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觅渡,觅渡,渡何处

梁衡

①常州城里那座不大的瞿秋白的纪念馆我已经去过三次。从第一次看到那个黑旧的房舍,我就想写篇文章。但是六个年头过去了,还是没有写出。瞿秋白实在是一个谜,他太博大深邃,让你看不清摸不透,无从写起但又放不下笔。

②我第一次到纪念馆是一九九0年。纪念馆本是一间瞿家的旧祠堂,祠堂前原有一条河,叫觅渡河。一听这名字我就心中一惊,觅渡,觅渡,渡在何处?瞿秋白是以职业革命家自许的,但从这个渡口出发并没有让他走出一条路。

③如果秋白是一个如李逵式的人物,大喊一声:“你朝爷爷砍吧,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也许人们早已把他忘掉。他是一个书生啊,一个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你看他的照片,一副多么秀气但又有几分苍白的面容。他一开始就不是舞枪弄刀的人。他在黄埔军校讲课,在上海大学讲课,他的才华熠熠闪光,听课的人挤满礼堂,爬上窗台,甚至连学校的教师也挤进来听。后来成为大作家的丁玲,这时也在台下瞪着一双稚气的大眼睛。瞿秋白的文才曾是怎样折服了一代人。秋白与鲁迅、茅盾、郑振铎这些现代文化史上的高峰,也是齐肩至顶的啊,他应该知道自己身躯内所含的文化价值,应该到书斋里去实现这个价值。但是他没有,他目睹人民沉浮于水火,目睹党濒于灭顶,他振臂一呼,跃向黑暗。只要能为社会的前进照亮一步之路,他就毅然举全身而自燃。这使我想起另一件事。和秋白同时代的有一个人叫梁实秋,在抗日高潮中仍大写悠闲文字,被左翼作家批评为“抗战无关论”。他自我辩解说,人在情急时固然可以操起菜刀杀人,但杀人毕竟不是菜刀的使命。他还是一直弄他的纯文学,后来确实也成就很高,一人独立译完了《莎士比亚全集》。现在,当我们很大度地承认梁实秋的贡献时,更不该忘记秋白这样的,情急用菜刀去救国救民,甚至连自己的珠玉之身也扑上去的人。如果他不这样做,留把菜刀作后用,留得青山来养柴,在文坛上他也会成为一个、甚至十个梁实秋。但是他没有。

④如果秋白的骨头像他的身体一样地柔弱,他一被捕就招供认罪,那么历史也早就忘了他。而秋白偏偏以柔弱之躯演出一场泰山崩于前而不动的英雄戏。蒋介石听说抓到了瞿秋白,急电宋希濂去处理此事,宋在黄埔时听过他的课,执学生礼,想以师生之情劝其降,并派军医为之治病。他死意已决,说:“减轻一点痛苦是可以的,要治好病就大可不必了。”当一个人从道理上明白了生死大义之后,他就获得了最大的坚强和最大的从容。这是靠肉体的耐力和感情的倾注所无法达到的,理性的力量就像轨道的延伸一样坚定。秋白正是这样一个典型的已达到自由阶段的知识分子。蒋介石威胁利诱实在不能使之屈服,遂下令枪决。刑前,秋白唱《国际歌》,唱红军歌曲,泰然自行至刑场,高呼“***万岁”,盘腿席地而坐,令敌开枪。从被捕到就义,这里没有一点死的畏惧。

