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一、阅读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亲爱的同学们,缤纷的夏日里我们徜徉(cháng yáng)在经典戏剧之中,让我们重温那些令我们难以忘怀的人物吧。
异彩纷呈的中国戏曲舞台上,窦娥啊,在万恶不赦的官府面前,你忍受住了千般拷打、万种凌逼,但最终为了保护老迈的婆婆而惨遭戕(qiāng)害。窦娥啊,你顷刻间游魂先赴阎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mái )怨。天地也,不分清浊,可怎生糊涂了盗跖(zhí)颜渊?
百年沧桑的人民艺术剧院里,侍萍啊,你难逃命运的驱使,最终回到了熟悉又陌生的周公馆。周朴园的罪愆(yǎn )、蘩漪的疯狂、四凤与周萍的爱恋,都将在这烦躁不安的雷雨之夜一触即发。矛盾冲突在高潮中又突然逆转,于是我们惊愕、震撼、困惑,《雷雨》的主题遂显得更加扑朔(shuò)迷离。
闻名遐尔的环球剧场中央,欧菲利亚啊,你如夏花般纯真灿烂,我们感受着真挚的爱情,却痛苦于无法挽救这份真情。哈姆莱特,你这个迷惘忧郁的王子啊,踌躇(chóu chú)中酝酿着艰难的复仇计划。诡计奸诈的克劳迪斯、本性善良的雷欧提斯、脆弱矛盾的乔特鲁德、正直忠心的霍拉旭,他们让摒弃繁文  ①节、呕心沥血(xuè)的莎士比亚声名  ② 起。我们读完后才知道“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这些名句的真正含义。
壮阔险要的黄冈赤壁下,苏东坡故国神游,感慨万千。苏轼与李白各有特点,但异曲同工,他们都有着旷达开阔的心胸,在创作上不是抛开先哲时贤另起炉灶,而是站在前辈肩膀上努力超越。多才多艺的他们可以将诗文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面对生活中的骤变,苏轼笑对大江东去,想到千古风流人物,其烦恼涣然冰释。
【小题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A.徜徉(chángyáng) 呕心沥血(xuè)   一触即发
B.罪愆(yǎn )     踌躇(chóu chú) 异彩纷呈
C.戕害(qiāng)   盗跖颜渊 (zhí)   闻名遐尔
D.埋怨 (mái )   扑朔迷离(shuò)   万恶不赦
【小题2】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异曲同工B.另起炉灶C.淋漓尽致D.涣然冰释
【小题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借助于文学、艺术、音乐、舞蹈等艺术手段来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B.蘩漪是曹禺的话剧《雷雨》中的女主人公之一。她是一个集新旧矛盾于一身,同时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资产阶级女性形象。
C.宋代词坛上的婉约派以写闺情、离绪为主,代表词人有柳永、李清照等;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代表词人有苏轼、辛弃疾等。
D.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作家,其代表作是著名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李尔王》《奥赛罗》《罗密欧与朱丽叶》。
【小题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语意连贯、音节和谐的一组是
(1) 每逢深秋时节,______松竹山茶,色彩绚丽,美景尽览。
