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侯伯宇:一个高级知识分子的风骨
1930年9月11日,侯伯宇生于天津。从少年时起,侯伯宇就在父亲爱国思想的影响下,立志“科学救国,作出更好的武器”。
建国前夕,侯伯宇放弃了台湾大学的学业和出国的机会,辗转回到北京。1951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正在清华大学读书的他,毅然投笔从戎,报名参加志愿军,并将父亲给他的四年学费、生活费1000美元全部捐出。1953年,新中国“一五”计划工业建设急需懂外语又有数理基础的人,侯伯宇放弃了回清华继续深造的机会,赴鞍山黑色冶金设计院当了一名俄语翻译。1956年国家号召“向科学进军”,他积极响应,考取了西北大学物理系。1973年,侯伯宇主动投身西部建设,并最终在西北大学扎根,一干就是37年。其间,国内外很多高校和科研单位以优厚的条件邀请他去工作,他都一一谢绝。他说:“西部更需要我,这里的学生更需要我。”
侯伯宇一生致力于理论物理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做出了很多开创性的贡献。上世纪50年代后期,侯伯宇致力于群论在物理学中应用的研究,解决了苏联国际权威未能证明的重要公理和量子化学权威未能提出的重要公式。1983年,侯伯宇与美国学者合作推导出一系列非定域守恒流的结果,运用对偶变换找到了给出所有无穷多个守恒流生成元的办法。这一研究成果被国际学术界称为“侯氏理论”,是当时世界上以中国人姓氏命名的20项现代科技成果之一,被誉为“中国的骄傲”。
侯伯宇一生成果卓著,在国际理论物理学界名气很大,但他却从不接受新闻媒体对他的采访和宣传。有一次,他的学生在帮助他整理申报科学院士材料时,发现他居然舍弃了发表在影响非常大的学术刊物上的论文,反而收录了一些发表在普通期刊上的论文,非常不解。他解释说,有些论文,虽然发表的期刊档次很高,但实际上的学术价值却不及另一些论文,我要选择那些更具生命力的文章。
上世纪80年代,侯伯宇一手创办西北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重点培养硕士研究生、博士生。在教学过程中,侯伯宇十分重视教学研究,努力寻找有利于学生接受的教学法,非常注重创新和提高课程起点,把授课内容与研究课题密切结合,把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介绍给学生,讲授国际上正在发展的最新、最先进的内容。他认为“学生必须对本学科的全局有通盘的了解,这样才能判断学科生长点,选择能带动学科的课题”。
侯伯宇注重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经常邀请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到物理所来为学生上专业课,千方百计送学生到国内外著名高校或研究机构访学进修。在他的努力下,西北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1985年获批为全国首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很多诺贝尔得主和国际著名物理学家相继前来访问,建立交流合作关系,为学生作报告、开讲座,实现人才培养的创新性和国际化的很好结合,培养的学生具有国际意识,有能力参与国际交流和国际前沿研究。
30多年来,侯伯宇培养出了一批高水平的学生,许多人在读研究生期间就在现代物理前沿取得了一系列创造性的成果。如今,多数学生的研究都处于国际学术领域的前沿水平,其中李卫、顾樵的研究成果被学术界冠名“侯——李变换”和“顾效应”。中国科学院院士戴元本说:“侯伯宇为我国理论物理队伍培养了一大批人才,特别是对于得到广泛认可的我国理论物理‘西北军’的形成,做出了重大贡献。”
(《陕西日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1950年,20岁的侯伯宇第一次递交了入党申请书。1980年,先后三次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的侯伯宇,在50岁之际加入了***。(《中国青年报》)
②“我誓要以创新湮灭顽疾之苦痛,以创新来消灭死。誓以我有生之年,在国际竞相攀登科研高峰中顽强登顶,以作为最后的礼物。”(《侯伯宇自传》)
③在学界,大家都知道侯伯宇有两“怪”:一是出去开学术会议,无论国内国外,从不参加游玩,总是抓紧时间在宾馆看文献;二是不当官、不退休,晚年依然坚持在科研第一线。
(《中国青年报》)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侯伯宇因与美国学者合作推导出当时世界上以中国人姓氏命名的20项现代科技成果之一的“侯氏理论”,被誉为“中国的骄傲”。
B.侯伯宇在申报科学院士的材料中收录了一些发表在普通期刊上的论文,是因为他认为论文的学术价值与学术刊物的档次水平没有关系,有些档次并不高的期刊上刊发的论文更有学术价值。
C.本文摘取侯伯宇的若干人生片段,记叙了他刻苦钻研理论物理、献身科学和教育事业的经历,介绍了一位杰出物理学家的重要成就和贡献。
D.尽管侯伯宇一生成果卓著,但这并未影响他把在国际竞相攀登科研高峰中顽强登顶作为有生之年的奋斗目标。
 
