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永不甘于平庸的精神和魅力
——冯其庸的文化和学术人生
“昔日之我即今日之我也,昔日之牧童耕夫,今日之学界野马微尘,皆一也。”冯其庸曾经这样自况。这个豁达从容、不知“老之将至”的人,从不向命运低头,一生颠簸辗转,而这一次终于没能抵过时间的催促,飘然而去白云之外,留下说不尽的书生意气。
很难用学界的单一范畴去定义这位老书生。文学家?红学家?书法家?画家?戏曲学家?考古学家?冯老自称“其庸”,然而他所涉猎的学术范围,已然大大超出常人的范围,实在“不庸”。他致力于文化和学术的一生,留给世人的也是永不甘于平庸的精神和魅力。
“心里特别难受,尽管有思想准备,但是当这一天真的来临,依然打击沉重,缓不过来。”知道冯先生去世的消息,叶君远情绪低落。叶君远是1979年冯其庸带的第一批3位研究生之一,师徒交往38年。他还曾写过《冯其庸传》,为先生整理年谱。“冯先生一生是为了学术而生的,他非常勤奋,在读书、教学的时候,他所在宿舍的灯总是全校最晚熄灭的。先生写文章有个习惯,总是在文末写上完稿时间,于是,我们在翻阅他的文集的时候,可以看到他每每深夜才搁笔。他一生的巨大成就和他过人的勤奋是分不开的。”
在学术研究上,冯其庸讲究实地考察和书本相互印证。书破万卷,路行万里。“冯先生在读《史记》的时候,对项羽乌江自刎的情节存疑,于是他几次去安徽定远、乌江实地考察,写出了《项羽不死于乌江考》。读《三藏法师传》的时候,先生对玄奘归国的路径存疑,于是他76岁再登高原,成功找到玄奘取经东归的入境处。他是这么做的,也是这么告诫学生的。”叶君远说。
叶君远回忆:“他编辑《历代文选》的时候,有一些助手做注释工作。一位年轻的助手由于感情生活起了波澜,注释有些草率。冯先生审校之后马上把他叫到办公室批评教育,帮助他改正问题。对于领导干部,他也没有网开一面。曾经有一位领导想要报评副教授,冯先生作为系主任,他的签字至关重要,然而,冯先生就是不签。后来人事部门领导亲自和他谈话,劝他宽限,他无奈之下签了字,却马上补签一句‘我不同意’。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冯先生回家乡探亲,无锡本是鱼米之乡,那时却‘民多乏食,民有饥色’。他回北京后写了《回乡见闻》并发表,在那个时代,这是需要勇气的。”
对于学界后辈,尤其是来自贫寒家庭的学子,他总是关怀备至。著名作家二月河,以前曾是红学爱好者,他早年寄给冯其庸一篇自己的红学论文。冯先生回信说:“你文笔好,试着写写历史小说。”二月河受到鼓励,写出了《康熙大帝》,并第一时间寄给冯其庸先生。“冯其庸先生连夜看了这部小说,读完后连声赞赏,并帮助二月河联系出版社出版。”叶君远说,“知名工笔画家谭凤嬛、雕塑家纪峰等,都出自冯先生门下,受冯先生教益。”
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设立国学院。冯其庸受聘成为首任院长,首先为国学院设计了最基本的规范。他还提出了“大国学”的概念,国学院成立后,他和季羡林先生一同建言,倡议建立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从事中国西部文化历史语言民俗艺术方面的研究,以应国家不时之需。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冯其庸的自况开篇,既向我们交代了冯其庸先生的豁达从容的性格特征,同时在结构上也与文章结尾相呼应。
B.冯其庸做学问从来不马虎,读《三藏法师传》时,他对玄奘归国的路径存疑,于是耄耋之年的他仍然登上高原求证。
C.冯其庸之所以给自己起名为“其庸”,是因为他认为自己一生应该致力于文化和学术,要留给世人永不甘于平庸的精神。
D.在冯其庸的鼓励之下,二月河写出了红学论文,并动笔写《康熙大帝》,冯其庸还帮助二月河出版了《康熙大帝》这部小说。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叶君远作为冯其庸带的第一批研究生之一,与冯其庸的师徒情谊深厚,得知冯先生去世的消息之后,尽管已有心理准备,但他还是一时无法接受。
B.冯其庸在审校《历代文选》的时候,有位年轻助手因为感情生活上的问题做注释有些草率,当即被冯其庸批评教育了一番,这体现了冯其庸的不近人情。
C.曾经有一位领导想要报评副教授,作为系主任,冯其庸一开始并不想签字同意,但最终还是在人事部门领导的劝说下同意了。
