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统一的秦朝邮驿
秦王朝是我国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时代的开始。秦始皇所制定的统一文字、度量衡、车轨、道路等制度,对我国后代有深远影响。在开创统一的邮驿制度方面,秦朝也有不世之功。
虽然秦王朝仅仅存在15年,但以惊人的努力完成了全国范围的交通和通信网络。驰道是秦朝道路网的主干。它以首都咸阳为中心,“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汉书·贾山传》)。秦朝驰道十分壮观:“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锥,树以青松”。一步为5尺,50步合今25丈(约80米),10米左右就栽一棵青松。一路绿影婆娑,十分美观。这样的大道遍布全国。另有一条专为抵御北方匈奴的“直道”,从咸阳北的云阳开始,途经黄河,直抵今包头市的秦九原郡。这是由名将蒙恬指挥修筑的,全长1800余里。此外,在南方还修了到两广和西南的“新道”。这样,就在全国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交通网。这些大道,路平道宽,沿路驿站、离宫、馆舍和军事设施遍布。 秦朝的邮驿统一了称呼。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对邮驿通信的称呼都不一样,秦朝把“遽”、“驲”、“置”等不同名目一概统一称呼为“邮”。从此,“邮”便成为通信系统的专有名词。在秦朝,“邮”负责长途公文书信的传递任务,近距离的另用“步传”,即派人步行送递。在邮传方式上,秦时大都采用接力传送文书的办法,沿政府规定固定的路线,由负责邮递的人员一站一站接力传达下去。
邮路沿途,都有固定的信使进食和住宿处所。这些休憩处或称为“邮”,或称为“亭”。有的研究家认为,这些称呼,是按不同的邮递方式来决定的,比如说,步递停留之处称为“亭”,马递站称为“驿”。其实,在秦朝时还不像后来那么严格。如为秦统一立下汗马功劳的名将白起,最后被迫自杀的地点,有的书上称为“杜邮”,但有些书又称为“杜邮亭”。这就说明邮、亭实际可以并用。在始皇陵西侧,考古工作者还发现一片瓦,上有瓦文“平阳驿”,说明“驿”在秦时也是邮路上居停点的习惯用法。秦朝还有“传舍”的称呼。如秦末汉初刘邦和说客郦食其见面,便是在一处叫“高阳传舍”的地方(《史记·郦生列传》)。楚汉战争中,高祖刘邦去夺割据势力张耳、韩信的大权,也曾住在修武的一处“传舍”里(《史记·淮阴侯列传》)。关于“亭”,有不同的认识。有的学者认为秦朝的亭是一种负责地方治安的组织。有学者却认为亭负担的更多任务是依次递送公文和邮件。秦制30里一传,10里一亭,亭设有住宿的馆舍。按秦法,亭应及时负责信使的传马给养、行人口粮、酱莱和韭、葱等,甚至供应粮食的升斗、酱和莱的数量,都有严格的规定。近年出土的《睡虎地秦墓竹简》里,对此有明确的记载。这些记载,给后人留下了2000多年前我国邮驿状况的生动情景。
秦朝有效的通信系统,起着巩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中央政府可以源源不断接到各地方的情况通报。由于政府规定了地方向上汇报请示必以书面形式,秦始皇每天要阅批的奏章就重达120斤的(竹木简片)。秦政府还通过这些通信系统,及时了解边防和民间的动态,采取果断的军事措施。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朝统一以前,各国对邮驿通信有不同的称呼,如“遽”、“驲”、“置”。
B.金朝建立后,统一了邮驿通信的称呼,但实际上邮路沿途提供食宿处,在当时仍有不同的称呼。
C.“邮”“亭” 是邮路沿途提供食宿的住所,是按不同的邮递方式来区分的。
D.清朝有一同性称呼的继承与变化,给后人留下了2000多年前我国邮驿状况的生动情景。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为了及时了解边防和民间的动态,秦朝的邮传方式大都采用换马不换人的接力传送方式。
B.文章列举“杜邮亭”“平阳驿”等史料是为了说明“邮”“亭”“驿”在秦代时还没有严格的区分开来。
