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作家迟子建访谈(节选)
彭程
2007年,迟子建以她的中篇小说《世界上所有的夜晚》获得第四节鲁迅文学奖,这已是她第三次获得该奖项。
记者:你在《世界上所有的夜晚》中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想把脸涂上厚厚的泥巴,不让人看到我的哀伤”,开篇这个既像诗歌般凄楚又像偈子般透彻的句子为读者打开了一条通往苦界的羊肠小路,同时为小说的叙述风格奠定了一种冷静而哀婉的基调。请问,你是怎么找到这种基调的?
迟子建:灾难来临,人的本能是拒绝。可有些灾难(或可称为“意外”)是不能拒绝的,因为那是命运。最初听到爱人遭遇车祸的消息,我身边一个人都没有。放下电话,我跺了一下脚,问自己:我做错了什么?我想这样残忍的事情降临到我头上,我一定是“有罪”的。可我是“无罪”的。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使我一直过着循规蹈矩的生活,与人为善。我踏踏实实写我的作品,知足地过着温暖的小日子,从未做过伤天害理的事情,何罪之有?我委屈,放声大哭。
吞咽痛苦这枚苦果,是艰难的。我所经历的那一切,我都没勇气回顾。总之,心灰意冷,身心俱疲。我不敢出门,不愿意见阳光,尤其怕见到熟人,那些安慰的话语,都让我无法承受。我在写作中逃避,而事实证明,写作拯救了我。在写作中,我获得了新生。因为我突然觉得,有一个世界,我想象的世界,它没有背弃我,我可以用笔构建一个世界,来安慰我。我经历痛苦的那个时期,中国频频发生矿难,看着电视上女人们那一张张悲伤欲绝的脸,我体味和理解着她们的痛苦,并且探究着造成这“不幸”的缘由。我明白了,我经历的灾难,是命运的;而她们经历的灾难,人为的成分更多,这是更大的不幸。
记者:这几年,朋友们极少提及你丈夫遭遇车祸的事情,怕惹你伤心。在这篇小说中,你详细地描述了魔术师遭遇车祸之后未亡人的痛苦,这使小说中的叙述者具有与你本人相似的身份与体验。是什么使你直面难以释怀的痛苦回忆?你在叙述者身上投下了多少个人经验与内心体验的双重幻影?这部小说是否可以看作是一部关于自我救赎的小说?叙述者或者你本人如何通过接触更为深广的痛苦而使自己从个人痛苦中得以解脱?
迟子建:写作《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其实是想给个人伤痛找一个排遣的出口。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篇小说是一篇“漫长的悼词”,具有你说的“自我救赎”的意味。开始写它的时候,是极其痛苦的,因为那等于又一次挑开了伤口,让它滴血。不过随着小说的推进,这个伤口在慢慢地“结痂”,因为“众生”的苦难使个人的痛苦变弱了。个人一旦变小了,世界就大了。相反,一旦把个人看得过重,世界就变小了。一个人要想真正融入世界中,一定要把自己变得小一些,最好小得如一粒微尘,这样,世界才能升腾起来。就这样,我的足迹所到之处,我都看到了无处不在的苦难,也看到了苦难中的温暖和柔情。我用笔惊喜地描摹着我看到的这一切,从中获得了一种“大解脱”。只有解脱了的我,才会放松下来,才会对往昔的岁月无怨无悔。
(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两项是()
A.《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开篇第一句话表现了作者想要封闭自己,把忧伤留在心底的痛苦之情。
B.迟子建认为矿难的受害者经历的灾难是人为的,因此她觉得那些矿难遇难者家属比自己更为不幸。
C.“自我救赎”的意思是自己拯救自己,迟子建通过小说找到了排遣痛苦的出口,让自己获得了一种解脱。
D.迟子建说《世界上所有的夜晚》是一篇“漫长的悼词”,是说这篇小说是对她过去的人生不幸的悼念。
E. 在这篇访谈中,记者紧紧围绕作家的个人不幸与作品表达之间的关系提问,挖掘出了作家的创作动机、情感历程和写作技巧。
【小题2】哪些因素使迟子建在《世界上所有的夜晚》中找到了冷静而哀婉的基调?
【小题3】面对人生中的苦难,迟子建是如何获得解脱的?请分点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9-25 11:27:0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乌镇的修辞

