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我的父亲马季
马 东
①我父亲马季,原名马树槐。
②父亲从小家境并不好。祖父早逝,兄弟姐妹四人的生活全靠奶奶一人支撑,不得已大伯和我父亲读完“高小”就出去当学徒。父亲到上海当了一名学徒,虽没有学到什么,但是他独立的生活从那时就开始了。回到北京正值解放,他重入学校,读完了初中。后来他考进了北京市新华书店,先后在王府井、海淀等多个分店工作。也就是从那时开始,他在文艺方面的天赋逐渐显露在业余生活中。
③当时,相声刚刚从天桥的酒馆茶棚中走进正规的剧场,旧时代的艺人们也经过政府的“整编”结束了长期不稳定的卖艺生涯。相声作为一种北方传统的曲艺形式从难登大雅之堂一跃而通过广播向全国播放,其中重新整理传统节目、去糟粕、取精华的工作是很繁重的。业界的几位艺术大师在这方面起了很关键的作用,使相声作为老少咸宜、喜闻乐见的娱乐节目,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普及开了。
④我不能确定是受这种普及的影响,还是以前父亲就“钟情”于相声,但他在这方面的天赋是无可否认的。一九五六年的工人业余曲艺观摩会演对于父亲的一生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他在那次会演中获得了一等奖,同时他的才华也被许多行家发现,其中最主要的是已故相声表演艺术大师候宝林先生。侯先生的盛赞和收徒的愿望,为父亲进入广播说唱团这个曲艺界第一流的专业团体铺平了道路。
⑤天才很多时候需要通过勤奋来体现,我父亲在他的事业上是一个勤奋的天才。当时我家住在西城马相胡同,说唱团就在石碑胡同,两地相距不到一公里,骑自行车就几分钟的路,可是父亲在团里排练和搞创作,经常几个月才回一趟家,落了奶奶很多埋怨。经过几年的学习和实践,父亲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对于传统节目的熟悉,对于说、学、逗、唱四门基本功的掌握,对于触类旁通的其他曲艺形式的了解,他在同一代人中都是首屈一指的。
⑥如果把五十年代看作新旧相声的分水岭,那么新相声最大的特点是作品的创作。父亲在掌握传统的表演技巧后,大胆地将这些技巧加进了他自己的创作中。据我所知,父亲的处女作应该是一个叫《打篮球》的相声,即使用今天的眼光来看,作为处女作《打篮球》也是很成功的。其后,父亲自己的风格也逐渐确立,他主张相声讽刺与歌颂并举,创立了歌颂型相声的美学原则,这一突破为相声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良多。
⑦假如没有“文化大革命”,中国的历史会改写,许多中国人的命运会不一样。我父亲在“文化大革命”中饱受摧残,身心俱疲,他一共去过两个干校,第一个是在黑龙江省嫩江地区,后来,全部撤回关内,重设在河南淮阳地区。当时中直机关的干校农场都在那一带,史称“关内第一大场”,生活极为贫苦。相声在“文革”属于“四旧”,十年浩劫,百业待兴,对相声艺术来说,更是毁灭性的灾难,“文革”结束,相声艺术“从头收拾旧山河”。当时很多和父亲一起去干校的演员都以为这辈子再也干不了本行了,可是年迈的父亲相信总有一天相声能回到舞台上。
⑧随着“四人帮”的倒台,相声在全国范围内重新掀起了高潮,《舞台风雷》《新桃花源记》等都是观众耳熟能详的段子。
⑨几十年来,我父亲创作大小三百多个相声作品,门人弟中有姜昆、赵炎、冯巩、刘伟、黄宏……活跃在各种舞台上。他自己则依然在不断地创新,他的艺术生涯还没有画上句号。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我太喜欢相声了,真真愿意为她守候一生。” (选自马季自传《一生守候》)
②一九七七年在人民大会堂的国宴上,叶圣陶老人兴冲冲地端着酒杯走到马季桌前祝酒,连声夸赞“新桃花源记”:“马季呀,相声就是要写这样的。好!有知识,有意思!来,祝你成功!……”侯宝林则评价到:“别人都是木头,只有马季是块玉。”鉴于马季对相声艺术的卓越贡献,中国曲艺家协会授予马季先生“人民曲艺家”称号。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开头介绍马季的名字和家境等信息,其作用是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也为下文介绍马季成为成功相声人作了铺垫。
