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星空”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打造的“星声”直播平台,围绕学生,服务学生,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建议征集各期主题。“直播平台主播是从各学院挑选出的10名辅导员,邀请学校知名教授担任主讲嘉宾进行话题讨论,现场解答学生们的疑惑,拉近师生距离,加强双方的交流与沟通,助力学生成长成才。”“星空”网络文化工作室负责人说道。
“有幸参与了辅导员网络直播这种全新的方式,尝试着一种全新的手段与同学们交流和互动。高校辅导员要心怀真爱、付出真心,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开展网络思政教育的创新工作,思政教育才能符合青年大学生的“口味!,”参与直播的辅导员程抗说道。
辅导员通过直播我们答疑解惑,形式新颖,很有吸引力,接地气,拉近我们和辅导员之间的距离。”来自物信院的刘琪玮说。
(摘编自陈丽蓉《辅导员网络直播搭建师生成长桥梁》)
材料二:

数据:艾媒咨询、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注:Q3即第三季度)
材料三:
目前,网络直播呈现出一种值得警惕的不良趋势:内容越奇葩,关注度就越高,由此刺激各路主播冥思苦想、损招尽出。有的网络主播为了吸引粉丝费尽心思,甚至不择手段。还有少数平台为了快速发展,传播低俗信息,屡屡挑战道德与法律的底线。有媒体报道,15岁的小王为了吸引更多的粉丝和礼物,相约小伙伴一同直播翻越铁路护网。此种行为触犯了法律,不仅将自身置于危险之地,更对行车安全和旅客安全造成隐患。
针对网络直播乱象,自2016年12月1日起,国家网信办实施《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对于直播资质、内容管理、信用体系等提出了具体要求,给规范互联网直播服务划定了底线。
(摘编自王成成《清除网络直播“恶趣味”》)
材料四:
继闪亮登场“一带一路”文艺晚会之后,国家一级演员、北方昆曲刷院邵天帅,梅派传人、北京京剧院青年演员白金在5月16日开了一场网络直播。接近两个小时的直播中,邵天帅和白金两位年轻艺术家分别表演了《牡丹亭》《长生殿》《贵妃醉酒》等经典昆曲、京剧曲目,也为网友普及了关于戏曲妆容、服饰等基础知识,展示了“唱念做打”戏曲基本功。略显小众的国粹艺术,遇上热门的网络直播,碰撞出了新的火花。一位观看了这场直播的网友说:“网络直播看《牡丹亭》,感觉杜丽娘突然从CD、从电视上走出来了,面对面跟我聊天,我发的弹幕她也能看到,非常奇特的感受。”而作为参与网络直播的艺术家邵天师则表示:“有网友刚才在直播中说:第一次听到昆曲,原来如此惊艳。这让我很欣慰,网络能让完全没有接触过昆曲的人了解并喜欢上昆曲。”
(摘编自周慧虹《以清新之风荡涤网络直播浊流》)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调查,用户观看在线直播的频率虽然还不是很高,但网民已经开始非常关注在线直播。
B.根据调查,用户主要看重在线直播的娱乐性质,认为放松身心是观看在线直播的主要原因。
C.根据调查,在观看在线直播时,用户都有打赏付费的意愿,不过付费用户小额打赏的较多。
