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司法权可否分割?翻阅有关宋代的史书或许可以找到答案。《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一七《慎刑》,就记载着宋朝统治者注重司法权分割一事,其将由法官一人享有的审判权分割为审理权与判决权,在中央分别由断司与议司执掌,在地方分别由鞫司与谳司执掌。换言之,断司或鞫司负责审讯与调查事实,议司或谳司负责检索和适用法律。不仅如此,最终如何判决还得由儒生出身的行政长官来决定。更有甚者,宋代统治者还强调断司(鞫司)与议司(谳司)之间应当各自独立行动,不得互通声气甚或协调处理。
从表面上看,宋代这种有关司法权分割的设计非常缜密,但是宋代统治者恰恰忘了,让行政长官来最终决定判决结果的后果之一是,前面的事实审法官和法律审法官都无法做到真正独立,因为他们在审与判时都在揣摸着那个拥有最后决断权的行政长官的心思。
而且,让行政长官来最终决定判决结果还违反了司法审判的亲历性要求,让没有参与审理的人来决定审理的结果,其后果可想而知。事实上,从审判监督的基本原理看,审、判本身是一个连续性的任务,并不适合于分割或分立。将审判权人为分割会导致审者不判、判者不断的“审判碎片化”和随之而来的“监督碎片化”,最终决断者和监督者都缺失一种全面而系统的个案知识,其作出的决断或监督自然也是残缺的、失真的和武断的。
更为致命的是,虽然宋代统治者重视行政长官的法律素养,但是大多数官员仍不是学法律出身的专业人士,而是一群从四书五经中找出一书(经)加以钻研的文科偏材,对于法律专业只能说是粗知一二现代文阅读答案司法权可否分割?翻阅有关宋代的史书或许可以找到。他们只知以儒家那套“存天理灭人欲”的学说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对于前述鞫司或谳司基于专业技能采取的法律行为自然难以理解,对于鞫司、谳司基于专业技能的玩法弄权行为也难以觉察。在“外行指导内行”的局面下,不仅司法无法独立,而且司法腐败也难以防止,司法权的分割及监督也就自然失灵。
从形式上看,宋代统治者人为地将审判这一行为纵向分割、隔离、分立为审与判后,似乎使审判权更加易于为旁观者所监督。但是,广大民众并不享有审判监督权,而享有审判监督权的官吏却基于“官官相护”的心理没有足够的监督动机。而且,即使民众被赋予审判监督权,他们由于法律知识的缺乏往往也难以有效地行使。
由于违反了审判监督的基本智识前提,所以宋代的审判分立制度不但没能带来立法者所预期的司法公正与司法廉洁,反而导致了诸如诉讼迟延、司法腐败等恶果。在实行审与判等权力分割后,案件审判的链条被人为拉伸得很长,一个案子从受理到判决所要经历的时间也就更长,地方势力和部门长官来干预案件的机会也就更多。本来审与判、事实审与法律审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后者需要前者获得的亲历感知,在被人为切割、隔离后,反而不利于法官基于专业知识作出客观正确的判断。实行审、判等分立以后,这些环节之间的信息传递需要较长的时间和更大的协调成本,而且还无法保证在传递过程中信息不会失真。如此等等,诉讼迟延和司法腐败也就自在情理之中。
(摘编自李可《宋代司法权分割为何失灵》,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宋代的统治者为了司法的公平公正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分割司法权,但结果却事与愿违。
B.在宋代,案件事实的调查,法律条文的检索,案件的判决,三环节毫不相干,各自独立行事。
C.宋代的“审判碎片化”和“监督碎片化”,会导致案件最终错误判决和难以执行的问题。
D.宋代行政长官都缺乏专业的法律素养,决断案件时以儒家提倡的伦理道德为指导原则。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输电网杂技,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提出司法权可否分割的问题,然后论述了宋代统治者分割司法权的做法。
B.在论证时,作者重点分析了宋朝分割司法权在具体执行中的困难和判决后产生的危害。
C.在阐述宋朝分割司法权为何失灵的问题时,作者基本采用理论分析的方法,层层递进。
D.作者没有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行文,文章回避了怎样处置司法权的问题。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倘若没有正确有决断权的行政长官的心思,此前审法官的审讯和检索就可以失去价值。
B.如果行政长官能多学法律提高素养,他们对于鞫司、谳玩法弄权行为就能一目了然。
C.拥有较专业的法律知识和维护社会公平公正的良知是宋代官吏正确行使审判监督权的保证。
