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许国璋:富有人格魅力的大学问家
黄源深
许国璋教授尤因教材而名扬天下,但其学术成就远不止于此。他,是一位大家,一位富有独创精神的大学问家。虽然他一生用力最勤,建树最丰的是人们所熟知的英语教学,但他探索的触角却伸展到了语言学、语言哲学、翻译等诸多领域,且多有独特见解。
他晚年主攻语言学和语言哲学,发表了一系列文章,篇篇都是见解独特的文字,成为当代语言学研究的力作。他给语言下的定义,越出了传统的“工具”说,大大丰富了语言的涵义,被语言研究者反复引用;他撰文批驳了“中国没有语言学”的说法;他抉发出了《说文解字》前序中“非常精彩的语言学见解”;他肯定了《马氏文通》的“普世语法哲学”。这些,都是他对中国语言学建设的重大贡献。
关于翻译,许国璋教授强调“译文力求醒豁,不按词典译义,而按词的文化史涵义翻译。不按单句翻译,而按句段译出,用流水句法,不用三四十字的竹节句”。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他提出了翻译学术论著时使用“阐译”法,并现身说法,以自己翻译罗素《西方哲学史》片段为例证,既有理论,又有实践,读来明白易懂。所谓“阐译”法,即为了使读者明白原著含义,译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译文作适当阐释。尽管“阐译”法是否完美无缺,尚可讨论,但为学者们树立了一个榜样,说明理论可以突破,学术是应该创新的,我们不能总是亦步亦趋地跟在他人后面,唯洋理论是从。
许国璋教授主编的《英语》(四册)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可以说是为中国英语学习者度身定制的,因此自1963年发行以来,一直受到普遍欢迎,广泛用作大学教材、自学教材、培训教材,经修订后,到1996年已重印40余次,民间俗称为《许国璋英语》。许国璋英语教材前后印发几千万册,盛行中国达三四十年,对我国几代人的英语学习,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如今,由于时代的变迁,当年的轰动不再,但其倡导的科学性、实用性、知识性等原则,将惠泽后世,成为英语教材编写的圭皋。
许先生不但富有才情和创新精神,在很多方面为中国学界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且他崇高的精神境界和职业操守,也为广大学人树立了榜样。他把金钱看得很淡,虽然教材的稿费不菲,但他大多用于资助困难学生和同仁,他甚至还把留在国外书店、当时显得非常金贵的一点外币,也给了在当地进修的学生拿去买书。外出讲学,他常拒收讲课费,说是各校都有困难,招待我们已经不容易了,不能再收费。他生活极其俭朴,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厅堂里唯一的“摆设”,是一张陈旧的八仙桌和几条靠背椅。据他孙子回忆,他卧室的“双人床”也是学校宿舍楼两张单人床拼起来的,他在这张床上睡了数十年,直至去世。他安于清贫,精神上却非常充实,孜孜矻矻,专心治学,垂暮之年仍不断追求新知,自述“九时睡,四时起,读书到七时,稍进食,写文到十时,亦不甚倦”。还常以自身体验勉励青年,要“有做学问的欲望,有追求知识的志趣。我今年75岁了,仍兴致勃勃地看新书,每天都吸收新的知识,新的思想,享受智力增进的快乐”。他的经济状况,被宿舍楼旁摆摊的小皮匠注意到了,传来话说“大名鼎鼎的许国璋,每月的收入还不如我小皮匠”。他听了不以为然,说:“他小皮匠有小皮匠的人生哲学,我许国璋自有我许国璋的人生哲学,我才不在乎呢!”
许国璋教授那一代人,历经政治运动的冲击,尤其是“反右”和“文革”,不免都会有一种“惊弓之鸟”的心态,有意无意地构筑心里防线,说话过度谨慎,行动尤其小心,生怕不经意招祸。但这些,在许国璋教授身上,丝毫没有。他坦诚,真率、宽厚,与他交谈,你自己内心忽然纯朴明净了许多,人格也无形中得到了提升。
(选自《我所认识的许国璋先生》)
【小题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许国璋治学富有独创精神,他跳出传统的“工具”说给语言下的定义,受到研究者的一致认同。
B.许国璋在翻译领域有独特而完美的见解,并以自己的译作为例来阐释见解,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
C.《许国璋英语》印发数量多,盛行时间长,产生影响大,这是因为教材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D.在经受政治运动冲击后,为了避祸,与许国璋同时代的不少学者言行过于谨慎,而他却不是这样。
E. 本文井井有条地叙述许国璋的学术成就和崇高精神,为读者塑造出一个富有人格魅力的大学问家形象。
【小题2】许国璋教授有哪些学术成就?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
【小题3】结合全文,探究许国璋教授“人格魅力”的具体内涵。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18 06:13: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茅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拿来主义不是今天才有的。近代以来,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面对国家和民族的危亡局面,我国有识之士喊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这有助于当时的国人“睁眼看世界”,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获得思想解放,因而具有历史进步意义。但令人遗憾的是,在随后的历史发展中,一些人的拿来主义慢慢地变了味,不再是借鉴扬弃而是照抄照搬,甚至主张“全盘西化”。于是,大量西方的思想观念、理论主张被不加辨别地“拿”了进来。久而久之,一味“拿来”伤害了中国理论的原创力,一些中国学者也因此失掉自信:无论概念、理论框架还是研究方法、思维模式,都不顾我国现实和语境,盲目按照西方的模式走,深深打上了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的烙印;而像费孝通的差序格局理论、张培刚的农业工业化理论等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原创理论,即便在世界上具有影响并为国际社会所认可,也不能引起他们的足够重视。

