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
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我不禁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和乌鸦很相像的那种怪样子的墨鸭,整排地停在船上,它们的脚是用绳子吊住了的,下水捕鱼,起水的时候船户就在它的颈子上轻轻地一挤,吐了再捕,捕了再吐。墨鸭整天地捕鱼,卖鱼得钱的却是养墨鸭的船户。但是,从我们孩子的眼里看来,船户对墨鸭并没有怎样虐待,而现在,将这种关系转移到人和人的中间,便连这一点施与的温情也已经不存在了!
“两粥一饭十二小时的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义务服役,猪猡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的作践——血肉造成的机器终究和钢铁造成的不一样,包身契上写明的三年期,能做满的不到三分之二。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像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像弓一样的弯,面色像死人一样的惨!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逼着在做工。”
【小题1】对文中“饲养”一词的含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资本家将包身工不当人看待,揭露资本家残酷剥削工人的罪行。
B.资本家将包身工只当作会说话的牲口,揭露包身工制度下的包身工们的悲惨生活状况。
C.资本家将包身工只当作会说话的牲口,役使他们以牟取暴利。
D.虽然资本家将包身工不当人看待,但墨鸭的比喻也说明包身工只有依靠资本家的剥削才能生存。
【小题2】选出对本段文字所采用的议论方法及其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   )
A.通过类比说理,尖锐地揭露了包身工所受的非人待遇和包身工制度的野蛮残酷。
B.通过类比说理,揭露了带工老板狠毒的嘴脸和“船户”的残酷。
C.通过比喻说理,揭露了包身工所受的非人待遇和包身工制度的野蛮残酷。
D.通过比喻说理,揭露了带工老板狠毒的嘴脸和“船户”的残酷。
【小题3】下面关于这段文字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猪猡一般”“泥土一般”“血肉造成的机器”是运用比喻修辞,形象地说明了包身工待遇之差、地位之低下和苦役般的繁重劳动。
B.作者用她们劳动的付出的巨大与“猪猡一般”“泥土一般”“血肉造成的机器”的生活待遇放在一起对比,是对比手法,使之形成巨大的反差。
C.“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像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像弓一样的弯,面色像死人一样的惨!”是排比、比喻、反复兼用,形象鲜明地概述了包身工全部的遭遇:劳动强度大,生活质量差,任人践踏,非人的生活。
D.这段文字多种修辞交替运用,概述了包身工一天的工作,形象地说明了包身工苦役般的繁重劳动,表达了作者对日本纱厂剥削中国工人的愤慨,对包身工不幸遭遇的同情。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1-10 05:11:5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揭开“埃博拉”的神秘面纱
近日,埃博拉病毒在西非蔓延,并在全球拉响警报。由于这种病毒的传染性超强,且致死率高达50%~90%,因而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为最高危险级别的病毒。同时,这种病毒也被视为最高等级的生物恐怖袭击武器。感染该病毒的患者会出现发热、红疹、胸痛、呼吸及吞咽困难等,死亡前会七窍流血,甚至可能吐出体内组织。如此凶险的病毒,若没能得到良好控制,后果肯定是灾难性的。
1976年,埃博拉病毒在非洲埃博拉河附近被首次发现,也就由此而得名。科学家将这一病毒分为扎伊尔型、苏丹型、科特迪瓦埃型和莱斯顿型,除莱斯顿型对人不致病外,其余三种亚型感染后,均可导致人发病。不同亚型病毒基因组核苷酸构成差异较大,但同一亚型的病毒基因组相对稳定。
