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下列小题。
材料一:
日前,中国姓名大数据报告《2016大数据“看”中国父母最爱给宝宝起什么名》出炉。该报告由国内唯一以大数据和心理学为基础进行姓名研究和起名服务的专业机构“起名通”耗时3个月完成,抽取整理了平台2015年540万新生儿姓名数据、2010后2000万姓名数据,并综合覆盖了11亿人口的历史数据,是我国关于名字的全景式报告。
对于重名情况,该报告进行了披露:“中国前100个重名率最高的名字,在全国覆盖的人口整体超过10%。”报告指出,虽然随着大众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升,名字的集中度已经有所好转,而且新一代孩子的名字普遍更清新、诗意,但新生儿热名也存在自己的尴尬,几十个名字一眼望过去,有点傻傻分不清。
报告认为,从众心理,创新精神不足,以及家长普遍强调“过好自己的日子”、缺少更多元化的考虑,影响了新生儿名字的文化韵味、寄寓深意和精神风骨。而各大商业网站为吸引用户点击特设的“男孩女孩好名字帖”与“生肖取名宜忌”帖,则成为“10后”高重名率背后的两大“黑手”。最新一年的热名榜单,还能看出新一代父母对孩子最集中的期望是“阳光、快乐”,传统对女子美丽温柔的要求已经不占主流,男孩起名也不像其父辈更强调坚强伟大、个人奋斗。一些代表美德的字,如诺、芷、恩、允、谦,正开始受到年轻父母的青睐,体现了时代对于“德行”的呼唤。
材料二:
从一些史书典籍可见,花鸟、珠玉、艳色、爱怜、女德,不啻为女娃起名永恒的主题。丽、华、珠、玉、贞、娥、姬、姜……这是汉魏女子常用的名字。如果说缇萦、昭君还有点高冷,郑德柔、曲丽卿、李贞、高淑、陈兰英、郑琼、元婉、杨莹、王娇娇……这批唐代墓志铭中的名字,现在看起来也毫无违和感。60后时兴“英兰玉秀梅”,70后移情“丽艳敏芳静”,80后钟爱“静丽娟艳燕”,90后喜欢“静婷敏丹丽”,00后专宠“婷静颖雪敏”。虽然不同时期的偏好略有差异,但潜心推敲起来,大多逃脱不了“女德、女容”两大主题。然而2010后是个华丽的分割线。涵、怡、欣、诗、梦、嘉扑面而来,一扫传统儒家给女性定下的“德容言工”四大道德标准,标志着诗意浪漫、快乐清新,略带一点点小深度,成为2010后女娃起名新风尚。
如果说女孩起名,和她们实际的社会地位一样,在很长一段时间都犹如装饰历史的一道“花边”,那么男孩起名,其实也只有一个主旋律,那就是“阳刚气”。
从1950年代到1970年代,男娃起名崇尚奉献精神,在不同阶段凸显了不同的政治主题:刚建国那会儿,涌现了大量的建国、建军、建华、国华、国强等。作家张抗抗,看名字就知道出生于抗美援朝的时候,那时出了不少抗美、援朝、保国、卫国。如果是出生在“大跃进”,则热衷于取名跃进、胜天、超英、超美。从80后到00后,政治风明显退潮,成功人士取代了革命英雄,名字开始强调个人奋斗,坚强伟大。纵观半个多世纪,父母们对男娃的期望从来都很直白:伟、勇、超、强、杰、帅、鑫,最多简单打个比方:波、涛、鹏、宇。70后、80后痛定思痛,决定给自己娃娃起名绝对不能再随意。皓、昊、子、轩这类带有中国古典文化气息的汉字崛起,晟、熙、铠等字也在中高端家庭逐步走热,大气儒雅成为新一代男娃的起名潮流。
女四德,男阳刚。从1960年代到2000年代,中国最热的男女前30个名字,俨然泾渭分明,井水不犯河水。但从2010后最流行的名字来看,性别界限开始在名字中模糊,“刚柔并济”成为一种全新的趋同化选择,出现了像“子涵”这样高度跨界的“中性名”。如“羲”“禹”“奕”这些明显带有男性气息的汉字,文化层次高的家长给女孩起名时,接受程度明显更高。至少半数的中高端女宝宝家长,都提出名字不想过于女性化,还有些特意注明了“希望大气”。2005年李宇春超女夺冠那晚,《时代》周刊对李宇春如此点评:“她所拥有的,是态度、创意和颠覆了中国传统审美的中性风格。”