E.侯伯宇的多数学生的研究都处于国际学术领域的前沿水平,这是因为他注重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经常邀请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到物理所来为学生上专业课。
(2)侯伯宇有哪些先进的教学理念?请简要概括。(6分)
(3)作为一位杰出的物理学家,侯伯宇的贡献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4)作者为什么说侯伯宇具有“一个高级知识分子的风骨”?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11-04 05:16:2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有一位大师叫巴金(节选)
刘醒龙
秋叶苍红。秋草苍黄。秋夜苍白。秋水苍茫。
我趴在塞外一张陌生的桌子上,好不容易写下“泪水清扬的满月”这一句。
我晓得此时此刻自己需要一场刻骨铭心的伤痛。
我别无选择,只有将电话打回家,那是一个行将50岁的男人惟一能够彻底敞开胸怀的地方,也只有骨肉至爱的女人的怀抱,才能让早已心如止水的男人隔着千山万水放声大哭。平静了些,我才重新拿起笔来,匆匆写了一段无论如何也平静不下来的文字:
“是您自己的选择,还是上苍的安排,泪水清扬的满月,就这样载走了亲爱的巴金老人!从此后,谁堪做文学中国的良心?我惟有匍匐在山海关外的茫茫大地上,祈望天空那颗最大最圆的月亮成为您的永生!”
我还想说,从此后,谁堪矗立文学中国的脊梁?
我还想说,从此后,谁堪标志文学中国的清洁?
长夜难眠,这发自心灵的伤痛,其实早就深植在浅薄的年少时期。那时候,我生活着的小城,流行一种名为“文学青年”的毛病。就像传播非典型肺炎的蝙蝠与果子狸,最初传播这种毛病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两个人。每当他们外出参加各种文学活动归来,总要传播一些闻所未闻的小道消息或者是美其名曰的文学新观念。很多次,混迹在听众中的我,闻得种种对巴金老人的不敬,血肉之躯竟然能够产生阵阵莫名其妙的愤怒与激烈。世事如烟,所幸我还能及时看清楚,在谎言被重复千万次的那段时间里,真理并没有真的被淹没。只是以其沧桑历尽的姿态,耐心地等待着对方,用忏悔的耳光痛苦而幸福地抽打自己。年少并不等于无知。真无知是因为个人欲望太过强烈,看不到追名逐利背后的丑陋与肮脏。更看不到文学的真正巨人反而类似老父老母,从不在儿女面前,以哲人姿态散布那种语不惊人誓不休的大话,更不会利用各种方式将自己的书写无限夸张。
有一说法,远处的作家是天才,隔壁的作家是笑话。远处的巴金老人,越来越不被人当成是天才。在我成为一名真正的书写者,并将巴金老人当成动笔就能见到的邻居之后,老人拥有的全部朴实无华,都在证明,真是高僧,只说常话。所以,不将巴金老人当成天才是对的。天降大任于斯,为的就是让巴金老人与众多狂妄之辈的平实相处,及时地帮其来几颗救心丸,饮一剂还魂汤。
