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哑巴与春天 迟子建
⑴最惧怕春风的,莫过于积雪了。
⑵春风像一把巨大的笤帚, 扫着大地的积雪。它一天天地扫下去,积雪就变薄了。这时云雀来了,阳光的触角也变得柔软了,冰河激情地迸裂、流水之声悠然重现,嫩绿的草芽顶破向阳山坡的腐殖土,达子香花如朝霞一般,东一簇西一簇地点染着山林,春天有声有色地来了。
⑶我的童年春光记忆,是与一个老哑巴联系在一起的。
⑷在一个偏僻而又冷寂的小镇,一个有缺陷的生命,他的名字就像秋日蝴蝶的羽翼一样脆弱,渐渐地被风和寒冷给摧折了。没人记得他的本名,大家都叫他老哑巴。他有四、五十岁的样子,出奇地黑,出奇地瘦,脖子长长的,那上面裸露的青筋常让我联想到是几条蚯蚓横七竖八地匍匐在那里。老哑巴在生产队里喂牲口,一早一晚的,常能听见他铡草的声音,嚓--嚓嚓,那声音像女人用刀刮着新鲜的鱼鳞,又像男人抡着锐利的斧子在劈柴。我和小伙伴去生产队的草垛藏猫时,常能看见他。老哑巴用铁耙子从草垛搂下一捆一捆的草,拎到铡刀旁。本来这草是没有生气的,但因为有一扇铡刀横在那儿,就觉得这草是活物,而老哑巴成了刽子手,他的那双手令人胆寒。我们见着老哑巴,就老是想逃跑。可他误以为我们把草垛蹬散了,他会捉我们问责,为了表示他支持我们藏猫,他挥舞着双臂,摇着头,做出无所谓的姿态。见我们仍惊惶地不敢靠前,他就本能地大张着嘴,想通过呼喊挽留我们。但见他喉结急剧蠕动,嗓子里发出“呃呃”的如被噎住似的沉重的气促声,但他却说不出一句话来。
⑸老哑巴是勤恳的,他除了铡草、喂牲口之外,还把生产队的场院打扫得干干净净。冬天打扫的是雪,夏天打扫的是草屑、废纸和雨天时牲畜从田间带回的泥土。他晚上就住在挨着牲口棚的一间小屋里。也许人哑了,连鼾声都发不出来,人们说他睡觉时无声无息的。老哑巴很爱花,春天时,他在场院的围栏旁播上几行花籽,到了夏天,五颜六色的花不仅把暗淡陈旧的围栏装点出了生机,还把蜜蜂和蝴蝶也招来了。就是那些过路的人见了那些花儿,也要多望上几眼,说,这老哑巴种的花可真鲜亮啊,他娶不上媳妇,一定是把花当媳妇给伺候和爱惜着了!
(6)有一年春天,生产队接到一个任务,要为一座大城市的花园挖上几千株的达子香花。活儿来得太急,人手不够,队长让老哑巴也跟着上山了。老哑巴很高兴,因为他是爱花的。达子香花才开,它们把山峦映得红一片粉一片的。人们说老哑巴看待花的眼神是挖花的人中最温柔的。晚上,社员们就宿在山上的帐篷里。由于那顶帐篷只有一道长长的通铺,男女只能睡在一起。队长本想在通铺中央挂上一块布帘,使男女分开,但帐篷里没有帘子。于是,队长就让老哑巴充当帘子,睡在中间,他的左侧是一溜儿女人,右侧则是清一色的男人。老哑巴开始抗议着,他一次次地从中央地带爬起,但又一次次地在大家的嬉笑声中被按回原处。后来,他终于安静了。后半夜,有人起夜时,听见了老哑巴发出的隐约哭声。
⑺从山上归来后,老哑巴还在生产队里铡草。一早一晚的,仍能听见铡刀“嚓--嚓嚓--”的声响,只不过声音不如以往清脆,不是铡刀钝了,就是他的气力不比从前了。那一年,他没有在场院的围栏前种花,也不爱打扫院子,常蜷在个角落里打瞌睡。队长嫌他老了,学会偷懒了,打发了他。他从哪里来,是没人知道的,就像我们不知他扛着行李卷又会到哪里去一样。我们的小镇仍如从前一样,经历着人间的生离死别和大自然的风霜雨雪,达子香花依然在春天时静悄悄地绽放,依然有接替老哑巴的人一早一晚地为牲口铡着草料,但我们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原来这小镇是少了一个沉默的人——
⑻一个永远无法在春天中歌唱的人!
【小题1】第⑵段横线上应填入的词语是( )
A.悠然B.茫然C.欣然D.昂然
【小题2】简析第⑷段画线句的语言表达效果。  
【小题3】请结合相关细节,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简析老哑巴这一人物形象。