建国后,重名潮一波又一波。前三次分别发生在建国初期、“文化大革命”时期以及20世纪七八十年代。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的研究员张书岩通过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抽样数据发现,在1966~1976这10年中,“红”在名字中的使用率达到第一位,在1970年代达到巅峰。如今新新人类,疑似正在掀起第四大重名潮。
据统计结果,2010后重名率最高的十大名字分别为:
女娃:子涵、欣怡、梓涵、晨曦、紫涵、诗涵、梦琪、嘉怡、子萱、雨涵。
男娃:子轩、浩宇、浩然、博文、宇轩、子涵、雨泽、皓轩、浩轩、梓轩。
这些字则热到发烫:
女娃:涵、梓、怡、子、萱、欣、可、嘉、梦、琪。
男娃:轩、浩、子、宇、然、博、文、涵、皓、昊。
从2010后潮流热名可以看出,满满的都是双名。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一直到1960年代,中国人还是挺喜欢双字名。但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单名狂飙突进,横行40年。在最极端的1980~1990年代,最流行的前20个名字里,男孩的单名率达到100%,女孩达到85%。直到时代的车轮驶入2010年代,双名终于上演了“逆袭”。
(摘自2012年“起名通”运用大数据推出的“量化姓名趋势研究”成果)
材料三:
2016女宝宝热名榜 TOP30 基于2015年全国新生儿540万
姓名数据
1梓萱11瑾萱21梦琪
2梓涵12思涵22钰涵
3诗涵13可欣23梓萌
4可馨14紫萱24芷萱
5一诺15若曦25艺涵
6雨萱16紫涵26若萱
7欣怡17雨涵27依依
8子涵18雨彤28若熙
9晨曦19欣妍29艺馨
10子萱20若溪30诗琪
2016男宝宝热名榜 TOP30 基于2015年全国新生儿540万
姓名数据
1浩然11子墨21俊杰
2子轩12博文22致远
3皓轩13一诺23天佑
4宇轩14子涵24明轩
5浩宇15子睿25梓涵
6梓睿16睿26俊豪
7梓轩17雨泽27昊然
8浩轩18铭轩28一鸣
9俊熙19宇航29皓宇
10梓豪20子豪30梓宸
中国人重名最多的姓名TOP30
1张伟299025(人)16李强230717
2王伟290619 17王敏223592
3王芳277293 18李敏223469
4李伟269453 19王磊219127
5李娜258581 20刘洋214420
6张敏245553 21王艳206119
7李静243644 22王勇204173
8王静243339 23李军204023
9刘伟241621 24张勇203077
10王秀英241189   25李杰202421
11张丽241075 26张杰199789
12李秀英240742   27张磊198962
13王丽236097 28王强195956
14张静232060 29李娟195589
15张秀英231114   30王军193723
【小题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展现的是2010到2015年的取名情况调查,材料二展现的是2012年以前的取名情况调查,两份报告合起来正好可以全景展现中国父母为孩子取名的情况。
B.材料一最新一年的热名榜单体现新一代父母对孩子最集中的期望是“阳光、快乐”,但对“德行”的呼唤已经取代了传统的对女子美丽温柔的要求,对男孩坚强伟大、个人奋斗的期许。
C.各大商业网站特设的“男孩女孩好名字”帖与“生肖取名宜忌”帖,主观上是为了吸引用户点击,但客观上成为“10后”高重名率的重要因素。
D.因为单字名一连用了40年,有点审美疲劳,而两个字更能表达多维之美,所以从2010年代开始,单字名集体被冷落,双字名终于上演了“逆袭”。
【小题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 )
A.两份调查报告都以大数据和心理学为基础进行姓名研究,这表明大数据进入各行各业已成为一种趋势,姓名大数据报告的发布,是这样一个大趋势下的必然产物。