茅盾、木心这两个乌镇之子,应对乌镇熟稔于心并萦回于异乡的梦中。

茅盾,1896年生于乌镇东栅,本名沈雁冰,后外出求学、从文、投身社会变革运动,先后用过几十个笔名,最终以“茅盾”和《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小说确立其在中国文坛的位置。“茅盾”这一笔名,显影出大革命失败后一个左翼文人的苦闷、犹豫和矛盾——人生困境表现为语言的困境。正因这双重困境,他在1949年之后处于一种微妙、尴尬的位置,反复检讨其内心与行动的革命坚定性,站在了那些表面上从来没有苦闷、犹豫和矛盾的文人的偏远处。而正是这种“偏远”赢得我的敬意,当然,这仅仅是一个小人物的敬意,分量不大。

在乌镇上可以找到茅盾笔下林家铺子的原型——一家老杂货店,现改成专营字画古玩的商铺,在观前街茅盾故居对面。当然,眼前的老板并不姓林,却按《林家铺子》里的描写来打扮自己,着长袍马褂,表情灿烂像乌镇上的晴空,没有一丝面临破产的忧愤。我伏在柜台上问他,那林老板的后人还在乌镇上否?他说,都去了国外。因茅盾小说,一个普通店铺有望永远保持其格局而不被拆迁,显现出了修辞的力量。

木心,本名孙牧心,1927年生于茅盾故居附近一富裕人家,入上海美专、杭州国立艺专求学,师从于刘海粟、林风眠学习油画。1971年蒙冤入狱,三根手指被折断,仍坚持写作,在纸上画出白键黑键“弹钢琴”,后获释。1982年移居美国纽约,以作画、讲学谋生,后尝试写作,出版小说集、散文集、诗集十多部,像文坛突然出现的一个新人,语言充满汉语言的诗意、别致,例如:“公园石栏上伏着两个男人,毫无作为地容光焕发。”“昨夜有人送我归来,前面的持火把,后面的吹笛。”“秋天的风都是从往年秋天吹来的。”——这风,也都是从乌镇吹来的吧?晚年,木心乘风还乡,2011年辞世。

木心家的“孙家花园”,是乌镇最美的私宅。花园应该有鲜花和如花的女人。当时乌镇码头上搬运的麻袋,都印着一个“孙”字。仆人打扫房间,把花瓶抱出抱进重新摆在案头时出错,会遭到主人责备:“怎么把明代的花瓶搬出来了——去,摆宋朝的,要记住样式的不同。”一个富贵华丽之家,1949年后相继改造成为农具厂、铁器社、五金轴承厂,乃至成为野草高过围墙的废园。九十年代,木心声名大动于华语文学界,乌镇政府开始在画家陈丹青指导下,于孙家花园原址重建“晚晴小筑”。2006年,木心回乌镇在此居住五年,去世,晚晴小筑改为“木心纪念馆”,展有各种版本的木心著作、手稿、乐谱,及其用过的写字台、礼帽、皮鞋、手杖等遗物。依然是修辞的力量,在挽留一个人的余温和气息。

木心不是游客,大概不会喜欢乌镇的面目一新。在剧变中的故乡,一个人,反而会加重异乡感吧。孙家花园转化而成晚晴小筑,木心如落叶转化成树根处的泥土,大约会想:乌镇还在乌镇吗?我还是我吗?“从前的那个我如果来找现在的我,会得到很好的款待。”木心这样说,充满对“从前”的留恋和对“现在”的谅解。从前的玉勒雕鞍、锦帽貂裘,现在的霜天断雁、淡茶清酒。

