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笛声化作民族魂
乔忠延
昆明甬道街边的聂耳故居很平常,三间土木结构的房屋,好在是座两层楼。严格地讲,这不是聂家的祖业,是房东杨家的房产。聂耳就出生于这里。他童年在这里度过,直到十八岁振翅远飞。
进入院落,悠扬的音韵便萦绕在耳畔。不过,那并不是《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而是竹笛吹出的稚嫩音韵。对这笛音,小学课本中有篇文章曾有还原,“悠扬的笛声飘扬在林间小路上,许多行人被吸引了,都站在细雨中静静地听他吹笛子。”确实,聂耳能把笛子吹得优美迷人,但是,那其实是后来的事,是聂耳勤奋地拜师学习提高技艺的结晶。先前并不是这样,他吹出的声音不悠扬,也不婉转,甚至有些刺耳。教聂耳吹笛子的师傅姓邱,名字如同姓杨的房东一般,没人记得。可是,若是没有他的启蒙教导,就不会有后来响亮于神州大地的聂耳。而且,这位邱师傅还不是音乐教师,只是一位木工。吹笛子是他做木工活儿歇息时的业余爱好。
勤奋好学,让聂耳叩开了通向音乐的门扉。不止如此,勤奋好学也让他叩开了通向知识的门扉。聂耳上学不久后,父亲便去世了,家庭陷入困境,连他的学费也没有着落。母亲卖掉心爱的八音钟才凑够学费,可还缺书钱。在学校里,聂耳长知识,长思想,随着个头的增高,眼界也更加开阔了。他看到祖国积弱积贫,时刻梦想着国家能富裕强大。他把满腔热情寄托于变革,为之呼吁奔走,并鼓动同学和自己一道呼吁奔走。然而,时局能忍受弱贫保守,却容忍不下激进变革,聂耳被列入另册,难以在昆明再待下去,只有告别昆明。
离开昆明后,聂耳飘零到上海,靠在商号当伙计维持一日三餐。还是音乐,改变了聂耳的境遇。有一天,他看到《申报》刊出联华影业公司音乐歌舞学校招收学员的广告,身上沉睡的音乐细胞马上被激活了,便去报考。担任主考的音乐家黎锦晖,一眼看出聂耳身上潜在的音乐天赋,因此录取了他。成为歌剧社的一员后,聂耳如鱼得水,他担任首席小提琴手,但是只要是歌剧社需要的事,他都主动干。时不时还上场演出,要么扮演卖臭豆腐的小贩,要么扮演一身乌黑的煤矿工人。他才华横溢,活泼可爱,大伙儿见他耳朵大,就亲切地叫他“耳朵先生”。叫着叫着,干脆就叫成了“聂耳”——事实上,聂耳的原名是聂守信,此后称聂耳才名副其实。
就在此时,“九一八”事变发生了。日寇侵犯,东北沦陷。聂耳不再只想着歌唱,他要呐喊!他结识了作家、诗人田汉,参加了革命音乐组织,开始为电影和戏剧创作主题曲和插曲:《大路》《开路先锋》《码头工人之歌》《毕业歌》……聂耳创作了一首又一首明快激昂的歌曲,他要用歌声惊醒沉睡的雄狮,用歌声点燃焚烧侵略者的烽火!
聂耳的激情在蕴积!聂耳的怒火在燃烧!
1935 年,一部以宣传抗日救亡为主题的电影《风云儿女》开拍了。这是一部电影,更是呼唤共同抗日的呐喊。剧组在呐喊,聂耳也加入了呐喊——聂耳的呐喊声化作了这部电影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创作于中华民族危难关头的《义勇军进行曲》,田汉作词,聂耳作曲,唱出了抗日救亡时代万众的心声,表现出中华民族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后来更成为国歌,散发出永恒的魅力。曾经,这浑厚昂扬的旋律,激愤着国人,奋起抗战、抗战,把侵略者赶出国门。如今,这浑厚昂扬的旋律,又激励着国人,奋起建设、建设,把华夏神州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站在昆明甬道街聂耳故居里,听那悠扬的稚嫩笛音。那笛音,经过千锤百炼,最终怒吼出的,是民族魂,中华韵!
(有删改)
相关链接:
1935 年2月,田汉被国民党逮捕入狱,由他创作剧本的影片《风云儿女》开拍。当时,聂耳准备去日本,得知影片《风云儿女》有首主题歌要写。聂耳看过歌词后,立即要求由他进行谱曲。果然,没过多久他就从日本寄回《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谱。不幸的是,1935 年7月中下旬,《义勇军进行曲》在银幕上首次响起时,聂耳已溺亡于日本,年仅23岁。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聂耳原名聂守信,因为耳朵大,从小就被人叫做“耳朵先生”,进入歌剧社后,大伙见他才华横溢,直接称他为“聂耳”。
B.聂耳幼年丧父,家庭困顿,学费都要东拼西凑才成,然而,聂耳人穷志大,渴盼国富民强,自小立志做音乐家,为国出力。
C.“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东北沦陷,聂耳毅然参加了革命音乐组织,为抗日救亡呐喊,并因此结识了田汉,一起为国歌唱。
D.文章两处划线的句子都写到了聂耳故居的悠扬音韵,前后呼应,以想象来写笛声的感染力,表达了作者对聂耳的景仰之情。
【小题2】“九一八”事变爆发前,19岁的聂耳在音乐上已学有所成,是哪些条件使得他年纪轻轻就获得成功?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3】聂耳能够迅速地创作出《义勇军进行曲》浑厚昂扬的旋律,除了他的个人才华外,还有哪些因素?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1-28 09:02:0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揭秘城市生活成本:孩子教育占大头
上周,“中国十大城市生育成本排行榜”和“进口车国内售价远高于海外市场” 引发广泛关注。“算账”一时成为热词。
