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许国璋:富有人格魅力的大学问家
黄源深
许国璋教授尤因教材而名扬天下,但其学术成就远不止于此。他,是一位大家,一位富有独创精神的大学问家。虽然他一生用力最勤,建树最丰的是人们所熟知的英语教学,但他探索的触角却伸展到了语言学、语言哲学、翻译等诸多领域,且多有独特见解。
他晚年主攻语言学和语言哲学,发表了一系列文章,篇篇都是见解独特的文字,成为当代语言学研究的力作。他给语言下的定义,越出了传统的“工具”说,大大丰富了语言的涵义,被语言研究者反复引用;他撰文批驳了“中国没有语言学”的说法;他抉发出了《说文解字》前序中“非常精彩的语言学见解”;他肯定了《马氏文通》的“普世语法哲学”。这些,都是他对中国语言学建设的重大贡献。
关于翻译,许国璋教授强调“译文力求醒豁,不按词典译义,而按词的文化史涵义翻译。不按单句翻译,而按句段译出,用流水句法,不用三四十字的竹节句”。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他提出了翻译学术论著时使用“阐译”法,并现身说法,以自己翻译罗素《西方哲学史》片段为例证,既有理论,又有实践,读来明白易懂。所谓“阐译”法,即为了使读者明白原著含义,译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译文作适当阐释。尽管“阐译”法是否完美无缺,尚可讨论,但为学者们树立了一个榜样,说明理论可以突破,学术是应该创新的,我们不能总是亦步亦趋地跟在他人后面,唯洋理论是从。
许国璋教授主编的《英语》(四册)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可以说是为中国英语学习者度身定制的,因此自1963年发行以来,一直受到普遍欢迎,广泛用作大学教材、自学教材、培训教材,经修订后,到1996年已重印40余次,民间俗称为《许国璋英语》。许国璋英语教材前后印发几千万册,盛行中国达三四十年,对我国几代人的英语学习,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如今,由于时代的变迁,当年的轰动不再,但其倡导的科学性、实用性、知识性等原则,将惠泽后世,成为英语教材编写的圭皋。
许先生不但富有才情和创新精神,在很多方面为中国学界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且他崇高的精神境界和职业操守,也为广大学人树立了榜样。他把金钱看得很淡,虽然教材的稿费不菲,但他大多用于资助困难学生和同仁,他甚至还把留在国外书店、当时显得非常金贵的一点外币,也给了在当地进修的学生拿去买书。外出讲学,他常拒收讲课费,说是各校都有困难,招待我们已经不容易了,不能再收费。他生活极其俭朴,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厅堂里唯一的“摆设”,是一张陈旧的八仙桌和几条靠背椅。据他孙子回忆,他卧室的“双人床”也是学校宿舍楼两张单人床拼起来的,他在这张床上睡了数十年,直至去世。他安于清贫,精神上却非常充实,孜孜矻矻,专心治学,垂暮之年仍不断追求新知,自述“九时睡,四时起,读书到七时,稍进食,写文到十时,亦不甚倦”。还常以自身体验勉励青年,要“有做学问的欲望,有追求知识的志趣。我今年75岁了,仍兴致勃勃地看新书,每天都吸收新的知识,新的思想,享受智力增进的快乐”。他的经济状况,被宿舍楼旁摆摊的小皮匠注意到了,传来话说“大名鼎鼎的许国璋,每月的收入还不如我小皮匠”。他听了不以为然,说:“他小皮匠有小皮匠的人生哲学,我许国璋自有我许国璋的人生哲学,我才不在乎呢!”
