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彩色的古木林层林尽染,古老的水塘一池碧水两相映,不远处的民居错落有致…… " 摄友 " 说,这里是 " 天然摄影棚 ";画家说,这是一幅 " 泼了浓墨的高山风情油画 ";浙江临安指南村村民说,这是一个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古村落。静谧古老的指南村被称为 " 华东地区最美古村落 ",秋日里,一派迷人风光。
19 日,来自美国、韩国以及台湾地区等地的民宿专家学者、民宿实践者、国内外主流媒体等汇聚浙江临安指南村,以 " 乡村旅游3.0:从民宿到乡宿 " 为主题,共赏秋日红叶,共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临安是中国最早开发乡村旅游的城市之一,早在上世纪90 年代初,农家乐就在临安兴起。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当下农家乐、民宿早已耳熟能详,而临安又首创了 " 乡宿 " 一词。
" 农家乐和民宿分别代表了乡村旅游1.0 和2.0 版,前者以物为本,就是注重吃什么,后者以人为本,更加注重人的个性、舒适度,而乡村旅游3.0 就指乡宿。" 浙江临安指南村村支书朱文校向记者介绍道。
材料二:

乡村旅游也是我国旅游投资的热点领域之一,近年来,民宿、特色小镇、乡村休闲地产投资增长迅速。国家旅游局最新发布的《2016中国旅游投资报告》显示,乡村旅游投资还将持续升温。
材料三:
目前绝大多数旅游城市、乡村和景区除了在节假日以外,都远远没有达到游客饱和的地步,所以希望游客大扩展、高增长可以理解。因为我们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从需求侧看,旅游需求只是初步得到释放,潜力无穷。现在城镇人口只占总人口一半、不足总人口数1/4的富裕人口和中产阶层,已经把国内旅游搞得热火朝天;只有7000万张出境证件的国民,已把出境旅游弄得风风火火。试想,如果城镇化率达到7成、中产阶层占比达到6成、有出境证的国民达到总人口的1/4.那将会是怎样一种真正的大众旅游时代景象?
笔者看到西班牙著名旅游城市巴塞罗那的几则报道:今年1月,2000多市民再次走上兰布拉大道抗议,举着的标语是:“巴塞罗那是非卖品”,“我们失去了城市,希望能把它收回来”,“不要让巴塞罗那成为游客之都、市民之郊”,老房区的墙面上出现了“游客回家”字样的涂鸦。由于游客蜂拥而来,抬高了房租和物价,巴塞罗那160万居民不得不迁离城市中心地区。
国内一些地方早已出现“巴塞罗那现象”。北京南锣鼓巷中居民频频发出厌客的怨声;三亚的市民不论老居民还是来工作的新市民,早已为高房价、高物价发愁,他们收入的提高赶不上生活消费指数上升的幅度;丽江、大理、平遥古城、凤凰古镇、周庄和鼓浪屿的老居民越来越少,那些地方越来越像繁忙的商业区,文化之脉面临断裂的威胁。河北崇礼大规模的宾馆、滑雪场建设正在导致地下水位下降,面临着水资源瓶颈并终将引发生态变异、气候变化。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村旅游也是我国旅游投资的热点领域之一,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农家乐。民宿就在临安兴起。
B.2012-2016年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接待人数和营业收入在持续上涨。石2015-2016年的增长比率比2013-2014年的降幅更大。
C.根据国家旅游局最新发布的《2016中国旅游投资报告》可知,以民宿、特色小镇、乡村休闲产地为主体的乡村旅游投资还将持续升温。