C.“亭”的功能在秦代到底是怎样的?目前的研究还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
D.到了秦代,“邮”便成为通信系统的专有名词,秦代沿道设邮有利于上传下达。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没有驰道、直道和新道等道路的建设。邮驿通信就很难形成四通八达的局面,中央政府也难以及时掌握各地的动态。
B.秦朝建立后,以惊人的努力完成了全国范围内的交通通信网络,致使清王朝仅仅存在十五年。
C.家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为油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反过来看,遍布全国的邮驿通信,也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制度。
D.警察建立后,对很多制度加以统一,集中统一的邮驿制度和统一的度量衡制度一样,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2-24 01:39: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题。
牌坊,也叫牌楼,古已有之,是中国所特有的文化标志之一。关于牌坊的最早记载见于《诗经》,那时称为“衡门”。“衡门”的结构是两根柱子架一根横梁。唐代,我国的城市都采用里坊制,城内被纵横交错的棋盘式道路划分为若干块方形居民区,这些居民区,唐代称为“坊”。坊是居民居住区的基本单位,“坊”与“坊”之间有墙相隔,坊墙中央设有门,以便通行,称为坊门。后来因为门没有太大的实际作用,于是老百姓也逐渐称这种坟门为“牌坊”。
牌坊的建筑材料多为木质的,也有石质的,琉璃的或砖砌的。木质的牌专多不延年,现存的有些仿古牌坟,看上去似木质的,实际是后人用钢筋水泥或钢管建造的。
北京现存最古老的牌坊是朝阳门外神路街牌坊,设置于东岳庙山门之前。东岳路始建于元文宗天历年间,有人说初建时,山门前就有牌坊,可能是木质的,到明万历三十五年,改建成一座三间四柱七棱的绿琉璃牌坊。雄峙若城朝,歇山顶,正春两端施吻。接顶正中饰火焰宝珠。北面石额为“永延帝祚”,南面石额为“秩祀岱宗”。相传多为明朝严蒿之笔墨,意为皇图永固,江山绵延。
首都博物馆大厅内现有一座古牌坊,被称作“品级最高的牌坊”。该牌坊是一座三间四柱的木质彩绘牌坊,原设置在历代商王庙的庙门外,牌坊旁置有一座石碑,上书“官员人等,至此下马”。早年,无论是多商品阶的官员,至此必须下马,步行者从牌坊下面走过。若不如此,就犯有欺君之罪,会被衙役收监的。牌坊上的题额是“景德街”三字。现在此街被称作阜内大街。这座牌坊于20世纪50年代被拆除,首都博物馆建成后,又把它重新竖立起来,供公从观赏。
文丞相祠牌坊坐落于现北京市东城区府学胡同。明洪武九年,北京按察司副使刘崧为纪念文天祥这位南宋民族英雄,在他被关押的地方建起了一座“文丞相祠”,并在祠堂所在道路的两端各立了一座牌坊,东口题“教忠坊”,西口题“育贤坊”。这两座牌坊成为弘扬文天祥的民族气节和凛然正气的象征。人们从牌坊下经过,无不满怀崇敬之情。
牌坊是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审美价值,困此,长期以来,在世界各地,牌坊是一形象化的标志已成为古老的中华文明和历史悠久的中国的象征。
(取材于王铭珍《北京牌褛趣话》等,有删改)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牌坊”的名称是在历史的演变中逐渐形成的,牌坊是中国所特有的文化标志之一。
B.北京现存的最古老的神路街牌坊,元朝初建时为木质,明代时又改建成琉璃牌坊。
C.历代帝王庙庙门外的古牌坊品级最高,只有高品阶的官员才能从它下面步行走过。
D.世界各地都把牌坊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赋予它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小题2)根据文章内容,分条概括牌坊的作用。(5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中国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个显著特点,便是城市不具备自立的经济,而与乡村间在经济上是同一的,这种同一性的基础是,城市在政治上统治乡村的同时,经济上依赖乡村,没有发展成独立于乡村之外的经济中心。
