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蓝翅膀的游隼
2010年秋季的一天,母亲来电话让我去夏营地帮大姐和牛倌把帐篷和畜群转场到秋营地。翌日,我就从县城乘班车到了夏日塔拉小镇,这个草原小镇正在修建楼房,天晴时尘土飞扬,下雨时泥泞不堪。
父辈们熟悉的一切在这里已经荡然无存。20世纪的最后10年,过去牧人们骑着高头大马尽情驰骋的草地被一道道铁丝围栏阻挡了。尧熬尔人(裕固族)的鄂金尼部落,也就是如今夏日塔拉小镇北滩的两个尧熬尔人的牧村,可能有一半的人已经不懂自己的语言了。一条历史的河正在断流……
我坐表弟的越野车到了夏营地。干活累了,躺在草地上闲看瞬息万变的天空白云。恍惚间我惊讶地看见在一片云中有很多年前我们家丢失的那只猫,它还是那么娇贵的样子,一边用爪子精心梳洗着自己的头、耳朵和脸,一边降尊纡贵地看着我们。在云中还有很多早已去世的前辈们,无论是他们的衣着、相貌还是气质都和现在的人迥然不同。我看到了祖父道帏·斯车穆加木参,还有鄂金尼部落的首领——我的外祖父尧熬尔·热布旦……
这时,从雪山那边的红色悬崖那儿飞来一只蓝翅膀的游隼,在白云间静静地滑翔着,一会儿又飞快地忽上忽下地飞着,我的视线随着游隼消失在天地交接处那像梦一样的云雾间。此刻,羊群正在铁丝围栏里吃着草,一道道铁青色的铁丝围栏一直延伸到南边的雪山悬崖下。
这是我最后一次看自己家的羊群尽情地在绿茵茵的夏牧场吃草。再过几天,我们家的这群羊将全部出售。因为父母已经年迈,这几年一直住在定居点小镇上。只有大姐一人在牧场上放牧,牧场上有各种杂事,实在太辛苦。所以我父母计划把羊群出售后,只留下一百来头牦牛,再凑合着放牧一段时间,然后把草场和剩下的牦牛群承包给别人。到那时,我们这个世代放牧,须臾离不开草原的牧人之家,就彻底改变生活方式了。
这些年来,太多的往事和我们这一代人渐行渐远。我亲眼目睹了牧场上的人和事转瞬间就变得和那些古老的传说一样遥远,我去追赶它们时,却发现就像我小时候在原野上追逐雨后的彩虹一样
夏营地的黑帐篷里,父亲和大姐一言不发,该干什么还在干着什么,但是我知道他们的心情就如同天空灰黑的雨云。对真正的牧人而言,牲畜不仅仅是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而是一种深沉感情的寄托。大姐清楚每一只羊和牛都有一个或长或短的轶事,每一只羊和牛都有它的家族、血缘和迥然相异的性情。牲畜是联结牧人与天地万物的纽带,是上苍送来与牧人做伴的……
太阳落下去了,帐篷旁边那条灌丛中的小路也暗淡下去了,一轮圆月升起在东边的墨绿色山顶上,而太白金星就在西边的红色悬崖之上闪烁,尧熬尔人把太白金星叫做“玛勒奇奥登”,意为“牧人之星”。我在帐篷外徘徊,帐篷里的炊烟正飘向远处的山峦间,我好像又回到了从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牧人生活中……
第二天,雇来的拖拉机把帐篷拉往了秋营地。我和大姐赶着牛羊来到帐篷前的河谷里,走向秋牧场。我们在铁丝围栏分割成的一块块草地中间走着,从前直走的路如今却要转来绕去。走过沼泽和山峦,就是那条著名的巴彦哈拉山脊大道。阳光下,一道道银灰色的铁丝围栏像密集的蜘蛛网一样布满了起伏的山峦,但走在那条古老的山脊大道上,视野仍很开阔。南面就是伟大的祁连山,那座白雪耀眼的高峰就是阿米岗克尔神山之巅。我常常感谢自己生长在这个奇异的山下,有时候我会这样想:人生长在这样一个地方,而没能拥有一个恢弘壮阔的思想和精神,那他就愧对这个令人敬畏的高山草原和超出人们想象的游牧生活了。
