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宗璞:且将秃笔长相守
李 冰
何谓“南东西北”?宗璞四卷本《野葫芦引》系列长篇小说《南渡记》《东藏记》《西征记》《北归记》是也。宗璞本名冯钟璞,出身书香门第,其父冯友兰是众所周知的大哲学家。宗璞上世纪50年代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60年代后长期在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中外文化的滋养使得她“腹有诗书气自华”。宗璞的作品有小说和散文,还有童话和译著。她算不得“多产作家”,却是“多奖作家”,曾获茅盾文学奖、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全国优秀散文(集)奖等。
宗璞生活在我国高级知识分子群中,接触了众多的文化名家、巨匠,因此,知识精英是她创作的独特对象。抗战时期,她随父南迁昆明,在西南联大度过八年,这便是反映中国知识界抗日系列长篇小说《野葫芦引》的丰厚生活基础。她在书中生动塑造了一批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形象,深刻细腻刻画了他们的人格操守和情感世界。
说起创作,宗璞着实不易。写《东藏记》时,她已病痛在身,写了七年,与疾患抗争了七年。她曾有感而发,作了一支散曲:“人道是锦心绣口,怎知我从来病骨难承受。兵戈沸处同国忧。覆雨翻云,不甘低首,托破钵随缘走。悠悠!造几座海市蜃楼,饮几杯糊涂酒。痴心肠要在葫芦里装宇宙,只且将一支秃笔长相守。”这亦庄亦谐的散曲正是她心境的写照,反映了作家的生命价值、灵魂皈依和坚强意志。
一天,宗璞住院了,她穿着病号服倚在床头,因高血压脸色潮红。她忙着赶写《北归记》,累着了,血压高,头晕。朋友劝她不要太拼了。她说:“放不下,小说里的故事和人物在脑海里翻腾,挥之不去,不写完睡不着觉。”
2015年春夏时分,宗璞突然脑出血,这次病得危急,在重症监护室里熬了两周,又住了三个月院。当时,宗璞曾悲观地认为自己无法再继续写作了。可是当身体稍有好转,她又重操旧业,开始像蜗牛一样缓缓地爬在格子里,恢复了每天早晨的写作。写一会儿歇一会儿,头晕就去吸氧。有人问她,抱病苦耕的动力何来?她回答:我有责任把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所想、所为记录下来,呈现给现在的读者。
宗璞不止一次视膜脱落,几经手术右眼保留了0.3的视力,左眼几乎失明。她戏称自己“半盲人”,“用放大镜也只能看清拳头大的字,写得很苦,进度很慢”。她说:“现在每天只能写一二百字。不是手写,而是口述,别人帮助记下来,然后念给我听,我再修改。”也就是说《北归记》的写作全由宗璞口述,记录后由助手反复念,她反复改,这样一段一段、一章一章磨出来。她这是用生命在苦吟炼句啊,每天百余字在腹中推敲,用写诗的功夫写小说。宗璞曾说过:“读小说是件乐事,写小说可是件苦差事,不过苦乐也难截然分开。”她还表示:“下辈子选择职业,我还要干这一行。”
创作出传世精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和美国著名女作家海伦·凯勒都是从小就刻在我们心里的最受尊敬的人。中国作家群中也不乏这样“身有疾、志弥坚”值得我们敬佩并为之骄傲的作家,宗璞是一个。
(选自《人民日报》,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宗璞曾说,她走上文学之路,得益于父亲冯友兰。冯老虽是哲学家,于文学却颇有造诣,能写旧诗,很有文采,常常对文艺有独特见解。宗璞自小耳濡目染,受益匪浅。《南渡记》出版后,冯老曾勉励道:“百岁继风流,一脉文心传三世;四卷写沧桑,八年鸿雪记双城。”
(徐小斌《清静淡泊的宗璞》)
②宗璞以她细密从容的叙述方式,建立起优美温婉的语言风格。众多的人物命运和世相心态,在看似平淡的生活情境和细节中缓缓展开,伏有大气磅礴的布局。宗璞笔下的战争没有刀光剑影,却烙刻了深重的精神创痕,并具有一种柔性的书卷气息。读《东藏记》和《紫藤萝瀑布》这样隽永而精致的作品,真是受益又享受。
(百度百科)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宗璞以其细密从容的叙述方式,创作了一系列隽永而精致的文学作品,逐渐形成了优雅蕴藉、优美温婉的语言风格,有一种难以言表的文趣。
B.为了创作《北归记》,宗璞与疾患抗争了七年,并因此引发了脑溢血,成了“半盲人”,不得已由宗璞口述、助手记录,然后反复修改而成。
C.“……痴心肠要在葫芦里装宇宙,只且将一支秃笔长相守”这支散曲亦庄亦谐,真实反映了宗璞忧怀天下、钟情创作的理想追求和责任担当。
D.宗璞生活在我国高级知识分子群中,接触了众多的文化名人,也塑造了一批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其作品也具有一种柔性的书卷气息。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宗璞之所以“腹有诗书气自华”,与她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曾经长期在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有着中外文化的滋养有着密切关系。
B.宗璞走上文学之路,完全得益于父亲冯友兰。她自小耳濡目染,受益匪浅。加之冯老颇有文学造诣,又十分关心她的创作。
C.宗璞随父在西南联大度过了八年,这为她后来创作反映中国知识界抗日长篇小说《南渡记》《东藏记》等奠定了丰厚的生活基础。
D.宗璞抱病苦耕,用生命苦吟炼句,用写诗的功夫写小说。《野葫芦引》全由她口述,由助手记录后反复念给她推敲、修改。
E. 创作中必定会遇到疾患病痛、政治运动,甚至社会动荡与战争冲击,这就需要作家具有坚毅不拔的意志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小题3】宗璞说:“读小说是件乐事,写小说可是件苦差事,不过苦乐也难截然分开。”请结合材料及相关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07 02:03:4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国民精神的火光

