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人工智能诞生以来,其发展也经历过大起大落,但在过去几年的发展黄金期,人工 智能技术突飞猛进,这都得益于“深度学习”技术开启的新篇章。深度学习旨在模拟人 脑结构建立大规模神经网络,在充沛的数据支持下,神经网络可以通过训练来处理各种 各样的事情。
其实所谓深度学习技术已经默默为我们服务多年了,谷歌搜索、脸书的自动图片标 记功能、苹果的语音助手、亚马逊推送的购物清单,甚至特斯拉的自动驾驶汽车都是深 度学习的产物。但是这种快速的发展也引发了人们对于安全和失业问题的担忧。霍金、马斯克等科技大佬都公开发声,担心人工智能会失去控制,上演科幻小说中人机大战的 情节。其他人则害怕认知工作的自动化将会导致大面积的失业。两个世纪以后的今天,曾经的“机器问题”卷土重来,我们需要找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摘编自杨宁《终身学习时代已经到来》,2017年9月I4日人民网)
材料二 :
人工智能(AI)并不是一种全新的业务流程或全新的商业模式,而是对现有业务流 程、商业模式的根本性改造。AI重在提升效率,而非发明新流程、新业务。未来10年, 不仅仅是高科技领域,任何一个企业,如果不尽早为自己的业务流程引入“AI+”的先进思维方式,就很容易处于落后的追随者地位。
在国家层面进行人工智能发展的战略规划和布局,这绝不是一件过于超前的事。人工智能发展涉及科研向产业转化的诸多挑战,在各行业应用AI提高生产效率、改进生产流程也需要更高层面的信息共享和整体规划,未来的因人工智能引发的产业革命则亟待新一代教育体制、人才培养与再培训机制、新的社会保障体系等的建立和完善单靠企业或社会的力量,这些全局层面的问题是很难得到快速解决的。

材料三:
谷歌大中华区总裁石博盟〔Scott Beaumont〕介绍,谷歌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贯 穿于各个产品线,包括消费者导向的产品,比如谷歌翻译中的图象识别技术,可以通过 相机镜头去翻译标志、菜单等;对数据中心的控制和评估可以提高效率;在医学领域,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帮助医生提高筛查出疾病的准确率。
“现在来中国介绍和探讨AI是最佳的时机。因为中国拥有大量科技资产,还有很多的计算机科学家,谷歌在中国也雇佣了很多软件工程师。除此之外,中国一旦有一个想法,就立刻把它打造成一个原型的能力非常强,还有海量的数据作为支撑,所以中国是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的。”石博盟说。
(摘自《对话谷歌大中华区总裁:中国人工智能有得天独厚优势》,2017年10月12日新浪科技)
【小题1】下列对于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在过去几年发展得十分迅猛,这得益于充沛的数据支撑下深度学习技术的应用。
B.谷歌搜索、苹果的语音助手等技术,是通过对模拟人脑结构建立的神经网络进行训练而实现的。
C.人工智能已经引发了新的产业革命,对卷土重来的“机器问题”我们还没有可行的解决方案。
D.任何一个企业都应尽早为自己的业务流程引入“AI+”的思维方式,否则在未来十年很难领先。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A.材料一详述了人工皆能发展的历史,以及人们因其迅猛发展而产生的对于安全和 失业问题的担忧,从长远发展来看,这些担忧都不无可能。
B.材料一分析了人工智能对现有的业务流程和商业模式会产生根本性的改造,指出 应该在国家层面做好发展的战略规划和布局,具有前瞻性。
C.石博盟看中中国的原因是中国拥有大量科技资产、大量计算机科学家、还有海量的数据,所以他认为中国的人工智能发展,优势得天独厚。
D.在人工智能领域,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引起世界的关注,中国AI科研力量蓬勃兴起,对世界的贡献越来越大,这和国家的支持也有一定的关系。
E. 中国在人工智能的发展上,所受的阻力最小,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凭借自身的优势,中国可以在更高层面实现信息共享和整体规划。
【小题3】结合材料,简要说明如何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27 12:02:0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实用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2018年1月2日,支付宝发布2017年全民账单。数据显示,去年全国5.2亿支付宝用户移动支付占比为82%。
据统计,2017年,全国超过30个城市的公交、地铁先后支持支付宝;2亿多市民通过支付宝城市服务“窗口”共办理社保、交通、民政等12大类100多种服务;4000多万户小商家利用二维码贴纸实现收银数字化。
移动支付城镇市场空间广阔。县城的移动支付用户占比为19.6%;省会城市占比为19.0%;农村地区占比为17.0%。
(摘编自新华网2018年1月3日报道)
材料二:
2014一2020年中国移动支付用户规模及同比增长走势