当前,埃博拉病毒主要在非洲国家流行。该病毒会引起埃博拉出血热的发生,这是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潜伏期为2天~21天,一般为5天~12天。在潜伏期内,病毒传染风险较小,一旦发病,则发展十分迅速。重症患者可出现神志改变,并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表现,甚至出现低血压、休克等,同时可并发心肌炎、肺炎和其他多脏器受损。发病两三天后,患者就可能死亡。该病的主要病理改变是皮肤、粘膜、脏器的出血,多器官可以见到灶性坏死。
目前,人类对这种病毒普遍易感,发病则主要集中在成年人。不仅如此,该病毒是人畜共通病毒,不仅能感染人类,也能引起灵长类动物如猩猩、猴子等感染。“接触”是这种病毒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与被感染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直接接触,会造成病毒感染。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医院内传播也是导致埃博拉出血热暴发流行的重要因素。这是因为感染了埃博拉病毒的患者,血液中可维持很高的病毒含量,所以医务人员在治疗或护理患者,以及处理病人遗体过程中,若没有严格的防护措施,就极易受到感染。此外,虽尚未证实该病毒可通过空气传播,但并不完全排除这一可能性,也应予以警惕。
埃博拉出血热的早期临床症状没有特殊性,所以应特别注意与其他病毒性出血热进行区别,如拉沙热、黄热病、马尔堡出血热、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肾综合征出血热等。目前,对于埃博拉病毒的确诊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测,我国已具备这种检测能力。如果发现有可疑病例,以及三周内有疫区居留史,应马上进行隔离、排查。对于埃博拉出血热的治疗,如今尚缺乏特效疗法及药物,只能进行一些对症和支持治疗,而且也没有疫苗可以预防。因此,只能尽量隔离控制传染源和加强个人防护。如无特殊情况,应避免出入疫区。在受到影响的雨林地区,要减少与猴子、猿等高危染病动物的接触,食用肉类、血液类等食品要彻底煮熟。此外,基于现有证据,人们认为果蝠可能是埃博拉病毒的原始宿主。
【小题1】下列关于埃博拉病毒的介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果蝠可能是埃博拉病毒的原始宿主,埃博拉病毒的各种类型都可以感染人类。
B.埃博拉出血热的早期临床症状没有特殊性,如果与其他病毒性出血热混淆会贻误治疗。
C.埃博拉病毒因在埃博拉河附近被首次发现得名,截至目前仅在非洲地区流行。
D.成年人更容易感染埃博拉病毒,接触患者的医务人员,受到感染的可能性很大。
【小题2】下列对埃博拉出血热的预防和治疗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埃博拉出血热在医院内的传播极易导致该病暴发流行,因此医院内必须加强防护。
B.埃博拉出血热的确诊目前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测,如果发现可疑病例应立即隔离。
C.为了尽量远离传染源,应避免出入疫区,并不与猴子、猿等动物接触,食物要彻底煮熟。
D.对于埃博拉出血热,目前尚没有可以有效预防的疫苗,也没有特效的疗法与药物。
【小题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埃博拉病毒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为最高等级的生物恐怖袭击武器,如果疫情不能及时控制,造成的灾难将会是毁灭性的。
B.一旦感染埃博拉病毒,患者往往在两三天后就因多个器官出血、坏死等问题而死亡,病情发展十分迅速
C.灵长类动物,如猩猩、猴子等也能感染和传播埃博拉病毒,因此我们不能与这些高危动物近距离接触。
D.“接触”是埃博拉病毒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但目前还不能证明埃博拉病毒是否通过空气传播,所以最好对此保持警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小题。
从高密走到文坛之巅
