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是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最早开展的全国大型抽样调查,旨在收集家庭的资产与负债、收入与支出、保险与保障、人口与就业等方面信息,全面追踪家庭动态金融行为。
根据2015年数据,中国家庭金融储蓄占GDP的比例在2014年达到了31.8%。但微观数据显示,并非家家户户都在存钱,我国的储蓄分布严重不均,真正在当年有储蓄的家庭只有60%,40%的家庭当年是入不敷出的。

西南财大经管学院院长甘黎认为,储蓄主要于高收入阶层这一现状说明,之前的消费刺激政策对于高收入阶层的作用有限。当前中国经济转型的一大困难是消费不足,以前普遍认为消费不足的原因是未来的不确定性所导致的消费意愿不足。这十年来我国社保制度已经有了大幅度的改善和好转,但这对促进消费并没有起到根本性作用。
材料二:
“我国的消费不足的根本原因并非消费意愿不足,而是收入分布的问题。”甘黎说,收入差距大既是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自然结果,也是我国消费不足的根本原因。家庭低收入群体有较高的边际消费倾向,却通常入不敷出,提高他们的收入将对促进消费起到根本性作用。
甘黎建议对贫困家庭和低收入家庭给予大幅度的转移支付。他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相对于一些国家来说已经很高了,如果扩大转移支付的比例,把钱转移到相对贫困的老百姓身上以后,他们把钱花出去,那中国经济遇到的困难就会迎刃而解。

