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西洋画素描与中国画的白描及水墨法,摆脱了彩色的纷华灿烂、轻装简从,直接把握物的轮廓、物的动态、物的灵魂。画家的眼、手、心与造物面对面肉搏。物象在此启示它的真形,画家在此流露他的手法与个性。抽象线纹,不存于物,不存于心,却能以它的匀整、流动、回环、曲折,表达万物的体积、形态和生命;更能凭借它的节奏、速度、刚柔、明暗,有如弦上的音、舞中的态,写出心情的灵境而探入物体的诗魂。
所以中国画自始至终以线为主。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上说:“无线者非画也。”这句话何其爽直和肯定!西洋画的素描则自米开朗琪罗、达芬奇、拉斐尔、伦勃朗以来,不但是作为油画的基础工作,画家与物象第一次会晤交接的产儿,且以其表示画家“心灵艺术的探险史”的光荣与胜利,使我们直接窥见艺人心物交融的灵感刹那,惊天动地的非常际会。其历史的价值与心理的趣味有时超过完成的油画。
然而中西线画之关照物象与表现物象的方式、技法,有着历史上传统的差别:西画线条是显露着凹凸,体贴轮廓以把握坚固的实体感觉;中国画则以飘洒流畅的线纹,笔畅墨饱,自由组织,暗示物象的骨骼、气势与动向。顾恺之是中国线画的祖师,唐代吴道子是中国线画的创造天才与集大成者,他的画法有所谓“吴带当风”,可以想见其线纹的动荡、自由、超象而取势。其笔法不暇作形体实象的描摹,而以表现动力气韵为主。然而北齐时曹国画家曹仲达以西域作风画人物,号称“曹衣出水”,可以想见其衣纹垂直贴附肉体显露凹凸,有如希腊出浴女像。此为中国线画受外域影响者。后来宋元花鸟画以纯净优美的曲线,写花鸟的体态轮廓,高贵圆满,表示最深意味的立体感。以线示体,于此已见高峰。
但唐代王维以后,水墨渲淡一派兴起,以墨气表达骨气,以墨彩暗示色彩。虽同样以抽象笔墨追寻造化,在西洋亦属于素描之一种,然重墨轻笔之没骨画法,亦系间接接受印度传来晕染法之影响。故中国线描、水墨两大画系虽渊源不同,而其精神在以抽象的笔墨超象立形,依形造境,因境传神,达于心物交融、形神互映的境界,则为一致。西画里所谓素描,在中国画正是本色。
素描的价值在直接取相,眼、手、心相应,而其精神则又在以富于暗示力的线纹或墨彩体现具体的形神。故一切造形艺术的复兴,当以素描为起点;素描是返于“自然”,返于“自心”,返于“直接”,返于“真”,更是返于纯净无欺。法国大画家安格尔说:“素描者艺之贞也。”:中国的素描——线描与水墨——本为唐宋绘画的伟大创造,光彩灿烂,照耀百世,然宋元以后逐渐流为僵化的定型。绘艺衰落,自不待言。 (摘自宗白华《论素描》,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素描和白描及水墨法”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素描、白描及水墨法,是直接把握物的轮廓、物的动态和物的灵魂,轻装简从,不去关注纷华灿烂的色彩。
B.素描、白描及水墨法,是画家眼、手、心与造物面对面肉搏,让物象直接启示其真形,画家流露其手法与个性。
C.素描、白描及水墨法,所使用的抽象线纹,既能表达万物的体积、形态和生命,更能写出画家心情的灵境。
D.素描、白描及水墨法,都是画家心灵和物象交融的产物,是油画的基础,且价值和趣味有时超过完成的油画。
【小题2】【小题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线画以飘逸流畅的线纹,笔畅墨饱,自由组织,暗示物象的骨骼、气势与动向。其祖师即东晋大画家顾恺之。
B.有“曹衣出水”美誉的北齐画家曹仲达,其线画人物衣纹垂直贴附肉体显露凹凸,他是最初受到外域画风影响的画家。
C.唐代吴道子的笔法不暇作形体实象的描摹,而以表现动力气韵为主,线纹动荡、自由、超象而取势,素称“吴带当风”。
D.以线示体,到宋元时已达到高峰,其时的花鸟画曲线纯净优美,花鸟体态轮廓高贵圆满,有意味很深的立体感。
【小题4】【小题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唐代水墨渲淡画派重墨轻笔之没骨画法,间接接受了印度晕染法的影响,因其以抽象笔墨追寻造化,在西洋也属于素描之一种。
B.中国线描、水墨两大画系虽渊源不同,但与西洋画素描却有历史性差别:前者追求形神互映的境界,后者注重把握坚固的实体感觉。