D.根据调查,咨询公司应该注重对用户观看频率、观看原因以及付费用户付费金额等要素的分析。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星声”直播平台以“围绕学生,服务学生”为宗旨,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真正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B.只要是刚刚兴起的新生事物,就必然会产生消极的影响,从材料中看,网络直播同样如此,所以我们要等其成熟后加以应用。
C.材料三中小王的事例并非个例,正是屡屡出现这类触犯了法律的行为,国家才下定决心对这些网络直播加以规范。
D.面对清除网络直播中的“恶趣味”,邵天帅和白金两位年轻艺术家进行了直播表演,目的是以清新之风荡涤网络直播浊流。
E. 从材料四可以看出,如果我们的艺术家能够把经典的戏曲节目和网络直播结合起来定能让逐步衰落的戏曲文化起死回生。
【小题3】对于网络直播平台上内容良莠不齐的情况,你认为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来加以解决。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30 09:03: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碗一碗的山风
布衣粗食
八月的阳光炙热难当,直射在他裸露的肌肤上。他裸露的肌肤黝黑黝黑,消瘦的脸颊和这大山的峭壁一样陡峭又刚毅。他沿着一条鸡肠般蜿蜒的山路翻过了好几道山梁,再翻过两道山梁就可以看到去县城的中巴了。一阵琅琅的读书声吸引了他,声音是从山腰的土砖屋里传来的。他擦了一把汗,循着读书声,向土砖屋走去。
这是两间用黄土和杉树皮盖的平房。伴着两声狗吠,一个6岁大的女孩跑了出来,羊角辫在她的肩膀上活蹦乱跳。
“要歇脚吗?”女孩好奇地看着他,两眼水汪汪的。
“我就是走累了,坐一会就走。”他有些气喘吁吁,“刚刚是你在读书吗?真好听。”
“哦,是的。那你坐这吧。”女孩搬来一张用毛竹编成的板凳。
他坐了下去,他走了十几里山路,实在太累了。他问:“你爹娘呢?”
“哦。我爹去山里伐木了。很晚才回来,也有可能在山里住一晚,明天才回来。我娘去很远的地方打工了……哦,不,我娘是跟别人跑了,再也不会回来了,山里太穷、太苦……是我的老太爷告诉我的……爹说了,现在山里请了个好老师,爹要多赚些钱,等开学时送我去读书。爹还说了,以后要对老师好,毕竟请个好老师来山里不容易。爹还说,将来读很多很多的书,就可以到北京去,还可以到更远的地方去,更远的地方还可以看到娘呢。”女孩说这话的时候,眼里充满了读书的渴望。
“你一个人在家,不害怕吗?”他有些为她担忧。
“我,不怕啊。家里有大黄陪我啊。还有我的书陪着我啊。”女孩拍了拍大黄狗的头,进屋拿来了她的书,递给他看,“这是我爹上次去县城的时候,从书摊里买来的。”
他把书翻了翻。这是一本漫画《阿童木》,有些旧了,书皮泛黄,但书页很整洁。“这本书你都会读了吗?谁教你的啊?”
“是爹教的,爹上过小学五年级,认识很多字,还会讲很多很多故事。”
“为什么你爹读了五年级就不读书了呢?”
“爹读完五年级,山里的老师调到县城去了,后来山里再也没有请到老师。或者请到了,但从未待一年就又走了。”女孩说话时,脸上掠过一丝茫然,但很快又高兴了起来,“这本书,我要把它背熟。等到开学那天,我要背给老师听,老师一定会很高兴的。”
“你怎么知道老师一定会很高兴呢?”他诧异,好奇。
“是山对面的小胖说的,他说,要是背书给老师听,老师不但高兴,还会奖励一颗糖呢!”女孩眼睛瞪得大大的,好像看到了一颗甜蜜的糖,甜到心里去了。