焦垣生

①民为一切之本,戏曲艺术亦然。中国戏曲源于民间歌舞,其人民性是与生俱来的。

②中国戏曲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有着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戏剧不同的发展特点。西方的戏剧,随着社会发展,艺术分工越来越细,分化成歌剧、舞剧、话剧等艺术形式,走的是如蘸医分科般越来越细的路;而中国的戏曲则是随着社会发展,艺术综合性加强,融歌、舞、演、技等于一体,走的是如中医综合辩证般的路。为什么同属世界三大古老戏剧的希腊悲喜剧和印度梵剧,现在都难有商业演出,而中国戏曲数以百计的剧种至今仍活跃在舞台上?中国戏曲内在的特质是合及和,并能不断吸收消化新的东西而化合成更高级的形态。自原始社会而来的民间歌舞,到奴隶社会与滑稽戏交会,到封建社会佛教传入后,与佛门弟子的说唱艺术交汇融合,并通过遍布市井民间的勾栏瓦肆争奇斗艳,终使中国戏曲生成并定型。

③中国戏曲的人民性还表现在它特别善于利用一切契机,使自身向前发展。元代蒙古族取得中原后,取消科举,许多文人落魄,戏曲得到最优秀的知识分子加入,立即由量变到质变,趋于成熟。到明代,因文人雅士多钟情戏曲,戏曲又抓住这一机遇,致使传奇剧本文辞典雅,舞台表演婀娜多姿。到清代,因为皇帝从顺治到光绪,无一例外都是戏曲爱好者,戏曲又利用了这个机缘,由“花雅之争”打磨出了能代表中国300多个剧种更高水平、把唱腔和演技都推到空前阶段的国剧——京剧。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戏曲,成为举世公认的雅俗共赏的艺术。民国时期,京剧借助大众媒体报纸的平台,评选出“四大名旦”、“四大须生”,把国剧明星抬到天上又深入到国民的心里。电灯出现后,照明效果的改变把“听戏”变成真正的“看戏”,视觉艺术属性鲜明突出。没过多久,几乎所有剧种的角色行当都时尚而合情合理地男女演员齐登舞台,群星闪耀,观众赏心悦目。

④优秀的文化,还能抵御社会进化和社会存在对它进行的反辐射。富于人民性的戏曲积聚了历史积淀的足够的正能量,使它能不断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在社会转型、文化多元的商品经济时代,戏曲的继续存在和发展受到了空前的挑战。20年前有人说,“电视普及,电影都没市场了,遑论戏曲?”晚近十年,又有人说,“网络时代了,有空就玩手机,谁还去剧场?”

