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历史的主体精神是以人事为中心的,所以历史学也可称之为生命之学,人的生命及生活构成了真正的历史基础。而擅长描绘人的生命及生活的,莫过于文学,尤其是其中的小说了,历史与小说,由此扭结在一起。小说聚焦的往往就是历史中的生活史,是历史落地的那一面,可以补上历史著作所匮乏的生活肌理。当然,能写出这种历史的前提是,小说家必须理解现实、对话社会、洞察人情,必须对时代有一种概括能力。
中国是一个重史的国度。如果从《尚书》《春秋》算起,三千年前,中国人就有了写史的意识,比西方要早得多。记言、记事、记人,这三种历史写法构筑了中国人的历史观。中国人有很强的历史感,所以对小说这种文体,一直怀有深刻的偏见——按正统的历史观念,小说家所创造的历史景观是一种虚构,它和重事实、物证、考据的历史观之间,有着巨大的不同。因而,有关正史与野史、正说与戏说的争议从未间断。但与此同时,小说写史的“野心”从没有中止过,历史演义类的小说在读者中还尤其有市场。如果小说里的那些人和事,他们的对话、斗争、谋略,统统是作家想象的产物的话,那么,小说在多大程度上会为历史所需要?由此不得不说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很多人都觉得,读巴尔扎克的小说,比读同一时期历史学家的著作更能了解法国社会。法朗士称巴尔扎克是他那个时代洞察入微的“历史家”,“他比任何人都善于使我们更好地了解从旧制度向新制度的过渡”。在认识社会、了解时代这点上,小说的意义居然超过了历史。这或可解释,在史学家写就的历史以外,我们为什么还要有小说家书写的历史。历史关乎世运的兴衰,而小说写的更多是历史中的人物的生活史,是历史落地的那一面。生活是世界的肉身状态,它保存世界的气息,记录它变化、生长的模样。所以,以生活为旨归的小说,是对枯燥历史的有效补充。它未必处处征诸实事,但它的细腻、传神,它所创造的想象之真实,也非一般史著可比。小说能补上历史著作所匮乏的生活脉络、生活细节,从而使历史变得更丰满、真实。小说能有效地保存历史的肉身部分,还原出一种日常生活。
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真实是对历史真实的一种有益补充,为干巴巴的时间、地点、事件补上鲜活的人物和生动的内心,为“人事”补上“人生”。只有人事没有人生的历史,就太单调了。事实上,那些好的历史著作,也多采用文学的手法来增添历史叙事的魅力。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真正的历史基础是人的生命及生活,小说以此为基础,所以就是历史中的生活史。
B.中国人重史、写史比西方早很多年,这充分说明中国人的历史感比西方人强很多。
C.以历史中的人物生活为旨归的小说,可以较好地补上历史著作缺乏的日常生活。
D.文学真实的“人生”和历史真实的“人事”相互补充,使历史著作更具历史叙事魅力。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从不同角度审视史著和小说,较深入地阐述了小说对历史的保存的影响。
B.文章以小说对历史著作补充作用为立论前提,由此指向了对小说写史的探讨。
C.文章在论述小说与历史著作的关系中,彰显了小说在记录历史中的关键作用。
D.第二段以读巴尔扎克的小说为例,意在论述小说对历史著作的有效补充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家能够理解现实、对话社会、洞察人情,对时代有一种概括能力,这是写出富有生活肌理的历史的前提。
B.小说家创造的虚构的历史景观与重事实的历史观之间有巨大不同,所以对野史、戏说的争议也已有三千多年。
C.小说具备细腻、传神、创造的想象真实的特点,擅长描绘人的生命及生活,能使枯燥的历史变得更丰满、更真实。
D.小说能有效地还原出一种日常生活,好的历史著作也多采用文学手法来叙述历史,从而增添历史叙事的魅力。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2-18 12:01: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从民间文化的角度看,守住青山绿水,是中国传统自然观、宇宙观的体现。失去了青山绿水,人们对众生万物的敬畏和想象,对自然山水的能动和悦纳,对生活空间的叙述和表达,就失去了依托。。