C.一切造型艺术之复兴,当以素描为起点,这源于素描之价值,及其以富于暗示力的线纹或墨彩体现具体形神之精神。
D.中国的线描与水墨是唐宋绘画的伟大创造,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但宋元以来,因受印度晕染法及西方素描之影响,终至衰落。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1-10-31 04:10:0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完成下列小题。
①一个健康的人,有足够的水喝,即使一段时间内不进食,也能维持生命。如果没有水,三天就会导致死亡。如果在酷暑的沙漠中,甚至坚持不到两个小时,死神就会降临。所以《本草纲目》把水放在第一章。中国的先人有“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水补”的说法。为什么水对人如此重要?
②人体内三分之二以上是水。水是传送养分至人体各个组织、排泄人体废物、体液(如血液)循环的载体,是消化食物、润滑关节和各内脏器官以及调节体温所必须的物质。水是含有溶解性矿物质的血液系统的一部分,它同溶解的钙、镁一样,对维持身体组织的健康必不可少。
③喝足够的水有利于防病治病。比如可以预防感冒,并使感冒患者早愈。其原因在于,感冒大多数由病毒引起,身体的皮肤和黏膜是防御病毒和病菌入侵的免疫机制的第一道防线,足够地饮水,可避免皮肤和黏膜干燥,有利于阻止细菌和病毒进入人体。足够的水可促使人体排除废物,使患者早愈。
④喝足够的水有利于营造好的心情。人如果长期处于心理紧张状态,身体就无法抵御细菌或病毒的入侵。所以我们在心情烦躁时,应多饮水。水本身对人体有安神镇静作用,有利于人体健康。老年人睡前喝少量的水,可很快安神入睡。
⑤喝足够的水,可以延缓衰老,有利于长寿。人体衰老的过程,就是人体脱水的过程。例如老年人皱纹增多,就是皮肤干燥、脱水引起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水占人体体重的比例会逐渐下降。已知水占人体的比重,大体如下:胎儿90%、初生婴儿80%、少年75%、成年男子70%、老年男子小于65%。所以,老年人尤其要养成喝水的习惯。
⑥那么人一天需要喝多少水呢?正常人体内的水总是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摄入和排出量相差无几,变化幅度为1%—2%。美国科学家测定,一个体重65千克的中年人,通过尿液、皮肤蒸发等多种途径,每日排出水的总量为2569毫升。为保持人体内水的平衡,每日必须补充2560毫升左右的水。但我们所需的水,不完全来自饮水,粮食、肉类、蔬菜、水果等食品,所以每日需要从饮水中获取的水,约需1200毫升。常用饮水杯容量为200毫升,即每天约需饮6—8杯,才能说饮了足够的水。当然,这是指正常状态,在高温天气和运动、劳动强度大的情况下,还要补充约三分之一的饮水量。
⑦还要注意,喝可乐等饮料不能代替喝水。饮料多为酸性,经常喝酸性的饮料,会使机体酸性物质增多,容易产生疲劳,导致免疫功能降低。
【小题1】关于文中第⑤段划线句子主要使用的说明方法,下列最符合题意的一项是( )
A.作比较B.举例子
C.分类别D.列数字
【小题2】下列说法与原文第⑥段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
A.正常人体内的水总是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摄入和排出量相等
B.为保持人体内水的平衡,每日必须补充2560毫升左右的水
C.常用饮水杯容量为200毫升,即每天约需饮6—8杯,才能说饮了足够的水
D.我们所需的水,不完全来自饮水,粮食、肉类、蔬菜、水果等食品
【小题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喝足够的水有利于营造好的心情。B.喝足够的水,可以延缓衰老,有利于长寿。
C.喝可乐等饮料是可以代替喝水的。D.喝足够的水有利于防病治病
【小题4】下列各项中,最适合用作本文标题的是( )
A.多喝水的好处B.养成饮水的习惯
C.饮水的重要性D.饮水与健康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绿色时尚在两晋