(2)远眺群山环抱,______近看小河流水,茶园葱绿,松竹并茂。
①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
②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
③白云缭绕,层林叠翠;
④层林叠翠,白云缭绕;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小题5】请在横线①②处填上恰当的字
①繁文_____节    ②声名_____起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13 09:01:2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大刀
季明
男人走进院子,老棒正在磨刀。
刀,是大刀片儿,钢火很硬,但现在,不能叫它大刀片了,经过十年磨砺,钢铁销蚀,越磨越小,却愈发像一把匕首。老棒埋头,很认真很卖力地磨着这把刀,霍霍有声,那块大磨刀石,像只贪吃的大老鼠,啃掉了刀的钢铁和老棒十年时光。
男人十年没回村,这次回来,在村头碰见熟人,熟人说,不要命啦?老棒正在磨刀!男人只是笑笑,径直来到老棒的院子里。
男人瘸着一条腿,站在那里,盯着老棒,说,我回来了。
其实老棒已经得到消息,其实他一直等待着这一天,只要想起男人,老棒就会坐在院子里,磨那把刀。此刻,老棒没抬头,竖起拇指,轻轻刮试着刀锋。
男人与老棒有仇,十年前躲过老棒的追杀,逃出了村子。
村里人陆陆续续赶来,站在门外,或者趴在院墙上,探头探脑,静静地看着男人和老棒,他们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但同时,他们也知道,接下来应该会发生什么,总之,他们认为,今天,注定不会像往日那么无聊了。
老棒站起来,往前走了几步,手中的刀,在太阳光里闪了几闪,那光,晃人眼痛。
男人没躲,他知道躲也没用,老棒有刀,有武功,他干不过老棒。
男人抬头看了看天,说,脑袋,迟早是你的,咱们十年没见,喝一杯酒再作了断,应该不会晚。
老棒怔了下,斜起眼睛,瞟着男人。这时候,他家那只大公鸡踱了过来。公鸡昂着头,很威武的样子,但却似乎很不识时务。老棒一弯腰,抓住公鸡,倏地刀一挥,鸡脑袋就掉在了地上。
老棒斜着眼睛,幽幽地说,你看,这磨了十年的刀,快不快?
然后,老棒扭回头,冲屋里的婆娘喊,出来,把他娘的鸡收拾收拾,焖了,老子要喝酒。
屋门关着,老棒婆娘正趴在门缝往外看,虽然知道男人干不过老棒,但她还是紧张。当看见老棒宰了家里的公鸡,婆娘心里一阵痛,但她不敢不听老棒的话,便飞快地跑出来,拎起死鸡,进厨房,开始收拾。
老棒一转身,进了屋,男人没有丝毫犹豫,也跟着进去,门,便“嘭”地一声关上。外面看热闹的人群,面面相觑起来,他们忽然觉得,这样很是无趣和无聊,原本想看一出戏的,但开场锣鼓响了半天,却戛然而止,他们不知道是继续等待还是黯然散去。
当老棒家厨房传出哧哧啦啦地翻炒声,香味飘来时,人群才觉得,自家的肚皮,也饿了,于是,他们决定,先回去吃饭,填饱肚皮再来看戏,应该也为时不晚。
人群散尽时,老棒家的菜也做好了,板栗木耳焖公鸡,一大盆,端上桌,香气蒸腾。男人饿了两天,立马挟起一块鸡腿儿,塞进口中。
香!男人鼓着腮帮说,家乡饭菜真他娘的香!
老棒黑着脸,拿出两只碗,拎过一坛酒,满上,不吭声,端起一碗,一扬脖,干了。男人停止了咀嚼,看了看老棒,也端起一碗,一扬脖,连酒带肉一骨脑吞进肚里。
酒,一碗碗地喝,男人就醉了。
男人不知道自己醉了多长时辰,醒来时,发现光着膀子躺在床上,老棒呢,则坐在一把椅子上,翻着两只牛眼,正死死地盯着他,旁边的桌上,摆着从男人腰间搜出的驳壳枪和弹匣。
男人翻身坐起,说,咋没杀我?
老棒哼了声,说,杀醉鬼,比杀那只鸡容易多了。老棒盯着男人满身的伤疤,问,你这些年,干啥去了?
男人说,流浪几年,就投军了,29军,29军你知道吗?
老棒点点头。
男人说,29军大刀队,让小鬼子闻风丧胆,老子这身伤疤和这条瘸腿,都是跟鬼子干的!