⑤如果秋白就这样高呼口号为革命献身,人们也许还不会这样长久地怀念他研究他。他偏偏在临死前又抢着写了一篇《多余的话》,这在一般人看来真是多余。我们看他短短一生斗争何等坚决,他在国共合对国民党右派的批驳、在党内对陈独秀右倾路线的批判何等犀利,他主持“八七会议”,决定武装斗争,永远功彪史册,他在监狱中从容斗敌,最后英勇就义,泣天地恸鬼神。这是一个多么完整的句号。但是他不肯,他觉得自己实在藐小,实在愧对党的领袖这个称号,于是用解剖刀,将自己的灵魂仔仔细细地剖析了一遍,别人看到的他是一个光明的结论,他在这里却非要说一说光明之前的暗淡,或者光明后面的阴影。世上有多少人都在涂脂抹粉,挖空心思地打扮自己的历史,极力隐恶扬善。特别是一些地位越高的人越爱这样做,别人也帮他这样做,所谓为尊者讳。而他却不肯。作为领袖,人们希望他内外都是彻底的鲜红,而他却固执地说:不,我是一个多重色彩的人。当我们只看他的事业,看他从容赴死时,他是一座平原的高山,令人崇敬;当我们再看他对自己的解剖时,他更是一座下临深谷的高峰,风鸣林吼,奇绝险峻,给人更多的思考。他是一个内心既纵横交错,又坦荡如一张白纸的人。

⑥我在这间旧祠堂里,一年年地来去,一次次地徘徊,我想象着当年门前的小河,河上来往觅渡的小舟。他出门登舟之时一定想到“野渡无人舟自横”,想到“轻解罗裙,独上兰舟”。那是一种多么悠闲的生活,多么美的诗句,是一个多么宁静的港湾。他在《多余的话》里一再表达他对文学的热爱。他多么想靠上那个码头,但他没有,直到临死的前一刻他还在探究生命的归宿。他一生都在觅渡,但是到最后也没有傍到一个好的码头,这实在是一个悲剧。但正是这悲剧的遗憾,人们才这样以其生命的一倍、两倍、十倍的岁月去纪念他。一个人无才也就罢了,或者有一分才干成了一件事也罢了。最可惜的是他有十分才只干成了一件事,甚而一件也没有干成,这才叫后人惋惜。你看岳飞的诗词写得多好,他是有文才的,但世人只记住了他的武功。辛弃疾是有武才的,他年轻时率一万义军反金投宋,但南宋政府不用他,他只能“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后人也只知他的诗才。瞿秋白以文人为政,又因政事之败而返观人生。如果他只是慷慨就义再不说什么,也许他早已没入历史的年轮。但是他又说了一些看似多余的话,他觉得探索比到达更可贵。当年项羽兵败,虽前有渡船,却拒不渡河。项羽如果为刘邦所杀,或者他失败后再渡乌江,都不如临江自刎这样留给历史永远的回味。项羽面对生的希望却举起了一把自刎的剑,秋白在将要英名流芳时却举起了一把解剖刀,他们都将行将定格的生命的价值又推上了一层。哲人者,宁肯舍其事而成其心。

⑦秋白不朽。

(有删节)

【小题1】第③段中插入中国现代文学家梁实秋的事例有何用意?
【小题2】理解第⑥段中“他一生都在觅渡。可是到最后也没有傍到一个好的码头,这实在是一个悲剧。”中“好码头”一词的含义。
【小题3】结合全文,简析作者笔下的瞿秋白是个怎样的人。
【小题4】简要概括文章以“觅渡,觅渡,渡何处?”为题的好处。
【小题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想写瞿秋白的文章已有六年,始终都没有写出来,因为瞿秋白实在是一个谜,让人无法理解。
B.文章③一⑤段借助段首的排比,从三个方面对瞿秋白展开评述,既赞美他的文学成就与临难的从容,更赞美他解剖自身弱点的坦荡,这就在记其行的基础上突出了他伟大的人格魅力。
C.文章把历史迷离的真相、人物真实的内心和作者感伤的叹息交织在一起,充分探寻瞿秋白纵横交错的复杂内心,从而达到了同类散文少有的感人深度。
D.作者认为瞿秋白的悲剧在于他以文人为政,又因政事之败而返观人生,有“十分才”却只干成了一件事。
E.“哲人者,舍其事而成其心”实际是对瞿秋白勇于剖析自我的行为的一种赞美与解说,瞿秋白舍弃英名流芳的“事”的机会,勇敢地在《多余的话》中自暴弱点与黑暗,就是因为他要成就自己对坦荡无私的人格的“心”的追求。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17 12:49: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深山来客(有删改)