我们来到秋营地的山谷时,天色已晚,高悬西边天空的玛勒奇奥登——牧人之星或明或暗,一轮圆月刚刚从东边山峦上升起。
几天后,我们家的羊群全部出售给别人了。
多年后,夏营地旁的黑帐篷前面仍然是那条长满灌木的山谷和雪水河。一群刚出生不久的黑色、紫红和褐色的小牛犊跟着乳牛在沼泽地上吃草。大姐说牛群和帐篷刚搬到夏营地时,有个乳牛生下了一个火红的小牛犊,第二天她早早去看那个小牛犊,却发现它被狼吃了。她还说这几年狼好像一下子多起来了。我知道这是因为山里开矿修路,经常有炸药爆破,野兽被惊吓后从深山里跑了出来,而山外却被一天天增多的人和牲畜占领,野兽走投无路……
我父亲对我说,这几年不少年轻牧民把刚生下才三四个月的小羊羔、小牛犊出售,说这样母羊、母牛上膘很快,其实是因为来钱快。小羊羔、小牛犊被贩子赶走后,满耳都是母羊、母牛撕心裂肺的哀鸣……
每个云淡风轻的傍晚,玛勒奇奥登——牧人之星,都在紧挨着牧场的祁连山之巅熠熠闪烁,明亮而又遥远,她淡漠、从容而冷静地凝视着这一切。
从1972年被送到寄宿制学校读书的那个冬天开始,我就如同那只从雪山边的红色悬崖上飞来的蓝翅膀的游隼,独自滑翔游弋在原野和城市、梦想和现实之间……
(节选自铁穆尔同名散文,有改动)
【小题1】对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迥然:差别很大。
B.须臾:极短的时间、片刻。
C.轶事:奇怪的、不可思议的事。
D.游弋:兜游、徘徊。
【小题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彻底告别忙碌、辛苦的牧民生活,父母开始筹划出售羊群、找人承包草场,我们全家人都憧憬着幸福而美好的新生活。
B.在作者看来,草原上的道道铁丝围栏不仅限制了牧人、牲畜自由的脚步,人们的心理、草原固有的文化也因之发生了改变。
C.山里为修路而爆破炸药,野兽受到惊吓跑出深山吃了小牛犊,这体现了作者对牧区经济发展和自然保护间矛盾的思考。
D.文中三次写到的“牧人之星”仿佛是一个见证者,它见证了游牧生活的自然、美好,也见证了游牧文化的日渐衰微。
【小题3】阐释划线句子“我去追赶它们时,却发现就像我小时候在原野上追逐雨后的彩虹一样。”在文中的含义。
【小题4】作者在文章结尾说,自己就像一只蓝翅膀的游隼,独自滑翔游弋在梦想和现实之间。请结合文意概括“梦想”和“现实”所指的具体内容。
【小题5】下面两句话分别出自《游隼》和《蓝翅膀的游隼》,都写到了“游隼”的飞行,请结合各自文本,分析其不同的表达效果。
(1)它们一旦发现猎物,就快速升上高空,占领制高点,然后将双翅折起,使翅膀上的飞羽和身体的纵轴平行,头收缩至肩部,以每秒近百米的速度向猎物猛扑过去……
(《游隼》)
(2)这时,从雪山那边的红色悬崖那儿飞来一只蓝翅膀的游隼,在白云间静静地滑翔着,一会儿又飞快地忽上忽下地飞着,我的视线随着游隼消失在天地交接处那像梦一样的云雾间。
(《蓝翅膀的游隼》)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26 07:05:4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发光细菌确保世博饮水安全