【小题4】试析“一个永远无法在春天中歌唱的人!”这句话的含义。

【小题5】下列对于“达子香花”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整篇文章以达子香花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脉络清晰,行文自然。
B.第(2)段中首次出现,达子香花的开放是春天来临的标志,它是“我”对童年春光回忆的重要元素,
对引出老哑巴起了重要的铺垫作用。
C.第(6)段中两次出现,是老哑巴命运发生变化的重要契机,美丽的达子香花,见证了爱花的老哑巴
在众人眼中的可有可无的悲惨命运。
D.第(7)段达子香花再次出现,既呼应了前文,又形成强烈的映衬,美丽的达子香花依旧,而老哑巴
却已在众人的冷漠和歧视中消失了,表达了“我”对老哑巴的怀念。
E.作者分别运用了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描写达子香花,既写出了达子香花的美丽,又勾勒
出了老哑巴生活的自然环境。
F.达子香花象征老哑巴,达子香花在春天静悄悄地绽放,象征着老哑巴默默无闻地为大家奉献。
【小题6】本文与我们高中教材中学过的 (作者)的散文《老王》有相似之处,请列出
两点并作简要说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5-20 02:43:4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传统农耕文明及其文化系统,是中国古典美术的基础。中国人对自然的亲和态度,对山水林木的深情凝望,对植物鸟虫细腻的审美,对四季规律的准确把握,对田园生活的诗意美化,对安土乐居、落叶归根的期盼,无不体现出温带大陆性气候中农耕民族的自然审美偏向。士人和僧道构筑的精神天地与世俗社会现实世界拉开了些许距离,但关注的焦灼目光从未移开,甚至是以退为进、以隐促出,以超脱之姿态求深度精神介入,无为而无不为。
中国古典美学把中和之美奉为至高标准,在世界美学之林独树一帜。大俗大雅、雅俗共赏、雅俗转化,使高雅艺术和民间艺术内在沟通,村夫石匠可能在造园立石中有天机野味,世外高人担水砍柴间也解悟土风妙道,艺术家则在曲水流觞、渔樵唱晚的生活嬉戏中感悟艺术真谛。
中国古典美学与日常生活审美密切联系,日用品直接成为艺术品系列,工艺美术中体现文人雅趣,虽然缺失话语权的实用艺术和生活审美观没能在文字系统获得传承优势,但以器物形式实实在在支撑起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如石器、玉器、陶器、青铜器、铁器、金器、漆器、木器、竹器、藤器、瓷器、丝绸、刺绣等,民俗文化与器物制作水乳交融,处处体现出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意义支撑。
与西方体系性美学自上而下的哲学血统不同,中国古典美学是从艺术品评经验中滋蔓出的经验形态,自下而上,升华而成,与艺术体验息息相关。诗品、词话、画论、书法、曲论、剧评、小说评点等,无一不细致入微曲尽其妙。读中国美学能找到写诗作画门径,能分出上中下品,能成为艺术家知音,具备精微的内行品味和深厚的艺术涵养,真的是内行看门道。
在宗教意识相对淡薄、崇尚文治科举取士的中国,文人趣味便成了审美领域的引领者,权贵和百姓均乐于附庸风雅,文人趣味曲高和寡但自命不凡。文人因本身就是艺术生产者和专业评判者,尽管常常遭受宗教道德政治文化的强势冲击,但长久看来仍始终把握圈内话语权,有禁得住艺术史考验的审美标准,能形成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传承系统。
(摘编自杨岚《当代中国美学精神理论建构的文化引领作用》)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农耕文明及其文化传统,决定了中国古典美学崇尚自然美的倾向。
B.艺术家只有在曲水流觞的雅和渔樵唱晚的俗中才能感悟到艺术的中和之美。
C.实用艺术以器物形式支撑着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却没有在文字系统获得传承。
D.因为文人始终把握着圈内的话语权,所以能形成中国古典美学的传承系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灯如红豆