在整个前资本主义时期,中国城市一如既往地保持着作为帝王—官僚的政治中心—军事堡垒的基本属性,无论是天子驻跸的都城,还是地方大吏主持的郡邑、州治、县城,都是按照国家政权的政治—军事需要修筑起来的,城市的结构模式,也是严格遵循礼制,如国都一律“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宫殿置于全城中轴线上,市场受官府控制,置于宫殿宗庙背后。各地方性城市的格局也仿效都城。这些大大小小的城市,都是国家政权(中央一级或地方各级)所在地,其主要职能是实施对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统治和军事控制,至于工商业,在宋以前的城市生活中不过是政治的附庸而已。
古代中国城市,无论是都城还是州县所在地,与乡村的经济联系,主要是单向性的,即城市从乡村征收贡赋、调集劳役,一般却较少向乡村提供产品,广大乡村则在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轨范内生存。国与野、都与鄙、城与乡之间,政治上是前者对后者的压迫与控制,经济上则是后者对前者财富和劳力的供应。这使中国古代城市不仅是政治性的,而且是消费性的,城市手工业基本是为官府服务的官手工业。宋以前,中国城市普遍实行市坊一厢坊制,规定各种作坊、商店必须开设在市区某一街区,交易聚散有时间规定。自宋代开始,城市的经济功能加强,民间活力日增,限制民间商业发展的厢坊制度被突破,代之以市、集镇、瓦子等商业贸易场所,出现《清明上河图》所展现的那种繁盛的市井社会,城乡间的双向物质交换有所发展,有人把这种变化称之为中国的“都市革命”。然而,直至明清,中国城市作为政治中心、军事堡垒的性质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
在包括宋以后的整个古代中国城市,未能摆脱帝王—官僚的直接控制,没有成为自然经济结构的离心力量,并始终是其核心部位和统治中心,城市也就不可能提供瓦解自然经济的强大动力,而只是无止境地从乡村掠取产品和劳役。这种单向性的物资流动,只能加剧农村贫困化,使中国广大乡间封闭在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小天地之内。而城市自身,一方面是贵族、官僚依凭盘剥农村而过着膏梁锦绣的寄生生活;另一方面是城市工商业受到种种限制,难以获得健康发展,无以形成欧洲中世纪城镇那样强有力的行会制度。
古代中国的城乡关系,从国家机制看,城市高高凌驾于乡村之上;但从经济看,城市并未能获得独立运行的生命机制,不过是农业经济的附属物,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成为乡村和城市共同赖以存身的基础。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把传统的中华文化的主体称作“农业文明”。中国自然经济难以解体,社会一再往复交替出现“恢复—高涨—危机”三阶段周期循环而迟迟未迈入新的运行轨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萌芽发展迂缓,市民阶层晚成,市民文化单弱等等现象,均与城乡经济的同一性,城市迟迟未能形成独立的、与农村相抗衡的经济中心,有着不能解脱的内在联系。
(节选自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小题1】下列关于古代“中国城市”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城市在整个前资本主义时期,一如既往地保持着作为帝王—官僚的政治中心—军事堡垒的基本属性。
B.在整个前资本主义时期,中国城市无论都城、郡邑,还是州治、县城,都是为满足国家政权的政治—军事需要修筑起来的。
C.中国城市均严格遵循礼制安排结构模式,一律都是采用“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的形式。
