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铁血柔情林觉民

萧萧

林觉民字意洞,号天外生。从小便被父亲过继给了他的叔父林孝颖。叔父对林觉民寄予厚望,希望他可以在仕途上达到自己无法企及的人生高度,为林家光宗耀祖。林觉民 13 岁那年,望子成龙的林孝颖把他送去参加科举童子试,厌恶科举的叛逆少年林觉民进了考场,竟在试卷上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七个字后便转身大步离开了。

男儿有志不在年高。青涩年纪的林觉民早早就立下了“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的志向,大量阅读进步书刊,还给自己取了“抖飞”、“天外生”的号,从字义上可以看出,林觉民渴望做展翅高飞、打拼出一方天地的热血男儿。林孝颖看着爱子从懵懂少年成长为进步青年,不免喜忧参半,甚至可以说忧大于喜。他担心儿子在这条路上走得太决绝,更担心有朝一日白发人送黑发人……当这样的担心越来越多的时候,他做出了一个决定——让林觉民娶妻成家。

1905 年,18 岁的林觉民迎娶了比他小一岁的陈意映。陈意映出身名门,不仅知书达理,还通晓文墨。林觉民与陈意映可谓“一见钟情,爱由心生”,当时,他们的家非常清贫,只有一张床、一张桌和两把椅子。但是陈意映并不在意,有林觉民这样英俊潇洒、才志冲天的男子做夫君,她心满意足。

1907 年,林觉民与陈意映婚后仅两年,甜蜜的日子刚开个头,但为了实现革命理想,他毅然前往日本自费留学去了。林觉民到日本后不久,就加入了同盟会。林觉民对远离陈意映一直心怀歉意。留学日本后,他曾写有一篇记录两人缱绻情感生活的文章《原爱》,文中写道:“吾妻性癖好尚,与君绝同,天真浪漫真女子也。”从中可以看到林觉民对妻子的怜爱之情。

1911 年春天,当林觉民以学校正在放樱花假为名,风尘仆仆从日本归来时,陈意映又惊又喜。关于丈夫此行的目的,陈意映是后来才知道的——当时黄兴在香港筹划广州起义,对林觉民委以重任。那些日子,林觉民异常忙碌,根本不能如陈意映所期望的那样朝夕相对。陈意映虽有不悦,可是并无怨言。对她来说,有理想有追求的林觉民才是她最爱的丈夫。

革命起义需要武器弹药,没有财政补贴,如何是好?林觉民就在西禅寺召集人马自己动手制造炸药。炸药准备妥当的时候,运输又成了一个严重的问题。林觉民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把炸药装进棺材,然后找一个女人装成寡妇护送棺材去香港。林觉民本想要自己的妻子来完成这一任务,可是当时陈意映已怀着他们的第二个孩子,无法成行。1911 年 4 月的一天,林觉民对妻子说:“我去趟香港就回来。”陈意映料想不到,这一次的分离竟成永别。

广州起义的前三天,即 1911 年 4 月 24 日深夜,万籁俱寂。在临近江边的一栋小楼里,林觉民想到尚未成功的革命,想到家中牵挂自己的妻儿和父亲,眼泪突然落了下来——他不是贪生怕死之人,但是他有太多的不舍和难过,于是提笔在两块方巾上写下了著名的《禀父书》和《与妻书》。林觉民写写停停,伤情处,曾几次“不能竟书而欲搁笔”,方巾上的字眼见越来越小,都小到蝇头了,林觉民还是不想停下来,他满腔的爱此时已浓稠到了极点。那一刻,林觉民非常希望手里的方巾大得没边儿,让他能够淋漓尽致地向陈意映表达他绵延不绝的爱。24 岁的林觉民在月光下辗转难眠,不知不觉写到天已破晓,他把方巾折叠包好交给朋友,郑重嘱托道:“我死,幸为转达。”

