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哑巴与春天 迟子建
⑴最惧怕春风的,莫过于积雪了。
⑵春风像一把巨大的笤帚, 扫着大地的积雪。它一天天地扫下去,积雪就变薄了。这时云雀来了,阳光的触角也变得柔软了,冰河激情地迸裂、流水之声悠然重现,嫩绿的草芽顶破向阳山坡的腐殖土,达子香花如朝霞一般,东一簇西一簇地点染着山林,春天有声有色地来了。
⑶我的童年春光记忆,是与一个老哑巴联系在一起的。
⑷在一个偏僻而又冷寂的小镇,一个有缺陷的生命,他的名字就像秋日蝴蝶的羽翼一样脆弱,渐渐地被风和寒冷给摧折了。没人记得他的本名,大家都叫他老哑巴。他有四、五十岁的样子,出奇地黑,出奇地瘦,脖子长长的,那上面裸露的青筋常让我联想到是几条蚯蚓横七竖八地匍匐在那里。老哑巴在生产队里喂牲口,一早一晚的,常能听见他铡草的声音,嚓--嚓嚓,那声音像女人用刀刮着新鲜的鱼鳞,又像男人抡着锐利的斧子在劈柴。我和小伙伴去生产队的草垛藏猫时,常能看见他。老哑巴用铁耙子从草垛搂下一捆一捆的草,拎到铡刀旁。本来这草是没有生气的,但因为有一扇铡刀横在那儿,就觉得这草是活物,而老哑巴成了刽子手,他的那双手令人胆寒。我们见着老哑巴,就老是想逃跑。可他误以为我们把草垛蹬散了,他会捉我们问责,为了表示他支持我们藏猫,他挥舞着双臂,摇着头,做出无所谓的姿态。见我们仍惊惶地不敢靠前,他就本能地大张着嘴,想通过呼喊挽留我们。但见他喉结急剧蠕动,嗓子里发出“呃呃”的如被噎住似的沉重的气促声,但他却说不出一句话来。
⑸老哑巴是勤恳的,他除了铡草、喂牲口之外,还把生产队的场院打扫得干干净净。冬天打扫的是雪,夏天打扫的是草屑、废纸和雨天时牲畜从田间带回的泥土。他晚上就住在挨着牲口棚的一间小屋里。也许人哑了,连鼾声都发不出来,人们说他睡觉时无声无息的。老哑巴很爱花,春天时,他在场院的围栏旁播上几行花籽,到了夏天,五颜六色的花不仅把暗淡陈旧的围栏装点出了生机,还把蜜蜂和蝴蝶也招来了。就是那些过路的人见了那些花儿,也要多望上几眼,说,这老哑巴种的花可真鲜亮啊,他娶不上媳妇,一定是把花当媳妇给伺候和爱惜着了!
(6)有一年春天,生产队接到一个任务,要为一座大城市的花园挖上几千株的达子香花。活儿来得太急,人手不够,队长让老哑巴也跟着上山了。老哑巴很高兴,因为他是爱花的。达子香花才开,它们把山峦映得红一片粉一片的。人们说老哑巴看待花的眼神是挖花的人中最温柔的。晚上,社员们就宿在山上的帐篷里。由于那顶帐篷只有一道长长的通铺,男女只能睡在一起。队长本想在通铺中央挂上一块布帘,使男女分开,但帐篷里没有帘子。于是,队长就让老哑巴充当帘子,睡在中间,他的左侧是一溜儿女人,右侧则是清一色的男人。老哑巴开始抗议着,他一次次地从中央地带爬起,但又一次次地在大家的嬉笑声中被按回原处。后来,他终于安静了。后半夜,有人起夜时,听见了老哑巴发出的隐约哭声。
⑺从山上归来后,老哑巴还在生产队里铡草。一早一晚的,仍能听见铡刀“嚓--嚓嚓--”的声响,只不过声音不如以往清脆,不是铡刀钝了,就是他的气力不比从前了。那一年,他没有在场院的围栏前种花,也不爱打扫院子,常蜷在个角落里打瞌睡。队长嫌他老了,学会偷懒了,打发了他。他从哪里来,是没人知道的,就像我们不知他扛着行李卷又会到哪里去一样。我们的小镇仍如从前一样,经历着人间的生离死别和大自然的风霜雨雪,达子香花依然在春天时静悄悄地绽放,依然有接替老哑巴的人一早一晚地为牲口铡着草料,但我们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原来这小镇是少了一个沉默的人——
⑻一个永远无法在春天中歌唱的人!