D.中国城市在宋以前对工商业均采取限制措施,其主要职能是实施对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统治和军事控制。
【小题2】(小题2)中国古代城乡经济具有“同一性”,下列表述不属于此内容的一项是()
A.自宋代开始,城市的经济功能加强,民间活力日增,出现了新的商业贸易场所及繁盛的市井社会,城乡间双向物质交换有所发展。
B.古代中国城市没有成为自然经济结构的离心力量,不能提供瓦解自然经济的强大动力,而只是无止境地从乡村掠取产品和劳役。
C.在经济上,古代中国城市没有独立运行的生命机制,是农业经济的附属物,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成为城、乡共同赖以存身的基础。
D.古代中国城市政治上对乡村压迫与控制,但却未能形成独立的、与农村相抗衡的经济中心,经济上依赖乡村。
【小题3】(小题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古代中国城市无论大小,与乡村的经济联系都是单向性的,即从乡村征收贡赋、调集劳役,一般不向乡村提供产品。
B.城乡间单向性的物资流动,使城市封闭在小农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小天地之内,工商业难以获得健康发展。
C.自宋代中国的“都市革命”发生后,城市经济活力得到释放,城市作为政治中心、军事堡垒的性质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D.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萌芽发展迂缓、市民阶层晚成等等现象的发生,均与古代中国城市对乡村经济的依赖有内在联系。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揭开智力进化之谜
阿 碧
①几百万年前,人类的祖先——南方古猿患上了一种“大头病”。古猿们经常因为这种病而头疼,然而这种奇怪的病却让这些古猿们越来越聪明。这些“大头病患者”在痛苦中不断进化,最终和其他小伙伴们分道扬镳,成为了演化史上第一支人类。
②以上描述并非“穿越”小说中的无稽之谈,而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古人类学家兰蒂·巴克尼尔等科学家的推测。巴克尼尔表示,古猿因为基因突变而导致大脑开始变大,在此过程中古猿们需忍受慢性头疼。当然,脑容量的变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花了几百万年的时间才进化到现代智人的水平。
③我们都知道,人类之所以比其他灵长类动物聪明,是因为我们有一个脑容量超常的大脑。在所有的动物中,人是脑容量和身体体积比值最大的一种动物。从颅腔的容积上看,人的颅腔容积可达1500毫升左右,而100万年前的爪哇人的脑容量也才900毫升。研究还表明,人类的大脑容量是猕猴脑容量的20.6倍,是长臂猿的14.4倍,是黑猩猩的4.3倍。
④如今,对于基本完成了物种进化的人类来说,脑容量不再与智力挂钩。大头者可能愚笨,小头者也可能聪明。但是,在人类长久进化的历程中,的确是脑容量与智力密切相关。然而,脑容量和智力发展究竟是一个什么关系?是脑容量增长促进了智力,还是智力的增长促进了脑容量?
⑤科学家往往倾向于脑容量的增长促进了智力。但是,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多年来一直是一个谜。按照通常的观点,脑容量增加会让神经细胞增多,人类处理信息的能力增强。这就好比是要让电脑的运行速度更快,就得拥有一个更强的中央处理器一样。
⑥然而,现代的统计研究表明,各个地区的人们脑容量差异很大,人们的脑容量随着纬度的变化有20%的浮动范围,一般是寒冷的高纬度地区的人们脑容量更大。但这与智力无关,因为高纬度地区光照较少,当地的人们为了更精确地处理视觉信息,就进化出更多的脑容量来完成这个任务。
⑦那么,在进化的历程中,人类的智力究竟是怎么发展出来的呢?巴克尼尔等人表示,人类的智力的确是在脑容量逐步增加的过程中发展出来的。在几百万年前,南方古猿因自然环境的改变而下地行走,在自然环境和行为的双重压力下,古猿的脑容量基因发生突变,头部逐渐变大,脑容量开始增加。
