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作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语言会通中外思想,超越文化藩篱,推动文明创新,是促进人文交流,实现“民心相通”的重要工具,是服务“互联互通”建设的重要支撑。
“一带一路”不仅是经贸通道,也是文明互鉴之路。语言教育的重要意义就在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民,通过掌握彼此的语言,可以获得一种观察世界的新途径和新起点,增进彼此的交流与对话。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进程中,加强语言教育与语言传播,能够促进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语言互通和文化交流,进而实现“民心相通”。
在全球化时代,欧美著名的跨国公司纷纷制定语言战略,用以处理和解决世界市场带来的跨文化沟通问题,从而消除误解,减少冲突。以美国IBM为例,该公司不仅指定英语作为公司通用语言,同时还确定其他八种语言作为公司沟通语言的选择,为跨文化团队管理和沟通,以及本地化战略积极开展规划。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进行海外投资,都需要语言文化知识作为重要支撑。在对我国海外直接投资风险评估中,与语言紧密相关的文化风险覆盖率高达71.3%,高于主权风险(46.9%)。近来中国企业在乌兹别克斯坦生存和发展境遇即表明,中国企业遭遇到的语言障碍,给合资企业或独资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甚至导致企业的倒闭和破产。语言是互联互通基础工程的重要支撑,建设“一带一路”,必须语言先行!
(摘编自光明网《沈骑:语言能力建设是“一带一路”的基础性工作》 ,2017 年 5 月 8 日)
材料二:
“一带一路”涵盖世界三大宗教、四种文明、上百种语言,如何在不同文明、文化之间取得共 识将是“一带一路”建设取得成功的基石。
在人类文化的基底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使命体现出“一带一路”大战略的高远文明境界。因此中国最终在一带一路上的崛起,必须是以一个文化强国的姿态崛起。
历史上,每一个帝国崛起都有与它崛起相关的全球化地带和文化影响圈,如何建设“一带一路”上的中国文化圈、打造和传递中国文化价值呢?
一个国家的价值观应该能较好地与该国的标志性公司及个人相结合,即能够比较自然且有效地被呈现。比如微软和比尔·盖茨,苹果和乔布斯,“脸书”和扎克伯格,谷歌和拉里·佩奇,特斯拉和埃隆·马斯克等就成为“美国梦”的新偶像。如何把中国明星公司及其创始人与中国精神、中国文化和中国价值更好地相结合并加以有效传递,我们还有很多功课要做。
打造和传递中国文化价值还要避免一些认知误区,比如简单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其实传统文化更多是资源,只有被成功转化,才能转化为软实力。要想实现打造和传递中国文化价值的目标,需要整合和转化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在内的全球资源,才能打造出既有中国特色又能为国际社会所接受的文化价值体系。
应对文化挑战还要善于利用宗教规律,解决宗教问题。一带一路沿线众多国家的广大民众都是某一种宗教的信仰者。如果不尊重宗教规律,甚至回避、抑制宗教,必然导致沿线诸多信教民众的疏离感。中国企业在海外遭遇的一些突发事件,往往与员工无意识地侵犯了驻在国民众的宗教禁忌有关。
(摘编自中华网《建设“一带一路”上的中国文化圈》 ,2017 年 5 月 15 日)
材料三:
从现实情况来看,“一带一路”沿线上有多种文明和上百种语言并存,国家(地区)间存在很大的文化差异。因此,在实施“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应以沿线国家多元文明的群体性差异为着眼点,通过大力促进双边文化的对话与交流、碰撞及融合等方式来化解潜在的壁垒,推动中国与沿线国家关系持续稳定发展,促进“一带一路”建设蓝图的顺利实现。对于文化对话的内容,我们一方面要注重加强中华文化“走出去”,以展示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另一方面也要将丰富多样、精彩纷呈的中国现代文化门类和成果展示在各国民众面前,增加文化的辨识度和亲近感。中华文化要想得到“一带一路”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认同,就要加强双向良性互动和合作沟通,即考虑各国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下的社会风俗和阅读习惯、风土人情和价值取向,有针对性地开展文化宣传。