D.宋代社会产生司法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将司法权错误分割只是其中之一。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8-18 06:01:0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古籍是中国作为文化大国的重要标志,文化大国的历史和文化大部分都在古籍当中。中国古代的文献非常丰富,从这些文化遗产中,我们可以看到遥远先人的身影,可以了解他们的思想,感受他们的情感和智慧,辨认出他们一步步前行的脚印。回望来时路,吸取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才能明白我们要向何处去,而古籍整理正是一项继承和延续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和文化基因的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古籍整理是专指对中国古代书籍进行审定、校勘、注释等加工整理的工作,它使新出版本便于现代人阅读。古籍整理是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桥梁,是“存亡继绝”的工作,它不仅向人们展示历史,更重要的是要保留历史,让人们在纷繁芜杂的现实中仍能把握住民族发展的脉络,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参与世界文化交流。
(摘编自中华读书报《文化周刊》2018年9月19日)
材料二:
8月28日,第33届全国古籍出版社社长年会暨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立60周年座谈会在昆明举行。1958年,在党和国家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立,从此开启新中国古籍整理出版事业。
据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出版的古籍整理图书近3.6万种,近90%的古籍图书都是改革开放40年来出版的。近年来,《中华大典》《海外中文古籍总目》《大中华文库》等一大批重大出版工程的实施,还有许多地方志、少数民族古籍文献、文学艺术作品的整理出版,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了起来。
当前古籍整理出版的工作也存在不少问题。古籍整理大多流于一般性的整理,参与古籍整理的专业人才仍然不足,鲜有《史记》三家注,《四库提要辩证》那样的精品和权威的古籍整理著作。随着整理的深入,浩如烟海的古籍资料越来越不便于人们的查阅,传统的古籍整理方法由于投入大、周期长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华古籍的外译度普遍不高,对国际汉学界古籍整理的优秀成果重视不足。
(摘编自中华读书报《数量质量大幅提升我国古籍整理出版迈上新台阶》,2018年09月05日)
材料三:
走进新时代,古籍整理出版工作进入最好的发展时期。党和国家对古籍整理出版事业的高度重视,让古籍整理出版事业拥有走向更加繁荣与发展的机遇。
6月16日,在国家图书馆古籍馆举行了首届宋云彬古籍整理奖颁奖典礼,奖掖了一批优秀工作者,有年逢80的裘锡圭先生,有众多的中青年学者……古籍整理工作要赢得尊重,离不开优秀古籍整理者的付出。
7月20日,《中华大典·历史典》编纂出版座谈会在上海举行。这是第一次按照现代学术理念对涉及中国历史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地、完整地收集、整理、排比和编纂的古籍整理大典。
日前,中华书局正着力打造中华传统文化大数据中心和国家级古籍整理出版资源平台,再造一个“线上中华”,此前已经上线的“中华经典古籍库”不仅质量过硬,而且实现了多功能服务,用户不仅能浏览、阅读、定制资源,在线编辑、下载、写作!还可以进行全文检索、深度检索和个性化检索。
(摘编自光明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的古籍保存了中国大部分的历史和文化,是中国作为文化大国的重要标志。
B.古籍整理连接着历史与现实,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保存与交流有重要意义。
C.1958年我国成立了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开启了近代中国古籍整理出版事业。
D.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古籍图书数量庞大,其中近90%是改革开放40年来出版的。
【小题2】下列对相关材料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两则材料介绍了古籍整理的意义和我国古籍整理工作近60年来的成就。
B.各种古籍整理出版活动的开展,表明了我国对古籍整理工作越来越重视。
C.当前我国古籍整理工作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已经进入最好的发展时期。
D.“中华经典古籍库”上线,使古籍从书页走向屏幕,更方便了人们的检索。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钧瓷梅瓶