材料三:
所谓的条码支付,是指银行或支付机构应用条码技术,实现收款人、付款人之间货币资金转移的业务活动。
出门打车,掏出手机扫一扫车上的二维玛,轻松支付车费;下馆子吃饭,手机上的二维码被收银员扫码枪扫了后,立马埋单走人……扫码支付手段,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
近年来条码支付业务快速发展,在小额、使民支付领域显现出门褴低、使用便捷的优势,市场份额持续增长,成为移动支付发展的重要体现形式。同时,条码支付的技术实现方式和业务风险相对传统银行卡支付具有其特殊性,部分市场机构在业务开展中也存在扰乱公平竞争秩序、支付风险防范不到位等问题。
为鼓励并规范金融创新,促进条码支付健康可持续发展,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印发了《条码支付业务规范(试行)》,并配套印发《条码支付安全技术规范(试行)》《条码支付受理终端技术规范(试行)》,自2018年4月1日起实施。
(摘编自中对网2017年12月28日报道)
材料四:
据介绍,我们进行扫码支付时,手机或者商户的收银机每次生成的条码都是不同的,对于这种动态条码支付,人民银行规定,采用两种有效方式进行验证,其中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的,可以自主约定每天的累计交易限额;采用两种有效方式进行验证,但其中不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的,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不应超过5000元;采用一种有效方式进行验证的,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不应超过1000元。
而对静态条码支付,也就是我们常见的商户贴在墙上或者打印好的二维码支付,无论采取什么交易验证方式,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都不能超过500元。若个人客户需更多条码支付额度,可采用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的方式对交易进行验证。
在不少移动支付用户看来,国家出台针对二维码支付的相关管理规范,在对日常使用影响降到最低的情况下大大提升了移动支付的安全性,无疑是一件从用户角度出发的“大好事”。
(摘编自《南方日报》2018年1月4日报道)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据材料一可知,移动支付在大众中应用广泛,市民坐在家中也能享受多种便利服务。
B.据材料二可知,移动支付用户规模稳步增长,预计2020年比2015年同比增长两倍多。
C.条码支付在促进移动支付普及发展的同时,出现了扰乱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的现象。
D.新规无疑让条码支付更安全了,但对于部分消费的支付模式将会有一定的影响。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近年来,移动支付的方式已悄然涉及城乡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移动支付与以往新事物的发展局面一样,在我国表现出巨大的城乡差异。
B.根据材料二图表中移动支付用户规模及同比增长走势可知,随着移动支付的逐渐普及和应用场景拓展,预计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将持续稳定增长。
C.央行《条码支付业务规范》对扫码支付进行限额管理,采用动态条码支付时,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都不能超过500元。
D.新要求实施后,如果在饭店里吃了顿600元的大餐,消费者可以扫饭店的静态条码付款,也可以让收银员扫消费者手机上生成的动态条码。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联系现实,请概括说明移动支付带来的便利。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当下文学理论在反思能力、创新能力和对话能力上存在缺失。蛄果,文学理论没有被创作界重视,创作界认为文学理论不但没有提升其写作水平和认知水平,反而误读了他们的作品,尤其是那种概念扎堆、生硬搬套西方批评理论的。

事实上,我们都知道文学理论是关于文学活动的一整套知识体系,这个体系包括文学的基本原理、范和判断标准等相关知识。这些知识总是在一种具体的历史文化环境中建构起来的,因而文学理论说到底是特定历史语境中文学实践的产物。所以先有人们的文学创作实践,再有后来关于文学创作的批评和理论,正如先有《诗经》后有《诗品》,古今中外无不知此。所以文学作的实践活动是文学理论的活水源头,是原点。