我国边疆地区一些民族与境外使用相近的语言,他们的民族语言同时也是“跨境语言”,对不同文化的融合能起到很强的润滑和推动作用。北京语言大学等学校已为世界183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几十万留学生,其汉语教育几乎涵盖了“一带一路”沿线所有国家,培养了大量国际知名汉学家,这些人都是文化对话的潜在参与者。据统计,“一带一路”沿线约有50多种国家通用语和 200 多种民族语言,且大多为非通用语种。而目前我国此类人才奇缺,亟须培养大量精通沿线国家语言的高层次外语专业人才和语言能力过硬、具有国际视野、能进行有效的跨文化沟通的领域和行业专才。
由于我国自身发展进程中存在的不足,如国际传播力不够、少数商品的质量问题、一些国人在国外旅游中存在不文明行为等问题,对国家形象造成了影响。对此,我们必须主动加强自身建设,提升国家形象,赢得周边国家的普遍好感与认同。
(摘编自《光明日报》《以文化对话推动“一带一路”建设》2017年05月20 日 02 版)
【小题1】针对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3 分)
A.材料二中每一个帝国崛起的事实,说明建设“一带一路”上的中国文化圈、打造和传递中国文化价值是中国以文化强国的姿态崛起的必经之路。
B.材料一中我国海外投资风险评估中文化风险的高覆盖率,充分说明了“一带一路”建设中加强语言教育与语言传播对跨国企业的重要性。
C.三则材料都是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的深度思考,都强调了语言对文化的互通、共识和共融的重要性,并积极寻求解决现存问题的办法。
D.材料三着眼沿线国家多元文明的群体性差异,以双边文化的对话与交流、碰撞及融合等方式来确保周边国家和地区对我国“一代一路”建设的认同。
【小题2】针对以上材料的分析,不准确的两项是(  )
A.材料一认为作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的语言,既是促进“民心相通”的保障,也是服务“互联互通”基础工程的重要支撑。
B.材料三指出了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在与沿线国家文化对话方面的优势、劣势及不足,这些劣势和不足急需语言建设和国民素质的提高来消除和弥补。
C.材料二侧重报道的是“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过程中面临复杂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挑战,及中国作为一个文化强国所采取的应对策略。
D.材料一中美国IBM的语言战略和中国企业在国外的生存和发展境遇,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语言在世界跨文化沟通中的重要性。
E. 三则材料摘编自两家不同的媒体,文章风格虽相近,但由于考虑所面对的读者群体,两家媒体在用词方面还是有各自的特点的。
【小题3】要打造既有中国特色又能为国际社会所接受的价值文化体系,除加强语言能力建设外,我们还需做出哪些努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2-12 11:28: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他的灵魂没有皱纹
9月4日,杨敬年在天津病逝。噩耗传出后,尽管他年事已高,很多南开师生仍然感到意外。因为,杨敬年多年以来像是一个不老的传说,是人来人往的南开校园里不变的部分。他生于1908年,民国经济学大家何廉、方显廷等都是他的老师。他长期笔耕不辍,以至于很多晚辈忘记了他正走向人生终点。他86岁时才真正告别讲台,90岁时学会使用计算机,出版了哲学著作《人性谈》;93岁重新翻译亚当·斯密《国富论》,成为畅销书;百岁之年出版了27万字的自传《期颐述怀》;105岁时,他修订的《人性谈》再版。生前,杨敬年向《中国青年报》记者解释南开校训“日新月异”4字时说:“一个人工作有退休,做人是没有退休的。活到老要学习到老,工作到老,创新到老,我个人反正就是这么照着做的。”
杨敬年1948年从牛津毕业时所写的博士论文已被译成中文,有待出版,这是他108年的人生中最后一个出版计划。译者、天津财经大学教授张进昌认为,虽已过去近70年,但杨先生的博士论文在公共管理学科领域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著名经济学家常修泽说,杨先生不仅创造了108岁自然生命的奇迹,更创造了学术生命的奇迹。
20世纪80年代,杨敬年是国内最早引入和讲授发展经济学的学者,当年教育部在南开大学办了一个发展经济学培训班,那是国内发展经济学的开端,外方负责人是发展经济学的著名学者拉尼斯,中方负责人是杨敬年。后来,杨敬年还编写了国内最早的发展经济学教材。
