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侯伯宇:一个高级知识分子的风骨
1930年9月11日,侯伯宇生于天津。从少年时起,侯伯宇就在父亲爱国思想的影响下,立志“科学救国,作出更好的武器”。
建国前夕,侯伯宇放弃了台湾大学的学业和出国的机会,辗转回到北京。1951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正在清华大学读书的他,毅然投笔从戎,报名参加志愿军,并将父亲给他的四年学费、生活费1000美元全部捐出。1953年,新中国“一五”计划工业建设急需懂外语又有数理基础的人,侯伯宇放弃了回清华继续深造的机会,赴鞍山黑色冶金设计院当了一名俄语翻译。1956年国家号召“向科学进军”,他积极响应,考取了西北大学物理系。1973年,侯伯宇主动投身西部建设,并最终在西北大学扎根,一干就是37年。其间,国内外很多高校和科研单位以优厚的条件邀请他去工作,他都一一谢绝。他说:“西部更需要我,这里的学生更需要我。”
侯伯宇一生致力于理论物理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做出了很多开创性的贡献。上世纪50年代后期,侯伯宇致力于群论在物理学中应用的研究,解决了苏联国际权威未能证明的重要公理和量子化学权威未能提出的重要公式。1983年,侯伯宇与美国学者合作推导出一系列非定域守恒流的结果,运用对偶变换找到了给出所有无穷多个守恒流生成元的办法。这一研究成果被国际学术界称为“侯氏理论”,是当时世界上以中国人姓氏命名的20项现代科技成果之一,被誉为“中国的骄傲”。
侯伯宇一生成果卓著,在国际理论物理学界名气很大,但他却从不接受新闻媒体对他的采访和宣传。有一次,他的学生在帮助他整理申报科学院士材料时,发现他居然舍弃了发表在影响非常大的学术刊物上的论文,反而收录了一些发表在普通期刊上的论文,非常不解。他解释说,有些论文,虽然发表的期刊档次很高,但实际上的学术价值却不及另一些论文,我要选择那些更具生命力的文章。
上世纪80年代,侯伯宇一手创办西北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重点培养硕士研究生、博士生。在教学过程中,侯伯宇十分重视教学研究,努力寻找有利于学生接受的教学法,非常注重创新和提高课程起点,把授课内容与研究课题密切结合,把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介绍给学生,讲授国际上正在发展的最新、最先进的内容。他认为“学生必须对本学科的全局有通盘的了解,这样才能判断学科生长点,选择能带动学科的课题”。
侯伯宇注重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经常邀请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到物理所来为学生上专业课,千方百计送学生到国内外著名高校或研究机构访学进修。在他的努力下,西北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1985年获批为全国首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很多诺贝尔得主和国际著名物理学家相继前来访问,建立交流合作关系,为学生作报告、开讲座,实现人才培养的创新性和国际化的很好结合,培养的学生具有国际意识,有能力参与国际交流和国际前沿研究。
30多年来,侯伯宇培养出了一批高水平的学生,许多人在读研究生期间就在现代物理前沿取得了一系列创造性的成果。如今,多数学生的研究都处于国际学术领域的前沿水平,其中李卫、顾樵的研究成果被学术界冠名“侯——李变换”和“顾效应”。中国科学院院士戴元本说:“侯伯宇为我国理论物理队伍培养了一大批人才,特别是对于得到广泛认可的我国理论物理‘西北军’的形成,做出了重大贡献。”
(《陕西日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1950年,20岁的侯伯宇第一次递交了入党申请书。1980年,先后三次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的侯伯宇,在50岁之际加入了***。(《中国青年报》)
②“我誓要以创新湮灭顽疾之苦痛,以创新来消灭死。誓以我有生之年,在国际竞相攀登科研高峰中顽强登顶,以作为最后的礼物。”(《侯伯宇自传》)
③在学界,大家都知道侯伯宇有两“怪”:一是出去开学术会议,无论国内国外,从不参加游玩,总是抓紧时间在宾馆看文献;二是不当官、不退休,晚年依然坚持在科研第一线。
(《中国青年报》)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侯伯宇因与美国学者合作推导出当时世界上以中国人姓氏命名的20项现代科技成果之一的“侯氏理论”,被誉为“中国的骄傲”。