一位老人的远去,让一批后学长大许多。第二天的早上,大家又到了一起。回忆着1999年,老人在喉咙里插上两根导管之前,所说的最后一句话:“从现在起,是为你们活着!”我没有同意对老人最后言语的普遍说法,也没像从前那样只要求自己心里有数,不去触犯众怒。算不上挺身而出,我只是不再习惯从众,不再习惯洁身自好,不再习惯温良恭让。我想让大家同自己一起去触摸一个伟大的灵魂了。
虽然早已不是年轻,这个念头刚一出现,我就觉得肩头上一夜之间磨出了一层老茧。也只有这种老茧才有力量让我将心里的话当众掏出来。当然,这老茧也是老人离去后,我们这一代人必须担在肩上的责任。
在我的新长篇小说《圣天门口》中,我形容说,一盏灯最黑。那样的黑是众多逃避所导致的,不是不懂得,而是世界太聪明,非要等到惟一的灯熄灭之后,人们才开始点燃自己的心灵之火。这些年,有多少年轻人都不堪重负的责任,被强压在这位衰弱得无法做出任何行动的老人的肩上;有多少声名显赫位高权重者都三缄其口的话语,还在凭借连呼吸都不能自主的老人的名义发出。老人终其一生从不计较一己之利,不管世俗之眼如何相看,事实无可否认地摆在那里,没有老人的脊梁作为支撑,文学中国也许早就被一些三头六臂的怪物,幻化为出产种种丑陋私利的自家后院。巴金老人是定海神针,是镇宅宝镜。本可以早些仙去的老人,就连文学中国里最基本的良心,也还要以一己之力独自担当,直到悬于一线的生命最后一次搏动。
对巴金老人的尊敬和热爱,就像大树一样年年见长。却不然,这成长连一丝氧气、一只吊瓶都不如,救不回哪怕只需延续到102岁生日的一点点时光。虽然永生也是活着,虽然101岁也是永恒。
好在天空中有一轮最圆的月亮,还活着的失落之心才不至于像枯叶一样四处飘零。我寻找到一处网吧,将无论如何也难表达怀念的文字发送出去。塞外深秋不再是凉的,而是真实的冷。我不想马上回到住处,顺着漫长的街道往前走,不时地心中会怦然一动,以为自己接近了某种渴望。月光如雪水流遍,清冷浸透到灵魂深处。这时候,才想起在河流之上见到的落霞满月,真的是一种预兆。
天地留言,默默雾雨电;星月流响,朗朗家春秋。
好在这世界猛然惊醒过来,像我一样明白,有一种伟大叫巴金!
(选自《光明日报》)
【小题1】“我想让大家同自己一起去触摸一个伟大的灵魂了”一句中,“触摸”的含义是: 。(2分)
【小题2】文中,作者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感?(6分)
【小题3】作者认为,巴金的伟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分条概括。(6分)
【小题4】请谈谈文末所写的“天地留言,默默雾雨电;星月流响,朗朗家春秋”这副对联的妙处。(6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天才徐志摩
余杰
①1933年11月19日,现代诗坛的夜莺徐志摩,在失事飞机的烈焰中,结束了他35岁的生命,逍遥地“云游”去了。
