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永不甘于平庸的精神和魅力
——冯其庸的文化和学术人生
“昔日之我即今日之我也,昔日之牧童耕夫,今日之学界野马微尘,皆一也。”冯其庸曾经这样自况。这个豁达从容、不知“老之将至”的人,从不向命运低头,一生颠簸辗转,而这一次终于没能抵过时间的催促,飘然而去白云之外,留下说不尽的书生意气。
很难用学界的单一范畴去定义这位老书生。文学家?红学家?书法家?画家?戏曲学家?考古学家?冯老自称“其庸”,然而他所涉猎的学术范围,已然大大超出常人的范围,实在“不庸”。他致力于文化和学术的一生,留给世人的也是永不甘于平庸的精神和魅力。
“心里特别难受,尽管有思想准备,但是当这一天真的来临,依然打击沉重,缓不过来。”知道冯先生去世的消息,叶君远情绪低落。叶君远是1979年冯其庸带的第一批3位研究生之一,师徒交往38年。他还曾写过《冯其庸传》,为先生整理年谱。“冯先生一生是为了学术而生的,他非常勤奋,在读书、教学的时候,他所在宿舍的灯总是全校最晚熄灭的。先生写文章有个习惯,总是在文末写上完稿时间,于是,我们在翻阅他的文集的时候,可以看到他每每深夜才搁笔。他一生的巨大成就和他过人的勤奋是分不开的。”
在学术研究上,冯其庸讲究实地考察和书本相互印证。书破万卷,路行万里。“冯先生在读《史记》的时候,对项羽乌江自刎的情节存疑,于是他几次去安徽定远、乌江实地考察,写出了《项羽不死于乌江考》。读《三藏法师传》的时候,先生对玄奘归国的路径存疑,于是他76岁再登高原,成功找到玄奘取经东归的入境处。他是这么做的,也是这么告诫学生的。”叶君远说。
叶君远回忆:“他编辑《历代文选》的时候,有一些助手做注释工作。一位年轻的助手由于感情生活起了波澜,注释有些草率。冯先生审校之后马上把他叫到办公室批评教育,帮助他改正问题。对于领导干部,他也没有网开一面。曾经有一位领导想要报评副教授,冯先生作为系主任,他的签字至关重要,然而,冯先生就是不签。后来人事部门领导亲自和他谈话,劝他宽限,他无奈之下签了字,却马上补签一句‘我不同意’。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冯先生回家乡探亲,无锡本是鱼米之乡,那时却‘民多乏食,民有饥色’。他回北京后写了《回乡见闻》并发表,在那个时代,这是需要勇气的。”
对于学界后辈,尤其是来自贫寒家庭的学子,他总是关怀备至。著名作家二月河,以前曾是红学爱好者,他早年寄给冯其庸一篇自己的红学论文。冯先生回信说:“你文笔好,试着写写历史小说。”二月河受到鼓励,写出了《康熙大帝》,并第一时间寄给冯其庸先生。“冯其庸先生连夜看了这部小说,读完后连声赞赏,并帮助二月河联系出版社出版。”叶君远说,“知名工笔画家谭凤嬛、雕塑家纪峰等,都出自冯先生门下,受冯先生教益。”
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设立国学院。冯其庸受聘成为首任院长,首先为国学院设计了最基本的规范。他还提出了“大国学”的概念,国学院成立后,他和季羡林先生一同建言,倡议建立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从事中国西部文化历史语言民俗艺术方面的研究,以应国家不时之需。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冯其庸的自况开篇,既向我们交代了冯其庸先生的豁达从容的性格特征,同时在结构上也与文章结尾相呼应。
B.冯其庸做学问从来不马虎,读《三藏法师传》时,他对玄奘归国的路径存疑,于是耄耋之年的他仍然登上高原求证。
C.冯其庸之所以给自己起名为“其庸”,是因为他认为自己一生应该致力于文化和学术,要留给世人永不甘于平庸的精神。
D.在冯其庸的鼓励之下,二月河写出了红学论文,并动笔写《康熙大帝》,冯其庸还帮助二月河出版了《康熙大帝》这部小说。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叶君远作为冯其庸带的第一批研究生之一,与冯其庸的师徒情谊深厚,得知冯先生去世的消息之后,尽管已有心理准备,但他还是一时无法接受。
B.冯其庸在审校《历代文选》的时候,有位年轻助手因为感情生活上的问题做注释有些草率,当即被冯其庸批评教育了一番,这体现了冯其庸的不近人情。
C.曾经有一位领导想要报评副教授,作为系主任,冯其庸一开始并不想签字同意,但最终还是在人事部门领导的劝说下同意了。
D.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成立后,冯其庸作为首任院长,为国学院设计了最基本的规范,还倡议建立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
E. 本文多处引用冯其庸先生的学生叶君远的话,目的在于以他人的视角向读者全面地介绍冯其庸,同时凸显了文章的真实性。
【小题3】冯其庸先生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9-02 10:01: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据游戏咨询机构伽马数据估计,2017年第一季度,《王者荣耀》取得了55-60亿元的收入,估计占整个手游市场收入的20%左右。与市场上巨大成功相伴而来的,是社会上的争议不断。小学生沉迷游戏后刷爆家长的银行卡之类的新闻不断出现。在社会关注之下,7月4日,《王者荣耀》“防沉迷系统”上线。系统推出当天,港股收盘时,腾讯股价下跌4.13%,市值蒸发151亿美元。
《王者荣耀》的防沉迷系统,被众多媒体称为“史上最严防沉迷措施”。目前,各大网络游戏厂商都制定了相似的防沉迷系统规则。
厂商
实名认证规定
防沉迷系统基本原则
网易
暴雪
(1)创建游戏通行证必须输入本人真实姓名和身份证号码。
(2)未满18岁纳入防沉迷系统。
健康时间(3小时以下)不作限制;疲劳时间(3-5小时)游戏收益注下降为50%;不健康时间(5小时以上)游戏收益为0。
王者
荣耀
(腾讯)
(1)实名认证流程同上。
(2)未满18岁纳入防沉迷系统,对应措施分未满12周岁、及13-18周岁两档。未实名认证的被默认为12周岁以下。
(1)每日此类账号累计登录游戏时长:12周岁及以下用户不可超过1小时;13-18周岁用户不可超过2小时。
(2)所有未满18周岁用户,家长可以在“成长守护平台”关联账号,查询其游戏记录,自主设置游戏时间、消费额度,可以一键禁止子女继续游戏。
 