大城市生养一个孩子动辄需花费数百万元;一款同品牌、同款型的汽车在国内买要多掏几十上百万元——触目惊心的账本背后,是众说纷纭的观点对立。有人有切肤之痛,有人觉得言过其实。看来看去,都成了一本糊涂账。
在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城市生活,都需要支付成本。不同的是,有的很透明,有的很朦胧。养育一个孩子、买一辆汽车,要求不同、标准不一自然会导致成本差异,尤其是在市场化的商品时代。但这不应该是生活成本糊涂化的理由。真正值得追问的,是我们为尚不富足的生活支付了多少不透明或半透明的“隐性成本”。
最近,网络上流行了一个“中国十大城市生育成本排行榜”,广州生育成本高达201.4万元。该排行榜说,按家庭年收入12万元计算,需要夫妻二人不吃不喝工作16.78年。
这201.4万元的账,是怎么算出来的呢?包括怀孕时的营养成本,一年2万元左右;产前产后及月子费用,1.4万元;学前日常用品成本,6年18万元;学前教育成本及学前其他成本,6年60万元;7岁到大学毕业的教育费用,如学校常规收费、择校费、补习家教费等,16年95万元;人情送礼花费及生活费,16年35万元。
即便如此,广州仅能名列第四。“最贵”的北京生育成本竟然高达276万元。上海生育成本达247万元,深圳达216.1万元,杭州183.2万元,南京170.1万元,武汉160.6万元,青岛152.6万元,西安142.5万元,长春131.5万元。
该榜单发出后,引发了网民大讨论。意见则呈现两极化。有网友说:“谁家养孩子这样养的?这不鬼扯吗?”也有网友认为“一点都不夸张”。
《人民日报》日前就此撰文,援引相关专家的说法称:“生育成本的下限是比较容易算出来的,就是考虑一些基本的需要,而生育成本的上限是无止境的,可以无穷大,不宜做此类比较。”
对于此榜单的科学性,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李丁博士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质疑:“网络上并没有给出计算的具体方法,不知道是调查而来,还是粗略的估测?该排行榜,不是很严肃。”
不过,研究人口与社会问题的李丁也提出,中国生育成本尤其是城市居民生育成本确实在上升。“我们统计发现,不管是高收入家庭还是低收入家庭,孩子教育支出都占据了很大的比例。更关键的是,有些成本是隐性的,无法量化衡量”。
公务员林女士的儿子今年7岁,下半年就要开始上小学。她看到这份榜单时笑了,觉得不可信,但也道出她的苦水,养儿不易、开销很大。“我们都说义务教育是免费的,可实际开销是多少呢?”
“我一朋友小孩,幼儿园就上好的,一年要好几万元。我儿子上的幼儿园只是小区的,已经让我觉得他输了,小学不能再输了。”她结婚时房子买在广州番禺区,为了儿子上学,把番禺的房子卖了,跑到越秀区买房子。“我问了中介,我们那房子光学位费就值30万元。”
专家们说,养育孩子不应该攀比。但林女士说,现在生育一个孩子,不仅仅是养活他,还要养好他。
我们要算出养一个孩子需要花多少钱,那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父母对孩子的投入,很多难以量化。但一个基本判断大致是准确的:要想养好一个孩子,需要付出越来越高的成本。这源于教育这种社会性资源也是分配不均的,是一种变相的“垄断”,迫使人们不得不花更大的力气去获取这些资源。
我们的“衣食住行”,已经基本市场化,但要算出生活成本,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专栏作家李俊就曾写道,有一些东西表面看起来便宜,但是我们要获得它,付出隐性成本却是非常高的。
导致这些隐性成本的重要原因就是垄断,这也是反垄断的意旨所在。
要破解垄断转嫁的成本,在于我们让社会一些并不是透明、开放的领域,变得开放透明。
【小题1】下列对报告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城市生养孩子的成本达数百万元,进口车国内售价远高于海外市场,表明我们为生活支付了许多“隐性成本”。
B.从怀孕时的营养成本到大学毕业的教育费用,中国十大城市生育成本均在百万以上,对此,绝大多数网友表示认同。
C.对于“中国十大城市生育成本排行榜”专家认为生育成本难以量化,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孩子的教育支出占很大的比例。
D.我们的“衣食住行”已经基本市场化,许多东西看起来很便宜,但生活成本既零碎又复杂,所以很难算出来,成了一本糊涂账。
【小题2】大城市的生育成本包括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分条概括说明。
【小题3】本篇报告揭秘城市生活成本中孩子教育占大头,实质要谈的是什么问题?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全球治理委员会在《天涯成比邻》中提到:“今天的人民比以前有更大的力量来铸造他们的未来。与此同时,民族——国家发现它们无力处理面临的许多老的和新的问题,只有与别国进行合作,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它们必须通过承担共同的义务和分担努力,以确保自己的未来。”这一表述成为学术界的基本共识。为了应对全球性问题,维护人类自身的利益,“全球治理”应运而生。学者们对于全球治理价值的讨论,整体上就是基于“全球治理的价值共识客观上是存在的”这一认知。