B.“马季呀,相声就是要写这样的。好!有知识,有意思!来,祝你成功!……”叶圣陶的话表明马季最终获得了大众的认可和赞赏。
C.马季在事业上很勤奋,尽管家与说唱团相距很近,但经常为了排练和创作,几个月才回家一趟,这也使他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D.马季理想的人生境界和姜昆、赵炎、冯巩一样,他们都认为:艺术要不断创新。并且他们依然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创新。
E.文章在讲马季的人生经历时表现了马季的人生态度,这种由外及内的写法,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和认知规律。
【小题2】马季在相声艺术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3】相关链接中,引用马季的原话和他人对马季的评语,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4】马季在相声艺术生涯中不断追求创新,结合全文并联系社会生活,谈谈你对创新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2-24 01:01: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挑战爱因斯坦的人
王煜
1941年,香港机场飞往大陆航班的安检处,一名年轻人被拦了下来,他穿了一件非常臃肿的大衣,在那个季节显得很不正常。安检人员起了疑心,一摸,大衣各处硬邦邦的, 打开一看,大衣里密密麻麻全是插袋,里面是英文的物理研究书籍和资料。一问,年轻人刚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不久,书是从国外带回来的,因为太多,超过了行李托运的最大限量,只好想出这个办法。年轻人拿出了中山大学的教授聘书,安检员一看,只有27岁的人居然已经是教授,非常敬重,就此放行。
这个拼死要回国,用教学和科研来抗战的人,就是后来被国际学界公认为“中国核能之父”“第一个揭露原子弹秘密”的卢鹤绂。
1936 年 9 月,卢鹤绂前往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主修物理,辅修数学。第二年,卢鹤绂在科学实验中发现了热离子发射的同位素效应。为此,他发明了时间积分法,并在世界上第 一次精确地测定了锂7.锂6的丰度比。他的发现被当地报纸报道,惊呼“中国人在称原子的重量”。他当年所测定的数值,被国际学界沿用了50多年。
1941 年,卢鹤绂的博士论文《新型高强度质谱仪及在分离硼同位素上的应用》通过,这篇论文被美国政府列为涉及“制造第一批原子弹与原子反应堆”的绝密资料,直到战后的1950 年才以摘要的形式发表在美国《核科学文摘》上。
获得博士学位后,还在蜜月中的卢鹤绂,毅然决定抛弃在美国的一切优越条件,和新婚妻子一起回国参与抗战。1941年11月,卢鹤绂抵达国立中山大学校本部,任理学院教授。
1942 年暑期,卢鹤绂夫人生下了长子,出院后,卢鹤绂开始操劳家务。每天,他背着孩子劈柴,做菜;地上鸡屎、牛粪满地。一日三餐忙完后,卢鹤绂在油灯下备课。在一座古庙里,他给大学四年级学生讲授理论物理、核物理、量子力学、近代物理等课程。
1944 年,卢鹤绂相继被流亡中的广西大学、浙江大学聘为教授。在向西途中,路经一个叫元宝山的地方。当地土匪出没,烧杀抢掠,大家都不敢前行。卢鹤绂当即带上一个体育教授就上了山,成功说服土匪头子。第二天,土匪头子派人把卢鹤绂一行送下山,还送给他们代表土匪间“特别通行证”的杏黄色小三角旗,以保卢鹤绂一路畅行无阻。
即使在战乱的环境中,卢鹤绂一边讲课,一边还密切关注国际学界的动向,能获得的学术杂志,他全部手写抄录下来。学术札记在炮火中也从未间断。他于1942 年写成、1944 年在国内《科学》上发表的《重原子核内之潜能及其利用》一文,被学界认为是“第一个给中国读者全面介绍原子能物理知识及其应用”的科学著述。