材料三:
中国居民家庭储蓄分布情况,揭示中国财富悬殊现象极为严重。就目前而言,这种储蓄结构分布会带来系列社会经济问题:一方面,影响中国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效应,迟滞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众所周知,目前靠投资和外贸两驾马车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有限,刺激内需应是中国政府提振经济的“发动机”。而这种分布极为不合理的储蓄现状,使低收入社会群体想消费而没有能力消费,而少数各种消费已近饱和的高收入社会群体却占据大量社会财富,这种财富拥有量与消费需求量严重错位的尴尬现状,无疑成了制约内需扩大和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巨大障碍。另一方面,这种储蓄分布结构图表明,中国财富分化现象严重,造成这种分化严重的原因除了市场经济因素之外,还有我国在收入分布政策、税收、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存在较多问题。这不仅会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且也会形成社会对立矛盾,加剧社会不满情绪,不利于社会长久稳定。
此外,这种储蓄分布状况还会影响中国金融发展的合理性和安全性,因为它会让高收入阶层成为金融信贷的主要获得者,从而使银行加剧信贷风险,不利于整个金融扶贫事业的推广,甚至涉及整个金融业运行生态。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观数据显示,我国的储蓄分布严重不均,且高收入阶层拥有较高的储蓄率占比。
B.从收入排名前5%的家庭的国际对比来看,我国高收入家庭的储蓄率远高于美国。
C.当前中国经济转型的一大困难是消费不足,消费不足的原因主要是消费意愿不足。
D.尽管我国社保制度已有了较大改善和好转,但对高收入阶层的消费刺激作用不大。
【小题2】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甘黎认为,收入差距大、收入分布不合理等问题才是我国的消费不足的根本原因。
B.加大对低收入家庭的转移支付,才能刺激这一群体的消费需求意愿,从而促进消费。
C.中国居民家庭储蓄分布现状,揭示贫富分化现象严重。这必将引发银行的信贷危机。
D.通过转移支付增加收入的措施一旦不完善,低收入者会对现金福利求助更加依赖。
E. 甘黎认为,居民转移性支出明细表显示,我国对低收入群体转移支付比重仍然偏小。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请为改变目前中国居民储蓄分布结构提出合理建议。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1-06 04:05: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每小题3分)
①一位科学家从一只吸了恐龙血、嵌于树脂化石中的蚊子中提取出DNA,成功复制出恐龙,这是电影《侏罗纪公园》中的故事情节。在现实生活中,恐龙,这个灭绝了上千万年的物种能够复活吗?
②近日,一项来自新西兰的研究认为,DNA只需680万年就会完全分解。根据计算,每过521年脱氧核糖核苷酸之间的化学键就会断裂一半。就算在-5℃的最理想条件下,最多经过680万年,这些化学键就会分解得一个不剩。不过,这项研究并没有盖棺定论。“680万年并不是一个定论,而是根据一定的计算推测而来,并无直接的证据。”在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汪迎春看来,影响DNA降解的因素有多种,如温度、所处环境的酸碱性以及生物的活性等。如果将DNA存放在中性的环境中并冻存在液氮里,相信其寿命可能远远超过680万年。当然,该研究所说的680万年是指DNA的完全降解,事实上不完全降解的DNA所提供的遗传信息本身就不完整,从这个意义上说,能够提供完整且遗传信息真实的DNA其保存时间可能要远远低于680万年。虽然现在世界上陆续有地区发现了大量的恐龙或恐龙蛋化石,但从恐龙化石中获取完整的DNA是不可能的。即便科学家们撞大运,从发现的恐龙化石中找到了足够的恐龙DNA片段,也很难拼凑出完整的恐龙DNA来。因为人类的基因组测序是先将完整的基因组打碎测序,然后再重组。但化石经历了漫长的时间,且恐龙又包含很多种类,因此,极难保证这些少量残片最终能拼出一种恐龙的完整基因组。
③即使有一套完整的恐龙DNA,也难以复制出恐龙胚胎。因为现有的克隆技术要求首先必须有可操作的活的细胞。而DNA只是一种含有遗传信息的化学分子,即使将导入到一个受体,如一个去核的细胞中,也很难保证其上所包含的数万个基因的正确表达。到目前为止,人类还没有能力将纯化的高等生物的DNA包装成有功能的染色体及细胞核。
④就算有了恐龙胚胎,还必须找到合适的胚胎培育受体,那么,我们到哪里去找适合恐龙的培育受体呢?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陈大元指出,因为一些大型恐龙生出来的幼仔也是很大的,所以恐龙胚胎的受体很难找到。现代的大型动物,比如大象也没有恐龙那么大,而且恐龙跟大象之间相差很远,所以要易种的话难度很大。当然,并非所有的恐龙都是庞然大物,也有长得像小鸡一样的恐龙种类,可以找到相同体积的现代动物做受体。