B.侯伯宇在申报科学院士的材料中收录了一些发表在普通期刊上的论文,是因为他认为论文的学术价值与学术刊物的档次水平没有关系,有些档次并不高的期刊上刊发的论文更有学术价值。
C.本文摘取侯伯宇的若干人生片段,记叙了他刻苦钻研理论物理、献身科学和教育事业的经历,介绍了一位杰出物理学家的重要成就和贡献。
D.尽管侯伯宇一生成果卓著,但这并未影响他把在国际竞相攀登科研高峰中顽强登顶作为有生之年的奋斗目标。
 
E.侯伯宇的多数学生的研究都处于国际学术领域的前沿水平,这是因为他注重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经常邀请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到物理所来为学生上专业课。
(2)侯伯宇有哪些先进的教学理念?请简要概括。(6分)
(3)作为一位杰出的物理学家,侯伯宇的贡献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4)作者为什么说侯伯宇具有“一个高级知识分子的风骨”?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11-04 05:16:2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材料一
10月30日,2015海峡两岸汉字节在厦门开幕。汉字节系列活动将从30日起至12月31日在厦门、台北等两岸城市同步举行,活动包括海峡两岸名家书法展、汉字名家讲坛、书道表演进校园、两岸青少年书法赛、年度汉字评选、年度汉字揭晓记者会暨笔会等内容。诗人郑愁予说:“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精  suǐ 。希望通过这个活动的主办,让两岸更多的民众更加认识、了解汉字,更加热爱中华文化。”
郑先生所言极是,传承中华文化须  yú 离不开汉字。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是当今世界上唯一从古至今一直在使用的最古老的自源性文字。时至今日,随着不同文明在各自的环境中独立诞生的各种文字,只有汉字能够传承五千载。作为世界上生命力最强的文字,汉字保存了人类文明史上最为丰富的纪录,是中华文化的载体。
汉字起源
大约在距今六千年的半坡遗址等地,已经出现刻划符号,共达五十余种。它们整齐规范且有一定的规律性,具备了简单文字的特征,学者们认为这可能是汉字的萌芽。汉字形成为系统的文字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朝。考古证实,在商朝早期,中国文明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其主要特征之一就是甲骨文的出现。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古老文字。“仓 jié  造字”只是传说,但若说他把流传于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还是可信的。
汉字“六书”
“六书”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许慎《说文解字》说: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义),以见指挥,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简单说,象形就是直接画出词义所概括的事物的外形;指事就是用指示性的符号来表示事物,或者在象形字基础上加上指示性符号;会意就是画两个字(或象形符号),结合起来显示一个新意义;形声就是取两个字,一个声符,一个意符,合成一个新义。转注和假借是用字方法,不是造字方法。
汉字演变
汉字的演变过程是汉字形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的过程。小篆使每个字的笔画数固定下来;隶书构成了新的笔形系统,字形渐成扁方形;楷书诞生以后,汉字的形体就稳定下来:确定了“横、竖、撇、点、捺、挑、折”的基本笔画,笔形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各个字的笔画数和笔顺也固定下来了。
文字纵横
文字
时期
数量
字体
状态
中国汉字
公元前3000年
约4500个(甲骨文)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
全世界至今有16亿人使用
希腊字母
公元前750年
24个大写字母
 
至今仍在使用