许国璋教授那一代人,历经政治运动的冲击,尤其是“反右”和“文革”,不免都会有一种“惊弓之鸟”的心态,有意无意地构筑心里防线,说话过度谨慎,行动尤其小心,生怕不经意招祸。但这些,在许国璋教授身上,丝毫没有。他坦诚,真率、宽厚,与他交谈,你自己内心忽然纯朴明净了许多,人格也无形中得到了提升。
(选自《我所认识的许国璋先生》)
【小题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许国璋治学富有独创精神,他跳出传统的“工具”说给语言下的定义,受到研究者的一致认同。
B.许国璋在翻译领域有独特而完美的见解,并以自己的译作为例来阐释见解,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
C.《许国璋英语》印发数量多,盛行时间长,产生影响大,这是因为教材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D.在经受政治运动冲击后,为了避祸,与许国璋同时代的不少学者言行过于谨慎,而他却不是这样。
E. 本文井井有条地叙述许国璋的学术成就和崇高精神,为读者塑造出一个富有人格魅力的大学问家形象。
【小题2】许国璋教授有哪些学术成就?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
【小题3】结合全文,探究许国璋教授“人格魅力”的具体内涵。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18 06:13: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在目前的科技条件下,吃一口在太空中孕育出来的食物早就是一件离普通人很近的事了。我们在餐桌上最常吃到的黄瓜、大豆、玉米等多种作物,很多就有可能是太空来物。人们可能也会有这样的疑惑,为何最近吃到的甜瓜更甜更脆了,吃到的黄瓜更大更嫩了?这背后的技术就是已经深入到大众生活中却不为人所熟知的“航天育种”。 

实际上,一粒种子从上天到入地再到结出果实,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选种。选择什么样的种子搭载上天,要经过多重筛选,搭载种子在纯度、净度、发芽率上必须符合国家作物种子质量标准,种子的相对含水量应控制在13-14%。每份搭载种子数量,小粒作物一般应在3000粒以上,大粒作物一般应在1000粒以上。搭载资源非常有限,每次都是两三公斤的量,每次一百种左右。

第二阶段是诱变。利用卫星和飞船等太空飞行器将植物种子带上太空,再利用其特有的太空环境条件,如宇宙射线、微重力、高真空、弱磁场等因素使植物产生各种基因变异。一般来说,种子搭乘卫星上太空转一圈,便能诱导其“变”出更优良的品质,比如结出更大更甜的果实、更美的花朵。

第三阶段为下地。种子随着搭载的航天器返回地球后,随即要进行地面选育工作,包括地面种植、观察、突变体筛选、遗传稳定性鉴定等工作。因为种子的变化是分子层面的,想分清哪些是我们需要的,必须要将这些种子全部种下去,繁殖三四代后,才有可能获得性状稳定的优良突变系。这个过程很漫长,每次太空遨游过的种子都要经过连续几年的筛选鉴定,其中的优系再经过考验和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才能称其为真正的“太空种子”。 

对于“航天育种”这一新事物,人们还存在很多知识上的困惑。比如,航天育种是不是转基因?有很多人疑惑于这个问题。科学工作者做出了这样的解释:转基因是外源基因的导入,而航天育种是植物自己的基因在变化。即使没有上太空,种子的基因在地球上也会有变化。航天工程育种是一种物理诱变育种手段,没有外来基因的导入,因而它不是转基因。科学工作者研究显示,即使是太空飞行回来的当代种子,也没有增加任何放射性。

材料二

中国是目前世界上三个独立掌握空间飞行器返回式卫星技术的国家之一。在航天育种方面,三个国家各有特色。目前美国航天工程育种工作计划主要涉及在种质创新、药品生产、生物反应器以及生物采矿等几个研究领域,其主要目的是探索太空生命生存条件。俄罗斯的研究重点则是空间植物栽培研究,曾在国际空间站上完成了豌豆的连续世代循环栽培,以及成功种植超矮小麦、白菜和油菜等植物。