①中国传统的漆色,上溯夏商,下及明清,绵绵几千年沿袭到今天,几乎都是以红、黑两色为主流的。故宫午门两扇高大的朱漆宫门,象征着权力与威严,至今还令参观者有一种压抑的肃然起敬。即便远离京都的江南宅第,红漆的灯笼与黑漆的侯门相映成辉,也象征着财富与身价。民间更把红与黑比喻为生死两极,使这两种漆色充满了哲学的玄机、充斥着日常的生活。

②但是,细细咀嚼中国的历史,却发现也有例外。在频频改朝换代中一个很短暂的两晋时期,却另有一抹清丽的亮色。晋人爱绿髹,文献有记载。王羲之有一篇著名的《笔经》称,有人“以绿沉漆竹管及镂管见遗,录之多年,斯亦可爱玩。讵必金宝雕琢,然后宝也。”他喜欢绿沉漆的笔管,以为并非一定是金宝雕琢镶嵌的笔管才算名贵。《太平御览》叙说了南朝初期一个官官相妒的故事:“元嘉中中丞刘桢奏,风闻广州刺史韦朗于州作绿沉银泥漆屏风二十三床,请以事免朗官”(用绿沉漆髹饰的名贵屏风,一次就作了二十三床,当官的实在太奢华)可见在两晋时期,从朝廷到州官,从文人到百姓,都以绿髹为时尚,在以黄、红、黑为封建原色的社会里,这种绿色时尚确实称得上是一种叛逆色彩。

③缘何两晋时代以绿沉之髹作为时尚?夹在战乱间隙中诞生的两晋难有汉武盛世那种霸气,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沿袭着三国遗风,显得鞭长莫及,政治氛围的宽松、平和使得士大夫阶层崇尚自然本色的理念得以充分的展示。西晋时,南方战乱较少,中原大族纷纷南迁,这批闲适人士生活上依然优裕,礼法对他们的约束又疏松,与南方本地一批从事文化活动的士族阶层相结合,在文学、经学、博物、艺术等领域作出了许多创造性的贡献。正是这批文人雅士厌倦战乱、向往宁静,厌倦大红大黑的世俗色彩、向往寄情山水的自然本色,倡导绿髹成了生活时尚。陶潜《归园田居》中有“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谢灵运《登江中孤屿》诗有“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王羲之有兰亭文会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名篇;七贤名士更是怡淡闲适于竹林深处,用绿色来包裹视野、包裹生命。绿色之髹正是体现了士大夫阶层对皇权色彩喊“不”的人本精神,也得到了社会民众的认同。

④还有一个因素。自三国、西晋以来,制瓷业发展迅猛,青瓷与漆器第一次在手工领域碰撞,青瓷的翠色对传统朱、黑色彩形成了色流时尚的挑战。漆器向瓷器靠拢,着上了绿色的时装,当然,瓷器也向漆器靠拢,则是参考了漆器的器型,丰富了自己的品种。总之,这是一个瓷器、漆器相互竞争、相互发展、并驾齐驱的时代。

⑤绿沉漆始制于两晋,鼎盛于两晋、南北朝(其流行可尾延到宋),为文献所记载,但是那个时候的实物却一直无处可觅,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在陕西法门寺塔藏中才发现了一件唐代绿沉漆金平脱钵,让我们在千年猜想中终于找到了一个解读绿沉之色的“黑匣”。

(注)髹:把漆涂在器物上之意。
【小题1】如果要替换第①段中的“即便”一词,根据上下文,恰当的一项是
A.纵然B.况且
C.因此D.也许
【小题2】本文认为传统的漆色都是以红、黑两色为主的原因有: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解释第⑤段中加点词的含义。
【小题4】下列分析,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选择故宫、江南宅第为例,既有建筑上的代表性,又考虑到了地域的特征。
B.第②段主要使用了引用的说明方法。
C.第③段中“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源自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D.文中提及的陶潜、谢灵运、“七贤名士”,都是魏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
【小题5】纵观全文,请阐释“时尚”这一概念的内涵。
【小题6】关于本文的文体,有说明说,有议论说,二者兼有说。请说说你的观点及理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绘画史上的悲剧意识