朱山坡

有一年夏天,洪水过后,镇上的人看到一个陌生的中年人背着一个耷拉着头的女人走进电影院。中年人是撑船从上游的支流鹿江来的。一条简陋的乌篷船,窄小得只能挤得下两个人。蛋河很少行船了,因为湾多水急,十分危险,曾经翻过好几次船,淹死过人,尤其是洪水过后,河道更加凶险莫测。鹿江很长,很窄,满是水草,几乎不为人知,它的尽头是鹿山。蛋镇没几个人去过鹿山,不仅仅是因为偏僻,还险峻,不通公路,是深山野岭,仿佛是世外之地。过去是瑶民住的地方,他们很少出山,现在已经人迹罕至。中年人自称从鹿山来,都把蛋镇人吓了一跳,那得经历多少艰险啊!

鹿山人背上的女人是他的妻子。她五官长得真好看,是一个美人的模样,很年轻,但身体不好,脸色苍白,嘴唇没有一点血色。主要是腿不好,走不了路,浑身没有力气似的。她得的是严重贫血症,根治不了,而且会越来越严重,慢慢地,最后死掉。

“她哪里也不愿意去。她只喜欢看电影。只要看上一场电影,她就觉得病好了一大半。”鹿山人说。鹿山人把妻子背进电影院,安置好,便出来,决不偷窥一眼银幕。从电影院里出来后,鹿山人的妻子原来苍白的脸竟然变得有些绯红,耷拉着的头也抬了起来,尤其是那双暗淡无光的眼睛变得像野草叶尖上闪亮的露珠。其至,她要尝试着双脚踮地走路。

这天晌午,鹿山人背着妻子又来到了蛋镇电影院,却在海报墙上看到一张白纸黑字的告示:台风将至,今天不放电影。妻子难掩失望,立马瘫软在鹿山人的背上,用力扯他的耳朵,责怪他来晚了,要是昨天或前天来就不会错过电影。鹿山人不断地解释安慰。他的两只耳朵红彤彤的,都被扯裂了吧。街道上的人为应付即将到来的台风正疲于奔命,顾不上他们,只是匆匆跟他们打一声招呼就算了。

鹿山人背着妻子要走,却被妻子阻止了。“我要看电影!”妻子像孩子撒娇似的说。鹿山人说:“台风要来了,今天电影院不放电影,我们赶紧回家吧。”妻子说:“可是,我们比台风先到呀。”鹿山人说:“台风过后,我们再来。”妻子说:“你害怕台风呀?你害怕回不了家呀?”鹿山人沉默了。谁不害怕台风呀?台风来了,摧枯拉朽,地动山摇。还有暴雨、山洪,猛烈得惊心动魄。

妻子从鹿山人的背上挣扎下来,扶着墙挪步到电影院正门,伸手摸了摸“蛋镇电影院”的牌子,突然变得莫名的哀伤,竟掩面低泣。鹿山人吃惊地问:“好好的你为什么哭?”妻子说:“我心里的悲苦,像台风,像鹿江,像山洪暴发。”

鹿山人知道妻子内心的悲苦,但她还是第一次说出来。平时,她从不埋怨,也从不哀叹,心里最难受、最绝望的时候,也只是对鹿山人说:“我想看一场电影。”于是,鹿山人连夜准备,第二天一早便出发。这一次,本应该是昨天或前天出发的,但因为要收割最后的一亩庄稼推迟了。

鹿山人也黯然神伤,向妻子保证说:“台风过后我们还来看电影,一个月看两场。”妻子说:“我不等了,等不及了……我等不到台风过后了。”