那么,现在文学理论为何敢抛弃源头,甚至患上理论自大症,完全摆脱文学作实践而自我扩张?其根本在于理论有一种自我生成的特性。一个概念可以派生出其他相关概念,一种范赙也可顺势推导出其他相似的范,比如从“意困”源生出“动机”,再顺势推出“移情”或者“童年记忆”等等。如此一来,理论的自我繁殖就容易使文学理论脱离文学创作实,在扩张中凌虚高路,最终导致文学理论与现实的文学倒作活动之间不发生直接的对话关系。这正是当下文学理论与文学创作的悖离状态,也是文学理论难以创新的深度原因。

无论哪种文学理论,它们的有效性并不在于它们是永恒的真理,而在于它们能够解释某个历史文化时期的文学作品,引导某一时代人们对文学的理解、思考以及实琙。以为理论的建构适用于所有时代、所有地城、所有民族的所有文学作品,其实是理论的迷途。

这种理论的自大状态必须政变。怎么改变?首先,回到文学钠作、文学作品和文学事件所建构的文学现场,也就是使文学理论再次回到源头,使理论重新历史化、事件化、语境化,在文学创作实中捕提的文学经验,获取新的知识,建构新的范和理论。文爭理论如果只在中西文论中左冲右突,是没有出路的。脱离文学的创作实,理论就失去了活水源头,就无法摆脱创断瓶颈和发最困境,就只能愈加贫乏而疆化。

其次,传统文学理论不少已经落后于文学创作实践,特别是落后于与网介结盟的新文学。当今已然是一个全球开放多元实践的文学时代。这个文学时代有一个重要特征,如果只用一种文学理论,就无法有效完成对文学事件或文学现象的精准阐释。只有跨学科多知识的综合性理论才能有效阐释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现在的文学创作、文学事件和文学现象,往往是多元的、错蜍复杂的文化语境的产物,只有动员和调集跨学科的理论资源才有可能与文学实践建构有效的对话关系,进而从事积极的文学阑释和比較研究。所以,当下的文学理论应当是一种大文学理论,是跨学科的、多元交叉的知识集合体,是文艺学与哲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化研宽等众学科多元互动的合性理论。这对我们的总体视野和知识背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向荣《在文艺现场提炼文艺理论》,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理论总是在具体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建构起来的,因而先有文学创作,后有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
B.文学理论自大症的根源在于理论的自我繁殖,文学理论难以创新的深度原因则是脱离文学创作实践。
C.文学理论于文学实践,又高于文学创作,文学理论可以与现实的文学创作活动不发生对话关系。
D.文学理论既要正本清源,又要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发展,以适应全球开放多元实践的文学时代。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由创作界对文学理论的误解、误读引发思考,逐层深人地阐明在文学现场构建文学理论的观点。
B.文章针对当下文学理论与文学创作的饽离情况,从两个角度述了改变理论自大状态的可行办法。
C.文章主要运用道理论证法,辅以例证法和对比法,有理有据地述了文学理论的发展与创新问题。
D.文章按照“摆现象、析原因、提办法”的逻辑,分析当下文艺理论的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文学理论由于没有被创作界重视,缺失反思能力、创新能力和对话能力,结果患上理论自大症。
B.文学理论虽是文学实践的产物,但它并不适用于所有时代、地域、民族的所有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
C.如果单纯用文艺学理论来指导丰富的文学创作实践,就无法完成对文学事件或文学现象的精准释。
D.文学理论只要关注文学实践,不玩概念游戏,就可摆脱创新瓶颈和发展困境,脱离理论的贫乏而僵化。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体多元的文化格局是中国文化长期延续发展的保障。在中国历史上,对于龙文化的崇拜始终是主流的文化,无论是伏羲女娲时期还是夏商周时期,甚至是明清时期,这种信仰始终没有改变过。到了晚清时期,黄龙旗还成为国旗在国际上交流,代表中国形象在世界上传播。历史上无论是哪一个民族主导国家政权,总是将龙作为帝王的化身,作为国家最高权力的化身,同时也是整个民族最为吉祥的符号,这是共识。在传统国家体制下,民众也有自己的信仰空间,各民族也有自己的信仰,多元化保障了文化的多样性。一体与多元形成一种稳定的结构,也形成和谐的文化生态,这样就避免了尖锐的文化冲突。中国历史上曾经有着民族间的征战,但是并不存在尖锐的内部的文化冲突,文化是多元共生的,又是统一的。