⑤如果以上假设都成立,科学家们首先找到了恐龙完整的遗传基因,然后又寻找到了适合的培育受体,成功复活了恐龙,那么我们是不是能把“侏罗纪公园”搬到银幕之外呢?有研究表明,恐龙生活的中生代二氧化碳的浓度很高,而其后的新生代二氧化碳的浓度却较低。对此,著名恐龙专家徐星说:“恐龙究竟能不能生存,这很难预测。毕竟恐龙生活年代的地球和今天的非常不同,像大气成分等许多因素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很难说。我想即使能够生存,最起码也需要一定的时间适应。”此外,对于该不该进行复活古生物的研究,学术界和全社会都一直存在争论。毕竟,我们复制出的是真恐龙还是某个怪物,复制出的恐龙在现在的自然环境中会出现哪些反应,这些问题都没有人能够回答。而事实上,在《侏罗纪公园》这部电影中,导演已经通过许多灾难性的场景来表达这种对人为干预自然进程的担忧了。所以,人们梦想中的“侏罗纪公园”有可能永远都只是一个梦。
【小题1】下列关于“复活恐龙有可能永远都只是一个梦”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复制出恐龙源于电影《侏罗纪公园》的故事情节,现实生活中无法找到那种吸了恐龙血嵌于树脂化石中的“蚊子”。
B. 恐龙在上千万年前就已灭绝,人类很难获取能够提供完整且遗传信息真实的恐龙DNA。
C. 人类目前还没有掌握利用高等生物的DNA复制出胚胎的克隆技术,即使有一套完整的恐龙DNA,也难以复制出恐龙胚胎。
D. 恐龙多是庞然大物,其幼仔也很大,难以找到相同体积的现代动物做胚胎受体。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DNA最多680万年就会完全分解是根据一定的计算推测而来的结论,这项研究并未盖棺定论。
B.虽然人类有可能将DNA完全降解的时间大大延长,但总的来说,这对复活恐龙并没有多少实际意义。
C.由于恐龙的种类很多,即便人类找到足够的恐龙DNA片段,也根本无法拼凑出完整的恐龙DNA来。
D.今天的地球环境与恐龙生活年代的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即使恐龙复活很可能也难以生存下去。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温度等影响DNA降解的各项因素达到最佳,DNA寿命极有可能远远超过680万年。
B.由于我们不可能从恐龙化石中获取完整的DNA,所以发现再多的恐龙化石也无济于事。
C.如果人类能成功复制出恐龙胚胎,在现代动物中寻找胚胎受体并不是无法解决的问题。
D.由于谁也无法预知复制出的恐龙在现在的自然环境中会出现哪些反应,所以成功复活出恐龙未必是一件幸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立 春
陈毓
立春娘生立春,正是立春那天。立春爹在柿子树下打转,无法可想,就去田地里转。
立春爹踢脚下麦田,麦田软和,似乎冒着热气;抬头,他看见大群麻雀从地的这头扑棱到那头,“扑棱来扑棱去,天生就是扑棱的命”。立春爹嘟哝过麻雀,猛然看见地畔一树梅花开得惊艳,梅花的香气像清凉的水流,涤荡他的心和眼,似乎那新生儿娇嫩的陌生的哭声重返他的耳边,使他的心里生出难言的温软,他立即折身往家里赶。
他跟立春娘说,给孩子起名立春吧。女儿就女儿吧,戏里都唱了,谁说女子不如男呐。
现在,立春已过了立春娘生立春的年纪,但她依然苗条得像春风中的一枝柳。她腰身壮大的男人五年前就和她生分了,她至今没有孩子。
五年前,立春随丈夫厉槟榔去东莞打工,那个厂子像是在那里等了厉槟榔25年,使得25岁的厉槟榔像一枚钉子被楔进铁板中,再也拔不出来。他只知道,流水线上的日子走到月末,他会得到工钱,一叠钞票,这是他在遥远的家乡做什么都没法换来的。但立春讨厌工厂,她抱怨橡胶的气味熏染得她也快成橡胶制品了。
直到立春不辞而别,返回家乡,他也没有愧疚,他坚信生活就是生活,他不会像立春那样任性,那样抗不得硬。他现在还无力想象未来,他唯一确定的就是他不能回去再种那十几亩山地,种了吃,吃了再种的生活不是他的人生了。厉槟榔喜欢东莞,那里朝气蓬勃,比那个死了一半的村庄更让他有活着的体会。他说,假如没出来,不知道蓝水河之外有个叫东莞的地方,他也许还能在蓝水河活下去,现在他知道了,蓝水河的日子就是他不再想要过下去的日子,就算立春违拗他,要回蓝水河,但他是坚决地不回去了。一个东莞,一个蓝水河,你选择。厉槟榔说。一个蓝水河,一个东莞,你选择。立春把厉槟榔的喊话颠倒组合了一下,丢回给了厉槟榔。这之后,他们各自走向自己指点的方向,这一决定,五年过去了。
偶尔的,立春想,自己可能太拗了。不喜欢那个橡胶厂,可以换一个么,东莞的厂子多过乡下的猪圈,怎的自己就找不到一家合适的?但立春立即就被自己把东莞的厂子和猪圈联想的念头惊到,她想她可能真的不喜欢东莞,那里的热,腊月都能看见苍蝇飞,胳膊上总是黏糊糊的。是的,一个该藏的冬天也能露大腿的地方,好吗?
现实检验了他们爱的浓度,他们爱自己都比爱对方多点儿。立春反过来说服自己,现实里更多的乡村夫妇必须两地分居,是因为女人总要留下来照顾老人孩子伺候土地,那她呢,她和厉槟榔没有孩子,但她选择留在乡村,是照顾自己的感受。
立春一会儿觉得自己有理,一会又觉得气馁。但到底是为了什么呢?她要在门里门外、在天地之间、在田野找到自己的答案。
回来的第一年,立春把邻里、屋前屋后撂荒的土地以低廉的价格租过来,用厉槟榔给她的钱;第二年,她用厉槟榔给她的钱承包了更多的地,依然种树。现在那些她能置换回来的地都被她种了树。她雇佣村子里十几个女人帮她维护苗木。第三年的时候,她种的一部分树苗可以卖了。现在是第五年,她依然得到像钉子一样坚守钉子一样实心的厉槟榔给她的钱,她帮厉槟榔把那些钱存进银行,用厉槟榔的名字开账户,未来她还要把厉槟榔以前给她的钱一点点透出来,存到那张银行卡上。她想,那是厉槟榔在那个叫东莞的城市的痕迹,生命的痕迹。
立春这天,立春去她的苗木地查看,她闻见侧柏荡漾的香气似乎比昨天浓郁了许多,让她直感慨老祖宗的确伟大,到了哪个节气就是哪个节气的气象和感觉。节气到了立春,真就有东风解冻的意思。
她忽然想到东莞那使她身体如同锈住的橡胶的气味,她再次感觉她比厉槟榔幸福,她在那个午后获得的幸福感使她心生对厉槟榔深深地歉疚和遗憾,那遗憾和歉疚包围着她,她在田地里四处打转,想要做点什么。