D.丽江、大理、平遥古城、凤凰古镇、周庄和鼓浪屿的老居民越来越少,文化之脉面临断裂的威胁。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来自美国,韩国以及台湾等地的民宿专家学者、民宿实践者、国内外主流媒体等汇聚浙江临安指南村。共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B.我们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旅游需求已初步得到释放,国内旅游已热火朝天;出境旅游也已风风火火。
C.因为目前绝大多数旅游城市、乡村和景区除了在节假日以外,都远远没有达到游客饱和的地步,所以应大力发展旅游业。
D.乡村旅游业在不断创新,已成为有效吸纳贫困人口就业的主要途径,进而逐渐成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重要力量。
E. 作为理性以及负责任的管理者、经营者、研究者和旅游者应考虑:发展乡村旅游应走可持续发展路线,同时应警惕“巴塞罗那现象”。
【小题3】根据材料三,请简要概述旅游业发展过热会带来哪些负面影响?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8-19 01:01:4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除夕,家家年夜饭必有一盘“全鱼”,这种“年年有余(鱼)”的风俗,自古已有,至今盛行。此俗从何而来?其实此俗的源头在渔民那里,渔民历代身置水境,近鱼既久,则生渔俗。
渔民靠水吃鱼。船中就餐,鱼头惯朝船大,鱼尾朝船二,船脚们则各食其近。食毕鱼之上爿,皆忌翻身:因船“三面朝水,一面朝天”,渔民最忌“翻”字。俟食鱼之下爿时,碍于骨刺,挑之易断,等于折了船大、船二的“首尾相连”,不吉;即使骨刺不断,若食净鱼之下爿,又等于食个“漏底儿”,亦不吉。故而食鱼习于有余,不余则易犯忌。这样积久成俗,就成为船文化的一种属性,即“以鱼谐余,以鱼寓吉,以吉示富”,更是渔民祈愿船行安之,获鱼丰之,讨彩生计兴裕。这大概是“年年有余”的原始之义。
渔民有此俗,源于何朝何代?总该受染于与之相关联的地域背景、生态环境和饮食文明的进化。这样去看,东晋是前基期,宋代是形成期。
自三国时孙吴据治江东,置主渡口于芜湖、建邺(今南京)间,渔业随之起兴。又设农官,稻植亦勃。西晋时,北人为避“八王之乱”,由中原南迁江东者为数众多。至东晋,司马睿又建都建康(亦今南京),后传位十帝。其间,黄河、长江流域渔俗交汇,江东进而开发,鱼稻远胜孙吴之时,时人则始称江东为“鱼米之乡”。那时,渔业勃兴,商机遍水,为生财时尚之道。渔业发达必然带动渔俗兴起,“食鱼寓吉”“以鱼譬余”的祈福舆情为“鱼米之乡”的江东渔业人士所张扬,随顺情理。起码,这里是有了“年年有余”之年俗的成因氛围。
此外,至宋以前,宴举大凡是每人一杌(小凳),宴者在地席上盘腿大坐,“大件”或整形之馔分派“各吃”(分餐),而非合食。但自入宋,“各吃”开始发展为合食,这是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的。抵因这时期有了以供合食享宴的桌椅,也是促成“年年有余”之年俗的直接原因。
先说椅。椅初名“胡床”,为胡人所习,不用时活脚交叠,故又称“交椅”,汉时传入中国。因非古制,时为士大夫们所不屑。入宋,椅子才具备型格。再说桌,即餐桌。坐椅而食,杌(小凳)需接高脚,对应为桌。这样,桌不必单人独用,更适于阖家或聚友同桌享宴。这又是饮食方式的一大进化。缘此,大席面取代了小杌案,大餐具取代了小餐具,共食取代了分食。而且这促使了制馔术的突破性发展,食材调配、制作方法和肴馔的样式、造型等,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革新。尤其是鱼馔,宴时的大餐具盛行,“全鱼”便大行其道,为“年年有余”创造了先决条件。须知,得先有众人合食之宴,方可造“年年有余”之俗。椅和桌的物象存在,是此俗形成的物质保证。