王吴军

柳随风在豫中地区的一个古镇上看到了一只钧瓷梅瓶,还附有一份鉴定证书,证明是北宋时期的钧瓷珍品。

这是十年前的事情了。那时,柳随风结婚才两年,女儿刚刚出生。现在,柳随风的女儿已经是一个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了。柳随风因为单位里的一桩公事,出差到那个古镇。在这个古镇的一条小巷里,柳随风意外发现了一家古董商店,在这家古董商店不太整洁的橱窗里,他发现了这只淡红色的钧瓷梅瓶,感到异常惊奇,心想,要是能亲手拿着抚摸、欣赏一下,那该是一件多美的事情呀!

进去问这个钧瓷梅瓶的价钱,回答是五千元。

五千元!对于每月工资只有几百元的柳随风来说,这价钱实在是太高了。

“要是五百元嘛,倒是还可以……”

“您别说玩笑话了。它可是非常古老的东西,是我们家一代代传下来的传家宝啊!”

柳随风一眼便看出来了,这位四十多岁的古董商店的店主人脾气很是执拗,即使让他在这个钧瓷梅瓶的价钱上减一分钱,他也是不会答应的。

说起来也许有点儿夸张吧,自从在那个古镇上见到那个钧瓷梅瓶以后,直到如今,十年的时间里,柳随风简直像被那钧瓷梅瓶迷了心窍一般。他曾经先后十次借口单位里有公事跑到那个古镇,站在一旁尽情欣赏这个钧瓷梅瓶。他越看越是想买,然而,对于工资微薄的他来说,那个钧瓷梅瓶真的像是生长在悬崖峭壁上的一朵美丽的鲜花,只能看着,却很难拿到手里。

最近一次去古镇,那是在去年夏天,也是柳随风第十次看到那只钧瓷梅瓶。不管时间怎样流逝,那瓶依旧装饰在古董商店里的那个不太干净的橱窗里面,只是十年前五千元的价钱如今竟然涨到了十万元。店主说,这十年,这里遭到过一次非常剧烈的狂风暴雨的袭击,商店附近还发生了一次严重的火灾,即便在这样危险重重的时候,最先被抢救出来的总是这个钧瓷梅瓶。在狂风暴雨最激烈的时候,古董商店的店主说,他还专门把这个钧瓷梅瓶放在一座水泥防空洞里,在那里守着它过了三天三夜呢!

从去年夏天到现在的整整一年中,柳随风在生活中一直节衣缩食,还在业余时间找了两份工作去做,连旁人都觉得他实在是辛苦而可怜。这是由于柳随风已经暗暗下定了决心,他说什么也要从本来就非常拮据的生活开支中挤出十万元钱来。

为了古镇上的这只钧瓷梅瓶,柳随风的妻子连最便宜的雪花膏都舍不得买一瓶。他的女儿竟然连学校组织的郊游都不能去了。他自己也戒掉了烟酒,和同事之间的交际应酬之类的一切活动都给免掉了,为了能得到魂牵梦萦的钧瓷梅瓶,他什么都愿意牺牲。

柳随风好不容易凑了八万元钱,他又找亲戚朋友借了两万元,便风尘仆仆地来到了古镇,把十万元钱摆在那家古董商店的柜台上。

“我也是前几天才听说的,这个钧瓷梅瓶是假货呀。前几天,也就是我父亲去世十五周年那天,我母亲告诉我,父亲在世时说过,那东西是假的。于是,我拿到了省城,请专家进行了鉴定,这钧瓷梅瓶果真是假的啊!”