风似乎越来越紧了,天空中的云朵也变得慌乱起来。鹿山人不知道怎么说服妻子,只是俯下身子,试图让她爬到他的背上,然后回家。可是,她固执地拒绝了。鹿山人尝试性地去背她,被她推开了。鹿山人站起来,要抱她。她躲闪开了,双手抚着电影院的牌子,突然号啕大哭。那哭声就是山洪暴发,悲痛欲绝。后来镇上的人回忆说,这辈子从没有听到过如此撕心裂肺的哭声,像孟姜女哭长城,电影院都快被她哭塌了。路过的人们都停下手里的活,围过来劝慰她。

“台风马上要到了,电影院没人上班了,连学生都放假回家了。”“只是少看一场电影嘛,又不是世界末日。只要电影院还在,就还会有电影看。”“台风过后,你可以连看三天电影。住我家里,管吃管穿,要住多久都行。”

……

可是,谁也无法劝止她的哭。不是一个孩子在哭,而是一个内心悲苦的人在宣泄。鹿山人和大伙都束手无策。这样哭下去,对本来就病弱的她会雪上加霜。

这个时候,电影院院长老吴从电影院走出来:“这是哪个龟孙子贴的告示?”一把撕下自己亲手贴上的告示,对鹿山人的妻子说,“今天照常放映!”

鹿山人妻子的哭声戛然而止,用哀求的眼神将信将疑地盯着老吴。老吴让鹿山人背起妻子跟着他走进电影院。不一会,电影院里便传出片头曲的声音。

鹿山人从电影院里走出来兴奋地告诉大伙,真的放电影了!你们也进去看呀。

电影院的大门敞开着,没有售票员,守门的卢大耳也不见踪影,但大伙只是侧耳倾听,没有谁趁机混进去。他们都明白,这场电影是老吴专门给鹿山人的妻子放映的。在蛋镇电影院历史上,这是头一次免费给一个人放电影。可是,没有谁说阴阳怪气的话。

鹿山人在电影院外头蹲着,独自烧着烟叶。他们走过来,心照不宣地摸摸他的头,然后默默走开。不断有女人过来叮嘱他:“电影散场了,你带她到我家吃碗热鸡汤再走。”她们不厌其烦地给他指路,哪条街哪条巷。鹿山人一概答应,反复致谢。女人们发现,鹿山人满脸疲惫,更瘦了,明显苍老了许多,不禁叹息:“他怎么还背得动自己的女人啊!”

这次,鹿山人始终没有离开电影院一步,一直到电影院结束,传来片尾曲的歌声,才进去把妻子背出来。

鹿山人的妻子脸上的绯红色更加明显,看上去比任何时候都亢奋。她在他的背上仍兴致勃勃,热泪盈眶。那是电影带来的泪水。鹿山人觉得今天的电影很好,妻子看开心了,心里感觉特别幸福。

老吴对鹿山人说,台风过后,欢迎你们再来看电影。

鹿山人对老吴千恩万谢。他的妻子眼含泪水,频频点头向老吴表达谢意。老吴像一个老父亲,抬手轻轻地替她捋了捋被风吹乱的头发。“你今天特别漂亮!”老吴慈爱地赞美了她。台风的先头部队已经到了,它们攻打着电影院的窗户。上次台风攻陷放映室,砸毁了一台放映机。老吴不敢掉以轻心,转身跑回电影院。

鹿山人以为妻子同意跟他回家了,可是,她说要去照相馆,“老吴说我今天特别漂亮。”“时候不早了……”鹿山人说。妻子说:“反正每次都要点火把回家的。”“台风来了!”鹿山人伸出一只手去捕捉风,感受到了异样,焦急而不安地说。妻子说:“死都不怕,我还怕台风吗?”鹿山人只好改弦易辙,去往国营照相馆。

这是蛋镇人最后一次见到鹿山人和他的妻子。这次台风过后,多少次台风过后,再也没有看到他们的踪影。

老吴有点想念鹿山人。他断言,鹿山人永远不会再带他妻子来蛋镇看电影了。可是,当别人问“为什么”时,他只是摇头,叹息,不愿意向大伙解释。

蛋镇人有种种猜测,但就是没有人愿意说出那句话:鹿山人的妻子或许已经离开了人世。

……

有一天,国营照相馆在玻璃橱窗展出了一幅32英寸的大型彩色照片,装了金色的边框。照片里的女人穿着橘红色的旗袍端坐在黑色的椅子上,秀发及肩,脸色绯红,面带微笑,双目炯炯有神。