【小题1】第⑵段横线上应填入的词语是( )
A.悠然B.茫然C.欣然D.昂然
【小题2】简析第⑷段画线句的语言表达效果。  
【小题3】请结合相关细节,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简析老哑巴这一人物形象。

【小题4】试析“一个永远无法在春天中歌唱的人!”这句话的含义。

【小题5】下列对于“达子香花”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整篇文章以达子香花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脉络清晰,行文自然。
B.第(2)段中首次出现,达子香花的开放是春天来临的标志,它是“我”对童年春光回忆的重要元素,
对引出老哑巴起了重要的铺垫作用。
C.第(6)段中两次出现,是老哑巴命运发生变化的重要契机,美丽的达子香花,见证了爱花的老哑巴
在众人眼中的可有可无的悲惨命运。
D.第(7)段达子香花再次出现,既呼应了前文,又形成强烈的映衬,美丽的达子香花依旧,而老哑巴
却已在众人的冷漠和歧视中消失了,表达了“我”对老哑巴的怀念。
E.作者分别运用了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描写达子香花,既写出了达子香花的美丽,又勾勒
出了老哑巴生活的自然环境。
F.达子香花象征老哑巴,达子香花在春天静悄悄地绽放,象征着老哑巴默默无闻地为大家奉献。
【小题6】本文与我们高中教材中学过的 (作者)的散文《老王》有相似之处,请列出
两点并作简要说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5-20 02:43:4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书法与国学有诸多联系,但不能直接画等号。书法是艺术,国学是学问。把书法当成国学,与把传统文化当成国学如出一辙。书法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是重要组成部分,但只有用国学方法研究传统文化的学问才是国学。
那么研究书法的学问是不是就是国学了?不全是。举个例子,用传统文献学方法研究的传统书学,可称得上国学。
古代书论文献大多是文学性描述,多运用比喻、夸张和想象等文学手法,且行文简略,如孙过庭《书谱》中有一句经典概括“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意思是取法古人,不能背离时代条件,同时又不能随大流,过于迎合今人。写不出自己,看不到古人,是书法大忌。孙过庭以简短八个字,把古今书学的道理说通了。而这用短短几个字就能说透的问题,今人千言万语也未必能达其真谛。所以,凡遇古书论,都需用文献学方法,对所涉字词进行训诂学研究,这些自然属于国学范畴。
按照国学大师梁启超的划分,国学研究总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于智识的学问,一类是关于人生的学问。前者侧重于认识,后者侧重于实践体悟。书学也是如此。
书学是关于智识的学问。书法的基础是汉字,研究书法必须研究汉字本体,故此,书学的基础是字学,也即小学,小学又融于国学之中。所以,国学中的字学或小学,对书学研究有直接作用和影响。辑校和注疏是国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传统书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在阅读和运用古代书论文献时,必须对其中的字词进行训诂或校注,否则易发生误读。譬如现在我们时常用“天真烂漫”一词形容书法作品至高的美学境界,但从包世臣《艺舟双楫》中对“烂漫”一词的注解可知,“烂漫”的本意是花开十分,已渐有凋疏之意,用在书法上,则是指笔法粗疏导致的墨法凋疏,字法散乱。
