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星空”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打造的“星声”直播平台,围绕学生,服务学生,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建议征集各期主题。“直播平台主播是从各学院挑选出的10名辅导员,邀请学校知名教授担任主讲嘉宾进行话题讨论,现场解答学生们的疑惑,拉近师生距离,加强双方的交流与沟通,助力学生成长成才。”“星空”网络文化工作室负责人说道。
“有幸参与了辅导员网络直播这种全新的方式,尝试着一种全新的手段与同学们交流和互动。高校辅导员要心怀真爱、付出真心,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开展网络思政教育的创新工作,思政教育才能符合青年大学生的“口味!,”参与直播的辅导员程抗说道。
辅导员通过直播我们答疑解惑,形式新颖,很有吸引力,接地气,拉近我们和辅导员之间的距离。”来自物信院的刘琪玮说。
(摘编自陈丽蓉《辅导员网络直播搭建师生成长桥梁》)
材料二:

数据:艾媒咨询、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注:Q3即第三季度)
材料三:
目前,网络直播呈现出一种值得警惕的不良趋势:内容越奇葩,关注度就越高,由此刺激各路主播冥思苦想、损招尽出。有的网络主播为了吸引粉丝费尽心思,甚至不择手段。还有少数平台为了快速发展,传播低俗信息,屡屡挑战道德与法律的底线。有媒体报道,15岁的小王为了吸引更多的粉丝和礼物,相约小伙伴一同直播翻越铁路护网。此种行为触犯了法律,不仅将自身置于危险之地,更对行车安全和旅客安全造成隐患。
针对网络直播乱象,自2016年12月1日起,国家网信办实施《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对于直播资质、内容管理、信用体系等提出了具体要求,给规范互联网直播服务划定了底线。
(摘编自王成成《清除网络直播“恶趣味”》)
材料四:
继闪亮登场“一带一路”文艺晚会之后,国家一级演员、北方昆曲刷院邵天帅,梅派传人、北京京剧院青年演员白金在5月16日开了一场网络直播。接近两个小时的直播中,邵天帅和白金两位年轻艺术家分别表演了《牡丹亭》《长生殿》《贵妃醉酒》等经典昆曲、京剧曲目,也为网友普及了关于戏曲妆容、服饰等基础知识,展示了“唱念做打”戏曲基本功。略显小众的国粹艺术,遇上热门的网络直播,碰撞出了新的火花。一位观看了这场直播的网友说:“网络直播看《牡丹亭》,感觉杜丽娘突然从CD、从电视上走出来了,面对面跟我聊天,我发的弹幕她也能看到,非常奇特的感受。”而作为参与网络直播的艺术家邵天师则表示:“有网友刚才在直播中说:第一次听到昆曲,原来如此惊艳。这让我很欣慰,网络能让完全没有接触过昆曲的人了解并喜欢上昆曲。”
(摘编自周慧虹《以清新之风荡涤网络直播浊流》)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调查,用户观看在线直播的频率虽然还不是很高,但网民已经开始非常关注在线直播。
B.根据调查,用户主要看重在线直播的娱乐性质,认为放松身心是观看在线直播的主要原因。
C.根据调查,在观看在线直播时,用户都有打赏付费的意愿,不过付费用户小额打赏的较多。
D.根据调查,咨询公司应该注重对用户观看频率、观看原因以及付费用户付费金额等要素的分析。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星声”直播平台以“围绕学生,服务学生”为宗旨,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真正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B.只要是刚刚兴起的新生事物,就必然会产生消极的影响,从材料中看,网络直播同样如此,所以我们要等其成熟后加以应用。