侯志明

①纪昀有言:“灯如红豆最相思。”

②夏日炎炎的夜晚,我经常会在夜深人静后走向阳台,看城市迷人的夜光。那夜光是由无数盏灯组成的。望着望着,有时会掉下眼泪来。

③是的,不止一次。因为我总会想到童年、少年时陪伴我的那盏小煤油灯。

④我们家姐妹五人,在那个困难年代出生的人,都品尝过生活的艰难。别的不说,就是一家人偶尔做件新衣和平时的缝缝补补,对母亲来讲就是一项繁重的劳作。春节前的母亲是最忙碌的。一进腊月就要夜夜坐在小油灯前,赶做新衣或者浆洗旧衣。白天辛苦一天,晚上还要干活到下半夜。

⑤有一天,我睡醒一觉,发现母亲还在灯前纳鞋底做新鞋,腿上盖着被子,身上披着棉衣。一手拿着鞋底,一手交替拿锥子和针线。先用锥子扎,再用针穿线,再在膝盖上使劲地勒紧。我看着看着,忽然看见她浑身一抖,把手里的东西一扔,然后用左手紧紧地攥住右手的食指,斜倚在了窗台上。过了五六分钟吧,她又坐了起来,拿起没做完的活儿。我想过去搂住她看看扎伤的手,想劝她去睡觉,但我一张口,说出的却是“妈,我要尿尿”。妈没有抬头,只是说“灯亮着呢,去吧”。尿完尿,我回转身,站在那儿,盯着母亲,希望她看我一眼,等来的却是“冷,快去睡,感冒了过不好年”。她仍没有抬头。“那你怎么还不睡?”“快完了,一会儿睡。”在母亲的心里,赶制孩子过年的新衣新鞋,这些活儿不但是定了量的,而且也是限了时的。

⑥年年如此。

⑦后来,我们家又有了另一盏油灯。那是一盏玻璃底座,玻璃肚子,带了玻璃灯罩的油灯。它不但比我家原有的那盏灯好看,而且也明亮。更主要的是它有个调整亮度的开关。这是父亲做了生产队会计,村里给买的。自从有了这盏灯,我们总希望父亲天天计工分,天天整理账,天天点亮这盏灯。那样不但整个家里会明亮很多,而且我们可以蹭亮光看书写作业。

⑧有一年的年底,父亲又点亮那盏灯,开始给人们算账,我又蹭光写起作业,写完我就去睡了。但我睡醒一觉,发现父亲仍然在翻本子打算盘。“爹,咋了?”“没咋。”他没有看我。“没咋,那咋不睡?”我又问。这时他转过脸,看着我说:“有两毛钱,对不上账。”“多了还是少了?”我接着问。“多了。”他说。“多了,那好呀!”我说。他又转过头并拧小灯火,走过来坐在炕沿边摸着我的脸:“不知道给谁少算了。两毛,一个壮劳力两天才能挣到。”

⑨1982年,我上了高中。虽然那时学校有了电灯,但晚上是要定时关灯的。为了在教室关灯后能多学习一会儿,很多同学都备了一盏小油灯。我也不例外。上了三年高中,如果说有几件东西是不能离开的,那么,这盏小油灯就是其中之一。多少次,当冬天的寒冷冻得我手不能拿笔想放弃的时候,是这盏小小的灯给了我些许的温暖。当笔中的墨水冻得不能写字时,是这盏灯帮我融化。假如不曾有小油灯的陪伴照耀,我想在我们那个连老师都配不齐的学校,我是无论如何都不会考上大学的。尤其难忘的是,有一个冬天的早晨,我带了灯去教室背书,可是只过了一会儿就油尽灯灭。正在我不知如何是好时,一个与我坐得不远的女同学将她的灯推到了我的面前,自己站起来走出了教室。这一举动是我万万没想到的,因为在那个年代,男女同学是连话都不说的。何况这个女同学是我们男生认为最丑且经常被嘲讽的,而且她也应该是意识到了的。从那天起,我似乎懂得了更多的东西。

⑩四十年来,陪伴我长大的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油灯,都已难得见到了。但它们却清清楚楚地记录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变迁,照耀我前行的路,给我以启迪。