那你又回来干啥?
老子的营打光了,团长叫我回来拉队伍,咱村有习武的风俗,人人都会两手,能耍大刀。
听了这话,老棒抱起双臂,翻着眼,盯着屋顶,半晌不语。男人说,老棒,你再不动手,老子可要走啦。
老棒“哧”了一声,说,这十年,老子一想起你,就磨刀,在心里杀了你无数回,其实,你他娘的早死了!
老棒说,今天,老子不想杀你。
几天后,男人带着村里几十个青壮年,走了,每人背着一把大刀。老棒跟在男人身后,也背着一把刀,崭新的大刀片儿,钢火很硬的那种,刀把上的红布条,在风中剧烈地抖动,啪啪响。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8年第3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描述老棒磨刀的情景,不仅照应了标题,而且渲染出紧张的气氛,并巧妙设置悬念,有助于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老棒挥刀砍掉鸡脑袋,不仅是想试试刀“快不快”,更是为了杀鸡骇“人”,从心理上震慑男人,从而使其失去反抗意志。
C.小说中两次写到在外面看热闹的人群,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社会时代背景,也暗含了作者对他们冷漠、无聊精神状态的不满。
D.小说语言简练、传神,写人则个性鲜明,呼之欲出,叙事则简洁明快,不拖泥带水。比如写老棒喝酒,句式简短,一气呵成。
【小题2】小说中的“男人”有哪些突出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结尾,老棒不仅没有杀掉男人,还背着大刀“跟在男人身后”走了。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2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丰子恺故居——一钩新月天如水
(1)桐乡石门镇,缘缘堂。
(2)一个初冬的上午。我将手肘支在方桌上,将身体舒展成他穿棉袍时的闲适样子,望见了江南初冬依然绿影婆娑的院子,绿影婆娑的时光深处慢慢出现了一些声音和画面——春天里两株开满花的树下,跑过几只小鸡,有燕子呢喃;夏日午后门外传来货郎的叫卖声,傍晚的芭蕉树下,摆起了客人小酌的桌子;花坛边洋瓷面盆里游着一群蝌蚪……他从秋千上抱下老三或老四,说,在面盆里,小蝌蚪永远不会长成青蛙的,来,我们送它们回家!
(3)这些场景,是缘缘堂的主人——丰子恺先生漫画里的场景,也是他《缘缘堂随笔》里真实的生活场景。而缘缘堂则是他曾经的现实家园和精神乐园。
(4)我将目光收回,落到了桌面隐隐发亮的木纹理上,肘关节与桌面接触的一小片肌肤上,有一丝隐隐的温暖。这是错觉,错觉还牵引着我闻到了他略带烟味的呼吸,一个眼神睿智、端庄平和的白发长者立在了我的眼前。寒风中他身穿黑棉长袍,头戴黑棉帽,棉帽上趴着一只黑白色小猫。
(5)民国大师无数,而丰子恺是难得的一位德才兼备的艺术家、教育家。沿着他一生的脉络探寻,你会发现,他是一个在爱与慈悲里成长的幸运儿。丰子恺出生于一个有染坊、有良田的大户人家。阳光雨露没有宠坏那个叫“丰仁”的孩子,反使他成长为知书达理、谦恭好学的少年。入读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后,正式更名为丰子恺,也遇到了生命里十分重要的两位大先生——李叔同(弘一法师)、夏丏尊。他们之间长达一生、直抵灵魂的情缘,给了他深远的影响。他的婚姻虽是媒妁之言,夫妻竟一生恩爱、生死相随,育有七个子女。这一切因缘,造就了他“光风霁月”般的人格。
(6)在与他同时代挚友们的记忆里,他获得了这样的评价:巴金说他是“一个与世无争、无所不爱的人,一颗纯洁无垢的孩子的心”。朱光潜在《丰子恺的人品和画品》里说:“他老是那样浑然本色,无忧无嗔,无世故气,亦无矜持气”。
