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人们把南极叫做“暴风雪之家”。大风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了极度的寒冷。1960年8月24日,前苏联人在他们设在东南极中心地区的东方站里,观测到了—88.3C的极低温度。而在1983年7月21日,在东方站又记录到了—89.6C的低温;同年7月,新西兰人在他们的万达站也记录到了同样的温度。这还不是最低温度。据说,1967年初,挪威人在极点站曾经记录到—94.5C的最低温度。在这样的气温之中,一块钢板掉在地上就会摔得粉碎,一杯热水泼到空中落下来就变成了冰雹。在这种条件之下,人类的生存将会受到多大的威胁和考验就可想而知了。
南极的气候不仅表现在狂风和严寒上,而且表现在它的变幻莫测上,常常出人意料,防不胜防。例如,1970年,有六架美国海军的运输机,满载着准备越冬的人员和物资,从新西兰飞往麦克默多基地。前面五架飞机都平安地抵达机场。而当第六架飞机只剩下最后40分钟的航程时,突然刮起了特大的暴风,驾驶员被迫紧急着陆。结果,巨大的C—130运输机被狂风吹得飘飘摇摇,失去了控制,折断了一个翅膀,撞坏了着陆架,值得庆幸的是,八名人员全部脱险。在南极的活动中,像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
对于一般人来说,南极的气候确实令人谈虎色变。然而气象学家们却是喜出望外。因为他们终于找到了一个最理想的实验室,并且希望能从这里找出一把解开全球性气候变化之谜的钥匙。
(选自位梦华《气候的威力》)
【小题1】从选段看,南极气候的特点是
【小题2】选段中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有     
【小题3】选段说明的中心是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2-04 07:14:0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千年古井呼风唤雨之谜
在风光旖旎的川西蒙顶山上,一口千年古井常年被石板盖着,很少用于饮水止渴。因为传说,井盖“板揭即雨,板盖雨停”,神奇无比。据当地人讲,有一年初夏天旱,数十天滴雨未下,人们无法下田耕种。于是,一部分村民上山求雨,另一部分人把牛牵到田地等下雨。求雨的村民把井盖揭开大喊三声后,天上很快下起了大雨,人们在大雨中耕种,田里的活一点儿都没耽搁。
除了当地人外,一些见证过“板揭即雨,板盖雨停”的游人也对此感到惊奇,迷惑不解。有外地游客到四川旅游,在得知蒙顶山上有口神奇雨井后,便想去见识一下。他们走到井前,轻轻搬开20多千克重的石刻井盖,眼前立时露出了一个直径为0.3米的圆形井口,俯视井内,可见井底储存的清澈泉水。井水不多,只有全部容积的1/3左右。揭开井盖后,站在井口等待了约五六分钟,想象中的雨点并没有从空中落下。
就在游客准备下山时,令人惊奇的事情发生了,山顶上空突然乌云密布,冷风骤起。此时离掀开井盖约20分钟,不一会儿,豆大的雨点“噼里啪啦”砸了下来。大约过了10多分钟,云开雾散,露出晴朗湛蓝的天空。
当地民间有一个神话传说:上古时孽龙撞破天宇,四处兴风作雨,人类始祖女娲炼五彩石补天,并捉孽龙囚于蒙顶山井中,上盖大石以镇之,后历千秋万代,孽龙虽困于井中而不得出,但若有人揭开井盖,孽龙必张开龙嘴,呼风唤雨,企图乘大雨飞出井外,继续为恶人间,故千百年来,“雨井”一直被石板所盖,无人敢揭而不盖。
一些专家给出了这样的解释:井周围一带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十分充足,经常处于饱和状态,人揭井盖时所发出的那一声巨响,引起了空气的震荡,使空气中的饱和水汽分子相互碰撞,迅速造成连锁反应,并很快聚集成雨滴下落。专家同时指出,古井附近的人若高声叫喊,有时也会出现类似打开井盖呼风唤雨的效果。这种现象在四川的甘孜、阿坝等高原湖泊中也较为常见。但这种说法无法解释古井有时揭盖会下雨,有时揭盖却不会下雨的现象。
