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西洋画素描与中国画的白描及水墨法,摆脱了彩色的纷华灿烂、轻装简从,直接把握物的轮廓、物的动态、物的灵魂。画家的眼、手、心与造物面对面肉搏。物象在此启示它的真形,画家在此流露他的手法与个性。抽象线纹,不存于物,不存于心,却能以它的匀整、流动、回环、曲折,表达万物的体积、形态和生命;更能凭借它的节奏、速度、刚柔、明暗,有如弦上的音、舞中的态,写出心情的灵境而探入物体的诗魂。
所以中国画自始至终以线为主。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上说:“无线者非画也。”这句话何其爽直和肯定!西洋画的素描则自米开朗琪罗、达芬奇、拉斐尔、伦勃朗以来,不但是作为油画的基础工作,画家与物象第一次会晤交接的产儿,且以其表示画家“心灵艺术的探险史”的光荣与胜利,使我们直接窥见艺人心物交融的灵感刹那,惊天动地的非常际会。其历史的价值与心理的趣味有时超过完成的油画。
然而中西线画之关照物象与表现物象的方式、技法,有着历史上传统的差别:西画线条是显露着凹凸,体贴轮廓以把握坚固的实体感觉;中国画则以飘洒流畅的线纹,笔畅墨饱,自由组织,暗示物象的骨骼、气势与动向。顾恺之是中国线画的祖师,唐代吴道子是中国线画的创造天才与集大成者,他的画法有所谓“吴带当风”,可以想见其线纹的动荡、自由、超象而取势。其笔法不暇作形体实象的描摹,而以表现动力气韵为主。然而北齐时曹国画家曹仲达以西域作风画人物,号称“曹衣出水”,可以想见其衣纹垂直贴附肉体显露凹凸,有如希腊出浴女像。此为中国线画受外域影响者。后来宋元花鸟画以纯净优美的曲线,写花鸟的体态轮廓,高贵圆满,表示最深意味的立体感。以线示体,于此已见高峰。
但唐代王维以后,水墨渲淡一派兴起,以墨气表达骨气,以墨彩暗示色彩。虽同样以抽象笔墨追寻造化,在西洋亦属于素描之一种,然重墨轻笔之没骨画法,亦系间接接受印度传来晕染法之影响。故中国线描、水墨两大画系虽渊源不同,而其精神在以抽象的笔墨超象立形,依形造境,因境传神,达于心物交融、形神互映的境界,则为一致。西画里所谓素描,在中国画正是本色。
素描的价值在直接取相,眼、手、心相应,而其精神则又在以富于暗示力的线纹或墨彩体现具体的形神。故一切造形艺术的复兴,当以素描为起点;素描是返于“自然”,返于“自心”,返于“直接”,返于“真”,更是返于纯净无欺。法国大画家安格尔说:“素描者艺之贞也。”:中国的素描——线描与水墨——本为唐宋绘画的伟大创造,光彩灿烂,照耀百世,然宋元以后逐渐流为僵化的定型。绘艺衰落,自不待言。 (摘自宗白华《论素描》,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素描和白描及水墨法”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素描、白描及水墨法,是直接把握物的轮廓、物的动态和物的灵魂,轻装简从,不去关注纷华灿烂的色彩。
B.素描、白描及水墨法,是画家眼、手、心与造物面对面肉搏,让物象直接启示其真形,画家流露其手法与个性。
C.素描、白描及水墨法,所使用的抽象线纹,既能表达万物的体积、形态和生命,更能写出画家心情的灵境。
D.素描、白描及水墨法,都是画家心灵和物象交融的产物,是油画的基础,且价值和趣味有时超过完成的油画。
【小题2】【小题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线画以飘逸流畅的线纹,笔畅墨饱,自由组织,暗示物象的骨骼、气势与动向。其祖师即东晋大画家顾恺之。
B.有“曹衣出水”美誉的北齐画家曹仲达,其线画人物衣纹垂直贴附肉体显露凹凸,他是最初受到外域画风影响的画家。
C.唐代吴道子的笔法不暇作形体实象的描摹,而以表现动力气韵为主,线纹动荡、自由、超象而取势,素称“吴带当风”。
D.以线示体,到宋元时已达到高峰,其时的花鸟画曲线纯净优美,花鸟体态轮廓高贵圆满,有意味很深的立体感。
【小题4】【小题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唐代水墨渲淡画派重墨轻笔之没骨画法,间接接受了印度晕染法的影响,因其以抽象笔墨追寻造化,在西洋也属于素描之一种。
B.中国线描、水墨两大画系虽渊源不同,但与西洋画素描却有历史性差别:前者追求形神互映的境界,后者注重把握坚固的实体感觉。
C.一切造型艺术之复兴,当以素描为起点,这源于素描之价值,及其以富于暗示力的线纹或墨彩体现具体形神之精神。
D.中国的线描与水墨是唐宋绘画的伟大创造,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但宋元以来,因受印度晕染法及西方素描之影响,终至衰落。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1-10-31 04:10:0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总量也在不断加大,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天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大量餐厨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合填埋或焚烧,产生有毒物质,威胁着居民健康,这种现象正在向农村地区漫延。
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有人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右。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效果。

(摘编自《垃圾变资源!这不是魔法,而是垃圾分类》,2017年4月5日新华网)
材料二:
笔者所在的小区,居民楼前三个垃圾桶分别标示出应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和餐厨垃圾。可是大多数居民还是把垃圾混杂在一起,一扔了之。问及原因时,有人说:“我辛辛苦苦分了类,环卫车辆却混在一起运走了,分类还有什么意义?”