实际上,网易、暴雪等各大游戏厂商所遵循的防沉迷系统标准版本已有超十年历史。2005年到2011年,新闻出版总署曾联合中央文明办、信息产业部、公安部等部门发布了多个“游戏防沉迷”条例。

然而,以上政策执行得仍不到位。根据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公布的《中国游戏绿色度测评统计报告》,自2013年以来,设置防沉迷系统的游戏数量有所增加,但在当年所有测评游戏中的占比却在下降。而且,2016年没有设置防沉迷系统的游戏数量仍占到当年所有测评游戏数量的71%。
(摘编自《澎湃网:防止小学生沉迷游戏,防沉迷系统是最佳方案吗?》)
材料二:
《2016年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显示,去年网將用户数量达到5.66亿人,同比增长5.9%。记者调查发现,从几岁的中小学生到40多岁的中青年都有沉溺于网游的玩家。因为家庭关怀缺失、学校教有不足、同伴负面影响等种种原因,许多青少年愿意到网游世界中寻求精神寄托。而对于中年人来說,他们希望在网游的虚拟世界获得在现实工作中难以取得的成就感。
据一些游戏设计师介绍:企业内部对游戏设计的考评就是靠每日活跃玩家(DU)等指标,为了达到目的,游戏就会每天搞整点活动等,刺激玩家提高在线时长。某些游戏厂商虽然推出游戏防沉迷系統,但通过使用别人的身份信息,未成年人依然可以“畅游”该游戏。因为网游后台没有被查申请人和玩家是否为同一人,实名制根本落不到实处。以游客身份登录的,虽然系统默认为未成年人,但仍然可以凭游客身份充值买游戏裝备。
(摘编自《凤凰网:防沉迷系就形同虚设亟须实行游戏分级制》)
材料三:
武汉市教科院德育研究室主任王一凡说,防止沉迷网游关键的是家庭教育。家长应该多培养孩子现实中的兴趣爱好,加强和孩子的交流与沟通,对孩子使用电子产品应该进行管控和限制。另一方面,作为游戏运营企业应提高企业的责任意识,真正落实实名认证。社会公众以及网絡平台对涉及色情暴力的游戏及时举报。同时,网结平台,还应大力推荐、宣传积极向上并有益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绿色游戏。
“扬清是激浊最有效的手段,当前亟待扶持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吸引力的绿色游戏”。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副院长曹三省说,青少年受到网游的吸引,說明网游有强大的吸引力,文化需求的出口还不够。为此,应建立有效的推动机制,把绿色游戏当成产业来做,并对整个行业进行引导,推动更多的企业越来越绿色。要用运动锻炼、兴趣爱好、绿色游戏等来占据青少年的闲暇时光,有效促进身心健康。
(摘编自《新华网:网游在和我们争时间?)注游戏收益:指在游戏中取得的经验值和虚拟货币》)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慨括和分折,正确的一项是(   )
A.十多年前游戏防沉述系统标准版本就已经在网易、暴雪等各大游戏厂商中推行。
B.刺激玩家提高在线时长、允许游客充值等行为违反游戏防沉迷条例相关规定。
C.当前不少成年玩家沉溺于网游其心理成因与那些青少年玩家有某些相似之处。
D.大力推行绿色游戏;运动锻炼等有益活动就能做到真正防止青少年沉迷网游。
【小题3】当前游戏防沉迷系统取得的效果欠佳,主要有哪些原因?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表人流行新词语试析

刘峰

在近几年的流行新词语中,反映社会多元人群的新词语逐渐增多,其在语言结构、语义表达、产生机制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色。表人流行新词语是流行新词语中的一个小类,表示具有某一共同特征的一类人,具有鲜明的类指化特征。如“高考移民”“宅男”等。此外,表人流行新词语具有信息浓缩化的特点,用一个词就能表达一般要用几个词、一句话甚至几句话才能表达的意思,更符合语言的经济性原则,也便于人们记忆。如“高:富帅”“~控”等。

从语言结构特征看,表人流行新词语可分为两类。一类以“成群”的方式出现,形成一个个表人流行新词语词群。例如,~族(蚁族、裸婚族、啃老族),~控(微博控、网购控),等等。每一个词群,都可归纳为一个构词模式。另一类则以单个词语的形式出现,如“草根”“土豪”等。与第一类词相比,该类流行新词语数量较少。从表达色彩看,大部分表人流行新词语的感情色彩浓厚,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与时尚感。很多表人新词语之所以能够流行,很大程度上在于它们极富表达的感情色彩,如讽刺、戏谑等,不一而足。

表人流行新词语的产生途径多种多样。“闺蜜”是通过简称(闺中密友)及谐音(闺密)两种方式创造出的;“草根”和“炮灰"是通过借喻产生的“旧词新义”;“粉丝”是音译外词,并和汉语已有词偶合。在表人流行新词语中,有两种词语衍生方式非常突出,即词语模造词和借用外词。

李宇明先生曾指出,当前大多数新产生的词语,都有一个现成的框架背景,这一框架就像是造词模子一样,被称为“词语模”。词语模能批量生产新词语,并使其所生产的新词语形成词族。上文所列举的每一个表人流行词语词群,都是由相应的词语模衍生出的。词语模造词实际上就是一个类推过程,体现了语言的经济性原则。