“你认识老师吗?”
“不认识,我从来没有去过学校。爹每天出去做事,我要留下来看家。”女孩顿了顿,说,“你认识老师吗?”
“认识啊。”
“你和我说说老师的模样吧,他爱笑吗?真的喜欢人背书给他听吗?”
“是的。他爱笑。他喜欢人背书给他听。可他不是个好老师,他经常想着离开山里。他不够称职,不把山里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他想了想,“不过他以后会成为一个好老师的。”
“我不许你说老师的坏话。老师就是好老师。”女孩有些生气。
“如果,下学期,你没有见到老师,你会恨老师吗?”
女孩笑了:“不会啊,我爹说,不能因为山里穷,让老师跟着我们也穷一辈子。你怎么这样问我呢?”女孩觉得奇怪,心里不安起来。
他低下头,沉默了很久:“能给我一碗水喝吗?”
“当然可以。山里再穷,山泉水还是有的。”女孩回屋端水那会,起山风了,山岚的树木哗啦啦地抖动着。
女孩把水端到他的手里:“听到了吗,山岚里有一碗一碗的山风。”
“一碗一碗的山风,谁告诉你的?”
“我爹说的啊。每读懂一本书,就是一碗山风,一碗一碗的山风连在一起,就连成了一条通往山外的路,有力量的路,路上会有金凤凰飞过。如果一碗一碗的山风散开了,那就不再有力量了,永远也飞不出大山。”女孩眼里亮着光,“爹还说,要是山里人都富裕了,大家都会像一碗一碗的山风一样,飞出大山去,不再回来了。”
他端起女孩端给他的那碗水,就着山风,一饮而尽。他起身告辞,转过身,从怀里掏出一张盖有县教育局大印的调令,使劲一扯,调令就像雪花片一样,散了一地。
调令里写着:兹有盘国珍,因为长期在山区从事教育工作,患上风湿、腰肌损伤等多种疾病,且教学成绩突出,经县教育局研究决定,特批准为国家正式教师,同时调入县二完小继续从教。
他朝山岚里的学校走去,走进了山风里。一碗一碗的山风连在了一起,让他充满了力量!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女孩见到陌生的“他”毫无防备之心,老师离开,孩子不恨老师,这些反映了山里的民风淳朴。
B.“女孩觉得奇怪,心里不安起来”一句表明,女孩已经明显意识到面前这个人就是自己的老师。
C.小说中女孩的父亲虽然没有正式出场,但正是有了这样一个人物,情节才得以一步步向前发展,小说的主题才得以进一步揭示。
D.标题“一碗一碗的山风”既是对小说关键情节的概括,也体现了小说的主题,同时也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小题2】小说在塑造女孩形象时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请举例分析。
【小题3】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倒数第二段调令的内容可以删去,这也并不影响小说的主题表达。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叫田栀毓
庄学
夹河滩田村的田医生爹妈给的名字叫田栀毓,写着复杂,叫着也别扭,不够铿锵,不知是祖上哪一位有点儿墨水的祖爷爷给起的,改不了了。可是村里人都喜欢叫他田医生。
有一年,在西藏当兵十几年的村民田崇义带回了一种怪病,浑身酸痛。需要喝藏酒泡雪莲,才能消除病症。可是,内地哪有藏酒雪莲,随时供他喝呢?就寻偏方,求到了本村田医生的名下。田医生与田崇义聊天过后,给他一瓶泡了切片茎块的酒。泡的是何物?田医生笑笑,小人参呗。田崇义严格按要求日酌二两,不出旬日,酸痛减轻并消失了。田崇义请田医生吃了喝了,田医生才把话挑明,啥小人参?萝卜片,做幌子的。田医生凑近了小声说,主要是信石,大热剧毒,一点点而已!田崇义听了,酒杯颤颤巍巍,半天送不到嘴里。