因而,谓“年年有余”之俗起兴于宋时,是由于物质文明的演进带动人们的食鱼观念而成因的。至今南方许多地区,“全鱼”仍是宴中亮点,通常是宴尾之馔,基本是端上来行俗,谁也不会大啖图尽。还有一些地区,头馔即是全鱼,一直置于席面中间,俟至宴尾,人们才对它象征性地动动筷子。此二种食鱼习俗都意味着,这尾鱼是今年余下的,留给明年,以循“年年有余”之吉也。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除夕,家家年夜饭必有一盘“全鱼”,这种“年年有余(鱼)”的风俗,源头在渔民那里,渔民借此祈愿讨彩,这种风俗至今盛行。
B.西晋时,北人为避“八王之乱”,由中原南迁江东者为数众多,江东进而开发,时人则始称江东为“鱼米之乡”。
C.“年年有余”之年俗因江东渔业人士所张扬而兴起,至宋时,随着饮食方式的大进化,特别是合食之宴,为“年年有余”的渔俗的形成提供了可能。
D.椅初名“胡床”,又称“交椅”,汉时传入中国,当时的士大夫们不屑于使用它,至宋时,椅子却促使人们的饮食方式发生改变。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年年有余”的原始之义出于渔民食鱼习于有余,不余则易犯忌的习俗,包含着“以鱼谐余,以鱼寓吉,以吉示富”之意。
B.东晋时期,黄河、长江流域渔俗交汇,加之渔业勃兴,商机遍地,这些都为“年年有余”之年俗形成提供了氛围。
C.宋以前,宴举是每人一杌,“大件”分派“各吃”,到宋代时,“各吃”开始发展为合食,这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D.自古以来“全鱼”是宴中亮点,一般在宴尾才端上来,人们只是对它象征性地动动筷子。谁也不会将鱼食尽,以循“年年有余”之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渔俗的形成离不开与之相关的地域和生态的环境,离不开饮食文明的进步,离不开物质基础的保证。
B.因为船“三面朝水,一面朝天”,所以渔民最忌“翻”字,因此他们认为食尽鱼之下爿不吉,常常不食尽鱼之下爿。
C.宋代物象桌的出现,使得大席面取代了小机案,大餐具取代了小餐具,共食取代了分食,是渔俗形成的物质保证。
D.宋代无论食材调配、制作方法还是肴馔的样式、造型等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革新,尤其是鱼的制作,全鱼开始盛行。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增强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民俗文化是一种无处不在的深厚传统,而民俗文化学在中国则是随着整个社会走向现代的历史进程而出现的,其深厚根基则是在几千年的本土文化之中。据史料记载,起源古老的节日风俗乃至一切民间习俗,它的成因一般说来总是与原始社会中一个部落、一个部族或后来的一个民族全体成员最根本的共同愿望密切相关,往往是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要而产生的,最初总有一种功利目的。而当风俗一旦形成便有其相对的独立性,有它自己的生命流程,随着人类世代的绵延,风俗不断被补充、被修正,并被代代相传。由于生存环境的变迁,后代的人们往往不能理解远古祖先创造这些习俗活动的真正动机,遂根据各自的生存条件和状况,对这些习俗作出新的合乎逻辑的解说,这样就造成了或附会了许多有关习俗的解释性民间传说。可见,传说的附会总是在习俗形成之后,实际上是为了延续或加强这一习俗才发生的。