人类对自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对万物众生的敬畏和想象,是中国人认识自然的起点。如在先秦古籍《山海经》(包含神话、地理、物产等内容)中,我们可以感受神州大地幅员之辽阔,见识山川物产之丰饶,更会为里面诡谲华丽的自然世界所震惊。日本民俗学家伊藤清司曾将《山海经》中的空间划分为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前者指人类的生活空间,与之相对的即外部世界,二者相对独立、互为依存。
在虔诚仰慕并企图利用大自然之余,人类对神秘而又神圣的未知世界充满了敬畏。循着对善灵瑞兽的正面想象,人类赋予自身走向自然的合法性;对怪力乱神的负面想象,又恰如其分地给予人类种种约束,避免因过度索取而对自然造成严重破坏。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想象,不仅在《博物志》《述异记》等历代文献中得以记载,而且在世代民众生活中实践传承。我们在乡间田野常见的山神庙、龙王庙,正是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象征边界。敬畏在信仰中流淌,想象在仪式中演绎。
进入内部世界,民众对生活环境的选择更有能动性,对秀美山水的悦纳更具艺术性,同时也更能反映民众的生活美学。风水便是一例,它既能体现中国人阴阳和谐、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又对民众寻求生存空间、布置生活格局产生实际作用。姑且不谈风水的科学性,就其知识受众而言,风水通常被动地与个人运势、家庭盛衰和宗族繁衍相关联,在古代社会,甚至被认为会影响帝国兴亡,一切美好的期望都寄托于风水的选定、维系与改变。这种宇宙观念及现实需求的直接结果,就是人们越来越重视营造风水环境,试图通过栽树遮蔽、引水通渠等具体操作办法,去争取风水宝地,有些村落及宗族之间甚至因为‚争风水、护风水‛产生了激烈的社会冲突。无疑,人们对风水的迷信,对社会发展起到了消极的作用。
当然,风水实践在客观上也产生了积极影响。清代湖南宁远,境内有舜帝陵,正是由于当地民众囿于风水观念,当地丰富的钢矿资源才没有遭到过度开采和破坏;东北长白山,因‚龙兴圣地‛被列入皇家禁地,从而保护了东北长白山原始森林。风水实践,从某种角度,可以看作是民众主动争取和自然世界、生活环境相互融合的外在表现,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客观上形塑了传统人文景观的生态美学,营造了与人类生活和谐统一的生态环境。
在民众的乡愁记忆和口头叙事中,我们还能发现生态环境在人们精神世界中的分量。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不少人离开故土,走进城市,住进楼房,但在他们的记忆深处,最割舍不下的经常是乡间的那棵古树、村头的那口老井,抑或是环抱村庄的那条小河。
(摘编自王文超《民间文化中的生态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对善灵瑞兽的想象所产生的影响是正面的,给予人类走向自然的合法性;人们对怪力乱神的想象则产生了负面影响。
B.日本伊藤清司曾将《山海经》中的空间划分为相互独立又互为依存且代表人类生活空间的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
C.体现中国人阴阳和谐、天人合一宇宙观念的风水,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期望,其科学方面的贡献值得肯定。
D.人类敬畏自然,对传统人文景观的生态美学,对与人类生活和谐统一的生态环境,客观上可以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守住青山绿水为立论前提,运用举例等论证方法,逐层分析。
B.文章提及因风水而产生的社会冲突,是为了论证迷信风水产生的消极作用。
C.文章第四、五段论述民众对生活空间的叙述、表达以及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D.文章从民间文化的角度,将生态问题与传统文化紧密结合,视角独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海经》内容广博,描写了辽阔的神州大地,丰饶的物产,以及诡谲华丽的自然世界,反映了先民对万物众生的敬畏和想象。