玛雅文符号
公元前2500年
约270个
几何体 头字体
消失了500多年
巴比伦楔形文字
公元前3200年
640个基本字
刻符、岩画、文字画、图画字
消失了2100年
埃及圣书字
公元前3000年
2000多个符号
碑铭体、僧侣体
大众体
消失了500多年
古印度哈拉巴文字
公元前2300年
500个符号
印章文字
消失了3800年
【小题1】依序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字,正确的一项是
A.髓庾颉B.髓臾颉
C.隋臾颉D.髓臾诘
【小题2】依据材料一,下列各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骨文出现在商朝,这可能是汉字的萌芽。
B.“六书”中的汉字造字法共四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
C.“刀”是象形字,“刃”是指事字。
D.“从”是会意字,“忍”是形声字。
【小题3】依据“文字纵横”表格材料,概括汉字的特点。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知识付费行业的兴起受益于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手机支付的便捷性以及正版化政策利好、用户版权保护意识逐步提升。除此之外,从平台对接的供需两端来看,也满足了知识生产者以及消费者的需求。对于需求方,在碎片化时间中低成本地实现自我提升。相比于课堂授课,知识付费平台用户更能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相比于互联网海量的免费信息,知识付费产品作为经过精加工的内容提升了获取有效信息的效率。传统的知识获取方式以课堂授课为主,内容成体系且覆盖全面,但是周期较长。知识付费产品通常周期短,内容简洁,方便用户对特定内容进行选取和学习。对于供给方,知识付费提升了认知盈余的生产者的变现能力。过往知识生产者的变现方式主要是授课和出版发行,由于辐射人群有限,回报的规模较为有限;由于中间环节众多,使得知识生产者能分得的价值被较大程度挤压。而知识付费不仅打破了地域的局限,也扩大受众范围,使知识生产者的变现能力增强,议价能力提升。知识付费行业有多种付费机制,包括付费会员、买课、付费打赏、付费问答以及图书等商品销售导流等多种形式。知识付费还简化了知识内容变现过程,只留下三个环节:知识生产者、知识付费平台和付费用户。这使得知识生产者从生产知识到获得收入的路径缩短,变现效率大幅提升。市场上知识付费平台对于优质知识生产者及优质知识内容的抢夺,也促使生产者的议价能力提高。
(摘编自《2017年中国知识付费行业规模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材料二:知识内容产品化与商业价值的转换过程示意图:

(摘自王传珍《中国知识付费行业发展白皮书2017》)
材料三:
艾媒数聚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张毅认为,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手机支付的便捷性,为知识付费的发展提供了硬件支持;优质内容付费观念的形成,也促使大批优秀内容提供者开始进驻各大知识付费平台;但更大的动力则来自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强烈的追求意愿。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毛湛文认为,知识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可以实现共享和再分配,知识付费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得到创始人罗振宇分析,在人们的时间日益碎片化、学习越来越个性化、终身化的时代背景下,知识付费满足了人们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的需求。罗振宇还认为“中国人在经济快速发展之后,追求学习上进的文化基因更强烈地表达了出来;而国家层面,正在加速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这都为知识服务的兴起提供了极其富饶的土壤。”
(摘编自张意轩 尚丹《知识付费,优质内容是关键》)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内容创造者到内容接收者中间只有一个环节——知识付费平台,这大大缩减了知识内容的传递过程和变现过程。