实事求是地讲,我国现代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研究起步较晚,需要吸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有益成果。在这种情况下,有的理论工作者产生了自卑心理,认为凡是西方的理论都是正确的、先进的,凡是基于本土视角和本土经验的研究都是低层次的、上不了台面的,进而奉西方理论为圭臬,不问合不合时宜、合不合国情,削足适履,盲目“拿来”。实际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没有现成的理论和经验可用,必须在学习借鉴的同时依据国情自主创新。

思想理论是总开关,是社会发展进步的灵魂。在重大思想理论问题上一味“拿来”“唯洋是举”,是对国家和民族不负责任的表现。因为一味“拿来”的理论缺乏我国实践支撑,只能停留在思维层面,不会与社会实践发生“化学反应”,难以对实践起到科学指导作用。更为严重的是,不合时宜、不加取舍地照抄照搬,很可能在根本性问题上犯颠覆性错误。还应看到,“人心就是力量”。思想理论工作归根到底是解放思想、争取人心的工作。少数西方国家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搞“颜色革命”,首当其冲的就是大做思想舆论工作,利用技术优势和话语霸权进行文化和价值观渗透。一些披着“普世”外衣的理论被一些发展中国家“拿来”,导致思想混乱甚至社会动荡。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一旦因“思想动乱”导致内乱,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必须旗帜鲜明地对一味“拿来”进行矫正。

(节选自《人民日报》)