①一种快速、灵敏、可靠的饮用水安全检测仪将亮相今年的上海世博会。只要在待测水样中加入微量青海弧菌,半小时内就能知道饮用水是否安全。与传统的物理一化学或生物医学检测方法相比,这种新型的检测技术不仅速度快,灵敏度高,而且成本低廉。

②利用淡水发光细菌进行毒性物质检测,在世界上尚属首次,并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研究员朱文杰对其市场前景充满信心。

③作为检测材料,青海弧菌Q67菌株的生物学特性保证了检测结果的灵敏性和准确性。朱文杰告诉记者:“发光细菌是能发出绿色可见光的细菌,青海弧菌这样的发光细菌,一旦接触到有毒物质,发光强度就会受到影响,它们的发光强度和水样中有毒物质的类型、浓度密切相关。”所以只要在水样中加入微量青海弧菌液体,用便携式监测仪读取相关数据,饮用水是否安全在半个小时内就能知道答案。这种发光细菌,不仅将在世博会饮用水安全检测中发挥作用,而且早就在上海苏州河的治理、汶川大地震后灾区水质安全快速检测中,都得到应用和科学验证。

④“其实,海洋才是发光细菌的主要栖息地,绝大多数的发光细菌无论从数量还是从种类来看,均是海洋性的。”目前已经命名的发光细菌共18种,其中霍乱弧菌和青海弧菌为淡水发光细菌。

⑤上世纪80年代末,如果要用海洋发光细菌进行检测,为了满足海洋发光细菌的生理需要,必须在淡水样品中添加食盐达到3%。但如此高浓度的钠或氯离子,会影响某些有毒物质的生物学毒性表现,因此根据细菌的发光情况来判断水质就会出现偏差。这是海洋发光细菌的一个重大不足之处。而利用淡水发光细菌检测,就可以轻而易举地避免这样的偏差。青海弧菌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唯一的一种非致病的淡水发光细菌,因此是难得的水质检测好材料。

⑥“发光细菌在应用方面还有很大的潜力。”朱文杰说,“现在,科学家对发光细菌利甩技术的开发依旧如火如荼,比如食品卫生的快速检测、分析有机合成化合物分子结构中不同取代基毒性的影响等等,也有科学家在基因克隆的实验中用细菌发光基因作为报告基因。”

 (选自20lO年2月20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与“青海弧菌”有关的介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青海弧菌与传统的物理一化学或生物医学检测方法相比,具有速度快,灵敏度高,而且成本低廉的特点。
B. 一旦接触到有毒物质,青海弧菌这样的发光细菌发光强度就会受到影响,所以必须在淡水样品中添加食盐达到3%。
C. 利用青海弧菌这种淡水发光细菌检测淡水中的有毒物质,轻而易举就可以避免海洋发光细菌进行同样检测可能产生的偏差。
D. 世界上迄今为止唯一的一种淡水发光细菌就是青海弧菌,因此它是难得的水质检测好材料。
【小题2】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青海弧菌是我国科技人员已经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及科学验证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种毒性物质检测材料。
B. 发光细菌能发出绿色可见光,所以水样中有毒物质的种类越多、浓度越大,青海弧菌的发光强度就会受其影响而减弱。
C. 海洋才是发光细菌的主要栖息地,发光细菌无论从数量还是从种类来看,均是海洋性的。
D. 我国利用发光细菌进行毒性物质检测,在世界上尚属首次,因此该项目的研究者对其市场前景充满信心。
【小题3】根据文段内容,下列推断中正确的一项是
A. 可以想象,世博会上,我们只需在饮用水中加入非致病的淡水发光细菌——青海弧菌,立刻就能知道我们的饮用水是否安全。
B. 发光细菌的利用技术的开发已经涉及诸多科学领域,可以说,发光细菌在应用方面有很大的潜力。
C. 发光细菌,不仅将在世博会饮用水安全检测中发挥作用,而且还将推广到上海苏州河的治理、汶川大地震后灾区水质安全快速检测中去。
D. 有了这种不仅速度快,灵敏度高,适用面广而且成本低廉的新型的检测技术,传统的物理一化学或生物医学检测方法就不再被使用了。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王安石曾赋诗咏梅:“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在这里,当白梅和落雪引起人们视觉上的混淆时,发挥重要辨别作用是就是嗅觉。人类能够识别和记忆大约1万种不同的气味,其生理机制却一直是个谜。为此,许多科学家孜孜不倦地进行研究,以求找到解开奇妙的嗅觉世界之谜的钥匙。

在嗅觉的早期研究中,气味的识别,一般被认为是气味分子与嗅觉受体相结合的结果。1977年,科学家发现这种受体存在于嗅觉神经元伸入鼻腔黏膜的嗅纤毛上。一旦将这些嗅纤毛移除,嗅觉能力也将随之丧失。这说明嗅纤毛是嗅觉系统运行的起点。