(7)丰子恺的画,重于身边平凡事,如姐姐缝衣,弟弟上学,大人醉酒,孩童用两个蒲扇当自行车骑,也有描绘将一个个孩子从同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针砭时弊的题材。人间万物,在他的笔下是小可爱、小情趣,又是大悲悯、大气象,深得人心。
(8)他的代表作《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仿佛就是他人画合一的写照:简洁,平和,澄静,深邃,阔远。
(9)1927年初秋,二十九岁留日归来在上海教书的丰子恺恳请李叔同为寓所起名。李叔同让他在纸上写上许多他喜欢而又能互相搭配的字,团成小纸球撒在释迦牟尼画像前的供桌上抓阄。奇妙的是,丰子恺两次都抓到了“缘”字,便取名“缘缘堂”。后来无论迁居哪里,他都把李叔同写的“缘缘堂”匾额挂在家里,“犹是形影相随,至于八年之久”。1933年春天,在母亲的心心念念下,丰子恺用稿费在故乡的梅纱弄里,自家老屋后建好了一幢三开间砖木结构的高楼,加之前后两个小院,一个极具深沉朴素之美的“缘缘堂”诞生了。
(10)搬家那天,热闹如戏场。丰子恺充满深情地写道——“我们住新房子的欢喜与幸福,其实以此为极!”“民国二十二年春日落成,以至二十六年残冬被毁,我们在缘缘堂的怀抱里的日子约有五年。现在回想这五年间的生活,处处足使我憧憬”。除了偶尔往返于沪杭等地,他大部分时间都与全家老小住在缘缘堂,完成了近二十部著作。神奇的小院见证了天真如孩童、深邃如老者的一代大师生命里最幸福的时光。让人痛心疾首的是,短短五年后,幸福和缘缘堂一起,在日寇的炮火中化为乌有。
(11)颠沛流离、九死一生,是抗战时期丰子恺一家辗转逃难于江西、湖南、广西、贵州、四川等地的写照,而一个个噩耗追随着他的脚步接踵而至——1938年1月,他在江西逃难时,“缘缘堂”被炮火夷为平地;1942年他在重庆避难时,“慈父”弘一法师在泉州圆寂;战争结束的次年,战乱中一直与他通信在精神上支撑着他的夏丏尊辞世,未能见上最后一面……
(12)“文革”中,他因散文《阿咪》获罪,一家人住的日月楼被安置进了四五家人,丰子恺只得睡在连接阳台的走廊上,用棕绷搭个小床,棕绷太短,便在脚那头放个凳子,蜷缩着睡。小床边摆一张小方桌,就是他的书桌。无数个不眠之夜,唯有一钩新月静静陪伴一团蜷缩的身影。如此境地,他却说“天于我,相当厚”。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怀着对苍生的大爱,他完成了弘一法师的遗愿、师生间灵魂的相约——《护生画集》。
(13)“我是一个天真的,热情的,好奇的,不通世故的孩子”,“在中国,我觉得孩子太少了。成人们大都热衷于名利,萦心于社会问题,政治问题,经济问题,实业问题……孩子们呢……弄得像机器人一样。长此以往,中国恐将全是大人而没有孩子,连婴孩也都是世故深通的老人了。”
(14)时光隧道里传来的这一段话,振聋发聩。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最准确的一项是(   )
A.缘缘堂是丰子恺最喜爱的居所,在这里有他快乐的时光,而日月楼则是他的伤心之所,“文革”遭遇让他刻骨铭心,无法释怀。
B.丰子恺在缘缘堂的生活是幸福的,五年间他完成了近二十部著作,然而缘缘堂被毁、流离失所的逃难生活和两位尊师相继辞世,让他感到很无助。
C.文章的语言简洁干净,朴实无雕琢,以时间为线索将丰子恺的多彩人生向读者娓娓道来,字里行间表达了对丰子恺的敬仰之情。
D.文章采用第二人称,描绘丰子恺的生活场景,叙述丰子恺的人生经历,自由直接,像是与读者面对面的叙谈,仿佛亲眼所见。
【小题2】“一钩新月天如水”在文中有多重含意,请简要分析。
【小题3】丰子恺为什么说“在中国,我觉得孩子太少了”?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回答并联系现实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谁是最可怜的人