汉语创造新词的方式主要有两类:一是利用汉语中现有的构词材料和规则创造新词,二是借用外词。在解决有限的词汇与众多新事物、新概念之间的矛盾时,借用外词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随着近年日本动漫、游戏等在中国的流行,不少日语中的表人新词语也随之进入汉语。如“正太”“达人”等皆来自日语,词语模“~控"最早也来于日语。当然,汉语在引入这些外词时,会根据汉语词的构造、表义特点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

表人新词语的流行与当前的社会文化心理密切相关。在信息数量日益膨胀、传播手段不断更新的当下,社会心理主要表现为人们的趋同、从众以及追求新异的心理。例如,当“剩男”“剩女”得到了大众的接受和广泛传播后,只要社会中出现具有某些类似特征的人时,人们就倾向借“~男(女)”这一形式表达。人们对新异的词语和表达方式有着极强的心理需求,倾向于不断创造有着新形式或新意义的词语来满足语言交际日益精细化的需求。如“女汉子”“伪娘”等。从表面上看,这种求新求异与求同从众心理是矛盾的,其实这正是人们语言文化心理复杂性的独特体现。一方面,当人们认同某些新词语时,就会尽力模仿,达到趋同;另一方面,为了追逐新潮时尚,人们会在模仿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尽力求新、求异。

表人流行新词语既是一种语言现象,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当然,这类词语在快速发展中也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主观性,存在一些不健康的现象。哪些词语能够继续使用下去,哪些应当被淘汰,除了有赖于语言发展规律和交际实际需要之外,也需要大众传媒等社会力量加以理性引导。