B.重名现象自古至今一直存在着,随着人们的文化水平的提高,这种现象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而且愈演愈烈,这表明人们在取名时有一种趋同心理,缺乏创新精神等问题。
C.从材料三2016男女宝宝热名榜前30排名看,标志着诗意浪漫、快乐清新,略带一点点小深度,成为2010后女娃起名新风尚,而大气儒雅成为新一代男娃的起名潮流。
D.文化层次高的家长给女孩子起名时都趋向于起中性化的名字,不想过于女性化,希望女孩子能“刚柔并济”,这是对中国传统审美的颠覆,却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E. 从“文化大革命”时期给孩子起名重政治、轻知识到后来追求有学识、有修养,无论如何都是一个飞跃,但名字都“诗”“涵”“轩”起来又有些不妙。2010后起名,正处于尴尬的模仿期。
【小题3】从两份调查报告看,中国人取名字有怎样的特点? 这样的调查有何意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1-23 04:26: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材料一:
看罢(中华诗调大会》和《朗读者》,很多人都嘉许它们是综艺节目里的“清流”,给人一种
“清新”的感觉。这两档节目之所以达到这样的效果,深层次的缘由在于“真”,即节目中那些真实的人和事。董卿解释说,制作《朗读者》的初衷,实际上包含了“朗读”和“者”两部分,前者与事情有关,而后者与人有关。类似地,《中华诗词大会》虽然主题在诗词,但现众从节目中看到的不止是诗词,还有农民白茹云等普通挑战者的真实故事。
透过这两档节目,很多人说看到了文化的价值。不过,应该继续追问的是:这些文化价值到底是什么?笔者认为,诗词也好,散文也好,之所以给人很大触动,除了文字优美,更多在于传达的价值与读者、观众产生了精神上的共鸣。尤其是在《朗读者》里,老实说从“朗读”的层面,并不是每一位嘉宾都能展现出专业高水准,但透过网友的评论不难看出,真正打动人的主要不是朗读的过程,而是朗读者结合个人独特经历所传达的真切情感。在一个马路上扶老人都可能产生风险的社会,濮存昕那句“记住帮助你的人,有能力的时候去帮助别人”,恰恰回应了人们内心中对善的需求;而《愿你慢慢长大》中,母亲寄语孩子的“愿你有好运气,如果没有,愿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愿你在寂寞中学会宽容”所传达的,则是在一个生存激烈竞争的社会中,人们内心对安静平和的向往。也有人会认为,节目中传递的这些价值观念“距离现实太远”,但它至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比照自身、反省内心、激活自我的机会。
(选自《南方日报》.2017.02.23)
材料二:
3个月,12期节目,12个各具特色的主题词,央视《朗读者》节目与观众共同分享了68名嘉宾,60余个故事,60余段朗读。5月6日晚,节目第一季在“青春”的致敬中收官。5月23日,《朗读者》研讨会在京举行。
董卿介绍了节目制作的情况。她认为节目能够取得成功,首先是时机,当大屏、小屏被各种综艺充斥的时候,《朗读者》以文化节目出现,给现众带来了一种清新的感觉。其次,是创新的决心,要把原创的文化节目做威功的决心,“以文学之名叩问生命”是节目的灵魂。节目的另一个核心问题是谁来读、读什么。制作团队最初也曾考虑过全明星阵客,但后来发现打动人心的不是光环,一定是情怀。这也成为了《期读者》选嘉实的标准,主舞台出现的嘉实,包含科学家、外交家、作家、曲艺家和普通人等。读什么,节目组也有自己的选择标准,要和嘉实相符合,又要被大众所理解,文字的精神力量,彰显的善良、勇敢等优秀的品质,也会穿越时空击中观众的内心。最后,董卿说节目在新媒体引发的热度和年轻人对节目的热爱出乎她的意料,2万人参与了线下朗读亭的活动。