D.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成立后,冯其庸作为首任院长,为国学院设计了最基本的规范,还倡议建立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
E. 本文多处引用冯其庸先生的学生叶君远的话,目的在于以他人的视角向读者全面地介绍冯其庸,同时凸显了文章的真实性。
【小题3】冯其庸先生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9-02 10:01: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二
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国文化的整体性、综合性呈现,完美地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表达出“天人合一”的理念。比如,传统建筑屋顶上的瓦块,排成一道一道的沟,有利于雨水沿着凹槽流下来,最下端还有一个称为“滴水”的瓦,目的是收集雨水,让它成帘幕状滴到地上。这一连串的接雨、导雨、排雨过程,就是一种顺应自然的设计。
有人认为,中国建筑是木造结构的,没有西方砖石结构的建筑牢固耐用。但是木造结构的建筑,有无法替代的作用和妙处。如建筑中的梁架,用的是可以略有变形的直角榫头式屋架,这有别于西方的铁桥式屋架。木造结构屋架在地震来临时,会随之摇动,因为具有弹性结构的特征,不但可以承受较大的荷载,而且在地震荷载下通过变形抵消一定的地震能量,从而减小地震响应。陕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及蓟县独乐寺观音阁,都是超过千年的木造建筑,不知历经多少自然灾变,依旧屹立于世,这种优异的弹性结构功不可没。中国古代建筑的美感,也是颇为独特的。传统建筑的韵律、力量、协调是曲线所赋予的。如中国建筑中随处可见的曲线美,就深得大自然中花草树木、飞禽走兽等的生命神韵。
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建筑,都和地质地理、生态环境有着紧密联系。中国幅员辽阔,各地风土人情、生活习性各存在差异,于是建筑的形态也是  A 。从外观上讲,北方建筑显得厚重朴拙,南方则轻巧细致。另外,中国位居北半球,坐北朝南是人们最喜欢的方位,因为背可以挡北风,面可向温和的南风。平常人家的门前,对联上写“向阳门第春常在”就是此意。
不同建筑,其主材各不相同。中国人在建筑过程中,善于   B 。北方的黄土高原,人
们直接在山体上开挖窑洞,这种民居不仅冬暖夏凉,还牢固耐用,成为中国民居中的独特风景。在窑洞建筑中,山西平陆有一种窑洞则是下沉式的。在平地上往下挖方洞,作为庭院;再于四壁凿出半圆形山洞,作为房间;其入口处由斜坡式隧道连成,因而从平地上是见不到房屋的。福建和广东盛产优质石材,建筑除了台基柱用石头外,连墙垛也是石块,甚至屋顶下的斗拱也用石雕。而在我国西南地区,森林资源丰富,当地多使用一种被称为“井干式结构”的筑墙法,将木材一根一根平行叠起来,两面墙呈九十度交叉,在墙角可以看到凸出来的每根木材的断面。广大南方地区的建筑结构,多用“插拱式”或者“穿斗式”,正是基于木材资源丰富之故。
中国传统建筑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彰显出古人高超的生态智慧。独具特色的中国古建筑,不仅是我们民族的瑰宝,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骄傲。
(取材于陈华文《探究建筑里古人的生态智慧》)
【小题1】根据材料二,在文中A、B两处的横线上分别填写恰当的成语。
【小题2】请指出材料二第二段中与该段主要意思联系不紧密的一组句子,并提出修改建议。
【小题3】材料一第一段与材料二第二段在说明中国建筑的结构时,它们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小题4】《边城》中描写的茶峒“吊脚楼”,与材料二所介绍的中国传统建筑的哪一特点相吻合?
茶峒地方凭水依山筑城,近山的一面,城墙如一条长蛇,缘山爬去。临水一面则在城外河边留出余地设码头,湾泊小小篷船。……贯串各个码头有一条河街,人家房子多一半着陆,一半在水,因为余地有限,那些房子莫不设吊脚楼。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迷津处一片蒹葭