C.材料三中小王的事例并非个例,正是屡屡出现这类触犯了法律的行为,国家才下定决心对这些网络直播加以规范。
D.面对清除网络直播中的“恶趣味”,邵天帅和白金两位年轻艺术家进行了直播表演,目的是以清新之风荡涤网络直播浊流。
E. 从材料四可以看出,如果我们的艺术家能够把经典的戏曲节目和网络直播结合起来定能让逐步衰落的戏曲文化起死回生。
【小题3】对于网络直播平台上内容良莠不齐的情况,你认为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来加以解决。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30 09:03: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在我国,建筑废弃物通常被称为建筑垃圾。2005年建设部出台《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将“建筑垃圾”定义为:“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新建、改建、扩建和拆除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管网等以及居民装饰装修房屋过程中所产生的弃土、弃料及其他废弃物。”伴随着我国快速城市化建设进程,建筑废弃物大量产生。目前,我国建筑废弃物已占到城市垃圾总量的30%到40%。而这些建筑垃圾目前回收率不到5%。建筑废弃物的大量产生与低效利用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不符合生态文明时代生态效率原则的要求。
(黄锡生等《生态效率视角下建筑废弃物减排与利用的法律规制》)
材料二:
通过“重力分选”,将建筑垃圾按照不同比重分为“重、中、轻”三档物料,同时在分选过程中经风力抽吸还会分离出其中的轻飘物和细尘土二种物料,总计会有五档物料产生。(见下表)在经过上述二道分选后,其中的部分物料就会直接作为相应产品的原料,予以利用,剩余物料将视情况或再进入下道处置。
状态
主要组分
去向
说明
重物料
石子、混凝土、玻陶
路基材料、填埋
填埋占总量15%左右
中物料
红砖及类似物
烧结砖原料、陶粒替代
需加工后成原料使用
轻物料
轻质砖、保温料
路基材料、填埋
填埋占总量20%左右
轻飘物
纸、塑料、织物、木料
焚烧
 
砂、土
各类无机细粉料
做路基材料
 
 
(顾成玉《建筑垃圾处置及利用的探索》)
材料三:
建筑垃圾在日本的正式名称叫“建设副产物”。其中,又分为不可作为原材料使用的废弃物、可作为原材料再利用的建材(如混凝土块、木材)和可直接再使用的建材(如渣土、金属)三大类。可见,在日本人的观念中,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剩余物资并不全是垃圾。
日本对“建设副产物”的细分多达20多种,处理不同种类副产物适用的法律也不同。比如杂草等按一般垃圾处理,木材、建筑污泥等按建筑垃圾处理,金属等按产业垃圾处理,石棉、荧光灯变压器等有毒有害物质按特别管理产业垃圾处理,建筑渣土则不归入垃圾。
减少施工现场垃圾产生和尽可能再利用是日本处理建筑垃圾的主要原则。根据《建设副产物适正处理推进纲要》,建设项目的发包人和施工方有义务在建设过程中减少建设副产物的产生,建材供应商和建筑设计者有义务生产和采用能再生利用的建材。对能再使用的建设副产物应尽量再使用;对不能再使用的建设副产物应尽量再生利用;对不能再生利用的副产物则尽量通过燃烧实现热回收。
日本对建筑垃圾的生产、分类、处理有严格的流程管理。施工队要向建筑公司总部提交对工程可能产生的垃圾估算、分类再利用和最终处理的详细计划,并将结果报告保存5年。如果一家企业上一年产生的产业垃圾超过1000吨,则必须在当年6月30日前向当地都道府县知事提交垃圾减量的计划。