国营照相馆的人说,鹿山人说好台风过后来取照片的,但两年多过去了,仍不见有人来取。

【小题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小说中这对夫妻生活极度贫困,一个月只能看一场电影。而正是这场电影,使得他们的爱情有了亮色,生命充满了意义。
B.台风、山洪暴发等词语在文中多次出现,渲染了气氛,有力地推动了小说情节发展,也能够折射出主要人物的特殊心理。
C.小说以“深山来客”为题,既能够引起读者的注意,同时也交待了小说主要人物的身份,以及故事发生的地点。
D.小说语言典雅、别致、细腻、绵密;鹿山人的妻子身患绝症,全文笼罩在绝望的氛围中,展现了人生百态、丰富的内心及美好人性,悲剧气息浓郁。
E.人生苦短,活着却是漫长的煎熬,我们永远不要低估一场电影的作用,看电影作为线索,串联起鹿山人夫妻与蛋镇人之间的故事,使情节更紧凑。
【小题2】这篇小说首段叙写蛋河、鹿江、鹿山有什么特点?这样的描写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小题3】(1)鉴赏小说中的画线句子。
(2)小说讲述了鹿山人夫妻之间凄美的爱情故事,作者塑造的鹿山人妻子的形象,外貌美好,这样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小题4】这是一篇回归真善的小说,一篇直指人心人性的小说,请结合文本分析这篇小说揭示了哪些美好的人性。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出门在外

夏鲁平

坐在从延边开往长春的动车上,我有些寂寞难耐。两个小时之前,远在北师大读研的女儿 打来电话,说房屋中介要收取房租。我只好让妻子去处理,现在闲下来,很想知道此事办得怎样,这时,他跟我搭话了。

这是位农民兄弟,他的身旁立着一个大大的编织袋。

“我向你打听个事,从长春到公主岭怎么倒车?”他好像观察我好半天,充满信任地将手里擎着的两张车票伸了过来。我接过车票——一张是延吉到长春,另一张是长春到公主岭。

这位农民兄弟问:“我是不是不用出站台,就可以直接上下一趟车?”

真就把我问住了。我把票递还给他说#我也说不清楚,一会儿,等乘务员过来,打听一下。”

我说:“你下了这趟车,离那趟车开车时间还有二十分钟,时间够用,先不用着急。”

我拿起电话打给妻子,想知道我女儿的房租付了没有,那个接受房款的卡号早已发到她的手机上,我本不该操心。电话响了十次她因为没有接听。

这位农民兄弟毫无避讳地说:“我这次去延边帮一个亲戚干粗木工活儿。那亲戚说,只要我来,干一天活儿,给我—百五十块,不干活儿,一天也给一百块。这样我就去了,结果呢,我有两天没舌儿,那亲戚也没钱。也许那一百块被当作饭钱和住宿费扣掉了,我想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小舅子不让我问,他在那亲戚家已经干半年了,他怕我说不好听的,让我回来。回来就回来吧,我也不想干了。我小舅子看当天帮我买了车票。”

我问:“你以前出来打过工吗?”

他迟疑了一下,想了想,皱起眉头说:“三十岁那年出来过一次,在建筑工地上干力工,半年,-分钱也没挣到,腰还被砸伤了,以后再就没出来,心寒了!想不到这次出来又被骗了。”

动车停下了,车门打开,他抓起编织袋就往肩上扛,也许是体力不支,编织袋在他的手里晃悠了一下,我伸手帮了一把,编织袋扛在了他肩上。他在前,我在后,一点点走出车厢。

这时,一位身穿铁路制服的男子向这边走来,我赶紧冲上去问:“往公主岭倒车在几站台?”