节目中选了很多老人。从第一期96岁的翻译家许渊冲到最后一期八位老先生道出心中对“青春”的理解,他们中最年长的102岁。北京大学的赵白生先生说,该节目是“以老创新”的老人秀,节目中的老年嘉宾都是“国宝”;节目也是静心秀,比如许渊冲先生几十年静静地从事一件事情,让人们感受到什么是静心。
(选自《北京青年报》.2017.05.25)
材料三:
做节目要有文化担当。中央很重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統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一项凝魂聚气、固本强基的工作。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是主流媒体的使命和担当。一些地方电视台搞娱乐兴台、娱乐至死,整天打打闲闹,可能有不得已的市场压力,但确实也不可取。搞点娱乐,让观众轻松当然有必要,但站在国家层面、民族层面,精神文化建设、价值观培育必不可少。对央视来说,哪怕收视率低一点,广告降一点,也不能忘了自身的使命;反过来讲,主旋律的节目做得好了,品质上去了,收视率和广告也不会差,《朗读者》就是成功例子。
(选自《光明日报》,2017.06.01)
【小题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虽然朗读者的专业水准不是很高,但他们能够结合个人独特经历传达真切情感,所以依然能打动观众和听众。
B.节目旨在“以文学之名叩问生命”,通过文字来传达善良勇敢等优秀的品质,与读者、观众产生精神上的共鸣。
C.节目播出后引起广泛关注,有2万年轻人参与了线下阅读亭的活动,他们对节目的热爱连董卿都感到出乎意料。
D.在不得已的市场压力下,一些地方电视台大搞娱乐节目,忽略了主流媒体的使命和担当,确实有不可取之处。
【小题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材料一中作者引用濮存昕和那位“母亲”的朗读,传递的价值观虽然“距离现实太远”, 但它为我们提供了比照、反省、激活自我的机会。
B.材料二第一段用一串数字概括了节目播出的时长、数量、内容、参与人数等,体现了新闻语言具体、准确、简练的特点。
C.材料二中,关于谁来读,制作团队担心过多的光环会削弱动人的力量,就放弃使用明星,而是选择了那些具有情怀的嘉宾。
D.赵白生先生评价《朗读者》最后一期节目是“老人秀”“静心秀”,这个评价包含了节目对人物及事情的关注,体现了节目制作的初衷。
E. 三则材料都从不同的角度指出了《朗读者》节目成功的原因,强调了节目内容的重要性,对于综艺节目有借鉴意义。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朗读者》的成功经验,谈谈如何把文化类综艺节目办得更精彩。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08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将中国志愿服务活动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批被誉为“鸟巢一代”的奥运志愿者通过积极参与和真诚奉献,在奥运会的平台上展现、锻炼和成就了自己,奥运会服务经历给“鸟巢一代”志愿者烙下了深深的印记,可以发现,奥运志愿服务的实践产生了一种共同的精神素养,志愿者分享的回忆背后所蕴含的价值取向与我国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较高的契合。他们积极投身奥运这一全球性的体育文化盛典,充满了对国家的热爱和认同,展现出这代人的社会担当和国际视野。因此,奥运志愿服务集体记忆可以作为潜在的精神遗产和志愿遗产,集体记忆的建构将对北京2022冬奥会有所助益。