这种现象可以说是屡见不鲜,垃圾分类处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个环节必须配套衔接,才能高效运行。分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是政府的责任。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会影响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效果;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给出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的总体路线图。但是,这一方案即使再科学合理,如果缺乏全民动员、全民参与,也难以由蓝图变为现实。我们应当认识到,生活垃圾虽然有资源属性,但污染属性更不可忽视。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而已,实际上,那就是随意丢弃污染物、危害环境的行为。垃圾分类是我们作为“污染者”的基本责任,责无旁贷。当然,各地政府同样不能以“居民没有分类”“缺乏资金”等理由拖延、观望,应当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坚持政府主导,根据本地特点,做好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体系建设,同时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国民素质的提升和垃圾处理设施的进步,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重要的是,居民和政府快把自家的“门前雪”打扫干净吧!各负其责,各尽其力,形成合力,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垃圾分类前景可期。
(摘编自刘毅《垃圾分类应自扫门前雪》,2017年5月6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民众对垃圾分类认知与实践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多数民众都知道垃圾分类的概念,而50.9%的民众“仅了解常见的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
B.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程度与实践情况大致吻合,基本不了解和从未进行分类的都是少数。
C.有些居民不是缺乏垃圾分类意识,而是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挫伤了他们分类的积极性。
D.居民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是我国以往垃圾分类工作难以有效推进的主要原因。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A.材料一揭示了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对民众的认知与实践情况作了统计;材料二分析了垃圾分类难以有效推进的原因并提出破解之道。
B.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与实践制约着垃圾分类的实施效果,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有助于形成舆论氛围,增强居民分类投放、分类收集的意识。
C.生活垃圾既有资源属性,可以回收再利用,但也有污染属性,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所谓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类说法并不准确。
D.针对一些地方政府常以各种理由对垃圾分类工作拖延、观望的情况,《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制定了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E. 《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发布,明确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总体规划,具有重要的新闻价值,受到主流媒体的关注。