①“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305 篇,最爱就是这首《蒹葭》。蒹葭二字似乎天生就是给诗歌作题目的,在纸上写,耳边听,嘴中念,心里想,都那么美,那么可思而不可言。这两个带草头的汉字也特别像身段娇好的美人,还带着那么点山野气,露水味儿。

②《蒹葭》是那种很彻底也很孤绝的诗,“诗无达诂”、“诗不可译”之类的话仿佛是为这类诗量身定做的。谓予不信,可试着改动或删除它一个字,你会发现,一整首诗都会喊 “疼”!这样的诗注定是一个谜,公然挑战我们的情商和智力。古往今来,对这诗的解读早已成为一大悬案。譬如《毛诗序》认为这诗是讥刺秦襄公“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也”。《诗本义》的解释更有趣:“所谓伊人者,斥襄公也,谓彼襄公如水旁之人不知所适,欲逆 流而上则道远而不能达;欲顺流而下则不免困于水中,以兴襄公虽得进列诸侯而不知所为, 欲慕中国之礼义,既邈不能及;退循其归,则不免为夷狄也。”“美刺”的传统固然肇端于《诗经》,然诗歌的本义一旦被坐实,赏读的趣味便要减半。还是朱熹老夫子聪明,他在《诗集传》里说:“所谓彼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然不知其何所指也。”闲闲一笔,不仅消解了上述诠释的权威性,也给《蒹葭》的多元解读另辟了一条蹊径。

③蒹葭,是长在水边的芦苇。芦花色白,何况一大早还打上了一层如霜的白露!想象里,那长满蒹葭的水边该是一处野渡吧,没有板桥,没有扁舟,当然也没有鸬鹚,隐隐约约的雾,在水一方的人,如真似幻,扑朔迷离。那是一片亘古的迷津,在汉字里疯长了几千年的芦苇 摇着头,逗引着那些“会思想的芦苇”纷纷加入这场“猜谜游戏”。

④上文学史课,每次讲到《蒹葭》,不免要问:“这是一首什么诗?”学生多半以“爱情诗”对之,殊不知古人眼里,爱情的地位远不如他们所想的那么大。不过读到一个“情”字也很了不起,应予肯定。然如果是写爱情,那也不是两情相悦,而是单相思。诗人和他的对象“伊人”实在离得太远,“在水一方”说的就是“距离”。而且,两个端点之间并非一条直线,而是——水,阻挡牛郎织女的银河不也是另一种“水”么?窃谓诗的美感一多半便是缘于这“距离”的营造。如果“伊人”近在眼前,唾手可得,真的还能兴起美感和追求的冲动么?写“距离”只是第一层。接下来的“溯洄从之,道阻且长”,则是写求索过程的艰难,惟其艰难才乐此不疲。“过程”的终点是“结果”,可一旦有了“结果”,会怎样?加缪的“西西弗斯神话”,其所有的悲壮和崇高正来自于石头推到山顶又会落下来。“宛在水中央”的“宛”字极妙,不仅渲染了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朦胧意境,也附带让这“结果”永远地悬置起来,成了钱钟书所谓“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结果”的未知既是一种缺憾,同时又何尝不是一种无言的美丽?