②“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徐志摩是一位从头到脚都充满了浪漫气息的天才诗人。他的一生,如同他热烈崇拜的拜伦、雪莱、济慈一样,彻底地奉献给了远在云端的理想。我感到惊奇的是,在那被鲁迅形容为“处处是非人间的黑暗”的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怎么会有这样一个信仰如此单纯的诗人?我始终觉得他不像一个纯粹的中国人。因为中国人很少像他那样快快乐乐、认认真真地做梦。中国人大都是世故的,滑头的。而在徐志摩的眼里,生命如同一注清泉,处处有飞沫,处处有闪光;生命也像一段山路,处处有鲜花,处处有芳草。
③不幸的是,错乱的时代与困苦的现实一天天浸蚀着他明朗的心房,他渴望像孩子那样哭,像孩子那样笑,但生活却强迫他长大。他的歌声越来越低沉,他的目光越来越黯淡,他的笑容越来越稀疏,他的诗作越来越晦涩。一只秃笔去,一只秃笔回,再无当年剑桥的神采飞扬。生活的牵制、政治的压迫、舆论的指责、友人的背离……团团地包围住了这位坚持浪漫理想的诗人。“你们不能更多地责备我,我觉得我已是满头的血水,能不低头已算好的。”是的,一辈子徐志摩没有绝望过,也没有怨恨过谁。在最悲壮的那一幕到来之前,尽管现实的黑暗一点点地吞噬着他那理想的新月所放射的清辉,他还是在痛苦中竭尽全力挣扎着,写诗作文、教书、办刊物、开书店,甚至实验农村乌托邦计划……作为一个诗人,他注定像蚕一样用生命结成雪白的茧,在茧成的那天羽化飞升而去;作为一个诗人,他也注定像荆棘鸟一样,衔着锐利的荆棘,在只有一弯新月的夜晚,不断为理想而鸣唱,直到满嘴鲜血淋漓,直到生命的终了。
④进入30年代以后,徐志摩开始感到,尽管诗歌弱小的翅膀在那里扑腾,还是没有力量带着种种的累赘往天外飞。当每个聪明的成年人都对皇帝的新衣赞不绝口的时候,那个喊出“什么也没有看见”的孩子的下场也就可想而知了。在这一点上,徐志摩很像安徒生——既深味人世的苦楚,又保持不老的童心。然而,长不大的彼得·潘毕竟只是一个遥远的神话,徐志摩则是一棵无法与土地告别的树。追求了一辈子的美,突然发现面前傲然开放的是一朵恶之花。我们无法揣度他当年的心态,那该是一种怎样的心态啊。
⑤人世间的经验好比是一团火,许多人都敬鬼神而远之,隔江观火,拿出冷酷的心境去估量一切,不敢投身到轰轰烈烈的火焰里去,因此这个暗淡的生活,简直没有一点光辉。只有徐志摩肯亲自吻这团生龙活虎的烈火,火光一照,化腐朽为神奇,遍地开满了春花,难怪他天天惊异着,歌唱人生的传奇。
⑥“飞”是徐志摩理想的象征。在诗歌《云游》中,他写道:“脱离了这世界,飘渺的/不知到了哪儿,仿佛有/一朵莲花似的云拥着我/拥着我到极远的地方去/唉,我真不希望再回来/人说解脱,或许那就是罢!”
⑦于是,他真的不回来了,真的解脱了。这是一个他早已洞悉的宿命。我不得不相信宿命的存在。否则,这个沼泽地一样的世界上,怎么会有徐志摩这样一个不湿鞋袜的人来走一遭呢?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徐志摩受拜伦、雪莱、济慈影响很深,一生也如同他们一样热切地追寻着自己的理想。
B.徐志摩世故圆滑,但执著地追求理想,沉醉于自己编织的梦中,不像是纯粹的中国人。
C.徐志摩生活在一个错乱的时代,困苦的现实一天天地将他的激情消磨殆尽。
D.徐志摩后期认识到诗歌的局限性,它并没有足够的力量能肩负起世上的种种累赘。
 