(管克江等《德国、日本、新加坡的建筑垃圾再利用经验》)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建筑垃圾石子、混凝土、玻陶做路基材料或填埋
B.建筑垃圾红砖及类似物做烧结砖原料或陶粒替代
C.建筑垃圾轻质砖、保温料做路基材料或填埋
D.建筑垃圾各类无机细粉料做路基材料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在我国,建筑垃圾是指建设、施工单位在各类建筑、施工活动中以及居民装饰装修房屋过程中所产生的弃土、弃料及其他废弃物。
B.目前,在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快速进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建筑垃圾,其直接且最大的危害就是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C.在处理垃圾的过程中,经二道分选后,部分物料会直接作为相应产品的原料,予以利用,剩余物料将视情况或再进入下道处置。
D.日本对建筑垃圾的处理非常细致,不同垃圾处理方法不同,与中国不同的是,建筑渣土不属于建筑垃圾,不在处理之列。
E. 建筑垃圾并不都是垃圾,如果采用正确的处理方法,它们大都是可以再回收利用的,因此“建筑废弃物”这一说法并不准确。
【小题3】根据材料三,简要概括日本在处理建筑垃圾方面给我们的启示。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藏 獒
周国华
此刻,你听见胸膛中鼓点般的撞击声。
眼前的毡房内外皆寂,静得怕人。唯一能让人略感心安的,只有远方隐隐约约传来的篝火晚会的声音。你知道,就在毡房的后面,既潜伏着可怕的对手,又有长久以来等待你实现的梦想。成败在此一举!你不禁想起好像有那么一首古诗:十年磨一剑……
你慢慢移动脚步,轻轻踩着松软的草地,就像行走在太空中。你知道自己已经进入危险的区域,一不小心就会有性命之忧。
你太专注于眼前,竟没有注意到后面有条灰影悄悄向你靠近。
一阵钻心的疼痛从腿上传来,你本能地丢下手中的弩机,扭身猛击那畜生。灰影怪叫着后退几步,前腿用力向后蹬地,脊背蜷成弓形,准备发起又一轮的攻击。你蒙了,后悔自己太低估对手,本想出其不意,反被对方伏击。你抽出了背后的长刀,准备迎敌。
长刀在月光下闪了几闪,你看到了更为可怕的敌人和两束逼人的幽光。
狼!竟然是头狼!
狼发起攻击,你手起刀落。狼躲开,一口叼住你握刀的手。你惨叫着丢下刀。赤手空拳的你和狼的肉搏战,本就没有悬念。没过多久,你就筋疲力尽地倒在地上,惊恐地看着犀利的狼牙向自己的喉管咬来。
突然,一道黑影横空而过。未等你反应过来,那黑影已和狼纠缠在一起。
藏獒!你狂喜不已,想不到竟有它相救。
你见过这条藏獒,纯种的黑背黄腹“铁包金”,跟头小狮子似的。那天,你找这家主人要水喝。它就蹲坐在主人身边,目光警觉,一刻不离地盯着你,让你浑身发紧。
“铁包金”果然继承了祖先良好的基因,和能征惯战的狼相斗,丝毫不落下风。它们撕来咬去,渐渐远离你。藏獒不惧任何动物,只要领地被冒犯,不管是谁,都会遭到它的攻击。今天也活该那头狼倒霉,居然不结伴出来,没伤着人不说,还招来了强悍的对手。
你捡起弩机,向毡房走去,没走几步,又折回身。尽管它们出人意料地交起手来,但现在还不能高兴得太早。你小心翼翼地靠近“战场”。
你听说过一条藏獒能抵三头狼的传言,但眼前的情景让你大惊失色。藏獒和狼一样满身是血,可它的喘气声越来越急,动作也越来越慢,每个回合下来,身上都会多几道伤痕。很显然,藏獒已经落了下风,而它没有丝毫退却的意思。
你猛然明白过来,这条藏獒刚生育不久,难怪体力不支。
