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统一的秦朝邮驿
秦王朝是我国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时代的开始。秦始皇所制定的统一文字、度量衡、车轨、道路等制度,对我国后代有深远影响。在开创统一的邮驿制度方面,秦朝也有不世之功。
虽然秦王朝仅仅存在15年,但以惊人的努力完成了全国范围的交通和通信网络。驰道是秦朝道路网的主干。它以首都咸阳为中心,“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汉书·贾山传》)。秦朝驰道十分壮观:“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锥,树以青松”。一步为5尺,50步合今25丈(约80米),10米左右就栽一棵青松。一路绿影婆娑,十分美观。这样的大道遍布全国。另有一条专为抵御北方匈奴的“直道”,从咸阳北的云阳开始,途经黄河,直抵今包头市的秦九原郡。这是由名将蒙恬指挥修筑的,全长1800余里。此外,在南方还修了到两广和西南的“新道”。这样,就在全国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交通网。这些大道,路平道宽,沿路驿站、离宫、馆舍和军事设施遍布。 秦朝的邮驿统一了称呼。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对邮驿通信的称呼都不一样,秦朝把“遽”、“驲”、“置”等不同名目一概统一称呼为“邮”。从此,“邮”便成为通信系统的专有名词。在秦朝,“邮”负责长途公文书信的传递任务,近距离的另用“步传”,即派人步行送递。在邮传方式上,秦时大都采用接力传送文书的办法,沿政府规定固定的路线,由负责邮递的人员一站一站接力传达下去。
邮路沿途,都有固定的信使进食和住宿处所。这些休憩处或称为“邮”,或称为“亭”。有的研究家认为,这些称呼,是按不同的邮递方式来决定的,比如说,步递停留之处称为“亭”,马递站称为“驿”。其实,在秦朝时还不像后来那么严格。如为秦统一立下汗马功劳的名将白起,最后被迫自杀的地点,有的书上称为“杜邮”,但有些书又称为“杜邮亭”。这就说明邮、亭实际可以并用。在始皇陵西侧,考古工作者还发现一片瓦,上有瓦文“平阳驿”,说明“驿”在秦时也是邮路上居停点的习惯用法。秦朝还有“传舍”的称呼。如秦末汉初刘邦和说客郦食其见面,便是在一处叫“高阳传舍”的地方(《史记·郦生列传》)。楚汉战争中,高祖刘邦去夺割据势力张耳、韩信的大权,也曾住在修武的一处“传舍”里(《史记·淮阴侯列传》)。关于“亭”,有不同的认识。有的学者认为秦朝的亭是一种负责地方治安的组织。有学者却认为亭负担的更多任务是依次递送公文和邮件。秦制30里一传,10里一亭,亭设有住宿的馆舍。按秦法,亭应及时负责信使的传马给养、行人口粮、酱莱和韭、葱等,甚至供应粮食的升斗、酱和莱的数量,都有严格的规定。近年出土的《睡虎地秦墓竹简》里,对此有明确的记载。这些记载,给后人留下了2000多年前我国邮驿状况的生动情景。
秦朝有效的通信系统,起着巩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中央政府可以源源不断接到各地方的情况通报。由于政府规定了地方向上汇报请示必以书面形式,秦始皇每天要阅批的奏章就重达120斤的(竹木简片)。秦政府还通过这些通信系统,及时了解边防和民间的动态,采取果断的军事措施。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朝统一以前,各国对邮驿通信有不同的称呼,如“遽”、“驲”、“置”。
B.金朝建立后,统一了邮驿通信的称呼,但实际上邮路沿途提供食宿处,在当时仍有不同的称呼。
C.“邮”“亭” 是邮路沿途提供食宿的住所,是按不同的邮递方式来区分的。
D.清朝有一同性称呼的继承与变化,给后人留下了2000多年前我国邮驿状况的生动情景。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为了及时了解边防和民间的动态,秦朝的邮传方式大都采用换马不换人的接力传送方式。
B.文章列举“杜邮亭”“平阳驿”等史料是为了说明“邮”“亭”“驿”在秦代时还没有严格的区分开来。
C.“亭”的功能在秦代到底是怎样的?目前的研究还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
D.到了秦代,“邮”便成为通信系统的专有名词,秦代沿道设邮有利于上传下达。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没有驰道、直道和新道等道路的建设。邮驿通信就很难形成四通八达的局面,中央政府也难以及时掌握各地的动态。
B.秦朝建立后,以惊人的努力完成了全国范围内的交通通信网络,致使清王朝仅仅存在十五年。
C.家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为油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反过来看,遍布全国的邮驿通信,也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制度。