后来,田医生凭着自己的大胆,出奇招,从阎王爷那儿拽回来几个乡亲,名声大噪。就凭这,田医生泰然自若地领受着村人们的目光仰慕和话语问候。田医生富态,领袖样的背梳头,身材高高大大,走在村街上不疾不徐,自然是昂首挺胸。有时目光也平视了,对迎面走来的人很随意地回应:嗯,嗯,都吃过了?
田医生好医,文革中参加过县里赤脚医生培训,也读过几本《开宝本草》《嘉祐补注本草》《本草纲目》的医书,回到村里开办了大队的医务室。田医生看病有趣,前堂坐诊,问问患者病情,然后踱到一块床单遮掩后的卧室,翻看医书,照本宣科,对症下药,在方子上增增减减。病症重的,剂量就略大些,从未出过医疗事故。
日月如驹,大队医务室也从从容容地变成了“栀毓诊所”。那年仲夏,村民豆娃家的小儿子腹胀如鼓,送县医院花钱若干,也没查出病因,豆娃凄惶惶地把孩子抬回村里。有人建议叫田医生看看,豆娃有些不屑,讥诮地说,人家县医院都看不好,他田栀毓能做什么?说罢,豆娃稍一愣怔:田栀毓,天治愈?莫非真能给孩子治治?豆娃就把儿子送到了田医生处。田医生尽管询问着病情,心里却打鼓,说还是到省城的大医院看看吧。豆娃手里是灯草没有,那还上得起大医院?就“噗通”一声,给田医生跪下了。田医生无奈,先给病人开了几副镇痛的药,然后品味自己拍孩子小山样的肚腹的感觉。田医生其实也明白了,孩子的肚腹内如果有肿瘤状况,医院早就开刀取出了。不妨弄些泻药试试。医院都治不好,我就不能一试?田医生一时胆壮,随手在地里采摘了一些蘑菇做引子,将芒硝一同熬了叫孩子服下。不多久,那孩子疼得大汗淋漓,呼爹叫娘,满床打滚。田医生也汗流如注,脸色苍白,说了声我回去取药,就慌慌张张跑回家中收拾了,脚如捣蒜般地往外乡躲。
田医生衣衫不整地跑到洛河边上,坐下喘息。夏阳聒噪的阡陌上草木葳蕤,洛河水莹莹灼灼,天色湛蓝,褐鸟翻飞成舞。好美的生命图像啊!田医生目光呆滞,脚步不曾再移动半步。回想自己一生,眼前晃来晃去的都是紧闭双眼惨死的恐怖面孔,自己的憨大胆与谋财害命何异!田医生对着“哗哗”奔流的洛河叹息道:时来信石益人,运退芒硝夺命。
远处村里一片喧嚣,豆娃带了几个人奔田医生而来。田医生身如筛糠般地抖个不停,嘴里讷讷不成句。豆娃又是一个“噗通”地跪下,连叩三个头,仰起脸时,尖尖的额头上一片灰土印记中渗出了丝丝血迹。豆娃涕泗长呼:神医呀!神医!
如此一声呼喊,田医生的脸色由苍到白,由白到润,由润到红,鼻子眼又都重新回到脸上,神态也自然起来。原来孩子痛后腹泻不止,生生地泻出了无数发硬发黑的血块。过后,孩子开始喊饿,没事了。就这么简单。
第二天,村里人照常到“栀毓诊所”看病取药,却只见大门紧闭,门上一纸公告告诉村人,诊所从此停业。寻找田医生,家人说是到普陀山旅游了。家人还告诉来者,以后不要再叫“田医生”了,就叫“田栀毓”吧,田医生出门的时候交代过的,说,我叫田栀毓!
(有删改)
【注】①信石:中药名,原名砒石,大热剧毒,加工制品为砒霜;②芒硝:中药名,由矿物提炼而成,有通便消肿功效。
【小题1】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小说叙事语言间用白话与文言,同时大量引入地方方言,富有乡土气息。善用民间形象的譬喻,如“捣蒜般地往外乡躲”,活画出田栀毓急切、恐慌的情态。
B.田栀毓治病善于利用病人心理。给田崇义的药用“小人参”泡酒,给豆娃儿子开药用蘑菇作引,目的是使病人相信他医术的神奇,平常食材也能治得大病。