B.知识付费平台担负着对知识产品进行包装、展示、推广的责任,同时还需制定相应的付费模式和分成机制。
C.付费知识产品因内容接收者付费学习而产生收益,内容创造者则遵照平台制定的付费机制获得其中部分收益。
D.知识付费行业有多种付费机制,不同知识付费平台可能采用不同付费机制,但这机制必然受制于内容接收者。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较于传统授课,知识付费产品由内容生产者到内容接收者的周期缩短,内容简洁,方便用户对特定内容进行选取和学习,但不成体系。
B.过往知识生产者的变现方式主要是授课和出版发行,辐射人群有限,中间环节众多,因此回报规模较为有限,知识生产者所得报酬亦有限。
C.知识作为一种资源,有其可共享、可再分配的特殊性,这就使其在内容产品化与商业价值的转换过程中能够起到桥梁作用。
D.地域局限和受众范围的突破,以及市场上知识付费平台对于优质内容生产者及优质内容本身的需求,使知识生产者的议价能力得以提高。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知识付费行业兴起的主观原因。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小题。
娱乐之王最后的旧式生意人
邵逸夫几乎经历过所有的娱乐世代,也几乎影响了所有的时代:从默片到有声,由黑白到彩色,由时装到古装,由黄梅调到武侠,由电影到电视。
邵逸夫几乎是香港娱乐界最有权力的人,但他很少说话。邵逸夫几乎是对内地最为慷慨的慈善家,几乎每个省的高校里都有他捐助的逸夫楼,但他很少露面。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他几乎年年捐出过亿的资金。他说:“人们都说赚钱难,但懂得将钱用在最适当的地方更难。”
人人都知道邵逸夫精明过人,他看人选片的眼光极准,又懂得与时俱进,什么好卖拍什么。电影时代,他称霸一方;一旦电影式微,他又毫不犹豫地转战电视剧制作。1967年,利孝和、祁德尊、邵逸夫等人成立TVB(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又称香港无线电视),垄断了4/5香港人40年的夜晚生活。TVB的讣告里有一句话用来评价他最为精确:“他以无比的精力和视野,带领无线电视成为香港最大的电视台和全球中文电视行业最具影响力的电视台之一。”
邵逸夫继承了父亲血液里的生意基因,脚踏实地,勤勉过人。18岁时,他就去哥哥的电影公司帮忙。1927年,他跟着三哥邵仁枚跑到南洋开拓电影市场,他们推着流动放映车,跑遍了东南亚的穷乡僻壤。名作家蔡澜回忆,当时他的老板真是个怪人:他不抽烟不喝酒,工作是他最大的嗜好。他每天只睡5个小时,早上5点即起,常常工作至深夜。片子拍得不好就烧掉,“最高纪录,一日看过9部电影”。
“我喜欢做事,这样做人才有乐趣。”他说。他一生不做赔本的买卖,人家问他为何不支持艺术片,只拍赚钱的娱乐片,他正色道:“没人看的戏,就没人得益。所以,我宁愿专门从大家都喜欢的娱乐着手,我是在做生意。”
生意要赚钱,不代表不支持艺术,他捐钱盖了香港艺术中心。他的想法很商业化——如果你中意艺术,你就去艺术中心,不必苛求我拍艺术片。
邵逸夫的公司对待员工是出了名的锱铢必较,他手下的艺人拿的是全世界最低的工资。但邵逸夫会赞助有才华的顾嘉辉去美国留学,做他的担保人,照顾他在香港的家人。邵逸夫态度谦和,对重要的艺人从来都是亲自接待,客客气气地迎来送往,讲究的是买卖不成仁义在,走了的人都念邵老板的好。
“全世界那么多制片人,我不过是其中之一,我不过是幸运一点。”和所有老派的生意人一样,他对于自己的成功没有一丝一毫的自得。他说:“成功,当然要努力苦干,要对自己的工作有兴趣。但是,运气也很重要!”命运鬼使神差让他在地价极为便宜时买下许多荒地,在经济起飞的20世纪80年代,他本可以大赚特赚,但他宁愿让地荒着。他淡然地说:“我不想挣那么多钱,我的钱就算到孙子辈也花不完,挣那么多钱来干什么呢?所以我不做地产生意。”
关于人生,他有许多独特的看法,“我不赌钱,也不想leadA wild life(拥有狂野的人生)。”他将之简单地归结为“不做不正常的事”。他一生最爱的也许就是美女,年轻时他也曾名花簇拥,但从来也不见有什么荒唐的丑闻。他老实承认爱和女明星出街吃饭、跳舞,但他也说:“我风流,但不下流!”他总将方方面面都处理得妥妥当当。对于宽容自己的黄氏夫人,他人前人后称她是“世界上最好的女人”,也不曾亏待跟随他打下江山的红颜知己方小姐,哪怕他90岁了也要跟她正式结婚,给她一个名分。
2011年,邵逸夫以86亿元卖掉他创立的TVB.做完了他人生最后一笔生意。2014年1月7日早上,邵逸夫在西贡嘉澍路清水湾大厦驾鹤西去。他这一生行事周到有致,似乎从没有辜负任何人,也没有一处不合礼仪规范。他是那个时代留给我们的中国旧式生意人的榜样,拥有几乎完美的一生。