留恋和谅解,我大抵上也是如此态度,对乌镇,对青春。

(选自2017年第3期《散文选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从对两个乌镇之子的简介入手,淡化作者的旅游踪迹,突出乌镇的地域文化,进而表达了作者浓郁的乡愁。
B.文章第二段概要地叙述了茅盾的巨大文学成就,并用衬托手法表现了他襟怀坦荡、严于解剖自己的高尚品质。
C.“表情灿烂像乌镇上的晴空,没有一丝面临破产的忧愤”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对比等手法,讥讽老板的滑稽。
D.文章之所以写“孙家花园”几度更名,意在反映时代的变迁对乌镇的影响以及政府对旧时代富豪的谅解与挽留。
【小题2】文章标题“乌镇的修辞”指什么?文中两次写到“修辞的力量”,含义上有何异同?请结合文意加以理解。
【小题3】“对乌镇”作者持“留恋和谅解”的态度。你是否赞同?请简述理由。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经学为人类贡献了历史理性
何为“经”?《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有:“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杜预注:“经者,道之常。”“经”乃常道,同时又有“体国经野”之“经”,“经世致用”之“经”。“常道”如何“经世致用”?“经”是既有常又有变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总叙》说古者经学“学凡六变”,每个时代均有其弊。司马迁所讲“承弊通变”,没有任何一样东西历久不变。中国的“天之经也,地之义也”好像是不变的,但“人之行也”本身就是不断变化的。
这正是中国经学与西方思维的不同所在。西方哲学重理性。英文“pure reason”,即康德所讲的“纯粹理性”。纯粹理性是永恒不变的,它表现在所有的概念都必须定义。西方人的理性始于古希腊时期,古希腊追求永恒的逻辑理性;基督教讲究从神学到理性,然而这却不是真正的理性,反而变成了理性批判的对象;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早期如伏尔泰、孟德斯鸠等人,晚期如卢梭等人,均视传统为大敌,认为凡传统即不合理,他们不把传统看作历史的,认为当代的即合理的,提倡必须用理性来克服传统。马克思·韦伯曾说,现代化最基本的就是理性化。那么,为什么会有后现代主义?福柯说:现代主义理性是吃人的。后现代主义便揭露了现代资本主义的理性。
《论语》中孔子多次讲“仁”,但没有一处给出明确的定义。樊迟两次问仁,孔子先回答:“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其后樊迟又问,孔子回答:“爱人。”即孟子所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子贡问仁,孔子回答:“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颜渊也问仁,孔子则答:“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同一个问题,孔子对不同弟子的回答并不是唯一的、定义性的,而是根据不同情况而定的。这就是孔子的“因材施教”。这就是中国经学传统中蕴含的、不同于西方的理性。
传统一词何解?我们可在英文中找到它的对应词:“Tradition(s)”。Tradition代表一般的概念性抽象名词,可释为传承之过程,或传承之流。Traditions代表具体的事物,可释为世代流传的具体风俗、习惯、信仰、制度、思想等。即我们所说的传统。任何一种文化都离不开Tradition和Traditions。一个具体历史阶段的具体风俗,具体信仰,具体的制度,具体的器物、服饰都具有其自身的相对稳定性,既保持其自身某种本质特点相对不变,又在其发展的各个阶段不断量变。传承与创新本就是一个统一的运动过程。任何一个文明传承的过程,也就是其创新的过程;在其不断创新中,传承方得以实现。中国经学的发展也正如此。
中国经学是历史的理性。传统并非理性的敌人。中国经学的每个具体传统都有历史必然性,有流有变。“仁”与“礼”是中国经学的核心。“仁者,人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实际建立在“仁”上。“礼”讲究有区别又和谐起来,就不至于导致塞缪尔·亨廷顿所说的文明冲突,也有助于克服现在美国盛行的单边主义。“仁”建立在“礼”的基础上,“仁”必须要依靠“礼”来实现。中国文化向来开放,在保持自身传统的同时善于容纳外来文化。这是中国经学对世界的贡献。
(文章:《光明日报》2018年12月1日11版,作者 刘家和,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何为“经”?“经”乃常道。杜预在对《左传·昭公二十五年》的注解中也说:“经者,道之常。”
B.《论语》中多次讲“仁”, 针对不同弟子、根据不同情况,孔子对“仁”有不一样的定义性表达。
C.传统既指具体风俗、习惯、信仰、制度,思想等,又包括具有相对稳定性的传承过程。
D.中西思维的不同在于,经学中的概念不定义,视具体情况面定:西方纯粹理性的所有概念都必须定义。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第二段,从古希腊讲到中世纪、启蒙运动、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说明西方一直都是重理性的。
B.为了阐明基本观点,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主要有对比论证法、举例论证法、引用论证法等。
C.本文由解“经”而比较中西思维之异,由释“传统”而指出传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从而论证了主旨。