令一届又一届学生极为佩服的是,杨敬年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治学热忱和精力。他多年如一日坚持锻炼身体,坚持读书,直到听力与视力严重下降才停止写作。他关心时事,去世之前仍要人每天为他读新闻。晚辈去看他,他会问“学校里有什么新鲜事”。一位记者上个月去拜访,问他如今思考最多的问题,他表示“我还是在想中国的未来”。
1957年,杨敬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后以“历史反革命罪”被判处管制3年。他在南开大学经济系资料室里“接受改造”,在一个教授的黄金时期,被迫告别了讲台。因此,在一些早年的学生印象里,杨敬年是“经济系资料室里那位老右派”。获得平反时,他已71岁。
对于人生中诸多坎坷,他的办法是“以义制命”,能做什么,就做点什么。结果,他在那间资料室里成为一名高产的翻译家。
杨先生是饱学之士,学术渊博,功力扎实,这是他长期勤奋学习、执着努力的结果。他生前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这样说过他的治学态度:“我主张,做学问要有一种神圣感。学问不是个人的事情,是关系到民族国家的。你有了神圣感你就一定会负责认真,一定不会去抄袭、去剽窃人家的。”
杨敬年始终相信自己与晚辈之间不存在代沟。他说:“我的日历年龄是100岁,人家看我的生理年龄是70岁,我看我的精神年龄也就30岁吧。”他的忘年交、南开毕业生姚炜觉得,杨敬年的灵魂,一定“没有皱纹”。
他说,“我有个自画像”,这个自画像就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中华民族的特点之一是把道德价值看得高于一切,第二是满不在乎。前者是儒家的影响,后者是道家的影响。自己就是这样一个人。
几年前,杨敬年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谈到过死亡。他说,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自己看得很淡。他自己总结:“我觉得我这一生没什么大的成就。不过我尽了力,尽了心。我要做的事、想做的事、能做的事我都做了,所以我就死而无憾了。”
如今,那个“没有皱纹”的灵魂,“高高兴兴地”走了。
相关链接:①杨敬年1948年回国后,在南开大学任教,曾担任南开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财政系主任。著有发展经济学专著《科学、技术、经济增长》《人性谈》《西方发展经济学概论》等,翻译有《国富论》《英国议会》《白劳德修正主义批判》《1815—1914年法国和德国的经济发展》《美国第一花旗银行》《银行家》等著作。
②2016年6月15日牛津大学圣体学院管理委员会通过了推选杨敬年教授成为荣誉院士的动议,希望以此“赞誉杨敬年教授在中国大学任教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凭藉善良和谦逊,正视人生中巨大困苦的坚忍不拔的精神。”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对于南开大学的师生来说,杨敬年教授就是南开校园里一个不老的传奇;而南开大学校训“日新月异”的精神也在杨敬年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B.杨敬年1948年从牛津毕业时所写的博士论文,到21世纪的今天,在公共管理学科领域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是他晚年的最后一个出版作品。
C.杨敬年是一个活到老学到老工作到老的人,年轻时他师从民国经济学大师,86岁才真正告别讲台,90岁时学会使用计算机,百岁之年出版了自传《期颐述怀》,去世前仍然关心着国家的未来。
D.20世纪80年代,杨敬年是国内最早引入和讲授发展经济学的学者,编写了国内最早的发展经济学教材,是中国发展经济学的开创者。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杨敬年93岁重新翻译亚当·斯密《国富论》,成为畅销书,因此著名经济学家常修泽说杨先生不仅创造了自然生命的奇迹,更创造了学术生命的奇迹。
B.文章多次引用杨敬年先生自己的话,使文章内容更加真实可感,准确可信,同时又能很好的表现和突出杨敬年的思想感情、性格特点。
C.“他的灵魂没有皱纹”,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杨敬年先生的心理年龄很年轻,与晚辈之间不存在代沟,能够和年轻人打成一片。
D.在一个教授的学术黄金时期,杨敬年被错划为右派,在南开大学经济系资料室“接受改造”,荒废了大好时光,无所作为,令人惋惜。
E. 杨敬年先生是一个善良谦逊、勤奋执着的饱学之士,他一生充满活力,充满激情,在经济学领域多有创新,多有建树。
【小题3】请结合材料,谈谈杨敬年先生是怎样践行“一是把道德价值看得高于一切,第二是满不在乎”的人生准则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琴和箫