刘再复

(1)想想中国历史的沧桑起落,看到一些大人物的升降浮沉,便冒出一个问题自问自答。问的是:“谁是最可怜的人?”答的是:“孔夫子。”

(2)被权势者抬的时候、捧的时候已经“可怜得很”,更不用说被打、被骂、被声讨的时候。

(3) 一九八八年,我应瑞典文学院的邀请,在斯德哥尔摩大学做了一次题为“传统和中国当代文学”的讲座,就说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最倒霉的是孔夫子。因为拿他作文化革命运动的靶子,就把他判定为“孔家店”总头目,吃人文化的总代表,让他承担数千年中国文化负面的全部罪恶。在当时的文化改革者的笔下,中国的专制、压迫、奴役,中国人奴性、兽性、羊性、家畜性,中国国民的世故、圆滑、虚伪、势利、自大,中国妇女的裹小脚,中国男人的抽鸦片,等等黑暗,全都推到孔夫子头上,那些年月,他老人家真被狠狠地泼了一身脏水。

(4)仅着眼于“五四”,说孔夫子是“最倒霉的人”恐怕没有错,但是如果着眼于整个20世纪乃至今天,则应当用一个更准确的概念,这就是“最可怜的人”。我所定义“最可怜的人”,是任意被揉捏的人。更具体地说,是被任意宰割、任意定性、任意编排、任意驱使的人。不错,最可怜的人并非被打倒、被打败的人,而是像面团一样被任意揉捏的人。不幸,我们的孔夫子正是这样的人。可怜这位“先师”,一会儿被捧杀,一会儿被扼杀,一会儿被追杀。揉来捏去,翻手为神,覆手为妖。时而是圣人,时而是罪人;时而是真君子,时而是“巧伪人”;时而是文曲星,时而是“落水狗”;时而是“王者师”,时而是“丧家犬”

(5)孔夫子的角色被一再揉捏、一再变形之后,其“功能”也变幻无穷。鲁迅点破的功能是“敲门砖”,权力之门,功名之门,豪门,侯门,宫廷门,都可以敲进去。不读孔子的书,怎可进身举人进士状元宰相?但鲁迅看到的是孔子当圣人时的功能,未见到他倒霉而被定为罪人时的功能。在“批林批孔”运动中,他从“至圣先师”变成“反面教员”,其功能也是反面的。先前要当进士得靠他,现在要当战士也得靠他,谁把孔子批得最狠,谁才是最坚定忠诚的革命战士。这回与五四不同,五四时只是一群知识分子写写文章,这次批孔则是全党共诛之,全国共讨之,动用了整个强大的国家机器,不仅口诛笔伐,还给他踩上亿万只脚。

(6)文革后期,孔夫子被打到了谷底,真正是被批倒批臭了。 这次重新摩登,差不多又是把孔子当面团,不同的是二十年前那一回把他踩下了地,这回则是捧上了天。揉捏时面团里放了不少发酵剂,于是格外膨胀,孔老先生成了“万物皆备于我”的大肚至饱先师。

(7)孔子被揉捏,首先是权势者根据自己的政治需要或捧或压或打或拉,但大众与知识人也有责任。什么是大众?大众就是今天需要你的时候,把你捧为偶像,不需要你的时候,则把你踩在脚下。一切均以现时利益为转移。崇尚苏格拉底的是他们,处死苏格拉底的也是他们。既然以利益为准则,那么对于孔夫子,或供奉,或消费;或叩头,或玩玩,或做敲门砖,或做万金油,或立孔庙与关帝庙并列,或办孔氏牛肉店与妓院同街,全都无关紧要,有用就好。而大众中的精英,一部分知识人,对孔子并无诚心,名为追随孔子,实则追求功名。鲁迅说中国人对待宗教的态度是利用即“吃教”。对孔子也是食欲大于敬意。都是用口,讲孔子和吃孔子界线常常分不清楚。总之,孔子虽然重新摩登起来,却仍然很可怜:八十年前五四运动时,他被视为“吃人”文化的总代表,现在变成“被吃”文化的总代表。

(8)说了这么多,不是说孔子有问题,而是说对待孔子有问题。孔子确实是个巨大的思想存在,确实是人类社会的重大精神坐标,确实值得我们充分尊重、敬重。但是,二十世纪以来,问题恰恰出在不是真尊敬、真敬重,或者说,恰恰是不给孔子应有的尊严。不管是对待孔子还是对待其他大思想家,第一态度应当是尊重,然后才去理解。在此前提下,再进入思想体系的内里,把握其深层内涵,这样倒可以还原一个可敬的孔子形象。