(节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有关“表人流行新词语的特点"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表人流行新词语是指在汉语中由表人的语素构成的,表示具有某一共同特征的一类人的新词语,如“老王”“小张"等。
B.表人流行新词语折射了当前社会现实和大众心理诉求,满足了当前社会指称各类人群精细化的需求,具有信息浓缩化特点。
C.从语音特征角度,表人流行新词语可以分为以“成群”的形式出现和以“单个词语"的形式出现这两类。
D.表人流行新词语都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和浓郁的时代气息与时尚感,这是它们能够流行的原因。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借用外词是人们解决有限的词汇与众多新事物、新概念之间的矛盾的首要选择。
B.“草根"和“炮灰"这种通过引申方式产生的表人新词,更能刺激人们对于词义的联想和想象。
C.人们为了追求交际过程中的经济性原则,利用现有词语模完全创新生产出大量表人新词。
D.表人新词语满足了人们的某种社会心理需求或情感表达,在记录社会生活的同时,也被赋予了丰富多彩的社会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人流行新词语丰富了现代汉语表人词汇系统,是当前大众语文生活中一种鲜活的、引人关注的语言现象。
B.吸收外词可以丰富和发展汉语词汇,增强汉语的表达能力,体现了汉语强大的包容性,但在吸收的同时也须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
C.表人流行新词语的产生及发展不受语言内部因素的制约,需要社会因素的制约以及社会力量的理性引导。
D.人们认同某些新词语时,尽力模仿,达到趋同;为了追逐新潮时尚,人们会在模仿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尽力求新、求异:二者是对立统一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韵外之致——苏轼的意义
苏轼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喜爱的对象,因他是一个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其实,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的重要人物,道理在哪里呢?我认为,他的典型意义正在于,他是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他把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
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学优则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但要注意的是,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他的另一面。这另一面才是苏轼所以为苏轼的关键所在。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空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且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它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对政治的退避是可能做到的,对社会的退避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这便成了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
正是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求超脱而未能,欲排遣反戏谑,使苏轼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思;于是,行云流水,初无定质,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苏轼在美学上的追求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反对矫揉造作和装饰雕琢,并把这一切提到了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无怪乎在古今诗人中,就只有陶潜最合苏轼的标准了。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所表达出来的美,把它看作是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但与陶渊明、白居易等人毕竟不同,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无怪乎朱熹最不满意苏轼了,他宁肯赞扬王安石,也决不喜欢苏东坡。他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苏东坡生得太早,他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定者,但他的这种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却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直到《红楼梦》中的“悲凉之雾,遍布华林”,更是这一因素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成果。苏轼在后期封建美学上的深远的典型意义,其实就在这里。
(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小题1】 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因其多才多艺、异常聪明敏锐,而最受中国后期封建社会的读书人的喜爱。
B.因为苏轼在中国文艺史上有巨大影响,所以作者认为,他的典型意义正在于,他是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
C.作者认为,虽然苏轼的文艺成就不及屈、陶、李、杜,但他在中国美学史上却有重要的影响。
D.作者认为,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不是谨守儒家思想,而是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比前人任何退隐要更深刻、更沉重的人生空漠之感。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不能说明苏轼在中国文艺史和美学史上的意义和影响的一项是
A.苏轼是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他把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
B.苏轼在美学上的追求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并把这一切提到了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