B.作为人类世界和自然世界的交汇点,乡野常见的山神庙、龙王庙,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想象在生活中的实践传承。
C.如果没有风水实践,清代湖南宁远的铜矿和东北长白山原始森林等自然资源恐怕难以得到有效的保护。
D.古树、老井、小河等标志性的乡土环境成为离开故土的民众精神世界的核心,这说明乡村生态环境已遭到破坏。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乡音
万芊
那年,银泾村的阿秀,在陈墩镇上读完初中后,进了国营棉纺一厂做了农民长期临时工。阿秀,人也长得秀,瓜子脸蛋,眼大大的,嘴小小的,稍一打扮,比那明星还明星,可一开口就露了馅:她把“这里”说成了“该爿”,把“那里”说成了“给爿”,把“糖”说成了“同”。跟她一起上班的女工,都是爱笑的,一听她说“该爿”就止不住笑,后来不知是谁,干脆不叫她阿秀叫“该爿”。因此,在厂里阿秀是从不轻易开口的,一门心思学技术、干活。阿秀手脚挺麻利,又吃得起苦,干起活来,常常一个顶两个,进厂没两年,车间主任就让她当了能管十来个人的工班长。手下的人常常不服气,跟她较劲,可技术上谁也比不过她,只能取笑她的乡音,一时间,车间里到处是“该爿”“给爿”的声音。可阿秀一点也不往心里去,该做的照做,该管的照管,只是仍然从不轻易开口。
不料,好景不长,厂里因销售不善,入不敷出,工资常一拖再拖,实在是难以维持,厂工会一班人,开始按厂长办公会的意见,做那些农民工离岗的思想工作,阿秀也在其中。可阿秀死也不答应,哭着跟工会主席扳理:“厂里好的时候,还不是靠伲‘该’些农民工撑着,干的活最多,拿的钱最少,可伲哪一天说过一句怨言?为啥?还不是因为伲把厂当成了自己的家。”
正在这时,厂长派人来找阿秀,说是有一桩极其重要的外商接待任务让她去作陪,并派专人来指导阿秀化妆打扮。可阿秀说啥也不肯打扮,说是随她意她就去,不随她意,她就不去。厂长没法,只得随她的意。厂里人见了,就开始说风凉话:“‘该爿’长着这么漂亮的脸蛋,干啥都赚钱,干吗非要赖在厂里呢,真是死脑筋。”
三天以后,厂里开全厂大会,大家都没搞懂,阿秀竟陪着个老华侨坐在了主席台上。会上,厂长让大家用最最热烈的掌声欢迎老华侨童先生讲话。白发苍苍的童先生站起来,对着麦克风一开口,全场都笑了:老华侨竟是一口拗舌的乡音,把“我”说成“伲”,把“这里”说成“该爿”,把“吃糖一样甜”说成“吃同一样甜”。坐在前边的人这才发现老华侨说着说着已是热泪盈眶。
后来,厂里人才知道,老华侨跟阿秀是同乡,也是银泾村人,五十年前在海外白手起家,成就了一番事业。这次来,他确实非常有诚意地想与国棉一厂合作。半个月的实地考察、谈判,基本上都谈妥了一应事宜,只待签字前的最后一轮谈判,只是半途中回了一次牵缠了他半个世纪的家乡时,他却伤心了:故居依稀还在,可家里什么人也没有找到,原来跟厂里谈妥的投资事宜再也没心思谈了。厂方没法,只得礼节性地设宴送别,可就在那晚宴上,老华侨竟与身边的小同乡阿秀“该爿”“给爿”谈得少有的投机。阿秀那说话的神态,他越看越像记忆里的小阿姐,而阿秀的敬业精神,使童老隐约看到了当年的自己,再加上阿秀说起生产技术上的事竟一套一套的,童老满心欢喜,当场拍板,由他提供一应的资金、设备、技术、高级管理人员及百分之七十的外销业务,并让阿秀当他的全权代理。
谁也没有想到阿秀一顿晚饭救活了一个大厂,众人都挺感激她的,再也没有人称她“该爿”了。只是有人问起阿秀跟童老先生是不是亲眷时,阿秀说:“只是老乡。他家以前住村里的‘该爿爿’,伲家住村里的‘给爿爿’。”众人都会意地笑了,自然都是善意的笑。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写阿秀开口说话呈现浓重的乡音而招来工友的取笑,营造了严肃而紧张的工作氛围,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做铺垫。
B.小说善于在描写人物关系之中刻画阿秀的形象,如众人对她的取笑与感激、老华侨对她的赏识等,具体地表现她的个性。
C.小说运用补叙交代了老华侨最终决定投资国棉一厂的原委,这部分内容是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去掉它会影响故事的完整性。
D.小说叙事善于蓄势,情节有波澜,阿秀一顿饭救活了一个大厂,这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空间。