广州起义失败后,两广总督张鸣岐与水师提督李准会审林觉民,惊见一个剪了短发的美少年“侃侃而谈,畅论世界大势”并表示“只要革除暴政,建立共和,能使国家安强,则吾死瞑目矣”,这个美少年就是林觉民。林觉民说到痛处,难以遏制激动的情绪,把身上的镣铐挥得哐哐作响。李准被打动了,命人把镣铐解开,允以纸笔。在林觉民口含血痰却含而不吐之时,李准更是亲手拿了痰钵,走到他身边。两广总督张鸣岐亦很动容,他曾发出这样的感叹:“惜哉!林觉民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真算得上奇男子。”当时有人劝总督大人为国留才,而张鸣岐认为这种英雄人物万不可留给革命党,遂下令处死。死亡来临时,林觉民面容平静,甚至没有多眨一下眼睛,“吾辈此举,事必败,身必死,然吾辈身死之日距光复期必不远矣”。他用坚定的信念为革命殉情,豪气干云。

(选自《名人传记》,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够?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摘自林觉民《与妻书》)

②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摘自孙中山《<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本文通过对林觉民革命经历及情感生活的叙述,把一个铁血柔情、豪气干云的革命英雄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
B.为了让林觉民能仕途腾达、光宗耀祖,林孝颖送子参加科举考试,并给儿子迎娶了满意的妻子,这足见其爱子之心。
C.林觉民婚后两年便加入同盟会,随后远赴日本寻找革命真理,这期间,他未忘心爱的妻子,写文章思念赞美妻子。
D.起义前夕,林觉民彻夜未眠,在方巾上写下给父亲和妻子的信,并准备以此作为临上战场前与亲人的诀别之言。
E.本文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行文详略得当,感情饱满,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学性。
【小题2】林觉民为什么被称为“铁血”男儿?请联系全文,分点回答。
【小题3】最后一段写林觉民受审就义的情景,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4】有人认为,林觉民以微弱的力量对抗清政府,不仅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和家人的幸福,也没给天下人带来福利。他的牺牲,意义不大,死不足惜。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文章和相关链接,谈谈你的观点及理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0-18 04:01: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一切传统都是过去的东西,但并非一切过去的东西都是传统。可是,过去确系传统的一个重要特征,我们不能离开过去与现在的关系而谈传统。

传统都有其“原本”,原本是传统的始发言行。传统的始发言行有其特定的原初行动者、特定的受动者,还有其特定的叫作参照系的现实环境。在传统的原本中,所有这些都是特定的、不能代替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进展,原本逐步地被认为是具有权威性的、天经地义的、带有信仰性质的东西而为群体所接受,成为凝聚群体的力量,这样,原本也就逐步地形成为传统。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传统逐步形成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远离原本的过程。这里所说的远离,是指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当时的参照系已消失而成为过去。这样,传统在形成过程中就取得了相对独立于原本所处的参照系以及原初说话人、原初受话人的自主性。

正是这种远离或自主性,打破了原本的限制,扩大了原本的范围,丰富了原本的含义。这里的关键在于解释。在新的参照系之下对原本作新的解释,这就是传统远离原本的原因。任何一个写下来的作品,一旦公之于世,它就是向广大的人群说话,不仅是向同时代人说话,而且是向后来人说话。作为受话人的读者不仅有同时代人,而且有后来人。读者可以对写作的原本作出各不相同的回应,这些回应都是根据读者自己所处的参照系对原本所作的新解释。可以说,传统的原本在形成为传统的过程中,不断地参照变化了的环境。在后来的一连串读者面前展开一系列不断更新的世界。写作的原本是如此,行动的原本也是这样。传统的行动痕迹往往出乎原初行动者的始料之所及,自有后来人的评说——解释。

这样看,传统形成的过程本身便是一个传统不断更新、不断开放、不断壮大的过程。传统本来就具有两面性,它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既因新的参照系与之相摩擦而不断更新自己,又因其偏执性而抗拒摩擦,力图使自身永恒化。可以说,传统既是摩擦的结果,又是对摩擦的抗拒。那种把传统一味看成凝固不变而无更新的观点是错误的、不符合史实的。因此,在对待传统的问题上,我们应当根据新的参照系,对旧传统作出新的评价和解释,这样才能使传统展开为有生命的东西。