【小题3】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的生活垃圾分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大约在公元前800至前200年之间,在诸多古代文明中,中国、印度和希腊产生出了今天我们称为哲学的学问。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注意到了人类精神发展在历史地理上的这种共同性,提出了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概念,将这一时期看作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中国,诞生了孔子、老子、庄子、墨子等各派思想家;在印度,出现了《奥义书》和佛陀(Buddha),探究了怀疑主义、唯物主义、诡辩派和虚无主义等哲学思想;在伊朗,出现了查拉图斯特拉创立的琐罗亚斯德教(亦称袄教),将人世生活视为善与恶的斗争;巴勒斯坦出现了以利亚、以赛亚等先知;希腊则贤哲如云,其中有荷马,哲学家巴门尼德、赫拉克利特和柏拉图,许多悲剧作者,以及修昔底德和阿基米德等。
雅斯贝尔斯认为,中国、印度和西方几乎同时产生哲学思想的原因在于:伴随着古代文明的神话时代过去了,人类体验到世界的恐怖和自身的软弱,看到了自己能力的限度,在力求解放和拯救的努力中意识到了自己整体的存在及其根本性的问题,于是,反思产生了,思想成为它自己的对象。在对最高目标绝对的追求中有了对自我和历史的认识,人类创立了赖以生存的世界宗教,迈出了走向普遍性的步伐。直至今日,向这一历史性开端的复归是中国、印度和西方不断发生的事情。
雅斯贝尔斯关于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的论述,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思想:尽管世界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差异是巨大的,但是人类文明的发展总是有着一定的共同性,哲学所思的根本问题,本质上是一致的,而这些根本问题一旦被人类自觉意识到,就会成为不同民族和地区哲学发展史中反复被研究的共同问题。
雅斯贝尔斯的这个看法是有一定道理的。以中西哲学思想的历史发展为例,尽管旨趣、思路、内容、特点多有不同,但是其内在的共同性是客观存在的。第一,哲学所思的根本问题都是天、地、人、神共同构成的世界之存在的本性问题。这里讲的“神”,不是说哲学要塑造一个哲学的神或论证神如何创世,而是要对未知的神秘领域或神学的宗教意识进行哲学分析。第二,哲学所思的基本趋向都是形而上。用中国哲学的话讲就是要研究“道”而非“器”的问题。为什么哲学研究会追问“道”?这与人的理性相关。康德曾指出,对事物运动变化终极原因和条件追求的形而上学倾向是人类理性的本性。海德格尔也说:“只消我们存在,我们就总是已经处于形而上学中的”。第三,哲学所思的本质特征都是概念思维。即使像西方早期哲学家讲的“水”、“火”、“数”,中国早期哲学典籍所说的“太极”、“易”、“象”等,虽然有一些感性的特征,但都已经是哲学的概念。
哲学的这些共同性,是我们将中国和西方的哲学都称之为哲学的学理根据,也是我们可以设想哲学的世界化和世界化的哲学的基本前提。哲学的这种共同性,是人类文明共同性的重要体现。但是,由于各个民族、国家的经济政治发展道路不同,历史文化传统不同,哲学思想在各个民族、国家的存在和发展也必然会有自己的不同特点。
节选自《历史中的哲学与哲学中的历史》
【小题1】下列关于“轴心时代”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注意到了人类精神发展在历史地理上哲学的共同性,提出了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概念。
B.“轴心时代”大约在公元前800至前200年之间,这一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
C.在“轴心时代”, 中国、印度和西方同时产生了哲学思想,并各自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
D.“轴心时代”的论述表明,尽管世界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存在巨大差异,但是哲学所思的根本问题,本质上是一致的。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西哲学思想在历史发展中的旨趣、思路、内容、特点等方面有许多不同,但是其内在的共同性是客观存在的。
B.中国哲学研究“道”而非“器”,这种对“道”的研究倾向形而上学,与人的理性有关系。
C.西方早期哲学家讲的“水”、“火”、“数”,中国早期哲学典籍所说的“太极”、“易”、“象”等,都已经是哲学的概念。
D.哲学所思的根本问题是不同民族和地区哲学发展史中反复被研究的共同问题,是我们可以设想哲学的世界化和世界化的哲学的基本前提。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轴心时代”的中国哲学,大体是指先秦的中国哲学思想,以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兴起为最盛。