⑤进而想,这难道仅仅是写爱情吗?理想的追求又何尝不是如此?捷克小说家米兰·昆德拉所谓“生活在别处”,宗教所谓“彼岸世界”,这些对人生“此在”困境、“彼岸”虚无的一种哲学表述,亦可作如是观。从这个意义上说,《蒹葭》不仅写了景,抒了情,还言了理。要说“朦胧”,这大概是中国最早的朦胧诗吧。

⑥我想,中国人应该会背这首美感和哲思兼善的《蒹葭》,将这首诗刻录在大脑的硬盘里,就是出国了也不会走失,情绪低落时吟哦一遍,灰暗的天空说不准就会明亮起来。因为这是地道的母语,也是我们民族的徽标,文化的基因和灵魂的胎记。

(全文有删减)

【小题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根据内容的不同可分为 三部分,主要表现手法是
【小题2】在第①段中,作者说 “蒹葭二字似乎天生就是给诗歌作题目的”,这是因为
【小题3】请结合文本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③段划线句子。
【小题4】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A.第②段“诗不可译”是说诗歌没有确切的解释,不同读者对同一作品往往有不同的理解。
B.《毛诗序》和《诗本义》对《蒹葭》有不同的理解,但都属“美刺”的解读方法。
C.朱熹否定了《毛诗序》和《诗本义》的解读,对《诗经》的研究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D.作者眼里《蒹葭》可以解读为爱情诗,也可以理解为对理想的追求。
E.第⑤段说《蒹葭》“大概是中国最早的朦胧诗”,这“朦胧”包括意境和情理的朦胧。
F.最后一段在分析《蒹葭》的景、情、理的基础上,指出了它在民族文化中的价值和意义。
【小题5】作者在第④段中从“距离”与“过程”两方面阐发了《蒹葭》的美感,这美感具体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情动枫杏林
今年的秋天似乎走得快些,眨眼儿天就凉了。天凉,树叶的色变得快,叶子干得快,掉得也快。裸露的大地,深浅不一地展现着土黄、褐黄、黑黄。上面点缀着荒草、茬梗,静悄悄的。秋风起了,在旷野上无遮拦地刮着,卷起的黄烟在地垄上回旋,枯枝败叶天上地下地碰撞。看得见,地皮上匍匐着的最后的星点绿意,已经发黑定形了,又一阵风刮来,吹崩了角质草芥,绒绒的籽絮瞬时飘散,荡起了一溜白雾。
一条乡间小路静静地向前延伸,忙碌的时候,这里人声鼎沸,田野的收获,顺着这条小路一直延伸到各个主人家。四轱辘、三轱辘的农用车,俩轱辘的畜力车来来往往,摩托车、自行车、电动车以及很少见的手推车全都亮相,车辙蹄印儿乱七八糟,小路上尘土飞飞扬扬。而今,小路又恢复了平静,几场秋雨下来,路面板结了,有积水的小坑,有龟裂的痕迹,车辙蹄印儿就像模具,清晰地印在小路上。
这条小路令人流连,因为,路的两边全是枫树。枫叶已经全都红了,站在远处望去,一溜红霞,走近路口看去,俨然火帘。小路,挑着火帘前行,视野由宽变窄,渐渐地尖了,织成了纯红色。路上,喧嚣不再,红叶轻铺,零星的一层。秋风瑟来,霎时密匝匝飘下了许多叶子,层叠着无序地躺在地上,阳光照在上面,红得有些晃眼。捡起一片红叶打量,正反面有别,叶片的筋络清晰:早落的,有些干挺;新落的,泛着柔和。浅红、黄红、深红、黑红,还有的红中带着一丝绿意。
这片枫林是一位下乡的知青栽的。他下乡的时候父母就已经不在了,可他眷恋着长着红叶的城市,用挣工分得来的血汗钱,从大老远的城里买来了树苗,栽在了这个少见枫树的地方。
枫树的外侧全是杏林。杏树的叶子比起枫叶来,虽说不上红得灿烂,但也有殊途同归之妙。枫树高,杏树低,枫树成行,杏树成片,红得有主次,杏林拱枫林,红红相比映,如果说杏林是燃烧的火场,那么枫林就是火场中高昂的炽热火炬。看着满地的红叶,品味这自然的零落,嗅闻这原始的气息,不由得蹲下身来,虔诚地堆起了叶冢。红叶在手里轻轻滑动,凉凉的,软硬相伴,有声无声,又一个叶冢堆起。红叶还在飘落,树杈越发裸露,平地秋风,红叶识相地赶路,走进地垄,躺进低洼,叶冢低了,散了。
今年的初雪来得早。在印象里似乎十来年没有这样早了,很大的雪片下了一阵儿,继而换成了雪糁,最后变成了冻雨。瞬间洁白,瞬间又释,马路是黑的,花圃是白的,树木的枝杈是白的,看来,第一场雪初恋时亲吻的还是自然的土地,有生命的花木。
雪,还在飘着,飘得人心旷神怡,我已经走进了那片枫林,还想看看枫林的模样。枫林秃了,杏林也秃了,地上洁白,枝杈凝霜,冻雨大了,地上的落叶由白变红了,悄悄窥视着我。一片回归的林木,一片赤裸的树林,涌起了轮回的沧桑。明明看见雪白的枝头还翘着几片红叶,很招摇,真的很招摇。不由想起了枫树的红叶,想起了杏子的金黄,想起了熙攘的田间小路,但面前是薄薄的一层洁白,惹人心动的洁白。
树枝晃动,风带寒意,四野静谧。
枫林尽头靠近山坡的地方,静静地躺着一座孤坟,那位知青在一次打井的时候,因井壁坍塌遇难了,他永远留在了自己思念的枫林旁。一声轻轻的呼唤,一个深深的鞠躬,一片奉上的红叶,一串脚印在枫林中的小路上延伸。
人生不论长短,有意义才能被人记住。
(有删改)
结合全文内容,探究文章所包含的深刻意蕴。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5G的意义并不仅仅局限于“面向2020的移动通信技术”。毫无疑问,5G是推动新一轮数字变革的最重要角色。