十年前满头黑亮的头发如今却是谢顶得一根头发也不剩的古董商店的店主,仿佛有些过意不去,他跟柳随风说完这番话,脸上泛起了一丝难言的苦笑。

柳随风一听说那钧瓷梅瓶是假的,顿时觉得它黯然失色了。但是,一想起这十年中自己对于钧瓷梅瓶的执着牵挂,这十年来为了钧瓷梅瓶而过的苦日子,他还是想把钧瓷梅瓶拿到手。然而,古董商店的店主却执意不肯把钧瓷梅瓶卖给柳随风。尽管已经知道它不是真品,心中却似乎依然对它怀着一种莫名其妙、难以言说的偏爱。柳随风苦苦地恳请古董商店的店主把钧瓷梅瓶卖给自己。

结果,柳随风出五千元成交。

当天晚上,柳随风和古董商店店主把钧瓷梅瓶放在两个人的中间,坐在一起举起酒杯对饮。

不知为什么,柳随风和古董商店店主望着那个钧瓷梅瓶,只是默默无言地举着酒杯,谁也不说一句话,直到窗前的月亮冉冉西斜。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7年第8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回忆了柳随风第一次出差到古镇见到钧瓷梅瓶的情景,又顺叙了从去年夏天到现在发生的事情,这有利于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B.小说中店主的性格也有重大转变。从开头的“鉴定证书”推知店主并非诚信之人,但最终被柳随风的诚意打动,良心发现后将真相告知,体现正直善良的一面。
C.柳随风为了买到钧瓷梅瓶,不仅自己节衣缩食,戒烟戒酒,而且妻子和女儿也想尽办法节省开支,这是为了衬托柳随风对钧瓷梅瓶的爱慕之深。
D.这篇小说情节曲折,柳随风与钧瓷梅瓶的故事也经历了一系列的转折,特别是钧瓷梅瓶由“真”变“假”,出乎意料之外,但又符合生活情理。
【小题2】柳随风为什么要执意买下那只假钧瓷梅瓶?结合全文,根据你的理解作答。
【小题3】有人建议将小说题目改为“悬崖上的那一朵鲜花”,你认为这样的改动是否合适?请简述理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博物馆服务于社会建设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博物馆收藏、展示的文化遗产资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为社会公众所共享,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博物馆接待参观人次,从2001年的7955万人次增长到2014年的7.2亿人次,13年间增长了8倍。对于青少年而言,博物馆逐渐成为学校教育之外的“第二课堂”,在互动性、体验性、趣味性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优势。2014年,全国博物馆拥有近3000万件(套)藏品,依托这些藏品在历史、文化、考古等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科研活动,科研成果也非常丰富。针对藏品的研究,需要整合学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教师,因此博物馆往往会成为一个区的文史研究中心。同时,博物馆逐渐成为展示城市独特历史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品牌价值的重要载体。2010年,西安市委、市政府正式提出把西安建设成“博物馆之城”的战略目标,随后广州、济南等城市也纷纷提出建设“博物馆之城”的口号,以此提升城市的竞争力。

(摘编自刘世锦主编《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2014)》)

材料二

2008年起,中国文化文物系统的博物馆开始全面免费开放,此后博物馆的直接经济贡献逐渐弱化。因此,只能通过博物馆事业增加值来衡量博物馆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贡献。博物馆事业增加值即文化文物系统内的博物馆向社会提供产品或服务(如文化创意产品销售、文物巡展、社会文物鉴定及咨询等)而增加的价值总和。2001—2014年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变化情况如下图:


(摘编自苏杨等主编《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2015—2016)》)