刘志琴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彼得•恩隆德说:“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从历史和社会的视角,用现实和梦幻的融合在作品中创造了一个令人联想的感观世界。”《纽约时报》著名书评人M.Yhomaslnge在《史诗般的小说,一流的中国作家》中说:“莫言是世界级的作家,可能是鲁迅、老舍以来最有前途的中国作家。”对此,莫言表示,“很多书出版时要引用这些话的时候,我就持反对意见,我觉得把我抬得太高了。获奖并不能代表什么,中国有很多优秀作家,他们的优秀作品也可以被世界所认可。”
莫言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写的是一出出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充满着“怀乡”“怨乡”的复杂情感。《红高粱》被称为是一部具有开拓意义的作品,从《红高粱家族》到《檀香刑》《生死疲劳》,再到获得茅盾文学奖的《蛙》,莫言的作品展现着乡土中国的历史和命运。
回顾自己的写作生涯,莫言说:“我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文学天才。和大多数普通文学爱好者一样,我的文学之路也是从阅读和模仿开始的。”莫言承认,自己前期的作品受过茨威格、福克纳、马尔克斯的影响。他说:“我从1976年当兵正式开始写作,最初都是模仿外国作家的小说。1981年5月,我的小说终于在杂志上第一次发表,这篇小说就受到了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影响。”
待到写作日趋成熟之后,莫言逐步意识到作品必须写出自己的特色,不能一味跟着西方走,最后还是要回到民族化写作的道路上。《檀香刑》《生死疲劳》和《蛙》就是莫言在探索个性写作和民族化写作过程中的产物。
接受记者采访时,莫言说:“我一直在写作形式上进行着探索和创新,力戒重复,从某种意义上说,作家重复自己比抄袭别人更可耻。接下来,我会将大部分精力放在新作品的创作上。”
莫言小说中的很多故事都发生在故乡高密。提到故乡,莫言一往情深:“我的故乡和我的文学是密切相关的。高密有泥塑、剪纸、扑灰年画、茂腔等民间艺术,我从小就耳濡目染这些文化元素。当我拿起笔创作的时候,这些民间文化元素就不可避免地进入了我的小说,影响着甚至决定了我的作品的艺术风格。”
莫言谈到,对于一个作家来讲,故乡是很重要的。1984年上军艺以前,找不到素材来写作,很多时间就是下去体验生活,千方百计找能够让自己感动的故事。到了《透明的红萝卜》阶段之后,一想到过去,想到了童年,就想到了故乡的生活,感觉好像一条河流的闸门被打开,活水源源不断而来。故乡情结、故乡记忆毫无疑问是一个作家的宝库。
现在,莫言对小说中的故乡有了新的理解,他认为小说中的故乡不能仅仅局限于自己的乡土。“小说都讲究有故事和典型人物,但写了30年,故事也都写得差不多了,渐渐地你就会有一种能力了,把别人的故事变成你自己的了,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都一样。就像我写高密县,但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这片乡土了,它可以作为一种风景,发生在美国的、日本的故事我都可以拿过来用,让它变成发生在高密县的故事,所以乡土也就开阔了。”
莫言作品的语言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对莫言小说的语言,评论家季红真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曾有准确的分析。首先是大量的民间口语进入语言,其次是通过阅读传统的经典典籍《三国演义》和文言文以及翻译小说中找来的东西,以及从民间戏曲学来的语言。
谈到阅读,莫言说,现在的书太多了,但是他基本上只读经典。“比如说中国几部古典小说,比如说鲁迅、托尔斯泰的作品,我觉得这些书实际上就足够了。我觉得越是经典的书越耐得住重读。鲁迅、老舍是两座难以逾越的高峰。我认为衡量一个作家才华最重要的标准,就是看一个作家有没有创造一种独特的文体,而鲁迅、老舍都是创造了一种独特文体的作家。鲁迅的文体再放50年依然不会过时,老舍的文体中对北京方言、土语的改造,依然是了不起的。他们的才华是难以超越的。”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从阅读和模仿开始,在写作形式上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待到写作日趋成熟之后,再追求个性化写作,这是普通文学爱好者的必由之路。