C.小说善于在细微处巧妙地表现人物心理。豆娃两次“噗通”一跪,意蕴却不完全相同:第一次展示的是无可奈何之下的赌命一博,后一次则表现的是对田栀毓高超医术的信服。
D.小说巧妙地通过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心理。洛河边“阡陌上草木葳蕤,洛河水莹莹灼灼”“褐鸟翻飞成舞”,意在通过描写美好的生命图景,烘托出逃难中的田栀毓迫切的求生欲望,更有田栀毓对生命价值的领悟和反思。
E. 小说用生动而轻松的笔调详述田栀毓两次奇招治病的故事,却也蕴含着作者对当下医者的生命伦理与民间就医心态严肃深刻的反思,言近而旨远。
【小题2】小说在塑造田栀毓这个形象时,重点突出了他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为什么以田栀毓停业、“正名”结尾?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2018年,全国一多半的省份将从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开始,实行新的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制度。所有省级行政区域均突破文理界限,由学生跨文理选科,均设置“3+3”的考试科目。前一个“3”为必考科目,为统一高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除个别省级行政区域仍执行教育部委托的分省命题任务外,绝大部分省级行政区域均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后一个“3”为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简称“学考”)选考科目,由各省级行政区域自主命题。
浙江省外语科目和3门选考科目均一年两考,每个学生最多有两次机会;其他省目前对外语科目提供两次机会,很多省份均表示要创造条件增加提供两次机会的科目。
学考的具体安排和作用方面,浙江省实行高中学考与高考科目在同一次考试中相结合的办法。同一科目命制两种试卷,一种为“必考题”(满分70分),作为单纯的“高中学考”;一种为“必考题+加试题”(满分100分),“一考两用”。其中“必考题”的成绩作为“高中学考”成绩使用;“必考题+加试题”作为“高考选考”成绩使用。两种试卷同时在不同试场开考,后一种试卷多半小时的考试时间,其中必考题试题相同。两种试卷的考试均允许学生跨年级参加,每位考生最多有两次考试机会。
其他地区把高中学考区分为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分开组织考试。合格性考试分散在高中三年安排,等级性考试一般安排在高三年级,仅限当年参加高考的学生参加,其中上海市对地理和生物两科分别在高二(下)和高三(下)提供两次机会,每位考生只能参加一次考试。合格性考试是高中学生毕业和高中同等学力认定的主要依据,等级性考试用于统一高考招生。
(有删改)
材料二:
2017年高考中,计划在浙江招生的近1400所高校里,有500多所高校没有提出选考科目要求。各高校所有专业(类)中,54%不限选考科目,46%设限选考科目,其中设限范围为3门的占33%,2门的占8%,1门的占5%。选择物理、化学、生物组合的考生,可选考95%的专业;选择政治、历史、地理组合的考生,都是传统意义上的文科生,可选考66%的专生,比现行高考34%的选择面,高出近一倍。