C.苏轼的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无法超脱,难以排遣,使苏轼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思。
D.苏轼的这种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直到《红楼梦》中的“悲凉之雾,遍布华林”。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文章中表达出来的“退隐”心绪,已不是对政治的退避,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但他对社会的退避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
B.苏轼在文艺领域中更充分而深刻地透露出对整个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
C.陶渊明诗歌中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表达出的美,被苏轼看作是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
D.朱熹感受到的苏轼思想中埋藏着的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对当时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长者季羡林
人们所见到的季老,总是笑眯眯的。他是那种初见之下给人感觉特别慈祥的人。先生的学问确实很大,但在实际生活中,却是一个性情中人,也是一个很有人情味的长者。
90年代,应该说是季羡林先生个人生活最为悲苦的日子。在这段岁月里,他的几位亲属,都相继离世,尤其是伴随了他大半个人生的伴侣,还有他最爱的女儿。1993年,他把自己的心情真实地记录下来:“老祖和宛如的走,把我的心都带走了。如今,天地虽宽,阳光虽照样普照,我却感到无边的寂寥与凄凉。”(《二月兰》)但就是在这几年里,他仍旧保持着平静的心态,一如既往地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和社会活动,并没有被孤寂的命运打垮。
他有许多的朋友,无论年长的,还是年轻的;无论大官,还是平民百姓,他都一样对待。他在平淡的待人接物中,显现出一种博大的胸怀,显示出人性的高贵。所有认识及接触过季羡林先生的人,对他的品德和人格无不交口称赞,称他有仁者风范,无己无私,亦慈亦让。他的仁爱和善意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在日常小事中自然流露出来的。
1995年的一天,85岁高龄的他同往常一样,照例清晨4点起来读书、写作。他把自己关在书房里,晨读和写作到6点多钟。忽然,他发现自己已将房门锁上,而钥匙却在门外的另一个房间。其实,他只需要给他的哪一位学生或助手打个电话,从外面打开门就行。但季先生认为时间太早,不便将别人从梦中唤醒。他竟做出了一个壮举:打开窗户,从近两米高的窗台上奋不顾身地跳下来,创造了一个“85岁老翁跳窗台”的奇迹。这一件小事,足以显出季老遇事替他人着想的精神。类似的传说很多,最广为流传的,是这样一件事:有一年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位从外地来求学的年轻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他实在太累了,就把包裹放在路边。这时正好有一位老人迎面走来,年轻学子看老人衣着简朴,像是位老工友,年轻学子走上前去说:“您能不能帮我看一下包裹?”老人爽快地答应了。那位年轻学子轻松地去办理各种入学手续,一个多小时以后回来了,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履行着自己的使命。几天后,北大开学典礼,这位年轻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座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先生正是那天帮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张中行先生认为,季羡林先生一生具有三种难能:一是学问精深,二是为人朴厚,三是有深情。三种难能之中,最难能的是朴厚。
季羡林的家虽然房间还算多,但大都成了书库,剩下的几间生活用房,也是陈旧简单,除了必备的生活用品外,都是最简单不过的陈设。而季羡林的布衣粗食,更是让接触过季羡林先生的人印象深刻。他永远是穿布衣制服,是那种很耐穿的咔叽布料做的,远远看去,就像是一个普通的学校工友,绝不会让人联想到他是有那样大学问和社会地位的著名学者。
自己的生活很简朴,但对家乡却舍得花大笔的钱。他曾经捐款给村里的学校和卫生室,让学生少交一点学费,让更多的孩子都能上得起学,让乡亲们治病时少花一点钱。几十年来,他一直给村里的小学寄书。非常奇怪的是,季羡林寄的图书都很受小学生们的欢迎:季爷爷怎么知道他们爱看什么书呢?原来,季老总是带上自己十多岁的孙子孙女一起到书店精心挑选,让孩子们当参谋。
进入老年的季羡林,丝毫没有把自己当做老年人看待,他的心也越来越年轻了。他尤其喜欢与年轻人在一起,吃饭、聊天。几次国家图书奖评奖期间,他都愿意找年轻人一起吃饭。工作人员对季羡林也没有生疏感,大家常常在吃饭时互开玩笑,笑语连天。很多人问他有什么长寿的秘诀,他的答复是:我的秘诀就是没有秘诀,或者不要秘诀。他的长寿之道很简单,就是顺其自然。
静水流深。季老并不是善谈的人,它更多地是用他的笔来书写他的人生感悟。他是在喧嚣的人生中默默地走着自己的路,走得艰难,但走得坚实。他客观而平静的人生态度,使他在晚年愈发能够在学术与生活中游刃有余。
(摘自于清《季羡林画传》)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季老对人总是笑眯眯的,虽然朋友很多,但无论地位高下也都一样看待,足见他博大的胸怀。
B.85岁老翁跳窗台、帮北大新生尽职尽责地看管行李这些故事,都表现了季羡林先生拥有年轻的心态,从不把自己当老年人看待。
C.为了攒下更多的钱捐给家乡的学校和卫生室,季羡林先生一直过着简朴的生活,这样的生活水平与他的身份和地位极不相称。
D.让自己的孙子孙女帮助自己挑选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籍,季羡林先生可谓用心良苦,这个细节展现了季老的慈爱之心、善义之举。
E. 本文通过记述季羡林先生一些生活事迹,表现出季羡林先生的高尚人品和客观而平静的人生态度,展现了一位学问大家的形象。
【小题2】季老在实际生活中是个“性情中人”,是“很有人情味的长者”,在文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分析。
【小题3】张中行先生最赞赏的季羡林的“朴厚”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小题4】文中用“静水流深”来评价季老,对这样的评价你有怎样的理解?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改革开放40年来,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519.49万人,313.20万人在学成后选择回国发展,活跃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各个领域。8月19日《2018年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简称《报告》)在京发布。