【小题1】对“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已来拿”的含义,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运用脑髓,放出眼光”是指在实行“拿来主义”时应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用自己的眼光去鉴别。
B.“自己来拿”针对的对象是外来文化以及民族文化遗产,它强调主动积极的态度,否定坐等送来的消极态度。
C.这句话旨在强调“拿来主义”者应有博大的胸怀和兼收并蓄的态度,不能做逃避主义的“孱头”、全盘否定的“昏蛋”或全盘继承的“废物”。
D.该句单独成段,从形式上突出了全文主张:同时,“所以”紧接上文,“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则领起下文“怎样拿”的具体内容。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语段采用类比论证,借比较“穷青年”对“鱼翅”“鸦片”“烟灯和烟枪”等的不同态度,形象而通俗易懂地论述了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
B.语段中“徘徊”“勃然大怒”“欣欣然的蹩进”等动作、神情描写,用调侃的语言,借“穷青年”的形象讽刺了非“拿来主义”者。
C.烟枪和烟灯“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运用反语,讽刺把落后的无用的东西当成“国粹”并以此炫耀于人的愚做法。
D.甲材料和乙材料讨论的“拿来”的对象并不完全相同,乙针对的主要是西方的思想观念、理论主张。
【小题3】(1)运用甲材料,指出乙材料中“一些人”存在的问题。
(2)指出乙材料中“一味‘拿来’”的本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和父亲坐一条板凳
孙道荣
①上大学后的第一个暑假,回家。坐在墙根下晒太阳的父亲,将身子往一边挪了挪,对我说,坐下吧。印象里,那是我第一次和父亲坐在一条板凳上,也是父亲第一次喊我坐到他的身边,与他坐同一条板凳。
②第一次坐在父亲身边,其实挺别扭。不过,从那以后,只要我们父子一起坐下来,父亲就会让我坐在他身边。如果是我先坐在板凳上,他就会主动坐到我身边,而我也会像父亲那样,往一边挪一挪。
③工作之后,我学会了抽烟。有一次回家,与父亲坐在板凳上,闲聊,父亲掏出烟,自己点了一根。忽然想起了什么,犹豫了一下,把烟盒递到我面前说,你也抽一根吧。那是父亲第一次递烟给我。父子俩坐在同一条板凳上,闷头抽烟。烟雾从板凳的两端漂浮起来,有时候会在空中纠合在一起。而坐在板凳上的两个男人,却很少说话。与大多数农村长大的男孩子一样,我和父亲的沟通很少,我们都缺少这个能力。在我长大成人之后,我和父亲最多的交流,就是坐在同一条板凳上,默默无语。坐在同一条板凳上,与其说是一种沟通,不如说更像是一种仪式。
④父亲并非沉默讷言的人。年轻时,他当过兵,回乡之后当了很多年的村干部,算是村里见多识广的人了。村民有矛盾了,都会请父亲调解,主持公道。双方各自坐一条板凳,父亲则坐在他们对面,听他们诉说,再给他们评理。调和得差不多了,父亲就指指自己的左右,对双方说,你们都坐过来嘛。如果三个男人都坐在一条板凳上了,疙瘩也就解开了,母亲就会适时走过来喊他们,吃饭,喝酒。
⑤结婚之后,有一次回乡过年,与妻子闹了矛盾。妻子气鼓鼓地坐在一条板凳上,我也闷闷不乐地坐在另一条板凳上,父亲坐在对面,母亲惴惴不安地站在父亲身后。父亲严厉地把我训骂了一通。训完了,父亲恶狠狠地对我说,坐过来!又轻声对妻子说,你也坐过来吧。我坐在了父亲左边,妻子扭扭捏捏地坐在了父亲右边。父亲从不和女人坐一条板凳的,哪怕是我的母亲和姐妹。那是惟一一次,我和妻子同时与父亲坐在同一条板凳上。
⑥在城里终于有了自己的房子后,我请父母进城住几天。客厅小,只放了一对小沙发。下班回家,我一屁股坐在沙发上,指着另一只沙发对父亲说,您坐吧。父亲走到沙发边,犹疑了一下,又走到我身边,坐了下来,转身对母亲说,你也过来坐一坐嘛。沙发太小,两个人坐在一起,很挤,也很别扭,我干脆坐在了沙发帮上。父亲扭头看看我,忽然站了起来,这玩意太软了,坐着不舒服。只住了一晚,父亲就执意和母亲一起回乡去了,说田里还有很多农活。后来有了大房子,也买了三人坐的长沙发,可是,父亲却再也没有机会来了。
⑦父亲健在的那些年,每次回乡,我都会主动坐到他身边,和他坐在同一条板凳上。父亲依旧很少说话,只是侧身听我讲。他对我的工作特别感兴趣,无论我当初在政府机关工作,还是后来调到报社上班,他都听得津津有味。有一次,是我升职之后不久,我回家报喜,和父亲坐在板凳上,年轻气盛的我,一脸踌躇满志。父亲显然也很高兴,一边抽着烟,一边听我淘淘不绝。正当我讲到兴致时,父亲突然站了起来,板凳一下子失去了平衡,翘了起来,我一个趔趄,差一点和板凳一起摔倒。父亲一把扶住我,你要坐稳喽。不知道是刚才的惊吓,还是父亲的话,让我猛然清醒。这些年,虽然换过很多单位,也做过一些部门的小领导,但我一直恪守本分,得益于父亲给我上的那无声一课。
⑧父亲已经不在了,我再也没机会和父亲坐在一条板凳上了。每次回家,坐在板凳上,我都会往边上挪一挪,留出一个空位,我觉得,父亲还坐在我身边。我们父子俩,还像以往一样,不怎么说话,只是安静地坐着,坐在陈旧而弥香的板凳上,任时光穿梭。
(以上内容选自《思维与智慧》2015年第8期上,有增删)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和父亲坐在一条板凳上,“与其说是一种沟通,不如说更像一种仪式”,虽然缺乏沟通,但更多的是父与子之间一种精神的交流的形式,他已经把我当成大人来看待了。
B.第⑦段中“父亲一把扶住我,你要坐稳喽”,表层指父亲不希望我摔倒,其实是暗示我在踌躇满志之时,不该骄傲,更多的应该是恪守本分,这样才能坐稳。
C.第④段属于补叙,写父亲年轻时为他人调解矛盾,主要是让大家坐在同一条板凳上,体现父亲年轻时的威严,丰富人物形象。为下文写父亲调节我和妻子矛盾的情节埋伏笔,增加文章的内涵。
D.小说没有过多的语言描写,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而是以回忆的形式进行平实而亲切的叙述;小说的结尾写“我”坐板凳留出空位,表现了我对父亲的深深怀念。
【小题2】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中父亲的形象特点。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祁连雪