(摘编自王艳等《“鸟巢一代”奥运志愿服务集体记忆与奥运遗产》)

材料二:

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强调提升青年志愿服务水平、促进青少年的社会融入和社会参与,中国体育志愿服务事业在冬奥背景下的健全与发展将为青少年社会参与提供实现路径。志愿服务是一种利他行为,是以不求物质回报为前提地为他人、社会团体或某项事业,乃至为整个社会提供援助。近年来学者们逐渐构建了以讨论志愿者行为动机为主的解释范式,比如人们可能因表达个人价值、增强自身意义、增长取业技能和强化人际关系等方面来进行志愿服务。志愿者的参与动机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志愿服务不能简单地局限在无私奉献的框架内,志愿服务对于志愿者的自我成长和公民参与社会建设也有重要意义。志愿服务的最终目的是在全体社会成员的心中内化志愿精神,形成一种面对社会、面向人生的个体态度和公民意识,在这种层面上,志愿服务所谓“推动人类发展和促进社会进步”的价值オ得以彰显。

(摘编自李佳宝等《论冬奥背景下体育志愿服务与青少年社会参与》)

材料三:

近两年,共享单车成为市民出行的新宠。然而,在共享单车发展正盛的同时,违规停车、私自上锁、丢弃及破坏单车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为了规范使用,共享单车公司也尝试采取一些措施,除了运营人员加强维护之外,公司官方平台也会以信用分奖惩的方式来鼓励使用者对违规行为进行举报,以此规范共享单车的使用。随着举报反馈机制的建立,在城市中涌现出一群单车猎人,他们是共享单车的使用者,在业余时间他们也会寻找并拍照举报那些破坏共享单车正常使用秩序的行为,并将违规使用的单车搬到公共区域停放以维护共享秩序,他们将此称为“打猎”。在自发参与共享单车秩序维护的过程中,单车猎人的这一行为也逐渐体现出在消费社会中使用者自下而上地参与社会治理的特点。作为消费者的单车猎人也逐渐体现出一定的公民意识,他们参与治理并形成网络时代促进共享单车健康发展的新力量。

(摘编自许金凤等《卷入的消费者一一以摩族猎人为例》)