立春请来木工师傅,要在侧柏的苗圃地中间给她搭起一个高高的棚子,她心里暗想,那会是她的绣楼,她要等厉槟榔回来,她要他和她住在那个一年四季都散发着柏树无限美妙香气的棚子里。
棚子盖好那天,立春把她和厉槟榔结婚时的大红锦缎被子和印着牡丹花的床单一并搬上了高台。她还给高台上的木格窗子上贴好了嫣红的窗花花。
她坐在棚子里自拍,她给厉槟榔发照片、发短信,她说,她这样等他归来。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本文巧用比喻描写人物,如“她依然苗条得像春风中的一枝柳”“厉槟榔像一枚钉子被楔进铁板中”,这样的比喻既契合了人物的形象特点,又暗合了其生活的环境。
B.“立春爹在柿子树下打转”“去田地里转”“嘟哝过麻雀”,这些细节形象地写出了立春爹初为人父的喜悦。
C.立春和厉槟榔的故事引人深思,它凸显了农村青年在时代潮流下的不同心态不同选择,也蕴含着作者对他们因不同选择而带来的矛盾的关注与思考。
D.厉槟榔不愿回家种地,喜欢留在东莞,是因为他认为流水线上的日子走到月末,他就会得到工钱,这是他在家乡种地无法换来的。
E. 立春认为,人活世上,总是希望留下痕迹的,所以她将厉槟榔给她的钱存进用厉槟榔的名字开的银行账户里,以此留下了厉槟榔生命的痕迹。
【小题2】小说在刻画立春这个人物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两次写到“立春”这个节气,描写景物却各有侧重。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这样写各有什么效果。
【小题4】厉槟榔说,蓝水河,他是坚决地不回去了;而小说却为什么以立春搭建绣楼等他归来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多余一句话
秋林
那天我坐公交车去找朋友。
车上人不多,但也没有空位子,有几个人还站着吊在拉手上晃来晃去。一个年轻人,干干瘦瘦的,戴个眼镜,身旁有几个大包,一看就是刚从外地来的。他靠在售票员旁边,手拿着一个地图在认真研究着,眼睛不时露出茫然的神情,估计是有点儿迷路了。
他犹豫了半天,很不好意思地问售票员:去颐和园应该在哪儿下车啊?
售票员是个短头发的小姑娘,正剔着指甲缝呢。她抬头看了一眼外地小伙子说:你坐错方向了,应该到对面往回坐。要说这些话也没什么错了,大不了小伙子下一站下车到马路对面坐回去吧。但是售票员可没说完,她说了那多余的最后一句话:拿着地图都看不明白 ,还看个什么劲儿啊!售票员姑娘眼皮都不抬。外地小伙儿可是个有涵养的人,他嘿嘿笑了一笑,旁边有个大爷可听不下去了,他对外地小伙子说:你不用往回坐,再往前坐四站换904也能到。
要是他说到这儿也就完了那还真不错,既帮助了别人,也挽回北京人的形象。可大爷一定要把那多余的最后一句话说完:“现在的年轻人哪,没一个有教养的!”
站在大爷旁边的一位小姐就忍不住了:“大爷,不能说年轻人都没教养吧,没教养的毕竟是少数嘛,您这么一说我们都成什么了!”
这位小姐穿得挺时髦,两细带子吊个小背心,脸上化着鲜艳的浓妆,头发染成火红色。可您瞧人这话,不像没教养的人吧,跟大爷还“您”啊“您”的。谁叫她也忍不住非要说那 多余的最后一句话呢:“就像您这样上了年纪看着挺慈祥的,一肚子坏水儿的可多了呢!”没有人出来批评一下时髦的小姐是不正常的。可不,一个中年的大姐说了:“你这个女孩子怎么能这么跟老人讲话呢!要有点儿礼貌嘛,你对你父母也这么说吗?”您瞧大姐批评得多好!把女孩子爹妈一抬出来,女孩子立刻就不吭气了。要说这会儿就这么结了也就算了,可大姐的“多余的最后一句话 ”还没说呢。“瞧你那样,估计你父母也管不了你。打扮得跟狐狸精似的!”后面的事大家就可想而知了,简单地说,出人命的可能都有。这么吵着闹着,车可就到站了。车门一开,售票员小姑娘说:“都别吵了,该下的赶快下车吧,别把自己正事儿给耽误了。”
当然,她没忘了把最后一句多余的话给说出来:“要吵统统都给我下车吵去,不下去我车可不走了啊!烦不烦啊!”
烦不烦?烦!不仅她烦,所有乘客都烦了!整个车厢这可叫炸了锅了。骂售票员的,骂外地小伙子的,骂时髦小姐的,骂中年大姐的,骂天气的,骂自个儿孩子的,真是人声鼎沸,甭提多热闹了!
那个外地小伙子一直没有说话,估计他受不了了,他大叫一声:“大家都别吵了!都是我的错,我自个儿没看好地图,让大家跟着都生一肚子气!大家就算给我面子,都别吵了行吗?”
声音很快平息下来,但你们不要忘了,外地小伙子的多余的最后一句还没说呢:“早知道北京人都是这么一群不讲理的王八蛋,我还不如不来呢!”
想知道事情最后的结果吗?
我那天的事情没有办成,大伙儿先被带到公安局录了口供,然后到医院外科把头上的伤给处理了一下,我头上的伤是在混战中被售票员小姑娘用票匣子给砸的。你们可别认为我参与了他们打架,我是去劝架来着。我呼吁他们都冷静一点儿,有话好好说,没什么大事儿,没什么必要非打个头破血流。
我多余的最后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不就是售票员说话不得体吗?你们就当她是个傻瓜,和她计较什么呢?”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情节,并不复杂,以对话为主,也存少许议论,中间穿插人物外貌、神情、动作 等描写,突出了不同人物的身份特点。
B.小说中的人物基本上前一句是好话,后一句却让人反感,这说明人们既有讲理的一面,也有修养缺失的一面。
C.小说开头“有几个人还站着吊在拉手上晃来晃去”,能够表现出乘坐公交车时乘客无 聊的心态,为下面的争吵埋下了伏笔。
D.“我”本是旁观者,而在结尾的时候也成为事件的参与者,读来既在意料之外,又在 情理之中;既幽默有趣,又引人深思。
【小题2】从小说中看,你觉得造成“多余一句话”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
【小题3】情节中每当事情要解决时却被“多余一句话”所打破,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周海亮