《报告》指出,海归群体认为留学收获达到预期值,与此前多数留学人员选择出国接受教育不同,近年留学人员选择出国不再以接受教育为主,而以丰富阅历、体验他国文化和生活为主。

《报告》还首次对海归群体留学前后的城市迁移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聚焦国内“抢人大战”对留学生回国及城市选择的影响。《报告》指出,近三成留学生因国外的经济、政治或社会环境不利于发展选择回国,“北上广深”是海归首要目标城市;金融业就业比例占第一位,制造业就业比例有所上升;创业方面,30%的海归创业选择对口领域,运营成本高仍是创业最大困难。

(摘编自《<2018年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在京发布》,《中国国情国力》2018年第9期)

材料二:

“海归潮”的出现是中国崛起的重要象征。我国日趋强大的综合国力显示出“人才磁铁”的效应。中国政府“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发挥作用”的方针,为留学人员指明了方向;各地政府也为他们回国创业提供了很多便利,帮挟政策优惠且精准。在国家高度重视人才的背景下,一些留学生入选了“千人计划”“百人计划”等,良好的国内创业环境使他们有机会将个人梦想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

家庭因素也是“海归潮”的重要拉力。由于新一代海归多为独生子女,家庭团聚成为其回国的主要原因。从这个角度来说,“海归湖”落实了“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使两代人保持了近距离的亲密,促进了代际团结。