图一:各高校专业(类)提出选考科目要求的比例

图二:各科目考生选考比例
(摘编自“浙江省教育考试网”刊文《2017年浙江省高考选科组合报告统计》)(有删改)
材料三:
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改革后,学生在校成绩以及综合素质将成为重要的录取依据和参考。根据河南省高考方案,高考招生录取基于“两依据、一参考”。“两依据”是指统一高考和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一参考”就是指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参考条件。
以河南为例,有专家指出,河南版的《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在评价内容上,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大方面与教育部保持高度一致。但也有其特色,例如在思想品德方面,增加了违规违纪和有无违法情况的评价内容,便于学校管理与记录。
不只河南,全国多省份都明确将综合素质纳入到学生录取的重要参考因素。专家认为,综合素质评价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个性特长、扭转“唯分数论”的重要举措。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刊文《27省份高考改革方案出炉,综合素质成为录取重要参考》)(有删改)
材料四:
绝大多数省级行政区域均明确要逐步减少、合并乃至取消录取批次。浙江从新高考首届学生毕业的2017年起,除特殊类型(自主招生、综合评价招生、定向招生等)提前录取外,统一高考招生取消所有录取学校批次,纳入统一高考招生的本科院校和专科(高职)院校同时填报志愿、投档录取。
按专业(类)还是按院校填报志愿和投档录取?志愿设置成为关注焦点。各省级行政区域,基本上都明确高校按专业(类)提出选考科目范围,基本上确定了“1门对应即可”的机制。但具体是按院校还是按专业投档,只有少数省份已经在改革方案中提及。浙江在2014年即明确“考生志愿由‘专业+学校’组成”,实行基于专业的志愿运行模式,录取时直接投档到专业录取,充分尊重学生既要选学校又要选专业的选择权。
(摘编自“南昌教育信息网”刊文《解读全国各省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AB.BC.CD.D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已出台的高考综合改革方案上看,各省级行政区域在突破文理界限、设置“3+3”的考试科目、外语科目一年两考上达成了共识。
B.改革后,试题命制将实行统一命题和自主命题相结合,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必考科目试题,各省级行政区域自主命制选考科目试题。
C.从2017届浙江考生选考数据看,考生选考受高校各专业指定的选考科目、科目组合可选考专业比例的影响较大。
D.各省级行政区域施行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后,只有少数省份改革方案中提及按院校还是按专业投档。
【小题3】针对高考改革带来的变化,刚步入高一的学生需要在哪些方面做好准备?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梁振英表示,由于香港的接待能力有限,近期将与内地有关部门商讨能否收紧“自由行”政策,以控制游客的自然增长。
“自由行”政策自2003年推出后,已进入第12个年头。其对香港特区与内地带来的好处,本来无须多说。但人们也看到,随着近年来赴港旅游、购物人数激增,香港特区部分人颇有怨言,从普遍欢迎到质疑乃至于反感。而另一方面,内地不少网民认为,这种反对声音无论从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站不住脚。双方的争议与主张,在香港特区近年来发生的一些游客事件中均有体现。
按理说,如果香港特区对游客的承受能力有限,或者内地人赴港旅游、购物确实影响到当地民生,作出政策微调可以理解。不过,任何问题往往总是复杂的,难以从单一因素进行考量。譬如“自由行”政策,若仅从经济层面考虑,自然给香港带来了不菲的旅游、消费收入,但对那些较少从中直接收益的当地居民,则可能更多感受到的是其对自身生活的影响;而从另一角度着眼,“自由行”政策不仅涉及经济,还是一个相对敏感的政治议题,极易成为不同利益主体表达主张的可选菜单。因此,“自由行”收紧与否,应从更多不同角度进行全面综合考量,以期获得利益均衡与政策平衡之效。