B.莫言有深深的故乡情结,而且对文学和故乡有新的理解,他不仅仅局限于高密县这片乡土,而是要把写作内容扩展到国内、国外。
C.对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莫言感到非常高兴,但是他又认为获奖并不能代表什么,因为中国还有很多优秀作家的作品没有被世界所认可。
D.本文多处使用引用的写作手法,有些是莫言的原话,有些是他人对莫言的评价,内容丰富,客观真实,有助于读者全面了解莫言,了解其作品的主要特色和影响。
E.国外评论家一致认为,莫言是鲁迅、老舍以来最有前途的中国作家,也是世界级的作家,莫言反对这个说法,认为鲁迅、老舍才是难以逾越的高峰,这表现了他谦逊的精神境界。
【小题2】莫言的文学作品能获得诺贝尔奖,自然是因为这些作品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鲜明的艺术风格。请根据文意简要分析莫言作品的主要艺术特点。 (6分)
【小题3】作为作家,莫言有许多优秀的品格修养值得我们学习。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概括。 (6分)
【小题4】莫言从故乡和经典中一路走来,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本土作家。他在哪些方面付出努力,走上了诺贝尔奖领奖台?请谈谈你的理解。(8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钱玄同:真的猛士
钱玄同(1887-1939)原名钱夏,号疑古,浙江吴兴人,北京大学教授,“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
如果钱玄同没有找周树人约稿,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也许不会出现鲁迅这个名字。
那是1917年,钱玄同时任《新青年》编辑,正在为杂志寻找合适的撰稿人。他常到位于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的绍兴会馆,劝说居于此处的周树人、周作人两兄弟投稿。此时,周树人因对现实失望,正用抄古碑的方式消磨时光。他婉拒钱的约稿:“这中国好比一间铁屋子,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里面的人们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临死的悲哀。而如果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反倒使他们感到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钱玄同立刻辩驳道:“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绝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这段对话,被周树人如实记录在他的小说集《呐喊》的序言中。从这时起,周树人动笔写了抨击吃人礼教的《狂人日记》,发表在《新青年》1918年4月号上,署名鲁迅,并一发不可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钱玄同为人之刚猛,由此可见一斑。新文化运动中,他提倡白话文,打倒孔家店,慷慨激昂。由于年轻气盛,甚至鼓吹过“废除汉字”,称“汉字不死,中国必亡”。他在报上与保守派论战,竟愤言道:“人到40岁就该死,不死也该枪毙。”
但钱玄同绝非有勇无谋,他提出用“国语”作文,文章加西化标点符号,用阿拉伯数字书写数目,采用公元纪年,书写方式改左行直下为右行横迤等,都是中国文化重大改革的首倡。
1918年,钱玄同曾与好友刘半农商议,上演了一出“双簧”。他化名为“王敬轩”,在《新青年》上发表题为《文学革命之反响》一文,罗织新文化运动种种罪状。随后,刘半农撰写万余言的《复王敬轩书》,针对“王敬轩”的所有观点一一加以驳斥,将其批驳得体无完肤。其时,这场论战引起各界强烈关注,也标志着改革派的“大胜战”。
有研究新文化运动的学者评论道:“……在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也几乎要流血的旧中国,在跟肉体和精神均已硬化的顽固派作斗争的过程中,非有大力难开新地,非有猛士难摧敌垒。”
但这个猛士却又是一个病夫。如果细细清理钱玄同的日记,可以整理出一本厚厚的病史资料。从早年留日时期的失眠、多汗、发寒热,到晚年严重的心血管疾病、神经衰弱、视网膜炎,他常要忍受各种病痛的骚扰与折磨。