D.警察建立后,对很多制度加以统一,集中统一的邮驿制度和统一的度量衡制度一样,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2-24 01:39: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从先秦以来,我国散文就一直以文言作为基本工具或媒介,与白话保持着严格的距离。散文发展史,从一个角度来说也就是文言文发展史。其间虽然偶有白话的渗透,但大局不改。然而,文言这种不言而喻的至尊地位在晚清时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挑战。黄遵宪以及谭嗣同、陈荣兖等都曾提出言文合一的主张,裘廷梁更是以白话为维新之本,甚至主张“崇白话而废文言”。梁启超的新文体与文界革命,在文言中掺入俚语与外国语法,将文言撕开了一道难以弥合的裂口。随着科举制度的消亡,民国代兴,白话文运动更加轰轰烈烈,席卷南北,所向披靡。到《新青年》创立,胡适、陈独秀、钱玄同等人更是接连发表文章,像精心设计的组合拳一般,对已经摇摇欲坠的古文施以致命打击。
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明确提出要对今日之文学改良,主张“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烂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八事,文字虽然还较温和,但里面分明隐藏着要用“活文学”也就是白话文学替代古文的用心。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更将胡适的“改良”升级为“革命”,毫不隐晦地说:“余甘冒全国学究之敌,高张‘文学革命军大旗’……旗上大书特书吾革命军三大主义: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通俗的社会文学。”而笔锋所向,尤在“明之前后七子及八家文派之归方刘姚”,将他们戴上“十八妖魔”的高帽,而“桐城派”等“今日吾国文学”,因为“悉承前代之敝”,也同样在宣战打击之列。《新青年》同期还刊载了钱玄同致陈独秀的信,该信一边大力赞赏胡适白话体文学主张,一边又以挑衅的口吻指出:“唯选学妖孽,桐城谬种,见此又不知若何咒骂。虽然,得此辈多咒骂一声,更是价值增加一分也。”在陈独秀“妖魔”说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谬种”的骂辞,所骂对象也更加接近当代,火药味又浓三分。
按说,面对这种公然挑战,与传统文学有瓜葛的文人学者,特别是无端遭到辱骂的桐城派,应该挺身而出,群起反攻。可事实上并不是这样。或许是经过长期的白话文思想冲击,人们已经真切感受到古文确实已经日薄西山,白话文的世纪就要到来,真切地感受到胡适、陈独秀所言是大势所趋,当时并没有多少人出来应战。他们有的徒兴哀叹,有的静观其变,有的干脆改弦易辙。严复以为:“此事全属天演,革命时代,学说万千,然而施之人间,优者自存,劣者自败,虽千陈独秀,万胡适、钱玄同,岂能劫持其柄?则亦如春鸟秋虫,听其自鸣自止可耳。”
不过,事情总有些例外,林纾就是这例外中最为突出的一个。还在胡适、陈独秀们在《新青年》上高声叫阵时,林纾很快在上海坚定予以回击。遗憾的是,历史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林纾挺立中流,以身作闸,挽狂澜于既倒的勇气固然可嘉,但无论如何还是无法以一己之躯阻挡大江东去。
(节选自《文史知识》2013年第十二期罗书华《古文最后的守夜人》)
【小题1】下列各项对文中改良古文论战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梁启超在文言中掺入俚语与外国语法的新文体与文界革命给予了地位至尊的文言难以恢复元气的一击。
B.《新青年》的创立,为改良古文的论战提供了主阵地,胡适、陈独秀、钱玄同等人是冲锋陷阵的主将。
C.文言的地位在晚清时期受到严重挑战,其表现之一就是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中提出“八事”,主张文学改良,用白话文代替古文。
D.同为白话文的倡导者,陈独秀的言辞比胡适更为犀利,一针见血。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自先秦以来,中国散文就一直以文言作为基本工具或媒介,从这个角度来说,散文的发展史也就是文言文的发展史。
B.晚清时期的黄遵宪等人将古文推到了风口浪尖之上,之后的白话文运动更加速了它隐退的步伐。
C.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明确提出了文学革命军的三大主义,并把笔锋指向了明前七子、后七子,指向了桐城派的三位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称他们为“妖魔”。
D.一些传统的文人学者可能已真切地感受到了古文已经走到末路,因此面对胡适等人的挑战,并没有多少人能挺身而出,进行反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晚清白话文运动开启了“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先声,但其性质不同于“五四”的白话文运动,它仍然属于古代白话文的范畴。
B.钱玄同在陈独秀“妖魔说”的基础之上,把“谬种”骂辞的矛头指向古文,对古文的批判更加具有火药味。
C.严复站在一个更高点,认为白话文替代古文是自然的进化,人类必须顺其自然。
D.就人类文化发展的总体趋势而言,白话文替代古文有着历史的必然性,而且是进步的表现。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德国的马路旁常能看见长满绿草的浅沟,这可不光是为了美观,浅沟下面其实用石、沙、土埋了好几层,据专家介绍,它们是用来留存、过滤雨水的.