这是一场惨烈的战斗。你举着弩机,却帮不上忙。藏獒和狼分开的时间很短,更多时间是厮打在一块儿,你怕误伤了藏獒。
藏獒终于倒下了。狼用尖利的牙齿咬向它喉管的时候,你终于找到机会出手。狼中毒箭,身子抽搐不止,倒了下去。你一刀结果了狼的性命。
藏獒的后腿已被狼咬断。它支起前腿,拖着沉重的身躯,艰难地向前爬去。
一道长长的血痕划向毡房。
藏獒爬到毡房后边,十几团肉乎乎的身影摇晃过来。幼獒!藏獒重重地躺下,幼獒们扑过来,含着母亲的乳房,欢快地吮吸着。
你找来柴火,点起火。你知道,没了藏獒,只有火光能吓阻凶残的敌人。
藏獒前腿扑地,头朝幼獒,缓缓舔着幼獒们的身子。而后,藏獒回头看了你一眼,幽深的眼里晶莹地闪烁着凄凉而哀伤的微光,似乎是想对你说什么。
不,它不说,你也明白。
幼獒们吃饱了,甜甜地倚在母亲身边沉沉睡去。藏獒用前腿拢起幼獒,以这个姿势永远地定格。你呆呆地望着它们。你认出其中那三只银灰色的幼獒,那是藏獒中的极品。只有血统正宗的“铁包金”父母,才能生出这种罕见的生灵。相传,二十四万例中才有一例,价值不菲。
如今,幼獒们毫无防备地躺在你面前。有了它们,你将实现长久以来的梦想:一夜暴富,还清巨额赌债,结束流浪的生活,和分别多年的妻儿团聚……
万籁俱寂。此刻,你听见胸膛中鼓点般的撞击声。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采用第二人称叙事,既使读者感到新鲜独特,也更容易展现“你”的有关经历和内心变化,从而提升了作品的感染力。
B.小说悬念迭出,情节曲折,通过藏獒救人、被救、护崽这一情感线索的发展变化,取得了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艺术效果。
C.小说细节刻画成功,藏獒“幽深的眼里晶莹地闪烁着凄凉而哀伤的微光”,似乎是想表达对“你”危急时刻出手相救的感激。
D.小说以藏獒为记叙对象,一步步展开了“你”与藏獒之间的故事,其选材新颖独特,表达含蓄,意蕴丰富,情感真挚动人。
【小题2】小说第二段中画线句的作用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小题3】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小说中“你”这一形象。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小题。
开镰
洪忠佩
夜,是时间投在山村大地上的影子,偶尔的犬吠,一如村庄的梦呓。月光刚刚飘过老屋天井上空的檐头,鸡一啼,母亲就醒了,她窸窸窣窣地起床,厨房的灶窟里就有了噼啪的声响。似乎,每一年稻子的开镰,都是这样的前奏,而且以月光与曙光为夹层。当我醒来时,厨房饭甑里的饭都蒸熟了,茶筒里已灌了开水,母亲和禾镰却不见了踪影。
②村庄田野上最早的开镰,总是以母亲躬身的收割为起点。嚓,嚓,嚓,一丛低着头的稻子,刚好在母亲手里是盈盈的一把,割下几丛就是一摞。我看着大丛大丛的稻子,在母亲的弯弯的齿状的禾镰镰口纷纷倒下,竟然忘记了自己的禾镰还啄在禾戽上。
③稻蔸上的镰痕,新鲜,平整,那拓展延伸的行数,是母亲俯身左右开镰的频率。母亲衣服的后背上,明显有了汗渍留下的盐碱,白白的一片。当时,我虽然已过了懵懂的年龄,却只知道开镰收割是人与村庄、季节、田野建立的一种秩序,即便自己站在“冷浆田”(水冷田瘠)里挥镰,也是被动的,甚至是木然的。
④那个时候,总觉得稻田里斑鸠与麻雀的欢呼雀跃,都比我快乐得多。物质匮乏的年月,人也显得卑微无助。那抢收抢种的日子,仿佛日夜都混沌不清。尽管母亲累得直不起腰,我还是能够感觉到她和村里人一样,都有一种焦灼的幸福感。一把木柄的禾镰,弯弯薄薄的,铁质的镰齿里可以生发出生活的无限美好。那一丘一垄一畈的稻田里,都是与母亲一样躬身舞动禾镰收割的父老乡亲。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从给母亲打下手到参与收割,我常常找不到语言表达的出口,更忽略了躬身收割的母亲。