中国历史上有过一些很出色的人物画家如顾恺之、阎立本、吴道子等等,他们的作品,或线条匀停紧挺,或设色富丽谐洽,或神貌逼真鲜明,我都是很喜欢的,但总的说来,他们所画的人物与他们自身的生命激情未必有密切的血缘关联。他们强调传神,但主要是很传神地在描绘着一种异己的著名人物或重要场面。有没有可能,让艺术家全身心的苦恼、焦灼、挣扎、痴狂在画幅中燃烧,人们可以立即从笔墨、气韵、章法中发现艺术家本人,并且从根本上认识他们,就像欧洲人认识拉斐尔、罗丹和梵高?

很多年以前北京故宫博物院举办过一次历代画展,我在已经看得十分疲倦的情况下突然看到徐渭的一幅葡萄图,精神陡然一震。后来又见到过他的《墨牡丹》《黄甲图》《月竹》,以及我很喜欢的《杂花图长卷》。他的生命奔泻出淋漓而又洒泼的墨色与线条,躁动的笔墨后面游动着不驯和无奈。

徐渭遭遇过复杂的家庭变故,又曾惶恐于政治牵连。他厌弃人世、厌弃家庭、厌弃自身,但他又多么清楚自己在文化艺术史上的千古重量,这就产生了特别残酷、也特别响亮的生命冲撞。而实际上他的佯狂背后埋藏的都是悲剧性的激潮。在中国古代画家中,人生经历像徐渭这样凄厉的人不多,即便有,也没有能力把它幻化为一幅幅生命本体悲剧的色彩和线条。

明确延续着这种在中国绘画史上很少见到的强烈悲剧意识的,便是朱耷。他具体的遭遇没有徐渭那样惨,但作为已亡的大明皇室的后裔,他的悲剧性感悟却比徐渭多了一个更寥廓的层面。他的天地全都沉沦,只能在纸幅上拼接一些枯枝、残叶、怪石来张罗出一个个地老天荒般的残山剩水,让一些孤独的鸟、怪异的鱼暂时躲避。这些鸟鱼完全挣脱了秀美的美学范畴,而是夸张地袒露其丑,以丑直锲人心,以丑傲视甜媚。它们是秃陋的,畏缩的,不想惹人,也不想发出任何音响的,但它们却都有一副让整个天地都为之一寒的白眼,冷冷地看着,而且把这冷冷地看当作了自身存在的目的。它们似乎又是木讷的,老态的,但从整个姿势看又隐含着一种极度的敏感,它们会飞动,会游弋,会不声不响地突然消失。毫无疑问,这样的物象也都走向了一种整体性的象征。

比朱耷小十几岁的原济也是明皇室后裔,用他自己的诗句来说,他与朱耷都是“金枝玉叶老遗民”。他虽与朱耷很要好,心理状态却有很大不同,精神痛苦没有朱耷那么深,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与更广阔的自然有了深入接触,悲剧意识有所泛化。但是,当这种悲剧意识泛化到他的山水笔墨中时,一种更具有普遍意义的美学风格也就蔚成气候。沉郁苍茫,奇险奔放,满眼躁动,满耳流荡,这就使他与朱耷等人一起与当时一度成为正统的“四王”(即王时敏、王鉴、王翠、王原祁)潮流形成鲜明对照,构成了很强大的时代性冲撞。有他们在,不仅是“四王”,其他中国绘画史上种种保守、因袭、精雅、空洞的画风都成了一种萎弱的存在,一对比,在总体上显得平庸。