D.本文观点鲜明,思路清晰,论证有说服力;丰富的知识、独到的见解,体现出作者深厚的学识修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中国经学为人类贡献了历史的理性,在保持自身传统的同时又善于容纳外来文化。
B.传统有流有变,传承与创新是统一的。传承过程也是创断的过程,在创新中传承方得以实现。
C.中国经学的“仁”与“礼”思想,有助于清除所谓的“文明冲突”,也有助于克服“单边主义”。
D.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提倡必须用理性克服传统。但从某种意义来说,现代主义理性是吃人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曾雪梅
任晓雯
曾雪梅七岁时,喜欢趴在窗台上,仰面数飞机。①飞机跟小鸟似的,翅膀不动地滑过去。时或起一记嘘声,仿佛有人吹口哨。地平线轰然颤动,团起阵阵乌云。曾雪梅觉得像是过年放鞭炮,便拍手欢呼。母亲兜头一掌道:“看啥西洋镜,东洋鬼子投炸弹呢。回头捉牢你这种不听话的小因,扯成两爿,蘸蘸腐乳吃掉。”
是年,曾雪梅已开始念书。读至十三岁,校舍被日本人炸坏。曾家弃了房产,逃到法租界,在寺庙院子里搭个滚地龙。曾雪梅又断续上了四年夜校后辍学,由邻居引荐,到日本人的福助洋行做工。曾雪梅定在门口,不肯进去。邻居反复诘问,她才憋红脸道:“日本人,会吃小囡吗?”
曾雪梅因为识字多,被派作车间记录员。每月工资三十多元,外加大米、菜油、黄豆各十斤。逾数月,养得颊圆颐润。工头二本松是日本人,夫人千代子,也在车间工作。一次,千代子邀了几个中国女工去她家吃饭。曾雪梅走过南京路时,浑身觳觫.谎称不舒服,让同事们先行,自己坐到街沿上,掏出用来送礼的苹果,边啃边想心事。食罢,核子一扔,返身往回走。
旬余,机修工钟阿宝问:“你觉得中国人好,还是日本人好?”曾雪梅睃一眼围观的同事,道:“我才不上你的老当。”
曾雪梅回得家来,说与母亲。母亲道:“当然中国人好,有啥不敢讲的。”曾雪梅道:“我也不晓得。听说中国工头都打人的。日本大班来视察时,还给每人发十块洋钿奖金。”母亲嘴唇一抖道:“小恩小惠的,就把你收买了。若不是鬼子杀人放火,我们家就不会穷,你就会一直念书。”曾雪梅默然一晌,问:“那为啥让我去日本工厂做事?”“嘁,赚鬼子的钞票,也是爱国啊。”
到月头,发了工资,曾雪梅背回大米和黄豆。母亲借了一座台秤过磅,忽道:“好像少脱了。”曾雪梅听得口齿有异,抬眼见她嘴巴歪斜,唇角拖下一径涎沫来。“妈,怎么了。”母亲想伸手去擦,感觉天花板一动,面孔已然贴倒在地。
一日工间休息,千代子问曾雪梅是不是有心事。曾雪梅犹豫了一下,说:“我妈跌了跤,半边身子僵掉了。找过郎中,不见好。现在她不肯吃饭,说要早点死掉,帮我们节省钞票。”千代子取了六十块钱,让她给母亲找西医,补营养。曾雪梅推却着,收下,回去说与家人。母亲回光返照似的,嗓门铿铿响道:“我是个强硬的人,不讨日本人便宜。”一口气接不上,眼乌珠翻了白。②曾雪梅扑过去,见一滴浊黄的泪水滑过母亲的太阳穴,在鬓边略作停滞,吧嗒滴落于枕上。
曾雪梅把钱还给千代子,自此避开她扣二本松。
一年后,曾雪梅结婚。婚后,丈夫建议曾雪梅辞工。犹豫间,日本投降,福助洋行解散。曾雪梅归得家来,专心养胎。忽一日,那位老邻居捎来二本松的信,她才晓得,厂里的日本人,都被关到了提篮桥。她瞒着丈夫,买了六包稻香村鸭肫肝,学千代子的做派,将点心盒子包起来,去提篮桥探监。
登记、盘问、等待。听到喊她名字,已是入暮时分。晃眼见一个灰发女人,穿着空阅的囚服,挪着碎步出来,深鞠一躬,泪水甩在点心盒上。是日临别,千代子送了她一包童装,都是亲手缝制的。她本来以为,自己会在中国生孩子。曾雪梅怕丈夫见怪,留了一件电机纱短褂,其余的送去了典当铺。
三个月后,曾雪梅开始做母亲。她将电机纱短褂给大儿穿,很快短小了,便收起来,转与二儿穿。怀第三胎时,解放军来了。派出所唤了她去,“日本人撤离前,把工厂机器运到吴淞口,扔进海里了。你晓不晓得这件事?”她说不晓得。又盘问几句,才放她走。
曾雪梅把在弄堂里玩耍的二儿揪回家,闭紧房门,剥了他身上的电机纱短褂,剪成一条条,混着废报纸烧掉。二儿号啕不已,被她甩了一巴掌:“日本鬼子良心忒坏,啥人稀罕他们的破烂衣裳。”二儿道:“你说千代子阿姨蛮好的。”“呸呸,什么千代子万代子,乱话三千。当心日本鬼子把你撕成两爿,蘸蘸腐乳吃掉。”二儿嘶了一声,不再说话。
(选自2017年3月第5期《读者·文苑·浮生》,有删节)
【注】①小囡:方言,小孩儿。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母亲的语言和结尾曾雪梅的语言内容和风格大致相似,这使得文章首尾照应,既表现了母亲对曾雪梅的深刻影响,也表现了曾雪梅在现实面前变得清醒与坚强。
B.曾雪梅的母亲睿智、刚强,能够透彻看出日本人的本质,她不断教育曾雪梅要爱国、要看清日本人的实质,不能被日本人施加的小恩惠迷惑。
C.曾雪梅的老邻居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线索人物,开始是这位邻居把她推荐到福助洋行,后来又捎来二本松的信,引出后文曾雪梅探监之事。
D.千代子善于伪装,用邀请女工到家里吃饭、送钱给曾雪梅让她给母亲看病、在曾雪梅探监时送给她手工缝制的童装等方法来博得中国人的认可和同情,从而掩盖日本人的侵略本质。
【小题2】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的两句话。
①飞机跟小鸟似的,翅膀不动地滑过去。时或起一记嘘声,仿佛有人吹口哨。
②曾雪梅扑过去,见一滴浊黄的泪水滑过母亲的太阳穴,在鬓边略作停滞,吧嗒滴落于枕上。
【小题3】曾雪梅对日本人态度的前后变化是理解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小说主题的的关键。请结合小说内容简析曾雪梅对待日本人的心理变化过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