然而,他从不讳言“死”字。1927年,钱玄同年届四十,还打算在《语丝周刊》上发一期《钱玄同先生成仁专号》,他与朋友们准备了挽联、挽诗、祭文等,语调幽默。不明内情的人一见目录,信以为真,并相互转告,一时间,钱玄同的朋友、学生纷纷致函吊唁。
钱玄同一生狂放不羁。在北大任教时,上课从不看一眼究竟有无学生缺席,便用笔在点名簿上一竖到底,算是全到。也从不考试,每学期末批定成绩时,便按点名册的先后,起评60分,61分……如若选课的学生共40人,最后一人就得100分;若是40人以上,便重新从60分开始。
随后,他在燕京大学任教,亦不改考卷,直接交与学校。学校退回,他仍是不看,也退回。于是,校方依照制度,称如不判卷,将扣发薪金,钱玄同回复,并附上钞票一包,“薪金全数奉还,判卷恕不能从命。”
这个“走到哪里,哪里就会响起了叫骂声”的浙江人,对人严苛,对己更甚。其文字学课讲义《文字学音篇》,是我国高等院校汉语音韵学课的最早一部教材,但钱对其极为不满,说它“百孔千疮”,“多一个人看见,就使我心中加一分难受”。在1921年重印时,钱在《再版序》中“自打耳光”,列出书中的六大不足。
钱玄同的最大爱好,便是逛厂甸旧书肆,只要前往,必将所喜之书扫荡一空才罢休,被人戏称为“厂甸巡阅使”。而其一生最惧之物,竟是好友刘半农家养的一条黑狗,前去做客,定要躲在刘家孩子身后,等孩子把狗引走,才敢进门。
1939年1月17日,钱玄同患脑溢血辞世。《文献》发表署名乐颜的《悼钱玄同先生》一文,为其盖棺定论称:“在‘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之中,钱玄同的斗争精神,表现几在任何一位同时代的斗士之上……”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A.钱玄同虽为新文化运动的猛士,却体弱多病,从青年到晚年,一直忍受各种病痛的骚扰和折磨,40岁时,就自己准备了挽联、挽诗、祭文等,看淡生死。
B.本文以记叙为主,语言平实,重点突出了钱玄同作为真的猛士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斗争精神,他就是铁屋中最先清醒的几个人之一。
C.钱玄同在北大任教时,不看学生是否缺席,从不考试,从不批改试卷,随意批定成绩,不遵守学校的制度,表现了他在工作学术上不严谨的一面。
D.当周树人对现实失望,找不到出路时,钱玄同给了他希望,因此周树人动笔写了《狂人日记》,并一发不可收,从此鲁迅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E.钱玄同与刘半农上演的“双簧戏”,在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上留下重要的一笔,钱玄同与刘半农分别站在新旧文化的立场上激烈辩论,改革派取胜。
【小题2】钱玄同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做了哪些事?请简要概括。
【小题3】钱玄同被誉为“真的猛士”,有多方面的原因,请从“思想”“性格”“行为”中任选两方面,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真人”熊十力
熊十力(1885~1968)原名继智,号子真,晚年号漆固老人,湖北黄冈县人,哲学家.曾任教于南开中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
哲学家牟宗三记叙他与老师熊十力的初见.那是1932年冬,熊十力“胡须飘飘,面带病容,头戴瓜皮帽,好像一位走方郎中,在寒风瑟肃中,刚解完小手走进来”。
言谈中,他忽一拍桌子,大喊:“当今之世,讲晚周诸子,只有我熊某能讲,其余都是混扯.”
再看熊十力,眼睛瞪起,“目光清而且锐,前额饱满,口方大,颧骨端正,笑声震屋宇,直从丹田发”.此情此景此人,牟宗三以“真人”二字冠之.
熊氏天性张狂.他师从欧阳竟无学佛,却不尊经,常自称菩萨,后来却写成《新唯识论》破旧立新,气得欧阳痛骂不已.有人撰《破新唯识论》,对他进行驳斥,他马上又著《破<破新唯识论>》,破来破去,颇有意思.
论者称,熊十力天性旷迭,不喜雕饰.一次,王元化来访,他恰在沐浴,于是招呼王进门,自己赤身坐澡盆之中,与王谈话,一派魏晋风度。而他的信札、著作,常写在已用过的纸背上,字迹潦草不堪.
不过,熊十力最有“真人”风范之处,当数他一身牛气,平生绝不媚俗.徐复现当时官拜少将,是蒋介石面前的红人,常问学于熊.一次,他替蒋带给熊100万元支票,熊十力盛怒拒绝,并破口大骂徐和蒋,声音之大,自后山一直传到院里.