孙犁

我们又在白洋淀里集合了。

我重新看见了那无底洞一样的苇地,一丈多高的苇子全吐出荻花,到处有苇喳子鸟的噪叫,一个夜晚,我和一个专摆渡游击战士的船夫约好,到淀北边一个偏僻的小庄子上去,对好暗号,跳了上去。借助星光和经验,我知道那是一只放鱼鹰捉鱼的尖底的小艇,只能坐两三个人。我倒坐在艇的前面,船夫站在后尾上撑起蒿来。

船夫默默地拨弄着小艇前进,离了岸到水深处就加快起来。眼前是一片茫茫的水,船划过荷茎菱叶,嚓嚓地响,潮气浸到眼皮上来,却更有些清醒了。我开始想到这也是和大菱二菱旧游之地,现在我们就要在这里和敌人决战了。我忽然小声问:“同志,你这是只磨船吧?”

“是啊!”他的声音更小。

“白天还放鹰吗?”

“看事。有了抗日的事儿,别的全二五眼!”

“鱼还多吗?”

“多个屁,鬼子一来,人间百物全都晦气,鱼鹰,他们看见了全要抢去杀掉!”

他即刻制止了我说话,他用篙尖敲了敲我,连船划水的声音全寂然了。一会儿,在西边远处,一个火亮一闪,就是一梭机枪。

“我们的队伍。”他低低地讲了一句。

当船将要靠近北岸的时候,他告诉我说:“就在这个地方,”他用篙触一触一个久已作废的渔人撒网站立的棚台架,“两个女孩子死得好惨。”

他说着,身子很像站不稳,船也摇摆起来,他继续说:

“同志,我也是五十岁的人了,也伤过几个儿女,可是没比这一次伤了我的老心。

她们,就坐着我的船啊。刚上船来,你没见过那股欢喜劲儿,大的也不过十三四岁,那小的也就有十岁,还有像你这样的一个同志带领她们,一上船那大孩子就说:‘可不怕了,在这里我们就不怕他们。’你知道,那些孩子也是和我们一样,在敌人的炮火里爬过来跳过去啊。那孩子说了就趴在船帮上洗了一个脸,把一个多月小脸上带着的烟火气汗土、眼上的泥污全洗了个干净。我没见过那样俊气的孩子,我看见了这样可爱的孩子,我就忘去了我那死去的孩子了。可没提防岸上那片苇地里一小队鬼子跑出来,就用机枪向我们扫射,那大同志把那个小女孩子拉到自己怀里,卧倒下去,他是第一个死的,当我赶紧拨转船想跑,那大女孩子就直栽到水里去了,临死我还看见她那新洗过的俊气的脸,就是我这老没死的倒钻到水里逃了命。”

我听下去,无数我认识的孩子们的脸就一一出现在眼前,我检阅着她们,我也一一检阅自己的心、志气。我在孩子们的脸上,像那老渔人的话,我只看见了一股新鲜的俊气,这俊气就是我的生命的依据。

那老船夫最后一篇把船撑到岸上,临别他又说一句:“就为了这两个孩子,我也要千到底啊!”