端午节作为我国传统节日,无疑是中华民族最具深厚文化底蕴的民俗文化之一。起初,端午节是从南方吴越地区传播开来的祭祀龙图腾的民俗节日,因此可以称为龙的节日,是对龙图腾的祭祀,是先民希望证明和显示自己的“龙子”身份,以此祈求龙保佑健康与安全,从而达到祛邪、疗病或祷祝丰收等等的目的。可见,端午这个节日,远在屈原出世以前已经存在,而它变为屈原的纪念日,又远在屈原死去以后。为什么传说端午起源于屈原投汨罗江自杀?其根源于民众生活的某种实际需要,而用某个传说来解释它。正如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中提到的除屈原外,介子推、曹娥、越王勾践的遭遇也都曾和端午节发生过关系。其实,在中国的漫长历史里,民间流传的端午习俗传说一定还要更多更复杂。经过淘汰才留下了上述四人保存于古籍之中。又经过多少年的流传到今天,人们已不再把端午习俗与介子推、曹娥、勾践并提,而只与屈原相联系了。这就是说,屈原的传说战胜了其他所有的传说,与端午节习俗建立了最牢固的联系。屈原的品质,显然要比他们更高洁,更符合我们民族的理想。

端午节在漫长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伴随着人类生活方式、思想方式的发展而变化。从早期单一的辟邪驱瘟主题,逐步发展到兼顾辟邪驱瘟和纪念先贤,两个主题并重。其中既包含着我国古代天文学、医学知识,也体现着人民的忠孝观念。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端午节民俗中具有迷信性质的辟邪色彩逐步淡化,游戏娱乐(特别是其中龙舟竞渡游戏)成分逐步加强。可以说,同我国其它传统民俗节日一样,端午节的演变过程记录着中国人走过的历史脚印。

深沉的民族感情于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培育。当今,随着时代的变迁,外来文化大举入侵,许多人沉醉于“圣诞节”、“愚人节”等洋节,渐渐淡忘了我们中华民族自己的传统节日。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必须要认识到,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保持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传统民族节日在文化上的传承。今天,我们只有用实际行动捍卫和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心怀敬畏,责无旁贷。