那么,依靠什么样的价值来指导全球治理呢?基于问题和视角的全球性,从全球共同价值或类文明的角度去解答,成为理所当然的方法论自觉。从全球共同价值的角度看,全球治理渗透着人类追求美好世界的重要价值和道德目标,有效全球治理的核心原则包括更多治理主体的参与、更加重视社会公正、更为集中的可持续性。为有效地协调国家或区域之间的利益和行动,有必要确立以民主为基础的普遍性原则。从类文明的视角来看,全球治理是人类社会的共识性文明,是全球一体化时期新型的文明形态。类文明不是一国的文明,也不是世界文明的整体,其基本价值理念存在于各种文明体之中,中华文明所蕴含的核心价值理念则构成了其主要成分,而这种成分就是“和而不同”。全球治理变革根据这一价值理念应突出三个基本价值取向:协同、包容、共享。

然而,要找到让不同区域接受的人类价值共识存在着种种困境。这些困境不仅表现在不同区域对“什么价值才是人类价值共识”的认知分歧上,也表现为各种价值主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对立和冲突。这是因为:全球治理是价值支配下的协调活动,然而在不同时代,即便是同一时代对全球治理价值的理解也是不一样的。在当今全球治理的价值枢架之中,人权、民主、正义等价值理念得到广泛的认同,但是这些价值理念的基本内涵,在全球层面和不同的治理主体层面,均存在着较大的认知分歧和解读分歧。全球治理的来临本身就意味着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一个价值理念更加多元化的时代,不同民族与国家的主流价值观、各个非政府组织的价值观等将会长期共存。