5G的出现,让物联网真正成为可能;另一方面,也只有5G网络,才能承载物联网产生的庞大无比的井喷式网络流量和在同一瞬间产生的海量网络请求。可以看到,5G将成为实现网络世界和物理世界的重要纽带,它首先将使前几年兴起的物联网概念真正成为现实,可穿戴智能终端、车联网终端以及各类大大小小的智能终端,都将连上这张物联网。在这种连接的基础上,新的应用比如实时视频分享、随时随地云接入、虛拟现实等都将成为现实,整个社会的信息化将更加深入、彻底。

当然,人们在憧憬5G的同时,还必须面对诸如流量费用和网络安全等问题。便宜的流量资费无疑是使用5G服务的必要前提,否则再高的网速也只能让人望洋兴叹。因此,网络运营商必须切实“提速、降费”,以适应5G时代的发展。5G在满足人们移动网絡海量教据的需求、为用户带来丰富服务的冋时,对数据隐私和安全保护的要求也显著提高。

(摘编自《人民日报》余建斌《5G撬动新一轮数字变革》)

材料二

日前,在福州长乐区的中国联通东南研究院内,主刀医生坐在机器人前,通过实时传送的高清视频画面,利用5G技术操纵机器人的机械臂,远程控制手术钳和电刀,为位于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中的一只小猪,切除了一片肝小叶。整个手术持续了近1个小时,手术创面整齐,全程出血量极少。这只小猪在手术完成半小时后,逐渐从麻醉中苏醒,各项生命体征保持稳定,手术宣告成功。