(9)但愿孔夫子在二十一世纪的命运会好一些。

【小题1】下列对第(2)段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承接上文孔夫子的“得势”,引出下文孔夫子的“失势”。
B.紧承前文,解释孔夫子为何被作者看作是“最可怜的人”。
C.“更不用说”四个字,表明了两个分句之间意思的递进。
D.“抬”“捧”“打”“骂”,生动地写出孔夫子被揉捏的状态。
【小题2】第(3)段画线句在文中的意思是。(限20字以内)
【小题3】简析第(4)段画线部分的表达效果。
【小题4】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6)段方框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①这一回,孔夫子是真摩登,他被现代技术、现代手段所揉捏。
②古代的手段也没闲着,立庙、烧香、拜祭全都汹涌而至。
③没想到三十年后,孔夫子又是一条好汉,孔老二又变成了孔老大和孔老爷子。
④他再次成为“摩登圣人”(鲁迅语)。
⑤电台、电视台、电脑网络,从里到外,轰轰烈烈。
A.③①⑤④②B.③④①⑤②C.①⑤②③④D.①⑤③②④
【小题5】联系全文,分析第(7)段的作用。
【小题6】结合上文,具体阐释最后一段作者的“愿望”。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微”是一种平等的力量
微博的本质是什么?是一种不超过140个字符的片断式言说,是一种无时无地不在的即时通讯,还是一种人际交流的崭新模式?
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体形态,微博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其即时性和互动性的特征。一条信息随着微博用户“滚雪球”式转发,一传十,十传百,可以在几分钟甚至几秒钟之内获得千万次的阅读,这是传统媒体难以比拟的。
然而,微博的意义远不止于“快速”。不同于传统媒体环境中“传”者与“受”者的显著分野,微博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方式。传统互联网时代,有这样一句名言:“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而在Web2.0时代,我们借用这句话说:“在微博上,没有人在乎你是机构还是个人。”在微博上,无论你是机构,还是名人,都同普通用户拥有完全平等的发言权,“人人都有麦克风”,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平等也意味着选择的空间。在微博上,一条留言被阅读的次数,决定于发言者被关注的程度。微博允许用户自由选择发言者予以关注,“听”与“不听”,“听”谁说的权利,全在于每位网民自己手中。诚然,作为政府和社会组织,有着吸引更多“粉丝”的天然资本,然而,从长远来看,能否取得更多公众的稳定关注,本质上取决于政府的发言质量,是否坦诚,是否贴近,是否有用。
“微”是一种琐碎的表达。140个字的容量限制,意味着寥寥数语即可成篇。这使不善言者增添自信,也决定了这个平台拒绝宏大叙事,拒绝长篇大论,拒绝高高在上。对于政府和机构而言,要在这个平台上更有效地发言,更有效地影响公众,就必须抛弃“公文式语言”,适应这种平实的、人性化的交流,精思慎言,依靠有效的信息、坦诚的交流来吸引关注,留住“粉丝”。
“与其在别处仰望,不如在这里并肩”,这是国内某微博的广告语。对于普通网民而言,当原本需要“仰望”而略显“遥远”的政府机关化身为自己关注的列表中的一个普通的ID,“政府机关”便也具备了如同面对面朋友般的亲近与亲和感。政府微博上,一条条柴米油盐的信息可能显得细微甚至平淡,但在这种细微和平淡的交流背后,正是执政理念的不断进步,政治文明的点滴彰显。
【小题1】下列对“微博的本质”的理解,符合作者所要强调的意思的一项是
A.微博是一种琐碎的表达,是有140个字符容量限制的片段式言说。
B.微博是一种无时无地不在的即时通讯,具有及时性和互动性特征。
C.微博是一种人际交流新模式,以平等的交流方式区别于传统媒体。
D.微博是一种为人津津乐道的全新的媒体形态,传统媒体难以比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四句引文作用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是说传统互联网具有匿名性特点。
B.“在微博上,没有人在乎你是机构还是个人”,是说在微博上人人平等。
C.“人人都有麦克风”,是说在机构、名人之后,普通用户才拥有发言权。
D.“与其在别处仰望,不如在这里并肩”,点明微博具有平等交流的实质。
【小题3】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出你对“‘微’是一种平等的力量”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