这些困境导致全球治理呈现出事实与价值之间的纠葛。因此,要促进全球治理的进一步发展,就必须使全球治理摆脱各类价值困境。从发生学的角度看,基于西方与非西方的价值分歧和价值碰撞,全球治理要建构具有世界通约性的共识性价值,必然要探究能够兼容全球不同价值传统的终极价值理念。从秩序建构的角度看,全球治理是一个协商的过程,是一个参与和身份重塑的过程。为了应对全球治理失灵的现象,就要建构一种全球身份认同,而这种身份认同将以多元主义的世界观、伙伴关系的思维方式、过程参与的实践活动为主要特征,即全球治理的价值是概括提炼多元价值的事实发现,而不是先验推理得出的必然结论。

(摘编自刘勇、王怀信《全球治理的构成要素评析》)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球治理是为了应对全球性问题,维护人类自身利益,渗透着人类对美好世界追求的理念。
B.在全球治理过程中确立以民主为基础的普遍性原则,有助于协调国家之间的利益和行动。
C.从类文明的视角来看,“和而不同”是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理念,也是人类文明的主要成分。
D.不同区域的人们对人类价值共识存在认知上的严重分歧,导致了各种价值主张之间的对立和冲突。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围绕全球治理价值,从必要性、价值取向、存在困境及解决路径等方面展开论证。
B.文章从全球共同价值和类文明两个角度对比论证,以突出全球治理的三个基本价值取向。
C.文章指出要找到让不同区域接受的人类价值共识存在困境,并就困境的表现及原因进行分析。
D.文章结尾在指出因境带来的纠葛的基础上,从发生学和秩序建构两个方面提出摆脱困境的建议。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在全球层面和治理主体层面人们存在较大的认知分歧,但并不影响全球治理的快速发展进程。
B.全球治理的提出,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一个价值理念更多元化的时代,不同价值观将长期共存。
C.全球治理价值应是在治理实践中提炼概括的终极价值理念,能够接纳包容世界不同价值传统。
D.随着多元化时代的到来和全球性问题的急剧增多,全球治理已成为广泛共识,并得到稳步发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美媒称,中国于2017年7月公布了一项计划,希望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全球领军者,到2030年时创造一个价值1500亿美元(约合9500 亿元人民币)的产业。

据美国《纽约时报》网站2月13日报道,对于美国从事人工智能的技术专家来说,这份英文版长达28 页的文件,是对美国未来数十年中可能是最重要的技术研究领域内领导地位的直接挑战。它概述了中国政府一项积极进取、不遗余力的计划,把发展人工智能当作中国的阿波罗11号登月任务——这项计划同样会激发民族自豪感,并引发决定大局的技术突破。报道认为,凭借庞大的市场规模,中国将成为人工智能强国之一,甚至是最强大的人工智能大国。

(摘编自《谁能成为人工智能领域领军者?中国锐意进取 美国沉默》,2018年2月18日参考消息网)

材料二

随着《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等政策、规划接连出台,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将进入深度融合时期。经过60多年发展,人工智能如今在神经网络、深度学习算法等方面取得巨大进步。相对来说,中国人工智能研究虽然起步晚,但发展迅速。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和高性能计算等信息通信技术快速发展,人工智能在深度融合实体经济、改变人们生活方面有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人工智能研究成果正实现产业化应用,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统计显示,当前中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专利申请数量以及融资规模均仅次于美国,位列全球第二。全球最值得关注的100家人工智能企业中,中国有27家。其中,腾讯、阿里云、百度、科大讯飞等成为全球人工智能领域佼佼者。

在2017年年底举行的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无人超市、智能互联汽车、虚拟现实康复设备等“黑科技”纷纷亮相,越来越多实体行业纷纷变得更加智能化,越来越多的人因此获益。科大讯飞轮值总裁胡郁表示,人工智能将从两个方面来改变我们的生活,一方面是直接改变面向大众消费者的产品,如手机、玩具、机器人、智能家居、智能家电等。另一方面是通过人工智能改变各种行业,比如教育、医疗、公检法、安全以及智慧城市的建设等。

(摘编自《人工智能,让生活更美好》,2018年1月24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材料三

美国人工智能产业布局全面领先,在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尤其是在算法、芯片和数据等产业核心领域,积累了强大的技术创新优势,各层级企业数量全面领先中国。基础层(主要为处理器/芯片),中国拥有14家,美国33家,中国仅为美国的42%。技术层(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与图像/技术平台),中国拥有273家,美国拥有586家,中国为美国的46%。应用层(机器学习应用/智能无人机/智能机器人/自动驾驶辅助驾驶/语音识 别),中国拥有304家,美国拥有488家,中国是美国的62.3%。