据了解,这台手术两地相距约50公里。手术的成功实施,标志着全球首例在5G环境下进行的远程外科手术测试取得圆满成功,为今后5G远程外科手术的临床应用创造了条件。

5G技术低延时的优势,与手术机器人相结合,可以实现信号实时互联互通,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给远程手术提供了可能。此次手术的成功,说明了5G技术在远程医疗上是完全可行的。

(摘编自《光明日报》《福建成功实施全球首例56远程外科手术》

材料三:

显然,5G网络会比4G快得多。在实际应用中,一部5G手机配合上5G网络环境,网速可达4G的9至20倍。

但也不是所有人都会因5G而兴奋不已。这一新标准之所以能够提升速度,是因为需要占用毫米波频段。这一宽广的无线电频段目前并没有得到有效利用——这是因为毫米波极难使用,非常复杂,非常棘手。

这个频段的频率要比现有的手机网络频段高得多(你的WiFi使用的是2.4G或5.8G频段,而毫米波使用的是24G以上的频段)。这意味着它能提供前所未有的速度,但也要接受覆盖范围的损失。毫米波基站只有150米的覆盖范围,这就是说网络服务商不仅需要升级现有的收发设备(小型基站),还需要安装更多的基站。因此,只有那些人口密集的大城市才能充分享受毫米波支持下5G带来的超高速快感。

但是5G这列快车已经无法减邈,未来的某一天,我们可以和自已的孙子讲起视频网站时常延迟卡顿的往事,把这当成怀旧的笑谈。而这,都要归功于今天的工程师和他们的毫米波。

(摘编自《光明日报》戴维·波格《5G会带来什么》)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5G作为“面向2020的移动通信技术”,它的运用将使诸如实时视频分享、随时随地云接入、虚拟现实等成为现实,社会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将会推行得更好。
B.高网速是以高流量为前提的,而且网络的资费是按流量计算的,那么高流量就意味着高额资费,为了5G的发展,广大用户将迫使网络服务商降费。
C.利用信号实时互联互通和5G技术与手术机器人的结合,医生可以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对手术进行远程控制,此次为小猪手术的成功说明其可行性。
D.利用毫米波频段的特性,工程师们通过不懈的努力,可以使未来的人们体会到5G网络的超高速快感,而诸如视频网站延迟卡顿的现象也将成为历史。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利用5G网络技术,物联网将可能真正实现,人们通过各类智能终端将网络世界与物理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将极大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B.5G网络尽管将推动新一轮的数字变革,但是也将给数据隐私和安全保护带来新的挑战,因此必须同时构建适应5G时代需求的网络安全体系。
C.5G远程外科手术的成功意味着运用5G技术,医生将来还可能实现远程查房、远程B超等,这可能让优质医疗资源能迅速影响到偏远地区。
D.网络频段越高,基站覆盖的范围越小,要保证利用24G频段以上毫米波的5G网络的速度,服务商就需要升级现有的基站和安装更多的基站。
【小题3】5G网络有哪三大主要特征?请结合三则材料内容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15秒的音乐视频所形成的娱乐速食性,并不构成人们批评抖音的绝对理由,抖音的15秒选择与当下什么都注重快速的追求是一致的。短短几十年,人类在技术上拥有了比此前成百上千年更多的突破。从秒拍、美拍到抖音,只是科技发展的自然走向,而抖音也是一款并不比其他产品更独特的消遣载体。那么,在讨论抖音的时候,我们应该讨论什么?