注计算或比较不同时期的经济数据时,用某一时期产品的平均价格作为固定的计算尺度,这种平均价格叫可比价格。可比价格计算出的指标,可以消除价格变动因素的影响,便于对不同时期进行历史对比,以观察国民经济的发展情况。

材料三

要真正了解或融入一个城市与国家,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参观博物馆。北京每年接待的上亿游客中,相当一部分人要参观北京的博物馆。博物馆对于旅游经济的拉动难以用数字衡量,它更多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宣传和教育作用。通过品牌价值的提升和精神核心的建立,实现对旅游经济的长远影响,这也是博物馆对国民经济的间接贡献。

(摘编自王小润等《博物馆能否成为旅游经济新坐标》)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01—2014年间,按当年价格计算出的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最低的年份是2001年,最高的年份是2014年。
B.除2007年的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较前一年有所减少外,其余年份的增加值与前一年相比均呈现上升态势。
C.按2001年可比价格计算,十几年间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大体上保持了较好的增长势头。
D.按当年价格计算出的增加值与按可比价格计算出的增加值相比,二者差距最大的年份是2014年。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直到今天,博物馆依然是通过藏品的基本陈列和专题展览的形式服务于公众,这种形式可以丰富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B.博物馆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第二课堂”,它通过独特的学习资源,以适应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方式,激励青少年学习。
C.西安、广州等城市越来越重视利用博物馆来展现城市历史中最有深度和吸引力的元素,并以此构建城市文化品牌。
D.博物馆免费开放会使其经济贡献逐渐弱化,因此需要通过博物馆事业增加值来衡量博物馆对国民经济的全部贡献。
E.博物馆对旅游经济的拉动是非常重要的贡献,这也是提升博物馆诸如宣传和教育等其他功能的关键所在。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博物馆在科研方面的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们常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性质。乡土社会不是人治的杜会,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但”无法”并不影响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
“礼治”社会。
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的社会。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譬如我们在旧小说里常读到杀人来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从现代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但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来说,与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机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权力来推行的,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不但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苦父的经验。不必知之,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办法,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就会出毛病。于是人们对于传统有了敬畏之感了,礼并不是靠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加之于个人的。道德是社会與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的服于威规罢了。
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礼治和由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常认为我们是“人治”的社会,这种观点并不符合实际,因为我们是礼治社会。
B.礼是乡土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有的可能是残醋的,但只要合于礼的就是合式的。
C.礼治社会的秩序不是人们行为受拘束而自动形成的,而是通过传统的约束被动形成的。
D.相比较而言,礼治社会比法治社会更为优越,因为礼治社会是靠礼来维持秩序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先由普遍的看法引出本文的观点;最后一段总结上文,再次强调了礼治的特征。
B.第二段举了旧小说里杀人来祭旗的事例,最终是为了证明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C.文章引用“颜渊问仁”的事例,是为了说明礼不是靠外在权力来推行,而是人的主动服从。
D.本文要论证的中心是礼治和法治的不同,为了论证这一中心,文章多处运用对比论证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礼治靠传统来维持社会秩序,所以即便“无法”也并不意味着无序。
B.生活在乡土社会中的人们,只要按照传统去做,生活就有可能过得安稳;反之就可能受挫。
C.礼因为缺乏变化,只能在乡土社会发挥作用,而在变迁很快的现代社会,其效力无从发挥。
D.如果人们在教养中养成了对礼的敬畏感,就不会出现不好、不对,不合、不成的现象。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先秦两汉时期,就诗礼文化中的诗教与礼制的互动关系而言,两者或离或合,大略经历了五次历史性演变。

先周时期,诗教与礼制天然遇合,生成诗礼文化的初级国家形态。诗教争礼制最初经历了从自然状态,过渡到舜以来初级国家形态的漫长历程。当原始部落社会迈进初级国家的门槛时,朴素自然的民间礼俗一变而为初级国家形态的礼制。于是,礼制建设向诗教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命汝典乐,教胄子……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尚书·舜典》)这是帝舜发出的对子弟开展诗教的命辞。从此,诗教与礼制相结合,共同启动了诗礼文化建构的历程。