⑧脑容量增加的确意味着脑细胞的增多,但这不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因素。关键在于脑细胞之间的连接发生了改变。无论是现今的其他动物还是远古猿猴,它们的脑细胞连接模式相对简单,就像是鞋带的栓系模式。因此,研究人员称这种简单的神经连接方式为“栓系”,并将这种理论称为“栓系假说”。
⑨在南方古猿脑容量不断增加的过程中,原有的“栓系”被粗暴地撕裂。古猿不得不忍受这种撕裂般的慢性头疼,在剧烈时甚至会疼得满地打滚。而且,这样的头疼延续了几百万年。这是人类祖先在进化过程中所付出的必不可少的代价。直到1万年前的晚期智人阶段,人类的脑容量才完全定型,人类才告别了那个总是慢性头疼的漫长进化期。
⑩在脑神经连接被撕裂之后,一些南方古猿的脑神经连接未能恢复,它们因此变成白痴,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然而,还有一部分南方古猿的脑神经慢慢恢复,并形成了更为复杂的神经回路,它们因此变得比同类更加聪明,逐渐在与恶劣自然环境的搏斗过程中形成了高级的智力,最早的一支人类由此诞生。
(摘编自《新民晚报》)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南方古猿由于基因突变而导致大脑变大,由此引起了脑容量的突变,最终成为演化史上的第一支人类。
B.人类基本完成物种进化之后,生活在不同纬度的人们虽然脑容量有大小之分,但智力并不与之正相关。
C.巴克尼尔等科学家对人类智力进化的推测与前人相反且尚无定论,但其“大胆假设”的精神值得肯定。
D.第⑧段以“鞋带的栓系模式”打比方,形象说明现今其他动物和远古猿猴脑细胞的连接模式相对简单。
E.本文围绕“智力进化之谜”,侧重介绍了脑容量和脑神经连接方式与人类进化和智力发展的若干关系。
【小题2】第③段通过列举数据来比较人类与猕猴、长臂猿和黑猩猩的脑容量,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3】请根据全文,探析“这是人类祖先在进化过程中所付出的必不可少的代价”这句话的含意。(6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9分)
羌族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古老又极富传奇色彩的民族。古羌文化,被人们喻为东方的“玛雅文化”,是人类史前文明的显现和演化,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羌族没有像历史上许多古老民族那样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而是在几千年的历史变迁中始终以自己的族名绵延相传,至今仍顽强地保持着本民族所独有的风俗和文化。
由于羌族特殊的历史沿革、生活环境,至今他们仍承继着祖辈的传统,信奉以巫师为代表的原始自然宗教,崇尚“万物皆有灵”的观念,视天地日月、山川树石为神祗,是一个沿袭氏族社会多神崇拜的少数民族。他们信奉的自然神之多不胜枚举,诸如天有天神,地有地神、山有山神、水有水神、寨有寨神、树有树神……而且各神都有一定的祭期,因而羌族每年都要举行祭天、祭山等多种宗教祭祀活动,按时崇祭,从无懈怠。
羌族信奉万物有灵的多神观念,但在多神崇拜中,却独尊白石神。这是因为羌族同蒙古族一样都崇尚白色,其古老服饰是以白色麻织为装饰,而白色的火成岩石则成为羌族最为普遍的图腾崇拜。白石以其质地的晶莹、纯洁、坚强,象征和蕴含着羌族的传统品格和精神。
羌人白石神信仰起于上古时期,当时中华大地上只有西羌、东夷两个族团,西羌族团主要居住在中国西北、西南和中原。原始羌人在狩猎和制造石器中,偶然发现两块坚硬的白石相撞可以发出火星,而火为人带来了光明、温暖和熟食。先民们认为这是上天的恩赐,便伏地向苍天祭拜,以后又逐渐演化为向白石祭拜。火的发现,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进步,古羌人当立首功。至今,羌人仍沿袭着用白石取火的风习。有些边远山寨的羌族男子远行,往往带上小白石、火镰刀、棉花草,需用火时,便将火镰刀在白石上一擦,火星点燃棉花草即取火成功。