中国文化的包容开放与创新支持文化长期延续。中国的龙文化不是保守的,而是不断调适的、包容的,形成了博大丰富的内涵。曾经有帝王想独占龙文化的资源,但是这份全民族的宝藏必须民族成员共享。所以我们看到,民间也在享用龙文化这一符号,比如龙舟竞渡。两宋以来,民间社会龙舟竞渡蔚为大观,极大地促进了文化认同,形成了官民一体的共同习俗。外来的佛教的龙文化进入中国,很快就加入了中国龙文化体系,而随着海洋文化的拓展,龙王的文化发展起来了,于是有了四海龙王。现在我们分不清哪些是原始的龙文化,哪些是后期加入的龙文化,也分不清哪些是外来的龙文化,哪些是本土的龙文化。龙文化的发展容纳中外古今文化精华为一体,所以与时俱进,日新其业,生生不息。中国文化连续不断是一种发展的创新性的延续,绝不是固步自封。

龙文化符号化为智慧的化身,也保障了中国文化的联系不断。《周易》之《乾》卦,以龙为喻,深刻表现了中庸平和的生活态度。强调潜龙在渊、见龙在田、飞龙在天不同状态下的不同的生活态度。终日乾乾之谨慎始终是正面的态度,而亢龙有悔则是对于冒进的警告。这样一种以龙为喻的生活智慧,保障了文明的稳健发展、持续发展,防范轻率的态度造成文明的中断。在今天看来,这种态度依然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的基本姿态。

所以,作为“龙的传人”,中华文明起源于八千年前,经过了三千年的演进,在五千年前形成了成熟的文明与多元一体的形态,形成了具有认同感的符号,开始“龙的传人”的整体迸程。经过五千年的包容创新性发展,具有不可战胜的韧性与活力,在当今世界呈现出无限的活力。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就是建立在这样坚实的文化基础之上。

(节选自田兆元《“龙的传人”文化符号形成的历史依据》,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只在夏商周到明清这段时间,中国历史的主流文化才保持对龙文化的崇拜。
B.无论哪一个民族主导国家政权,总是将龙作为帝王与国家最高权力的化身。
C.正因为中国龙文化具有博大丰富的内涵,所以它具有不断调适包容的特点
D.龙文化容纳中国古今文化精华为一体,故其发展表现为创新性的文化延续。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述了一体性龙文化崇拜与多元化民族信仰,分析了一体多元文化的意义。
B.文章以龙舟竞渡、佛教龙文化与龙王文化为例,证明中国古代龙文化起源不清。
C.文章以《乾》卦中龙的比喻为例,证明龙文化智慧保障了中国文化的联系不断。
D.文章论证结构是分总式,在分析中国文化各种特点基础上得出文化自信的结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历史上并不存在尖锐的内部文化冲突,文化多元共生且统一是重要的原因。
B.虽然曾有帝王想独占龙文化资源,但是中国民间仍然可以分享龙文化这一符号。
C.因为龙文化智慧保障了文明的稳健持续的发展,所以中华民族今天屹立于世界。
D.中华文明成熟并且多元一体,这是它在当今世界上呈现出无限活力的唯一保证。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传统文化有两大支柱,一是儒家,一是道家。一般认为,儒家比较强调伦理学,重视道德修养;道家则强调智慧的觉悟和解脱。两者的不同,可以用三个简单观念来加以分辨。

第一,儒家的思考方式是以人类为中心,所以肯定我们要尊重及帮助别人,让人类社会可以永续发展。儒家采取的路线是从政治上改革。

道家认为以人为中心去思考问题,必定徒劳无功,必须改变思维模式,超越人类本位。而超越人类本位,首先必须顺其自然,尽量避免人为的造作,因为人为的造作越多,麻烦越多。譬如“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定出真、善、美的标准以后,就会有不真、不善、不美出现;反之,如果还没有标准,每个人都可以开心自在,不用刻意做好事,因为没有所谓的好事可做;不用担心有没有面子,因为所要做的只是活着而已。所以,人世间的一切都是相对的,道家的思想是要我们设法排除人类本位的想法,敞开眼界与心胸,从整个宇宙来看一切。只有不受时间与空间的拘束,心灵才可能自由逍遥。