⑪其实,“灯如红豆最相思”的上句是“书似青山常乱叠”。把灯和书联系起来的纪昀,忽然升华了我对灯相思的境界和品位。也许这是我思念灯的又一缘由或写完这篇短文后的意外收获吧。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0月29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引用“灯如红豆最相思”这一句,既照应文章题目,又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B.第⑤段母亲没有抬头看我,反映出母亲为我们赶做新衣的忙碌和深沉的爱。
C.第⑧段父亲执意要将多出的两毛钱对清,是为了给我上一堂具有教育意义的课。
D.文章叙写回忆,语言朴素自然;精选生活片段表达感情,真挚动人。
【小题2】如何理解文中“把灯和书联系起来的纪昀,忽然升华了我对灯相思的境界和品位”这句话?请根据文意进行阐释。
【小题3】文章以“灯如红豆”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骑士在西方社会中有十分明确的、合法的身份和功能。从教会的观点看,骑士是和教士并列的两大社会支柱之一。教士的职务是为人民提供精神的需要,骑士则用武力来维护正义、扶持弱者与捍卫教会。从国家的观点看,骑士则与俗世的“文吏”平行,构成了国王的左右手,前者代表武力,后者代表法律。骑士构成了西方武力的主体,为保卫国家和教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从15世纪末期始,由于国家常备军的建立,步兵在战争中作用的增强,骑士集团才逐渐失去其用武之地。

西方的骑士文化在近代仍有其流风余韵。骑士的中心理想影响了近代国际法中有关战争的人道原则,例如战争必须合乎正义、不得虐待战俘等。更重要的,近代的爱国精神也是在骑士的侠义观念中发展出来的,法国是骑士文化的大本营,而近代爱国精神也最早出现在法国,这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是无可置疑的。西方骑士文化中孕育了一种强烈的个人主义这种精神的独立至少使一部分骑士不肯完全臣服于国家权威,因此几乎每一代都有少数激进和叛逆分子出现。也就是说,西方骑士阶级虽然一向承担着为国家和教会维持秩序的任务,但是他们所奉行的一些基本价值如疏财仗义、扶弱锄强、崇尚名节等也可以使他们超越社会身份的限制,而反抗一切不公平、不合理的现存权威。从这一角度看,骑士文化中的超越价值未尝不能为革命运动提供精神基础。由此,我们可以说,骑士文化深刻影响了西方近代文化。

中国“侠”的发展形态与西方截然不同。骑士属于封建贵族阶级,而“侠”不限于贵族阶级,还有着丰厚的社会基层平民土壤,依托宗族、乡党等基层的社会组织。骑士的地位获得了国家和教会的认同,与之迥异的是,中国的“侠”从来没有获得国家认同的合法性,相反,在朝廷的眼中“侠”的武力是敌对性的,因而必须加以消灭。中国文化自汉代便有明显的重文轻武的倾向,到了宋初,文武之间地位的差异更大。由于这一文化背景的差异,“侠”自东汉起便已开始成为一种超越精神,突破了“武”的领域,并首先进入了儒生文士的道德意识之中。所以我们论及“侠”对中国文化的长远影响,不能不特别注意“侠”和“士”的关系。

中国的儒生文士(即“士”)和西方骑士相似,也是一方面承担着建设和维持政治、文化秩序的任务,另一方面又发展了持“道”以议政的批判传统。我们通常都认定这一批判传统的在儒家。这个判断大体上是有根据的,例如孟子的民贵君轻说,公羊派的“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说,显然都是反权威的。但是,“侠”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因而,认定这个批判传统源于“侠”是能够说得通的。“士”在道理上固以儒家为依归,然而激昂慷慨的侠节却给他们提供了情感上的动力。所以,富于批判精神的“士”也往往带有“侠气”。这一发展其实也是很自然的,因为儒家传统中本有一股“狂”的精神,能与“侠风”一拍即合。

(选自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有改动)