【小题2】小说在刻画阿秀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这篇小说以“乡音”为题,有多方面的考虑,请从情节线索、主题两个方面结合文本并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近几年来,我国传统文化借助各种媒介、载体,得到了深入挖掘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媒体上涌现出《汉字英雄》《朗读者》《见字如面》等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为核心的原创文化类节目,形成了一股“传统文化热”的潮流。文化类节目的创新兴起,是对文化类节目低俗化、轻浮娱乐化倾向的剥离和反拨,对集体无意识和民族情感的唤醒,实现了思想性与观赏性的张力平衡。
②然而,传统文化类节目在高歌猛进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疲态。其主要表现是对传统文化发掘提升不够,内容雷同老套,形式单一,受众流失严重,收视率下滑。要改变文化类节目的疲态,必须持续推进节目内容形式创新,以丰富多样的内容翻新和源源不断的形式出新,满足人们文化生活的需求,主动赢得观众,积极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创新,从而不断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③传统文化是一个厚重、芜杂、多元的体系,包含着林林总总的内容,既有佶屈聱牙的疑难词句,也有通俗易懂的人文道理;既有精华,也有糟粕。这就需要我们全面了解传统文化,从中发掘能体现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能引起观众兴趣、能与现实生活融合的部分,进一步提炼提升蕴含在其中的真善美,作为节目表现的题材和主题。
④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稳定性、历史性等特点,而电视传播特点是大众化、娱乐化,观众看电视的主要目的是娱乐放松而不是接受教育教化。创新文化类节目,必须将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与大众化、娱乐化有机结合起来,既有传统文化的内核,又有娱乐化的载体形式,还要做好面向大众的通俗化工作。
⑤艺术表达的核心是人,是人性人情,是对人内心世界的艺术观照。《朗读者》《见字如面》两档节目,就是通过最简单的朗读和读信的方式,唤醒人们内心深处隐藏已久的精神诉求和情感表达,引发观众的强烈共鸣。传统文化类节目要以传统的艺术形式、价值观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为内容媒介,将镜头对准人们的内心世界,深刻讲述人物的心路历程和情感诉求,点燃观众的观赏欲求,表达媒体及社会的人文关怀。
⑥文化类节目要有故事,接地气,让观众融入进来。《朗读者》讲述了濮存昕、柳传志、许渊冲等名人的日常故事。《中国诗词大会》的选手是从全国遴选出的100多名诗词爱好者,有青年学生,有乡村教师,有农民,有石油工人,有基层医生,有快递员,这些选手本身就是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每个人都有一个与古典诗词相遇结缘的故事。通过这些选手和故事,将古典诗词挪移到当下现实,也使观众产生了代入感。
(摘自2017年11月30日光明网,王伟伟《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新表达》)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来,我国传统文化借助网络技术,得到了创新性发展,涌现出一股“传统文化热”的潮流。
B.《汉字英雄》《朗读者》等是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为核心的、具有创新性的文化类节目。
C.文化类节目的创新兴起,消除了文化节目低俗化、娱乐化现象,平衡了思想性与观赏性。
D.传统文化类节目高歌猛进时出现了疲态,导致这类节目对传统文化发掘提升不够,节目内容雷同老套,形式单一。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正面起笔,第二自然段反面相承指出了传统文化类节目内容雷同老套、形式单一等问题。
B.文章以传统文化类节目出现“疲态”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提出推进节目内容形式创新的观点。