但是,气味分子又是如何转化为嗅觉信号传递到大脑的呢?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发现,当气味分子与嗅觉受体结合后,作为化学信号的气味分子经过属于GTP蛋白(通称G蛋白)的嗅觉受体的复杂作用,转变为电信号后,便沿着嗅觉神经开始一声拉力跑。这些信号先从鼻腔进入颅内,最后被传至大脑嗅觉皮层某些精细区域,在那里它们被翻译成特定的嗅觉信息,即人们的感知。这就是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为我们描述的完整的嗅觉信号通路理论。

其实,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科学家就发现在探测气味的神经元中存在着一套G蛋白信号通路,而且前人的生物化学和生理学研究成果也暗示G蛋白可能参与了嗅觉信号的传导过程。当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在构建嗅觉信号通路理论时,他们发现嗅觉受体属于G蛋白受体家族,蒙在嗅觉系统这个谜团上的“盖头”终于被掀开了一角。

作为优秀的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并没有在这里停下脚步。他们将嗅觉系统的研究提升到了分子水平,尤其是侧重基因方面的研究。他们认为人能能够识别众多气味分子,其自身必有多种能识别这些气味分子的发球G蛋白的嗅觉受体,并且还存在着编码这些蛋白的基因家族。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这种创造性的研究为他们2004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奠定了基础。