E.徐志摩一生追求美而未成,心里非常失望和痛苦,《云游》就是为表达这种心境而写的。
(2)文中第三段画线部分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3)作者在文中多处引用徐志摩的诗文,请简要分析这些引用的作用。
(4)作者认为,徐志摩在沼泽似的世上走了一遭,但是鞋袜未湿。你赞同作者的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鲁迅:戴着面具的呐喊
文/王晓明
(1)就在鲁迅自以为无望,只能“待死”的时候,从那深坑的上面,却又悄悄地垂下了一根绳梯,它就是陈独秀在一九一五年夏天创办的《新青年》。
(2)鲁迅住在北京,又在教育部任职,对这场越刮越猛的新文化运动,当然是知道的。但是,他开始却并不重视,也不以为它会对社会有多大的作用。他从一位朋友那里听说了《新青年》,便特地买来看,看完之后,却没有多大兴趣,就丢开了。到一九一八年,他终于接受钱玄同和陈独秀的怂恿,开始向《新青年》投稿。先是小说,再是诗,再是杂文和长论。
(3)当然,鲁迅在“五四”前后发表的最重要的文字,还是小说。从《狂人日记》到《白光》,他四年间一气写下了十多篇。他自己说,他写这些小说是意在“呐喊”,你顺着这个角度去读,也果然会从中听出启蒙的呼叫。《狂人日记》是揭发中国历史的“吃人”的本质,《孔乙己》则是表现冷酷人世的另一种“吃人”的真实。《药》凸现了老百姓的深入骨髓的愚昧,《风波》则强调了中华民国的徒有其名的脆弱。《白光》描绘出旧式文人的无可挽回的悲剧,控诉和讽刺都远比《孔乙己》犀利;《阿Q正传》对病态的国民灵魂的透彻的揭发,对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情形的深刻的表现,更是汇聚成宏大雄壮的启蒙的呐喊,显示出“五四”那一代人的社会批判的最高水平。不用说,与随感录相比,这些小说更能够表现鲁迅的呐喊的激情。
(4)但是,就像他那些独特的打气的话一样,你细读他这些小说,到最后也会在呐喊的声响之外,又觉出另外的意味。譬如《药》,以“愚昧的乡民拿启蒙者的鲜血当药吃,作为基本情节,通篇的描写又是那样冷峻阴郁,尽管作者在结尾添了一个花圈,放在启蒙者的坟头,整篇作品的压抑的氛围,还是会使你喘不过气来。尤其是《阿Q正传》,从第一章的有意的挪榆和戏谚,到最后一章描写阿Q临刑时的不自觉的紧张,作者的叙述态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先前那居高临下的气势逐渐消失,你最后看到的,竟是一种与阿Q感同身受式的绝望的悲哀,到这时候,一种无以名状的消沉和沮丧情绪,会不会早已悄悄地潜入你的心头?
(5)鲁迅写《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这类小说,本意当然是在以启蒙的眼光,去刻画昏睡着的“他们”。可是,文学创作毕竟有自己的法则,无论作家抱着怎样的动机。一旦进入创作,总难免要受这法则的约束,而它的头一条,就是:坦白你自己!因此,鲁迅就是心再诚,再想遵从启蒙主义的“将令”,他内心的那些与启蒙态度并不相符的情感体验,还是会不由分说地涌上笔端。小说家非但不可能在描述他人的时候,保持完全的冷静,他也不可能完全去描写他人,他自己的心绪,总会以这种或那种方式进入作品,成为他的描写对象。连写杂文,鲁迅那副启蒙主义的面具都不能遮住他的阴郁情绪的流溢,在小说里,这面具的遮蔽作用就更有限了。
(6)鲁迅是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加入“五四”那一代启蒙者的行列的,这独特并不在他的战斗热情比其他人高,也不在他的启蒙主张比其他人对,他的独特是在另一面,那就是对启蒙的信心,他其实比其他人小,对中国的前途,也看得比其他人糟。即便是发出最激烈的呐喊,他也清醒地估计到,这呐喊多半不会引来什么响应;就在最热烈地肯定将来的同时,他也克制不住地要怀疑,这世界上恐怕是只有黑暗和虚无,才能长久地存在。是命运造就了他的这种独特之处,而“五四”以后的历史证明了,这也正是他的过人之处。
(选自王晓明《鲁迅传》,有删节)
【小题1】标题为“戴着面具的呐喊”,请结合文本谈谈其具体含义。(6分)
【小题2】文中第五段说“文学创作毕竟有自己的法则”,这一法则在文中主要指什么?它对鲁迅创作的约束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6分)
【小题3】文章说:“鲁迅是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加入‘五四’那一代启蒙者的行列的。”句中“独特的方式”指什么?作者对此如何评价?(6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陈宇翱——科学界颠覆者