我在岸上停了一刻,看见他急转回船去,箭似的走了。再看那久已作废的渔人撒网站立的棚台架,已经不能辨认,我从那茫茫的一片水里像看见了大菱和二菱。

我走向那约定工作的小庄子上去,我甚至忘记了那附在我裸露的腿上像马蝇一样厉害的蚊蛇。我整天就在那一个小庄子上工作,一股力量随时来到我的心里。无数花彩来到我的眼前。晚间休息下来的时候,我遥望着那漫天的芦苇,我知道那是一个大帐幕,力量将从其中升起。忽然,我也想起在一个黄昏,不知道是在山里或是平原,远远看见一片深红的舞台幕布,飘卷在晚风里。人们集齐的时候,那上面第一会出现两个穿绿军装的女孩子,一个人拉南胡,一个人吹箫,演奏给人们听。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突显了苇子的繁茂和苇喳子鸟的生命力,渲染了抗战军民严密防守的紧张气氛,也暗示了人物内心的警惕。
B.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船夫叙述女孩之死时,“身子很像站不稳,船也摇摆起来”,这个细节就体现了他内心的起伏与波动。
C.小说几次写孩子的“俊气”,起到强化突出的作用,与孩子的惨死形成反差,直接而又强烈地写出了“我”内心的悲愤、怜悯之情。
D.小说讲述了年轻生命为反侵略牺牲,没有壮观惨烈的大战场,却以小见大,有力地写出了白洋淀地区人民抗战的勇气和决心。
【小题2】老船夫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深红色幕布飘卷下两个穿绿军装的女孩子演奏南胡和箫的画面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社会责任感是个体对他人、自然、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知、情感和信念,以及与此相对应的承担责任、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社会责任的内涵与要求也相应地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的社会责任感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和波动。当代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优秀分子,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强弱,事关自身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和民族前途。正因如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列入教育发展重要战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也强调,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和强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通力协作,探索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规律,进而提出强化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对策思路,具有极强的社会实践价值。

(摘编自易畅《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机制》,《光明日报》2014年10月22日)

材料二:

中国社会科讯(记者郑成宏实习记者黄亚楠)5月9日,《中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调查报告(2018)》(以下简称《调查报告(2018)》)在天津正式发布。

《调查报告(2018)》指出,2017年中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平均得分为81.82分(60分及以下为低水平,60分(不含)—80分为一般水平,80分(不含)—90分为较高水平,90分以上为高水平,下同)。60分以上的人数占调查人群的92.08%,80分以上的人数占调查人群的65.59%。中国大学生社会责任认知得分为82.50分,大学生社会责任认同得分为83.27分,大学生社会责任行动得分仅为79.94分。大学生网络责任感得分为83.93分,学习责任感得分为82.73分,生命责任感得分为82.60分,学校责任感得分为79.53分,政治责任感得分为78.91分。与2016年相比,大学生社会责任行动得分提高了0.25分,大学生政治责任感、学习责任感、学校责任感得分分别提高了0.71分、0.26分、0.12分,其他与去年持平。

(《中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调查报告(2018)》,中国社会科2018年5月11日)

材料三:

学者们的研究有一个共同的模式,就是“现状+原因分析+建议”,特别值得肯定的是,他们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进行了实证调查,为了解当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提供了较为客观真实的数据。然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不能局限于个体或微观环境,应该从人类文化的宏观层面进行顶层设计,因为社会责任感就起源于人类文化。因此,我们在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时,也应该关注文化视域。