书学还是有关人生体悟的学问。它不但需要对古代书论进行研究,更需要亲自实践。美感体验,或者说有关书法美的积淀,是在长期的笔法实践中培养出来的。而笔法的获得,又在于对人生、生命与自然的体悟,即唐人张璪所说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也就是要有向外和向内的追求。向外追求最后都归于向内追求。向外追求自然,于自然万物中获得关于笔法的学问,譬如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黄庭坚观荡桨而悟笔法等,都是这方面的典范。向内追求内心的自证圆融,这方面,古代书论多有描绘,但过于玄虚。当然,笔法也可通过读书尤其是阅读古代书论获得,但读书也需进行人生体悟,读书而不体悟,等于吃饭而不细嚼,必定是“囫囵吞枣”。
所以,虽然书学与国学息息相关,但国学只是方法和途径。研究美、探讨美,是书学研究的终极旨归。但这美,是基于中国本土的美学,而不是西学体系中的美学,故美学又必须建基于国学之上。国学也不是贴标签,而是实实在在地坐冷板凳,需要一种几十年如一日的“工匠精神”。
(选自朱中原《国学与书法》,有删改)
下列关于“书学”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书学属于美学范畴,而国学是研究传统文化的学问,二者有诸多联系,但不能直接画等号。
B.书学不仅是关于智识的学问,还是关于人生体悟的学问,对其研究既要加深认识,又要实践体悟。
C.书学的基础是字学,字学对书学研究有直接的作用,而辑校和注疏是传统书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D.书学向内追求内心的自证圆融,但因古代书论的描述过于玄虚,还需要向外追求自然,亲自体验。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绣朵花儿当补丁
张金凤
“补丁”是个旧词,已逐渐遥远,也许有一天会从词典中走失。打补丁在女红冷落的年代几乎成了行为艺术。但拿不起针线的女子,老一辈人是鄙视的。我有幸学会针线活,这得益于母亲的教导。
我有一个精巧的针线笸箩,是陪嫁的物品。针线笸箩是母亲亲手糊制的。纸糊的针线笸箩像个圆形的小箱笼,顶上还带着盖子,内里朴实的笸箩外层用彩色蜡花纸装饰。针线笸箩里有母亲精心准备的嫁妆:一把锋利的剪刀,一捆花花绿绿的彩线,大小不同的银针、顶针、针锥,小巧的粉布袋,还有一些花花绿绿的崭新布片儿。母亲说,现在很少动手做衣裳,但居家过日子,你用得着这个。
陪嫁针线笸箩是我家乡的风俗,针线笸箩代表了女红,裁裁剪剪,缝缝补补。可是商品时代,改个裤脚儿都有专门作坊,针线笸箩似乎只是母亲传承风俗的心意而已。
结婚初期,我把针线笸箩作为古董收藏,不久,诚心实意地把它从衣柜深处请出来。先生的衣服纽扣松了,急忙找出针线笸箩,将那松动的和未松动的扣子,逐一牢牢固定;过了不久,我有件衬衣的纽扣
“不辞而别”,幸亏及时发现遗落在地上的它,于是赶紧拿针线“规劝”一番。
此后的日子里,我就端着针线笸箩开始一个家庭妇女缝缝补补的生活。结婚时的床单是喜庆的凤凰牡丹图,洗出破洞后我也不愿意丢弃,于是寻找花色和质地相近的布片,用细密的针脚给它疲惫的腰身加上武装带。带补丁的床单,就像我们的婚姻一样,不可能持续新婚的新鲜甜蜜,难免在柴米油盐和烟熏火燎中生出磕磕绊绊,出现一个个隐约的窟窿。但怎么能轻言放弃呢?我们需要以无比虔诚的心穿针引线,用细密的情感和针脚,缝补它的裂痕和伤口。
结婚已经二十多年,母亲已离世十余年,但是针线笸箩一直陪伴着我,我越来越珍惜它。