自1987年以来,在“国家863高科技计划”的推动下,我国先后13次利用返回式卫星和5次利用飞船及多次高空气球搭载了70多种植物的2000多种品种的种子,涉及到粮、棉、油、蔬菜、花卉、牧草及中药材等多个方面。已进行的项目有:小麦、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大豆、绿豆、黑豆等豆类作物;棉花、烟草、香蕉、莲子等经济作物;油菜、番茄、黄瓜、甜椒、西瓜、甜瓜等蔬菜作物;曼陀罗、兰花、玫瑰等花卉,红豆草、紫花苜蓿等牧草,人参、甘草等中药材。

比如说,经卫星搭载处理后获得的博优721亚种间杂交水稻新组合,大面积亩产量达700多公斤,比当地主栽品种增产15%以上;优质、高产的水稻华航1号、芝麻新品种航芝1号、食用菌太空金针菇等受到农业生产者的普遍欢迎。同时,利用航天诱变技术创造了一批目前利用传统育种手段难以获得的罕见材料,如特早熟小麦、特大粒莲子太空莲3号、特大粒红小豆突变系等,将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等主要经济性状的遗传改良产生重大影响。

航天育种是个接地气的行业,已经有多个地区利用这一技术实现了收益。早在1994年,广昌县白莲科学研究所就与空间技术研究院合作,将白莲种子送上太空,以提高白莲的产量。2002年、2004年又先后开展了第二、第三次航天搭载,先后选育出太空莲、星空牡丹、太空娇容等一批白莲新品种。自此,广昌白莲具有了生育期长、花多、蓬大、结实率高、颗粒大等特点,其中太空莲36号品种平均亩产量提高到80―100公斤,比常规品种高出一倍多,使莲农经济效益增长了一倍以上,目前已成为我国白莲产区的主栽品种。

可见,航天育种的研发与应用,有很大的空间。就社会经济效益而言,航天育种业在我国具有巨大的需求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小题1】下列关于航天育种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我们现在吃到的优质蔬菜瓜果全都是航天育种的产物。
B.航天育种对搭载上天的种子数量、质量都有严格要求。
C.太空环境的主要作用是促使植物种子产生基因变异。
D.航天育种并不能保证所有的种子都生成优质的基因。
【小题2】下列关于中国航天育种事业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着重于将改良品种应用于农业生产。
B.得到国家有规模、有计划的大力推动。
C.在育种和实践应用方面都看到了成效。
D.以花卉、药材的品种改良为主要方向。
【小题3】根据材料二的内容,航天育种培育出来的品种具有哪些优势?请用几个短语来加以概括。
【小题4】根据上述两个材料,中国航天育种事业在未来发展中还需要做出哪些努力?请简要概括出其中的两条。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香道·人道·天道
俞天白
①香道、茶道、花道,被中国历代文人称为“雅事中的雅事”。但茶道与花道传承之时,香道却被冷落了。
②香道源于人道。环形香、线香、粉香等本就与生活十分密切。奶奶念经要点佛香,父亲驱除家中秽气要点线香,我读唐宋诗文时也与香道雅韵不期而遇。像“焚香入兰台,起草多芳言”(李白),像“闲吟四句偈,静对一炉香”(白居易),还有“欲知白日飞升法,尽在焚香听雨中”(陆游)等等,都是。香是中国人生活的组成部分。
③中国的香文化随着祭祀祖宗、奉天敬神就开始了,并逐渐成为文人的独特爱好。如屈原的《离骚》,还有孔子《漪兰》之曲的形成传说等。至唐代,香文化更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唐代是一个逐渐重视人的时代,强调人的价值的自我实现。在初唐日渐勃兴的文学风气推动下,品香有燃、熏、置、煮、佩等多种方式,并被赋予了三种境界:得气、得神、得道。香文化也从闻香、品香而形成了由闻香、赏烟、养生、悟道等组成的完整的香道体系。同时人们把对香的品味提升到了衡量人品的标准,“闻香识人”,沉香也就成了高尚德行的象征。
④沉香被称为“香中之王”,是中国文人香的基本原料。人们爱沉香不是因为《本草纲目》中所说“片值万钱”,而是从“形而下者是谓器,形而上者是谓道”的角度来重视的。沉香树并不香,香的是它的树脂,但这树脂只在刀砍斧伤、雷电摧残后,入土、入水历尽艰辛中,才由天地孕育成奇香。人们自然把它视作天地灵物。