1947 年,卢鹤绂在国内期刊上发表《原子能与原子弹》和《从铀之分裂谈到原子弹》,对原子弹的发明做了介绍。在这两篇文章的基础上,他在《美国物理月刊》上发表《关于原子弹的物理学》一文,在世界上首次阐明了估算铀235原子弹及费米型链式裂变反应堆的临界体积的简易方法及其全部原理。此文一出,被美国文献和专著广泛采用,国际学界轰动。
1955年,卢鹤绂进入了绝密的“546培训班”任教,在后来的11位“两弹元勋”中,就有7 位是卢鹤绂在“546培训班”教过的学生。
卢鹤绂被称为“第一个揭露原子弹秘密的人”和“中国核能之父”。
1995 年,81岁的卢鹤绂与他的弟子王世明撰写的《对马赫原理的一个直接验证》在美国《伽利略电动力学》发表,该杂志的主编评价这篇论文“开辟了挑战爱因斯坦的新方向”。这篇文章之前曾被美国《物理学刊》拒绝刊登,对此,卢鹤绂坦然地说:“一般编辑部都不敢登这种文章,他们迷信爱因斯坦,怕人家说他们不懂物理学。”他不怕自己被人认为是疯子,关于这篇论文,他说:“我不过是把天空戳了一个洞罢了!”正当研究要继续时,卢鹤绂于1997 年病故,为世人留下8大提纲44 项研究进展资料,已发表的论文仅仅是他研究内容的十分之一。关于这项对爱因斯坦相对论的质疑,美国科学院在2002年投入巨资,用发射卫星的手段,深入这方面的实验。
正因为在科学和人文上的深厚积淀,卢鹤绂去世以后,美国休斯敦大学和明尼苏达大学均为他树立铜像。卢鹤绂百年诞辰之际,复旦大学也为其在校园里树立了铜像。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说:“卢鹤绂先生不仅是学术的大师,同时是一个有故事的人、有情怀的人,这是最为珍贵的,是我们最为敬仰的。”
(选自2014 年 7月23日《新民周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卢鹤绂在香港机场被拦了下来,是因为安检人员怀疑他在臃肿的大衣里藏着超过行李托运最大限量的英文的物理研究书籍和资料。
B.卢鹤绂在明尼苏达大学测定的锂7.锂6 丰度比数值,之所以被国际学界沿用了50多年,是因为50多年来一直没有其他测定锂7.锂6的丰度比数值。
C.被美国列为绝密资料的卢鹤绂博士论文《新型高强度质谱仪及在分离硼同位素上的应用》,直到战后才以摘要形式在《核科学文摘》刊登,足见其价值巨大。
D.卢鹤绂不仅在科学上勇攀高峰,敢于挑战权威,成就惊人,而且通过教学平台,为国家培养了很多核物理人才,后来的“两弹元勋”一多半出自他的门下。
E.美国的休斯敦大学、明尼苏达大学以及我国的复旦大学,在卢鹤绂去世后,先后为他树立了铜像,以此来表彰他在科学研究方面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小题2】为什么卢鹤绂被称为是“中国核能之父”?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3】卢鹤绂说“我不过是把天空戳了一个洞罢了!”这句话意蕴丰富,手法巧妙,请简要分析。
【小题4】文章结尾说:“卢鹤绂先生不仅是学术的大师,同时是一个有故事的人、有情怀的人。”他的“有故事”“有情怀”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有关人士认为,“人类基因组草图”的测绘成功仅仅预示着一个新的开端,真正的研究工作还只刚刚起步。例如“草图”中留下了许多空白需要填补,不少可能包含着重要医学信息的空白又顽固地拒绝“泄露各自的秘密”。除了最先完成的22号染色体长臂中有3%被证明无法解读外,从那时以来完成的4号染色体也留有很多空白。此外,大约有10%的基因组由于其重复性而根本不可能测序。
据国外有关杂志报道,即使到2003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了终图,漏洞依然会存在——某些基因将被忽略不计。而蛋白质作为生命分子三联体的最后一位“成员”,又是迄今为止的研究中最难攻克的堡垒。
全人类只有一个共同的基因组,但是由于各种内外因素的作用,世界上每个人都有差别,这种差别被称为单核苷酸多态性。目前,生物学家已能利用单个DNA中的变体来跟踪人体基因的变异,并藉此评估人类各种生物学现象的奥秘,如健康状况、对疾病的易感性、寿命的长短、人类的起源等等。