小小的针线笸箩里面蕴含着生活真谛和母亲的祝福。那一小布袋大小不同的扣子是生活的备胎,有些东西,丢了是找不回来的,你必须另外挑选哪怕逊色一点的及时补上去,就算花色不相同,也可弥补残缺。人生哪有那么完美,残缺了,生活就风侵雨蚀。那些小小的布片儿,就是生活的补丁,用剪刀来挑选、裁剪,用它们来填补生活的漏洞。缝补,自然不是原装,不会完全符合原初的梦想,但缝补就是不放弃,就是让抛锚的车继续旅程。生活是粗粝的,随着岁月的打磨,伤痕会很多,我们需要这种缝缝补补的精神。
那顶针是一个小的圆环铁箍,银白色的戴在手上,像戒指一样好看,乡下的妇人和老婆婆,经常手戴着顶针,那是实用,也是美,更是生活的智慧。顶针的表面有许多小小的凹孔,来迎接针的尾部,一根细小水滑的银针,需要扎透厚厚的衣裳和布壳子。那些坚硬的生活块垒,一根滑溜溜的细针难以顺利穿透,顶针恰恰给它一种依靠和力量。生活中有些坚硬尖锐的关口,是很难顺利通过的,所以需要内心打磨一个顶针,对着那些磐石一样的坚硬处,迅速地推进你的针,到达你的目的地。针锥有粗大的针尖,还有倒钩,手握的部分是一块沉甸甸的铁柄,这是更坚硬的精神支撑,在遇到巨大障碍的时候,用它先去打头阵,将一切阻碍洞穿后让我们的针——生活的理想——从容通过。
一个小小的针线笸箩里,承裁着宏大的人生和无边的智慧。使用针线笸箩的过程中,我慢慢明白,母亲的一生为什么过得从容而不乏辉煌,她就是用一种缝补的精神去裁剪人生,那些苦难、裂痕,一地鸡毛的琐碎和冗杂,都被母亲果断地剪下丢弃,用一块新的心气儿去打补丁,将生活的粗粝和残损给遮盖过去。所以,母亲的人生虽然坎坷多难,但也有锦上添花、风生水起之时。可见,学会给生活打补丁是多么重要,有一个用来缝缝补补裁裁剪剪的针线笸箩是多么重要!
粉布袋、剪刀、顶针、五彩的线,绣朵花儿当补丁,这就是母亲的人生。缝缝补补,破洞也可以开出花朵。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由“补丁”一词的逐渐遥远引出做针线活的话题,接着叙写“我”的嫁妆“针线笸箩”,讲述“我”做针线活的经历,娓娓而谈,饶有生活情趣。
B.“我”把当作古董收藏的针线笸箩从衣柜深处请出来,开始钉纽扣、补床单,这既是因为“我”生活角色的转变,又因为“我”对缝缝补补产生了新的认识。
C.文章语言生动活泼,文采斐然,如“衬衣的纽扣不辞而别”巧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拿针线‘规劝’一番”,“规劝”一词新颖别致又幽默风趣,发人深思。
D.文章构思巧妙,哲理深沉:通过叙写“打补丁”这类生活琐事,从中发掘生活哲理,以小见大,富有启示意义。文章夹叙夹议,事、理、情有机融合,浑然一体。
【小题2】文章中说,“我越来越珍惜它(针线笸箩)”,为什么会这样?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小题3】文章里说,“我们需要这种缝缝补补的精神”。“缝缝补补的精神”的具体内涵有哪些?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理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我国当下的研学旅行处于发展的初期探索阶段,研学旅行是一种教育形式,并非研究性学习与旅行体验的简单结合,绝非形式上的旅游与课本知识的粗放组合。研学旅行是教育部门或学校列入教学计划的校外教育课程,其本质是让中小学生以旅行体验的方式开展研究性学习。研学旅行的核心要素包括教育思想、教学目标、课程、师资、环境、管理、安全、旅行和生活服务等。作为一种校外教育,研学旅行不仅是教育部门的任务,更是全社会的责任,需要开放办学思想,打开围墙的束缚,发挥市场的杠杆作用,激活社会资源,开展有生活温度和生命质量的教育。

(摘编自《研学旅行是等不起的素质教育》,《中国青年报》2018年12月27日)