(选自张世英(我看国学——传统与现代),有删改)

【小题1】从原文看,下列对“原本”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原本是传统的具有特定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参照系的始发言行。
B.原本指权威性的、天经地义的、带有信仰性质的凝聚群体的东西。
C.原本是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参照系已消失并成为过去的过程。
D.原本指有自主性的相对独立于原初参照系、说话人、受话人的传统。
【小题2】下列各项,不属于分析“传统远离原本”原因的一项是(   )
A.在新的参照系之下对原本作新的解释,这就势必造成传统不断地远离原本。
B.读者对写作原本作出各不相同的回应,根据所处参照系对原本作出新解释。
C.因有后来人的评说解释,传统的行动痕迹往往出乎原初行动者始料之所及。
D.传统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因新参照系的作用而具有更新与抗拒的两面性。
【小题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原本中的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参照系都是唯一的、不能代替的。
B.因时间推移和历史进展,传统远离原本后就自然丧失了原本的特征。
C.过去是传统的一个重要特征,但传统内涵却在新参照系下发生突变。
D.在对待传统问题上,我们应当根据新的参照系作出新的评价和解释。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题目。
2018年2月,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英文版三部曲(《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将分九卷陆续出版,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件大事,中国人有“侠”情,且认为“侠”可以超越文化边界。西方文化中亚瑟王的圆桌骑士、罗宾汉式的绿林英雄,以及风靡当下的银幕上的超级英雄,在我国都有“侠”缘。
但是,侠不是骑士,甚至不是武士。不管是骑士,还是武士,都是某种权成——往往是封建领主给予的一种身份。 而侠,非身份,亦非职业。侠,其实是一种态度、一种行事方式。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说,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 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太史公的看法,其实太过理想主义。在笔者看来,侠不见得真有如此伟大,反倒是韩非子的话更为直接,“侠以武犯禁”。侠,是一种无视“禁忌”的(“禁忌”有好有坏,这种“无视”也自然是双刃剑)直接狂放的行事方式。
侠讲究的是豪放不羁、快意恩仇。这种“豪放不羁”,如《笑傲江湖》所描绘的,不贪高位,不惧追杀,不恋亲情,只愿与知己合奏一曲《广陵散》。侠的“快意恩仇”,如王家卫电影《东邪西毒》中的洪七,他收了贫女一个鸡蛋后,冲入王府杀了一众刀客,为贫女的弟弟报了仇,自己则在交战中被削掉一个手指。洪七是侠,他做事的原则不是“付出与回报是否对等”,而是,做这事,心里是否“痛快”。相比之下,《史记•刺客列传》中所载诸人,虽勇猛如聂政,忠义如豫让,慷慨如荆轲等,都算不得“侠”,因为他们把做事看作一种工作,而工作讲究的是按劳取酬。
侠讲究的是一份担当。在徐克电影《七剑》中,被清兵追杀,身受重伤的傅青主,对无助的村民们说,“上天山,找帮手!”为什么天山上的剑客要帮助素不相识的傅青主和村民们?因为他们是有担当的侠。电影《佐罗》中,迭哥代替遇刺的好友前往南美行总督之职,并化身蒙面侠佐罗行侠仗义,解救被欺压奴役的殖民地百姓,也是一种担当。