B.雅斯贝尔斯认为,古代文明的神话时代过去后,人类意识到了自己整体的存在及其根本性的问题,在反思中产生了哲学思想。
C.哲学思想在各个民族、国家的存在和发展有自己的不同特点,所以各个民族、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就呈现出多样性。
D.“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文化一直影响到今天,中国、印度和西方的人们常常会回过头去,看看“轴心时代”的先哲们是怎么说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大数据的一个根本缺陷就是它只关注“客观数据”的呈现,而缺少对“主观数据”的反映。从社会学角度看,所有数据说到底都是有关“人”的符号,因此,符号所蕴含的社会文化意义是我们真正需要了解和掌握的内容。如果脱离了人及其所在社会的价值本性,无限放大大数据的效应及其影响力,就可能本末倒置,最终产生许多难以预期的后果。数据于社会又作用于社会。无论是可以数字化的数据还是不可数字化的数据,其比较、分析和归纳其实反映的都是人在符号层面上的一种互动。大数据是汇集了行为主体、时间、地点三个维度的“数据宇宙”。在大数据时代,个人的信息更多的是以数据为载体来进行互动的。如果人及其各类社会行为都仅仅被看作一个个数据符号,我们就很难从数据中解读出充满朝气、富有激情的人,也就很难从数据塑造出来的没有个性特征的人去推导群体样态和社会构成。
犹如网络一样,大数据也是一把双刃剑。巨量化的大数据在给我们研究和分析社会现象带来便利的同时,实际上也掩盖了许多具有个性特征的数据的意义。在连续的巨量数据海洋中,许多本身具有个性特征的数据已经变得无足轻重了,它们在大数据霸权面前会成为微不足道的牺牲品,大数据简化了人们对数据差异性的认知。大数据的复杂性不仅在于其数据样本巨量,更在于其多源异构、多实体和多空间之间的交互动态性。当前,只有少数人掌握处理这种复杂的巨量化大数据的技术,这很容易导致“数据暴力”。从这个意义上说,防止大数据滋生出“数据暴力”是大数据发展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说,大数据的价值只有在其能够被规范成为可供分析的形式之后才能最大程度地被挖掘出来。然而,在巨量的大数据面前,实际上可供规范分析的数据只是极少数,许多数据都停留在“碎片化”阶段而难以被真正挖掘和分析。对这些碎片化的数据进行清理,形成规整的结构,是大数据能够得到充分利用的根本所在。在大数据中,其研究范式重在发现而不是推论,运用大数据进行各种分析不应像传统的社会调查方法那样通过假设检验来进行推论,而应通过数据的总体归纳来达成对社会现象的总体分析。这不仅要求我们在数据清理技术、存储结构上进行优化,而且要在数据采集环节尽可能地做到规范,否则就很难获得对复杂事物的系统认知。
在大数据时代,我们真正需要的并不仅仅是大数据本身,而是大数据背后所隐藏的我们想要获取的各种信息资源,而这些信息资源可能只占数据总体的万分之一甚至更少。从这个角度说,大量的信息其实都是垃圾。不仅如此,许多大数据本身就是模糊的,其中含有大量虚假和有害的内容。
如果我们纯粹凭借数据来判断和分析人类行为,甚至不假思索地去利用和传播某种数据,就会导致许多误判。因此,未经前期调研论证和规范分析所获取的信息,其数据量越大可能越模糊,其得到的垃圾信息也就可能越多,这也为各种数据造假和不当传播打开了方便之门。对此,我们必须学会 辨识和判断数据的真实性,避免因盲目的数据崇拜造成误判,甚至迷失在大数据的洪流之中。
(摘自《大数据中的冷思考》,有删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所有数据说到底都是有关“人”的符号,所以大数据时代,个人的信息更多的是以数据为载体来进行互动的。
B.大数据能反映人及其所在社会的价值本性,因此人及其各类社会行为都不能仅仅被看作一个个数据符号。
C.把人及其各类社会行为变为更多的数据符号,我们就可以从数据中解读出充满朝气、富有激情的人。
D.大数据时代不应该脱离了人及其所在社会的价值本性,无限放大大数据的效应及其影响力。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大数据时代,我们真正需要的并不是大数据本身,而是大数据背后所隐藏的我们想要获取的各种
信息资源。
B.从某种意义上说,大数据的价值只要在其能够被规范成为可供分析的形式之后就能最大程度地被挖掘出来。
C.许多数据都停留在“碎片化”阶段而难以被真正挖掘和分析,大数据的“碎片化”导致人们难以系统认知复杂事物。
D.未经前期调研论证和规范分析所获取的信息,其数据量越大越模糊,其得到的垃圾信息也就可能越多。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大数据的碎片化不仅要求我们在数据清理技术、存储结构上进行优化,而且要在数据采集环节尽可能地做到规范,才能获得对复杂事物的系统认知。