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养鸡,放牛,院角为女儿种满桃红色的指甲花。他喜欢躺在树荫下,枕着锄头,眯着眼,喝女人为他沏好的茶。日子从叶隙间溜走,从禾尖上溜走,从茶香里溜走,从花开花落中溜走,他迷恋这种感觉。可是战争来了,安静的生活突然被打断,他不得不离开。

他离开,因为他怕死,怕女儿和妻子遭遇意外。他亲眼看见弹片将一个男人瞬间撕开,那个男人,不过是如他一样的农人。还有远处的枪炮声,俯冲下来的飞机,映红天边的火光,撤进村子的伤兵,蠕动的肠子和流淌的鲜血……他必须离开,暂别祖辈留下的土炕、土屋、土狗、土地。他曾以为战争与他无关,但现在,他必须逃离。

他怕死,更怕别离。

他随着人群,逃出村子,逃上公路。飞机追赶着他们,炸弹不断在人群里爆炸,残肢断臂随处可见。人们躲进深山,燃烧弹倾泻下来,人被烧成炭,炭继续燃烧,世界变成地狱,地狱灼热滚烫。他不明白农人有什么错,他只知道他们无处可藏。又有士兵追赶上来,大山被层层围困,等待他们的,只剩死去和被俘。很多人期待被俘,被俘还有机会,还有解释或者求饶的机会,但是他不想。他什么也没有做错,他不想解释或者求饶。

他逃了出去。几百农人,他是唯一一个逃出去的。他追上撤退的部队,成了一名士兵。有老兵劝他不要当兵,老兵说:“以我们的装备,这不是打仗,不是拼命,而是送死。”他说:“我当兵。”老兵说:“当兵,肯定活不过三个月;被俘,运气好的话,可以熬到战争结束。”他说:“我当兵。”老兵说:“真不怕死?”他说:“怕死,但我当兵。”