那位穿铁路制服的男子停下脚步,看着我,又看看他,不紧不慢拧动着手里对讲机的键钮,然后用嘴吹了一下,再次拧动,面无表情。我的这位农民兄弟赶紧递上他手里的两张车票。穿铁路制服的男子翻着两张车票,攥在手里,又开始拧动对讲机键钮。

我极力控制着情绪问:“你能告诉我们,他在哪个站台倒车?”

穿铁路制服的男子对我的问话没有回应,就像我这个人压根不存在。

我应该走了。

我顺着通道台阶一步步往下走。那位农民兄弟气喘吁吁地跑过来了。我停下脚步问:“搞明白了?在哪个站台?”

“第五!”

我看看表,离那趟车开车时间还有十三分钟,那位农民兄弟不顾一切往前跑。我像受传染,也跟着小跑起来。面对着长长的通道,他左看一眼,右看一眼,又不知往哪走,然后回头看向我。这时我正好跑下最后一级台阶,帮他查看通道口的数字:“三、四、五……”我话音未落,身后响起了一声呐喊:“你想干什么!”

是喊我吗?我转回头,看见那穿铁路制服的男子站在我们刚走下来的那个通道口,怒目圆睁,竟然也开始顺着台阶跑下来。我想干什么?

这位农民兄弟在空旷的地下通道奔跑起来,我看着远处最后一拨即将消失的人群,也赶紧追了过去。追着追着,我忍不住回头看了一眼,那穿铁路制服的男子居然还站在通道里,身子一动不动。

我沮丧地走出车站,乘上公交车回家,一路上我对自己说,没关系,我被人误解了,事情过去就好。

这时,我的手机响了,妻子说:“我刚把房租转入对方银行卡里,要是再晚一点儿,今天这款就转不成了”。

我问:“为什么把时间搞得这么紧张?”

妻子无奈地说:“这不能全怪我,我在银行往对方卡里转款的时候,窗口人员让我反复确认信息,拖延了一段儿时间,他们怀疑我被骗子盯上了。”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编织袋”在小说中前后出现了多次,他突出了那位农民兄弟的身份,也是那位穿铁路制服的男子疑心“我”的原因。
B.小说中那位农民兄弟虽然出门做工受过两次骗,但他对“我”却一点也不疑心,甚至一直非常信任“我”,接受“我”的帮助。
C.小说对那位农民兄弟的小舅子描写不多,但也深刻的表现了他的个性,是一位怕惹出麻烦来,息事宁人,但也乐于助人的人。
D.文章画波浪线部分对“我”走出车站,乘上公交车回家的描写,主要运用了神态和语言描写,“沮丧地”写出了“我”无精打采的状态。
【小题2】小说中身穿铁路制服的男子有什么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设置两条线索在表现主题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中庸智慧”再思考

访谈嘉宾:万俊人(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

①问:传统认为,中庸是中国特有的哲学智慧与思维方式。究竟怎样理解中庸?

②答:按照中国儒家的理解,中庸就是执两用中,即两极之间取其中。但执中不是半斤八两式的静态结构,而是事物发展的两种极端可能性之间的动态均衡,比如人格的文质彬彬,行事的不偏不倚。

③由此可见,中庸的实现需要一种洞见,一种独特的视角,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它是一种平凡中求不平凡的方法。所谓“无限风光在险峰”,需要人们具有很高的眼界,很敏锐的感觉,很深厚的经验知识积累,才能确定此时此地最合度的方法。

④问:在哲学思想和社会历史演变中,中庸的效力是如何体现的?