【小题1】与“骑士”“侠”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骑士集团在教会和国家中都拥有明确合法的身份和功能,都与“武力”相关。
B.骑士与“教士”“文吏”虽然身份功能有差别,但都是为教会或国家服务的。
C.“侠”与“骑士”的完全不同,“侠”源于基层平民,依托基层社会组织。
D.“侠”与“骑士”的地位完全不同,“侠”被朝廷视为必须消灭的敌对性力量。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的核心话题是骑士在西方的兴衰演变过程,文章从骑士在社会中的身份和功能谈起,论述骑士集团在教会和国家中所做的贡献,最后谈到骑士集团的衰落。
B.第二段从国际法中战争的人道原则、爱国精神、革命运动的精神基础三个方面讨论骑士文化在近代的“流风余韵”,得出骑士文化深刻影响了西方近代文化的结论。
C.第三段首先强调“侠”与骑士在和地位上的区别,再指出“侠”的超越精神对儒生文士的影响,然后点出超越精神源于汉代已经明显的重文轻武的文化倾向。
D.第四段阐述“侠”对“士”的影响,“士”持“道”以议政的批判传统源自儒家和“侠”;但是,“侠”为“士”提供情感上的动力,相比之下,“侠”的影响更为重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骑士集团是西方武力的主体,一旦国家建立了常备军,步兵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骑士集团便失去了身份和功能的合法性。
B.骑士文化中的个人主义使骑士不肯臣服于国家权威,从而使他们能超越社会身份的限制,反抗一切不公平、不合理的现存权威。
C.论及“侠”对中国文化的长远影响,要特别注意“侠”和“士”的关系,因为“侠”的超越精神,首先进入了“士”的道德意识之中。
D.富于批判精神的“士”往往带有“侠气”,“士”能够发展到这种状态,是因为儒家传统中本有“狂”的精神,“狂”的精神就是“侠风”。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尽管说,技术作为人类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由来已久,但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技术却更多停留在工匠和下层民众的劳作技艺层次,未能成为精致的文化,并因此而为上流社会所不屑谈及。人们常说,“君子动口不动手”,反映的就是社会主流思想对技术的忽视;《师说》中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虽不见得就是韩愈的想法,但是至少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实际状貌。事实上,只是到了十九世纪,人们才开始意识到,技术比之前人们的想象要深刻得多。

一般而言,一种技术正在发挥其作用时,往往处在一个“自我隐蔽”的状态。就像我们所戴的眼镜,当它正常地发挥作用时,它往往是不被我们的眼睛所注意到的。我们的胃、大脑一刻不停地在工作,但是我们一般感觉不到它们的重要。只有胃疼了、病了,我们才会在它的存在而外,感觉到它们是比较重要的人体组织。所以,越是好的、合适的眼镜或越是健康的组织,我们可能越是注意不到它。庄子所言“得鱼忘筌”,收获了鱼,就忘掉了捕鱼的工具,大概也就是对当时一种比较普遍的世象的解说。因此,人们一般习惯认为,技术性的东西只是一些不自觉就会隐退的旁枝末节,当然也就难以发挥决定性作用。

另外,不管是在古代西方还是在古代东方,学术传统的重要特点就是不太去追究那些外在于我们的操作方式,而注重其内在的理路,注重道理的证明、推理和演绎。而证明、推理和演绎的过程,恰恰是不必诉诸外部经验即一般技术的。它们只是在自身内部进行,在思路、理路里面走。而那些与技术紧密相关的技术操作者往往置身社会底层,其对技术的推动作用的理解还缺少足够的影响力。因此,尽管技术也对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社会思想的主流仍然一直将思想作为人类最本质的特征。就像亚里士多德说,“人是有理性的动物”;笛卡尔也说,“我思故我在”。帕斯卡更说,人就像一根芦苇,一滴水就可以把它压弯,所以人很渺小;然而他又说,人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人因着自己的思想而获得尊严,成就伟大。

近代以来,一些传统开始慢慢改变。曾经作为人类思想的“外在者”的技术,也开始慢慢地进入到我们视野的中心。其实,技术恰恰是思想的一种显性延伸,技术凸显了思想的可贵与成熟。也正因为如此,技术的长足进步,也就仍然有赖于人类思想的深入和发展。