⑤“五四”时期,就有不少人认为方块文字应该取消,但拼音终没有取代汉字。计算机出现后,汉字依然没有像当初有人预料的那样“寿终正寝”,反而流行愈广,影响日深。方块字为什么没有消亡?重要的原因是14亿人在使用它,它具有非凡的人民性。优秀的文化遗产,有优秀的守护者,像计算机开发出了许多汉字软件一样,戏曲也上了电视,上了网络。广播电视上戏曲节目随处可见,不少省市电视台的戏曲节目,收视率都意外地高。最近几天,中央电视台直播的全国少儿京剧大赛,更引发了众人关注。戏曲移步不换形,变生存危机为发展契机,“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庶几可作对今日戏曲的寄语。

⑥虽戏曲的人民性与生俱来,但仍需我们精心守护和鼎力坚持。我们欣喜地看到,这些年,党和政府采取了不少措施,人民也一直关注着自己的艺术。五个“一”工程、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等一个接一个发力。戏曲院团改制寻求发展动力;戏曲院校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有的综合性大学还新设了戏剧学院。借鉴西方大学戏剧学院架构,培养中国戏剧人才。在村镇,在社区,甚至在公园,在田间,我们都能看到戏曲的各种身影。

⑦但其实对于戏曲人民性的呵护和坚持,还有不少方面需要引起注意。比如有些仍在上演的传统剧目,与时代格格不入。比如今天我们怎么处理《琵琶记》“一夫二妻”这样的大团圆结局?秦腔的代表性经典剧目《周仁回府》,其“义”的表现是设计动员他的妻子替朋友的妻子去死,这样的安排,不免使当代人毛骨悚然。有些新编的现代戏,也存在低俗、媚俗现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戏曲要不断适应并有前赡性地引领社会心理,使之成为鲁迅先生所说的“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

(2013年10月4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第②段列举“西方的戏剧”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③段中画线词“最优秀的知识分子”指的是(   )
A.苏 轼   黄庭坚   秦 观   晁补之
B.关汉卿   郑光祖   白 朴   马致远
C.王 维   孟浩然   韦应物   柳宗元
D.关汉卿   张养浩   乔 吉   王实甫
【小题3】第④段画线词“反辐射”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第⑤段引用“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表达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小题5】下列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希腊悲喜剧和印度梵剧现在都难有商业演出,是因为缺少中国戏曲所有的“合及和”。
B.富于人民性的戏曲积聚历史积淀的足够的正能量,所以能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变化。
C.清朝出现了代表中国剧种最高水平的京剧,使历任皇帝无一例外地更加爱好戏曲。
D.戏曲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所以不能低俗媚俗。
【小题6】简述本文的论述思路。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珠子的舞蹈

谢志强

国王接纳了一个老人的进贡。据老人自称,他代表他所在的那一方土地上生活的臣民,表达对国王的拥戴,这两颗珠子便是明证。

国王占领这个王国,屡受刺杀、谋害,他觉得这个王国处处隐匿着敌人。他还是第一次看臣民的忠诚表白。

老人说:陛下,我这一对珠子是家传珍宝,它们一碰着毒药就兴奋,兴奋地跳舞。

国王大悦。他现在时常面对膳食提心吊胆,已有数名侍从中毒身亡。他进食前,必须有侍从先品尝把关。国王立即安排了放毒药的菜肴。

果然,两颗珠子浸入菜肴,便一跃而起,兴奋不已地蹦跳,在桌上此起彼伏,像是经过严格训练的王宫舞女,跳得姿态优雅,还不时地相互碰撞,发出清脆的响声。

两颗珠子成了国王的忠实侍从,这个秘密只有国王知道。可是,还是不断地有人自投罗网,隔数日,两颗珠子就对送来的菜肴跳舞。国王立即发旨追查投毒罪犯——膳食房的厨师、帮手,又牵连各自背后的王宫官吏,一抓就是一串子。

很快,王宫上下,都知道了那两颗珠子。国王便对两颗珠子宠爱有加。他要求保管珠子的侍从:珠子享受王亲的同等待遇。珠子是物件,无法加官奉禄,但是,在形式上珠子的政治、生活待遇已超过了宫内的宠臣。

珠子沾满油珠和饭屑。侍从当着国王的面给珠子“净身”,那是用羊奶或驼奶又浸泡了鲜花的花瓣制成的净身液。国王最后会捧着珠子吻一吻,那是无限的深情。国王觉得珠子维系着他的生命。侍从在替珠子“净身”的过程中,稍有磕碰,国王便动怒。