⑤香对人的精神境界和生活质量有提升作用,这早已成为人类的共识。英国作家吉卜林说:“人的嗅觉比视觉、听觉更能挑动人们细腻的心。”作为嗅觉文化的香道,它的深度及美学价值,超越了民族、地域,最易为人理解和接受,最能引发人们共鸣。今天世界所有名贵香水,多少都加了从沉香中提取的精油。
⑥香道也是天道,是“禅意”。《楞严经》纪录高僧围绕沉香与佛对答,香严童子的回答是,“此气非木非空,非烟非火,去无所著,来无所从(踪)”。无独有偶,这种禅意也出现于诗人陈与义的《焚香》诗中:“明窗延静昼,默坐消尘缘。即将无限意,寓此一炷烟。”在这种境界里,香味不是从木中来,不是从火中来,也不是从空中来,更不是从烟中来,而是从心中来。这“心”,就是人的本真。正因如此,《圣经》里有沉香树是上帝亲手所栽的叙述,佛教把沉香当成敬佛圣品。
⑦中国哲学始终认为,天人合一是人类最理想的生存、发展境界,也是人类共有的一个“梦”。中国香道,为梦想成真提供了一种可能。
(有删改)
【小题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小题2】作者认为“香道源于人道”,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小题3】第⑦段中作者认为“中国香道为梦想成真提供了一种可能”, 请联系全文分条概括其理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代史学发达,史书数量与种类繁多,史书流传范围广泛,这些同社会各界民众广泛参与和支持史学活动密不可分。其间,在广大民众中拥有极高知名度和可信度的社会名流,他们在时人选择史书、阅读史书、刊印史书以及传录史书等史学活动中,常常扮演着指导者的角色。不仅他们所撰史著广受读者喜爱和追捧,而且由他们推举的史著也往往受到时人的广泛关注,由此便形成了史书流传时的名人效应。其中,名家对史书流传的助推作用不可忽视。
对于流传已久的历代名著,如《史记》《汉书》等,名家不仅将其视作治史经典,而且还作为个人修身的精神法宝。其中,在对历代名著喜好方面,如钱若水“有清识,风流儒雅。好学,善谈论。尤爱《西汉书》,常日读一卷”。可见钱氏已将阅读《汉书》等著作视作每日必修科目。又如黄庭坚声称:“每相聚,辄读《汉书》数页,甚佳。人胸中久不用古人浇灌之,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由此可知,黄氏已将《汉书》视作净化心灵的神丹妙药了。这些经典受名家重视后, 一方面会被收藏保存,另一方面会被更多人追捧。
其次对于时人所撰史著,尤其是叙事颇具特色的史著,编修体裁、体例具有创新的史著,名家往往以极大热情予以赞扬和推荐。如对于刘恕及其《十国纪年》,司马光在《〈十国纪年〉序》中饱含深情地言道:“道原好著书,志欲笼络宇宙而无所遗,不幸早夭,其成者,《十国纪年》四十二卷……光不为人撰铭文已累年,所拒且数十家……故序平生所知道原之美,附于其书,以传来世。”他又在该书末言:“世称路氏《九国志》在五代之史中最佳,此书又过之。”在此司马氏表明了该书在同类史著中的突出地位,得到名家推荐的史著会受到更多人关注。
虽然印刷业在宋代发展迅猛,但一些史著能否得以顺利刊刻流传,却成了时人颇为关注的问题。此间,若有名家推举称赞一些史著,尤其是流传较少的史著,它们的命运便会有所转变。如对于孙甫《唐史论断》的流传命运,清人朱彝尊指出:“庐陵欧阳氏、涑水司马氏、眉山苏氏、南丰曾氏交叹美之。绍兴中,曾镂板南剑州。端平间,复镌于东阳郡。今则流传寡矣。”可见该书在北宋时,就历经司马光等名家盛赞,南宋时才被地方刊刻印行。
总而言之,从以上诸种情况来看,名家不仅有自己喜好甚至偏爱的史著,而且还常常以极高的热情推举和赞扬相关史著,从而加快其流传速度,扩大其流传范围。同时,在推举和称赞的方式上,他们不仅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而且多从阅读者的角度论述问题。具体而言,名家们有时采用直接评论的形式,有时则以序或者跋等形式,甚至有些名人以个人亲身感受来说明阅读心得,由此彰显相关史著的优点,以期达到对相关史著流传、刊刻的助推作用。不过,名家因不时会受到社会政治环境、修史体制、学术文化水平以及自身地位与偏好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从而使得他们在著史、传史时难免出错而被有意指责,他们的特殊身份会被利用,他们的自身偏好会影响他人,凡此等等,均在当时产生了不小反响。