实际上,特区行政长官这番表示,亦非仅针对赴港游客增加“已对市民日常生活造成压力”,而且也是对近期当地发生的一些不满情绪的回应。如近日发生在香港屯门、沙田等地的反水货客抗议活动,就引起了不少反响和争论。而梁振英开出的政策解决“药方”,则是探讨有无收紧“自由行”可能。同时要看到,所谓收紧只是不赞成增加开放“自由行”城市的数目,而非在现有基础上做减法。(节选自2015年2月《华商报》作者:魏英杰)
材料二: “反水客”成不了香港的逐客令
“水客”无理占据街道,加剧口岸压力,严重影响香港居民生活,无疑应是执法部门打击的对象,但从什么时候开始,规规矩矩买年货的内地游客也成了靶子?
这次示威游行,表面看是香港市民为了维护社会秩序而打击不法活动,实则是一道披着“反水客”外衣的逐客令。有部分市民在巴士站向内地游客高喊“爱祖国、用国货”,更出现辱骂、推拉等过激行为,如此丧失文明的待客之道,实在难以彰显香港的大气与包容,说好的“购物天堂”已然跌落凡间。
根据香港入境处通报,年近岁末,有更多内地游客来港购物属正常情况,口岸边检人员至今已拒绝约2.5万名涉嫌走水货的内地游客入境,并未发现水货行为明显增加的迹象。但值得警惕的是,“水客”活动很可能越反越猖獗。趁乱作案往往最易得手,警方和口岸执法人员疲于应对示威活动,隐藏在购物人群中的“水客”便更有可能溜走。
政治因素是另一个不得不提防的环节。号召及组织屯门示威游行的香港激进政治团体包括“热血公民”、“本土民主前线”、“学生前线”等,这些团体一向对内地不满,更在民间宣扬“港独”,此次借“反水客”再次挑起两地矛盾,乘机灌输“反共”思想,司马昭之心,不言自喻。就连行政长官梁振英昨天也明确表态,十分重视大量内地人来港购物,以及水货活动对北区和屯门居民的生活构成的影响,政府会作出协调,但不能接受以冲击或滋扰等手法表达不满。
“水客”需要严打,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任何违法违规人士。香港是法治社会,在为市民提供最大程度言论自由的同时,更要严厉遏制暴力非法的抗议活动。屯门示威活动中有13人被捕,体现出警方执法公允。凭着这一点,香港总算赢回一些内地游客的信任。(节选自2015年2月《环球时报》作者:陈行,香港媒体人)
材料三: “反水客”致赴港客剧减三月旅游业全面下跌
据港媒报道,接连发生以反水货客为名的“港独”暴力示威,令外地旅客访港意欲插水①。旅游业议会主席胡兆英表示,三月份旅游业、零售业、饮食业等行业都全面下跌,其中旅游业比去年同期下跌超过10%,更形容是“迎来旅游业寒冬”。他续称,本港旅游业“外忧内患”,不但受日、韩两国汇率影响,令为数不少的东南亚旅客被日、韩市场吸纳过去,而且香港接连发生反水货客示威重挫城市形象,令不少游客却步。
香港旅行社东主协会会长叶庆宁表示,除内地访港团数量未尽如人意外,其他地区访港团亦比去年同期暴跌30%,当中酒店业最受影响,以旅游团为主的三、四星级酒店成为“重灾区”。( 2015年4月4日《新华网》)
材料四:  “小黄金周”广州赴港游客减少20% 记者黄宝仪
向来是广州市民短途出游首选的香港,受“反水客”事件影响,今年以来旅游市场一直表现平淡,2月开始更持续下滑。4月4日的“清明小黄金周”虽然遇上香港的复活节假期,但广州出游香港人数同比大幅下降超过20%。
对于香港游人数首次在黄金周下降,中国国旅广东公司的工作人员表示“反水客”事件是诱因,同时还与香港市场本身存在的问题有关。首先,香港游发展多年,不仅广东甚至外省大部分市民都已经多次前往香港旅游,市场早已饱和,加上近年香港没有新景点加入,旅游吸引力在下降。
另一方面,多次前往香港的市民目的性很强,大多为了购买自用的奢侈品或者日用品,因此一般会集中在打折季或节庆期间。这些游客都不是“水货客”,只是“反水客”事件让这些市民留下一些不良印象,影响了他们的出游选择。
此外,随出境旅游市场的成熟和台湾、日韩、东南亚等地优惠抢客,其他短途出境5天游不过3000元左右,而同样5天在香港可能花费更高,因此香港旅游性价比优势并不明显,使更多市民转投日韩、东南亚游的怀抱。(2015年4月《网易新闻》)
(注)①“插水”这一词,常用于运动员跳水的时刻动作,即:普通话的“跳水”。
(1)阅读材料(一)与材料(二),两家媒体都对香港“反水客”事件进行了报道,概括说明它们各自传递的重要信息有哪些异同。(5分)
(2)根据材料(二),请谈谈陈行是如何看待“反水客”事件的。(6分)
(3)根据材料(三),谈谈香港遭遇“旅游业寒冬”的原因有哪些,又有怎样的后果。(6分)
(4)材料(四)中“小黄金周”广州赴港游客减少的原因有哪些?你认为怎样能够提振香港旅游业?(8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穿军装的牧马人