【小题1】下列有关“传统节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有利于增强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B.节日风俗一旦形成便有其独立性,有自己的生命流程,不会再随生存环境的变迁而改变。
C.为了延续或加强某一节日风俗,人们往往根据各自的生存状况,对习俗做出新的解说。
D.传统节日的演变记录着中国人走过的历史,需要我们心存敬畏,传承弘扬。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端午节在漫长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伴随着人类生活方式、思想方式的发展而变化,是中华民族最具深厚文化底蕴的民俗文化。
B.诗句“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驱邪”反映出端午节纪念先贤和辟邪驱瘟的主题以及游戏娱乐的特点。
C.虽然端午节早就存在,但由于屈原更高洁的品质,更符合我们民族的理想,于是屈原的传说与端午节建立了最牢固的联系。
D.端午节对于每个中华儿女来说,不能仅停留在吃粽子享休闲的层面上,而应该体味和感受中华文化的精髓,重拾对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信仰和尊崇。
【小题3】请根据文意,概括本文的写作意图。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信任
余显斌
他一个唿哨,在积雪的旷野打着旋子,远远传开。随着口哨声,远处一个红点跳动着,跌跌撞撞滚来,越滚越近,是只小小的狐狸。
小狐狸毛茸茸的,如一个小小的红线团,额头有指肚大一块白毛,珍珠一样。这是只才出生不久的狐狸。它胖乎乎的,蹲在他面前,一双亮亮的眼睛望着他,眼睛里跳跃着喜悦、快乐和顽皮。
它知道他拿了可口的食物。因为从第一次遇见他,直到现在,他都这样。果然,他笑笑的,手一扬,竟然是它最爱吃的鸡肉。它跳起来去抢,他呵呵笑着。摸着它的头道:“别闹别闹,放好了吃。”为了避免被雪弄脏,他拿块油纸铺在地上,放好鸡肉。肉一放下,小狐狸就扑过来,使劲嗅着,流着哈喇子,吧唧吧唧吃起来。
半只鸡吃完,它的小肚皮胀得鼓鼓的,更像个毛茸茸的线团了。
接着它抬起头,亮亮的眼睛期待地看着他。它知道接下来,会逗它玩,带着它跑,这些从相遇到现在,也从没断绝过。也因为如此,它从一只生性胆小的小狐,变成了只爱亲近人的小狐。果然他拍拍它的头,在雪地跑起来,快活笑着。它跟着跑,一路翻着跟头,发出稚嫩清脆的叫声。两个点,一红一黑,在雪地翻滚着。玩得差不多了,他喊一声:“回了!”一挥手,走了。小狐狸舍不得,跟着他,轻轻叫着撒娇,好像没玩够似的。一直到他走远了,不见了,小狐狸才回过头,回到自己隐秘的洞穴里,偎依着母亲,做起香甜的梦。
一直这样,大概两个月吧。
那天雪特别大,四野皆白,小狐狸没吃的,饿得叽叽溜溜叫。老狐狸也饿得浑身发软,几次小狐狸跑出洞,又失望地哼哼叽叽跑回来。上午时雪地响起一声唿哨。小狐狸一听,乍了下耳朵,跌跌撞撞跑出来,球一样滚到他面前,扯他的裤脚,跳起来,抢他手中的鸡肉。他笑骂:“馋东西,饿坏了。”他把肉放好,很大一只烤鸡。小狐狸扑过去,流着口水,摇摆着脑袋撕咬着。
这时那边土坎上,一只狐狸露出头,是那只老狐狸。它小心地看看,小狐狸正在大快朵颐。肉的香味,远远飘来,它也流出了口水。它小心地爬上土坎,一步一步靠过来。它可能清楚,自己一身火红的皮毛太珍贵了,会引来无数的贪婪和阴谋,所以不得不小心。刚走几步,“哐”的一声,它的脖子被夹住了,是个钢夹,钢夹力道很大,传来骨头碎裂声,还有老狐狸的惨叫声。
这夹子,是他下的。夹子必须有一定重量,机关才能绊动:小狐狸不行,老狐狸恰好。他要的,是老狐狸的皮子。这样的皮子,想要猎到,难如登天。因此,市场价几万元一张。小狐狸的太嫩,没人要。因此他想了这么个办法。
小狐狸停住了,抬起头,眼光中,一片迷蒙疑惑。
那只老狐狸的皮,他卖了三万多。他笑笑,数着票子。他知道还有一个三万元在山林里等着他:一年后,小狐狸就会长大。
一年一晃就过去了。
他上了山,果然看到了那只长大的小狐狸,皮毛比它母亲的还红还净,额头那块白毛,仍珍珠一样;但眼光变了,不再纯蓝,而是闪着白白的光。显然它也认识他,蹲在那儿,长长叫了一声。
他已跟踪它几天,办法用尽,也无法到手。
终于有一天让他逮着机会,他举起猎枪。但它一跃跑了,雪地里一条红线,弯弯曲曲,弹弹停停。他打不中,就追。
雪很厚,狐跑起来有些艰难,他看看就要追上,猛扑过去。那只狐一拐,转了个弯。他扑空了,只听“咵”的一声,接着一声惨叫,他晕了过去。
醒来时,他的一只手已断。这山里,下夹子的人很多,他中了别人的一个夹子。
【小题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详细描写了小狐狸的外貌,但对猎人的外貌没做细致的刻画,这是因为猎人长什么样并不那么重要,作者主要是借助心理描写了刻画猎人形象。
B.小说中多次写到了雪,狐红雪白,色彩鲜明,画面生动而美好,另外“那天雪特别大,四野皆白”的描写则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C.小说三次写到了小狐狸面对猎人的眼神,前两次眼神“亮亮”的,后来“闪着白白的光”,凸显了小狐狸对猎人从信任到惊恐的情感变化。
D.小说前半部分写猎人与小狐狸之间的亲密无间,与后半部分猎人与小狐狸之间的关系变化形成对比,这样的反差引人深思,深化了主题。
E. 小说主要通过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多种手法使小狐狸的形象丰满生动,深入人心,而且也使小说语言呈现出活泼自然的特点。
【小题2】请概括小说中的猎人形象。
【小题3】小说标题“信任”拟题精妙,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它的精妙之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草木恩典

李丹崖

草的香,似乎只有在两个时间可以闻出来。

一是在被碾压或拦腰斩断的时候,这时候的草,像是慷慨就义,被镰刀、被车轮,割断、碾压,散发出奇特的生命的香,这香味,让人觉得有一种拿生命才换得来的美。我小时候喂过牛,给牛铡过草,当祖母把成捆的青草放到铡刀下,我奋力挥动胳膊,向下一压,咔嚓,草被斩成了两段,旋即散发出一股诱人的香。我追求这种香,似乎也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人是具有动物性的,格外爱这些草木滋味。

