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纳粹的集中营令人恐怖,作者为什么在开头偏偏要描述布热金卡太阳和煦、明亮,一排排白杨树婆娑起舞,在门前不远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嬉笑、打闹这样祥和的景象?作者又为什么说这种景象是“最可怕的事情”?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其他 更新时间:2017-10-17 08:01: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罗森塔尔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这真像一场噩梦,一切都可怕地颠倒了。在布热金卡,本来不该有阳光照耀,不该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们的嬉笑。布热金卡应当是个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的地方,因为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  
每天都有人从世界各地来到布热金卡——这里也许是世间最可怕的旅游中心。来人的目的各不相同——有人为了亲眼看看事情是不是像说的那样可怕,有人为了不使自己忘记过去,也有人想通过访问死难者受折磨的场所,来向他们致敬。  
布热金卡在波兰南方城市奥斯维辛城外几英里的地方——世人对奥斯维辛这个地名更熟悉。奥斯维辛大约有12000名居民,距华沙120英里,地处被称为摩拉维安门的山口的东头,周围是一片沼泽地。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一道组成了被纳粹称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杀人工厂的一部分。  
十四年前,最后一批囚徒被剥光衣服,在军犬和武装土兵的押送下走进毒气室。从那时起,奥斯维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了很多次。一些幸存者撰写的回忆录中谈到的情况,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像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司令官罗道夫·弗兰斯·费尔南德·霍斯在被处决前也写了回忆录,详细介绍了这里进行的集体屠杀和用人体作的各种试验。波兰人说,共有400万人死在那里。  
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现在,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都是很安静的地方,人们再也听不到受难者的喊叫了。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接着,当他们在想像中把人同牢房、毒气室、地下室和鞭刑柱联系起来的时候,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导游也无须多说,他们只消用手指一指就够了。  
每一个参观者都感到有一个地方对他说来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对有的人来说,这个地方是经过复原的奥斯维辛毒气室。人们对他们说,这是“小的”,还有一个更大的。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①    
还有一些参观者注视着毒气室和焚尸炉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然而,一看到玻璃窗内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一看到用以关押被判处绞刑的死囚的牢房时,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原来,在女牢房,他看到了一些盒子。这些三层的长条盒子,6英尺宽,3英尺高,在这样大一块地方,每夜要塞进去五到十人睡觉。解说员快步从这里走开,因为这里没有什么值得看的。  
参观者来到一座灰砖建造的建筑物前,这是在妇女身上搞不育试验的地方。解说员试着推了一下门——门是锁着的。参观者庆幸他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他会羞红了脸的。  
现在参观者来到一条长廊里。从长廊两边的墙上,成排的人在注视着参观者。这是数以千计的照片,是囚徒们的照片。他们都死了——这些面对着照相机镜头的男人和妇女,都知道死亡在等待着他们。  
他们表情木然。但是,在一排照片的中间,有一张特别引人注目,发人深思。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  
参观者被带到执行绞刑的地下室去看一眼,这时,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②  
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
相关链接普利策新闻奖评审组颁奖词
奧斯维辛作为纳粹德国屠杀犹太人的“杀人工厂”而为人们熟悉,各国记者纷纷报道它的残酷、血腥。罗森塔尔本着记者的良知独辟蹊径,突破了“客观报道”的框框,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奧斯辛集中营博物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对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他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名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因此,我代表普利策新闻奖评审组把本届普利策新闻奖中的最佳消息奖颁发给《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作者罗森塔尔。
【小题1】下面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荣获“普利策新闻奖”的原因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篇新闻遵循了新闻“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准则,以冷峻的视角从细节上客观地反映了奥斯维辛的实际情况,着力表现新闻记者的使命感。
B.这篇新闻的标题特别,“新闻”一词不仅指向新闻稿本身,还指向作者所报道的整个奥斯维辛,使这“没有什么新闻”的新闻更具震撼人心的力量。
C.这篇新闻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召唤起人们对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
D.这篇新闻激情洋溢地抒发了对法西斯暴行的深恶痛绝,对自由、解放、新生的无比珍惜之情。
【小题2】下列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新闻是讲求时效性的,也就是要求报道的内容要新鲜,而14年过去了,奥斯维辛那段沉重、血腥的历史早就为人所知,确实没有什么可供报道的新东西了,作者只好用“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个标题写下自己随行参观的见闻。
B.文本第一段描写现实中明媚阳光、和平宁静的奥斯维辛,却用了“最可怕”、“居然”、“还有”这几个词语,目的就是要通过参观者对这里的极度惊讶与难以置信,突出现实与历史的巨大反差,从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哀痛和愤怒。
C.文本中画线①句运用了反衬,将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放在一起,组合成一幅令人难忘的画面,揭露了法西斯摧毁美好生命的罪行,暗示生命是不会被彻底摧垮的,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D.文本中画线②句议论精辟。在奥斯维辛,作祷告的地方是没有的,因为刽子手丧失了人性,双手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他们是不可能向上帝祷告忏悔自己的罪行的;而无辜的人们成为刽子手刀俎上的肉,无计可逃,他们也没有办法求得上帝的保佑。
E. 文本客观地叙述了“纳粹”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种种反人类罪恶,也真实地反映了参观者在这里的心理感受,就是要人们记住历史,记住仇恨,反对战争,反对暴行,珍惜和平,不要让历史重演。
【小题3】文本的开头和结尾几乎是一个重复,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同类题2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死了;睡着了;睡着了也许还会做梦;嗯,阻碍就在这儿:因为当我们摆脱了这一具朽腐的皮囊以后,在那死的睡眠里,究竟将要做些什么梦,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虑。人们甘心久困于患难之中,也就是为了这个缘故;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做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要是他只要用一柄小小的刀子,就可以清算他自己的一生?谁愿意负着这样的重担,在烦劳的生命的压迫下呻吟流汗,倘不是因为惧怕不可知的死后,惧怕那从来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之国,是它迷惑了我们的意志,使我们宁愿忍受目前的磨折,不敢向我们所不知道的痛苦飞去?这样,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的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哈姆莱特这段独白可以分为几层?