侠,其实很少存在于武侠小说所热衷描绘的江湖门派中,因为那些根本就是“地下政治组织”,而不是“豪侠”的聚集地。“千秋万代,一统江湖”,与其说是武侠的宏愿,倒不如说是野心家的梦想。如果说《鹿鼎记》《书剑恩仇录》中的帮会还有个“反清复明”的宏大目标,那《笑傲江湖》中的各大门派的纷争,则更是把“江湖”这个会党互相倾轧的修罗场,揭露得淋漓尽致了。武侠小说虽妙,但其对大众的影响力显然还是不敌武侠片。可惜的是,近年来,中国武侠电影势头亦渐弱。西方之侠,却风头正劲,蝙蝠侠、蜘蛛侠、钢铁侠、闪电侠、神奇女侠……一众奇侠不仅在各自电影中大显神通,更时不时地联合作战,《复仇者联盟》《正义联盟》等,让观众应接不暇。
其实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文学、电影艺术作品中的侠士,哪里有不公,哪里就有他们,他们是正义的化身,他们代表着善良、勇敢、不畏强权、不慕金钱,他们有着常人所没有的本领、勇气和责任感。他们能为人们所不能,解救弱者于危难之中。他们身上,寄托着人们善永远打败恶、正义永远主宰世界的希望。
(摘编自王伟滨《中国武侠走进英语世界》,《光明日报》2018年1月17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侠讲究的是一份担当,所以即便勇猛如聂政,慷慨如荆轲等,都算不得“侠”。
B.司马迁认为,侠有很多值得赞许之处,如已诺必诚、舍己救困、不矜其能等。
C.在作者看来,侠并非真有如此伟大,侠的行事方式是把双刃剑。
D.侠很少存在于武侠小说所热衷描绘的江湖门派中,而真正的“豪侠”并不聚集于此。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都认为“侠”可以超越文化边界,侠士都是正义的化身,侠士寄托着人们善永远打败恶、正义永远主宰世界的希望。
B.骑士和武士往往是封建领主给予的一种身份,这决定了既非身份也非职业的侠与他们毫无共同之处。
C.作者完全不认可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提出的对侠的评价,而是赞同韩非子的“侠以武犯禁”观点。
D.江湖门派热衷于相互倾轧,常把“千秋万代,一统江湖”当成自己的宏愿,而侠与他们有很大区别。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曹禺与中国话剧
田本相
曹禺,1910年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学名万家宝。他自幼天资聪慧,博览群书,文笔卓异。受继母的影响,爱上了戏剧,认为戏剧是“一个美妙迷人的东西”。
1922年,考入南开中学的曹禺,开始在南开的舞台上崭露戏剧表演的天赋。1928年又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凭借出色的写作和表演才能,他继钱钟书“清华之龙”后被誉为“清华之虎”。也就在这时,年仅19岁的曹禺开始创作日后震惊世界的《雷雨》,23岁时,他完成了这部处女座。
曹禺之前,中国话剧的先驱者们,大都是把话剧当作宣传鼓吹民主革命的工具,很少顾及话剧的艺术问题。曹禺则借鉴和吸收了中国古典戏曲和欧洲近代戏剧的艺术手法,把中国的话剧艺术成功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他的《雷雨》被看作是中国话剧艺术成熟的标志。
《雷雨》是一位善感青年的激情之作。《雷雨》中,情绪是很重要的,郁闷的情绪和冲动的情绪在曹禺苦闷压抑的灵魂里奔涌,就像他自己在《雷雨·序》里说的那样,这是一个作家从心底说出来的话,好像有种力量推着他写出了雷雨。
《雷雨》是一个深思的青年对人类命运的探索之作。曹禺在《雷雨·序》中写道:“我觉得人类是怎样可怜的动物,带着踌躇满志的心情,仿佛自己要主宰自己的命运,但常常是自己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我用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写剧中人物的争执,我诚恳地期望看戏的人们,也以一种悲悯的眼光俯视这人群。”
曹禺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他对人性有着最充分的研究、最深刻的理解和最细微的体验。他一生都在探索人的心理、人的感情、人的灵魂,把人们最隐秘的情感、最复杂的人性展现在舞台上,从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演员的表演欲望,打动着一代又一代观众的心灵。