韩春丽

从很多角度,陈宇翱都是个颠覆者。

他颠覆了科学家就是正襟危坐甚至老气横秋。他刚刚32岁,已经于今年4月获得了欧洲物理学会针对全世界量子电子学和量子光学领域青年科学家颁发的最高奖项“菲涅尔奖”,在中国,这是继他的老师潘建伟之后的获奖第二人。采访完毕,我们要给他拍照,他主动为我们指导拍照背景参考,结果我们从大楼拍到了院子,又从院内一直拍到了大门口。他始终灿烂的笑容,让我们的相机发烧。

在楼下,贴着物理学家赵忠尧的一段话和科大的LOGO,他边配合拍照边给我们讲赵忠尧的故事,讲他1950年毕业后,面临着两个选择,要么去台湾,要么冒着被枪毙的危险回大陆。赵忠尧宁死不屈,并最终回到了祖国。

其实,陈宇翱自己的经历也像老前辈一样,他颠覆了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的选择。

2004年,陈宇翱被派往德国海德堡大学量子研究室。2011年,已经在德国研学七年半的陈宇翱准备回国效力。按照德国对科学家的优惠政策,陈宇翱还有半年就可以取得德国国籍。很多人为他感到惋惜,但他不为所动,毅然决然地回来了。

初看起来,陈宇翱可谓少年得志,但细究,他的成长之路其实也伴随着不断的颠覆被颠覆。17岁时,陈宇翱获得了世界中学生物理奥林匹克竞赛冠军,他被保送进入中国科技大学。二年级的时候,奥赛举办地冰岛邀请他去访问两个月。回来后,他自认为有了`点见识,除物理等专业课外,其他科目因不太重视,成绩也就马马虎虎。他在颠覆,但又不知要颠覆到哪里。

而对物理,陈宇翱自言乃一见钟情。上初中时第一次见到物理课本,各种现象便吸引了他,让他从此爱不释手。陈宇翱天资聪颖,学习成绩奇佳,上大学学物理,是他的远大理想。父母却并不管这些。他们希望他先上中专,早解决户口。接着又希望他高考时报医学专业,似乎这样,一家人的生老病死就都有了保证。

年少气冲的陈宇翱却颠覆了父母的安排,毋庸置疑地朝着自己的理想一往无前。

正是因为这份坚持的牛劲,他走进了科大。然而,现在他却在徘徊,在浪费时间。

潘建伟老师就在这时出现了。这位在海外研学的量子专家,恰巧受邀回国建立量子实验室。在一个晚上,经一位老乡引荐,陈宇翱得以与潘老师促膝谈心四个小时。这次长谈,再次颠覆了陈宇翱一段时间的生活,他要振作他要发奋他要出成绩!

陈宇翱与潘建伟的师生情谊自此建立,陈宇翱也翻开了自己学业科研之路的新篇章。

2013年8月,陈宇翱受中央邀请,参加了北戴河一线专家的休假活动。他是作为“青年千人计划”一员回国的,国家完善的科技人才政策,不再论资排辈的科技生态环境,都是吸引他回国的因素,当然,始终热爱生我养我的祖国,更是他不变的情怀。

曾经有位老科学家预言,再过十年,中国将有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这话绝非妄言,以量子研究为例,中国量子研究目前在某些方面已经领先世界,并且拥有矢志进取的年轻科研团队。比如年纪轻轻的陈宇翱,既有责任感又有高端专业技术,更有放眼世界的视野与思维以及与世界即时沟通对话的能力,属于不折不扣的国际人。种种理由,让我们相信,科学的诺贝尔奖并非只是梦想。

科学界,有一个颠覆者,正萌动着。

(选自《中国青年》2013年第24期,有删改)