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纲要》要求:“大学阶段,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摘自黄四林《文化视域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6月)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调查发现,我国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总体水平较高,具备了较好的担当意识和责任情感,已经形成了十分良好的践行责任氛围。
B.报告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形成视为认知、认同和行为的过程,并从政治、生命、学习、学校和网络责任感五个方面调查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
C.从调查结果看,2017年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平均得分与2016年相比,从一般水平上升至较高水平,可见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总体水平有所提升。
D.学校是大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空间,但大学生学校责任感与其他社会主体责任感相比处于较低水平,这说明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还存在薄弱环节。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的社会责任感并不是从天而降的,而是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反映的是个人与他人、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一种关系。
B.当代大学生正处于社会转型和自身成长的关键时期,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和强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且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C.学者们在研究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时注重现状分析、实证调查和客观数据,但这些研究局限于个体或微观环境,因此意义有限。
D.社会责任感总是嵌套在一定的人类文化内容之中,所以,我们应该从文化的视域去探讨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问题。
【小题3】请结合材料,概括分析如何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和基础,世界主要经济体都把发展实体经济放在了国家战略高度上来对待。“脱实向虚”在投资市场上的重要表现,就是资本过于追求短期利润,而忽略了长期可持续发展,过于注重财务指标而忽略了企业或投资者应该承担的环境与社会责任。
资产管理行业应积极践行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投资原则,倡导、引导和推动企业与经济社会共同实现可持续发展,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缓解当前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因此,也有一个重新认识什么是“实体经济”的问题。基于互联网时代的新特点和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我们提出“新实体经济”这一概念。
什么是“新实体经济”?简言之就是有效满足客户真实需求、科技含量高、容纳现代人才就业、生态环保可持续的新型经济形态。“新实体经济”不是对实体经济从结构层面的重新定义,而是指传统实体经济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改革发展方向,所以两者并不对立,是一种递进关系。
我们一直在说“振兴实体经济”,只有能够转型、升级的传统实体经济才存在振兴的意义,老旧而无进步潜力的实体经济并不值得去振兴;其次,我们应厘清并扩展实体经济的范畴。过去一提到实体经济,就想到工厂冒烟或者中国制造。但事实上有更广阔的角度看待实体,比如说现代农业,怎样让农产品跟农业的工业化加工、现代化流通以及客户定制化的服务结合起来,从这个角度来说现代农业是新实体经济,也都应该划入“新实体经济”的范畴,而不是用实体这个老概念,把这些新产业对立起来。
发展新实体经济,必须有强大的金融和资本市场支持,这本身也是资产管理、财富管理的重要方向。金融和资本市场需要给予科技创新企业更多的支持,包括提供风险投资、信用融资、较高估值的退出机制。过去对于互联网、生命科学、人工智能、新能源如此,未来对认知科技更是积极支持。
在新时代背景下,财富管理的意义必须不断被提升和超越。新实体经济是我们的未来,培育其壮大发展,不仅是改造提升传统部门,更要围绕分享经济、认知科技等打造发展“新引擎”,借助资本力量,培育出一批为社会创造财富、为国家创造税收、为人民提供就业机会、持续推动技术创新、为传统行业提供新出路的创新企业来。
(摘编自王广宇《没有实体经济就没有财富管理》)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界主要经济体高度重视发展实体经济,因为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和基础。
B.“脱实向虚”过于注重财务指标,忽略了企业或投资者应承担的环境与社会责任。
C.传统实体经济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改革发展方向是“新实体经济”,二者不是对立的。
D.从如何让农产品跟农业工业化加工结合的角度来看,现代农业不属于新实体经济。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实体经济”概念的提出,基于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互联网时代的特点。
B.作者将“新实体经济”与传统实体经济比较,指出后者是在前者基础上的递进。
C.作者谈振兴实体经济时强调:要看实体经济是否有潜力,要厘清并扩展其范畴。
D.对于新实体经济,文章先引入概念,接着深入分析,最后提出未来的发展方向。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在投资市场重视长期可持续发展,不追求短期利润,就能实现“脱虚向实”。
B.资产管理行业的投资原则是为实体经济服务,推动企业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C.发展新实体经济,离不开金融和资本市场支持,这也是财富管理的一个重要方向。
D.没有实体经济就没有财富管理,在新时代背景下,财富管理的意义要有提升超越。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

如果我们把围棋视为人类智商的旗帜,那么,艺术创作或可视为人类情感的凝聚。一直以来,人们坚信艺术创作是人类独有的能力,从而断言人工智能不可能习得这种特质。然而,人们实际上从未认真地论证过:艺术,果真是人类独有的天赋吗?