可是,国王又生出忧郁,毕竟珠子长久没有舞蹈了。国王喜欢欣赏珠子的舞蹈,而珠子一旦舞蹈,又意味着威胁的逼近。无聊至极,国王就授意在膳食中下毒,他要观看珠子的舞蹈——久违了毒药,珠子的舞蹈近乎疯狂,甚至一跃,双双落在石板的地上,敲击地板的劲头使得国王心疼。

国王不再采用这种方式了,他沉浸在对珠子的舞蹈的回忆之中,他在最后那次珠子的狂舞中感到一种死亡的气息。于是,国王格外地呵护它们。原来的“净身”仅仅是膳前餐后,他又规定,还加上早晚各一次。净身液的鲜花,有的是乡间采摘,王宫专门修建了暖房,终年鲜花盛开。

珠子已习惯了净身,甚至,天气酷热,珠子偶尔不安地跳动——那不是舞蹈,而是珠子表达它们的愿望,国王以为珠子表演了,可一旦珠子置入净身液,它们又陶醉地平静下来。国王又要求伺候珠子的侍从在天热天冷的时候,增加珠子的净身次数。珠子始终散发出特殊的芬芳,似乎珠子已吸纳了天地间花香的精华。

国王不再观赏珠子的“净身”,那是一个复杂费时的过程,他只随身佩戴着它们。

不幸终于发生了,那个不幸似乎酝酿了许久——国王中毒了。那次用膳,照常是珠子浸在膳食的碗里,珠子没有作出反应,它们应当及时地舞蹈呀。

国王腹中绞痛,他知道可怕的谋杀终于降临了。他望着珠子,说:你们怎么没舞蹈?

那个献珠的老人来了——国王早已安排老人在王宫里当差——看护花房。国王忍痛责问老人,说:你谋害了本王。

老人笑了,说:陛下,是你过分宠爱了珠子,从我的祖辈起,珠子洗浴的都是毒水,它们本来对毒药很敏感,我说过,它们一碰毒药就兴奋地舞蹈。

国王说:可,它们没有舞蹈……

老人笑着平静地说:陛下,你改变了它们的本性,它们已习惯了你安排的生活。现在,它们一碰净身液就跳舞了,你已经看不见这一点了。

国王的口中流出乌黑的血液。他的生命之火熄灭的最后那一瞬,脑子里闪过的是一对珠子的狂舞。

(选自《文学港》2004年第1期,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围绕“珠子的舞蹈”展开,先写珠子碰着毒药就舞蹈,然后写珠子碰不着毒药就不安地跳动,最后写珠子碰着毒药也不舞蹈,情节一波三折。
B.这是一篇具有超现实主义的小说,作者以奇异而丰富的想象力描写了两颗神奇的珠子,赋予它们灵魂和生命,两颗珠子的变化可以看做是一种隐喻。
C.作者不惜笔墨地描写国王对两颗珠子的过分宠爱,既讽刺了国王将生命维系于会跳舞的珠子的愚蠢,也交代了后文珠子改变本性的原因。
D.小说擅长细节描写,譬如“侍从当着国王的面给珠子‘净身’”以及“他随身佩戴着它们”这两个细节,就表现出国王对侍从下毒的担心和高度戒备。
E.国王中毒后老人说“你已经看不见这一点了”,语义双关,既表明了国王不再观赏珠子的净身因而不知道珠子本性已改变,也表明了国王必死的结局。
【小题2】小说结尾部分写了老人的笑,笑中隐含了老人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小题3】有人认为小说最后一段多余,删去也不会影响故事情节的完整。你认为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丝绸之路是一条连接亚欧大陆的文明之路。这条道路在空间上的地理坐标是复杂的,可以是陆地、海洋,也可以是大漠、草原;可以是同一个大陆的东亚、南亚、中亚或西亚,或是具体的国家。在张骞开通西域这一标志性的节点之前,丝绸之路上的欧亚文明交汇已然存在,而且这种不同种族、地域之间的文明对话,似乎是一条永恒的时光之河,历经数千年延续至今而奔流不息。按照瑞典考古学家斯文·赫定的观点: “从文化——历史的观点看,这是连接地球上存在过的各民族和各大陆的最重要的纽带。”