羌族的白石崇拜,具有极其丰厚的内涵。依羌族的观念,日月江河、山树祖先,各有具象代表神祗,因此均有局限,而唯有白石神是诸神的象征。它与山结合,即为山神;与火结合,即为火神;与林木结合,则为树神。白石象征天地人间的所有神灵,是将所有诸神均用白石涵盖代表,是一种抽象的无形。这与封建社会盛行的有庞杂的神灵谱系的人为宗教有很大的不同,显示了自然宗教巨大的包容性和原始神话丰富的艺术想象。
羌族的白石崇拜还紧紧地维系着民族斗争的历史。传说古羌人在迁徒途中受到戈基人的追击,伤亡惨重,面临全族覆灭的危险。此时多亏始祖天神木比塔相助,他从天空扔下三块白石,落地立刻变成三座大雪山,挡住戈基人前进之路,羌人靠天神赐予的三块白石化险为夷,从此在富饶美丽的“日补坝”安居乐业、繁衍子孙。可见,白石崇拜又贯穿着羌人的祖先崇拜和雪山崇拜的观念。
汉代以后,羌人开始修建专门敬奉白石神的山王塔、山神庙。1923年四川羌区理县星上人(今西山村)八寨在天盆山顶建了专敬白空、白羲、白郎三尊白石神的白空寺。人除在神庙、神山敬奉白石神外,还在各家的房顶正中修有供奉白石神的石塔,或在房角、大门顶上供放着白石神,以镇邪驱恶。白石在羌寨随处可见,或供于林岗,或奉在屋房,或竖于寨顶,或立在田间,或设于炉边,或置在水旁……可谓无所不在。尽管羌人并不认为白石即是神灵本身,但却认为它是神灵的代表,所以供奉白石便是供奉某位神灵,能够得到神灵的庇护,“白石神”寄托着羌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与企盼。
【小题1】下列各项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羌人的祖先们崇尚“万物皆有灵”的观念,信奉原始自然宗教,这种宗教以巫师为代表,是一种多神崇拜,信奉的自然神不胜枚举。
白石本身不过是白色的火成岩石,而羌族之所以独尊白石神,一是因为羌族祟尚白色;其二,白石除了色白外,还有晶莹、纯洁、坚强的质地,可以象征和蕴含羌族的传统品格和精神。
白石崇拜是一种自然宗教,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和丰富的艺术想象,它没有庞杂的神灵谱系,与封建社会盛行的人为宗教有很大不同。
羌人从汉代以后开始修建专门敬奉白空、白羲、白郎三尊白石神的塔、庙。此外,羌人可以在山、房、寨等各种地方供奉白石神,可谓无所不在。
【小题2】下列关于“白石神”的描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白石神是原始羌人因在狩猎和制造石器中的偶然发现而确立的,他们发现两块坚硬的白石相撞可以发出火星,而火为人带来了光明、温暖和熟食,先民们认为这是上天的恩赐,因而产生了崇拜心理。
白石神可以与山、火、林木等等结合而成为不同的神,因此相比于那些有具象代表的神祗,它是没有局限性的。
至今,羌人仍沿袭着用白石取火的习俗,有些边远山寨的羌族男子远行,往往带上小白石等取火工具用以取火,以此表达对白石神的崇拜。
羌人认为,“白石神”能代表天地间所有的神,但必须要与其他神灵一起供奉,才能得到庇护。
【小题3】结合全文,分条陈述羌族白石崇拜的内涵。(3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厚德载物”的当下价值
“厚徳载物”作为中华美德的一种概括,历来是仁人志士崇尚的最高道德境界.道徳状况是社会进步与否的重要标志,影响着一个国家、民族的长治久安。没有道徳,哪来和谐?儒家“厚徳载物”思想的当下价值毋席置疑。
“厚徳载物”,出自《周易・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徳载物。”通俗地说,厚德载物,就是地的本性是顺天而动的,人应效法地,以厚德宽容待人。所谓“厚徳”即“大德”“高徳”,即最高尚的道德。所谓“载物”之“物”,不仅专指万物,而且首先指一切人。“厚徳载物”,即以深厚的徳泽育人利物。厚德載物强调容人,容物。做人要有深厚的道徳修养,要胸怀宽广,气度宏大,既容人之短,恕人之过,更要宽厚待人。