C.文章三、四、五、六段之间是并列关系,分别从四个方面论述传统文化类节目创新的途径方法。
D.文章认为传统文化节目创新,目的是主动赢得观众,逐步提高观众的文化艺术鉴赏水平。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创作者需要全面了解传统文化,并进一步提炼提升蕴含在传统文化中的真善美,将其作为节目表现的题材、主题等。
B.将传统文化的民族性、稳定性、历史性与电视传播的大众化、娱乐化有机结合起来,是传统文化类节目创新的重要途径。
C.只要传统文化类节目能将镜头对准人们的心灵世界,讲述人物的心路历程和情感诉求,就能点燃观众的观赏欲求,表达人文关怀。
D.《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这类文化类节目能取得成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节目有故事、接地气,让观众有融入感。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
在开满野花的小岛上
——纪念海子
①秦皇岛,山海关,北戴河,连成一片的是燕赵的浩气长虹。雄关巍峨,大海浩瀚,碧波翠岭,赏心悦目的是华北平原少有的瑰丽风景。以往到秦皇岛,总带着一番由衷的欢喜。但自那年春天以后,那铁轨,那月台,那路旁开得灿烂的野花,仿佛都蒙上了一层拨不开的悲伤。前年到秦皇岛,赵永红引领我们到了龙家营,找到了那块让人伤感的路桩,那周围依然灿烂地开满了野花,黄的是野菊,紫的是二月兰,那是海子在迎接我们。记得那天陪我的还有刘希全,他一路没有说话。
②那是一座小小的开满野花的岛,面对着一个小小的湖,湖的对岸是海洋公园。海子生前爱静,这里避开了喧嚣的市廛,他一定会喜欢的。永红告诉我,这个小岛原先没有名字,是她从海子的《弥赛亚》中寻到的名字:“太阳,让我把生命铺在你的脚下,为一切阳光开路,献给你,这首浸透了阳光和海水的长诗。”岛上立着一块碑石,是“海子石”。这巨石是有情有义的赵永红和李忠宝从很远的山上找到的,他们用大卡车运到了这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③永红实现了这个理想,她很惬意,她说,“像一个小女孩,本来只想要一朵玫瑰,却得到了一大束。”其实,这小岛就是永红和秦皇岛的朋友们献给海子的永不凋谢的花。每年的春暖花开时节,诗人们和爱诗的学生们都会聚到岛上,在“海子石”旁献上一束野花,读他的诗,怀想他并不快活的一生。春天,十个海子一起复活。秦皇岛市文联,特别是海港区的朋友们,为了纪念海子,他们在这里举行纪念活动,读诗,研讨,朗诵,写作,已经坚持好几年了。他们也如海子的母校北大,每年的迎春花开时节,都举行活动,朗诵会,还有评奖。这一切,为的是继承和发扬海子的诗歌理想。
④与海子是在北大相遇的,八十年代吧,他是法律系的学生,由别的同学陪同来看我。记得是手抄本上他的诗,其中有《亚洲铜》。“击鼓之后,我们把在黑暗中跳舞的心脏叫做月亮”,意象新异,与当时流行的不同。一下子就记住了。他是朦胧诗以后全新的一种写作,也是仅仅属于他一个人的写作。可惜的是当年大家都陷在朦胧诗的热潮中出不来,人们尚不认识他的价值。当年的海子是寂寞的,贫穷,孤独,缺乏知音(陪伴他的只有西川和骆一禾少数的几位),加上其他方面的原因,终其一生,他总是落落寡欢。
⑤记得不久前,在德令哈,青海省海西州首府,一个边远的小城,那天下着大雨,我们冒雨举行了首届海子青年诗歌节。在离北京遥远的德令哈,海子留下了一首诗:《日记》。记的也是伤心的往事,那年雨中火车停靠在德令哈,海子想念他心中的姐姐——这是姐姐的家。今夜,我在德令哈,但海子拥有的是一座寂寞而空旷的城。雨是不停地在下,列车停靠的站台也是雨帘如织。海子说,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我在德令哈的那个夜晚,我想起诗人内心的索寞,有一种深切的哀痛。
⑥记得也是不久前,一个刊物索要我的字,我苦于没有适当的言辞,匆忙间记起海子的诗:“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冥冥中觉得是他在助我。一个诗人,短暂的生命结束了,因为留下了令人过目不忘的、可以传诵的诗篇,人们便记住了他。作为一个诗人,他是幸运的。“在春天,野蛮而悲伤的海子,就剩下这一个,最后一个,这是一个黑夜的海子,沉浸于冬天,倾心死亡,不能自拔,热爱着空虚而寒冷的村庄。”(海子:《春天,十个海子》)这是他最后的诗句吗?这是他在向我们诀别吗?