目前关于数宇经济最权威的定义是620杭州峰会发布的《二十国集团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该倡议提出,数字经济是指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ICT)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数字经济: 中国创新增长新动能》一书认为,数字经济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数据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关键生产要素; 数字基础设施成为新的基础设施; 数字素养成为对劳动者和消费者的新要求; 供给和需求的界限日益模糊; 人类社会、网络世界和物理世界日益融合。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近年来之所以突飞猛进,至2016年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数字经济体,主要是因为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了数字技术与传统经济的创新融合。马化腾指出,对于数字经济与传统制造业的融合,国家应当有更加系统的规划,从顶层设计开始改变,由需求引发供给,通过云、大数据、柔性制造,让生产资料得到效率最佳的配置,真正让数据提升效率、爆发力量。

(摘编自牛禄清《数字经济革命》)

材料二 :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会催生出许多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继而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腾讯研究院《中国“互联网+”数字经济指数(2017)报告》显示,中国数字经济在2016年大致带来280万新增就业,占2016年全年新增就业人口的21%。波士顿咨询公司(BCG)发布的《迈向2035:4亿数字经济就业的未来》报告中,用下图显示对2015-2035年中国数宇经济的规模、渗透率以及就业容量做出的测算和预计:


(摘编自纪雯雯《数字经济与未来的工作》)

材料三:

据世界银行发布的《2016年世界发展报告: 数字红利》预测,中国目前55%-77%的就业岗位容易在未来因技能含量低而被取代,印度的比例为43%一69%,经合组织国家为57%。可见,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技术性失业或结构性失业将一直持续。数字经济对就业的现实挑战还表现在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各阶层之间的数宇鸿沟(数宇基础设施、软硬件环境、数字素养层面的差异) 有扩大化趋势。另外,原有的国民经济和就业统计体系、劳动保障法律法规、产业就业政策以及经济社会保障体制已经难以造应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

(摘编自牛禄清《数字经济对就业的影响》)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016年,中国数字经济创造大量就业机会,新增就业人口占当年全部新增就业人口五分之一强。
B. 据BCG测算和预计,2015-2035年间中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其规模、就业容量和渗透率都不断增长。
C. 据BCG测算和预计,中国数字经济渗透率在2015-2025年间快速提升,其中2020-2025年间尤为迅猛,之后十年间提升较缓。
D. 据BCG预计,2035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将近16万亿美元,就业容量超过4亿人; 两者增量最大的时期分别是2025-2030.2020-2025 年间。
【小题2】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G20杭州峰会发布的《二十国集团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深刻揭示了数字经济的本质属性,因而该倡议书中这一定义获得公众一致认同。
B. 正因为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了数字技术与传统经济的创新融合,中国数字经济发展近年来才能突飞猛进,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数字经济体。
C. 国家在数字经济发展上居于主导地位,应该采取措施让生产资料得到最佳配置,引领和推动数字经济与传统制造业融合。
D. 发展数字经济面临持续的技术性失业或结构性失业,还有各地域和阶层拥有的差异正在变大的数字资源和个人数字素养,以及一些陈旧的体系体制、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挑战。
A.数字经济能提升生产效率,优化经济结构,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也会造成失业、数字鸿沟、新旧冲突等社会问题,应谨慎发展,可以慢一点,稳一点。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提出中国应对数字经济发展的建议。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失语
唐咏梅
阿香表姐,不开口说话已整十年,不聋不哑,寂寂地走过了清涩的少女时代。
姑母说,农忙时,女儿阿香更是地里一把好手,插秧收稻一个顶俩,就连筑田埂拉犁耙这样的重体力活她也干得干净利落。顶着六月热辣辣的太阳,黝黑的脸上汗流如注,她也不擦擦,一个劲儿埋头干活,草帽总扔在一边,嫌它碍手碍脚。每到晌午,母亲的呼唤遥遥传来:“阿香,歇会儿,吃饭嘞!”
那呼唤绵软而亲切,却带着些小心翼翼的味道。
有些乏了,但阿香并不应答,吸口气再次挥动手中的锄头,直等家人停箸她才回来,一个人默默吃完抬脚又出了门。
正是那年春耕时节,母亲带着还没上学的我去姑母家小住,知道了阿香表姐十年失语的伤痛与缘由。