“厚德載物”有利于培养现代道德人格,保证人生价值的实现。儒家追求“厚德”的君子人格,儒家君子人格所具备的道德品质为现代理想人格提供了理论模式。现代理想人格依然寄托着人们的期待和追求,它要求人们具有广博的爱心,有道义感,有道德操守,要正确处理义利关系,要有承担责任与苦难的勇气,等等。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表明,一个人事业的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智カ因素,而且还取决于非智カ因素,特别別是人的道德品行。凡是有作为成大器者,无不具有高度的责任感、进取心、自信心等品质。
“厚徳載物”督促人们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促进个人幸福。儒家强调人与动物的根本不同在于人追求精神生活,道德理性重视人的现实生活的精神维度,主张向内寻求生命的根据和快乐的泉源。儒家许多富有生命力的传统道徳,如正义、诚实、信任、宽厚等等,已构成人们恒久的道徳情怀,使人有尊严地生活。现实社会中,物质生活提高后,人的幸福感并不一定増加,人们领悟到生活不只是为满足物质享乐而忙碌,还应有精神追求的乐趣。“厚徳载物”思想能够培养人们的仁爱之心,使人克制人欲、减轻自私自利之心,爱他人、爱社会、爱人类、爱万物。道德高尚、胸怀博大的人才能得到最快的发展和感受人生的幸福。
“厚徳载物”的人文特质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厚徳載物”作为一种博大的精神素养,它是播种和谐的种子。“厚德”强调个人内在道徳修养,对构建和诺社会有其独特的意义。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现实中,如果我们注重自我修养,在人际互动中约束个人行为,减少人陈摩擦,化解人际中的紧张与冲突,自然有利于形成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在当今多元化、多样性的社会中“求同存异、包容共济”,对于调节各种关系和矛盾,使社会和谐稳定发展至关重要。商品经济的发展强化了人们的竞争意识,但这并不排除道德领城中的宽容、宽厚。儒家“厚德载物”思想,对于培养现代公民的良好品行,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构建和谐社会,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选自《光明日报》2011年12月29日)
【小题1】关于“厚德载物”,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厚德载物”作为最高道徳境界,对我们国家和民族的长治久安有着深远的影响。
B.“厚德载物”,是说人是顺天而动的,应效法大地,用“大德”“高德”宽容待人。
C.“厚德载物”,就是以深厚的德泽育人利物,不仅德泽万物,而且首先要德泽一切人。
D.“厚德载物”,强调容人、容物,做人既要容人之短,恕人之过,更要宽厚待人。
【小题2】关于“厚德载物的当下价值”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厚德载物”为现代理想人格提供了理论模式,有利于现代道德人格的培养和人生价值的实现。
B.“厚德载物”作为一个人事业成功与否的智力因素方面的重要内容,要求现代人具有广博的爱心,有道义感,有道德操守等。
C.“厚德载物”能培养现代人的仁爱之心,促使他们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使他们道德高尚、胸怀博大,得到发展和感受人生的幸福。
D.“厚德载物”有利于引导现代人加强自我修养,规范个人行为,对构建和谐社会有其独特的意义。
【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厚德裁物”中的“物”,应该包括“人”和“物”两方面的内容,而且应该首先包括社会的“人”。
B.凡是有作为、成大器者,必定是道德品行高尚的人,因为人的道德品行決定了一个人的发展高度。
C.儒家许多富有生命力的传统道德,构成了人们恒久的道德情怀,他们的精神境界是后人无法企及的。
D.在当今社会中,“求同存异、包容共济”,是调节各种关系和矛盾、强化人们竞争意识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