丝绸之路文明在形成发展过程中拥有一个复杂的动力系统,政治、经济、文化在不同层面发挥着主导、引领的作用,因此,这一文明具有深厚的内涵。它可以体现为举足轻重的国家安全战略选择,如汉朝开通西域对匈奴的战争、大唐对突厥的战争。它也可以视为早期全球化的经贸之路,丝绸把中国农民的桑蚕养殖、 丝绸生产与中亚、西亚商人的物流运输等以市场的形式连接起来,现代自由主义的经济方式在这条经济带上起到了主导作用。与政治、经济活动相比,丝绸之路的文化融合对于中华文明的丰富和发展具有更重要的价值。如佛教文化自汉代传入中国,扎根开花,完成了异域宗教思想的首次中国化。唐初唐太宗明确提出要把源自西域的燕乐,与汉民族的传统雅乐一并纳入宫廷音乐,朝野莫不为之风靡。在唐王朝的广阔疆域里,这种多样性、包容性的国家文化政策的实施,把中华文明推向了新的境界。

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国文化地理空间不停滞的运动和延展。黑格尔曾经从政治制度、社会结构等角度提出,中华文明是一种相对封闭、静止、缺少变化的文明形态,这一观点似乎是简单或偏颇的。从丝绸之路的研究看,中华文明在运动形态和内在规律上都有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如果把汉代丝绸之路的开辟作为一座分水岭,之前是中国本土文明的内在碰撞与交融,华夏与夷狄戎蛮至迟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走向了民族和政治经济文化的大融合。之后,中华文明的历史演化进程由于外来新的文化元素的加入而变得更加活跃和精彩。丝绸之路改变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葡萄、石榴等进入了中原腹地的村镇农田;那些与周秦迥异的西域汗血宝马不仅出现在汉武帝恣肆驰騁的军阵,也装点了汉代人的精神世界。

研究丝绸之路中国“放眼看世界”的历史轨迹,对于实施新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了重要参照。这是在经济全球化和国内经济发展新常态大背景下推出的新的倡议。这一倡议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相互交织的协作发展,也是国内相关联地区优化经济文化发展空间的重大机遇。研究新丝绸之路的规划及实施,要注重经济带和文化带的复合、一体化发展,注重更好地统筹国内不同区域的改革创新,实现共赢发展。这既是历史丝绸之路的重要经验,也应是新丝绸之路建设的现实选择。

(摘编自朱文谦《丝绸之路文明的历史思考》)

【小题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丝绸之路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但直到今天人们也没能弄清楚它在地理上的坐标。
B.数千年丝绸之路上各民族、地域间的文明交流从未断绝,丝绸之路是沟通不同文明的重要纽带。
C.丝路文明的深厚内涵不仅表现在它是全球化的经贸之路,更在于它在国家安全方面的战略意义。
D.丝绸之路对中国文化的推动,有力地证明了黑格尔对中华文明性质所做界定的错误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从丝绸之路是文明之路入手,然后从空间、时间两个维度对丝绸之路的基本情况展开介绍
B.第二段从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对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进行论述,使读者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C.文章引用瑞典考古学家斯文•赫定的观点,论证了丝绸之路是一条连接亚欧大陆的文明之路,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文章对历史上的丝绸之路论述之后,落脚于对新丝绸之路的思考,使论题贴近现实,富有时代意义。
【小题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统治者开放包容的政策,使于西域的佛教、燕乐得到空前兴盛,从而促成丝路文化的融合。
B.汉代之前中华文明主要局限于中国本土之内,汉以后冲破国门,文化交流、融合的程度更高。
C.如果没有丝绸之路,古代人的生活中可能就不会出现葡萄、石榴等物品,军队中也可能不会有汗血宝马。
D.现阶段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符合历史和国情,必将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2019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首次对部分劳动性所得实行综合征税,个税起征点提高至每月5000元(每年6万元),优化调整了税率结构等,首次增加了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或者住房租金、赡养老人等6个专项附加扣除。此次个税制度改革走出了我国个人所得税由分类征收向综合征收转换的关键一步,有助于解决分类征税方式下不同所得项目之间税负不平衡的问题;将大幅降低中低收入者税收负担,更好地发挥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实现从普惠制改革到定点减负的转变。财政部部长刘昆说,个税起征标准综合考虑了人民群众消费支出水平增长等各方面因素,并体现了一定的前瞻性。