材料二 研学旅行作为学校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承载着素质教育的重任,有与传统意义的修学旅行不同的特点。研学旅行面向全体中小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有参与研学旅行的机会;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是开展研学旅行活动的宗旨,注重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注重人文素养的培育,突出活动的教育目的和学生成长指向;研学旅行是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让学生在亲力亲为的实践和体验中增长知识,实现人文素养的内化;现阶段我国中小学教育都属于国家承担主要费用的公共事业,研学旅行是学校开展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学校不能开展以赢利为目的的经营性创收,对特困家庭的学生要减免费用。

(摘编自《研学旅行的实践意义》,“研学头条”公众号2019年1月11日)

材料三 要让研学旅行真正成为“行走的课堂”,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重庆八中宏帆中学7年来做出了实践探索:“行走的课堂”是为了将孩子们在课堂上、书本中所学的静态课程转化为动态课程,使其成为孩子们早期“学以致用”的手段和重要的人生体验。从这个意义上说,“研学”对学校和教师做好“研”和“学”的“备课”工作要求,至少应该不比正常课程的标准低。

研学旅行应该是基于完整的研学教育理论、完善的研究教育课程的教育实践活动。教育理论上从理论框架、教育目标到研学规划,课程研发上从课程目标确认、产品定制设计到行前行中行后实践课程研究等方面,形成层层推进强化实践体验、追求学生参与及成长的逻辑闭环。

研学旅行从实施和实践的角度出发应该包括从出发的“最初一公里”:出发说明、研学纪律、责任分担和落实等方面;过程执行的“每一公里”:严格实施既定方案和及时调整和完善既有方案;结束前的“最后一公里”:安全返程和评估总结等。

(摘编自《研学旅行如何真正成为“行走的课堂”》,《光明日报》2018年08月30日)

材料四 目前日本的修学旅行标准分地区实施,实施标准中分别对天数、旅行费用、实施学年、实施许可标准、旅行范围、教师数量进行规范。中国目前研学旅行标准分为了国内和海外两部分,以发展国内研学旅行为重点。相比于日本,中国的研学旅行标准中项目更多,包括研学导师、研学营地、人员配置、教育服务、行程管理、安全管理、反馈改进。目前对于旅行时间、费用标准、实施时间没有具体的安排,仅在人员配置上有要求。较日本不同的是,我国的研学旅行标准规定每天的体验教育活动时间不少于45分钟,教育服务项目涵盖了健身、健手、健脑和健心,服务流程涵盖了出行前、旅行中和结東后,此外还对餐饮服务、导游讲解服务、医疗及救助服务、安全管理、服务改进和投诉处理方面制定或引用了相关标准,尽管不够细致,但整体的操作框架显得更加充实。

(摘编自《2018—2019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研学旅行是区别于课堂学习的校外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修学旅行,其本质是以旅行体验的方式开展研究性学习。
B.中国目前的研学旅行标准在实施区域上分为国内和海外两部分,其中以国内研学为重点,相对于日本修学旅行分地区实施的标准还比较粗放。
C.研学旅行以教育为目的,指向于学生成长,内容涉及课本知识,兼具科学性和趣味性,但不意味着只是课本知识与旅行游玩的简单粗放结合。