(摘编自《中美人工智能实力如何 这组数据告诉你答案》,2017年8月7日亿邦动力网)

【小题1】下列关于人工智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人工智能领域,美国一直处于人工智能技术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但随着中国在该领域的崛起,美国的人工智能强国的领先地位可能不保。
B.中国政府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等文件,激发了民族自豪感,实现了技术突破,使人工智能企业数量、专利申请数量等迅速增加。
C.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在改变大众消费品的性能和行业智能化升级发展两方面极大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有效地让更多人受益。
D.人工智能产业包括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三个层级,其中算法、芯片、数据是该产业的核心领域,美国企业布局和技术创新优势目前好于中国。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美媒认为中国于2017年7月公布的计划,将推动中国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全球领军者,但这种挑战主要来自中国的市场规模,而非技术的突破领先。
B.我国人工智能企业发展规模壮大,依托信息通信技术的无人超市、智能互联汽车、虚拟现实康复设备等人工智能产品的问世,将极大地改变我们的生活。
C.美国人工智能产业布局全面领先于中国,从自然语言处理到语音识别,各个领域的企业数量都高于中国,显示了其强大的技术创新优势。
D.从中美人工智能各领域企业数量分布图上看,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策略侧重于应用层,对基础层和技术层发展相对忽视;而美国却恰恰相反。
【小题3】我国在发展人工智能方面有哪些优势?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8年4月19日,《科技日报》推出新专栏“亟待攻克的核心技术”。专栏首篇文章以“是什么卡了我们的脖子”为引题,报道了中国在高端芯片制造领域所需要的顶级光刻机方面的落后状况。截至上述演讲之日,这个栏目已经推出29期,对中国各个行业的29项卡脖子技术做了比较全面的报道和分析。这些报道和分析,引起的社会反响之强烈超出了预期。

而所谓超出“预期”的效果,却正是在一些常识性问题上产生的。不是吗,我们今天一些喜大普奔的科技成就,比如大飞机,人家半个多世纪前就有了。我们今天正在苦苦攻关的一些重大项目,比如载人登月,美国1969年就已大功告成,(差距)整整50年。因此,如何看待这些问题,反映了中国看待世界、看待自己的方式。

中国看待世界、看待自己的方式,实际上是中国与世界如何相处的思考基点,因而同样也为世界思考如何与中国相处提供了行为预期和思考基点。那些对于中国建设成就夸大其词的舆论,无论出于什么动机,都有百害而无一利,其结果是误国害民。

当然,问题更在于,中国正视差距,跟进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目的是什么。核心技术的掌握,有助于壮大国力,而国力的壮大,可为国民的教育、社保提供更坚实的物质基础,实实在在地增进中国人民的福祉。

(摘编自《核心技术固然重要,过好日子更重要》)

材料二:

在我国,高端科研仪器面临着一个尴尬的现状:一方面依赖进口,另一方面也面临着国产科研仪器在实际推广和应用上难以得到用户信任的局面。而对于国产仪器设备来说,只有用才能改掉缺点,才能赶上世界上最好的仪器。同样的,常用的三种桌面操作系统安全性评估显示国产Linux系统最安全,Win10最差,Win7相对好一点。用户可能不够习惯国产操作系统,但从安全的角度,国产操作系统应该大力推广。

航空领域处处都是“卡脖子”,且已被卡了四五十年。这个领域不仅要有资金,还要有技术积累。事实上,我们在航空发动机领域的论文科研成果很多,但应用成果转换不多。在产业层面中国以引进为主,消化吸收不足;在评价体系方面,创新在经济中的贡献导向不足。

(摘编自《面对核心技术难题,中国科技如何赢得未来?》)

材料三:

“我们现在大国重器有了,但还没有‘精器’。也就是说,肌肉强壮了,骨骼长大了,但是心脏和脑子还要靠别人。这是不行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在接受采访时说。