【小题1】这篇通讯在介绍陈宇翱时插叙了赵忠尧、潘建伟两位科学家,有什么用意?
【小题2】请简要概括陈宇翱的人生经历中有过哪些“颠覆”行为。
【小题3】请结合文中所写的陈宇翱,阐述末段老科学家预言能够成真的理由。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莫言:文学奖从来是颁给作家而不是国家
当地时间12月6日12时,莫言一身黑色西装、蓝领带、浅灰花底衬衫,准时出现在瑞典学院三楼,和近百家媒体记者见面。莫言是第109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莫言进入现场时,三分钟时间内,除了相机快门声,一片寂静。潇湘晨报记者提问莫言,用一句话来形容自己获奖后的内心状态,他说:“心如巨石,风吹不动。
记者(潇湘晨报):有人说,不要因为外界的喧嚣,而影响你内心的方向。此时,现场按下相机的喧嚣声无比巨大,请您用一句话来形容获奖后的心理状态。
莫言:心如巨石,风吹不动。
记者:自从您获奖后,您在国内作家富豪榜中排到了第二位,您如何看待财富与生活?
莫言:我父亲有句话说得特别好:“莫言是农民的儿子。”得奖之前是农民的儿子,得奖之后仍然是农民的儿子。所以我看着好多人追着我签名,我都觉得有点奇怪。我是一个非常谦虚的人,我知道我的水平到底有多高,我今后还想继续保持这种谦虚的本色。至于富豪榜说我今年收入2150万元的版税。我后来到银行去查了一下,哪有那么多?我不知道钱都汇到哪里去了。
记者:当许多镜头对准您时,您是否有些不适?特别是面对一些对您的不实报道,您是不是觉得“烦恼”大于“喜悦”?
莫言:刚开始我确实有点不适应,包括在网上很多对我的议论和批评,我也很生气。后来渐渐感觉到大家关注的、议论的、批评的这个人跟我本人没有什么关系。很多人在用他们想象力塑造着另一个莫言。所以我是跟大家一起来围观对另一个莫言的批评与表扬。
记者:您获奖了,对推动文化强国有何意义?
莫言:获奖是我个人的事情。诺贝尔文学奖从来都是颁给一个作家,而不是颁给国家。但我相信我的获奖会引起中国读者关注文学。我也希望我的获奖能对中国文学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记者:以前您曾来过斯德哥尔摩,这次来您的心态和以前有什么区别吗?
莫言:11年前,当时有几个朋友带着我来参观瑞典学院,朋友开玩笑说,你好好写,将来有可能站在这里去讲。我当时心里也觉得要好好写。现在我确实来到这个地方领诺贝尔文学奖了。我现在心里除了高兴,还有很深的惭愧。我觉得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国家很好的作家应该获得这个奖项。我自己觉得写得还不够好,还应该继续努力。
记者:您是否开始考虑新的创作,对未来的创作有什么期许?
莫言:我现在最希望回到我的书桌前坐下来写小说。也有人说,一个人一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后,就再也写不出好东西了,但是也有很多优秀的作家打破了这个魔咒。我一定要努力争取加入这个优秀作家的行列,打破这个魔咒。
记者:您现在会不会改变写作主题?您的名字莫言,是不要说话的意思,为什么要选择这个名字?是不说反对的话,还是不说赞美的话?
莫言:我原名中间一个字是“谟”。我小时候经常乱说话,给父母带来很多的麻烦,所以他们就教育我要少说话。另外,人老是说话就没有精力写小说了。既然选择了作家这个职业,就应该把用嘴巴说的话全部用笔写出来。
我的创作一直在寻求变化,这种变化是对艺术的创新追求,也就是随着世界的变化产生很多想法,所以在这个世界上一成不变的作家是不存在的。
记者:您最善于讲述故事,创作了很多让人印象深刻的人物故事,而您觉得谁是你自己印象最深的人物?
莫言:讲故事是人的天性,我们每个人都是听故事长大的。但是讲故事一旦变成一种职业以后,就不仅仅围绕一个故事来谈。用故事表达对人生、社会种种问题的看法,他也要用故事来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所以讲故事是一个严肃的事情,故事最大好处就是有很广阔的想象空间。讲得好的故事,是能让读者从故事中都能看到自己。我写过很多人物,就像一个父亲和一大群孩子一样,很难说喜欢哪一个,不喜欢哪一个,这个问题还是留给读者。
(1)下列对访谈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12月6日12时,莫言穿戴整齐地出现在瑞典学院三楼,媒体以极大的热情表示了对这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欢迎。
B.莫言小时候经常乱说话,给父母带来不少的麻烦。为警示他不要乱说话,给他改名“莫言”。后来莫言以笔代嘴,奋发图强。
C.莫言认为,写小说其实就是讲故事,用故事来表达对人生、社会种种问题的看法。人生只要能讲好一次故事就可以了。
D.莫言两次到斯德哥尔摩,第一次是作为观众,内心充满了虔诚;第二次是作为主角,既高兴又惭愧,生怕自己不够好。
E.不少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就再也没有写出好作品,这似乎形成了一个魔咒。莫言表示,自己将不负重托打破这个魔咒。
(2)“心如巨石,风吹不动”本是莫言答记者问的话,为什么在引言部分要特别强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根据访谈内容,概括莫言的性格特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莫言获奖后,国内外掀起了一股中国文学热。请你联系实际,谈谈莫言获奖对中国当代文学的现实意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