对古井揭盖后能下雨的现象,还有专家给出了另一种解释:井一般有冬暖夏凉的特点,一方面是打开井盖时产生了声音,震动了空气中丰富的水汽;另一方面,夏天时古井内的气温比井外略低,一旦打开井盖,就会形成对流,湿度很高的冷暖空气相互汇合,从而对下雨助了一臂之力。但这种说法也不能解开人们心中的疑团,因为井口面积太小,不可能影响到整座山的气候变化。
据气象专家介绍,蒙顶山海拔1440米,山顶常年云遮雾绕,湿度极大,降水日数多,自古便有“雅州天漏,中心蒙顶”之说,年降雨量高达2200多毫米,比“雨城”雅安的1800毫米还多400多毫米。专家分析,这么多的降水量导致山顶一带几乎日日雨水不歇。因此,人们揭开井盖时,碰巧遇到山顶下雨的情形也就不足为奇了。
至于为何蒙顶山山顶多雨,而半山腰乃至山下的名山县城却降雨较少呢?专家表示,这并非是古井所致,而是蒙顶山所处的特殊地形造成的。蒙顶山处于气流迎风坡,空气沿山坡爬升时,到山顶一带由于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汽便凝结成雨降落下来。因此,除了蒙顶山的山顶降雨较多外,山下一带的降雨相对都较少。
(节选自《百科知识·千年古井之谜》2013年第23期,有删动)
【小题1】下列有关蒙顶山“神奇雨井”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川西蒙顶山上有一口千年古井,神奇无比,只要求雨的村民把井盖揭开大喊三声,天上很快就会下起大雨。
B.外地游客揭开井盖后,虽然没有马上下雨,但准备下山时,豆大的雨点“噼里啪啦”砸了下来,这也令人惊奇。
C.千百年来,“雨井”一直被石板所盖,无人敢揭而不盖,是因为神话中说揭开井盖,孽龙会飞出井外,为恶人间。
D.人揭井盖时所发出的那一声巨响,使空气中的饱和水汽分子相互碰撞,很快聚集成雨滴下落。这其实也无法解释古井的神奇之谜。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传说川西蒙顶山上一口千年古井,因为井盖“板揭即雨,板盖雨停”,神奇无比。所以这口古井常年被石板盖着,很少用于饮水止渴。
B.专家指出,古井附近的人若高声叫喊,有时也会出现类似打开井盖呼风唤雨的效果。但这种说法无法解释古井有时揭盖却不会下雨的现象。
C.夏天,井内气温比井外低得多,一旦打开井盖,就会形成对流,湿度很高的冷暖空气相互汇合,从而引发降雨。但这只是个别专家的观点。
D.气象专家认为,揭盖下雨其实是一种巧合,因为蒙顶山自古就有“雅州天漏,中心蒙顶”之说,雨量充沛,所以,人们揭盖时,碰巧下雨也就不足为奇了。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外地游客来川旅游,他们揭开20多千克重的石刻井盖后马上就把井盖盖好,结果想象中的雨点才没有从空中落下。
B.蒙顶山自古便有“雅州天漏,中心蒙顶”之说,年降雨量比几乎日日雨水不歇的“雨城”雅安的1800毫米还多400多毫米。
C.古井位于蒙顶山接近山顶处的一块凹地上,湿度大,因此,除了蒙顶山的山顶降雨较多外,山下一带的降雨相对都较少。
D.专家表示,蒙顶山山顶多雨,而半山腰乃至山下的名山县城却降雨较少,这是蒙顶山所处的特殊地形造成的,而并非是古井所致。

同类题2

武松兄弟为何一高一矮
①景阳冈上打老虎的武松,是人人崇拜的英雄好汉。他身长八尺,相貌堂堂,浑身上下似有千百斤力气,一只斑斓猛虎,竟然被他赤手空拳地打死了。可他的亲哥哥武大郎,却身不满五尺,只有武松的一半多点儿,且面目丑陋,头脑可笑,因此人们都称他为“三寸丁谷树皮”。同是一母所生,为什么这两个亲兄弟的身高竟如此悬殊呢?