【小题1】下列对“志愿服务”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集体记忆的建构帮助“鸟巢一代”志愿者提升了志愿服务的水平,让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奥运会,最终成就自己。
B.2008年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的经历对“鸟巢一代”志愿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将这段经历内化为一种志愿精神。
C.志愿服务不能单纯理解为志愿者只有奉献,没有获得,其实志愿服务对于志愿者提升个人价值、增长职业技能等会有所帮助。
D.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志愿服务可以满足一些青少年作为社会成员参与社会建设的愿望,为他们提供实践的平台。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鸟巢一代”参加奥运志愿服务形成了集体记忆,其中蕴含的价值取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度较高。
B.共享单车公司除了让运营人员加强维护外,还尝试通过信用分奖惩的方式来帮助解决破坏单车等多种问题。
C.为了推动共享秩序的建立,单车猎人开始寻找并拍照举报违规停放、私自上锁和丢弃单车等不文明的行为。
D.单车猎人的群体性行为有助于规范共享单车的使用,构建在共享单车公司之外的民间力量参与治理的新格局。
【小题3】单车猎人可以看作“新型”的志愿者,请结合材料分析这一说法的根据。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黑锅
李培俊
小麦家的红公鸡丢了,一大早小麦打开鸡窝,那只红公鸡率先钻出鸡窝,拍打着翅膀飞上墙头,撒过欢,落在榆树下的阴凉里,叨食着一颗颗肥大的榆钱。可到了傍晚,鸡该进窝了,那只红公鸡却没影了,不见了。小麦和朝晖两口子分头走出家门,在房前、屋后、路沟里寻找,两口子在家门口重新会合时,摇着头叹了口气。
这只公鸡是两口子的宝贝,火红火红的不带一点杂色,脖颈那儿有一圈金黄的毛羽,像戴了个金色的项圈。红公鸡的叫声也很特别,纯净、清脆、嘹亮,那声咯咯咯,先高后低,中间拐个弯,然后长声扬起,尾声拖得特别长,有点女高音的味道。
红公鸡没了,丢了,夫妻俩的生活便少了许多乐趣。晚上躺在床上,两口子唉声叹气一番,惋惜一番。小麦说,你说,咱家的公鸡咋就丢了呢?朝晖说,可能让黄鼠狼拉走了吧。小麦说,不像,要是野物吃了,总得留下点鸡毛啥的。朝晖说,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被人捉去吃了。小麦挺身坐起,说,瞧我这脑子,咋没想到这回事呢。接下来,两口子把村里人过了一遍筛子。最后,两口子把焦点集中到王五身上。王五是村里有名的穷汉,因为穷,老婆跟一个收中药材的外乡人跑了,一去10年没有踪影。王五心凉了,地也不好好侍弄,收下的粮食仅够填饱肚子。
吃鸡子要煮要炖,煮了炖了就会有香味飘出来,正好抓个现行。两口子半夜起身,偷偷踅摸到王五家附近。王五已经睡了,屋里黑洞洞的不见一星灯光,隔着破窗户,能听见王五粗重的鼻鼾,长一声短一声的。
不过,两口子还是断定,红公鸡是被王五偷了,怕露馅,今天没煮没炖。
第二天一早,小麦路过王五门口,清清嗓子,骂起阵来。小麦说,我家红公鸡被人逮去吃了,谁吃了让他口舌长疔疮,让他拉肚子。小麦性子绵,不惯骂人,骂声显得有气无力,只是比往常说话声音大了点而已,而且脸还红着。不大一会,王五家门口便围了不少人,小麦这种叫阵就大有深意了,有所指了,不然,咋没到别的地方骂?大家的目光紧紧盯住王五房门。王五出来了,王五问小麦,出了啥事?咋都跑到我家来了?小麦说,我家红公鸡让人吃了。王五说,你家公鸡让人吃了,跑到我这儿骂啥?小麦说,不吃盐不发渴,我骂偷鸡子的贼,你吃啥热呢?王五说,你这是怀疑我了?小麦说,谁吃谁知道!小麦又把刚才骂人的话重复了一遍便草草收场。
下午三点多,二嫂匆匆跑到小麦家,说,应了!应了!小麦就问啥应了?二嫂说,去村卫生所拿药,正碰上王五也去看病,你猜咋了?他真拉肚子呢,人软得像根面条。
小麦却高兴不起来,二嫂一走,小麦对朝晖说,都是你,叫我骂人家咒人家,咒得王五真拉肚子了,看这事弄得!朝晖脸上木木的,没说话。小麦说,不就一只鸡子吗?值几个,丢了咱再养,总比人家害病强吧。朝晖说,病都骂出来了,你说咋办?小麦说,拉肚子这病我有经验,光吃药不行,甜汤里打鸡蛋,最补肚子。小麦进了厨房,搅了一大碗甜汤,磕进去两个鸡蛋,端给朝晖,说,事儿是你让惹的,你得送去。朝晖很不情愿,小麦就把脸挂起来,说,你不去我也不逼你,今天晚上你睡沙发啊。朝晖忙说,我去,我去。
王五也是有个性的人,小麦骂了他,让他很没面子,窝了一肚子火,王五越想越气,中午也没做饭,吃了一碗昨天的剩饭,把肚子吃坏了。可他没有想到,朝晖竟送来一碗鸡蛋甜汤。
王五下决心找回小麦家的红公鸡,以证明自己的清白。两天后,王五还真在小山一个洼地里找到了那只红公鸡,公鸡被野藤缠住脚了。王五一阵狂喜,亮起巴掌,对着红公鸡虚挥一掌,说,我打死你个小东西,让老子挨骂背黑锅。
王五把红公鸡送到朝晖家,小麦接了,说朝晖,还不让五哥去屋里坐?小麦还说,今天五哥别走了,我给炒几个菜,你哥俩喝二两。菜端上桌,瓷盆里盛着的却是那只红公鸡。王五说,小麦,你……你……小麦说,你啥呢,不就一只鸡子嘛,比人的情义还要紧?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我”是小说的线索,故事情节可以分为“丢鸡”“找鸡”“得鸡”“杀鸡”四个阶段,线索清晰,叙述井然有序。
B.王五是小说重点描述的人物之一,因为小麦家的公鸡丢失,他无端地背了偷鸡的黑锅,小说以“黑锅”为标题,表现了对他的同情和对小麦夫妇的批评。
C.小说篇幅短小,但人物形象十分鲜明,这主要得益于作者采用了对比、反衬的艺术手法,还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社会环境描写等。
D.小麦夫妇猜测他们家的公鸡是王五偷走的,是因为王五既穷,又不好好地侍弄土地,收的粮食只够填饱肚子。
E. 写王五在一个洼地里找到了那只红公鸡,是为了说明王五做事认真,这既是情节的合理发展,又为下文写“杀鸡”做铺垫。
【小题2】简要分析“二嫂告诉小麦王五生病”这一情节在小说中的作用。
【小题3】结合小说情节,简要分析小麦的性格特点。