他怕死,更怕奴役。

他没有枪。没有枪的新兵很多。冲锋时,他扛着大刀,紧跟住前面的老兵。老兵倒下了,他捡起枪,继续往前。战斗打响以前,他曾担心过枪,老兵告诉他,这个最不用担心。他说今天是他当兵三个月的最后一天,正常的话,就该阵亡了。他猜得很准。他还说,现在当兵两个月,就是老兵了。他这才知道,老兵不过二十一岁,三个月以前,还是西式医院里的一名牙医学徒。

老兵说得没错,他们不是拼命,而是送死。一波儿人填进去,一波儿人又填进去,一波儿人再填进去,似乎死的不是人,而是牲畜。长官说,这叫“添油”,这是他们唯一可以选择的战术。他懂。在乡下,冬夜长,想油灯燃烧不息,就得不停地添油。他想,之所以让士兵们前赴后继,是因为,那火焰可以奄奄一息,但绝不能灭。

他怕死,更怕熄灭。

可是战争竞然结束了,竟然真的结束了。听到这个消息,他不相信,仍然攥着烧火棍般的枪,缩在战壕里不敢出来。他已当兵三年,他是整个师部唯一活过三年的士兵。三年里他杀死十多名敌兵,他清晰地记得每一个士兵的模样和临死前的表情。在他随后的生命里,那些士兵毫发毕现,面目狰狩,夜夜与他纠缠。不管如何,他成为英雄,他应该受到赞美和礼遇。

可是他回到乡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养鸡,放牛,院角种满桃红色的指甲花。他说:“我打仗,不就是为了回来吗?这么多人送死,不就是为了这样的生活吗?这样,挺好,挺知足。”

很多年过去,几乎没有人再记起他曾经是一名士兵。又很多年过去,几乎没有人再知道这里曾经被轰炸、被占领、被蹂躏,这里的人们曾经被驱赶、被奴役、被屠杀。每一天,他哆哆嗦嗦地走过村路,努力抬起挤满老年斑的脸。他仰望天空,他怕有一天,天空里再次出现密密匝匝的飞机,然后,炸弹呼啸而下。临终前几天,他想告诉每一个人,曾经的村子,炸弹,大火,老兵,战壕,履带,尘烟,炸成两段的尸体,黏稠的鲜血,鲜血,鲜血……可是他太老了,已经发不出声音。他知道他不会忘记,但他怕活着的人们会忘记。