曹禺对创作从不敷衍。1935年,为了创作《日出》,他冒着名誉受损的危险,经常到妓院去了解被侮辱妇女的生活情况。还差一点被打瞎了眼睛。创作中他给剧中人写小传、札记,每个人物出场都有一段非常精彩的人物介绍,在这之前还从没有人这样做过。
一戏一格是曹禺的艺术追求,在创作《原野》时,他用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等手法,表现了这个传奇故事。他借鉴了有戏大力渲染、无戏一笔带过的传统戏曲手法,集中刻画了仇虎复仇前后的心理活动,把历史与现实、幻觉与真实结合在一起,在戏剧创作上做了一次新的开拓。
1937年,随着《日出》如潮的好评,曹禺成了国立剧专的一块金字招牌,大批学生慕其名报考该校,曹禺授课成为该校的一大景观。在国立剧专,曹禺为中国话剧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演员。
1952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成立,曹禺被任命为首任院长。他以自己的眼光和见识、地位和名望,邀请郭沫若、老舍、夏衍、田汉等知名剧作家为人艺写戏,使北京人艺演出的剧本始终保持着较高的标准和品位。正是在演出这些大师的剧作中,北京人艺形成了一种艺术氛围,一种艺术传统,最终积淀为一种艺术基因。北京人艺之所以成为一个蜚声世界的剧院,成为一个独具风格、自成一派的剧院,与曹禺是分不开的。他当过文联的执行主席,当过剧协主席,当过各种各样的委员,但他最看重的还是这个院长。现在戏剧界有一个公论,说曹禺在解放后有一个更好的作品,那就是北京人艺。
(选自《曹禺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曹禺之前,中国话剧的先驱者们,注重话剧在民主革命思想的宣传和鼓动方面的作用,大都没有在艺术上进行过深入的研究。
B.曹禺的创作注重借鉴传统手法,在刻画仇虎复仇前后的心理时,就借鉴了中国传统戏曲有详有略、幻觉与真实相结合等手法。
C.曹禺是北京人艺的首任院长,他以自己的地位和名望邀请知名剧作家为人艺写戏,使北京人艺上演的作品长期保持高标准、高品位。
D.北京人艺能形成一种自己独特的艺术氛围和艺术传统,并积淀为一种艺术基因,成为蜚声世界的剧院,与曹禺的贡献是分不开的。
【小题2】下列对曹禺戏剧取得杰出艺术成就的原因的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A.曹禺幼年时,受继母的影响爱上了戏剧;学生时代,在南开和清华的舞台上得到了充分的锻炼,获得了丰富的艺术实践经验。
B.曹禺善于洞察青年内心的情绪,郁闷、冲动等各种情绪在曹禺苦闷压抑的灵魂里奔涌,像一种无形的力量推着他写出了《雷雨》。
C.曹禺是一个不断探索人性的作家,他把人们最隐秘的情感,最复杂的人性赤裸裸地展现在舞台上,无情地揭露了人性的阴暗。
D.《雷雨》是一部对人类命运的探索之作,作者以悲悯的心情展现了人们希望主宰自己的命运,却常常不能主宰自己命运的现实。
E. 曹禺的创作十分严谨,他注重从生活中获取第一手资料,有时为了创作的真实,不惜冒着名誉受损的危险去了解生活。
【小题3】有人评价曹禺是中国话剧的奠基人,同时又是一座高峰,曹禺倾其一生为中国话剧做出了哪些突出贡献?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以下称珠三角九市),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2018年末总人口约7000万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既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充分发挥粤港澳综合优势,深化内地与港澳合作,进一步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增进香港、澳门同胞福祉,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让港澳同胞同祖国人民共担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共享祖国繁荣富强的伟大荣光,编制本规划。