D.研学旅行的实施包括三个“一公里”,出发说明、研学纪律、责任分担和落实,执行并调整和完善方案,安全返程构成一个完整的逻辑过程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的研学旅行尚处于探索阶段,应立足国情学情制定并完善相关标准,同时我们引用了日本研学旅行的餐饮、导游、医疗等服务标准。
B.研学旅行要真正成为“行走的课堂”,不仅需要教育部门的努力,还需要调动社会资源;需要老师的精心准备,也需要学生主动探究。
C.中国研学旅行标准中项目比日本更多,虽没对旅行、实施时间作具体安排,但明确规定体验教育活动时长底线,以保证学生的实践体验。
D.材料四评述了中日研学旅行的标准,着重就其中的项目内容进行比较,突出中国研学标准整体框架更加充实,但也存在不够细致的问题。
【小题3】为使研学旅行达到理想效果,你认为学校层面应如何作为?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赵家米铺
三教九流,各有其道。五行八作,各有其味。
赵家米铺,也如此,米味儿、糠味儿四时不断。远近走过,即有那种淡香,过于敏感的,甚至啊哟——来个喷嚏,得揉揉鼻子,心里头赞一声,这米,香味冲。
赵家米铺前店后仓。店门正对大街,后仓临河,袁店河。从汉口过来的米船,就在赵家米铺后门处的自家码头停下。青条石,高台阶,长跳板。伙计们背米,跳板悠然,人影晃荡水中。看着这些,赵掌柜就想也背上一两包米。
赵掌柜是靠背米起家的。他不只背米,还看老板怎样验米、卖米,包括跟着出去看米、选米。他不多说话,心里头学了不少本事,三十岁从汉口回到袁店河。十年打拼后,就有了这袁店老街上的“赵家米铺”。人们对他有份敬,总讲起“赵掌柜背米起家”的故事,来激励自己和别人。
对此,赵掌柜笑笑,在心里。
对于如袁店河水流淌的日子,赵掌柜也是笑笑。他有一句口头禅:急啥?再急,也得慢慢来。
这句口头禅有深意,是赵掌柜人生经历的总结。那年,他还不是掌柜,还在街头摆摊售米。进了腊月,快小年了,他从南阳贩了一车好米回来,想趁着年关,赚些钱。车是骡拉的,两匹大骡,悬了铜铃,咣咣地响。风急雪猛,过丰山脚下的袁店河老桥时,天色已晚,雪野茫茫。桥头,一老人团卧雪中。他恻隐之心顿起,坚持扶起老人,安放在米车上,绕道去了药铺,给老人看了病,喂了饭。如此一耽误,晚上就歇在了药铺,陪护老人。
也巧,就在当晚,罗汉山上的“红枪会”早已通过骡夫对他布下眼线,准备在袁店河的沙湾里劫他的米车!见他心好,所雇的骡夫对他说了这一心事。骡夫说,“掌柜的,您心好,救人一命啊,也救了您自己……”
赵掌柜握紧了骡夫的手,“以后,我就雇定你了!”
米铺卖米。大米、小米、香米、糯米。米分等,好米当然是富有人家买去,糙米多是小户人家买的。赵掌柜就坐在柜后,看人流,看伙计量米。量米用升、斗,量时,吆喝,报数。别的不要求,赵掌柜要求升尖、斗满,有赚的即可。薄利就多销。如此,来买米的就更多。不少人家成了常客。谁家喜欢什么米,谁家该来买米了,谁家买米的唤什么,赵掌柜都记得清。这也是本事。
还有个本事,是赵家米铺的大本事,别的米铺不干,也不敢干。逢腊月初八,逢五月端午,赵掌柜要开棚舍米:熬腊八粥,煮粽子,都用一个特大号的大铁锅。那锅特大,别的不说,熬粥,二百斤大米进去刚盖锅底,煮粽子,能管全袁店镇的人吃。逢这两天,赵家米铺前人满为患,不再做生意。腊八就舍粥,为穷人,为要饭的,热气腾腾,粘粘稠稠。端午就煮粽子,头天晚上天一擦黑就上锅,直到端午早上,各色的粽子摆开,摆在长长扁扁的竹匾里,任人来吃。民国三十年大旱,赵掌柜竟然舍了四个月的粥,从九月到腊月!包括罗汉山的“红枪会”员,也换了衣服,下山喝粥。赵掌柜一视同仁。人们都说好。
谈起赵掌柜的好,还有一件。每进入腊月二十三,赵掌柜把好米掺入糙米,还当糙米卖。“过年了,都吃点好米吧。”晚上,在柜上,他看着伙计把一半好米、一半糙米掺匀,随手捻了几粒,在嘴里一嚼,点点头。
——这都是好多年前的事了。解放后,这样那样的运动,有的人要找赵掌柜的茬儿,就有人站出来拦挡;还有人,会把自己的孩子叫回去,“啪!”一掌,“你吃饱了撑的!没有赵掌柜,也不知道你在哪里?爹早就饿死了!”
