3个月,人数渐渐变少,但越来越精。在爱荷华,作家们可以完全自主地写作、讨论、参观、旅行。”至于每位作家几千美元的经费,最初由她和安格尔自筹,后来得到一些基金会、学术机构甚至美国国务院的资助。
1988年,聂华苓和安格尔退休。1991年,他们获得波兰政府文化部颁发的国际文化奖。那年3月,他们兴冲冲地准备去领奖,可安格尔倒在了芝加哥机场,再没有回来。
没有安格尔的日子,聂华苓不再参加国际写作计划的活动,但仍会将到访的中国作家请到红楼喝茶,或到外面共进晚餐,与他们聊文学、中国,还有人生百态。“我用中文写作,却和中国离得很远。这个距离,让我对人对事都更客观,这在邀请作家时很有必要。但作家的生活不需要这种距离。作家就应该近距离地感受生活,然后将这种感受写入作品。”聂华苓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很难将某个时代的作家与另一个时代的作家相比较,但成长的土壤对作品有很大影响,“大陆作品有本土气息,有它的历史和现实经验在其中;台湾的文学是内向的,属于岛屿文学;香港是中西都有,所以我说真正好的中文作品多半出自本土,它有深厚的根在那里。”
聂华苓自己的根,深深扎于大陆,在台湾长出了挺拔的枝干,最终将生命的枝叶散开在爱荷华。她已将自己的名字,刻在安格尔的墓碑上。那块黑亮的大理石碑的背面,刻着安格尔的一句话:“我不能移山,但我能发光。”
(选自《环球人物》,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童年时的聂华苓,因父亲聂洗的桂系身份,只好随家人躲避到汉口的日租界。那时,她常听父亲母亲讲外面的花花世界和各路军阀。
B.到达台北后,聂华苓加入雷震和胡适创办的《自由中国》半月刊,因为她是唯一的女性成员,受到雷震的赏识,开启全新的生活。
C.《自由中国》遭国民党当局封闭后,聂华苓受安格尔之邀来到爱荷华。两人结婚后,安格尔和国际写作计划便成了她的生活重心。
D.国际写作计划邀请的都是各国优秀的作家,这些作家可以在这里完全自主地写作,但因经费问题,最终这一计划还是受到了很大的困扰而几近停止。
E. 聂华苓对创作有着很深刻的认识,她从作家所处的时代、作家成长的土壤等角度思考问题,认为真正好的中文作品还是大都出自本土。
【小题2】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聂华苓在各个时期的主要贡献。
【小题3】请谈谈你对“漂泊与归属”这一标题的含意的理解。
【小题4】文章结尾处安格尔墓碑上写了一句话:“我不能移山,但我能发光。”对此,结合文章内容,请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历史的隐居者
陈文茜
⑴如果不是这面橘朱红的砖墙在台北正午阳光日照下,实在太耀眼,你很难愿意驻足一分钟;且即使多看个两眼,一般行人恐怕也只觉得此地不过是另一栋破旧的台大宿舍。
⑵从台北新生南路紫藤庐隔壁小巷走进去,你会经过两排难得整齐的公寓,阳台种着妖艳的九重葛,走到底,便会看到这面朱红砖墙。
⑶墙里长得三楼高的枫树,虽是春意嫩叶,却也不得不呈露苍郁;只因一旁的老宿舍实在太旧了,如此匆匆挥霍流行的城市,怎么可能留下沉沦的老式住宅呢?
⑷走进墙里,像在没落小区里寻找没有门牌的人家,文史学家指点,顺时针十二点后方,那个看似废弃的老建筑之后,便是殷海光的家。
⑸殷海光生前就住在这里,他是除了胡适之外,50年代台湾唯一有影响力的知识分子。从当台大讲师、教授,到被赶出台大,成为续聘教授却不得开课,殷海光一生都住在这儿,直到1969年9月15日送至台大医院病危前,整整13年。
⑹殷先生生前不求名,也不怕向人借贷,本来台大不聘了不给薪水时,他还想做个小生意。
⑺那时国民党特工天天去巷口站岗,他在池子里泡完汤,刚好精神抖擞,索性叫骂一番。国民党控制的教育部门一方面逼着台大不给他开课,一方面又拿着聘书叫他当顾问,等于领威权体制的赡养费。按汪幸福著的《殷海光传》,殷先生认为此乃“包藏祸心”,把顾问聘书往外一扔,叫送聘书的老党工滚蛋。
⑻我的老友李敖说殷海光喜喝英国下午茶,没书教时想做生意却非赚钱的料,只能靠太太做裁缝贴补。即使叙述他人如此无遮无掩的李敖,也永远记得给殷海光一个没人能抢的位子:“五四时代后,中国最后一位知识分子。”
⑼殷海光没书教后,国外研究机构请他,仍被蒋介石禁足,海耶克学术会来台也不派他参加。他曾自我调侃:“我成了笼中鸟。”“我已成众矢之的,我的门可罗雀算了不说,我偶然上街任何地方,一听见‘殷海光’三字,就像瘟神到了,避之不及。所以相对于我而言,台湾已成‘绝地’,无法谋生陷入座围城,且无地容身,实际的低度生活也日渐困窘。”
⑽人们可能不知道,殷海光死的时候极其卑微,比如要不要接受弟子的接济,该不该打点滴,住一等还是二等病房。哲人走了,舍不下的是他浪淘中抓不住的社会,但缠绕着的却尽是穷困的金钱窘境。
⑾殷先生走之前,见到弟子们时说:“这次不行了。”众人静默不语。过了一阵子,他又开口:“我并不怕死,只是觉得责任未了。我自己知道得很清楚,我的学问算不了什么,但我有超越时代的头脑与宝贵的经验。”
⑿50年代来台的最后一批知识分子,看着自己家也散人将亡,在隐居的孤岛上喊:想挽回时代的良知,但何其难!1958年,殷海光不愉快地又被软禁了11年,终于走到了尽头。
⒀1969年9月16日下午4点,殷海光先生失去知觉,5点45分去世,享年50岁。
⒁殷先生死前,曾说他责任未了,看着时局,死不瞑目,他死的时候眼真没合上。他的家人后来经人多方奔走,才一个一个远离台湾,夫人在美“当过佣人、当过大厨,每天在餐馆工作14个小时”。殷夫人曾在《殷海光全集》的序言中,问这个他们付出甚多的社会:“我们的不幸及牺牲值得吗?”
⒂身为后代的中国人,我没有勇气回答,你有吗?
【小题1】文章开头第⑴⑵⑶段中划线的描写景物的句子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2】请解释文章第⑽段中划线句子的含意。(6分)



【小题3】文章最后提到殷海光先生去世后其家人的事,有什么用意?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