熊十力喜欢骂人是出了名的.徐复观初次拜见熊十力,请教应读何书.熊教他读王夫之的《读通鉴论》。徐说那书早年已经读过了.熊十力不高兴地说,你并没有读懂,应该再读.不久后,徐再见熊十力,说已经读完.熊问有什么心得?徐便接二连三地说出许多不太满意处.熊十力未听完便斥骂道:“你这个东西,怎么会读得进书!任何书的内容,都是有好的地方,也有坏的地方.你为什么不先看出它的好的地方,却专门去挑坏的?这样读书,就是读了百部千部,你会受到什么益处?读书是要先看出它的好处,再批评它的坏处,这才像吃东西—样,经过消化而摄取了营养.比如《读通鉴论》,某一段该是多么有意义;又如某一段,理解是如何深刻;你记得吗?你懂得吗?你这样读书,真太没有出息!”经此—骂,徐复观立起来了.
即使是好友,也难逃熊氏一骂.
在北大时,熊十力常与废名探讨佛经,每每意见不合,争得面红耳赤,声音越辩越高.一日,两人身着单衣,正辩到紧张时刻,忽然陷入寂静,全无声响。众人忙去探看,发现二人扭打在—起,互相卡住脖子,难发一言.
发生在两位学人中间的这场殴斗,后来被演绎成无数版本。有说法称二人是在桌子底下扭成一团,还有人说打架时,熊正“坐在马桶”上.据传,熊十力不敌废名,被叉出门外,仍然“边逃边骂”.不过,二人过几天相聚,又谈笑风生,和好如初.
又一次,熊十力因学问与梁漱溟发生争论.争论结束,熊十力不甚解气,趁梁漱溟转身,跑上去打他三拳头,口骂“笨蛋”方休.
不过,熊十力并非一味狂妄之人.早在1919年,梁漱溟与熊十力尚未谋面,即收到熊的信,说梁在《东方杂志》上发表文章中,“骂我的话却不错,希望有机会晤面仔细谈淡”.
熊曾自我辩白,“人谓我孤冷,吾以为人不孤冷到极度,不堪与世谐和.”“凡有志于根本学术者,当有孤往精神.”
1949年以后,熊十力脾性依旧,坚持不肯改造自己,数次给***写信,要求建立哲学研究所,允许旧学传播。
而熊十力写书,仍然批判唯物论之缺失,被当做“反动复古主义”而遭到痛批。
“文革”开始,熊十力不挂领袖像,只设孔子、王阳明、王船山座位,朝夕膜拜.但此时,他目光不再炯炯有神,谈吐不再潇洒自如,情绪也不再热烈激昂,而是“常独坐桌边,面前放一叠白纸,手中握枝秃笔,良久呆坐”。
后来,由于抄家、批判等变故,熊十力精神有些错乱,不断给中央领导写信,连裤袜之上,都写着对“文革”的抗议.
当年意兴豪放的这位“真人”,在他80余岁时,穿一件褪色灰布长衫,扣子全无,腰间胡乱扎一根麻绳,独自一人走在街上,跌跌撞撞,双泪长流,口中念念有词.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熊十力与牟宗三初见,“胡须飘飘,面带病容,头戴瓜皮帽”,好像一位在寒风瑟肃
中刚解完小手的走方郎中,言谈中狂傲地称只有他能讲晚周诸子。
B.熊十力性情狂放,不拘小节,他赤身坐在澡盆里和王元化交谈,颇有魏晋风度:他
不媚权贵,不接受蒋介石的馈赠,并高声大骂,狂性毕现。
C.熊十力喜欢辩论,每次说不过对手就大打出手,打不过就跑,边跑还要边骂,这表
现了他醉心学术、有孤往精神的的一面。
D.熊十力“文革”期间受到严重打击,造成精神错乱,狂放不羁的性格也发生了很大
 
变化,变得沉稳少语,其晚年的境遇令人惋惜和同情。
E.本文叙事生动,语言简洁,描写细致入微,作者运用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
写等多种描写方法,刻画出一个真性情的狂士形象。
(2)文章第二、三、四自然段引用牟宗三对熊十力的有关记述,有什么作用?