②人体里有两类腺体,一类是有管道的腺体,即外分泌腺,如汗腺、消化腺等。这些腺体产生的物质,如汗液、唾液、胃液、肠液等均通过导管排放出来。另一类是无管道腺体,即内分泌腺。影响人的身体高矮的因素主要与人体的内分泌腺有关系。
③人体重要的内分泌腺有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胰腺、性腺、胸腺和脑垂体等。它们能分泌激素(即“荷尔蒙”),这些激素都具有神奇的“魔力”,只要有一丁点儿进入血液,就能发挥出巨大的威力。不同的激素,各有不同的功能,与人体身高有关的激素主要是由脑垂体、甲状腺、肾上腺和性腺分泌的。
④甲状腺激素能促进新陈代谢,促进骨骼与生殖器官的发育,它若分泌不足,人就长不大,矮小且不成熟。性腺对男女青春期的影响很大,那时它大量分泌,人的身高就猛长。脑垂体是控制身高最主要的腺体,它分泌的多种激素能影响其他激素的分泌,与人体身高关系极大。要是它们太多或不足,都会影响人体发育,这就叫内分泌失调。分泌过多,就会长成巨人;分泌过少,就成为侏儒。武大郎矮小的原因,很可能就是脑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过少的结果。
⑤生长激素是怎样促进人体长高的呢?美国的两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研究后认为,生长激素对骨骼并无直接作用,它先作用于肝脏等组织,并在营养充足的情况下产生生长因子,再通过生长因子来促进生长。要是儿童有了肝病、肾病或营养不良,由于生长因子的产量不足,人就长不高。
⑥人的身高也有人种的因素,如白种人通常比黄种人高。人的身高更有父母遗传的因素,通常父母身材高的,子女身材也高。因此有的科学家认为,人的身高75%取决于遗传因素。英国有份调查材料说,45%的身材矮小儿童是由遗传造成的。1995年,有位中国学者调查了50对一起无恙长大的双胞胎的身高,异卵双胎的平均相差4.4厘米,而同卵双胎的平均只差1.7厘米。显然,这是因为同卵双胎遗传基因完全一致的缘故。
【小题1】关于人体身高的影响因素,下列哪一项是没有起作用的(3分)
A.有管道的腺体,即外分泌腺,如汗腺、消化腺等
B.无管道腺体,即内分泌腺
C.肝脏等组织
D.父母遗传的因素
【小题2】关于武大郎身材矮小的原因,以下表述属于不可能的因素是(3分)
A.能促进新陈代谢,促进骨骼与生殖器官的发育的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
B.对青春期的影响很大的性腺分泌较少。
C.控制身高最主要的腺体脑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过少的结果。
D.父母遗传的因素。
【小题3】生长激素是促进人体长高的原理,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生长激素先作用于肝脏等组织,然后就产生生长因子。
B.生长激素分泌太多或不足,都会影响人体发育。
C.生长激素是先通过生长因子,然后再对骨骼起直接作用。
D.如果有了肝病、肾病或营养不良,由于生长因子的产量不足,人就长不高。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生物节律让我们与地球同步
——解读2017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①北京时间10 月 2 日17: 30,2017年诺贝尔生理及医学奖获奖名单揭晓,诺贝尔委员会将此奖项颁发给了美国遗传学家杰弗里·霍尔(Jeffrey C. Hall)、迈克尔·罗斯巴什(Michael Rosbash)和迈克尔·杨(Michael W. Young),以表彰他们在生物节律研究方面所做出的开创性贡献。
②生物节律是什么呢?说得通俗点,它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生物钟。比如我们人类以及很多其他动物的睡眠控制就与体内的生物节律有关系。有意思的是,生物节律并不是高等动物才有的什么高级功能,几乎所有生物,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甚至是单细胞的细菌,都有着生物节律性。
③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三位科学家,他们的工作主要是围绕果蝇展开的。在果蝇的细胞内有两种蛋白质,名为PER和TIM。其中,PER的量会随着时间呈现节律性的变化,当夜晚的时候,PER在细胞内越聚越多,最终结合TIM蛋白,形成一个异源二聚体,就会进入细胞核内,抑制period基因的转录。而period基因正是编码PER蛋白的基因。于是,在白天的时间里,PER蛋白的量越来越少,被细胞不断降解。随着PER量的减少,它对period基因的抑制作用就会减弱,于是PER蛋白的生产量在晚上又重新恢复了。这样一轮变化的周期恰好就是24小时。至于TIM蛋白,它是由一个叫作timeless的基因编码的,这个基因与果蝇对光的感受性有关。所以说,果蝇的生物节律既是一个可以在短时间内维持自身准时运转的稳定系统,又是一个在长时间内可以受到光线影响,重新定义自身周期的动态系统。