(选自2014年第4期《读者》,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开头两段概括了邵逸夫的贡献,作者这样写既照应了文章标题,又使读对邵逸夫有个大致了解。
B.邵逸夫是香港娱乐界最有权力的人,也是对内地最为慷慨的慈善家,几乎每个省的高校里都有他捐助的逸夫楼。
C.邵逸夫很精明,他看人选片的眼光极准,又懂得与时俱进,在电影、电视方面从没有失败过,一直称霸一方。
D.邵逸夫的公司对待员工是出了名的苛刻,但从他对顾嘉辉的慷慨资助看,他手下那些拿低工资的艺人是很平庸的。
E.这篇传记写了邵逸夫身为娱乐之王却具有旧式生意人的特点,语言虽很朴实,但传主那可亲可敬可叹的形象已跃然纸上。
【小题2】这篇传记中,作者多处引用邵逸夫的原话和他人的评语,简要分析这样引用的作用。  
【小题3】邵逸夫的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
【小题4】邵逸夫人生经历应给人们许多启示。请结合文本和自己的实际生活,谈谈这篇传记给你的启示。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25分)
打不死的贝尔
木舟子
他是爱德华•迈克尔•格里尔斯,他的昵称叫贝尔,但是在中国,我们管他叫“贝爷”。
他是“站在食物链最顶端的男人”。他吃过象鼻虫、十字蜘蛛、老鼠、青蛙、生的斑马肉、鳄鱼和羊的睾丸,还曾从大象的粪便里挤出可以饮用的水分──当他吃那些令人反胃的东西时,他的口头禅是:嘎嘣脆;有点像鸡肉味;蛋白质是牛肉的x倍;这个去掉头和心脏就能吃了……在赞比亚吃虫子时他说,“它的味道,就像你所有的朋友把他们的鼻屎集中起来,塞到一根香肠里让你吃”……
他的足迹遍布哥斯达黎加的丛林、太平洋群岛、阿尔卑斯山脉、肯尼亚、美国犹他州的沙漠和阿拉斯加的雪地……以及──中国的海南岛。无论是火山、沼泽、冰川还是湖泊,只要给他一把刀和一个水壶,他能够在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活下来。
是的,如果你看过Discovery Channel的《荒野求生》,那么,你肯定知道,这个死不了的人就是贝尔。他是全球知名的探险家、演讲专家、慈善人士、求生类节目野外主持人,第一个成功使用动力滑翔伞飞跃珠穆朗玛峰的人,迄今为止统领全球2800万童子军最年轻的主席,英国中产阶级最尊敬的七个人中的第二位(第一位是英国女王);他有一个漂亮的妻子和三个儿子,他们平时住在威尔士北部的一个小岛上,或者伦敦泰晤士河畔一艘自己改装的驳船里,但大多数时候,我们的贝爷,不是已经在危险的地方,就是在奔赴危险的路上。如今,他用《荒野求生》的名字出版了一本自传,让你一窥“真硬汉”养成的秘密,于是他的名头又多了一项:畅销书作家。
贝尔的家族中流淌着野性的血液。其父是英国皇家海军陆战队退役特种兵,姨夫是英国驻塞浦路斯的海军准将,祖父是军官,曾外祖父是一战战斗英雄,而其曾外祖父的曾祖父塞缪尔•斯迈尔斯是维多利亚时代新绅士论的倡导者,他写了一本《天助自助者》,认为一个人高贵与否,并非取决于血统,而看他是否过着充实而有意义的生活,“作为一个英国人,只要你够热情、有准备、勇于奋斗,世界就是你的牡蛎”。
“当我慢慢长大,我意识到这个世界充满了虚假和复杂,我越来越追求个性和同一,而这些,只有探险才能给我。”即使独自一人满身泥泞、又湿又冷,贝尔也觉得妙不可言。
与多数同龄人一样,贝尔也有过疯狂的青春期,在申请上大学之前,他甚至花了三天时间,每天坐在英国军情五处的休息室里,请求这个反间谍机构赏赐他一个面试,最后,一个胖考官告诉他:小伙子,你得先去上大学。
就这样,贝尔勉强申请了布里斯托尔一间颇烂的大学,研读现代语言学。应付和逃避学习这件苦差事的结果就是:1994年,贝尔决定报名参加英国空军特勤队(SAS)预备队的遴选。
描述贝尔参加选拔的过程将是一件冗繁的工作,但简而言之,就是:炼狱。训练内容常常包括急速奔跑、山间短跑冲刺、负重奔跑、夜间急行军,俯卧撑、举重、搏击、攀登和潜水,查看地图、随军急救和武器操作,等等;从凌晨六点检阅,训练会持续到第二天的凌晨,“直到每一个新兵都累得跪在地上呕吐”。在荒无人烟的威尔士峰,训练耗费了贝尔六个月,夏天被瘟疫般的蚊子包围,冬天又得浑身湿冷,艰难穿过深没大腿的积雪,有时还被大风掀倒在地,这一切,都在背负50磅或以上负重物的前提下进行。每天都有人被淘汰出局。
实际上,连贝尔自己也难以用文字描述其间的艰辛痛苦。他当时只有20岁,是年龄最小的参选者之一。他失败过一次,并在两年后的第二次遴选中成功。加入SAS第21团之后,贝尔继续接受专项训练,包括爆破、海空潜入、外国武器操作、丛林生存、外语学习、高速防御性驾驶、冬季战争训练以及敌后方逃生技能……正是这些训练,保证贝尔日后在《军队大逃亡》、《荒野求生》、《绝境求生手册》、《天生求生者:贝尔•格里尔斯》等探险类节目中数次死里逃生。