【小题1】下列对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的嗅觉信号通路理论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气味分子在属于G蛋白的嗅觉受体的作用下从化学信号转变成为电信号。
B嗅觉信号通路的末端是大脑嗅觉皮层中的某些精细区域。
C嗅觉信号通路理论阐述的是气味分子转化为嗅觉信号传递到大脑的过程。
D作为化学信号的气味分子到达大脑嗅觉皮层某些精细区域被翻译成嗅觉信息。
【小题2】下列对文中嗅觉研究成果的承接顺序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发现嗅纤毛是嗅觉系统运行的起点后,科学家进一步认识到气味的识别是气味分子与嗅觉受体相结合的结果。
B在嗅觉信号通路理论提出后,科学又发出了探测气味的神经元中存在着一套G蛋白信号通道。
C在生物化学和生理学研究成果暗示G蛋白可能参与了嗅觉信号的传导后,科学家发现了在探测气味的神经元中有一套G蛋白通路。
D在得知G蛋白可能参与嗅觉嗅觉信号的传导过程后,科学家即确认嗅觉受体属于G蛋白受体家庭。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从2004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评选可以看出,基因研究很有可能成为嗅觉系统研究的重要方面。
B王安石的咏梅诗和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的嗅觉研究说明,中国人关注的是审美,外国人关注的是科学。
C人类能够识别约1万种气味,按照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的理论,人类自身也应该有约1万种属于G蛋白的嗅觉受体。
D嗅觉研究的历史说明,科学研究应该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沿袭前人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这样都能取得进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①在风光旖旎的川西蒙顶山上,一口千年古井常年被石板盖着,很少用于饮水止渴。因为传说,井盖“板揭即雨,板盖雨停”,神奇无比。据当地人讲,有一年初夏天旱,数十天滴雨未下,人们无法下田耕种。于是,一部分村民上山求雨,另一部分人把牛牵到田地等下雨。求雨的村民把井盖揭开大喊三声后,天上很快下起了大雨,人们在大雨中耕种,田里的活一点儿都没耽搁。
②除了当地人外,一些见证过“板揭即雨,板盖雨停”的游人也对此感到惊奇,迷惑不解。有外地游客曾轻轻搬开20多千克重的石刻井盖,眼前立时露出了一个直径为0.3米的圆形井口,俯视井内,可见井底储存的清澈泉水。井水不多,只有全部容积的1/3左右。揭开井盖后,站在井口等待了约五六分钟,想象中的雨点并没有从空中落下。
③就在游客准备下山时,令人惊奇的事情发生了,山顶上空突然云雾四合,乌云密布,冷风骤起。此时离掀开井盖约20分钟,不一会儿,豆大的雨点砸了下来。大约过了十多分钟,云开雾散,雨滴随即无影无踪,还露出晴朗湛蓝的天空。
④当地民间有一个神话传说:上古时孽龙撞破天宇,四处兴风作雨,人类始祖女娲炼五彩石补天,并捉孽龙囚于蒙顶山井中,上盖大石以镇之,后历千秋万代,孽龙虽困于井中而不得出,但若有人揭开井盖,孽龙必张开龙嘴,呼风唤雨,企图乘大雨飞出井外,继续为恶人间,故千百年来,“雨井”一直被石板所盖,无人敢揭而不盖。
⑤一些专家给出了这样的解释:井周围一带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十分充足,经常处于饱和状态,人揭井盖时所发出的那一声巨响,引起了空气的震荡,使空气中的饱和水汽分子相互碰撞,迅速造成连锁反应,并很快聚集成雨滴下落。专家同时指出,古井附近的人若高声叫喊,有时也会出现类似打开井盖呼风唤雨的效果。这种现象在四川的甘孜、阿坝等高原湖泊中也较为常见。但这种说法无法解释古井有时揭盖会下雨,有时揭盖却不会下雨的现象。
⑥对古井揭盖后能下雨的现象,还有专家给出了另一种解释:井一般有冬暖夏凉的特点,一方面是打开井盖时产生了声音,震动了空气中丰富的水汽;另一方面,夏天时古井内的气温比井外略低,一旦打开井盖,就会形成对流,湿度很高的冷暖空气相互汇合,从而对下雨助了一臂之力。但这种说法也不能解开人们心中的疑团,因为井口面积太小,不可能影响到整座山的气候变化。
⑦据气象专家介绍,蒙顶山海拔1440米,山顶常年云遮雾绕,湿度极大,降水日数多,自古便有“雅州天漏,中心蒙顶”之说,年降雨量高达2200多毫米,比“雨城”雅安的1800毫米还多400多毫米。专家分析,这么多的降水量导致山顶一带几乎日日雨水不歇。因此,人们揭开井盖时,碰巧遇到山顶下雨的情形也就不足为奇了。
⑧至于为何蒙顶山山顶多雨,而半山腰乃至山下的名山县城却降雨较少呢?专家表示,这并非是古井所致,而是蒙顶山所处的特殊地形造成的。蒙顶山处于气流迎风坡,空气沿山坡爬升时,到山顶一带由于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汽便凝结成雨降落下来。因此,除了蒙顶山的山顶降雨较多外,山下一带的降雨相对都较少。
(节选自《百科知识·千年古井之谜》2013年第23期)
【小题1】下列有关蒙顶山“神奇雨井”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川西蒙顶山上有一口千年古井,神奇无比,只要求雨的村民把井盖揭开大喊三声,天上很快就会下起大雨。
B.外地游客揭开井盖后,并没有马上下雨,但准备下山时,豆大的雨点砸了下来且持续十多分钟,令人惊奇。
C.千百年来,“雨井”一直被石板所盖,无人敢揭而不盖,因为传说揭开井盖,孽龙会飞出井外,为恶人间。
D.人揭井盖时所发出的巨响使空气中的饱和水汽分子相互碰撞,聚集成雨。这也无法完全解释古井的神奇之谜。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川西蒙顶山上一口千年古井,因为传说井盖“板揭即雨,板盖雨停”,神奇无比,所以这口古井常年被石板盖着,很少用于饮水止渴。
B.专家指出,古井附近的人若高声叫喊,有时也会出现类似打开井盖呼风唤雨的效果。但这种说法无法解释古井有时揭盖却不会下雨的现象。
C.夏天时,井内外气温悬殊,一旦打开井盖,就会形成对流,湿度很高的冷暖空气相互汇合,从而引发降雨。但这只是个别专家的观点。
D.揭盖下雨其实是一种巧合,蒙顶山自古就有“雅州天漏,中心蒙顶”之说,雨量充沛,所以,人们揭盖时,碰巧下雨也就不足为奇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川西蒙顶山,巨大的响声能够导致降雨,这种现象也非蒙顶山所特有,在四川的甘孜、阿坝等高原湖泊中也较为常见。
B.蒙顶山自古便有“雅州天漏,中心蒙顶”之说,几乎日日雨水不歇,年降雨量比“雨城”雅安的1800毫米还多400多毫米。
C.古井位于蒙顶山接近山顶处的一块凹地上,湿度大,因此,除了蒙顶山的山顶降雨较多外,山下一带的降雨相对都较少。
D.专家表示,蒙顶山山顶多雨,半山腰乃至山下的名山县城却少雨,这是蒙顶山所处的特殊地形造成的,而并非是古井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