⑤答:哲学史上有两种哲学家,一种是问题型的,如:尼采、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他们的思想比较激进,剑走偏锋,语不惊人死不休,凭借激情、想象,把问题追至极端,无所不用其极,最终寻求问题的深刻解释或解决。问题型哲学家对于突破既定传统和思维定势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然而,诚如英国哲学家以赛亚·伯林所言,人类思想的进升既需要狐狸——那些问题型的哲学家,也需要刺猬——那些综合型的哲学家,比如:近代的康德、黑格尔和当代的罗尔斯。他们不忽略任何哲学问题和观点,善于从各种哪怕是极端的哲学观点中,发现综合、整合的可能。他们往往热衷于体系构建,立论相对中肯,即使对于他们所批判的观点,也不完全否认。

⑥不仅在哲学理论中是如此,在社会实践中也是如此。比如战争。战争在革命年代是必要的,但革命只是社会进程的一个方面,是被迫的选择。纵观人类历史,革命和暴力决不是历史的常态和目标; 是为革命而革命, 是为建设而革命。历史上,秦始皇统一六国当然有其历史意义,他采取了一些极端措施,但同时也需要建立秩序,以便进行有效的国家治理。但在和平年代,稳定和谐就成为最高的政治价值,需要循序渐进。古今中外的历史都证明,具有中庸品格的民族和政权将最后取得胜利,因为它们的行为和观念恰当适度、健全合理。它可能在某一时刻的行为方式不是最好的,但从长远看来,却是最恰当的。

⑦问:在中国传统文化复兴和走向世界的今天,中庸对于大国形象的塑造有何作用?

⑧答: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体现在经济、军事、政治诸方面,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文化方面。盛唐之所以为盛唐,在于其繁盛的文化。强大的文化软实力不是封闭的,也不是杂烩的,而是中庸的,它需要在古今中外四极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百花齐放,各美其美。多元文化的蓬勃生机与核心价值引领的均衡正是构建和谐世界的文化精神基础,而善于学习的文化才是最伟大、最丰富的文化。善于学习代表着一种文化的自觉、自信、自强姿态,是文化进步的永恒动力。这是我们努力建设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社会的根本理由。

⑨美国的强大,一个重要原因即在于:美国的文化一度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而美国的当代困境,主要并不是其经济力量、军事力量的困境,而是其学习态度的减弱、学习精神的丧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导师心态。一般而言,导师心态总是容易导致封闭,容易走向权威主义、绝对主义和信仰主义,实与理性精神相背。中国的强大和可敬可畏之处也正在于中国的学习型文化,总体上我们一直保持着自汉唐以来的文化学习姿态。我们必须保持清醒,无论如何不能失去旺盛的学习精神和学习能力。中庸的智慧告诉我们,要平等地对待人类社会的多元文化,相互学习,养成习惯。这既是文化强大的前提,也是文化真正强大的表现。

(节选自2012年1月4日《光明日报》,访问者:胡明峰)