另一是在草被熬煮的时候。我的父亲是一位中医,小时候,我常常爱在他的中药橱边转悠,可以闻到与众不同的草木香味,就好像这些香味纠缠在一起,我置身其中,可以免除疾病的侵扰一样。遇到病人前来抓药,父亲把那些或叶、或花、或根、或果的中药材用纱布包起来,放到砂锅内熬煮,满屋子的中药香。在滚沸的高温作用下,我觉得这样才能彻彻底底地闻到草木的香味。

秋天到了,草木走向成熟。似一个男孩走向青年,一个女人发育完善。旧时,在乡间,我喜欢睡在小溪边的草甸子上,一边看蓝天白云,一边嚼草根,我觉得,这简直是神仙般的日子。小时候,身小力薄的我干不了农活,放羊是我唯一的活,我把羊拴在溪边的小树上,确保它们只吃草,不会啃食庄稼,我就往地上一躺,看着羊羔吃奶,母羊反刍,我呢,则效仿羊的样子,去尝一尝草根。

羊吃草,在我看来,简直是一件艺术。用舌头把草揽到嘴里,嚓嚓而食,羊毛洁白似雪,羊的嘴唇粉红似桃,青草如翡翠一样耐看,整幅画面简直太有感觉了。

草木的根深深扎进土地,通过叶面来进行光合作用,它是最能吸纳天地灵气的。所以,维生素多蕴含在很多青草当中,牛羊通过青草来摄取营养,我们再通过牛羊的肉来摄取营养,然后,牛羊和人的粪便又可作为肥料给青草带去营养。这个循环看起来有些吊诡,实际上,又是多么巧妙的一个轮回。

青草,在这样的一个轮回中,无疑扮演了“双面人生”。成全人畜,又替人畜打扫垃圾,还这个世界天蓝水碧,它们的一生近乎伟大。

我有一位诗人朋友,他有种奇怪的感觉,每次在城市居住久了,吃得大鱼大肉,诗性会逐渐泯灭,会写不出东西,这个时候,他都会到山区的寺院里,找一处周遭长满茂密树木的禅房来住,日日食蔬,这样,就能诗性重返。他说,他获奖最多的诗作,一般都是寺院里的那些草木和蔬菜给予的。

——这是何其美妙的草木恩典!

有时候,我实在羡慕那些古人,居住的全部是木材架构的房子,戴的帽子是斗笠,披的是蓑衣,穿的是木屐或草鞋,这样,才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潇洒。现如今,你披着满是塑料味道的雨衣,穿着不透气的胶鞋,能“任平生”吗?

我不是过激。只是想表达,人一亲近草木,就滋生了健康,就培育了高雅,就构建了和谐。草木的恩典,也许是它们自己都不知晓的义举,但,一岁一枯荣,它们一直在照做。也多亏了草木的这份坚守,这种任性,才让我们有机会——食草,刷新自己;闻香,愉悦心智;观色,养眼醒神。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草木在被碾压或拦腰斩断时会散发出奇特的香,这种香有一种用生命换来的美。
B.文中关于羊吃草的描写,色彩鲜明,用词精准,比喻形象,具有一种艺术美。
C.作者借古人亲近自然草木,拥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情怀,抨击今人远离自然。
D.全文运用了描写、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由实而虚逐步揭示了草木恩典的内涵。
【小题2】文章是以“草木”为核心谋篇布局的。请简要说明。
【小题3】结合全文,说说“草木恩典”的具体内涵。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产生核心观念的反归纳法的思维方式

孔子是针对现实之痛,提出他的礼学优先的理论的,实在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因社会上礼的流失而强调理论上礼的尊严,直指社会之痛开药方。这就是精神创造,注重“病灶效应”的反归纳法的思维方式。

基于这种辨证施治的实践精神,孔子的一些核心思想往往切中当时中国的病根,创造性地突出和强调一批关键词,将之注入历史过程的潜流之中,发挥着对社会病灶进行疏导和疗治的功能,推动社会由乱归治,不同程度地获得了重新健全发展的文化力量。其中,包括仁、礼这类儒学关键理念,概莫能外。