德国并不缺水,有必要这样大费周折吗?柏林污水处理部门负责人克斯腾的回答是肯定的.他说,柏林雨多,年均降雨量达580毫米,雨水冲刷机动车路面后,易被油污、椽胶、金属或防冻剂等污染,因此,不能任其直接渗入地下,即使将其排到下水管道再处理也不经济。浅沟不仅解决了这些问题,而且还可在降暴雨时缓和管道压力.作用类似的滤水沟或地下水库在柏林有100多处,可同时储存雨水90万立方米.雨水经过沉淀,滤掉部分污染物后,再排到处理厂处理。此外,柏林还在交通繁忙地段和工业区附近建了4个 “人工池塘”,用沙石和芦苇过滤雨水。在雨水容易受污染的路段,下水道的井盖下都装有“篦子”,预先拦截杂物,过滤雨水.
克斯腾带记者参观了施普雷河边的一个加压泵站。柏林全城共有150多个泵站,每天24小时不问断地把污水排到9个水处理工厂。进入泵站要经过两道门,内门开启前需要在一台计算机终端上输入密码,这台终端被锁在一个形如自动取款机的柜子里。克斯腾说,柏林90%的下水系统都实现了自动控制,因此平时不需要派遣人员进入泵站,工作人员可在控制室直接用电脑操控。鉴于水道系统至关重要,全公司只有6个人能操作该系统。
对于城市来说,雨水还意味着水灾稳患。两三个月前,德国东部和南部多个城市就因为暴雨引发了水灾。克斯腾表示,柏林拥有强大的排水和储水能力,并没有这方面的担心。自1873年建成首条下水管道以来,柏林的地下水道总长约为9550千米,其中4330千米为污水专用管道,3300千米为雨水专用管道,另外1920千米为污水和雨水共用管道。管道最细处直径15厘米,最宽处达4.2米。他说,柏林水务公司每天平均处理污水和雨水55万立方米,当暴雨如注时处理量还可升至140万立方米。
此外,柏林还通过相关奖惩措施,鼓励企业和民众就近收集和储存雨水。柏林在德国较早实行了“雨水费”制度,无论是私人房屋还是工厂企业,如果要直接向下水道排放雨水,都必须按房屋的不渗水面积交纳每平方米约1.84欧元的费用,采取雨水处理措施的用户可获得减免优惠。房地产开发商则纷纷建造绿色屋顶,这方面的经典案例就是波茨坦广场。在波茨坦广场的19栋高层办公楼中,适合建设绿色屋顶的都种上了绿色植物,以滞蓄雨水并且增力口空气湿度,降低城市温室效应,不适合建绿色屋顶的建筑则用雨漏管过滤雨水后,将雨水储存到地下水库,5个水库每年可储水2.3万立方米。这些雨水一半被用来冲刷办公楼厕所和灌溉植物,另一半则被抽到广场旁边的人工湿地,形减城市景观。
【小题1】下列关于“德国马路旁的浅沟”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浅沟位于德国马路的两旁,沟内长满绿草,一眼望去,仿佛所有马路都镶了两道绿边,非常美观。
B.浅沟虽浅但设计却不简单,沟底下埋了好几层石、沙、土,它的作用跟“地下水库”和“篦子”差不多。
C.浅沟的实用性非常强,可以在暴雨骤降时留存雨水,减轻下水管道的压力,还能够排除水灾隐患。
D.浅沟还能够滤掉一部分被雨水冲刷进入沟中的地面上的污染物,如油污、橡胶、金属或防冻剂等。
【小题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柏林在工业区附近修建“人工池塘”,与在马路边修浅沟的原理和目的是相同的,都是用沙石和芦苇过滤雨水。
B.雨水丰富的柏林年均降雨量达580毫米,但柏林水务公司日均处理雨水及污水55万立方米的能力完全能应付。
C.柏林下水系统相当先进,比如下水道井盖下都装上过滤雨水的“篦子”、工作人员可在控制室用电脑操控等。
D.强大的排水能力可降低城市遭遇水灾的几率,强大的储水能力可为建设城市人工湿地形成城市景观提供方便。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为过滤被污染的雨水,修滤水沟、建人工池塘、给下水井盖装“篦子”三种措施各有所宜,不应等量齐观。
B.柏林地下水道中污水专用管道4330千米而雨水专用管道仅3300千米,由此可知处理污水比处理雨水难度更高。
C.波茨坦广场地下水库2.3万立方米的年储水量,可作为有百多处地下水库或滤水沟的柏林地下储水能力强大的证明。
D.如果我国借鉴柏林的做法,实行“雨水费”制度,鼓励民众采取雨水处理措施,那么我们的城市或将更宜居。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中国戏曲的市场化道路与多样化发展