B.因为只有少数人掌握处理这种复杂的巨量化大数据的技术,所以许多本身具有个性特征的数据已经变得无足轻重了。
C.不可数字化的数据,其比较、分析和归纳其实反映的基本都是人在符号层面上的一种互动,也很难从数据塑造出来有个性特征的人。
D.大数据给我们研究和分析社会现象带来便利,但我们也不能盲目的崇拜数据,在大数据热中应该有冷思考。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天空满是导航星
“导航”的英文是“navigation”,原为“航行”之意。它源于海洋船舶航行,初始形式是罗盘领航和天文导航,此后发展到陆地车辆和航空飞行器的行驶,以致“navigation”被译作“领航”或“导航”。广而言之,导航是实时地测定运动载体在途行进时的位置和速度,引导运动载体沿一定航线经济而安全地到达目的地。
自从人类出现最初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活动以来,便有了对导航的要求。根据传说,大约在公元前2600年,黄帝部落与蚩尤部落在涿鹿发生大战,由于有指南车的指引,黄帝的军队在大风雨中仍能辨别方向,因此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古希腊人与罗马人在地中海区域的海上商业活动与战争,中国明代的郑和下西洋,在茫茫的大海上,没有地物可作参考,没有导航是不可能的。在1990年8月~1991年3月的海湾战争中,在阿拉伯半岛没有任何地形可资参照的茫茫沙海上,从所谓沙漠盾牌到沙漠风暴直至战后扫雷与救援,多国部队几乎每一种战术操作都离不开卫星导航系统的引导,从而对只有少量卫星导航设备的伊拉克军队形成了明显的军事优势。
导航随着人类政治、经济和军事活动的发展而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古人们最初依靠太阳、北极星等星体来辨别方向,后来随着指南针、罗盘的发明,导航能力得到较大提高,并有力地促进了交通运输如航海等的发展。进入20世纪后,随着人类科技水平的提高,第一无线电导航系统——无线电信标问世,开创了海洋船舶和航空飞行器导航的新篇章。随后,涌现了仪表着陆系统、微波着陆系统、伏尔/测距器、罗兰C.奥米伽(Omega)、塔康和台卡等陆基无线电导航系统。独立国家联合体自行建立了一个类同于罗兰C的恰卡(Chayka)陆基无线电导航系统,并在国内建设了15个恰卡导航电台,用于海空陆三大领域内的导航定位测量。我国在南海海域也自行建立了长河二号南海无线电导航系统,自1990年起正式向国内用户开放使用。
但是,上述陆基无线电导航系统,普遍存在下列不足:信号覆盖区域有限、技术落后、设备陈旧、定位精度低(如奥米伽的定位精度为3.7~7.4km),难以适应现代航海、航空和陆地车辆的导航定位需要。星基无线电导航系统,特别是第二代星基无线电导航系统(如GPS卫星全球定位系统)的问世,给无线电导航注入了强劲的生命活力,开创了无线电导航定位的新时代。
卫星导航,是接收导航卫星发送的导航定位信号,并以导航卫星作为动态已知点,实时地测定运动载体的在航位置和速度,进而完成导航。在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于1957年10月入轨运行的次年,美国科学家们就开始了卫星导航系统的研究,人造地球卫星的重要应用就是全球无线电导航。1963年12月,子午卫星(TRANSIT)导航系统第一颗导航卫星入轨运行,开创了陆海空卫星无线电导航的新时代。1994年3月,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GPS卫星全球定位系统”全面建成,不仅带来了无线电导航一场深刻的技术革命,而且为大地测量学、地球动力学、地球物理学、天体力学、载人航天学、全球海洋学和全球气象学提供了一种高精度和全天候的测量新技术。今天,GPS已成为名符其实的跨学科、跨行业、广用途、高效益的综合性高新技术。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开篇先介绍“导航”源自英文“航行”,突显导航技术在人类陆地车辆和航空飞行器的行驶等活动中的重要性。
B.第二段援引海湾战争的事例,意在说明现代战争不仅需要导航,想在战争中取胜还需要多个国家的导航设备。
C.从依靠太阳、北极星到发明指南针、罗盘再到无线电导航系统的问世、完善,导航技术不断地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D.运用无线志信标技术,微波着陆系统的出现开创无线电导航定位的新时代,它比陆基无线志导航系统先进。
E.运用现代科技成果,使GPS卫星全球定位系统能较大地满足了现代航海、航空和陆地车辆导航定位的需要。
【小题2】卫星导航具有哪些功能?请分点简述。(4分)