无疑,抖音的用户极易从软件使用中获得快乐,“停不下来”是许多青少年共同的反应。这种心理并非是简单地满足于消磨时间。针对某一特定对象,获取时间的短暂有时会给人造成一种错觉,以为在“体量/时间=效率”的公式推导下,耗费时间越短一定收获越多,那一瞬间对快乐的感受也最浓烈。自然地,“看抖音视频——快乐”形成了奇妙的因果联系,而15秒的超速获取就成了打开大众快乐心情世界的超短密码。这样的交换划算吗?看起来似乎毋庸置疑。

然而,我们无法否认的一个事实是,无数个15秒的叠加恰恰成了杀死时间的利器,高速和短暂为我们织出了21世纪最大的陷阱。这也是2018年4月抖音视频正式上线“反沉迷系统”的根本原因。无论是90分钟的时间提示功能,还是单日2小时的时间锁功能,其共同指向的都是用户在这款产品上消耗了自己大量的时间。越来越多的人表示,关闭软件之后会产生巨大的空虚感。这种反应,正好说明快乐感觉的延续需要更大的时间成本,真正的乐趣究竟是瞬时的陶醉还是应当以它在现实生活中的延伸时长及深度为衡量标准?对现代人来说这是一个难题。

网络时代,人们对快乐的理解更趋多元,“发笑”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和有效的标准,很少再有人认同哲学上“所有快乐中最伟大的快乐存在于对真理的沉思之中”的说法。同样都是对对象的迷恋,从表面上来看,我们对抖音的追捧似乎和法国哲学家卢梭提到的那种“消遣”无异:“……让我沉浸其间,甚至没有时间去遐想。我那么迷恋,近乎精神失常,以至自己想起来都要发笑。然而我兴致并未稍减,因为在这样的境况中,我只会无拘无束地听从我的喜好。”无拘无束地满足自我大概是人类最一致的理想了,但某种喜好为何吸引我?我们缺少的恰恰是能够告诉自己这一点的理智。

人们对喜好的培养无法建立在外界环境的强制之上。通过抹杀、取消娱乐产品的方式控制普通用户的兴趣必然行不通。已经开始走向成年的“00”后们,本就生在一个娱乐的时代,更不用提无数的娱乐软件、平台是如何通过变现在普通用户身上实现了巨富的梦想。而这种单向商业价值只会促使更多的商家投入到相似产品的开发中。我们理性地认识抖音,不代表全盘否定或者断然拒绝,而是要实现抖音或者其他无数个同类产品价值的转化。如今的抖音15秒也在不断尝试和真实的生活增加联系,有时间限度的“展示”功能在一部分人那里成了宣传品牌的重要途径,如取得巨大轰动的“西安城市名片”正是利用抖音进行的一次正向创意。

从实践的角度说,今天的人们在科技与自我之间呈现出了迷失的状态。当人类无法抗拒技术的魅力或牵引时,我们起码应当选择更有益的态度,来思考如何利用技术为自己的生活创造价值。

(摘编自吴卉《抖音的时间成本与大众的快乐密码》)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抖音和其他网络娱乐产品一样,是一种消遣载体,它让用户极易从使用中获得快乐。
B.针对用户在抖音上消耗了自己大量的时间,抖音视频已经正式上线“反沉迷系统”。
C.今天的人们对快乐虽然有着多元的理解,但都比不上存在于对真理的沉思之中的快乐。
D.现实中,我们无法通过抹杀、取消娱乐产品的方式来控制用户对抖音视频的喜好。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否定了用娱乐速食性来批评抖音的说法,同时提出如何看待抖音的问题。
B.文章引用法国哲学家卢梭的话旨在论证人们在对对象的迷恋时要保持一定的理性。
C.文章用“西安城市名片”事例论述抖音在增强与真实生活相联系的方面有了积极尝试。
D.文末指出人们当下的迷失状态,提醒人们用有益的态度去思考科技为生活创造价值。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抖音里15秒的视频可以让人们用超短时间达到收获强烈快感的目的,这种交易划算。
B.抖音视频满足了我们无拘无束地满足自我的需求,与卢梭提到的那种“消遣”是一样的。
C.关闭抖音视频后会产生巨大的空虚感,这说明抖音视频只是瞬时的陶醉,并不值得拥有。
D.越来越多的商家投入到抖音相似产品的开发的原因是他们看到了其中存在的商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