中国戏曲发展的辉煌,与其悠久的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从传统走入现代的中国戏曲,在当代必然面临着文化与审美的转型与变异,这是一条历史经验,也是一条必由之路。市场化的规则决定了中国戏曲在当代的发展,更多地需要摆脱传统的诸多束缚,成为这个古老民族在这个时代中的当代艺术;而中国戏曲积蓄的传统文化精粹,则更多地需要对其多元而悠久的传承机制加以保护,以呈现文化命脉的延续,以保证新文化的涵育。因此,中国戏曲发展的市场化道路便显得更加的复杂,这应该也是传统与现代相互结合必然会产生的结果。但是毫无疑问,市场化之于中国戏曲发展,是这一传统文化能够发展的必须,戏曲的市场化道路不是片面地将演员和剧团抛向市场,任其生灭,而是在充分尊重中国戏曲的本质特征与历史实践的基础上,明确戏曲发生、发展的基础和生态,使其进入艺术的良性发展,合理保护,增加活力,优胜劣汰,长足发展。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急剧变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文化革新,戏曲正是在这样的时代潮流中,越来越显示出多样而各异的发展趋势。在明代王世贞《曲藻》所称的戏曲衍生规律:“三百篇亡而后有骚、赋,骚、赋难入乐而后有古乐府,古乐府不入俗而后以唐绝句为乐府,绝句少婉转而后有词,词不快北耳而后有北曲,北曲不谐南耳而后有南曲”,在多元变化的时代中,已然成为戏曲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则。传统观念中将位列“小道”的戏曲纳入诗骚正统,既显示了戏曲与正统文学艺术割舍不断的联系,也表明戏曲日渐成为涵括传统文化样式的艺术综合体。特别是随着近代以来国门的开放,从宗庙祭祀与高台教化中走出来的中国传统戏曲,继承并发展了清中叶花部戏曲的传统,强烈地张扬着大众娱乐精神,成为民族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品种,附著着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基因,迥异于世界其他民族戏剧形态。
在当代世界文化中,中国戏曲已经成为识别民族个性的最显著的标志,也成为认识中华民族悠久传统的最显著的表征。在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体系中,与古希腊罗马戏剧、古印度梵剧不同,中国戏曲一俟形成,就具有一种稳定的结构和超强的代谢、革新机制,使得中国戏曲穿越历史时空,千百年不衰,步入当代,成为一种当代艺术,实现着传统与现代的历史转换。而古希腊罗马戏剧、古印度梵剧的辉煌早已成为历史记忆,残留的不过是斑驳、风蚀的剧场大石头和点点滴滴的遗响。邻国日本的传统戏剧歌舞伎、能乐、狂言也主要作为一种“博物馆艺术”而存在。中国戏曲不然,它依然是一种活的、流行的、大众的舞台艺术——尽管今天的时空环境已非昨日的生态环境。但是,从古典向当代迈进,迥异于古典时期不同阶段与朝代的代谢、嬗变,实现古典向当代的转型和过渡,不仅是戏曲的追求,也是传统文化当代发展的目标,而社会形态、历史传统、文化属性和审美取向的不同,使得实现这一转型和过渡具有其艰难性和复杂性。
中国戏曲在当下,面对着流行艺术的趋同,在发展创新和个性追求中所呈现出复杂的特征。这就要求中国戏曲在摆脱传统束缚之后,能够创造出属于这个时代的精品;需要中国戏曲拥有进入观众生活的活力和力量,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借用流行文化发展的部分模式,将戏曲从业人员及剧团的艺术创造,与时代风尚、观众审美结合起来,逐渐营造出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生态,成为当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娱乐品类,以避免流行时尚带来的实时消费和消极影响。