⑤敬老有福,敬土有谷。男也勤,女也勤,三餐茶饭不求人。小暑小割,大暑大割。禾镰上壁,农夫也没得吃。母亲类似的话语,来自于农家耕作生活的沉浸,好比有一根无形的线,始终牵着春种秋收的关联。
⑥在村庄的炊烟袅袅中,在我的乡土田野记忆里,似乎所有的色调都与稻子有关。禾苗的嫩绿与青葱,谷穗的饱满与金黄,以及“禾秆城”(稻草垛)褪去金黄的灰褐色与斑白色——这是我对乡土田野色彩的记忆和认知,还有一种食为先的生存宿命。后来,我看到列维坦的《秋收》和米勒的《拾穗者》等油画作品,无论作品的主题还是色调,都激活着我远去的记忆。
⑦稻子那阳光镀亮的色泽,那饱满而成熟的色调,又仿佛让我穿越回了遥远的童年,童年的歌谣复苏起来,少年时代的时光显影起来——
瘌痢头,光油油;糯米饭,蒸芋头。芋头蒸不烂,赶你去讨饭;
……
手捧苞芦(玉米)粿,脚烘石炭火,神仙皇帝不如我。
……
⑧往往,诸如此类的童谣都是以我家乡婺源的方言为版本的,今天,已是乡村远去的拮据生活的写照,哼唱起来犹如古调。
⑨米,是稻的化身,是民间的福祉,是大地万物的象征。如今,婺源乡村开镰庆丰收,民间有着自己的激情和独特的方式。比如做新米粿、蒸汽糕、舞稻草龙,还有迎桂花灯、瓜果灯,人们总是用内心真挚朴实的情感,表达庆祝丰收的喜悦。
⑩“人生土是根,命存地为本。”婺源民间对土地与稻子的信仰,既是生活的烟火,又是心灵的路径,可以让人的心灵通往更远更辽阔的地方……这也是我对婺源民间文化遗存一直保持浓厚兴趣的根本原因。诸如婺源农俗中,正月初二贴联牵牛饮水祝愿耕牛平安的“开牛栏门”,正月初七开始祈愿驱邪攘灾五谷丰登的迎“社公”,秧田发青之际请土地菩萨、祈愿丰收的“安苗”,以及农历六月“卯日”敬祖先与五谷神的“吃新”,所有这些,应是我的父老乡亲对乡土中国五千年农耕文明的一种传承,也是我一直在视线内追根溯源、进入田野调查的主题。
我欣喜地看到,在家乡婺源的大鄣山、赋春、镇头、中云、江湾一带,近几年有村民种植有机稻尝到甜头,开始走规模化有机化的路子。他们不仅种田能够享受国家政策性补助,购置农机也有补贴。在那层层叠起的翻滚的稻浪中,禾镰的欢吟已经平息了,取而代之的是小型的收割机。场面虽然没有北方麦收那样壮观,但却成为山村田野一道新的风景。
又是一年秋收开镰时。秋风中,还有几分燥热,夹杂着草木与稻谷混合的气息。像犁耙耖里储满了耕作记忆一样,母亲每一把禾镰的齿痕里,都是开镰收割鲜活的显影。
(选自《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引用童年的歌谣既点出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又写出了作者童年拮据的生活,同时使文章更富有文学色彩。
B.家乡民间对土地与稻子的信仰是农耕文明的体现,让作者对于民间文化遗存产生浓厚兴趣,并追根溯源。
C.第二自然段中用“嚓,嚓,嚓”“大丛大丛”“纷纷”等叠词描写收割稻禾的情形,表现了母亲的勤劳能干。
D.第四自然段写母亲“有一种焦灼的幸福感”,焦灼”指母亲对于孩子的愧疚感,“幸福感”指收获稻子的喜悦。
【小题2】文章的开头与结尾划线处的景物描写,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文章标题为“开镰”,但文中只用了小部分篇幅写母亲开镶,而把大部分篇幅集中在相关的联想上,作者为何这样安排材料?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周海亮
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养鸡,放牛,院角为女儿种满桃红色的指甲花。他喜欢躺在树荫下,枕着锄头,眯着眼,喝女人为他沏好的茶。日子从叶隙间溜走,从禾尖上溜走,从茶香里溜走,从花开花落中溜走,他迷恋这种感觉。可是战争来了,安静的生活突然被打断,他不得不离开。