同日,《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正式实施。“《办法》是在广泛听取民意、集中民智和充分凝聚各方共识的基础上形成的。从公开征求意见到《办法》公布后各方面的反映看,社会各界对《办法》的评价是积极的、正面的,普遍认为专项附加扣除力度之大,超出预期,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减负政策。”财政部副部长程丽华说,财政部将会同税务总局等相关部门,全力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特别是要做好信息系统优化和数据共享工作,通过部门间信息共享交换,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使纳税人能够充分、便捷地享受到扣除政策。

(摘编自《中国经济周刊》《经济日报》)

材料二:

表一:个税起征点提高至每月5000元后不同收入水平的减税情况(单位:元)
月收入
年收入
调整前
年纳税额
调整后
年纳税额
减税额
降幅
5000
60000
140
0
140
100%
10000
120000
3876
1001
2875
74%
15000
180000
12948
5484
7464
58%
20000
240000
24120
10151
13968
58%
50000
600000
114036
88780
25256
22%
80000
960000
231552
205396
26156
11%
 

(摘自《中国经济周刊》)

表二:赡养老人和子女教育扣除情况测算
 
享有赡养老人扣除的纳税人在人群中的比例(%)
兄弟姐妹数量(个)
赡养老人平均扣除款(元/年)
享有子女教育扣除的纳税人在人群中的比例(%)
子女教育平均扣除款(元/年)
低收入人群
33
1.88
2783
38
4500
中低收入人群
62
2.29
4486
43
5172
中高等收入人群
67
1.96
5463
22
2595
高收入人群
72
1.69
6426
18
2143
平均值
67
1.98
5397
37
4402
 

(摘自田志伟、田展《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可能的减税成效及完善方向》)

注扣除款:指按照《办法》.规定从享有该专项扣除政策的纳税人的应税收入中减除的款项。如王某扣除五险一金每月实发工资8000元,减除5000元免税额,其应税收入为3000元,现在其享有子女教育专项扣除每月再扣除2000元,那么这2000元即扣除款。

材料三:

目前一个典型的城市家庭抚养一个小孩的成本每年大约是3万元,考虑到边际成本递减,抚养两个小孩的成本大概为5万元。如果夫妻两人年总收入为25万元,按目前的抵扣方案,养育两孩每年抵扣额为2.4万元,在20%的税率下,这意味着家庭一年只能节省4800元,与年均5万元的养育成本相比微不足道。

(摘自梁建章《个税专项附加扣除应该按小孩人头抵税》)

材料四:

依据《办法》,夫妻双方只能在负责自己的父母养老时获得赡养老人专项附加扣除。若夫妻双方仅有一方具有工作收入,实际上承担着夫妻双方父母共同的养老,但法律却只允许其在缴纳个税时抵扣自己父母的养老费用支出,不允许抵扣对方父母的养老費用支出,这不仅不合理,而且可能引发家庭内部矛盾,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摘自田志伟、田晨.《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可能的减税成效及完善方向》)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个税起征点提高至每月5000元后,纳税人的收入与纳税额、减税额成正比,但与降税幅度成反比,月薪2万元以下的收人群体税负下降明显。
B.收入高的群体纳税额高而降税輻度小,收入低的群体纳税额低而降税幅度大,体现税收调节个人收入的作用,低收入者是最大收益者。
C.高收入人群享有子女教育扣除的比例最小且其平均扣除费用最少,因此较赡养老人费用扣除,子女教育扣除会给高收入人群带来更大利益。
D.高收入人群享有赡养老人扣除的人数多、扣除款多,中低收入人群享有子女教育扣除的人数多、扣除款多,体现了专项附加扣除定点减负作用。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个人所得税法具有创新性与前瞻性,实行部分劳动性所得综合征税、提高个税起征点、增加专项附加扣除、优化调整税率结构是其突出亮点。
B.我国个人所得税以前是分类征收,新个人所得税法向综合征收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对解决税负不平衡有帮助作用。
C.要使纳税人能充分、便捷地享受到专项附加扣除政策需要多部门协同工作,其中信息系统优化和数据共享工作成为重要的一环。
D.《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在制定时虽然广泛听取了民意,但在赡养老人、子女教育等方面并未充分凝聚各方共识。
【小题3】根据材料三、材料四内容,给《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提一条修订建议并至少给出两点理由。