王充闾

千里河西走廊,在我身临其境之前,总以为那里是黄尘弥漫、阒寂荒凉的。显然是受了古诗的浸染,“千山空皓雪,万里尽黄沙”之类的诗句,已经在脑海里扎了根。这次实地一看,才了解到真相。原来,河西走廊竟是甘肃最富庶的地区。这片铁马金戈的古战场,如今已被国家划定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当你驻足武威、张掖,一定会为那里的依依垂柳、森森苇帐、富饶的粮田、丰硕的果园所构成的“江南秀色”所倾倒。

当然也不是说,整个河西走廊尽是良畴沃野。它的精华所在,只是石羊河流域的武威、永昌平原,黑河、弱水流域的张掖、酒泉平原,疏勒河流域的玉门、敦煌平原。这片膏腴之地,是仰仗着祁连山的冰川雪水来维系其绿色生命体系的。祁连雪以其丰美、清冽的乳汁汇成了几十条大大小小的河流,灌溉着农田、牧场、果园、林带,哺育着河西走廊的子孙,一代又一代。

祁连山古称天山,西汉时匈奴人呼“天”为“祁连”,故又名祁连山。一过乌鞘岭,那静绝人世、夐列天南的一脉层峦叠嶂,就投影在我们游骋的深眸里。映着淡青色的天光,雪岭的素洁的脊线蜿蜒起伏,一直延伸到天际,一块块咬缺了完整的晴空。面对着这雪擎穹宇、云幻古今的高山丽景,领略着空际琼瑶的素影清氛,顿觉凉生襟腋,情愫高洁。它使人的内心境界趋向于宁静、明朗、净化。

大自然的魅力固然使人动情,但平心而论,祁连山确也沾了神话和历史的光。这里难以计数的神话传闻和层层叠叠的历史积淀,压低了祁连山,涂饰了祁连山,丰富了祁连山。在那看云做梦的少年时代,一部《穆天子传》曾使我如醉如痴,晓夜神驰于荒山瀚海,景慕周天子驾八骏马巡行西北三万五千里,也想着要去西王母那里做客。当时把其中的故事都当成了信史。真正知道它“恍惚无征,夸言寡实”,是后来的事,但祁连山的吸引力并未因之稍减,反而益发强化了。四十余年的渴慕,今朝终于得偿,其欢忭之情是难以形容的。

旅途中我喜欢把记忆中的有关故事与眼前的自然景观相叠合。车过山丹河(即古弱水)时,我想到了周穆王曾渡弱水会西王母于酒泉南山。《淮南子》里也有后羿过弱水向西王母“请不死之药”的记载。神话传说汇集着一个民族关于远古的一切记忆,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思维、情感、体验以至行动的载体,深入地窥察一个民族以至人类史前的发展轨迹。

观山如读史。驰车河西走廊,眺望那笼罩南山的一派空濛,仿佛能谛听到自然、社会、历史的无声倾诉。一种源远流长的历史的激动和沉甸甸的时间感被呼唤出来,觉得有许多世事已经倏然远逝,又有多少天涯过客正在匆匆走来。我们这些河西走廊的过客,与祁连雪岭朝夕相对,自然就把它当作了热门话题。有人形容它像一位仪表堂堂、银发飘洒的将军,俯视着苍茫的大地,守护着千里沃野;有人说祁连雪岭像一尊圣洁的神祇,壁立千寻,高悬天半,给人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隔膜感。可是在我的心目中,它却是恋人、挚友般的亲切。千里长行,依依相伴,神之所游,意之所注,无往而不是灵山圣雪,目力虽穷而情脉不断。一种相通相化相亲相契的温情,使造化与心源合一,客观的自然景物与主观的生命情感交融互渗,一切形象都化作了象征世界。