徐渭、朱耷、原济这些人,对后来著名的“扬州八怪”影响极大,再后来又滋养了吴昌硕和齐白石等现代画家。中国画的一个新生代的承续系列,就这样构建起来了。

【小题1】文本中有关绘画史上的“悲剧意识”的表现有哪些?
【小题2】结合原文,请简要分析徐渭、朱耷、原济三人画风成因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小题3】作者为什么说“他(朱耷)的悲剧性感悟比徐渭多了一个更寥廓的层面”?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作为普通人,历数我们的种种焦虑。为基本保障,为生活条件,为梦想实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没有安全感,缺乏确定性,觉得得不到承认和肯定,体会不到信任与支持,凡此种种,这不正是我们“无家”的感觉吗?尽管在家和家园之中我们还会面临其他的问题,但是我们知道我们是安全的,我们不会遭受恶意的伤害甚至不会感受到敌意,我们可以得到呵护,在遇到困难时会获得照顾支持。
人类从乡村走向城市,从农业生产迈入工业化,从传统礼俗社会进入现代料学理性与法律的社会的过程,也是人类一步步失落家园的过程。现代的工业市场主产、大规模城市生活、科技理性支配和无情的科层制与形式主义法律统治,将人类从与自然界密切联系的共享天地之中抽离,而将其投入以功利效率的工具理性为核心的逻辑组识和运作的各个“系统世界”中,人类身处自己打造的机器般的“铁笼”之中,既失温馨家园,又怎能免得恒久的焦虑?从赋予政府更多的福利保障职能,到重新看待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发挥信仰的功能,或以人本主义来平衡科学精神,直到重建公民社会与“公共领域”,在个人主义和工具理性的内核基石上的这一切,看起来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人类的家园并来真正得以恢复,家园失落之痛和如影随形的普遍焦虑之感,至多只能说稍有缓和而已。
到了全球化阶段,情形变得更为复杂。借助全球流动性增长的各种媒介手段突破时空界限将全世界的人更近距离地聚拢在一起,经济市场、科学技术、科层组织这些系线世界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更进一步地深入侵吞蚕食人们的家园,大到各国,中到各地方、各种人群共同体,小到各个家庭,其所能提供的保护屏障被一一穿透,个体越来越深地被卷入其普遍的支配逻辑中。而焦虑中的人们也将逐渐明了,如果曾经是为了正当的梦想而宁愿舍弃家园,离家逐梦,那么,该到重新回家的时候了。因为,我们的天性是社会的存在,我们绝不可没有家园。
我们不是简单地返回最初的家和家园。人类要往前走,我们不可能退回到过去。现代化过程不可逆转,人类文明发展的长河不可能倒流。但是,我们的确需要不时地停下匆促的脚步,反问和澄清这一切的初衷,明白有哪些要继续坚持,又有哪些必须纠正,哪怕需要为此付出更多。之所以说我们正面临重建家园的重大机遇,在于焦虑的普遍性和日益被人们认识到的焦虑的深沉性。如今,焦虑是普遍的、持续的、深刻的,不独属于某一个人、某一个群体、某一个民族,而是全人类的。而且,我们既有的生活方式、存在状态,在客观上也越来越不可持续。我们绝不可能在不重建人类共同家园和不同人群的家园的条件下,继续指望多数人能够过上满意的生活。
中华民族和中国人在重建家园的过程中可以担负更大的责任,这既是由其历史的位置决定的,也是因其潜在的能量注定的。当然,其中的中国知识分子是把握这位置和转化这能量的关键。在这方面,中国知识分子需要更多的自觉性、勇气和信心,也需要创造力。
(选自《人民论坛》,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园给了我们安全感,在家园中我们会得到承认和肯定,会得到呵护、照顾支持,可以免遭恶意的伤害,甚至感受不到敌意。
B.人类在从乡村走向城市,从农业化迈入工业化,从传统礼俗社会进入现代科学理性与法律社会的进程中逐渐失落家园。
C.我们都曾为了正当的梦想而含弃、离开过家园,但我们绝不能放弃家园,因为我们的天性是社会的存在,理应重新回家。
D.我们的生存状态在客观上越来越不可持续,我们应该重建人类共同家园和不同人群的家园,让多数人过上满意的生活。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家园的失落是时代病症,我们没有安全感,缺乏确定性,觉得得不到承认与肯定,体会不到信任与支持,并有种种焦虑,
B.如果只是从个人主义与工具理性出发,人类是无法从报本上解决失去家园的问题的,家园失落之痛和焦虑之感也不会得到缓解。
C.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各种媒介手段把人们的距离拉得更近,人们的家园正在被一些系统世界进一步地深入侵吞蚕食。
D.人类文明发展的长河是不可倒流的,我们不能简单地近回最初的家园: 面对不可逆转的现实,我们需要对过去的行为进行必要的反思。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的工业市场生产、大规模城市生活等割裂了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密切关系,人类处在机器般的“铁笼”之中,在失去家园的同时,还承受焦虑。
B.随着全球化的到來各国、各地方、各种人群共同体、各个家庭失去了保护屏障,个体也被卷入了普遍的支配逻辑之中,焦虑的人们意识到需要重建家园。
C.现代人的焦虑具有普遍、持续、深刻的特点,正因为如此为了让多数人能够过上满意的生活,我们需要为重建家园而努力。
D.历史的位置与潜在的能量决定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在重建家园的过程中可以承担更大的责任,而我们也是把握这位置和转化这能量的关键。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在太空中生活,要求宇航员必须具备极佳的身体素质,因为用困扰宇航员身体健康的有噪声、宇宙辐射、高真空、剧烈的温度变化等多种因素,其中最困扰他们的是失重。专家发现,在失重环境里生活10天,人体骨钙的流失率达到了3.2%,那些返回地球的宇航员体重都要减轻5%左右。宇航员在描述失重的感受时说:“胃里的食物在向上涌,脑袋因为充血而晕沉沉的,四肢无助地散在躯干周围,你要不是看上一眼,都不知道它们正处于什么姿势。要想既保证宇航员的健康不出大的问题,又要节省发射经费,让宇航员在太空中作生活半年是最佳的选择。