【小题3】作为一篇科普文章,本文具有怎样的认识意义?请结合文本加以探析。(6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本报讯】“寒衣节”是中国传统民俗,10月31日不少市民在街头祭祀先祖。为了确保“蓝天工程”,西固区各街道社区以及执法、环卫等相关部门的干部、网格员,走上街头一起开展“寒衣节”冬防工作。
西固区兰苑建国宾馆周边是全市大气污染防治示范区。31日下午,记者来到西固区兰苑建国宾馆周边看到,陈坪街道的干部和网格员手里拿着清扫工具来回巡查,引导市民在祭祀区域烧纸,倡导居民在“寒衣节”文明祭祀,在市民们祭祀完毕后,配合环卫工人清理焚烧后留下的一堆堆黑色纸灰。
西固区陈坪街道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从30日起,街道组织300多名干部和网格员上街巡查。在充分尊重民风民俗和考虑居民情感的前提下,街道根据各社区、各网格实际情况,共设置9个集中祭祀点,并张贴“集中祭祀点”标识。
在先锋路、福利路等其他街道社区,西固区环卫局洗扫站及时安排调度小型冲洗车,冲刷路面焚烧后的黑色斑块。
今年劝导工作较往年顺利很多,大部分市民都表示积极配合,愿意在指定的集中祭祀区域烧纸,还有部分市民开始采用鲜花祭祀等绿色文明祭祀方式,为“蓝天工程”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摘自《兰州日报》)
材料二:
铜川市耀州区通过多项工作举措持续引导市民群众移风易俗、文明祭祀:一是广泛宣传营造氛围,每逢清明节、寒衣节,全区就提早动手安排,通过电视、报刊、网站和微信微博等媒体发出倡议,并张贴公告、标语,让文明祭祀理念深入人心;二是合理引导逐渐规范,市民群众摒弃烧纸等陋习需要一个过程,民政等相关部门就在城区设置了2个公祭点和4个祭祀点,杜绝随意焚烧引发火灾;三是主题活动引领风尚,创建省级文明城市以来,每逢清明节、寒衣节,各个社区都会组织“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让鞠躬默哀、敬献鲜花、抒写思忆等祭扫方式成为新风尚。
(摘自陕西新闻网)
材料三:
会议强调,从10月30日到11月1日期间,各部门要加大巡查执法和宣传力度,确保相关工作进一步落实。民政部门是做好禁止露天焚烧祭祀用品工作的牵头单位,工商、综合执法、公安、环保、建设、卫计委、交通运输管理等部门是禁止生产、销售、焚烧祭祀用品的管理单位和职能部门,要各自依法履行主体职责。广阳区、安次区、廊坊开发区作为落实禁止露天焚烧的责任单位,要按属地管理原则,具体落实相关工作。在此基础上,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要做好禁止焚烧祭祀用品的宣传教育工作。教育、工会、共青团、妇联等部门和社会团体应当发挥优势,做好禁止焚烧祭祀用品宣传教育的配合工作。
“我觉得市里禁止焚烧祭祀用品的政策很好,作为商户,虽然收入会减少,但是倡导文明祭祀,拒绝烧纸是利人利己的大事,我们举双手支持。”新开路上东升殡葬一条龙的老板张静告诉记者,自从他们接到通知,就把纸钱返厂了,而且决定再不进货。碰到有客户来买纸钱,他们还提醒客户文明祭祀,希望他们以后都不要再购买、焚烧纸钱。
采访中,记者发现大部分市民对“禁烧令”给予了肯定和支持,“我能理解,以后我也会加入到义务宣传的队列,这是社会进步的又一体现,也是市民素质提升的体现。”市民李宇说。
(摘自廊坊人民政府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三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A.“寒衣节”是中国祭祀先祖的传统民俗,兰州市西固区的做法可以说是既确保了“蓝天工程”,又尊重了传统民俗。
B.西固区陈坪街道增设9个集中祭祀点供市民使用,这是他们在充分尊重民风民俗和考虑居民情感的前提下做出的临时决定。
C.廊坊市执行“禁烧令”需要各部门依法履行主体职责,民政部门是牵头单位,工商、综合执法、环保等部门是管理单位和职能部门。
D.廊坊市商户普遍表示支持当地政府禁止焚烧祭祀用品的政策,认为倡导文明祭祀,拒绝烧纸是利人利己的大事。
【小题2】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    )
A.兰州市西固区市民都愿意在指定的集中祭祀区域烧纸,有的开始采用鲜花祭祀等绿色文明祭祀方式,为“蓝天工程”作贡献。
B.兰州市西固区环卫局洗扫站及时安排调度小型冲洗车冲刷路面焚烧后的黑色斑块,配合环卫工人清理留下的一堆堆黑色纸灰。
C.市民群众摒弃烧纸等陋习需要一个过程,铜川市耀州区通过多项工作举措持续引导市民群众移风易俗、文明祭祀。
D.廊坊市按属地管理原则,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优势,做好禁止焚烧祭祀用品的宣传教育工作,具体落实相关工作。
E. 廊坊市大部分市民对“禁烧令”给予了肯定和支持,有市民认为这是社会进步的又一体现,也是市民素质提升的体现。
【小题3】请比较三则材料,说说各地在引导市民文明祭祀方面的做法有哪些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