我们还应在努力保持中国戏曲遗产性的同时,积极地寻求建立戏曲保护和传承的机制,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大好时机中,将中国戏曲文化遗产中属于“博物馆艺术”的部分,充分保护,并将其潜在的历史、文物、旅游等价值挖掘出来,这既有效地保证了那些没有市场生存能力的戏曲遗产,也稳妥地找到了戏曲艺术在民族文化建设中具有的独特定位。
【小题1】下列对“中国戏曲的市场化”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从传统走入现代的中国戏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得到更好的发展,市场化道路是一条必由之路。
B.将演员和剧团推向市场,任其生灭,让其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是戏曲市场化道路的重要途径。
C.戏曲市场化道路就必须彻底摆脱传统的种种束缚,使其成为当代社会深受老百姓欢迎的艺术形式。
D.中国戏曲市场化的主要目的是适应社会的急剧变迁,让戏曲呈现出多样而各异的发展趋势。
【小题2】(小题2)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戏曲目前已经实现了由古典向当代的转型和过渡,完成了传统与现代的历史转换。
B.当前,中国戏曲只要摆脱了传统的束缚,就能创造出属于这个时代的精品。
C.戏曲之所以要进行文化与审美的转型与变异,是因为我们进入了现代社会,而戏曲只是属于传统的东西。
D.当下的中国戏曲需要借用流行文化发展的部分模式与新时代的民风、民情精密结合起来。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戏曲发展辉煌,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其主要原因是中国的历史悠久。
B.中国戏曲历经千百年仍然富有生命力,突破了中国“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文艺发展普遍性规律。
C.日本的传统戏剧歌舞伎只是作为“博物馆艺术”存在,相对于中国戏曲。没有其存在的价值。
D.戏曲要面向市场,那么,对于那些已失去市场、没有观众的剧种,就要遵循物竞天择的进化发展规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历史学家和艺术评论家使用“应用美术”这个名词表示制作色玻璃、珠宝盒、插图稿本,以区别于大规模的建筑艺术、雕刻艺术和绘画艺术。在这些小型艺术中,哥特艺术的成就同样是无与伦比的。这些艺术的繁荣发展有其社会经济原因。中世纪晚期,富商在生活方式上与贵族竞争,他们保护和资助艺术的发展,促使手工艺人取得杰出的成就。
色玻璃广泛地应用于哥特式大教堂的窗户上,由各色的小玻璃片组成,他们由铅丝连接起,这些铅丝构成玻璃上的人物的轮廓线。整个画面的不同场面,常固定于扇形的框架里。每个间隔里都有一个选自《新约》或《旧约》的故事场面,意在教育虔诚的信徒。人物的数目尽可能减少,以保持画面的清晰。人物本身的体形是平面的,只表示高度和宽度,不表示深度。人物姿态尽可能用粗线表示,使画面清晰明确。背面也是平面的,并不表示深度。
建筑的图像通常在小立柱上的尖拱中表示出,风景用程序化的石头和树木表示,海洋也是程式化的,表示为一系列波浪形的条纹。制图极为精细,连最细微的部分都要求高度的准确性。尽管这类作品一般供人们从远处欣赏,但其精致与优美却与当时的插图稿本不相上下。颜色通常是鲜明的红色、蓝色、绿色、黄色,互相配合,色彩和谐,从而使哥特式色玻璃“焕发出宝石般的色彩”。
当时,金匠制作的珠宝同样受到珍视。这项艺术的发展,不能光用国王、贵族、市民和教士的喜欢奢侈解释。对中世纪的人们说,材料的珍贵象征着器物的精神价值——这个时期大多数珠宝都是供宗教使用的,包括圣餐器皿——圣杯和圣饼盒——盛放圣人遗骨的圣骨盒及圣体匣。许多大教堂和修道院都以拥有这类金银器皿而自豪。哥特式建筑的塔尖和拱扶垛,以及对垂直性的普遍强调,大大影响了当时的珠宝制造者,他们常常把圣骨盒和圣体匣制成小型的建筑形式。这个时期最著名的工艺品是凡尔登的尼古拉斯制作的圣骨盒。它由橡木制成,像大型的长方形教堂,有中堂和两排走廊,前者比后者高。外部装饰有银质镀金的浮雕,忠实地再现了大教堂的外观特色。较长的一边装了由小立柱支撑的拱,如中堂的拱一般。每个拱都有一个使徒、先知或国王的雕像。