同类题5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谁偷走了我的影子

(美)沙里斯

当时,我也不知道自己处在什么位置,卫星导航仪也停止了工作,战友呢?全走散了,但这并不是最可怕的。

低着头,使劲擦干满脸的汗水,我发现一件奇怪的事情,自己脚下没有影子,无论我怎么转身,身后除了沙漠,什么都没有。这是不合常理的,头顶明明有一轮红日,怎么就照不出自己的影子呢?我焦急地爬上前方的沙丘,心想没有了任何阻挡,影子大概就回来了。可是,没有,连一丁点儿都没找到。

我眯着眼看了一下天空,用手做了个角度比,结果反复论证了撒哈拉沙漠的可怕性,阳光明明不是垂直角度,我的影子却被一种无形的力量窃走了,而且,再往远处看,几乎每一座沙丘都有自己的影子,而我却没有。

作为一个空降兵,戎马一生,经历数百次行动,没有败绩,我一直为自己感到自豪,然而这次,我失去了信心。早就听说撒哈拉北部有许多神秘的部落,他们掌握着神的旨意,可以用无形的武器把敌人杀死。

他们一定把我当敌人了,所以才会把我的影子收走。这让我有点儿后悔,波森和卢迪太冲动了,竟然扫杀了一群手无寸铁的土著人,如果当时自己阻拦,或许结果就不一样了。我的眼里似乎看到了牛扒、火鸡还有威士忌,队友们在一起狂欢。当然,我知道自己在臆想,沙漠臆想症。

无论如何,我必须找到自己的影子,所以,尽管烈日炎炎,而自己身上只剩下一袋干粮,没有水,也没有了武器,我还是拼命地往前走。多年的野战经验告诉我,这里应该离绿洲不远了,而有绿洲的地方,就有希望。

当年西点军校的课程的确没有欺骗我,在脚底下隔一里地挖一个洞,不仅可以缓解脱水,还可以通过湿润度判断绿洲的方向。我成功了,赶在夜幕来临之前。

夜幕不仅掩盖了我的行踪,还暂时驱走了我对失去影子的恐惧。找到一间奇怪的房子,竟然是用飞机的残骸建造的,但我已顾不了那么多,绕过去,继续寻找,我想要的只有水。

当然,这是沙漠臆想症的一种明显特征,其实除了水,我更需要休息,否则,我也不会在第二天一大早发现自己毫无防备地躺在地上,而不远处正有几个小孩指指点点。他们全身黑亮,在朝阳的照射下,留下几条瘦长瘦长的影子,恐惧再次向我袭来。

我强作镇定地向他们打招呼,但他们却毫无反应,如幽灵般迅速退后了十来米。难道他们发现我没有影子了?他们把我当魔鬼了?我很担心,但还是试着从包里把干粮拿出来,向他们招了招手,并大声喊道:“别怕,这些东西,全给你们,很好吃。”

他们似乎动心了,尤其是那个黑人女孩,要不是一个稍大点的男孩拉着她的手,我想她早就奔过来了。这让我有点儿感动,觉得孩子们需要自己,于是,便把手里的包放在地上,并跳了跳,转了转,向他们表示,我身上什么都没有,我愿意做他们的朋友。

他们终于向我奔来,严格地说,是向食物奔来,压缩饼干、牛肉干以及半条火腿瞬间一扫而光,那一刻,我想自己是幸福的,尽管仍然没有找到自己的影子,但心里却已不再那么恐惧。

然而,我再一次错了,当一阵轻机枪扫射,波森、卢迪和其他几个战友冲过来时,那几个孩子已经倒在血泊里。我没有办法阻止这样的悲剧发生。波森队长告诉我,这是最安全的方式,而且对我发誓,他们都看到这群黑人抢我的食物。我无话可说,只是甩开波森的手,静静地走到那群孩子身边。

如今已过去十年,我和自己唯一的女儿住在一起。每当恐惧袭来,我都会把她叫到身边,静静地看着她的眼睛,因为唯有在她的双眸里,我才能找到自己的影子。所以,尽管那次撒哈拉之行是我军旅生涯的一个污点,但我并不后悔。

感谢上帝,让我女儿能在机枪扫射下生还。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第一段中说“但这并不是最可怕的”,从小说的发展来看,“我”认为最可怕的事情是“我”既没有水,也没有武器。
B.“尽管那次撒哈拉之行是我军旅生涯的一个污点,但我并不后悔”,“我”不后悔的原因是“我”在女儿身上看到了年轻的自己。
C.作者运用了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等方法刻画人物,如“如果当时自己阻拦,或许结果就不一样了”“跳了跳,转了转”等。
D.小说以“谁偷走了我的影子”为题,启人深思。从小说内容看,偷走了“我”的影子的人是滥杀无辜的波森、卢迪等队友。
【小题2】小说中多次写到太阳,如“头顶明明有一轮红日”“尽管烈日炎炎”“在朝阳的照射下”等,这有什么作用?
【小题3】请探讨作者创作这篇小说的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