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王阳明的人生与学问
吴光
王阳明,幼名“云”,五岁改名“守仁”,盖取《论语》“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之意,十岁时,父承王华高中状元而被授予翰林院修撰之职。次年,王阳明随祖父竹杆翁赴京,过镇江金山寺,竹轩翁与客人饮酒赋诗,尚未成篇,王阳明却已经赋诗一首:“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醉倚妙高台上月,玉萧吹彻洞龙眠。”船客大为惊异。大家又叫王阳明应景赋诗,出口成章,诗惊四座。
阳明十二岁,拜师读书,一天,他突然问书塾老师:“何为(人生)第一等事?”老师回答说:“惟读书登第(做官)耳!”王阳明疑惑地说:“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这个“读书学圣贤”的心愿,表达了少年王阳明要做圣贤的远大志向。
十六岁时,他按照父亲的教导,遍读朱熹理学著作,并在庭园格竹求理,不仅未得其理,反而劳思致疾,于是感叹圣贤难做,便转向词章之学,又沉浸于佛、道二教。他二十一岁乡试中举后,曾两次会试落第,于是回到余姚结诗社,驰騁于词章,长时间出入于佛老之学。
二十八岁,王阳明第三次参加会试,举进士出身。次年六月,被授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弘治十八年(1505),阳明三十四岁时才开始真正归本儒学。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阳明三十五岁。御史薄彦徽等会同南京给事中戴铣,上疏请诛结党营私的刘瑾等“八虎”。刘瑾大怒,逮簿、戴等人下诏狱,各杖三十,戴铣竟被杖死狱中。任兵部主事的王阳明抗疏力救,刘瑾遂逮其下狱,廷杖四十,贬为贵州龙场驿驿丞。出狱后赴谪所,刘谨派人尾随意欲加害,王阳明设置投江自尽假象,并作《绝命诗》迷惑阉党。经过一番曲折历险,终于在正德三年到达龙场驿。
他常思考“圣人处此,当有何道”,突然大彻大悟《大学》“格物致知”之旨,不禁欢呼雀跃,“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便是所谓“龙场悟道”,其关键在于领悟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道理,其逻辑的结论是求理于心,而非求理于外。这标志着王阳明主体意识的觉醒,也为他日后在讲学中形成良知心学奠定了心灵觉悟的基础。
王阳明经历两年贬谪生活后,被朝廷起用升为庐陵知县,以民为本而推行多项德政,特别是冒着被罢官处分的风险蠲免境内百姓的苛捐杂税,深得民众拥护。王阳明在政务繁忙之余,坚持讲学。主张“静坐”以“自悟性体”的修养方式,“欲以此补小学收放心一段功夫耳”。这是摆脱纷纷世务而涤除私心杂念的一种道德实践,也是王阳明确立良知心学过程中的重要阶段。
正德十四年,宁王朱宸濠在南昌起兵反对朝廷。王阳明正在奉命到福建的途中,仓促闻变,立即回军吉安,调兵“勤王”。他精心调度、策划,“以万余乌合之兵,而破强寇《宁王)十万之众”,这在军事史上创下了以少胜多的奇迹,也成就了他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和文武双全的历史声名。他被封为新建伯,兼南京兵部尚书。
从正德十二年到十六年,王阳明大多在江西赣州和南昌,经历了自贬谪龙场以来人生最艰难险恶的时期,但种种苦难使王阳明的思想升华到一个新高度,促使他提出了“致良知”的哲学命题,从而完成了阳明学的哲学建构。
嘉靖六年(1527),广西田州土司叛乱,数剿无效,朝廷遂命王阳明兼都察院左都御史,总制军务平乱,平乱后他向朝廷提出了多项安定民心、巩固治安的措施,收到了良好效果。前后经历一年多,王阳明以衰病之躯奔走于炎热潮湿、瘴疠遍布的崇山峻岭。等到战事全胜,他己病入膏肓。嘉靖七年,王阳明向朝廷上了平生最后一道奏疏,自叙“炎毒益甚、遍身肿毒,喘嗽呕吐”的严重病况,请朝廷准他回乡养病,言辞悲切,但朝廷未回文。由于病情日重,他等不及朝廷的批复,班师北归。从广西抵达江西南安府(今大余县),停舟于青龙铺水面,他已处于弥留之际,其弟子周积请问其有何遗言,阳明只留下了“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八个字,瞑目而逝。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7年04月30日06版)
相关链接]王阳明创立的“心学”体系,在明以后思想界占有重要地位,影响深远,因此他与儒学创始人孔子、儒学集大成者孟子,理学集大成者朱熹,被并称为“孔孟朱王”。其学术流传至今,堪称学界巨擘、“百世之师”,清代名士王世桢称赞王阳明“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为“明第一流人物”
(摘编自佚名《浙江余姚王阳明:家训,一盏水远不灭的心灯》)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王阳明幼承家学,十六岁时在父亲的教导下刻苦攻读朱熹著作,而立之年后才信奉儒家思想,并确立了自己的事业方向。
B.在祖父和客人饮酒赋诗的时刻,王阳明应景赋诗,使船家和客人都很惊讶,说明其具有过人的才华。
C.王阳明井不认同书塾老师所说的“(人生)第一等事”就是读书做官的观点,他认为应当是读书学贤。
D.经过读书、求理等钻研思考,王阳明因思劳成疾,从而深感圣贤难做,转入了词章之学,并沉浸于佛、道两教。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因为科举考试之路一直坎坷不断,王阳明在第三次参加科举考试取得功名前,不再研读儒学著作,转向词章和佛道之学。
B.王阳明为人正直,敢于进谏,因薄彦徽、戴铣等人受刘瑾迫害,就为他们辩护,遭受杖罚和贬官,在赴任途中险被谋害。
C.任庐陵知县时,王阳明采取多项措施积极推行德政,还坚持讲学,主张“静坐”,以道德实践的方式体悟自己所提出的心学。
D.由于宁王朱宸濠起兵造反,王阳明接到了朝廷的调令面率军迎击,因为作战取胜面实现了人生“三不朽”中的“立功”。
E. 心学属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因自成体系且在明以后的思想界地位重要,使王阳明同以前的儒家大师被并称为“孔孟朱王”。
【小题3】王阳明为何能够完成从凡人到圣贤的转变?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07 07:01: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线教育市场需求升温。这种升温一方面在于在线教育类产品是面向家长市场,但体验者却是孩子的这样的一种用户错位的产品,因此它需要准确切中家长的心理需求,当前,中产阶层家庭队伍逐步壮大,对子女教育投入见涨,许多家长为了避免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愿意为孩子的教育下血本。而中产阶层对于知识、阶层与未来的焦虑往往会压在下一代身上,导致在线教育市场尤其是基础教育需求也逐步庞大。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处于基础教育的人口接近1.8亿,预计到了202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100亿元。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程方平指出,相较于传统线下教育,在线教育在这方面的优势十分突出,它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满足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学习时间碎片化的需求,提升了学习效率。在线教育还可以跨越由地域等方面因素造成的教育资源不平等分配问题,使教育资源共享化,降低了学习的门槛。