中国科技正处在从跟跑到并跑的阶段,只是在某些领城冒了头,有了一些突破。完全实现突破,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我们需要突破的是基础和核心的部分。比如人工智能,现在聚焦的是应用,以机器代替人。有的公司就买一个在这方面做得好的外国公司,希望花钱抱个“金娃娃”回来,而对于人工智能中关键的芯片设计、算法等研究却很少。因为企业从成本考虑,觉得划不来。而对于科研人员来说,现在科研评价体系的导向是做出了什么东西、产值有多少、利润增加多少,不出产值、不出利润甚至赔钱的东西,单位不大愿意投入,领导也不会特别关注。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科技工作者的科研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现在需要的是加强对国家的责任感。”徐匡迪说,“科技工作者要把自己的聪明、智慧和精力都投到基础研究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中去,不计名,不计利,真正为国家振兴做出科技工作者应有的贡献。”

(摘编自《(突破核心技术还需砥砺前行》)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科技日报》推出的“亟待攻克的核心技术”专栏,对中国各个行业的29项卡脖子技术做了较全面的报道,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B.如何看待中国在大飞机、载人登月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反映了中国看待世界、看待自己的方式。
C.只有用才能改掉缺点,才能不断成熟完善。正是因为国人不信任,国产科研仪器使用率低,今天国产科研仪器生产水平才远低于世界先进水平。
D.我国成功完成了大飞机、载人登月等一些科学工程,但我们的很多核心精密元器件还要从外国引进。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亟待攻克的核心技术”的报道产生了超出预期的效果,一些常识性问题需要普及,以帮助人们了解实际情况。
B.让中国人民过得更好,这是研发掌握核心技术的基本出发点,不能正视差距,把中国建设成就无限夸大,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C.虽然我们在航空发动机领域有很多论文科研成果,但仅仅这样还不行,还必须有技术积累,加强成果转换。
D.在人工智能发展中,我国企业聚焦于应用,不去研究人工智能中关键的芯片设计、算法等,这样虽然有一定的利润产值,但并没有掌握核心技术。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请就我国如何突破核心技术这一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墨烟张
陈柳金
一日傍黑,张家院里哇地一声哭,土坯墙震落一层沙尘。婴儿落地,没听过这样大声的,且脸如包公,黑不溜秋。张父说,俺张家世代制墨,如今老天馈赠一墨宝,就叫他张秉墨吧!
这张秉墨,天生一个玩家。六岁便能玩墨,采烟、熬胶、和墨、上模、晾晒、裱金,一整套工序下来有模有款。九岁便玩书成瘾,熟读四书五经、诸子百家,还练得一手好书画,吟咏唐诗宋词亦有腔有调。张秉墨的天空悬着一颗文曲星。
但到了十八岁,天空却变了天。参加了地下组织的张父因叛徒出卖,死于鬼子刺刀之下。张秉墨强忍一腔怒火,接过搅墨棒,墨缸里转起圈圈旋涡,搅动一百零八圈后,蒸煮成团,蓄着劲举锤敲打一百零八遍。张秉墨发誓要做条好汉,把小日本的肉剁成酱,锤打成一根根愤怒的墨条。
张家院子每天清晨依旧飞出一群白鸽,鸽群沿鹤庄盘旋一圈后,总是有一只鸽子带着张秉墨的牵挂飞离队伍。薄暮时分,那鸽子才从天空凯旋。张秉墨宝贝一样捧在手心,喂了食,轻轻放进笼子。