(3)文章两次写到熊十力大骂徐复观,这样写有有什么好处?
(4)文章称熊十力为“真人”,熊十力的“真”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乱世中的美神
李清照是因为那首著名的《声声慢》被人们记住的。那是一种凄冷的美,特别是那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简直成了她个人的专有品牌,她被当作了愁的化身,而对她的解读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其实李清照在写这首词前,曾经有过太多太多的快乐。当李清照满载着闺中少女所能得到的一切幸福,步入爱河时,她的美好人生又更上一层楼。夫婿赵明诚是一位翩翩少年,两人又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他们二人除一般文人诗词琴棋的雅兴外,还有更相投的事业结合点——金石研究。蜜一样的生活,滋养着她绰约的风姿和旺盛的艺术创造。
金人一锤砸烂了都城汴京的琼楼玉苑,李清照在山东青州的爱巢也树倒窝散,一家人开始过漂泊无定的生活。南渡第二年,赵明诚急病而亡。一个叫张汝舟的人走进她的生活。刚结婚之后张对她照顾得也还不错,但很快就露出原形,原来他是想占有李清照身边尚存的文物。这些东西李视之如命,而且《金石录》也还没有整理成书,当然不能失去。无奈之中,李清照走上一条绝路,鱼死网破,告发张汝舟的欺君之罪,李清照也随之入狱。由于友人帮忙,李只坐了九天牢便被释放了。但这在她心灵深处留下了重重的一道伤痕。一个女人心中爱的火花就这样永远地熄灭了,这怎么能不令她沮丧犯愁呢?
1134年,金人又一次南侵,赵构又弃都再逃。李清照第二次流亡到了金华。国运维艰,愁压心头。有人请她去游附近的双溪名胜,她长叹一声,无心出游:“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已渐入暮年的李清照没有孩子,守看孤清的小院落,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国事已难问,家事怕再提,只有秋风扫着黄叶在门前盘旋,偶尔有一两个旧友来访。她有一孙姓朋友,其小女十岁,极为聪颖。一日孩子来玩时,李清照对她说,愿将平生所学相授。不想这孩子脱口说道:“才藻非女子事也。”李清照不由得倒抽一口凉气,她觉得一阵晕眩,手扶门框,才使自己勉强没有摔倒。李清照感到她像是落在四面不着边际的深渊里,一种可怕的孤独向她袭来。她茫然地行走在杭州深秋的落叶黄花中,吟出这首浓缩了她一生和全身心痛楚的,也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李清照所寻寻觅觅的是什么呢?身为女人,她既不能像岳飞那样驰骋疆场,也不能像辛弃疾那样上朝议事,甚至不能像陆、辛那样有政界、文坛朋友可以痛痛快快地使酒骂座,痛拍栏杆。她甚至没有机会和他们交往,只有独自一人愁。她以非凡的才华和勤奋,又借着爱情的力量,在学术上完成了《金石录》巨著,在词艺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但是,那个社会不以为奇,不以为功,连那十岁的小女孩都说“才藻非女子事”。李清照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她只好一人咀嚼自己的凄凉。
随着时代的进步,李清照当年许多痛苦着的事和情都有了答案,可是我们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 (有删改)
【小题1】联系原文,请用几个词(或短语)概括出“怎一个愁字了得”一句中“愁”的内涵。(4分)
【小题2】李清照的人生经历了太多的波折,请以“亡国破家”为界,分条列举她后半生的种种磨难。(5分)
【小题3】这篇文章运用的反衬手法体现在哪些方面?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反衬手法的好处。(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