1996年底,贝尔在北非一次自由跳伞训练中不慎受伤,康复后向SAS提出退役。康复期间,“那么多的自我都被禁锢在肉体里,我觉得自己既无助又脆弱,甚至不能弯腰系鞋带或转身,也不能扭身擦洗后背,除了尖锐而剧烈的疼痛,留给我的只有深深的绝望”。不过,把贝尔形容为一个海明威式的人物也许并不为过,在事故发生之后的第八个月,刚有起色的他便从医院偷偷溜出来,坐火车回家取自己的摩托车,然后在绑着金属支架的情况下,在黎明前骑车回到康复中心,第二天凌晨偷偷回来──居然没有一次被护士发现。 1997年,贝尔筹到一点赞助,计划攀登珠穆朗玛峰。1998年5月26日早上,在此前经历过坠落冰川缝隙而幸得获救的贝尔,成功登上世界之巅,成为英国成功登顶的最年轻的登山者。
很多人无法理解,为何无数人冒着生命危险深入那天寒地冻的山脉,只为登顶的短暂时刻,对此,贝尔引用前辈登山家的话:“若你真的不懂,那么你永远也不会懂。”他并不认为自己征服了珠峰,相反,“你能登山的唯一原因是这座山允许你攀登。如果高峰暗示你等待,你就必须等。在她召唤你去时,你就必须在逐渐稀薄的空气里奋力前行”。
有评论认为,“贝尔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他教会了我们如何在荒野逃生的技能,而且还向我们昭示了人在紧张压力下生命意志的巨大张力和对自由的无限追求。”在他的自传中,贝尔这样写:“犹如偶然,这种疯狂成为了我的生活。不要误会──我太喜欢这一切了。”
“既然人生是场冒险的游戏,”贝爷说,“那就坚持下去。”
(选自《看天下》2012年第17期)
【小题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贝尔是英国中产阶级最尊敬的男人,他是全球知名的探险家、演讲专家慈善人士、畅销书作家、求生类节目野外主持人,第一个成功使用动力滑翔伞飞跃珠穆朗玛峰的人,迄今为止统领全球2800万童子军最年轻的主席。
B.贝尔在吃那些令人反胃的东西时,常常对这些食物赞不绝口,说明贝尔是一个“站在食物链最顶端的男人”。
C.贝尔的家族中流淌着野性的血液。父亲是退役特种兵,姨夫是海军准将,祖父是军官,曾外祖父是战斗英雄……但贝尔在《天助自助者》一书中否认了一个人的高贵取决于血统的观点。
D.贝尔的人生几乎都在探险中度过,他不是已经在危险的地方,就是在奔赴危险的路上,是一个名符其实的“真硬汉”。
E.作者认为把贝尔形容为一个海明威式的人物也许并不为过,因为他不仅教会了我们如何在荒野逃生的技能,而且还向我们昭示了人在紧张压力下生命意志的巨大张力和对自由的无限追求。
【小题2】联系全文,谈谈结尾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6分)
【小题3】文中从哪些方面介绍了贝尔?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有人说,贝尔把“人生”比作一场“冒险的游戏”是对生命的不尊重,你是否同意?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全球史观在中国
源自西方的“全球史观”在中国遇到形形色色的解读,其中有些解读可能是西方的全球史学者始料不及的。但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我们不能忽略,就是全球史观在中西不同语境中,引起许多相同的思考。
全球史观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对西方中心论的批判为起点的,而西方中心论乃是西方世界史学发展的末端。不触及根本,枝节末端问题是纠缠不清的。这一点,中西学者认识相同。
关于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曾听到多名美国史学家说,该书并未跳出以欧洲为中心的“挑战——应战”模式。而中国学者同样尖锐地指出:“斯塔夫里阿诺斯自己的结构就是一个欧洲中心主义的结构”,事实上仍把“现代化看作一种单向的欧化或西化的过程”。
对于斯塔夫里阿诺斯等人的困境,中西学者同样归因于方法论。巴勒克拉夫说,那些力求立场“客观”的人,终于不能突破“西方中心”,是因为“他们身边使用的那一整箱工具全是由欧洲制造的,恐怕一时还不可能将它完全更换”。中国学者指出,这“一箱工具”就是西方“历史学研究的诸多核心概念,如工业革命、现代性、资本主义以及个人自由”,西方史学家正是“凭借这些基于欧洲特定经验所产生的概念来阐释欧洲对现代世界的支配以及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这种方法论的局限,不仅西方学者“挥之不去”,非西方学者也难以超越。在这一点上,中西学者所见略同。为什么“挥之不去”?根子还在于西方人所谓的一元的物质进步论。可见,认识方法只是表象,问题实质是价值标准。有一个问题问得好:假如由东方人按自己文化传统书写,全球史还会像当下流行的那样充斥物质主义吗?