—— (摘自2019年2月18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

材料二:

世界四大湾区2018年经济数量对比分析

——(资料: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 WIND,地方政府统计局)

材料三:

大湾区是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区之一,世界500强聚集,民营企业多,以全国0.6%的面积贡献了12.4%的GDP,人均GDP是全国的2.5倍。对外贸易总额、利用外资总额等重要经济指标已和国际三大湾区处于同一行列。

粤港澳大湾区有三大天然良港,按货物吞吐量算,深圳港排世界第3、香港排第5、广州港排第6;大湾区是铁路、航空的重要枢纽,交通方面有堪称世界奇迹的港珠澳大桥,香港和广东也高铁相通。可以说,它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海港群、空港群以及高速、轨道系统等快速交通网络,有泛珠三角区域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腹地,是世界物流量最大区域。

国家将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定位于世界级创新中心主要承载区。据统计,大湾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过1.89万家,居全国第一位,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占全国56%,深圳市R&D比重超过4%,有华为、腾讯等世界级创新企业。

大湾区还是中国国际化水平最高和全球投资最活跃区域之一。香港是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澳门正在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和中国与葡语系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

一国两制、CEPA、粤港和粤澳合作机制已运行多年,目前香港与内地之间每天有近70万人次跨境往来,世界上没有两个城市之间如深港一样,跨境往来成为工作生活的常态。粤港澳大湾区11城区位分工明确,特色明显,优势互补。

——(摘自《粤港澳大湾区:起点、痛点与奇点》:中国网 2018-07-03)

材料四:

粤港澳三地属于不同关税区域,由于经济制度、法律体系和行政体系的差异,各类要素难以实现完全自由流动,一些领域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同质化竞争和资源错配现象,湾区城市群之间资源整合相对不足,发展协同效应尚未充分显现,长期存在“龙头之争”。在一国两制条件下,让湾区城市形成“融合”发展态势,破除行政和制度壁垒,让要素顺畅流动,资源优化配置,形成有机整体以提升效率、释放更强功能,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

——(摘自《大湾区2035年目标来了》,经济观察报,2019年2月18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B.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是世界三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尽管在面积、人口、GDP总量等维度已经超过三大湾区,但在发展质量上,如人均GDP却远远低于三大湾区。
C.粤港澳三地属于不同关税区域,因而经济制度、法律体系和行政体系也不相同,各类要素无法实现完全自由流动。
D.每日跨境往来成为部分深港居民工作生活的常态,这种情况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将进一步促进港澳地区与内地的交流和融合,并且将给香港澳门提供更多元化的发展机遇。
B.世界四大湾区均有各自的经济重点,其中,电子互联网产业成为四大湾区的核心竞争产业。粤港澳大湾区要想赶超其他三大湾区,不能不发展电子互联网产业。
C.粤港澳大湾区是全世界物流量最大的区域,这得益于它不仅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海港与空港,还拥有高速、轨道系统等快速交通网络。
D.在一国两制条件下,如果能让湾区城市形成“融合”发展态势,那么就可以使粤港澳资源配置更优化,形成有机整体后可以进一步提升效率、释放更强功能。
【小题3】为建成国际一流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已具备哪些发展优势?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其中三点。

同类题5

四、现代文阅读

狼图腾(节选)

姜戎

陈阵一骑上大青马,他的胯下立即感到了上等蒙古马的强劲马力,就有了快马急行的 冲动。

快到一个山谷口,一路上大青马活跃乱动、四处侦听的耳朵突然停住了,并且直直地朝向谷口的后方,开始抬头喷气,步伐错乱。陈阵这还是第一次在雪原上单骑走远道,根 本没意识到前面的危险。大青马急急地张大鼻孔,瞪大眼睛,自作主张地改变方向,想绕 道而走。但陈阵还是不解马意,他收紧嚼口,拨正马头继续朝前小跑。

大青马见一连串的提醒警告不起作用,便回头猛咬陈阵的毡靴。陈阵突然从大青马恐 怖的眼球里看到了隐约的危险。但为时已晚,大青马哆嗦着走进了阴森山谷喇叭形的开口 处。当陈阵猛地转头向山谷望去时,他几乎吓得栽下马背。距他不到四十米的雪坡上,在 晚霞的天光下,竟然出现了一大群金毛灿灿、杀气腾腾的蒙古狼。全部正面或侧头瞪着 他,一片锥子般的目光飕飕飞来,几乎把他射成了刺猬。此时,十几条蹲坐在雪地上的大 狼呼地一下全部站立起来,长尾统统平翘,像一把把即将出鞘的军刀,一副弓在弦上、居 高临下、准备扑杀的架势。整个狼群不下三四十头。