现在,他不怕死,更怕遗忘。

(选自《小说界》,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部分,描绘了主人公树下休憩饮茶的生活场景,体现出“他”对平静美好生活的迷恋,为下文“怕别离”作铺垫。
B.通过老兵与“他”的对话以及对老兵阵亡的叙述,说明战争的危险残酷,反衬出“他”投身革命的果敢。
C.“战争竟然结束了,竟然真的结束了”,此句中的“竟然”“真的”说明战争进程出乎意料,“他”对此难以置信,同时也暗示了抗战的惨烈漫长。
D.文章弱化战争的具体时间、具体地点,甚至连“他”的名字都未提及,借此突出故事的普遍性及其主题的共识性。
【小题2】小说第一段和倒数第三段有几乎相同的环境描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文中画横线的四个句子意蕴丰富,设置巧妙。请结合全文,从意蕴和作用入手谈谈你的认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各题。
上  边
王祥夫
①人们把这个村子叫“上边”,因为它在山上。
②别人都搬下去了,上边,就只剩了刘家老两口,好像是,他们是留下来专门看守上边的空房的。
③但时间久了,房子也不愿独自坚守了。先是,慢慢渗水漏雨,接着房顶上就慢慢破出个洞,洞一点点变大,最后整个屋顶都塌圮下去了。只剩下几株黄啦啦的狗尾草,在风中嗖嗖地怪叫。时不时蹿出的野狐,夜半扑腾的老鸹,让房子原来的主人再也不愿意靠近它们。来上边的人是越来越少了,而在一片断墙颓园之中却让人意外地发现还有户人家在这里生活着,却又是两个老人。这就让这上边的他们有了一种神秘感,好像是,老刘家真是与众不同了。这倒不单单因为老刘家的儿子在太原工作。
④刘子瑞天一亮就出去弄庄稼去了。饭做好的时候,刘子瑞的女人便会出去一回回地看,看一回,再看一回,站在院子的门口朝东边看,因为刘子瑞总是从那边上来。她在这院门口简直就是看了一辈子,从前呢,是看儿子回来,现在呢,只有看自己的男人。有时候,连她自己都觉着自己有些奇怪,为什么不搬到下边去住?好像是,她怕这个她住了一辈子的村子寂寞,她对村子里的一草一木太熟悉了。要是自己走了呢,她常常问自己,那庄稼,那树,那鸽子该怎么办?要是儿子一下子从太原回来呢?怎么办?
⑤偏巧呢,天又下开了雨,而且是下个不停。屋子又开始漏了。刘子瑞上了一回房,又上了一回,用塑料布把房子苫了一回,但房子还是漏。
⑥雨下了两天,然后是暴太阳。鸡又活了,有的鸡就飞到房上去,要在房上耙。刘子瑞的女人就一遍遍地把鸡从房顶上骂下来。
⑦忽然呢,她愣住了,是谁上了房?从后边,上去了,“唿哧、唿哧”地赶房上的鸡。房顶上的塑料布给从房后边“哗啦哗啦”扯下去了。是谁?谁上了房,刘子瑞的女人不是用眼,是凭感觉,感觉到房上是谁了。是不是拴柱?刘子瑞的女人问了一声,声音不大,像是怕把谁吓着。答应的声音也跟着到了房后。心是那样的跳,好像是,这又是一个梦,房后边怎么会没有人?人呢?
⑧儿子是回来了,先是在地里忙了一天,然后去了一趟下边,又把同学招了上来给房子上一层泥,这么一来呢,刘子瑞这里就一下子热闹了。
⑨刘子瑞女人烧了水,出去看了一回儿子在那里和泥,出去看了一回还不行,又出去看了一回。儿子踩泥的时候在那里每耙一下,刘子瑞女人的嘴就要张开一回,泥草耙好一大堆,她的嘴也就合上一回。她在那里看了一会儿子耙泥,然后又慌慌地回去,去端开水了。拴柱,喝口水。刘子瑞女人对儿子说。儿子呢,却说不喝不喝,现在喝什么水?我给你把水放这儿,你咋不喝点儿水?刘子瑞女人又对儿子说。不喝不喝。儿子还是说。声音好像有些不满,又好像是不这样说话就不像是她的儿子。仔细想想,当儿子的都是这种口气,客气是对外人的,客气有时候便是一种距离。刘子瑞女人的心里呢,是欢快的,这种欢快挺让刘子瑞女人激动的。
⑩儿子压完了房顶,又去把驴圈补了补。鸡窝呢,也给加了一层泥。儿子说,做完了这些,下午就要往回赶了。他这么一说,刘子瑞女人就又急了。急什么?她自己也说不清,其实她昨天晚上就知道儿子今天下午就要回去了。她迈出院子去,跟着儿子,好像是,怕儿子现在就走。儿子又看看天,说最好是别下雨。刘子瑞女人跟在儿子后边就也看看天,也说是最好别下雨。儿子进屋去了,刘子瑞女人也忙跟着进屋。
⑪刘子瑞的儿子是下午两点多走的,刘子瑞要送一送儿子,好像是,习惯了,儿子每次回来他都要送一送,送到下边的站上去。
⑫刘子瑞女人跟在刘子瑞和儿子的后边,踮着小脚,一直把儿子送到了村子边,然后就站在那里看儿子和自己男人往下走,一点一点变小,直到儿子和自己男人的人影儿小到一下子不见了。
⑬她再看,就只能看到庄稼,远远近近的庄稼;石头,远远近近的石头;山头,蓝汪汪的山。山上是寂寞的,远远近近,蚂蚱在叫着,它们为什么不停地在那里叫?也许,它们是嫌山里太寂寞?但它们不知道,它们这么一叫,人的心里就更寂寞了。
(有刪改)
【小题1】结合小说,简要分析刘家老两口的生活状况。
【小题2】小说第节着力叙写了“上边”的破败荒凉,有什么作用?
【小题3】文中画线句表达了刘子瑞女人什么样的心理?
心是那样的跳,好像是这又是一个梦,房后边怎么会没有人?人呢?
【小题4】探究小说最后一段的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