第二,儒家以“天”为至高存在,凸显历史背景;道家以“道”为至高存在,展现宇宙视野。任何一派哲学对于宇宙的真相或本体都必须有所论断。中国的传统思想是以“天”作为字宙的最后根源。古人称帝王为“天子”,更是充分证明“天”在古人心目中是至高主宰。儒家承前启后,继承了这一观念,把“天”当作最高存在。孔子两次遇到困境,都把“天”抬出来,如说:“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道家则不同,道家以“道”代替“天”,“天”则被降格为和“地”并称,“天地”并称指的主要是自然界,自然界本身保持一种均衡状态,问题也远比人类社会少。然而,自然界虽然自给自足,毕竟不是最后的根源。道家认为宇宙最后的根源是“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孕育万物,是一切的起始与归宿;“道”存在于万物之中,却又超越万物。道家由“道”取代“天”的地位,很多西方学者据此认为,这是中国古代最具革命性的思想。

第三,儒家期盼“天人合德”,从向善到择善到至善;道家则希望“与道合一”。“天人合德”的“德”是善的德行,亦即人要行善,要不断地修养德行。“与道合一”则代表人要成为有道者或行道者,觉悟了“道”,人的生命境界整个就不一样了。

过去认为,有三种人学习道家会比较有心得。一是年长的人,二是失意的人,三是非常聪明的人。从秦汉到唐宋,中国历代的文人,许多都喜欢道家,他们的作品所用的语汇,他们的生命所展现出的情调,与崇尚儒家的文人截然不同。像苏东坡在《前赤壁赋》提到的:“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这显然是道家对大自然的欣赏,可以说是敞开心灵与自然沟通,不像儒家主要界定在人的社会中。

但是,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也不能没有儒家作为指引,因为每一个人都是从家庭出发,然后进入社会,因而必须设法实践人与人之间适当的关系。如果离开儒家,可能会面临不知如何安顿自己,以及不知如何与人相处的问题。况且,如果大家都走道家的路,这个个社会要交给谁来担当呢?由此观之,儒家和道家在社会的功用上,是有点分工合作的意味。