为了太空飞行对宇航员身心的影响降到最低,1985年,美国空间实验室引及了“太空跑步机”。这种“跑步机”采用弹性“束带”把人固定在跑台上,提供模拟重力,宇航员在锻炼时获得一定压力,从而可以达到类似在地面的锻炼效果。事实证明,长期飞行的宇航员,由于有效地将锻炼和加强营养相结合,已经可以控制体重的减轻,这说明跑台锻炼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后,国际空间站都专门设置了包含有跑台的锻炼场所。

创造了太空生活最长纪录的俄罗斯人伯里亚科夫,便是空中健身房的受益人。他在太空中待了438天,返回地球时,他没有像其它宇航员那样虚得需要人抬出返回舱,而是自己走出来的。这得益于他按照制定的计划,每天都花费两个小时进行包括跑步在内的锻炼。

不过,在太空中寂寞的滋味远比生理不适更严重。在太空环境中,因为长期远离人群,情绪激动,多梦、幻觉和失眠等精神症状时常困扰着守航员。在国际空间站的漫长时间里,宇航员已经开始琢磨各种新型的太空体育运转来丰富娱乐生活了,传统单调的跑步训练已经提不起他们的兴趣,他们尝试着将地面竞技搬上太空。

心理学家认人,宇航员的太空生活需要创造性,他们要学会如何就地取材、自娱自乐,这些活动对身体的锻炼作用可能是次要的,但对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很有作用,这非常有助于鼓舞士气,2009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将在现有空间站6-12人的基础上,加倍增加每次执行太中任务的人数,这样使在太空成立多人竞技小组成为一种可能。

(取材于《太空里的无重力运动会》)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宇航员在太空失重的状态下胃里食物上涌,脑袋晕沉,甚至无法控制自己四肢的活动。
B.为保证宇航员的健康,节省发射经费,目前宇航员一般都不在太空工作生活半年以上。
C.因为跑步训练已达不到宇航员强身健体的需求,所以他们开始尝试新的太空运动方式。
D.每天两小时的跑步锻炼帮俄罗斯的伯里亚科夫创造了在太空生活438天的最长记录。
【小题2】下列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只要骨钙流失率不高于3.2%,体重不降低,宇航员们就能在太空工作半年甚至更久。
B.“空中健身房”将会使宇航员在长期的太空生活中保持在陆地上的体重甚至增加体重。
C.目前生活工作在国际空间站上的宇航员们很有希望成为太空足球联盟的第一批成员。
D.从空间站把高尔夫击到遥远的太空,这将成为现实,不再是人们头脑中美妙的幻想。
【小题3】根据文意回答问题:在空间站中的宇航员要想顺利完成太空任务需要注意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