同类题4

七、现代文阅读(二)
韦花如雪
查干
①家乡有苇湖,规模可观,风来摆动出一片风景。我们称其为:胡鲁斯台淖尔。胡鲁斯台,蒙古语:芦苇。淖尔:湖泊。那时的家乡,生态环境可圈可点,不仅有河水精神着,有湿地兴旺着,还有星罗棋布的水泡子镶嵌在那里。水生植物,到处游动,而且葳蕤。其中芦苇是我最喜爱的一种禾草。一打春,它便急着往上蹿,头尖尖的,像箭镞。由浅黄变浓绿,似乎是一夜之间的事,有点魔幻意味。
②芦苇入诗,自古有之。最早见于《诗经•秦风•蒹葭》里:“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即芦苇。而芦苇被人曲解,始于 明代大学问家解缙的一副对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从此,这两种无辜植物,便成为轻薄、空洞、无知的代名词。这种偏 见,经过岁月沉淀,很多东西早已真相大白,然而,习惯性的用法仍继续延伸。
③自古至今,芦苇浑身是宝,为人类造的福,恐怕一言两语是说不尽的。芦叶、芦花、芦茎、芦根、芦笋,无一不入药。芦茎编织的工艺品和生活制品, 是农家之爱。它的根,我挖过,并非浅,而是把泥土抓得牢牢的。所谓“头重脚轻根底浅”,只是视觉上的偏差而已。解老夫子一次信口开河,竟使它蒙羞至今,令人扼腕。
④在童年的家乡,芦苇是常见植物。比较集中的,就属胡鲁斯台淖尔这一处。春夏季节,浓绿如毡,浩荡一片。尤其那微风中的千层摆动,真是婀娜到了极致。秋冬季节,家乡的芦花,色若初降的白雪,在阳光照射下,显得仙气十足。一旦风起,无垠的苇波,推波助澜,浩然荡远。尤其令人感喟的是,当芦叶枯萎落尽之时,芦杆依然挺立不倒,撑得芦花昂扬如旗,激活四野。
⑤在芦苇的旺盛期,飞禽、昆虫,以及蛙类,都得益于它的庇护与滋养。尤其在宁静的月明之夜,此起彼伏的蛙声,给人的感觉是温馨的,美妙的。它使你不由联想,婴儿求乳时的嘤嘤之声。
⑥穷乡僻壤的贫寒人家,火炕上所铺的席子就是用芦苇编织成的。我的母亲,就是一位编织能手,她能编织出极美的图案。母亲说,芦苇这种野草,颇通人性。你怎么想,它就怎么来,顺手又顺心。芦苇割下来之后,立即剖开,就比较容易编织。时日一长,则需要用水泡软。母亲用它编织席子,真是得心应手,速度 也快。一张炕席,用不了两天,便编织完成,还不误做饭、烧水、喂猪之类家务活儿。编织完毕,需要晾干,用旧布块擦拭干净,便可铺炕。新鲜芦苇那浸人心脾的 清香,唯有梦中才可独享。
⑦在冬日彻骨的寒风中,芦苇还能为我们抵挡风雪,胜似暖衣或者棉被。在秋末冬初之时,将割来的芦苇捆成一人粗的捆子,一捆紧挨一捆地埋入房子外围挖开的坑道里,再用红柳条将它们绑定,暖围子便成了。再凛冽的风雪,也吹不透它。下雪之后,将雪堆在围子后边,又多了一层屏障。如此,不但家里暖和,连院子里的牛马羊、猪狗鸡,都可以暖暖地过冬了。
⑧童年的我,就把芦苇看做是一种可亲近之物,有一种发小般的亲密感浸于其中。之后,在几十年的漂泊岁月中,无论走到哪里,每当看到芦苇,就像见到了久违的乡亲,心就发热。这种感觉,使我一次又一次强烈地思念起故乡和白发苍苍的母亲来。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
【小题1】作者在文中引用《诗经·蒹葭》与解缙的对联分别有什么作用?
【小题2】请简要赏析第④段画线句的表达特色。
【小题3】结合全文,概括作者“把芦苇看做是一种可亲近之物”的理由。
【小题4】请探究作者以“苇花如雪”为题的意图。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由于职业教育在我国的整个教育体系中所处的地位较低,无论是学历教育体系的中等职业教育或是高等职业教育,抑或是社会上的职业培训等,职业教育都没有真正进入到教育的主流。从日前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及职业教育的现状来看,职业教育被边缘化除了受长期以来以升学为目的的人才培养观念的影响,地方片面的引导也起到了反作用,以至于不少地方一味的发展普通高中,忽视了中等职业教育,一些高职专科热衷于升本,极力摆脱职业教育的内涵。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的职业教育被边缘化。职业教育被边缘化的表现有多种形式,比如,职业教育在我国只达到了专科层次,并没有真正形成高职教育的完整体系,目前的高职院校归属管理为省属及以下,缺乏部级引领,高职院校生源被划入最末一批造成了事实上的末位,这些都是职业教育逐渐被边缘化的重要外在因素,如何在政策和措施上使职业教育回归教育主流地位,而不是从属地位,对于职业教育改革尤为重要。