他离开,因为他怕死,怕女儿和妻子遭遇意外。他亲眼看见弹片将一个男人瞬间撕裂,那个男人,不过是如他一样的农人。还有远处的枪炮声,俯冲下来的飞机,映红天边的火光,撤进村里的伤兵,蠕动的肠子和流淌的鲜血……他必须离开,暂别祖辈留下的土炕、土屋、土狗、土地。他曾以为战争与他无关,但现在,他必须逃离。
他怕死,更怕别离。
他随着人群,逃出村子,逃上公路。飞机追赶着他们,炸弹不断在人群里爆炸,残肢断臂,随处可见。人群躲进深山,燃烧弹倾泻下来,人被烧成炭,炭继续燃烧,世界变成地狱,地狱灼热滚烫。他不明白农人有什么错,他只知道他们无处可藏。又有士兵追赶上来,大山被层层围困,等待他们的,只剩死去和被俘。很多人期待被俘,被俘还有机会,还有解释或者求饶的机会,但是他不想。他什么也没有做错,他不想解释或者求饶。
他逃了出去。几百个农人,他是唯一逃出去的一个。他追上撤退的部队,成为一名士兵。有老兵劝他不要当兵,老兵说:“以我们的装备,这不是打仗,不是拼命,而是送死。”他说:“我当兵。”
老兵说:“当兵,肯定活不过三个月;被俘,运气好的话,可以熬到战争结束。”他说:“我当兵。”老兵说:“真不怕死?”他说:“怕死,但我当兵。”
他怕死,更怕奴役。
他没有枪。没有枪的新兵很多。冲锋时,他扛着大刀,紧跟住前面的老兵。老兵倒下了,他捡起枪,继续往前。战斗打响以前,他曾担心过枪,老兵告诉他,这个最不用担心。他说今天是他当兵三个月的最后一天,正常的话,今天就该阵亡了。他猜得很准。他还说,现在当兵两个月,就是老兵了。他这才知道,老兵不过二十一岁,三个月以前,还是西式医院里的一名牙医学徒。
老兵说得没错,他们不是拼命,而是送死。一拨人填进去,一拨人又填进去,一拨人再填进去,似乎死的不是人,而是牲畜。长官说,这叫“添油”,这是他们唯一可以选择的战术。他懂。在乡下,冬夜长,想让油灯燃烧不息,就得不停地添油。他想,之所以让士兵们前赴后继,是因为,那火焰可以奄奄一息,但绝不能灭。
现在,他怕死,更怕熄灭。
可是战争竟然结束了。战争竟然真他娘的结束了。听到这个消息,他不相信,仍然攥着烧火棍般的枪,缩在战壕,不敢出来。他已当兵三年,他是整个师部唯一活过三年的士兵。三年里他杀死十多名敌兵,他清晰地记得每一名士兵的模样和临死前的表情。在他随后的生命里,那些士兵毫发毕现,面目狰狞,夜夜与他纠缠。不管如何,他成为英雄,他应该受到赞美和礼遇。
可是他回到乡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养鸡,放牛,院角种满桃红色的指甲花。他说:“我打仗,不就是为了回来吗?这么多人送死,不就是为了这样的生活吗?这样,我挺好,挺知足。”
很多年过去,几乎没有人再记起他曾经是一名士兵。又很多年过去,几乎没有人再知道这里曾经被轰炸、被占领、被蹂躏,这里的人们曾经被驱赶、被奴役、被屠杀。每一天,他哆哆嗦嗦地走过村路,挤满老年斑的脸努力抬起。他仰望天空,他怕有一天,天空里再次出现密密匝匝的飞机,然后,炸弹呼啸而下。临终前几天,他想告诉每一个人,以前的村子,妻子,女儿,父亲,母亲,兄弟,炸弹,大火,老兵,战壕,履带,尘烟,炸成两段的尸体,黏稠的鲜血、鲜血、鲜血……可是他太老了,已经发不出声音。他知道他不会忘记,但他怕活着的人们,会忘记。
现在,他不怕死,他怕遗忘。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两段运用了对比手法,首先描述了战争爆发前宁静祥和的生活图景,接着描述了战争爆发后血腥惨烈的生活情状,突出表现战争的破坏性与毁灭性。
B.“他”在文中三次说“我当兵”,表现出面对残酷战争时他坚定不移的选择,以及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大丈夫气概。
C.文中写他战争结束后回到乡下的生活,在情节上与开头相照应,充分表现他参战不是为了荣誉,而是为了和平安宁的生活。
D.小说反复说“他怕死”,结尾又说“他不怕死”,看似矛盾实则表现他参军时的摇摆恐惧与被逼无奈,以及他人生的成长蜕变,更好地折射出反对战争、向往和平的主题。