曾剑

我穿上军装,来到这深山老林时,有一种被贩卖的感觉。我家是鄂西山里的,跑到这东北原始森林。我如果像电影里那些大兵,在崇山峻岭间真枪实弹地干几场,倒也像个兵。连队居然让我放马,成为整个连队执行任务时,唯一不带实弹的兵。

那是个灰蒙蒙的冬日,连队一个满脸通红的老兵,把我领到一群军马前,把一只狗尾巴草一样布满毛刺的旧马鞭递到我手中。我心里亮闪闪的希望,就在眼前的灰蒙蒙中淹没了。我没有立刻去接马鞭,而是把右手掌贴到胸前。我摸到了我的心,像这冬日山里的石头,又冷又硬。

在老兵的背影就要消失在马棚拐角处的那一刻,我一个百米冲刺,追上那个老农一样的背影,问,为什么偏偏是我?因为有怨气,我连一声班长都没喊。

老兵转身,把右手搭在我的肩上,把自己装扮成一位慈祥的长者。

老兵反问,为什么不能是你?

他说完这句话,伸了—下脖子,好像还想说什么,但没说出来,只盯着我的一张脸看,许久,给我一个僵硬的笑。

我的脸上有什么?我冲到溪沟边,弯腰。在水里,我看到了自己:黑皮肤,娃娃脸,月牙眼,自来笑,这不就是个山里放牛娃嘛!

我站起身,望着班长那个令人沮丧的背影,哀叹道,我会成为他吗?

我顺着溪流,走向我的马群。

为什么偏偏是我?为什么不能是我?这两个巨大的问号,像两把弯刀,砍着我脑子里的每一根神经,折磨着我。

指导员到马场来看我。

指导员的到来,让我这个冷意很浓的马棚里有了一丝暖意。指导员是来开导我的。指导员说,你真行,刚当兵就是班长。班长?我直着脖子问。指导员笑着拍拍我的肩,说,对呀,你不但是班长,你的兵员还是咱连最多的,你看,指导员指着那些马说。我说,指导员,你就别逗我了。指导员说,我怎么就逗你呢?它们都是战马,曾经驰骋过疆场。现在,都实行摩托化了,用不着它们了,不忍心把它们抛弃,就养起来,任它们老去,死去。但是,马班是有编制的,它们都有编号,军委首长都知道我们这儿有二十五匹马。

说来说去,我干的是无用功,我还以为这些马,有朝一日能驰骋疆场,或是能成为某位将军的坐骑。

我很烦,直到有一天,我发现了我的价值。

那天,黄昏沉寂,空荡荡的大地显得悲戚。本来放牧一天我应该很疲惫,可一只马鹿的出现使我兴奋起来。我其实并不认识马鹿,是一个老兵告诉我的。老兵说,马鹿像小马驹,但长着鹿茸,特别漂亮。马鹿见了我,并不惊跑,而只是静静地立在那里,用两只充满灵性的眼睛望着我。我也望着马鹿。马鹿一动不动,在黄昏的光线里,像一张色彩强烈的油画。

然而,一杆猎枪,却要毁坏我眼前的这一切。那是一个身披翻毛羊皮坎肩的猎人。我走向他,用我的身体,挡住他朝向小马鹿的枪口,一动不动。

天地静得一枚松针掉下来都能听得见。

最终猎人枪口朝下,长吐一口气,人像泄了气的皮球,软了下去。他冲我喊,行,当兵的马夫,你行!

我行吗?当那个猎人远去时,我问自己。我吓出一身汗,心都快停止跳动,血好像凝滞不流了,他居然说我行。

那人的背影完全消失在林子里的那一刻,我的血管跳得更厉害了,像解冻的冰河。是后怕吗?我问自己。是的,我后怕,但是,我行!我回答自己。我只是一个牧马人,制止猎人的捕杀,这不是我的职责,但是,我站出来了,站在一管随时可能把我打成筛子的老式猎枪面前。从那个黄昏起,我在我的心里,不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了。我是个马夫,但我不可以被忽略!

我慢慢地对我的马好起来。我从来没有重重地抽打过它们,现在,我连鞭哨都不忍心挥响。

【小题1】穿军装的牧马人 第二段自然段划线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分析其效果。
【小题2】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第一段作用很大,寥寥几句就交代了“我”的新兵身份,并表明了“我”失落、沮丧的心情,为下文故事的发展做了铺垫。
B.“我”被连队选中做牧马人,因无法接受现实而不愿接过老兵手中的马鞭,但看着老兵离去时沮丧的背影,“我”感到愧疚与同情。
C.当“我”陷入痛苦时,指导员来看望“我”,给了“我”精神上的鼓舞,让“我”对军马有了新的认识,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D.小说语言极富特色,不仅有大量的心理描写,展现了“我”的心理变化过程,并且在人物语言的描写上,都使用转述句,简洁明快。
【小题3】小说中的“我”有哪些形象特点?请根据文本进行概括。
【小题4】“为什么偏偏是我”“为什么不能是我”这两句话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