(摘自燕永成《试论史书在宋代流传时的名人效应》,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社会名流在广大民众中拥有极高的知名度和可信度,史书流传时容易形成名人效应,有人推荐的史著会受到更多人关注,从而成为有名的史书。
B.名家不仅将流传已久的历代名著视作治史经典,而且还作为个人修身的精神法宝。如钱若水尤爱《汉书》,常日读一卷。
C.名家往往以极大的热情赞扬和推荐时人所撰的像《十国纪年》那样的史著,因为它们的叙事具有创新性,编修体裁、体例颇具特色。
D.虽然印刷业在宋代发展迅猛,但是一些史著,尤其是流传较少的史著,若没有名家的推举和称赞,它们就无法刊印流传。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用钱若水、黄庭坚两例论证经典著作受名家重视后,会被更多人追捧。
B.文章以司马光引言盛赞史著来论证名家推荐的史著会受到更多人关注。
C.文章用孙甫《唐史论断》的流传史实论证史著经名家盛赞之后会受到追捧。
D.文章选用众多事例论证宋代史学发达、史书繁多与名家支持密切相关。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书数量与种类繁多,社会名流喜好并编撰史著,时人在选择史书、阅读史书、刊印史书以及传录史书等史学活动中积极参与,这些是宋代史学发达的表现。
B.宋代社会名流不仅重视流传已久的经典史著,而且还以极高的热情推举和赞扬当时的人所撰的有特色、有创新的史著,这些行为可以加快相关史著的流传速度,扩大相关史著的流传范围。
C.名家的推举和称赞方式灵活多样,有时采用直接评论的形式,有时以序或跋等形式,甚至以个人亲身感受来说明阅读心得,这也说明他们多从专业角度论述问题。
D.名家受诸多因素影响,在著史、传史时难免出错而被有意指责,他们的特殊身份会被利用,他们的自身偏好会影响他人,这些在当时产生了不小的反响。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传统文化在秦汉以后有显隐之分。“独尊儒术”以后儒法二者的关系,是一种显文化与隐文化的关系,即儒学备受推崇,以正统的意识形态的身份起作用,而法家备受贬抑,以隐蔽的心照不宣的方式乃至“日用而不知”的方式起作用。二者既相互排斥、相互反对、相互制约,又相互补充、相互依赖,一句话,是相反相成的。
儒法二家的思想无论从世界观、人生观基础,还是从人生的理想和达到的方法途径看都是对立的,因而二者具有不相容性。日本学者冈田武彦将中国古代的人生哲学分为三系,即现实主义、超越主义和理想主义。现实主义包括法家、兵家、纵横家,理想主义则为儒家。他认为,这三者具有的人生观、社会观、世界观各不相同,人生理想和由以达到人生理想的方法途径也大相径庭。现实主义主张以“力”和“术”为手段去绝对地支配和控制对立的另一方,以消除和克服人已物我之间的种种矛盾。理想主义则主张共存之道,亦即人己物我之间的和谐相处。正因为不相容,所以它们不能并立。在法家占统治地位时,没有儒家的合法地位,在儒家占统治地位时,也没有法家的合法地位。但儒、法二家的许多具体主张又同样为统治阶级所必需,本质上是可以相辅相成、并行不悖的。例如,在价值观上,儒家重义轻利、崇德贱力,法家重利轻义、尚力黜德,实际上,义和利、德和力同为统治阶级所需要,不可偏废;在统治人民的方法上,道德的教化和法律的惩处同样都是需要的,也不可偏废。在这个意义上,儒、法二家又相辅相成。
由于儒、法二家的思想体系不相容,所以,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法家作为独立的一家或者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被摧毁了。儒家在以后的发展中有条件地吸收消化了法家的一些思想观点和主张,以“贵德贱刑”的方式给法律一个地位,以“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的方法给君主专制一定程度的承认,同时也给予一定的限制。在更多情况下,儒家是以猛烈的批判法家的形式,对法家创立的一系列制度以及使用这些制度运转起来的思想的作用范围和力量加以制约局限。最重要的是,儒家权力将其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即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五伦”的伦理原则贯彻于现实的跛治、经济制度中,以完全取代法家的原则。尽管这一努力并没有完全成功,也不可能完全成功,但毕竟基本上获得了成功。儒家的准则得到了社会的公认,得到了历代王朝的支持并法律化,成为指导思想。而法家的准则却只能以隐蔽的形式起作用,一旦被揭发出来就会受到舆论的唾弃。由此可见,“独尊儒术”之后,在儒、法的相反相成中,儒家是占主导地位的。