前线还是失守了,小日本洪水猛兽一样冲进庄里,打砸抢烧,把个鹤庄鼓捣成了墨缸,每个人心里都墨黑墨黑的。小日本把鹤庄小学占为指挥部,临晚集合村民训话,太君佐藤野夫说鹤庄藏有共党,自己站出来,可免全庄人死,否则通通都得死!
村民个个岿然不动,佐藤无计可施。忽然头顶掠过一群白鸽,仰起头,鸽子送他一个见面礼。佐藤往脸上一抹,一撮腥臭的鸽屎。叭嘎,杀了它们!一阵乱枪响起,连鸽毛也不见掉下来。佐藤恼怒道,不供出来,你们,通通的当鸽子宰!
翌日,鸽群刚回笼,张家院门被踢开,几个小日本端着枪叽里嘎啦闯进来。正在锤墨的张秉墨猛一惊。贼头贼脑的小日本乱搜一气,从笼里捉出几只白鸽。翻译给张秉墨下了命令,以后每隔三天送两只鸽子孝敬太君!
鬼子走后,张秉墨赶紧去看鸽子,幸好那只白鸽还在,这才松了口气。入夜,他扬手放飞了那只鸽子。
就在这两天,有四个村民被怀疑是共党分子,鬼子把他们捉进了指挥部。一向抬头做事的张秉墨把头压得老低,搅墨一百零八圈,锤墨一百零八遍。他要把张家本领亮出来,制成胳膊粗的圆条墨,当作礼物送给佐藤野夫。
转眼三天已到,张秉墨这次送给佐藤的是两只鸽子。进了门,只见佐藤呕吐不止,气喘吁吁。张秉墨细看,知他犯了夹阴伤寒,前几天吃了鸽肉大补精气,不慎便犯下此症。张秉墨说,太君,我有法子能治好你的病!佐藤如遇救星,却见他一脸乌黑,心生疑窦,但病痛难耐,只得恭听。张秉墨道,鸽屎为药引,槐角、扎参、细辛炖服。佐藤还记着上次鸽屎之恨,这次竟敢叫他吃这腥臭物,以为张秉墨捉弄他。翻译说,太君,张师傅可神了,您就信他一回吧!
佐藤服了鸽屎和中药,翌日果然恢复如常。三天后张秉墨送来鸽子时,他竖起大拇指,你,大大的神!张秉墨说,太君,下次俺送几根大圆墨给你,俺张家墨条,不仅是书画的上等墨料,还能止血、治皮肤疮毒和腮腺炎。佐藤听了大喜,临别,差翻译送张秉墨,张秉墨悄悄塞给他一张纸条。
这晚深夜,张秉墨正要入梦,院门吱呀推开,一黑影潜了进来。是翻译窃取了日军的重要情报,内容是鬼子将于后天晚上攻打驻扎在一深山处的我军阵营。
张秉墨马上放飞那只白鸽。鸽子飞回时,也带回了我军指令——后天里应外合端掉日军指挥部。
这天傍晚,他又一次放飞了白鸽。转身去给佐藤送鸽子,这次多了几根胳膊粗的圆条墨,是他答应送给佐藤的礼物。
踏进门时,地上躺着一只流血的白鸽。佐藤凶相毕露:它,从你家飞出,你的下场……还没等他说完,门外已拥来一群鬼子。张秉墨放飞手里的白鸽,掏出嵌有炸药的圆条墨,把盖子一掀,几声巨响,佐藤野夫与鬼子不明不白地见鬼去了。
在张秉墨的葬礼上,鹤庄乡亲全都披麻戴孝。忽然一群白鸽悲鸣着从张家院子飞出,在鹤庄上空整整盘旋了一百零八圈。仪仗队前,翻译跟一战士手抬石碑大的方条墨,上书三个镏金大字:墨烟张!
(选自《短小说》,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小说善于运用埋设伏笔的手法,比如“锤打成一根根愤怒的墨条”就为下文利用墨条炸死鬼子作了铺垫;翻译对佐藤的一番劝说也为张秉墨奋勇杀敌最终就义打下了基础。
B.这篇小说的主题在开拓上很有深度和力度,结构大气磅礴,故事情节简单,语言极富张力,叙事也干净利落,很有特色。
C.张秉墨的父亲因参加地下组织被出卖而惨遭鬼子杀害,这对他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文中“蓄着劲举锤敲打”的细节描写暗含着张秉墨压抑不住的愤怒之情。
D.佐藤服了张秉墨配有鸽屎的中药,第二天果然恢复如常,这既写出了张秉墨医术的高超,也为下文写得到佐藤信任和送墨条的情节张本。
E. 小说中的“鸽子”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张秉墨视鸽子为宝,佐藤被鸽子羞辱和吃鸽子,鸽子传递情报,鸽群悲鸣盘旋等,在这里,鸽子成了揭示主题的象征物。
【小题2】请简要概括并分析小说中张秉墨的人物形象。
【小题3】对于小说结尾处的鸽群悲鸣和仪仗队中有人手抬写有“墨烟张”的方条墨的情节,有人说是画龙点睛,有人说是画蛇添足,你赞同哪种说法?请结合原文,说说你的具体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