也许正是这种类似的情感使然,150年前的秋日,林则徐充军西北路过河西走廊时,曾写下诗句:“天山万笏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甘、青路上,我也即兴赋诗,寄情于祁连雪:“依依只有祁连雪,千里相随照眼明。”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旁征博引,大量引用神话传说,并触及了当下现实,把河西走廊的精华所在与江南相提并论。
B.神话传闻和历史积淀“压低”“涂饰”了祁连山,反映了历史带给祁连山以无法摆脱的沉重负担。
C.作者在游历河西走廊的同时,也以恋人、挚友般的心态去贴近祁连山,试图体验祁连山的“心史”。
D.本文既从空间的视野描述祁连雪山特有的自然美景,也从时间的角度传达一种绵长凝重的历史感。
【小题2】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均引用了古人的诗句,请分别说明其用意是什么。
【小题3】文中说“观山如读史”,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请联系你的生活经历或阅读体验,说说从“观山如读史”中获得的启示。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举凡咸菜的名字,冬菜、梅菜、榨菜、芥菜疙瘩,______________更遑论姿色。腌制好的“春不老”咸菜,绿呀,绿得碧透、深沉,一粒一粒雪白的盐花儿(映衬/铺衬)着,拿筷子从腌菜坛子里捞起三两棵,恍若看到春湖开了,一群绿罗裙的仙子刚刚沐浴更衣完毕,正手挽手跑过一带柳岸,留下一串铃铛般的笑声。你听听,“春不老”,咀嚼在唇齿之间的那脆声声,那是腌得爆得煨得的玉振金声啊。
腌“春不老”,只要半个冬天。清水洗过,艳艳的阳光地里(晾/晒)过,粗大的盐花儿中一遍一遍揉过,置陈年老坛中,山里的青色方石稳当当地压住,剩下的功课。就交给时光和盐吧。我有时想,那么鲜妍娇俏的一棵菜,__________________有时候,真替一棵菜动了的恻隐之心。可是又想,那真实的人物、城市、历史,哪里能有一丝半点的慰藉。刀光剑影、人情冷暖,你挺得住,你扛得起,你在时间的崖上向死而生,方渡得到青山不老的彼岸。
“春不老”,清清爽爽一款菜,就得像农妇那样,(一板一眼/一本正经)地腌,腌得坚定爽利。气定神闲。
【小题1】文中加点的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疙瘩 玉振金声B.遑论 脆声声
C.咀嚼 刀光剑影D.恻隐 稳当当
【小题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映衬   晾   一本正经B.铺衬 晾   一本正经
C.映衬   晒   一板一眼D.铺衬 晒   一板一眼
【小题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普天之下,有哪种咸菜的名字堪比“春不老”?
或许能承受得起盐花子的粗鲁,大青石头的挤压。
B.普天之下,有哪种咸菜的名字堪比“春不老”?
怎就承受得起盐花子的粗鲁,大青石头的挤压?
C.普天之下,没有一种咸菜的名字比得过“春不老”。
怎就承受得起盐花子的粗鲁,大青石头的挤压?
D.普天之下,没有一种咸菜的名字比得过“春不老”。
【小题4】下列各句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从善如登,历史上有名的唐太宗可以称得上是一位肯纳谏的皇帝了。但他接受意见,并不总是那么痛快,思想斗争往往也是很激烈的。
②天津京剧院院长,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获得者王平一段《野猪林》中的“大雪飘”,唱得酣畅淋漓,荡气回肠。
③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把项目工作作为经济工作中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重要抓手,以此扩大有效投资需求。
④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已经成为过去。十年,从历史的角度看,不过是吉光片羽,然而对亲历21世纪的我们而言,已经是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了。
⑤取得了成绩当然值得高兴,但是不能因为成绩就连我们的错误也一笔抹杀了。
⑥写文章,最好是开宗明义,切忌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尤其是考场作文更是这样,要让阅卷老师看得更清楚。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③⑥D.②⑤⑥
【小题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淄博市博山区池上镇中郝峪村地处鲁山国家森林公园东侧,近年来开发的“幽幽谷”农家乐、“幽幽谷”美食体验街等配套旅游项目,被评为“山东省最美乡村”。
B.著名作家曹文轩摘得“国际安徒生奖”,提升了国人思考自己与世界关系的新视野,也让我们再一次思考如何让本民族的优秀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C.由林永健领衔主演的田园法制轻喜剧《小镇大法官》在央视黄金档热播,林永健饰演的乡村法官,以其诚恳质朴、机智幽默的特点赢得观众一致好评。
D.中国气象局和环保部联合发布重污染天气预报,预计3月19日夜间至22日,北京和天津大部、河北中南部、山东西部等地将有持续重污染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