人类的大部分DNA都是“垃圾”,几乎不起什么作用或者至少是没有明显的用途。剩下的则是渊源于植物、动物甚至细菌这一最原始生命形式的基因的“大杂烩”。事实上,大量在维系细胞基本功能,如修补和解读DNA方面所必需的基因,与促使细菌保持原状的基因没有什么两样。
我们在回溯生物进化史的过程中又会发现,人类曾与植物、动物以及软体虫和有翅昆虫共同分享无数的基因。例如一种古怪的取名为“声波刺猬”的基因,它对昆虫在成熟中的翅膀生长和发育起着重要作用。这一相同的基因,在人的胚胎中则起着协调手臂生长和发育的作用。所以,人类的基因与某些哺乳动物更为接近也就不足为怪了。例如鼠的基因与人极为相似,它的基因组一直被描述为探明人类基因组的“罗塞塔石碑”(即为解读古埃及象形文字提供线索的石碑)。此外,猩猩的DNA也与人只相差1.5%,因而分析这一看似微不足道的差异,自然有助于揭示人之所以为人的奥秘。
看来,不同物种似乎是通过长期复制、改良和组合现存基因而获得进化的。正是这种逐渐从多细胞有机物中汲取新鲜养分的“复制”过程,才使人类不断进化以至于成为超越低级生命形式的高级动物。所以,有专家将基因比作砖块,“用它既能修车库,也可盖摩天大楼,关键是看你如何运用”。
【小题1】下列关于“人类基因组研究”的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A.“人类基因组草图”的测绘成功仅仅预示着一个新的开端,即使“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了终图,研究工作仍然存在漏洞,某些基因被忽略不计。
B.生物学家已能利用单个DNA中的变体来控制人体基因的变异,并借此评估人类各种生物学现象的奥秘,如健康状况、对疾病的易感性、寿命的长短,人类的起源等等。
C.人类的大部分DNA几乎不起什么作用或者至少是没有明显的用途,剩下的则是渊源于植物、动物甚至细菌这一最原始生命形式的基因。
D.人类的基因与某些哺乳动物虽然十分接近,但差别是客观存在的,分析这一看似微不足道的差异,自然有助于揭示人之所以为人的奥秘。
【小题2】(小题2)下列对“不同物种似乎是通过长期复制、改良和组合现存基因而获得进化的”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我们在回溯生物进化史的过程中又会发现,人类曾与植物、动物以及软体虫和有翅昆虫共同分享无数的基因。
B.人与老鼠的基因极为相似,猩猩的DNA也与人只相差1.5%,人之所以为人的奥秘就在于通过长期复制、改良和组合现存基因而获得进化的。
C.全人类只有一个共同的基因组,但是由于各种内外因素的作用,世界上每个人都有差别,这正是生物通过长期复制、改良和组合现存基因而获得进化的佐证。
D.这种逐渐从多细胞有机物中汲取新鲜养分的“复制”过程,才使人类不断进化以至于成为超越低级生命形式的高级动物。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旦科技发展到可以使我们填补上草图中的空白,所有重要的医学信息便随之“泄漏各自的秘密”,人类便真正成为了自由的人。
B.修补和解读DNA方面所必需的基因,与促使细菌保持原状的基因没有什么两样,但重要的是各自的改良和组合,从而产生了复杂的人。
C.由“用它既能修车库,也可盖摩天大楼,关键是看你如何运用”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同一个基因既可能构成低等动物,也可能构成人类。
D.人体解剖学使人们从宏观上了解自己,人类基因组计划则将使人们从微观上也就是说从根本上了解自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达尔文的拖延     斯蒂芬·杰·古尔德
①没有什么事比一些名人长期而难以解释停滞行为更能引发人们猜测的了。罗西尼因《威廉·退儿》而达到他歌剧创作的辉煌巅峰,可是此后的30年他几乎什么也没写。多罗西·赛耶斯在名望达到顶点时却背弃了彼得·温姆西勋爵,转向笃信上帝。查尔斯·达尔文在1838年就得出了全新的进化理论,却直到21年后才发表他的观点。