【小题1】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⑥段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
A.不 而B.先 后C.既 也
【小题2】从第⑤段的阐述来看,问题型和综合型哲学家的不同之处在于_________
【小题3】第⑥段嘉宾在回答提问时,为什么要提到秦始皇?
【小题4】记者的“三问”是精心准备的,请从提问内容和思路两方面予以分析(分条陈述)。
【小题5】对本文文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执两用中”意指既要剔除两种极端做法又能取其中的思想。
B.中庸貌似平凡,其实并不平凡,因为需要洞见与独特的角度。
C.中庸的效力需要长远的显现过程,短时间内难以发挥其效用。
D.在中美文化心态的对比中揭示中庸智慧于国家盛衰至关重要。
【小题6】第⑧段说:“善于学习代表着一种文化的自觉、自信、自强姿态,是文化进步的永恒动力。”你是否同意嘉宾的说法?请结合一具体事例,说说你对这句话的思考与评价。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15分)
报效祖国,万里长征第一步
肝脏手术长期被世界医学界认为是手术的禁区。要在血管密布、管道众多的肝脏上动手术,无异于在刀锋上舞蹈。医生些微的不慎都将可能导致病人大出血死亡。世界上第一例肝癌手术是在德国实施的,1888年,一位女病人接受了肝脏切除手术。但在此后的几十年间,手术成功的报道极少。
而直到20世纪50年代,中国在肝胆外科研究领域还是一片空白。1956年,一位外国专家来华了解了中国的肝胆外科现状后,曾经预言:中国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至少要二三十年。
这时候的吴孟超在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普外科当医生,在“中国外科之父”裘法祖先生的指点下,他开始关注肝胆外科领域。
1958年,长海医院收治该院有史以来的第一位肝癌患者,医院特别邀请上海的专家主刀。但在手术中,病人肝脏不断出血。两天后,病人因流血过多死亡。
这次手术的助手正是吴孟超。虽然病人家属、院方、医生们都很平静地接受了这个事实,吴孟超却因此沉默了几天。他知道,病人的死亡是因为大出血,而大出血又是肝脏外科的一个薄弱环节——对肝脏解剖的认识不深入所致。
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一个办法——制作肝脏的管道标本。只有把肝脏的各种管道分布弄清楚了,才有可能避免手术中的大出血问题。
当时,长海医院附近有个法医检验所,提供肝脏倒是不成问题。问题是,没有适合的灌注材料。吴孟超的研究小组曾经为灌注材料跑了好些塑料厂,试用了十几种灌注材料,但最终都没有成功。因为注入的塑料凝不住,等肝脏组织腐蚀掉时,标本也就散架了。
有意思的是,一个本来毫不相关的消息,却让吴孟超得到了一个大大的灵感。
1959年2月,在东京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容国团获得中国的首个乒乓球男子单打世界冠军。消息传来,全国一片欢腾,而吴孟超首先的反应却是:做乒乓球的材料赛璐珞,是不是可以用来做肝脏管道标本?
实验成功了。之后,吴孟超的研究小组一鼓作气,又做出了108个肝脏腐蚀标本和60个肝脏固定标本。从大量的观察和资料中,小组提出了“五叶四段”的肝脏解剖理论。专家们经过研究确认:这是中国医生的肝脏解剖新见解,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是中国肝脏解剖理论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发明。从那时起,全国所有医院在肝脏解剖学上都采用了这个理论。而这个理论,也正是吴孟超获得2005年度国家科技大奖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年,吴孟超大学毕业时,因为小儿科的成绩最好,学校准备留他在同济医院小儿科做医生,他却“不服从分配”,坚持要做外科大夫。不久,华东人民医学院(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的前身)招聘,郑宝琦教授正是外科的考官。如果没有郑宝琦的慧眼识人,中国就失去了最好的肝胆外科医生。
作为一个杰出的肝胆外科专家,吴孟超每次走进手术室,都会觉得内心深处无比的清静和放松,并产生莫名的兴奋。对于一个83岁的老人和医院院长来说,这种清静和兴奋是多么难能可贵!在这里,吴孟超用他那具有神奇色彩的双手,在肝脏禁区弹奏着美妙的人生乐章。
“只要拿得动刀,我就会站在手术台上,直到我倒下的那一天。”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在吴孟超的成长过程中,有一个人起一至关重要的作用:郑宝琦慧眼识人发现了吴孟超并指引他走进肝胆外科领域。
B.长海医院收治的该院有史以来第一位肝癌手术的失败,震撼了吴孟超,他找到了手术失败的原因:对肝脏解剖认识不深。
C.为了解决对肝脏解剖认识不深的问题,只有一个办法,即把肝脏的各种管道分布弄清楚,以避免手术中大出血。
D.为了肝脏标本适合的灌注材料,吴孟超研究小组研究实验了十几种灌注材料,最后是一人纯属偶然的原因使他获得成功。
E.吴孟超从大量的观察和材料中提出了“五叶四段”肝脏解剖理论,这正是吴孟超获得2005年国家科技大奖的原因。
【小题2】主人公吴孟超出场前有两段背景材料,结合全文,分析这两段背景材料的作用
A.(4分)
【小题3】文章最后说,如果当时吴孟超服从分配的话,“中国就推动了最好的肝胆外科医生”,请结合文本对这个判断作简要分析
A.(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