事到临头,千钧一发之际.大青马突然异常镇静。它装着没有看见狼群,或是一副无 意冲搅狼们聚会的样子,仍然踏着赶路过客的步伐缓缓前行。它挺着胆子,控着蹄子,既 不挣扎摆动,也不夺路狂奔,而是极力稳稳地驮正鞍子上的临时主人,像一个头上顶着高 耸的玻璃杯叠架盘的杂技高手,在陈阵身下灵敏地调整马步,小心翼翼地控制着陈阵脊椎 中轴的垂直,不让他重心倾斜失去平衡,一头栽进狼阵。

陈阵强撑着身架,端坐马鞍,不由自主地学着大青马,调动并集中剩余的胆气,也装 着没有看见狼群,只用眼角的余光紧张地感觉着近在侧旁的狼群。

他感到狼王正在伸长脖子向他身后的山坡望去,群狼都把尖碗形的长耳,像雷达一样 朝着狼王张望的方向。所有的杀手都在静候狼王下令。但是,这个无枪无杆的单人单马, 竟敢如此大胆招摇地路过狼群,却令狼王和所有的大狼生疑。

晚霞渐渐消失。人马离狼群更近了。这几十步可以说是陈阵一生中最凶险、最漫长的 路途之一。大青马又走了几步,陈阵突然感到有一条狼向他身后的雪坡跑去,他意识到那 一定是狼王派出的探子,想查看他身后有无伏兵。

陈阵忽然像草原牧民那样在危急关头心中呼唤起腾格里:长生天,腾格里,请你伸出 胳膊,帮我一把吧!他又轻轻呼叫毕利格阿爸。毕利格蒙语的意思是睿智,他希望老阿爸 能把蒙古人的草原智慧,快快送抵他的大脑。静静的额仑草原,没有任何回声。他绝望地 抬起头,想最后看一眼美丽冰蓝的腾格里。

突然,老阿爸的一句话从天而降,像疾雷一样地轰进他的鼓膜:狼最怕枪、套马杆和 铁器。枪和套马杆,他没有。铁器他有没有呢?他脚底一热,有!他脚下蹬着的就是一副 硕大的钢镫。他的脚狂喜地颤抖起来。

狼群正在等待探子,人马已走到狼群的正面。陈阵迅速将双脚退出钢镫,又弯身将镫

带拽上来,双手各抓住一只钢镫——生死存亡在此一举。陈阵憋足了劲,猛地转过身,朝 密集的狼群大吼一声,然后将沉重的钢镫举到胸前,狠狠地对砸起来。

“当、当……” 钢镫击出铜锤敲砸钢轨的声响,清脆高频,震耳欲聋,在肃杀静寂的草原上,像刺耳

刺胆的利剑剌向狼群。陈阵敲出第一声,就把整个狼群吓得集体一哆嗦。他再猛击几下, 狼群在狼王的率领下,全体大回转,倒背耳朵,缩起脖子像一阵黄风一样,呼地向山里奔 遮而去。连那条探狼也放弃任务,迅速折身归队。

狼群一眨眼的工夫就跑没影了,山谷里留下一大片雪雾雪砂。 天光已暗。陈阵还没有完全认好马镫,大青马就弹射了出去,朝它所认识的最近营盘

冲刺狂奔。寒风灌进领口袖口,陈阵浑身的冷汗几乎结成了冰。

【小题1】文中划线句“一路上大青马活跃乱动、四处侦听的耳朵突然停住了,并且直直地朝向 谷口的后方,开始抬头喷气,步伐错乱”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小题2】本文刻画大青马的形象特点,惟妙惟肖、呼之欲出。请简要概括其形象特点。
【小题3】陈阵与大青马偶遇狼群这个情节,写得惊险刺激,作者是如何营造这种紧张的氛围 的?
【小题4】陈阵战胜狼群成功脱险,对你有哪些人生启示?试结合文章进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