找不到赵掌柜的茬儿,就有人在某个晚上,把赵家米铺前的那口大铁锅给砸了,指把厚的铁锅裂纹五六道,就没法熬粥、煮粽子了。其实,已经好几年不用,那锅就锈蚀着,又加上这碎裂,没有用了。袁店老街改造时,大铁锅就被移到了墙角。时间长了,里面长出了一棵槐树。树越长越高,高出了屋檐,高高地看着老街的变化。根越长越粗,竟翻出了锅沿,扎出了缝隙,树根形成的疙瘩,把铁锅紧紧地抱住,锅与树一体,搬不动,移不走,成了袁店镇的一景!
有景就得有名儿:锅槐。
也有人称为“郭槐”,说是唐朝大将郭子仪来过袁店街,用此树拴过马,人称“郭槐”。瞎扯的。
依我说,“赵槐”最合适。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两次写到赵掌柜的笑,第一次是笑人们总拿他背米起家的故事激励自己和别人,是谦虚的笑;第二次是“对于如袁店河水流淌的日子”而发出的笑,是看到自己的生意越做越大,志得意满的笑。
B.赵掌柜对曾经想要劫他米车的“红枪会”会员也能一视同仁的施粥,可见他是一个不计前嫌、以德报怨的人。
C.“谁家喜欢什么米,谁家该来买米了,谁家买米的唤什么,赵掌柜都记得清”,说明赵掌柜是一个把顾客当作上帝,用心经营米铺的良心商人。
D.作者认为那棵槐树叫“赵槐”最合适,是因为槐树是从赵掌柜的大铁锅里长出来的,而且“槐”“怀”谐音,寄寓人们对他博大胸怀的崇仰缅怀之情。
【小题2】小说中的赵掌柜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文中赵掌柜的口头禅“急啥?再急,也得慢慢来”,在今天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还有现实意义吗?请结合文章并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北京城的守望者侯仁之
在北京宣武区白纸坊桥西青年湖,有侯仁之题写的《金中都城鱼藻池遗址介绍》;在西城区什刹海前海南岸,有侯仁之题写的《什刹海记》;在昌平区白浮桥白浮村白浮泉南岸,有侯仁之题写的《白浮泉遗址整修记》;在西城区西便门北京明城墙遗址旁,有侯仁之题写的《明北京城墙遗址维修记》。侯仁之毕生的求学治学生涯都与北京有关,他耗尽一生心血,寻找这座城市曾经遗留下来的生命印记,他常说,对北京是“知之弥深,爱之弥坚”。
侯仁之被国际学术界誉为“北京史巨擘”。如果没有他,人们恐怕难以像今天这样明白北京的历史。侯仁之在燕京大学求学期间,利用周末沿着圆明园的流水溯源而上,踏勘了颐和园的昆明湖,又一直追溯到玉泉山“天下第一泉”的上游,以此为起点,追溯水源到卧佛寺附近的殷桃沟和香山碧云寺,他弄清楚了海淀一带园林水源的开发过程。此后,又扩大考察范围,侯仁之发现了北京城的转移与河流水道变迁的关系。侯仁之对北京城做出的最重要的贡献就是梳理清楚了北京城市史的发展脉络。他通过水系、地理、考古文献等多方面的证据,基本上确定了各个历史时期北京城的位置。北京最早是西周的蓟城,关于蓟城的具体位置,古代人都搞错了,他们以为元大都土城是蓟城遗址,侯仁之通过《水经注》的文献,以及对河湖水系地理位置变迁的研究,断定蓟城实际位于广安门一带,侯仁之把更古老的北京发掘出来。1965年,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万里在听取了有关北京地下古河道分布情况的汇报后,转达周恩来总理的意见:“北京这样的古城从城市到郊区,历史变迁十分复杂,只用文字说明,难以让人明白,能不能用绘制不同时代地图的方法,把前后变迁的情况表现出来。”随即嘱咐侯仁之组织人力进行这项工作。不久,“文化大革命”开始,编纂图集计划搁浅。1979年,编纂工作重新启动。在历史地图的编制中,仅凭文献资料难以复原,需要实地勘察,因此,侯仁之及其团队数年间进行野外考察50余次,行程5000多公里。1986年,《北京历史地理图集》出版,被剑桥大学李约瑟博士誉为“为北京城在历代中的发展提供了令人惊异的图画”。