和色玻璃制造者的艺术一样,插图绘制者在创造性和艺术性方面同样出类拔萃。初期,插图都画在手抄本羊皮纸上,末期,绘制者开始作书籍插图,这些书相比《圣经》和《福音书》要小得多,也更易于处理。其中有祷告的诗篇、赞美诗集、祷告文书、祷告用的小册子或私人使用的弥撒书。
在书或章节开首的大写字母是纯粹装饰性的,后发展到常常在书页的四周画上线条型的阿拉伯式图案。另一些占满整个篇幅的插图则直接讲述一个故事,以说明文字的内容,有时只有一张画,有时则在一页上画满了一系列连续的场面。每个场面周围,装饰着四角形的画框,再加上那鲜明的色彩,就使这些书页看上去像色玻璃。与色玻璃一样,彩画的式样也不表示深度,是平面的,通常在金底上精细地画出风姿高雅、穿着华丽的人物。对中世纪的人说,这种丰富多彩的插图、鲜艳夺目的色彩、金光灿灿的装饰,就和珠宝一样,都显示着书籍内容的精神价值与宗教价值。然而,插图画的主题并不总是宗教性的。《极丰富的祈祷》即描绘了一系列细致入微的农业劳动及日常生活的其他场面。
(刘杰《浅谈哥特艺术之应用美术的辉煌成就》,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色玻璃、珠宝、插图三者相同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色玻璃、珠宝、插图是相对于大规模的建筑艺术、雕刻艺术和绘画艺术而言的小型艺术。
B.这些艺术品,材料珍贵、制作精致、色彩鲜明,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C.这些艺术品在应用上都有着宗教层面的价值。
D.色玻璃、珠宝、插图的繁荣与发展,都与富商们的保护和资助分不开。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色玻璃上的故事场面自《新约》或《旧约》,是为了起到教育虔诚信徒的作用。
B.色玻璃上的图象优点是制图极为精细,缺点是风景用程序化的石头和树木表示,海洋也用程式化的波浪形的条纹表示。
C.国王、贵族、市民和教士的喜欢奢侈及珠宝器物具有象征意义的精神价值都促进了珠宝艺术的发展。
D.插图画的内容多属宗教性的,农业劳动及日常生活也都可以成为插图画的主题。
【小题3】从全文看,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物体形是平面的,只表示高度和宽度,并不表示深度,这既是色玻璃的特点,也是插图彩画的特点。
B.尼古拉斯制作的圣骨盒的每个拱上都有一个使徒、先知或国王的雕像,这是制造者受当时建筑普遍强调垂直性的影响的结果。
C.书页上的大写字母及阿拉伯式图案可以起装饰作用,而一系列连续的场面可以起叙事作用。
D.带插图的书籍比《圣经》和《福音书》小得多且更易于处理,可以说这些书就是当时的“口袋书”。

同类题5

科技文阅读
中国在世界上被誉为“烹饪王国”,这是因为中国烹饪源远流长,技艺精湛。在古代汉语里,“烹”作“烧煮”解释,“饪”是“煮熟到适当程度”的意思。“烹”和“饪”组合在一起,意为“烧煮熟食物”。“烹饪”一词的意思表明,烹饪是从人类学会控制与使用火开始的。
有关烹饪的考古资料证明,中国烹饪方法是由少渐多,技艺是由简单到复杂,逐步发展的。烹饪产生之初,人们的饮食水平极其低下,所谓烹饪就是用火直接烧烤动植物以供食用。例如“烧”,与现在烹饪意义中的“烧”有所不同,它不用任何烹饪器,直接把兽肉或植物放入火中烧至全熟或半熟,是一种最原始、最简便的烹饪法。与“烧”同时的,还有“烤”,也不借助任何烹饪器。此后,又产生了“石烙”“石烹”两种烹饪法。在陶制烹饪器出现以前,这四种烹饪法保持了相当长的时间。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烹饪水平有所提高,烹饪方法也逐渐增多。人们生活中常用的简单炊器,这时大都已经具备,如陶鼎、陶甑、陶釜、陶罐、陶盆之类。在新石器时代的一些住房遗址中,曾发现过灶坑,是用来做饭的。另外,在掘地为灶的同时,人们还制造出了可以搬动的陶灶,如浙江河姆渡出土的陶灶,有两耳,可以提拿搬动,结构科学,使用安全,可供多人炊用。