(选自张岱年 程宜山著《中国文化精神》,有删改)
【小题1】下列各种说法中,不符合文中所述“显文化”思想的一项是
A.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B.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C.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
D.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的人生哲学分为三系,即现实主义、超越主义和理想主义,其中现实主义以法家为代表,理想主义以儒家为代表。
B.法家重利轻义,主张以“力”和“术”为手段去绝对地支配和控制对立的另一方,以消除和克服人己物我之间的种种矛盾。
C.儒家文化成为显文化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分不开的,可见一种文化成为显文化必须要得到统治阶级的支持。
D.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五伦”的伦理原则是儒家贯彻于现实中用来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的“显”与“隐”关乎某种文化的社会地位问题。显文化占据统治地位时,隐文化就会受到严重制约,没有合法的社会地位。
B.儒家文化以正统的意识形态的身份起作用时,法家备受贬抑,只能以隐蔽的心照不宣甚至是不知不觉的方式友挥着自己的作用。
C.儒法二家的思想具有不相容性,所以两家思想无论是在世界观、人生观基础上,还是在人生理想和达到的方法途径上都是对立的。
D.虽然儒法二家从思想体系上说是不相容的,但是儒法二家的许多具体主张对统治阶级来说都是必需的,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一桥飞架伶仃洋,从此天堑变通途。10月24日,历经十余年研究论证与施工建设之后,我国又一项世界级工程——港珠澳大桥正式建成通车。它是世界总体跨度最长、钢结构桥体最长、海底沉管隧道最长的跨海大桥,也是公路建设史上技术最复杂、施工难度最高、工程规模最庞大的桥梁,创造了一系列“世界之最”,可谓名副其实的超级工程。
港珠澳大桥名虽为“桥”,实际却是一项集桥、岛、隧为一体的庞大工程。为保证伶仃洋水域30万吨级通航能力,需在海中筑起两座人工岛,两座岛间以长达6.7公里的隧道连接。沉管隧道内,车辆可畅行无阻;隧道上方,30万吨油轮可满载通航。
在海中建设人工岛,传统办法是抛石填海、围堤筑岛,然而这一办法在港珠澳大桥却不适用——一来工期长,二来会对海域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老路走不通,那就闯出一条新路来!中国交建总工程师林鸣提出前无古人的方案——“超大直径钢圆筒围成人工岛”:先在工厂里预制出高50米、重500多吨的巨型钢圆筒,然后运至海上,用大型机械将其“钉”进海底,形成人工岛围护结构。
2011年5月15日,起重船吊着振沉系统和第一根钢圆筒,精准定位,完成入泥自沉。一根、两根、三根……几个月后,120个钢圆筒如定海神针般直插海底,东、西两座人工岛“拔海而起”。
(摘编自刘志强的《超级工程震撼亮相》,《人民日报》2018年10月25日)
材料二:
不久前,横亘在伶仃洋面上的大桥经受了强台风“山竹”的考验,不但主体桥梁、海底隧道、人工岛,就连桥面上护栏、路灯都安然无恙,再次刷新了中国制造的水平。在这一成就的背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李克非团队对于长期耐久性设计的攻关贡献最大。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反复论证,李克非和他的团队的设计成果凝结为港珠澳工程混凝土构件的耐久性质量控制指标。