有学者对比了中美职业教育的差别,指出了中国职业教育落后的实质是教育思想的落后。美国的职业教育是一种贯穿式的教育模式,而中国的职业教育是一种短期的全日制教育模式,缺乏贯彻继续教育的理念。真正的职业教育应当是一种贯穿整个职业生涯的教育模式,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专门的技能型人才,更重要的是要与社会职业培训有良好的衔接,短期、中期、长期相结合,甚至是建立基于职业教育的终身教育体系。

(摘编自《职业教育被边缘化,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扭转陈旧观念迫在眉睫》)

材料二

图表一  图表二

(《2017年中国职业教育行业需求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材料三: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经过5到10年左右时间,职业教育基本完成由以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大幅度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要建设多元的办学格局,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特别是大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同时支持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职业院校和各类职业培训机构。

当前,亟待加强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质量提升,以适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日益迫切的职业技能人才需求,同时,要参照发达国家的经验,切实提高职业教育的国家标准,完善教育教学相关标准,做到不但学以致用,而且“用即好用”。职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优质的职业应用型人才,在这方面不妨打破师资的学历限制引进一大批工匠型人才走上三尺讲台,做好传、帮、带。此外,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的二元制培养模式,积极鼓励和扶持民办职业教育学校的发展,实现实质性的产学研结合,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与职业教育机构直接挂钩,按需培养,以岗定课,彰显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

(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教育步入高质量发展机遇期)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05—2009年间职业高等教育在校学生人数不断增长,但是其同比增速却呈不断下降的态势,而2010年是所有年份中增速下降幅度最大的年份。
B.2011年为负增长,也是一个拐点,2011—2015年间同比增速和人数呈现不断上升趋势,2015年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人数已超过1000万。
C.从图表二可以看出,2010年至2015年,全国在高等职业教育上的公共财政支出由312亿元上升到793亿元,增幅达到了154%左右。
D.2012年的全国职业教育领域公共财政支出同比增速高于2011年两个百分点,2014年的同比增速达到16%,增幅超过其他年份。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以升学为目的的人才培养观念及地方片面的引导致使不少地方一味地发展普通高中,忽视中高职教育,直接导致了我国的职业教育被边缘化。
B.真正的职业教育不仅要将职业培训的短期、中期、长期结合起来,建立基于职业教育的终身教育体系,而且要培养专门的懂操作的技能型人才。
C.只要打破师资的学历限制,引进一大批工匠型人才走上三尺讲台,做好传、帮、带,就可以为国家、社会、企业等培养优质的职业应用型人才。
D.职业教育要由以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等,这些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
【小题3】职业教育关系到国家人才的培养,我们应该如何提升职业教育质量?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