(节选自傅佩荣《国学的天空》,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有关道家思想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道家认为人为的造作多,麻烦就会多,假如不定真善美的标准,每个人都可开心自在。
B.道家认为要敞开眼界与心胸,从整个宇宙看一切,只有不受时空拘束,才可能自由逍遥。
C.道家认为“天地”并称主要是指自然界,自然界能自给自足,它的问题远比人类社会少。
D.道家认为“道”孕育万物,以“道”代替“天”的思想是中国古代最具革命性的思想。
【小题2】下列有关儒家与道家的比较,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儒家强调人的社会性,以便人类永续发展;道家认为要超越人类本位,顺其自然。
B.儒家以“天”为最高存在;道家认为“道”是宇宙最后的根源,“道”才是至高的。
C.儒家强调要不断地修养德行;道家认为智慧的觉悟和解脱重要,觉悟了“道”尤其重要。
D.儒家盼“天人合德”,从向善到至善;道家希望“与道合一”,人就成为了有道或行道者。
【小题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人活在世上,不能没有儒家作为指引,否则,会面临不知如何安顿自己等诸多问题。
B.中国的传统思想是以“天”作为宇宙的最后根源,“天”在古人的心目中就是至高主宰。
C.中国历代文人都喜欢道家,他们的生命所展现出的情调,与崇尚儒家的文人截然不同。
D.面对乱世,儒家采取的路线是从政治上改革,儒家有勇于担当的精神,这比道家强。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下列小 题。
挺拔之姿
朱以撒
①晋人普遍有好竹之癖,打开魏晋史册,一群生机勃勃我行我素的人就涌了出 来,在山阴道上的竹林深处,放浪形骸,快然自足,得大自在。
②这当然是我三十几岁以后才意识到的。我和魏晋间人相近之处,就是有过比 较长的山野生活,与竹相近。常常会站在山顶,看山峦连绵起伏,竹海无际。那时我想着自己的出路,如果能像一竿竹子这般凌空而起那就好了。竹海里纤尘不染,枝叶让天水洗净,摇曳中偶尔闪过阳光的光泽,它们的顶端是最先接触到每一天太 阳的光芒的,不禁使我艳羡。我也注意到一些竹子的确没有长好,是吃力地拱出石块的,此后也就一直不能顺畅,总是被压制着扭曲着,不禁让人生出怜悯。只是我一直认为它会更具备倔强的美感,它的根后来制成了一个老者形象的工艺品,比其他的更有铁枝虬干的峥嵘了。
③待到我在鹤峰原度假,已经到了闲适的年龄了。风随夕阳西下而愈加强劲, 一些植物已在形态上仓皇失措,叶片翻飞如鸟兽惊散。竹林在随风俯仰中显示了一 种从容,在徐徐的摇曳里,山野之风的张狂之力往往被斯文地化解开来。在魏晋的文字中有不少“徐徐”的记录,“徐徐”看起来只是肢体上的动作,实则是内心的从容优雅。内心慢了,整个人的举止也就慢了,斯文了,有风度了。竹被称为四君子 之一,它在四君子中是最为清俊的,风来了,风过了,余韵袅袅。
④竹子从笋尖出土就开始了笔直向上的里程,追慕光明,从而略去了许多天下扰攘。竹子作为人格气节的象征是有道理的。当然,竹子在我眼中也有一些孤高兀 傲的意象。争相轩邈,思逐风云,都像梁山好汉单干时那般独标奇崛。相比于王维 在夜间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长啸,弄得一片喧哗,我则以为竹下独坐静听风来会 更与竹默契。李白就是这般静静地坐在敬亭山上的。竹是清肃之物,郑板桥曾在《兰 竹石图》上题写了“各适其天,各全其性”,认为它是循自然之道的。如果它是一个 人,一定是心怀素淡,性喜萧散,有一些不可犯之色。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位置来安放一竿竹子,或者一片竹林。所谓风骨,就是内在的支撑。
⑤一个人爱竹,在他笔下会有哪一些流露呢,真要用两个字说道,那就是“清”和“简”了。庾子山在《小园赋》中有不少数字,不过最让人欣赏的是“一寸二寸 之鱼,三竿两竿之竹”,读到此处,清出来了,简也出来了。在魏晋这样一个尚竹时代,竹是环境的背景,也是心境的背景,如果观察他们的雅集轨迹,竹林七贤、金 谷宴集、兰亭修禊,都是在茂林修竹间,在这里挥麈清谈、稽古观心,是很有一些清简之趣的,像王羲之的《大道帖》、王献之的《鸭头丸帖》、王珣的《伯远帖》,都那么小,一张便笺般大小,清简出风尘,三笔两笔,精气神都聚于此了。在笔墨清 简的背后是唯美的人格——一个人可以奇点、怪点,也可以不循常轨剑走偏锋,却 不可落入尘俗的泥淖里。想想当年的阮籍,以青眼、白眼待人,相比于今人内怀奔竞之心,好冠盖征逐之交,那时节的人在处理人的关系上显然清简得多。
⑥我是在农耕兄弟的老房舍里大量的竹器中看到竹子之力的,力透到寻常生活 的每一个角落,紧紧地箍住了一家人的生活、一个村子的生活,不使失散。渐渐地, 在竹林环绕中的人们也有了坚韧和忍耐。实在的劳作泥泥水水寒暑无间,使人长于 自守,默然无语。而另一面又使我察觉到民风的强悍,只是平素在体内蓄积着,不 使外泄。所不同的是农耕者远没有竹子的挺拔俊秀,少年时过早地负重,后来再也 长不高了。尽管我离开那里很久了,我还是固执地认为他们就是一片会行走的竹子。
⑦回到城里看到的更多是与园林建筑相匹配的纤纤细竹,优雅而有骨感。进入 古色古香的庭院,玩味钟鼎彝器、瓦甓青花,又翻动图籍残纸。忽然有一缕淡淡的 流逝感浮了上来——日子是越发小巧婉约起来了。算算此时,是农历的六月七月之 交,时晴时雨,山野在潮湿中,无数的竹鞭在奋力吮吸,竹节争先向上,风雅鼓荡, 场面奇崛,整座山岭充盈着大气与生机,让热烈的阳光照彻。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改)
【小题1】文章的题目为“挺拔之姿”,但第②段画线部分却写扭曲的竹子,是否合乎题旨? 为什么?
【小题2】第③段内容生动,语言形象,体现了散文之美。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达到这一表达效果的?
【小题3】第④段“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一个位置来安放一竿竹子,或者一片竹林”这句话有何深刻含义?
【小题4】第⑦段写作者“回到城里”后又想起山野间的竹子,其用意是什么?
【小题5】作者思路开阔,感受细腻丰富,从多个方面展现了竹子的精神气质。你最欣赏 其中哪一种精神气质?结合生活经验谈谈你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