姑母和母亲坐在床沿上,就着昏暗的煤油灯光纳着鞋底,说起了心事:“无论你怎么喊,就是不和爹娘说话儿……傻丫头……十年前小学升初中时,功课很好。我和她爹商量,三个弟弟在念书,家里就两个劳力,活怎么办?女娃子,初中不上了……她奶奶眼睛又不好。丫头当时眼泪汪汪,什么也没说,只把书包空出来交给她爹……自打那时起不和人搭话。她奶奶厚着老脸哄,也没吐过一个字……惹也不笑……弟妹,我这心里啊!”声音细小而哀痛。隔着帐子,我隐隐瞅见姑母麻利的双手变得迟滞,不时拢袖拭泪,哽咽难言。
“倔丫头,真是苦了自己!唉!”母亲叹息着:“过去的补不了。女娃,命苦!”很显然,母亲不是头一次听说这些。两位母亲的声音颤抖着,低语和泪水交织着。
从姑母家做客回来,母亲思虑再三,咬着牙把九岁的我送进了学堂。
那时姑母最揪心的是阿香的婚事。转眼阿香已二十七,上门提亲的日见疏落了。那年初夏的某天深夜,在媒人又一次气得悻悻离去之后,姑母来到阿香深锁的闺房前。里头灯盏仍亮着,隔着薄薄的门板,向女儿掏出了心窝子:“我的儿!你点个头吧!那后生好,长得周正,六姊妹,老大。今年二十九了,人家怕他家负担重,还没对象。人勤快,性格也好。你读书的事,是爹娘偏了心……误了你一辈子……十几年了,晓得你心里苦……你苦没白吃,弟弟们都出息了,有工作了。就恨爹娘吧,可不敢拿自己的终身大事开玩笑!……去见面,同意点头,不同意你就走。爹娘老了!娘求你了……”姑母早已支持不住,扑倒在地上,强压着啜泣,轻轻地拍着房门,剧烈的疼痛噬咬着她饱经风霜的心。
端坐床头“咻咻”地飞针绣着鞋垫的阿香,听着门外的哭诉。母亲的忏悔将那一串伤心往事重提,手势不由慢下来,泪水早已爬满脸颊,但她拼命忍着。①直到那“扑嗵”的一声,她再也支撑不住,扭身扑倒床褥上,“呜呜”大哭起来。失语十五年来,第一次发出了声音,那样响亮而苍凉。她蓦然一惊,自己也感到陌生,霎时千般滋味涌上心头,恨不能把这些年憋在心里的苦水全倒出来。门外的母亲听到这哭声,又惊又痛,忍泪软声安慰着。
那一夜的恸哭仿佛诉说了一切,阿香的脸色渐渐柔和了,好姐妹再三劝说,同意两天后去见面。姐妹们拉着她在大镜子前照了又照,阿香羞红了脸,笑了。十五年来,阿香第一次露出了笑颜,那么天真无邪。
在圩镇热闹的茶馆里,一个身材挺拔,浓眉秀眼的青年,眼睛只瞟了阿香一眼便慌忙地投向了别处。阿香倒大方地瞧他俊朗的身板,那浓眉下修长的眼,高高的鼻梁,棱角分明的嘴。看得他窘了,她心里轻轻地笑了,一抽身出了茶馆。双方家长吓得脸煞白。青年慌忙跟了出去,问了声什么,她红着脸回了句什么就走了。青年高兴得笑了,走到媒人跟前点点头。一群人如坠云雾中,也跟着笑了。
阿香的婚事就这样成了。
结婚那天,新娘子装扮得红艳艳。②上轿前行礼,阿香向爹娘盈盈一拜,一声“爹,娘,孩儿不孝……”便泪雨滂沱不能开言。这等了十五年的一声“爹娘”,痛煞了老父老母,他们老泪纵横,把女儿紧紧搂在怀里。
阿香婚后的生活平静而温暖。三年内生养了一对儿女,夫妻俩言语不多,常常以微笑和眼神交流。
婚后五年的正月新春,阿香带着一双儿女回娘家,正巧我陪母亲去看姑母。在老家院墙明媚的春光里,阿香姐柔声呼唤着一对走远了的娇儿:“崽崽,囡囡,不走嘞,回外婆家吃饭嘞!”惊觉这一声呼唤似曾相识,仿佛从遥远的记忆深处走来,不禁怔住了;回头见姑母在厨房正忙着,抬眼迎上阿香的目光,连忙低头撩起衣角拭了拭眼睛。③阿香的眼里有了泪,和母亲的一样,是幸福温暖的泪滴。
多年以后,当年陪着阿香相亲的小姐妹都已是慈爱温和的母亲,心中的迷团仍未解开:那天青年和姑娘到底说了什么,两颗心一下就走到了一起。
阿香仍有些害羞,经不住老姐妹痴缠,道出了当年的秘密。
青年说的是:“我知道你吃了好多苦。我不会再让你受苦。跟我”
姑娘回答:“我愿意吃苦。和你。”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交代不聋不哑的阿香不武器说话已整十年,这设置了强烈的悬念,为小说后来的情节作出了铺垫,奠定了悲情的基调。
B.“母亲思虑再三,咬着牙把九岁的我送进了学堂”,这表明母亲受到极大震动,也从侧面表现了姑母的后悔和痛苦之深。
C.姑母对阿香掏心窝子的劝说和“扑”、“强压”、“拍”等一系列动作,表达了她迫切希望阿香嫁出去,离开这个家庭的心情。
D.小说结尾补叙了阿香同意和青年结婚的经过,表达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主题,同时使小说曲折生动,引人入胜。
【小题2】小说中的主人公阿香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画线处三次写阿香流泪,每次流泪的原因都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