④我们人类所属的哺乳动物的生物钟还要再复杂一些,但其核心仍然是像PER-TIM这样一对能够调节自身表达水平的自反馈系统,分别被称为CLOCK和BMAL1蛋白。两者结合在一起形成的复合物的结构在2013年得到了解析,发表在了Nature上。这个结构研究工作揭示了CLOCK与BMAL1相互作用的模式,指出了关键的氨基酸残基。有意思的是,对于这些关键氨基酸残基的突变虽然能够有效破坏这两种节律蛋白的相互作用,但是对于生物节律系统的冲击却非常有限,不过是不足半个小时的延长或缩短而已。这说明,生物节律系统的复杂性和抗干扰性远超过我们的想象。
⑤实际上,生物节律系统几乎可以说是一个魔法般的存在。试想一下,仅仅依靠基因与蛋白质这样的生物材料,大自然竟然搭建出了一个如同钟表一样准确的计时系统,而且还是光控可调的,自稳抗干扰的。发现这一系统背后奥秘的人,获得诺奖无疑是当之无愧的。或许,这样一个神奇的系统又会像眼睛或鞭毛一样,让神创论者或设计论者拿来当作可以依赖的“证据”。但实际上,这恰恰是进化的结果。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它们都是进化的产物,而进化的目的——如果说真有什么目的的话——都是为了让他们尽可能地去适应自己的环境。而地球自转所导致的24小时的昼夜更替,恰恰是包括我们人类自身在内的所有生物都要去面对的一种“环境”因素。
⑥其实,生物节律可以随光照调节的这种属性对于生物的生存也是非常重要的适应性。当然,上亿年前的恐龙不会来一次跨时区的旅行,也用不着倒时差。但地球上大部分地区的日照时间都会随着四季的变化而变化,所以我们的生物节律每天也都在做着相应的微调。跨洲飞行导致的倒时差,则是一种剧烈的调节行为,带给我们的体验也是相当痛苦的。对于生物节律机制的研究,或许能够帮助我们在未来开发出一些药物或疗法,让人类能够更快、更轻松地应对时差效应。
⑦不过,生物节律也并不都是以24小时为周期的。比如筑造出了巨大珊瑚礁的小小珊瑚虫,他们排卵排精的时间非常精确,总是在月圆之夜的同一时间开始,于是能看到珊瑚礁附近像雪一样飘向海面的珊瑚卵,场面蔚为壮观。这种精确性是为了确保了受精的高成功率,而其背后的机制同样与生物节律有关。这套机制同样靠两种基因配合完成,其蛋白产物水平会随着时间周期性波动。只不过,它感受的主要是月光,只有在月光最强的时候,才会开启引发排卵排精行为的基因。
⑧凡是有机会在月圆之夜到珊瑚礁潜水,见识过珊瑚排卵排精的壮观场景的人,无不感慨于自然的伟大。其实,当我们熬夜犯困、瞌睡连连的时候,又何尝不是同样的伟大机制在发挥功能呢?今天获得诺奖的三位科学家,他们的研究成果将人类引领进入了生物节律研究的大门,而门里面还有很多很多的未知等待着后来者的探索。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物节律并不是高等动物才有的什么高级功能,所有生物,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甚至是单细胞的细菌,都有着生物节律性。
B.获得2017年诺贝尔生物奖的三位科学家,他们的工作主要是通过研究果蝇细胞内的蛋白质来研究生物节律性。
C.在果蝇的细胞内有两种蛋白质,名为PER和TIM。PER蛋白的量在白天会越来越少,在晚上又重新恢复。这一轮变化的周期恰好就是24小时。
D.果蝇细胞内的TIM蛋白,是由一个叫作timeless的基因编码的,这个基因与果蝇对光的感受性有关。果蝇的生物节律在长时间内可以受到光线影响,重新定义自身周期与此有关。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地球自转所导致的24小时的昼夜更替,使地球所有生物的生物钟都以24小时为周期。
B.对于生物节律机制的研究,或许能够帮助我们减轻跨洲飞行导致的倒时差的痛苦,让人类能够更快、更轻松地应对时差效应。
C.上亿年前的恐龙不会来一次跨时区的旅行,也用不着倒时差。所以恐龙没有生物钟。
D.生物节律系统几乎可以说是一个魔法般神奇的存在,就像眼睛或鞭毛一样,被神创论者或设计论者拿来当作理论依据。
E. 珊瑚虫总是在月圆之夜月光最强的时候同一时间开始排卵排精,这种精确性确保了受精的高成功率,其背后的机制同样与生物节律有关。
【小题3】请结合文本,分析文中应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课内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①从一个星系际的优越地位上,我们可以看到无数模糊纤细的光须象海水的泡沫一样遍布在空间的浪涛上,这些光须就是星系。其中有些是孤独的徘徊者,大部分则群集在一起,挤作一团,在大宇宙的黑夜里不停地飘荡。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我们所见到的极其宏伟壮观的宇宙。我们隶属于这些星云,我们所见到的星云离地球80亿光年,处在已知宇宙的中心。