侯仁之是我国历史地理学的开拓者。1950年,发表了《中国沿革地理课程商榷》一文,第一次在我国从理论上阐明了沿草地理与历史地理的区别及历史地理学的性质和任务,为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1952年,在北京大学正式开设了历史地理学专业,将其从历史学的附庸中独立出来,开创“城市历史地理”和“沙漠历史地理”的新领域。在对北京、邯郸、承德等城市历史地理的研究中,解决了城市起源、城址转移、城市发展的特点及其客观规律等关键性问题,为城市改造、城市总体规划及建设作出重要贡献;他带领师生进入西北半干旱地区,对沙漠化和土壤侵蚀状况进行调查,揭示历史上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是导致沙漠化的重要原因,为沙区的治理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英国利物浦大学授予他“荣誉科学博士”,美国地理学会称赞他是中国最富有激情的地理学家。
除了将自己渊博的学识应用到北京城市建设中,介绍北京的历史、宣传保护北京旧城风貌的意义,激发人们热爱北京的情感,侯仁之从来都是乐而为之。一旦发现影响、破坏文物古迹的现象,他大声疾呼,设法制止。在他的积极努力下,长期保护不善的卢沟桥才有今天的模样,侯仁之为保护莲花池、后门桥等北京古城遗迹、遗址做出了重要贡献。
1984年,侯仁之接受美国和加拿大几所学校的讲学邀请,在访问中,听说国际上有个《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回国后,侯仁之立即为我国加入这个公约多方奔走,当年,中国便成为“世界遗产公约”缔约国。1987年,故宫、长城、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成为我国第一批入选的世界遗产名录,中国“申遗”第一人的美誉由此而来。
2001年,年将90岁的侯仁之提出“北京城市规划中的三个里程碑”的学术思想:第一个里程碑是历史上北京城的中心建筑紫禁城,代表的是封建王朝统治时期北京城市建设的核心,第二个里程碑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北京城的空间结构上天安门广场的改造和建设,标志着新时代来临。第三个里程碑是北京申办奥运会主办权成功后,建设的国际奥林匹克中心。这是侯仁之在对北京城作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深入考察、研究后做出的高度概括,也是他所倾注的全部心血、智慧的结晶。
(摘编白高明勇著《侯仁之传》)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本文全方位展示了侯仁之的学术研究和治学精神:他是北京城的守望者,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开拓者,是中国“申遗”第一人。
B.侯仁之通过对河湖水系的实地考察,确定了蓟城实际位于广安门一带,纠正了古人的错误,发掘出来了更古老的北京。
C.侯仁之认为北京古城历史上变迁十分复杂,用文字很难说清楚,于是他进行了大量的实地勘察,完成了《北京历史地理图集》。
D.侯仁之不仅对国内的历史地理学作出了卓越贡献,而且在国外学术界也很有影响,得到了英、美、加拿大等国科学界的高度赞誉。
E. 侯仁之敏锐卓识,到国外讲学听说国际上有《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回国后多方奔走,中国很快成为“世界遗产公约”缔约国。
【小题2】侯仁之被誉为“北京史巨擘”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小题3】作为我国历史地理学开拓者的侯仁之,有哪些重要贡献?请简要概括。
【小题4】为什么说侯仁之是“北京城的守望者”?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