②通过历时5五年乘坐格尔号与自然的接触,达尔文对物种固定不变的信念发生了动摇。1837年7月,他航海回来后不久,便开始记第一本关于“递变”的笔记。这时的达尔文已经确信进化的发生,他正在寻找一种理论来解释进化的机制。经过最初的猜想和少数不成功的假说,他逐渐建立了他的中心观念。达尔文在自传中写道:“1838年10月,我为了消遣,偶尔翻阅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当时我根据长期对动植物习性的观察,应经可以正确认识生存斗争。我马上联想到,在这种情况下,有利的变异会趋向于保存下来,而不利的变异将被淘汰,这一结果将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③达尔文早就认识到动物驯养者所做的人工选择的重要性。但是直到马尔萨斯的斗争与拥挤的观点凝练他的思想之后,他才确定自然选择是进化的动因。达尔文知道得出的是什么理论,我们不能将他的拖延归因于他没有认识到自己所取得的成就的重要性。到1844年,他写出了他的理论的基本纲要。他还向妻子作了认真的交代,假如他生前不能完成他的主要著作,希望她发表这些手稿。
④他为什么等了21年才发表自己的理论?我们可能会把过去正常的时期错误地看作漫长的阶段,然而21年仍然是一个人正常事业的一半时间,纵然按照生活悠哉游哉的维多利亚时代的标准来看,那也是生命中的大部分时间。通常的科学传记是有关伟大思想家的明显错误信息的根源。这类传记往往将伟大的思想家描绘成简单、理性的机器,是凭着不懈的努力,不受任何其他事情的影响,严格按照客观材料寻觅真理的人。因此,对于达尔文等了21年的通常解释就是他的工作没有完成。他满意自己的理论,但觉得尚显单薄。他的理论只有等到汇集大量的支持材料才能发表,这需要时间。
⑤导致达尔文推迟发表的原因非常复杂,不能作简单的解释,但是有一件事是确定的:恐惧的负面作用于增加材料的正面需要至少同样重要。然而,达尔文恐惧什么呢?他得出进化论的观点时才29岁,那时他在专业上还没有地位,不可能通过宣扬他所不能证明的结论。
⑥然而他的异端学说是什么呢?信奉进化本身就是一个明确的答案,但这还不是问题的主要部分。达尔文早年有关“递变”的笔记中可能含有问题的答案,这些笔记中包含了他所赞同但却害怕发表的一些观点,即哲学上的唯物主义。这远比进化本身更要异端,没有哪种观点比认为心灵只不过是大脑的产物,更能动摇西方思想中最深刻的传统了。
⑦达尔文确实进行了一场温和的革命。不仅在于他这么久地拖延了自己的工作,还在于他理论中哲学含义的注意。他在1880年写道:“我认为直接反对基督教和有神论,对公众不会有什么影响;而伴随科学的进步逐渐启迪人类的理解力,会更好地促进思想的自由。因此我一直不写有关宗教的文章,而且我本人的工作仅仅局限于科学之内。”
⑧然而他的工作内涵与传统的西方思想确是极大的断裂,我们很难将其纳入这种传统中。例如阿瑟·柯依斯勒之所以反对达尔文,也是基于不愿接受达尔文的唯物论,而且他还热衷于认为生命物质中含有特殊性。我承认对此我不太明白。疑惑和知识都应该坚持。我们难道因为自然中的和谐不是设计的就会降低对自然美的赞赏吗?难道因为有数百亿神经元在我们的颅骨里,我们心灵的潜力就激发不了敬畏吗?
(摘编自《自达尔文以来》)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在作者看来,达尔文并不是一台简单、理性的机器,而是一位凭着不懈的努力,不受其他任何事情影响,严格根据客观材料追求真理的人。
B.如同罗西尼和多罗西·赛耶斯等名人长期而难以解释的停滞行为一样,达尔文在得出进化理论21年后才发表他的观点,引发了很多猜测。
C.在创立进化论之前,为了寻找一种理论来解释生物进化的机制,达尔文曾有过不少猜想,也有过一些假说,但是后来这些都被证明不能成立。
D.由于受到马尔萨斯《人口论》中斗争与拥挤观点的启发,达尔文终于确信进化的发生,认识到人工选择的重要性,并确定自然选择是进化的动因。
E.达尔文向他的妻子作了认真的交代,假如他生前不能完成他的主要著作,就请她帮助发表这些手稿,这说明他对自己的进化理论十分看重。
【小题2】在作者看来,达尔文21年后才发表他的进化理论,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小题3】作者说:“达尔文确实进行了一场温和的革命。”他的“温和”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
简要分析。