于是,中外世界史学家都呼唤价值标准的统一。汤因比晚年曾经说过,要正确地认识全球性问题,唯有建立“世界国家”,重建人类统一的价值观。中国学者齐世荣曾说,只有“各国学者……抛弃国家、民族的偏见,通力合作,经过长期的努力”,“才能……如实地反映各个国家、民族在人类世界上做过的贡献,如实地反映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西方学者面对“谁来制定世界公民标准”、“谁来勾画人类故事”的问题,发出“世界史是可能的吗”的疑问。中国学者认为,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史学家,就哪一个国家或民族在哪一个时代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很难达成共识,只要在这些涉及价值的判断上各执一词,短时间内很难产出令人满意的世界史。
面对这种困局,西方后现代主义选择了“逃避”,而有些中国史学家也正在以类似方式使自己“乐观”起来。有人说,既然统一的价值观不可能形成,不如放弃对“主导性叙述”的追求,让各个地区、各个民族按照自己的文化传统撰写本地区本民族文明的历史,全球史体系留给读者自己在比较中建构。另有人说,“每一位新的世界历史叙述者都在(自己心目中)重构世界历史……我们不能要求作为个体的世界历史叙述者超越自我中心,撰写一部他人的世界历史”,既然每个叙述者“都想表达自身的价值……(而)这些价值是否成为普遍价值却依赖于读者接受的程度”,那么“重构世界史”就是“尽可能多地丰富世界历史文本,令读者可以按照培养自身世界观的需要不断进行选择”。
无论是悲观的感叹,还是“乐观”的建言,都体现了当代中国史学家对宏观世界史学的严肃思考。但我认为,比较现实的做法,是在现有的话语体系基础上(即使有浓重的西方色彩),不断修正和补充,以逐渐接近共识。当前,如果能够将现代文明的困境考虑进去,把“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好生活”这样的命题列入价值标准,将中国史学重视道德评价的传统吸收进去,就能写好世界史,裨益于和谐世界的建立。 (选自《历史研究》2011年第6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全球史观源于西方,它主要是以对西方中心论的批判为起点,纠缠于枝节末端,没有触及世界史的根本问题。
B.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没能突破西方中心论的樊篱,是因为受欧洲经验主导的方法论的局限。
C.如果东方人不用以欧洲为中心的“挑战——应战”的模式,而是用他们自己的文化传统来书写,全球史会更客观。
D.史学普遍价值要依赖读者接受的程度,作者认为将全球史体系留给读者自己在比较中建构是最好的。
【小题2】(小题2)下列不属于西方中心论对全球史研究的影响的一项是()
A.用欧洲制造的方法去研究全球史,很难不带成见和偏私去公正地评价各个时代和世界各地区一切民族的建树,很多问题也纠缠不清。
B.用西方一元的物质进步论去认识人类历史,在研究的价值观方面造成影响,使全球史的研究充斥着物质主义。
C.西方的历史叙述者在重构世界时用西方中心论来阐释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世界史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角度显得单一。
D.“欧洲中心论”在价值判断上有狭隘和偏颇之处,汤因比和齐世荣认为史学家不应该把西方中心论作为全球史研究的唯一标准。
【小题3】(小题3)在全球史观问题上,中西方学者没有达成相同认识的一项是()
A.斯塔夫里阿诺斯对全球通史的研究无法构建出一个系统、科学的世界史理论阐释体系,陷入了史学困境。
B.方法论的局限是中西史学家均难以摆脱的现实,无法阐明世界历史进程本身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C.构建一个充实有效的世界史理论体系,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世界史学的“价值标准”在短时间内难以统一。
D.全球史提供了对世界史研究的一种新视野,史学家们应该通过撰写本民族文明的历史来构建“全球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