考古发掘出的商周时期的炊器,多属蒸煮之器。可以认为,商周时期的烹饪方法以煮蒸食物为主。郭宝钧在《中国青铜器时代》一书中,考证了商周时期的烹饪方法,他认为:“殷周熟食之法,主要的不外蒸煮二事。”在煮蒸两种烹饪方法之中,煮法又产生于蒸法以前。
有些学者认为,现在烹饪术中最重要而又常见的方法——炒,在先秦时期尚未发明。然而,考古资料证明,炒法至迟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1923年在河南省新郑春秋时期的墓葬中出土的“王子婴次之炒炉”,据考古工作者鉴定,就是一种专作煎炒之用的青铜炊器,其形状类似长方盘,上面刻有“王子婴次之炒炉”字样。它的质地也比较薄,很适合作煎炒使用。在先秦文献中,也不乏炒菜的记载,如《楚辞·大招》中的“煎鰿臛雀,遽爽存只”,说的是在锅中放少量的油,等油热后,将食物放入,然后翻炒至熟。与此相印证的是,在先秦的楚国区域内也相继出土了一些可作煎炒之用的器具,如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曾出土一个炉盘,制作十分精美讲究,盘的两边还有青铜质的环链提梁,如同现代的炒锅。另外,在1979年4月,江西靖安也出土一件自铭为“炉盘”的铜制器具,形状和曾侯乙炉盘大体相同,其时代比曾侯乙墓要早一百多年。这些都说明在先秦时期已出现了专作煎炒之用的炊具,人们已经开始运用煎炒之法进行烹饪。不过,当时的炒法,不如现代的技艺高,煎和炒之间没有严格的区别,同时炒菜的品种也不够多。即便如此,它对后世中国烹饪技艺的发展和提高,仍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摘编自《中国烹饪探源》,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早期“烹饪”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烹饪出现于人类学会控制与使用火之后,根据“烹饪”在古代汉语里的意思,对火的控制与使用是烹饪产生的基本前提。
B.作为一种烹饪法,“烧”最初是直接把兽肉或植物放入火中烧至全熟或半熟,这与现在烹饪意义中的“烧”是有区别的。
C.在烹饪产生之初,不管是“烧”“烤”还是“石烙”“石烹”,都不借助任何烹饪器,而直接用火烧烤动植物以供食用。
D.在新石器时代,用于烹饪的简单炊器多已具备,并产生了坑灶和陶灶,可见当时烹饪水平的提高和方法的增多。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郭宝钧认为殷周时期烹饪方法“主要的不外蒸煮二事”,其根据恐怕是考古发掘出的殷周时期的炊器多属蒸煮之器。
B.1923年在河南新郑出土的青铜炊器“王子婴次之炒炉”,是证明炒法至迟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这一结论的重要依据。
C.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和江西靖安出土的两件炉盘表明,《楚辞·大招》中“煎鰿臛雀,遽爽存只”的记载确有其事。
D.炒法虽然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但技艺不如现代的高,因为当时煎和炒之间没有严格的区别,炒菜的品种也不够多。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制烹饪器出现前,应只有“烧”“烤”“石烙”“石烹”四种烹饪法,其他烹饪法是陶制烹饪器产生后才出现的。
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烹饪水平的提高和烹饪方法的增多,新石器时代如此,先秦的其他时期应该也是如此。
C.在不断提高的烹饪水平的推动下,先秦时期的炊器,经历了从无到有、种类由少到多、制作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D.有些学者错误认为炒法在先秦时期尚未发明,可能是因为他们没有见到能证明炒法在先秦时期已经出现的相关考古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