【小题4】文中说:“疑惑和知识都应该坚持。”这里的“疑惑”和“知识”有哪些含义?为什么说
“都应该坚持”?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干干净净的傅雷
公元1966年9月2日深夜,中国最伟大的翻译家傅雷与夫人朱梅携手同肩,双双自缢身亡。傅雷夫妇走得干干净净,义无反顾,几乎不留任何痕迹,就像风吹皱一池春水,遂又了无纤痕。傅雷的一生挺身玉立,气宇轩昂,就像一棵笔挺的秀竹,宁折不弯。他的夫人雍容端庄,柔情似水,就像一根缠绕秀竹的春藤,温存有余。二者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自然放射出人生最瑰丽的光芒。世间恩爱夫妻,概能如胶似漆;但能够做到携手共赴正义,蹈死不顾的,恐怕从古至今也屈指可数。贝多芬有句名言:“为了真理。给个国王都不换!”傅雷做到了,这是一个中国知识分子崇高人格的大写意。
傅雷走得干干净净,从从容容。傅雷和夫人在临走前的9月2日夜,曾给他们的亲人留下一封仅千余字的最后家书。这封遗书是写给傅雷的小舅子朱人秀的。遗书写得笔墨清晰,条分缕析,坦坦荡荡,磊磊落落,至今读来都令人潸然泪下,振聋发聩。从遗书里看到,傅雷的反党罪证无非是一面小镜子和一张褪色的旧画报。小镜子后有蒋介石的头像,画报上登有宋美龄的照片;而这两件东西又都是傅雷的小姨子寄存他家的,并非傅雷本人之物。正像傅雷所言:“我们纵有千万罪行,却从来不曾有过变天思想。”然而作为一介书生,即使竭尽全力呐喊也是微茫的。理智的傅雷清醒地觉察到树欲静而风不止,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他没有向任何人申辩,只在遗书中发出了一个知识分子痛切的自白:“我们也知道搜出的罪证虽然有口难辩,在英明的共产党和伟大的毛主席领导之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决不至因之而判刑。只是含冤不白.无法洗刷的日子比坐牢还要难过。何况光是教育出一个叛徒傅聪来,在人民面前已经死有余辜了!更何况像我们这种来自旧社会的渣滓早应该自动退出历史舞台了!”“士可杀而不可辱”,这是一个多么干净、彻底、从不苟且的傅雷。
傅雷走得千干净净,清清白白。临走前,他没有忘记托付朱人秀上缴当月55.29元的房租,没有忘记给保姆周菊娣留下一块女表,一个旧挂表,一张600元的存单作为她过渡时间的生活费,并说:“她是劳动人民,一生孤苦,我们不愿她无故受累。”如果说傅雷临走前有什么遗憾的话,恐怕这就是唯一的遗憾,带着深深的同情的遗憾。要送人或该还人的东西,傅雷都如数家珍,一一道来,共13条。最后剩下的53.30元又托付给朱人秀作为他们的丧葬费。至于图书字画听候公家决定。一切均有安排。决不乱套,就像夫妻两个要出门远行,或到国外看儿子,没有一丝一毫的慌乱和疏忽。一切都处理得井井有条,不动声色,赤条条地来赤条条地去。
文如其人,惟其有干干净净不朽的人品,才有干干净净不朽的文章。傅雷凡事一丝不苟,尤其珍惜自己的笔墨。当年翻译法国文豪的名著《高老头》《约翰·克利斯朵夫》时,宁愿精益求精,一译再译,把自己的文稿修改得体无完肤,可是一经定稿.就不许编者妄自改动一字一句了。
傅雷干净了一生,与人无求,与世无争。9月3日凌晨,他和夫人化做两粒晶莹剔透的露珠,在天亮前降临大地,其璀璨的锋芒一直照彻敬佩他的每一个文人。
【小题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傅雷死前没有忘记为保姆周菊娣将来的生活作安排,说明他的细致周到,说明他是个心地善良,重情义、关心下层劳动者的人。
B.傅雷认为自己的罪责主要有三宗:家里搜出两件反党的物证;培养出一个叛徒儿子傅聪;自己是来自旧社会的渣滓。
C.作者把傅雷夫妇比作露珠,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他们纯洁高尚的人格,突出傅雷夫妇的崇高人格对文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D.文章反复写到傅雷夫妇死前的从容和镇定,说明傅雷夫妇之死实属被逼无奈,这种清醒的死更增强了事件的悲剧色彩。
【小题2】文章第一段写傅雷夫妇的外表气质和夫妻恩爱有什么作用?