2010年,大病初愈的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张肖宁收到了港珠澳大桥管理局的委托,受命承担港珠澳大桥16公里连续钢箱梁和大跨径钢箱梁结构桥梁的沥青铺装技术研究任务。“钢箱梁桥面铺装是路面工程中极为特殊的铺装类型,是直接提供舒适安全的车辆行驶条件的重要工程,是代表桥梁建设水平的‘面子’工程。”张肖宁说。
华南理工大学派出导师,利用节假日等休息时间在工程营地报告厅内为大桥建设者上课,在7年多的时间里为大桥岛隧工程项目培养了56位工程硕士。
“世纪工程的完工,超级难题的解决,是千千万万的人努力的结果。”李克非表示。在大桥设计和建造的14年当中,共有21家企事业单位,以及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等8所高等院校,在包括水文、气象、地质、地震、测绘、环境等各方面展开了51项专题研究。
如今,中国的桥梁和高铁一样,已经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而随着这张名片一同递出的,是我们身为国人的自信心。
(摘编自王忠耀、吴春燕《港珠澳大桥背后的科技支撑》,《光明日报》2010年10月24日)
材料三:

材料四:
在双11来临之际,港珠澳大桥的通车为电商、物流企业开拓大陆地区以外的电商业务带来了很大便利。今天京东对外表示,首支京东物流运输车队装载着消费者购买的商品由香港元朗仓出发,经过港珠澳大桥到达珠海后进行申报清关,全程仅用了50分钟。而在以往,商品从深圳皇岗通关,再经虎门大桥到珠海,全程200多公里,需要5个多小时才能通行。
其实,京东物流早在四年前就在香港建立了仓库,在京东物流110多个海外仓中,香港仓具有极高的战略地位。据了解,京东物流香港仓面积近1万平米,内设恒温区、高值区,以及针对轻奢商品的专业打包台等。仓内操作、管理和系统完全按照京东物流国内仓储标准进行仓内的生产管理,SKU数超过10万,涵盖母婴、个护、3C、家居、时尚、食品等品类。
(摘编自“中国报业网”《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助力大湾区成就国际物流中心》2018年10月25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经十余年的研究论证与施工建设,港珠澳大桥正式建成通车,它是一项世界级工程、超级工程,创造了一系列“世界之最”。
B.港珠澳大桥经受住了强台风“山竹”的考验,刷新了中国制造的水平,这主要得益于李克非团队对于长期耐久性的设计攻关。
C.作为世界上最长的钢结构桥梁,港珠澳大桥钢板总使用量就达42万吨,这相当于10座鸟巢体育场或60座埃菲尔铁塔的重量。
D.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为京东等电商、物流企业开拓大陆地区以外的电商业务带来很大便利,推动大湾区成就国际物流中心。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港珠澳大桥是一项集桥、岛和隧为一体的超级工程,东、西两座人工岛之间是6.7公里的隧道,这样的设计是为了保证伶仃洋水域30万吨级通航能力。
B.参与大桥设计和建设的企事业单位和高校,在施工现场一边开展科技攻关,一边培养人才,华南理工大学的导师就在7年多的时间里培养了56位工程硕士。
C.大桥建设者们始终高度重视海洋资源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在建设人工岛时,摒弃了抛石填海、围堤筑岛的传统办法,闯出了一条史无前例的新路。
D.材料二和材料三中,媒体对在大桥设计和建设中,21家企事业单位和8所高校在多个领域开展研究的状况进行了报道,突出了科技支撑的强大力量。
【小题3】结合其他三则材料,在梳理材料三《数字解码港珠澳大桥》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谈谈这个图表在文本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