未来5年,近几年出现的“海归潮”将更大,中国将迎来回国人数比出国人数多的“拐点”,中国将从世界上最大的人才流出国,转变为世界最主要的人才回流国。但是,一些地方针对海归创业就业的各项优惠扶持政策存在碎片化现象;部分现行留学人员管理体制存在着职能交叉,多头管理等问题。在用好人才的过程中需要建设公平公正的用人环境,一起用好本土人才和海归人才,收获广义人才红利。

(摘编自穆光宗《“海归大潮”所为何来》,《人民论坛》2018年第1期)

材料三:

表1:海归样本就业满意度分布

抽样样本就业满意度

样本数量(个)

百分比(%)

满意

197

24.70

比较满意

294

36.80

一般

176

22.00

不太满意

84

10.50

不满意

48

6.00

合计

799

100.00

 

 

 

 

图1:2013-2017年海归行业去向统计

(选自臧梦璐《新一线城市成为留学归国人员新选择》,《光彩》2019年第2期

材料四:

研究生毕业回国的贾诩目前在北京工作,她表示不会考虑北京以外的地方。她认为留学回国人员拥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在语言方面有较大的优势,就业期望会更高,作为世界500强等著名外企的聚集地,“北上广深”等城市与留学回国人员的就业期望比较合拍。与她一样选择留京的互联网精英李岩表示,“北上广深”等城市在生活环境、经济发展等方面比较符合他们的心理预期;在薪资期待方面,由于留学人员在教育投资上远高于国内高校毕业生,在这些城市就业能够使他们尽快收回教育成本。

当然,“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在急速发展中也产生了诸如交通拥挤、高房价等问题,再加上竞争的愈发激烈,也有不少留学回国人员将目光投向了杭州、成都、南京、西安等新一线城市。还有一部分海归出于主客观因素的考虑,在一线城市工作一段时间之后,选择到新一线城市去。其中,高校教职人员及科研人员流动性较强。新一线城市的高校为吸引高端科研及高学历留学回国人员,在落户、职称、薪资待遇、住房、配偶安置等方面提供优惠奈件。对于从事互联网行业的李岩来说,新一线城市的人才政策对他的吸引力并不明显,“但一些大企业,比如腾讯、阿里、百度等,会在新一线城市设置一些很重要的部门和岗位,比如,阿里的蚂蚁、腾讯的游戏部门都在成都,都是薪资很高的岗位,但是这类岗位的招聘条件也很高,如果有机会进入这样的部门,我会考虑离开北京。”

(摘编自臧梦璐《新一线城市成为留学归国人员新选择》,《光彩》2019年第2期)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2018年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可知,海归群体虽然对留学效益价值持肯定态度,但留学人员出国的主要目的已发生变化。
B.自改革开放以来,累计六成左右的出国留学人员选择学成归国,是“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发挥作用”方针的作用,也是我国综合国力提升的重要象征。
C.图1所示的海归人员行业去向中,金融业高居首位,而制造业与高科技虽然占比接近,但海归行业去向走势大体呈反方向发展的特点。
D.从材料四来看,不少留学生已经不把“北上广深”作为回国就业的首选城市,新一线城市对他们的吸引力在增强,这与其优惠的人才政策有一定关系。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独生子女归国就业,使父母老有所养,保持了代际亲密,既顾及到了家庭结构成全了现代孝道,又实现了人生价值,一举两得。
B.表1样本中海归对就业持满意及较满意态度的占六成以上,可见,国内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已有所改善,这对中国成为人才回流国也有促进作用。.
C.图1从侧面反映出了国内人才市场的潜在需求,建筑、非盈利组织、医疗、娱乐等行业人才需求量小,而制造、高科技、金融等行业则急需高端人才。
D.国外存在不利于留学生个人发展的环境、国内具有优越的就业条件等诸多因素,将使中国从世界最大的人才流出国变成世界最主要的人才回流国。
【小题3】请结合以上四则材料,简要概括提升海归人员就业创业满意度的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