【小题1】对文末“一些传统开始慢慢改变”中“传统”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技术更多的是停留在工匠和下层民众的劳作技艺层次,未能成为精致的文化。
B.技术性的东西只是一些不自觉就会隐退的旁枝末节,难以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C.学术传统的重要特点是注重其内在的理路,注重道理的证明、推理以及演绎。
D.技术其实就是思想的一种显性延伸,技术的进步,凸显了思想的可贵与成熟。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处于工匠和民众的劳作技艺层次的技术,一直未能成为人类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
B.在过去,眼镜、筌等技术性因素在生活中能发挥怎样的作用,并不为人们所认识。
C.学术思想与技术实践的关系相对分离,是古代东方和西方学术传统中相似的特点。
D.近代技术在推动社会进步中的深刻意义,动摇了思想作为人类最本质特征的认识。
【小题3】技术在过去长期被忽视,有哪些方面的原因?请根据原文内容分条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对城市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城市是由多种元素、多种功能联结耦合成的巨大而复杂的社会系统。这些元素和功能在运动中有机结合与协调平衡,是城市有序运转和高效发展的基础与保障。加快新型堿市建设,关键是把握城市运行规律,实现城市发展动态平衡。。
新型城市应当是生产功能、生活功能、生态功能的有机结合体。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特别重视城市的生产功能,也比较重视城市的生活功能,但对城市的生态功能有所忽视。进入新时代,应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和统筹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的纽带。要把绿色发展融入城市生产、生活空间: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产业,提升绿色经济在城市经济体系中的比重,逐步实现经济结构绿色化;将山水林田湖草作为城市生命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依托现有山水脉络开展城市建设,努力打造特色山城、水城,让市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从整体规划到具体设计,都应体现生产、生活、生态的全方位、多层面融合,努力实现各种功能布局动态平衡。
新型城市是各类人群高度协作的区域。城市多样化功能的实现需要不同人群担当不同角色,形成适度的人群规模和合理的职业结构。只有实现各类人群合理分工、相互支撑的动态平衡,才能形成生机勃勃的城市图景,促进城市有序运转和不断发展。促进各类人群构成动态平衡,需要形成广纳各类人才的开放包容型系统,需要对城市流动人口进行合理调控。
新型城市应当是产业发展高地。城市与产业之间大体呈现为以产兴城,以城聚产两种关系,但无论是哪一种情况,产业都是城市的支撑,产业发展要满足城市发展的基本需要,产业发展能支撑城市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城市产业发展要适应城市需求变化、紧跟科技创新步伐、遵循自身演进规律,不断实现新老产业接续和新旧动能转换。建设新型城市,要努力实现城市各类产业发展的动态平衡。
优化城市产业布局,促进城市各类产业发展动态平衡,需要考虑两方面的国情:一是我国城市发展往往不是单个城市的单打独斗,大都是一个较大城市或中心城市和若干中小城市、小城镇组成城市群,形成共同发展格局。因此,城市群内各城市应结合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以形成城市间错位发展、分工协作的产业发展状态。二是我国的城市往往包含或大大或小的乡村区域。因此,城市的产业布局还应考虑城乡融合发展的需要,宜城则城、宜乡则乡,并促进城乡要素合理配置,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产业结构优化与城乡品质提升互促共进。
(摘编自范恒山《努力实现城市发展动态平衡》)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对城市的生态功能有所忽视,是因为城市的生产、生活、生态功能未能在运动中平衡发展。
B.进入新时代后,新型城市建设把绿色发展融入了城市生产空间,重视提升绿色经济在城市经济体系中的比重。
C.为了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我们应当把城市的生态功能的建设放到与城市生产生活功能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
D.进入新时代,从整体规划到具体设计,都应把建设城市的生态功能作为城市发展动态平衡的一个重要目标。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总说要实现新型城市发展动态平衡,然后从城市的功能、人群、产业三方面展开了具体论述。
B.文章将城市功能分为生产、生活、生态三部分,这为论述城市功能要实现动态平衡提供了重要依据。
C.文章从两个维度论述促进城市各产业发展动态平衡,强调城市群内部以及城乡要素都要统筹发展。
D.围绕新型城市建设这一主题,文章重点论述了“实现城市发展动态平衡”的必要性及其实现途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重视绿色发展理念,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产业,打造特色山城、水城,可以推动实现城市各种功能布局动态平衡。
B.新型城市要有序运转和高效发展,需要不同人群担当不同角色,并且形成适度的人群规模和合理的职业结构。
C.新型城市的建设既要考虑促进城市不同功能之间要保持动态平衡,也要考虑同一功能内部各要素之间保持动态平衡。
D.构成城市的多种元素、多种功能在发展中能保持动态平衡,就能实现创造优良的人居环境的城市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