②星系是由气体、尘埃和恒星群(上千亿个恒星)组成的,每个恒星对某人来说都可能是一个太阳。在星系里有恒星、行星,也可能有生物、智能生命和宇宙间的文明。但是从远处着眼,星系更多地让人想起一堆动人的发现物——贝壳,或许是珊瑚——大自然在宇宙的汪洋里创造的永恒的产物。

③宇宙间有若干千亿(10¹¹)个星系。每个星系平均由1000亿个恒星组成。在所有星系里,行星的数量跟恒星的总数大概一样多,即10¹¹*10¹¹=10²²。在这样庞大的数量里,难道只有一个普通的恒星——太阳——是被有人居住的行星伴随着吗?为什么我们这些隐藏在宇宙中某个被遗忘角落里的人类就这样幸运呢?我认为,宇宙里很可能到处都充满着生命,只是我们人类尚未发现而已。我们的探索才刚刚开始。80亿光年以外嵌着银河系的星系团催迫着我们去探索。探索太阳和地球就更不用说了。我们确信,有人居住的这个行星只不过是一丁点儿的岩石和金属,它靠着反射太阳光而发出微光。在这样的大距离里,它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

④但是,这个时候,我们的旅程只到达地球上的天文学所通称的“本星系群”。本星系群宽达数百万光年,大约由20个子星系组成,是一个稀疏、模糊而又实实在在的星系团。其中的一个星系是M31,从地球上看,这个星系位于仙女星座。跟其他旋涡星系一样,它是一个由恒星、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巨大火轮。M31有两个卫星,它通过引力——跟使我呆在坐椅上相同的物理学定律——将矮椭圆星系束缚在一起。整个宇亩中的自然法则都是一样的。我们现在离地球200万光年。

⑤M31 以外是另一个非常相似的星系,也就是我们自己的星系。它的旋涡臂缓慢地转动着——每2亿5千万年旋转一周。现在,我们离地球4万光年,我们正处于密集的银河中心。但是,假如我们希望找到地球的话,就必须将方向扭转到银河系的边远地带,扭转到接近遥远的旋涡臂边缘的模糊的地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星系群”距离地球200万光年。
B.M31距离地球200万光年。
C.银河系中心距离地球4万光年。
D.距离地球80亿光年的星云处在已知宇宙的中心。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认为,我们人类是隐藏在宇宙中某个被遗忘角落里的,所以宇宙间的生命都隐藏在角落里。
B.作者认为如果我们处在银河系的中心,那么我们必须将方向扭转到银河系的边缘地带,才能找到地球。
C.探索太阳和地球是我们面临的急切任务,而80亿光年以外嵌着银河系的星系团同样催迫着我们去探索。
D.我们自己的星系和M31星系非常相似,也是一个由恒星、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巨大火轮。
E.本星系群宽达数百万光年,大约由20个子星系组成,是一个稀疏、模糊而又实实在在的星系团。比如说M31星群。
【小题3】试概括①②③节的段意。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大连光源:能给原子拍视频
日前,由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和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联合研制的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大连光源”,发出了世界上最强的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脉冲,单个皮秒(1皮秒等于一万亿分之一秒)激光脉冲产生140万亿个光子,这套总长100米的装置成为世界上最亮且波长完全可调的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光源。
“大连光源”由加速器、波荡器和光束线站三部分构成。先由时间宽度为几个皮秒的脉冲激光(驱动激光)在光阴极上打出一簇高密度的脉冲电子,再利用直线加速器将这个脉冲电子束加速到3亿电子伏特的能量,电子的速度与光速非常接近。另一束皮秒或者相近时间宽度的强激光(种子激光)照射在这个高能电子束上,电子束中的电子在种子激光的作用下,就会按照激光的波长在空间重新分布(调制),然后让被调制的电子束继续穿越一系列周期性变化的磁场。电子在周期性磁场中就会一边以光速向前飞行,一边左右摆动,向前辐射出光线。途中各处发射的光会叠加增强,同时电子自身辐射的光也在调制电子自己的空间分布,从而使得电子更加强烈地辐射光线,适当地选择周期性磁场的强度,就会使得种子激光中的某个谐波成分按照前述方式急剧地自激放大并达到饱和,从而输出极紫外激光。