同类题5

(题文)阅读下文,完成第15~18题
流觞之水  朱以撒
①又一次在曲水边坐了下来,准备觞咏。几次来兰亭,都与流觞有关,做一个亲水的游戏。时间过去那么久了,曲水流觞却一直不被遗忘。旧日游戏今人为之,便有一种旧瓶装新酒的味道。
②遵照主人的美意,每个人都换了件晋时的长衫,一直延伸到脚下,有点徐徐舒展。试走几步,仿东晋文人的优雅从容,便觉得回去以后要依此仿制几件,穿起来古色古香。东晋人服食五石散多了,衣衫都裁剪得宽大,布料也柔和,便不会刮着细腻的皮肤,同时也使挥毫的动作更加婉转。
③同样的暮春之初,同样的茂林修竹,不同的文人情怀,如同笔调零乱的草书,已经不是魏晋时的章法。
④缤纷的花瓣从上游星星点点地飘了下来——春天就是这样,鲜花是她的容颜,灿烂地绽放,使江南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艳丽。这些来此地做着觞咏游戏的人,已经日渐老大,每次来反倒生出一些怀旧的感伤。花瓣过后,盛着黄酒的觞缓缓地飘了下来。按规定,觞停在谁面前,谁就得即兴赋诗,赋诗不成者则要罚酒了。
⑤我是作好被罚酒准备的,如果觞停在我的面前,那就看造化了,也许即兴就成了一首诗,博得众人喝彩;也许一时憋住,脸红耳赤,传了出去,说此人胸无点墨。可惜,觞到我跟前转了个弯,不愿停下,以至于不能让我的才华有所表现。注视着觞的动静,却见身边的人变戏法般地掏出笔记本,上边都有几首早早做好的诗,准备应对。
天啊,怎么可以这样?
⑦公元353年暮春,那个觞咏的文人游戏中,雅集的四十二人,有二十六人诗才敏捷,把诗做出来了。在那个流连诗酒的时代,居然还有十六人未能成诗,从而罚酒三巨觥。当时,八九岁光景的王献之也跟了来,一路行走已是劳顿,觞到跟前一时乱了方寸,诗兴全无,只好喝酒,想必罚得天旋地转,还是几个兄长轮流背了回去。文人游戏就是这样,玩玩而已,真情是雅集的基础,不可太认真了。自然而然是人的禀性中最实在的部分,没有矫饰,也没有污染,就如年幼的王献之,完全不会事先请求王羲之:“父亲大人,替我作诗二首,以备明日觞咏之需。”作为父亲的王羲之,也不牵挂这个小儿子是否能诗,是否当众出丑。雅玩就是随其情性,得其自然,倘若一切都在安排、预设之中,那真就谈不上名士风度了。
⑧想想如此自在的文人交游岁月,已经像走马灯一般过去了。觞还像当年那样自然地随水而下,人已不似那般的真率。有些燥热,我站了起来,走出摇头晃脑地吟诵的人群。
⑨脱下晋人长衫,反而舒畅起来。旧日兰亭并不在这个地方,这里的一切都是后人仿制的,渗透了人工的痕迹,就连王羲之喜爱的白鹅,王徽之喜爱的修竹,都长得如此精致,没有一点野性,植物和动物都有自己的本性,它们是在野的生命,却在人的修剪和圈养中,被改造得温顺起来。只有澄澈之水还是旧日模样,在迎来送往中潺湲无息,越来越多的人工匠意被卷入水底成为旧事,连同当时的诗篇,都已不知所终。只有那年兰亭雅集的诗文,依旧传诵。
⑩人自古亲于水,筑巢于水湄,枕涛声于梦中;击楫于中流,凌万顷之茫然,却越来越不能如水这般的自然。这也是生而为人的一个缺憾吧。
(有删改)
【小题1】(小题1)文章第③段中说“同样的暮春之初,同样的茂林修竹,不同的文人情怀”,阅读全文后,请说说今人与晋人相比,“不同的文人情怀”具体有哪些内容?(4分)
【小题2】(小题2)作者从最初换上晋人衣衫到后来脱下晋人衣衫,其间经历了哪些情感变化,请作简要梳理。(6分)
【小题3】(小题3)“天啊,怎么可以这样?”完全可以放在第⑤段末,作者却把它独立成段,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4】(小题4)作者“几次来兰亭,都与流觞有关”,而且“时间过去那么久了,曲水流觞却一直不被遗忘”。但是文章的题目为什么用“流觞之水”而不用“流觞”?(6分)ZXX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