【小题2】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概括“他”的人生历程。
【小题3】小说没有出现具体的人名,而是以“他”来叙事,请分析其妙处。
【小题4】“他不怕死,他怕遗忘”这句话在小说的人物、情节、主旨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现在不断有人提问,为什么我们这个堪称伟大的时代却出不了伟大的作家?对此我的想法是,现在是一个无权威的、趣味分散的时代,一个作家很难得到全民集中的认可。事实上,要成为一位大家公认的伟大作家,需要时间的考验,甚至包括几代人的阅读和筛选。而且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消费与享受往往消磨作家敏锐的洞察力和浪漫的激情,以致那种具有巨大原创力的作品很难产生。当然,当代中国缺少伟大的作家,除了这些外在的方面,也有作家自身主体弱化的问题。比如市场需求之多与作家生活体验不足的矛盾、市场要求产出快与创作本身求慢求精的矛盾等等。而这当中,正面精神价值的匮乏或无力,无疑是当下文学创作中最为重要的缺失。

所谓正面精神价值,指的就是那种引向善、呼唤爱、争取光明、辨明是非、正面造就人的能力。这种价值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与作家对民族的精神资源的利用密切相关。我们民族的精神资源很丰富,但是也还需要作必要的整合和转化,才能化为作家内心深处的信仰,运用到创作中去。还有一些作家表现出“去资源化”的倾向,他们不知如何利用资源,索性不作任何整合与转化,以为只要敢于批判和暴露,就会写出最深刻的作品。但如果都是暴力、血腥,就让人看不到一点希望,而真正深刻的作品不仅要能揭露和批判,还要有正面塑造人的灵魂的能力。还有另外一种主体精神弱化的现象。很多作品没完没了地写油盐酱醋和一地鸡毛,缺少一种人文关怀。作家的责任是把叙事从趣味推向存在,真正找到生命的价值所在。当他们丧失了对生活的敏感和疼痛感,把创作变成了制作,批量化地生产的时候,文学就不会有什么真正的生命了。

老舍先生曾将长篇小说《大明湖》浓缩成《月牙儿》,篇幅几近短篇,却也创造了中国现代文学中公认的经典。他幽默地说:“我在经济上吃了亏,在艺术上占了便宜。”如果今天的作家都肯下这种苦功,那么消费的时代再汹汹然,我们仍然可以对震撼人心的好作品的出现满怀期望。

【小题1】下列不属于“当代中国缺少伟大的作家”外在原因的一项是(   )
A.现在是一个缺乏权威的时代,也是一个受众欣赏趣味分散的时代。
B.要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得到普遍的公认。
C.在今天,消费与享受往往会消磨作家敏锐的洞察力和浪漫的激情。
D.作家对生活的体验还不够,同时文学创作本身的规律是求慢求精。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我们的民族精神资源很丰富,作家需要对此进行必要的整合和转化,并且运用于创作中。
B.“去资源化”是指作家对资源不做任何整合和转化,认为作品只要批判和暴露即为深刻。
C.充斥暴力和血腥的文学作品使人看不到一点希望,也缺失了塑造人灵魂的正面精神价值。
D.作品中如果有油盐酱醋和一地鸡毛这样的描写,就表明作家缺少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品中正面精神价值的匮乏或无力,是当代中国文学创作中最需要被作家重视的问题。
B.是否善于利用我们民族丰富的精神资源,决定了作家作品中正面精神价值的体现与否。
C.要保持文学生命,作家就应该对生活具有敏感和疼痛感,坚持把叙事从趣味推向存在。
D.老舍把《大明湖》浓缩成《月牙儿》,说明只有下苦功夫,才能创作震撼人心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