首先,我们来考察“仁”的理念。“仁”是儒家的核心理念,向来没有疑义。在强调“仁”的重要价值时,孔子把“仁”看得比生命还重要,认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就把“仁”升华为一种坚强不屈的意志,他的弟子将此化为一种气节,如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可见“仁”是孔门道脉相传的一条脉络。

有意思的是,孔子重“仁”,却没有给仁下一个明确的界定。所以导致《论语·子罕篇》一开头就说:“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这实在使得历代颇有些解经者大惑不解:一部《论语》20篇中,有16篇用了109个仁字,怎么还将仁列入“罕言”之列呢?这主要要弄清楚“言”字的意义。言、语两个字意义相通,但对比着讲的时候,意义又存在着微妙的差别。《论语》中孔子虽然反复谈论仁,但那多是回答弟子和他人的提问,以及进行论辩的话,自己作为一个命题首先发端,并且正面做出界定,就非常少见,因此只能说是“罕言”。这从哲学思辨的角度看来,难免会造成“仁”这个概念的边界模糊;但它也潜伏着一个好处,使仁的内涵和历史适应性留有不少弹性,以及可解释的余地。当仁解释为“把人当人来对待”,而且与“爱人”,与“泛爱众而亲仁”联系起来的时候,它就可以超越时代的阻隔,进入现代社会的道德价值体系之中。

礼是儒家学说的基础和法度,在十三经中有三《礼》,由此可见其互相阐释、互相补充的庞大体系。礼学体系的最终关切,还是以礼治国、以礼施政。政与刑,是通常的治国术,而在孔子心目中,德与礼是更得人心、更高级的治国术。因为“为政以德”,孔子是看得很高的,说是“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将礼与德并举而置于政与刑之上,这就是孔子的政治观。因此,孔子教弟子执礼,也就是为从政准备人才。

孔子为何如此强调正名,强调礼乐,并不是由于当时的政治名正言顺,礼乐雍容,而是到处存在着僭名越制,礼坏乐崩。曾有孔门后学说过:“有国者不可不学《春秋》……《春秋》,国之鉴也。《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甚众。”孔子作《春秋》所提供的此类鉴戒,从历史事例上展示了礼坏乐崩造成的严重政治效果。

【小题1】下列关于“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的“仁”的思想能切中当时中国的病根,是直指社会之痛而开的药方,它在社会重新获得健全发展的文化力量中发挥了作用。
B.“仁”作为儒家的核心理念,孔子把它升华为一种坚强不屈的意志,并把它作为孔门道脉相传的一条脉络。
C.孔子虽然没有给“仁”下过明确的定义,但在客观上使仁的内涵和历史适应性留有不少弹性和可解释的余地。
D.“仁”可以借助具有现代意义的解释来超越时代的阻隔,进入现代社会的道德体系之中。
【小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孔子的一些核心思想是针对现实之痛提出的,富有实践精神,发挥着对社会病灶进行疏导和疗治的功能,能够推动社会由乱归治。
B.“仁”是孔门道脉相传的一条脉络。所以,要考察“仁的理念,离不开考察孔子及其弟子对“仁”的理解。
C.《论语》中的孔子反复谈论仁,但那多是回答弟子和他人的提问以及进行论辩的话,他自己没有首先发端、正面谈“仁”。
D.孔子的政治观是将礼与德并举而置于政与刑之上,因为孔子认为德与礼是更得人心、更高级的治国术。
【小题3】下列对原文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的一些核心思想能够切中当时的中国病根,是由于孔子具有辩证施治的实践精神。
B.作为儒家学说的基础和法度的礼,在十三经中已形成互相阐释、互相补充的庞大体系,所以礼学体系的最终关切是以礼治国、以礼施政。
C.我们理解《论语•子罕篇》开头里的“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关键要清楚“言”的意义。
D.作者引孔门后学所说的话,主要是为了说明孔子强调礼乐的原因,以及《春秋》给人们提供的历史鉴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