⑦燕园鸣鹤园路边的迎春花,夜雨中的德令哈,早春季节的山海关、龙家营,列车呼啸着奔向遥远的远方。我们送上一束野花,斜斜地依傍那块巨石,我们深情地纪念着这个短暂而又长远的生命。
(注释)海子:中国当代诗人,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卧轨自杀,年仅25岁。
【小题1】具体分析第①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2】根据文意,对“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当代诗人海子的最精当的标志。
B.海子对于改变浮躁现实的渴望。
C.呈现朋友对海子的理解和铭记。
D.表明“海子石”上镌刻的文字。
【小题3】(小题3)第③段画线句的含义是    
【小题4】自选两个角度,谈谈作者如何表现“海子”这一形象的。
【小题5】有人说:“海子诗歌中具有沁人心脾的原始气息,像是闪着煜煜金光的束束麦芒,每一次阅读都会刺痛我们干涸已久的瞳孔。”结合这一评价,并在研读文本的基础上,推想海子的“诗歌理想”。
【小题6】联系全文,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赏析最后一段。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1998年3月至5月,蔡智恒发表于网络的连载小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被各大网站疯狂转载。“网络文学”这个词汇第一次出现在公众视野。这部小说被视为网络文学的奠基之作,它揭开了网络文学的黄金时代的序幕。
随后,越来越多的创作者开始在网站上连载自己的作品。例如,安妮宝贝在文站榕树下发表连载小说《告别薇安》,今何在在新浪网金庸客栈发表连载小说《悟空传》。随着网络文学的快速发展,网络文学不再局限于小说这一文体,诗歌、散文等文体在各大文站的地位也不容小觑。
(摘编自孙晓仪《中国网络文学发展历程》)
材料二:
学者葛红兵说:“2017年我国网民阅读网络文学作品的人均年消费金额接近90元。90元够读几百万字。网络文学的确提高了人们的阅读量,降低了阅读门槛,培养了人们的阅读习惯。”
葛红兵还说:“现在,主流文学界开始接纳网络文学。2017年,14位阅文集团的签约作家成为中国作协会员,该集团有11部作品入选2016年度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项目。现在,中国作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有8位网络作家。网络作家唐家三少是主席团成员之一,这是网络作家首次进入中国作协主席团。中国作协开始认可网络文学,专业写作队伍将与网络文学界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我国文学事业的发展。”
(摘编自张熠《中国网络文学发展20年,改变作者构成和文学生态》)
材料三:
2002年-2007年中国网络文学站点网络广告投放情况

2015年12月、2016年12月网络文学、手机网络文学
用户规模及使用率

网络文学平台往往拥有庞大的用户群。广告商对各类作品的点击量、用户消费倾向等进行大数据分析,有针对性地投放广告。网络文学平台在不影响用户阅读体验的前提下,为广告商提供服务。
2016年,我国网络文学平台日均更新总量超过1.5亿字,上线作品超过100万种,签约作者达到250万人,另有超过2000万人在网上不定期创作。
(摘编自《CNNIC:2016年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6年中国网络文学市场规模达到90亿元》等)
材料四:
多数网络文学作者不是专业作家。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能明白网络上的许多文学作品只是平铺直叙,一味煽情或搞笑,表述词不达意的原因了。没有扎实的写作功底,是难以写出好的作品的。
不少网络文学作者为追求高额回报,刻意迎合读者,甚至去撰写内容低俗的作品。这不仅损害了网络文学的价值,也给社会文化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网络作家理应承担起反映生活、引领风尚、引导舆论、传递价值观的重要责任和使命,努力创作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
目前,我国网络盗版现象严重。网络盗版不仅直接损害了作者以及网络经营者的利益,也给整个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带来巨大损害。但在当下的法律体系下,盗版者违法成本低,被侵权者维权成本高,很多被侵权者放弃维权。打击网络盗版行为,法律要先行。
(摘编自《论网络文学的写作特点、现状和出路》《网络作家的使命与责任》等)
材料五:
我国网络文学批评发展滞后,建立网络文学的批评标准和评价体系,建立一支网络评论员队伍,这是当务之急。网络作家陆显钊说:“我们需要敢于讲真话、有深度的批评来引导网络创作,不然网络创作者很容易在网络空间中迷失自我,作品也很难留下来。”
(摘编自李惠《网络文学批评不能缺位》)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拥有庞大的用户群的网络文学平台对广告商具有吸引力,广告商在网络文学平台投放广告不是盲目的,而是有针对性的。
B.2003年-2007年,我国网络文学站点的广告投放额逐年攀升,2004年增长率最高;广告主数逐年增长,2006年达到100个。
C.2016年12月网络文学使用率较2015年同期有所提高,2016年12月手机网络文学用户较2015年同期增加逾5000万。
D.“1.5亿”“100万”“250万”等数据表明,我国网络文学规模庞大。2016年我国网络文学市场规模达到90亿元。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蔡智恒的小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在中国网络文学发展历程中居于重要地位,这部小说当初在网络上发表时,引起各大网站的关注。
B.安妮宝贝、今何在等网络文学作者纷纷在网站上发表自己的作品,在他们的努力下,诗歌、散文等文体在各大文站有了一席之地。
C.葛红兵认为,人们有必要通过阅读网络文学作品来培养阅读习惯。他还指出主流文学界接纳网络文学有助于推动我国文学事业发展。
D.网络作家陆显钊希望通过建立网络文学的批评标准、评价体系和网络评论员队伍,使敢讲真话、有深度的网络文学批评大量产生。
【小题3】怎样推动网络文学持续、健康发展?请结合材料四、材料五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