“‘大连光源’有最亮的‘闪光灯’,峰值功率的亮度比太阳光高100亿倍,有最快的‘快门’,出光长度能达到飞秒(1飞秒等于一千亿分之一秒)、皮秒,不但能让分子、原子‘无处遁形’,还能给它们‘拍电影’,将物理化学反应的全过程动态记录下来。”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所长赵振堂说明了“大连光源”的大用场。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自由电子激光是国际上最先进的新一代光源,也是当今世界科技强国竞相发展的重要方向,在科学研究、先进技术、国防科技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自由电子激光的发展在前沿科学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近十年来,自由电子激光技术的发展和突破为探索未知物质世界、发现新科学规律、实现技术变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研究工具。
“‘大连光源’的建成出光成为我国大科学工程的又一成功范例,也必将大大促进我国在能源、化学、物理、生物、材料、大气雾霾、光刻等多个重要领域研究水平的提升,为我国的科学事业注入新的活力。”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王恩哥表示,这一光源的成功研制为我国未来发展更新一代的高重复频率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选自“中国经济网”,有删改)
材料三
大连光源正式开工建设以来,在两年的时间里完成了基建工程以及主体光源装置的研制,并且在很短的时间内调试成功产生了世界上单脉冲最亮的极紫外激光,创造了我国同类大型科学装置建设的新记录。
这一项目也开创了我国科学研究专家与大科学装置研制专家成功合作的先例,对于未来加快推动大科学装置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科学目标为驱动,让“大连光源”成为我国大科学装置研制的典范。赵振堂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我国早期的大科学装置,往往都是先建好装置,再去找用户,看看哪些科学家能用。“但是‘大连光源’把这个过程反了过来,是科学家先对科研有了需求,再找到工程团队来合作。这要求我们在建装置之前就充分调研,开工之前就要掌握装置的科学目标是什么。”
大连化物所的长处是科学研究,而上海应物所团队在大科学装置建设方面积累了20年的经验,两个团队为了相同的梦想走到了长兴岛,合作顺利得出人意料。
(选自《中国科学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大连光源”是世界上最亮且波长完全可调的极紫外自由电子光源,全套装置总长100米,能给分子、原子拍摄视频,记录下物理化学反应的动态全过程。
B.自由电子激光是最先进的新一代光源,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大连光源”为我国探索未知物质世界、发现新科学规律、实现技术变革提供了新的研究工具。
C.“大连光源”由上海应物所和大连物化所联合研制,前者的科学研究专家与后者的大科学装置研制专家成功合作,成为了我国大科学工程的成功范例。
D.我国早期的大科学装置,往往在建设之前缺乏充分调研,科学目标不够明确,一般都是先建好装置,再去找用户,而“大连光源”的研制则改变了这一状况。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材料一第二自然段先介绍了“大连光源”的构造,然后按着先后顺序详细介绍了“大连光源”输出极紫外激光的过程,这让读者对“大连光源”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B.材料二第一段介绍了自由电子激光技术在世界领域的发展现状,其目的是为了突出我国的“大连光源”在自由电子激光技术领域已处于世界最先进水平。
C.材料三前两段介绍了“大连光源”项目的建设过程,这个过程不仅用时短,而且技术领先世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该项目成为我国大科学装置研制的典范。
D.三则材料因为报道的重点不同,表达方式也各不相同,材料一主要运用了说明和描写的表达方式,力求准确生动,材料二、三主要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观点鲜明。
E. 以上材料引用了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所长赵振堂和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王恩哥对“大连光源”的相关介绍和评价,这些引用增加了新闻的权威性和真实性。
【小题3】三则材料对“大连光源”的报道,其共同点和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