【小题3】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傅雷“干干净净”?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是怎样学起美学来的
朱光潜
在《文艺心理学》的“作者自白”里,我已简略地谈过我是怎样学起美学来的。现在先把有关的一段话抄下来,然后稍作补充:  “从前我决没有梦想到我有一天会走到美学的路上去。我前后在几个大学里做过十四年的学生,学过许多不相干的功课。我原来的兴趣中心第一是文学,其次是心理学,第三是哲学。因为欢喜文学,我被逼到研究批评的标准、艺术与人生、艺术与自然、内容与形式、语文与思想等问题。因为欢喜心理学,我就被逼到研究想象与情感的关系、创造和欣赏的心理活动以及文艺趣味上的个别差异。因为欢喜哲学,我就被逼到研究康德、黑格尔和克罗齐诸人讨论美学的著作。这样一来,美学便成为我所欢喜的几门学问的联络线索了。”   事隔半个世纪,现在来检查过去写的这段“自白”,它还是符合事实的。不过要作两点补充。当时我也很欢喜历史,为着要了解希腊文学和艺术,我在爱丁堡大学曾正式选修了欧洲古代史。当时我还是一个穷学生,但是省吃俭用,还一个人跑到意大利罗马地下墓道里考察过高惕大教寺和壁画的起源,参观过梵蒂冈所藏的一些著名雕刻和文艺复兴时代散在意大利各城市的建筑、绘画和雕刻,体会到“耳闻不如目见”这句话的意义。
另一点须补充的是《自白》最后一句后面还应加上这么一句:“研究美学的人们如果忽略文学、艺术、心理学、哲学和历史,那就会是一个更大的欠缺。”这一点是我从参加国内美学讨论,到现在所看到的美学落后状态中体会出来的。关起门来学美学,那是有害于己而无益于人的。  上文我提到“当时我还是一个穷学生”,这对于我学起美学来也颇有影响。我在学生时代还编写过一部《变态心理学》,一部《变态心理学派别》,都出版过;一部《符号逻辑》的稿子交商务印书馆,在日本侵略上海时遭火灾焚毁了。为什么一方面读书,一方面又写出那么多书呢?这就是因为我穷,不得不“自力更生”,争取稿费来吃饭过活。在这样的生活中我也吸取了一点有益的教训,就是做学问光读不写不行。写就要读得更认真一点,要把所读的在自己头脑里整理一番,思索一番,就会懂得较透些,使作者的思想经过消化,变成自己的精神营养。根据这点教训,我指导研究生,总是要求他们边读边写。他们也因此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不过要补充一句,光写而不读也不行。  解放后我有幸参加了几年之久的国内美学界的批判和讨论。我至少是批判对象之一。我是认真对待这一次批判的,有来必往,无批不辩,从此我开始挪动了我原来的唯心主义立场。于是我又开始了我的新的美学行程。这三十年来我学的主要是马列主义。译文读不懂的必对照德文、俄文、法文和英文的原文,并且对译文错误或欠妥处都做了笔记,提出了校改意见。1978年,我看到世界各国马克思主义学的学者们都在热烈讨论马克思的《经济学哲学手稿》,这是我在五十年代就已读过而没有读懂的,于是又把它翻出来再啃,并且把其中关键性的两章重译过。虽不敢说我读懂了,但毕竟比原来懂得多一点。这部经典著作受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影响都很深。我对费尔巴哈毫无研究,预备补了这一课后再回头去啃,但愿老天爷分配给我足够的时间和精力!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美是主客观的统一”,是一个不断变化、生成,不断有新内容充实的命题,此命题恰恰展现了朱光潜努力突破西方主客二分的认识论框架,寻求在中国“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框架下,整合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以及西方美学的一切积极成果,熔铸新型美学系统的艰辛历程。(宛小平《朱光潜美学思想研究》)
②我把我的信条叫作“三此主义”,就是此身、此时、此地。一、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二、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三、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的另一地位去做。(朱光潜《谈修养》)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朱光潜最初没有研究美学的打算,“美学便成为我所欢喜的几门学问的联络线索”,说明他是误打误撞闯进美学研究的世界的。
B.学生时代的朱光潜喜欢文学,为了研究希腊文学与艺术,他漫游欧洲,考察古迹,积淀了丰厚的美学素养,为日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C.朱光潜在学生时代就编写出版了三本著作,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就,一方面是因为生活所迫,另一方面也因为他天资过人。
D.朱光潜在学术研究中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他认为做学问要注意读写结合,通过阅读、思考、消化、吸收,最后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营养。
E.朱光潜向读者讲述自己的美学研究历程,既分享经验,也反思现状,更展望未来,表现出学术大家独有的气度与襟怀。
【小题2】朱光潜的美学思想体系是如何形成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3】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4】朱光潜的治学态度给了你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谈谈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