值得说明的是,当科学家们开始构建人工智能创作模型时,往往从旧有观念中获得最重要的启发。例如,一种比较普遍的观念认为,艺术创作之所以为人类独有,不仅仅出于技艺的娴熟,更因为人类创作者有完整的人生经历。一个创作者的生平际遇越丰富,他的创作就可能越深厚,作品越能够与创作者有机联系在一起。人工智能显然没有人生经历。

然而,这种论证存在瑕疵,科学家们据此提出“失忆者假说”。假设一个人类失忆者在医院中突然醒来,属于他的过往人生经历已全部在头脑中丧失,他只能依靠过往的日记、音视频资料和他人的讲述等,对自己的人生经历进行二次补充复原。在这种情况下,“生平际遇”于他只是一个有限的数据集,既不真实,也很有限。那么,这个失忆者是否还算是一个有资格的创作主体?

“失忆者假说”对人工智能的艺术创作具有关键价值。因为对于一个尝试艺术创作的人工智能系统而言,它的境况与上述人类失忆者的境况极为相似。这个假说使我们能够通过知识图谱构建,去尝试为人工智能构建虚构的人生经历,而不必拘泥于这“经历”是否有限。2006年以来的大数据爆发,为人工智能提供宝贵的精神食粮。过去站在人类个体角度看来非常独特的人生经历,对人工智能而言,变得不再那么罕见。人们的经历总是或多或少重合的,通过类似的人生经历,我们可以去推定并补全一个有限的集合。例如,在中央美院最近举行的一场画展上,人工智能机器人“微软小冰”一次创造了7个人工智能画家,她们都有完整的人生背景:有的曾师从柯罗,并在北非度过人生大部分时光;有的经历了17世纪阿姆斯特丹的鼠疫流行和世俗时尚;有的拥有完整的父母背景和对他们人生经历的传承……结果是,观众不仅能够从作品中体会到画家丰富的人生背景,并且能够观察到7位画家各自作品的一致性———与人类一样,这些画家并非随机地创作,而是能够将同样的人生与情感贯穿在生成的每一幅作品中。观众能够通过作品进入创作者的“人生”之中。

今天,科学家们正从文本、声音与视觉三个角度,去尝试为人工智能赋予创作能力,并通过一种变通的图灵测试来检验它的效果。需要说明的是,人工智能的艺术创作,其重点并不在于创作者本身的表达,而在于这种表达能否激发观众的体悟。我们对许多不断诞生的突破性进展感到欣喜,例如通过建模,我们有机会为许多人类艺术家保留他们创作巅峰时期的能力,并辅助他们延长创作时期的长度;通过对历史上著名艺术家的学习,我们有机会让数百年前的艺术家“复活”,去创作具有当代命题意义的新作;我们甚至有望通过融合不同艺术家的技法,去创造全新的艺术创作能力。唯一令科学家沮丧的是,尽管观众能够从作品中体会到人工智能创作者的“心情”,但这些创作者自己并不能从中体会到乐趣。我们做不到,也无意于去创造具有自我意识的人工智能,人类是人工智能的全部意义。

(摘编自李迪《人工智能:新创作主体带来新艺术可能》)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旧有观念往往让开始构建人工智能创作模型的科学家们受到最重要的启发。
B.人类之所以独自享有艺术创作的本领,是因为拥有完整的人生经历和娴熟的技艺。
C.科学家们发现了某些创新理论中存在的论证瑕疵,并据此提出“失忆者假说”。
D.科学家们通过构建知识图谱,已经能够为人工智能系统构建虚构的人生经历。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既有分析推理,也有典型的事实作为佐证,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B.文章一、三两段以疑问句式作结,或引出论题,或将论证引向深入。
C.文章用较多文字论述“失忆者假说”,突出它对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关键价值。
D.文末提及科学家的唯一沮丧,意在论证创造具有自我意识的人工智能的必要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失忆者的“生平际遇”于他只是一个有限的不真实的数据集,但这并不妨碍他是一个有资格的创作主体。
B.大数据的爆发,促使了人工智能的发展,过去站在人类个体角度看来独特的人生经历,人工智能也可轻易实现。
C.人工智能画家能够将“人生”与“情感”贯穿在生成的作品中,因此,观众在欣赏时能进入创作者的“人生”之中。
D.在作者看来,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重点应该在于艺术表达能否激发观众的体悟,而不在于创作者本身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