西周时代,诗教与礼制水乳交融,生成诗礼文化的高级国家形态。西周初创,即十分重视诗礼文化建设。在周太师整理规范前代已有诗作的基础上,以周公旦、成王诵为代表的诗人群体创制了大量新诗,以施于王室与公室典礼。其中,以“五礼”为核心的礼仪制度规范,重在明等级;以“六艺”为核心的贵族教育内容,重在调人情。于是,诗教与礼制二者相互倚重,相与为用,紧密结合,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地。

春秋时期,诗教与礼制渐次分离,制度之教演变为文化之教。平王东迁,王室渐次衰微,原本以和合礼制为主要任务的诗教,逐渐从礼制系统中淡出。转而演变为儒、墨、名家的道德修身和言辞进身手段。此时开始盛行的歌《诗》、引《诗》以“言志”的文化活动,显示出诗教脱离典礼轨道的倾向。此时的《诗》已不再仅仅是一种艺术化的礼制,而是独立的大学文本了。诗教因西周传统礼制的变革崩坠而趋向没落,诗教对建构诗礼文化的影响力自然就减弱了。

战国时期,诗教与礼制相互乖离,《诗》成为少数经师传习的文学文本。当时,七雄争霸,礼崩乐坏,就连儒家在传播《诗》上也有心无力,其他学派如纵横家引述《诗》句完全是出于论辩术的需要,法家则危言耸听地说如果用诗、书、礼、乐治国,“敌至面削,不至必贫”(《商君书·去强》)。秦王朝建立后,更是以焚书坑儒的极端手段毁灭诗礼文化,《诗》既在被灭之列,诗教自然也无施展空间,这样它就从国家和民间两个领域完全退出。只能奄奄一息地苟活于少数经师之手了。

两汉时期,诗教与礼制完美结合,诗礼文化上升为皇权制国家的政教样板。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诗教走向了它的终极形态——政教化。当时,上有官学,下有私学,形成了诗教彬彬之盛的局面,国家政教道德得到了强化。当时的学者翼奉说,《诗》和《易》《春秋》一样,“皆列终始,推得失,考天心,以言王道之安危”(《汉书·吴奉传》)。足见《诗》和其他儒家经典一道,参与了汉代国家礼制的建设。

从诗教与礼制关系的离合与演变的历史进程中,可以看出《诗》与礼共生互动的基本类型;进而从诗礼文化的起落兴衰中,既可透视出历史文化的运行与演变规律,也可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提供历史借鉴。

(摘编自郝建杰《诗教与礼制的离合》,原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尚处在原始社会的帝舜要求对子弟开展诗教,标志着诗教开始与礼制相结合。
B.西周时代周公旦等人创制新诗用于王室和公室典礼,诗教与礼制已水乳交融。
C.春秋战国时期诗教与礼制渐行渐远,秦朝时达到极点,诗教从全社会彻底消失。
D.汉武帝时期官学、私学都重视诗教,诗教与礼制完美结合,诗教走向了政教化。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开宗明义,概括说明先秦两汉时期诗礼文化中诗教与礼制互动的总体情况。
B.中间五段结合不同的时代特征,具体论述诗教与礼制离合关系的五次历史性演变。
C.文章末段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了本文所作研究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
D.文中引述《尚书》《诗》《春秋》《商君书》《汉书》等古典文献,有力支撑了作者的观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在诗教与礼制离合的五次历史性演变中,第一次是开端,经历了最漫长的过程。
B.诗教与礼制的离合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第五次完全又回到了第二次的状态。
C.从诗教与礼制离合的不同状态来看,诗教只有与礼制相结合,才有其历史价值。
D.两汉时期诗教与礼制完美结合,这种状态后来应该一直持续,直到清王朝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