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看来,随着互联网普及率越来越高,之前被紧紧封锁在学校围墙之内的知识信息,正在通过在线教育的形式被广泛传播出去。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介绍,一对一直播、一对多直播及录播相结合等多种在线教育形式,满足了不同用户的需求,尤其是近几年盛行的在线教育直播课程,更是受到不同群体的欢迎。在线教育直播课程不再是老师们自说自话的单方面授课形式,而是有了交流、分享的过程,这无疑提高了学习效果。

“同时,在线教育机构在运营过程中,节省了大量的人力、房租等成本,使得在线教育体现出价格优势。”熊丙奇认为。

——搜狐网2018年08月18日

材料二:

近段时间,“小猿搜题”涉不雅内容,指控“作业帮”蓄意抹黑陷害,两大在线教育平台激烈开打,再次将人们的视野拉回到这个已经被业内冷落许久的行业,隐藏在其背后的乱象及问题也浮出水面。

对这些问题的解决,程方平认为,健全行业自律不失为一剂良方。“我国可以建立一个行业内部的权威认证机构。”它们的主要责任是,对在线教育机构的教学成果进行追踪认定,不管是颁发的相关证书,还是作出的效果评价,都是真实而有效的。“该认证机构作为第三方,与在线教育机构和学员之间都不存在利益瓜葛,作出的评判可信度较高,但若该认证机构有失公允,则要负一定责任。”程方平解释说。

对于建立权威认证机构,姚建龙认为可以借鉴,他建议我国建立完善有序的行业规则,帮助行业内部自查自纠,提高行业积极性。储朝晖指出,建立公正客观的行业标准,就要明确奖惩规则,对有良知的在线教育机构应积极鼓励,对粗制滥造、剽窃盗版甚至冒用他人名声宣传的,应积极向有关部门反映,采取零容忍态度。

“除此之外,我国在线教育的教学质量不高,也成为制约在线教育发展的因素。”储朝晖建议,应当把握“内容为王”的原则,优秀教师和优秀内容才是在线教育发展的保证,才会有市场。

熊丙奇认为,在线教育行业知识库体系庞大,专业多且层次深,因此行业内部需要注重知识和经验的积累,鼓励行业协会创建一套丰富的知识库体系,丰富在线课程的种类及内容,让整个行业受益。

——新华网2018年08月15日

材料三:

如果要从源头抓起,准入资质是第一道环节。程方平认为:“教育服务与其他社会服务类机构有着本质的区别,在线教育机构还具有教书育人的责任,因此,教育机构不能以纯商业模式运作,工商注册管理和教育部门的双重认定方能取得办学资格,不仅不能放松,还需要严管才行。”

姚建龙建议,有关部门可以出台在线教育培训法,在立法上明确主管部门和相关协调部门,齐抓共管,多措并举,共同治理。完善在线教育的资质审核,规范相关手续流程,加强对在线教育机构的审查,不仅要依法依规有序发展,还应将其子公司、分公司、加盟店等纳入审查范围,争取将每一个环节落实到位。

程方平也建议,应当在立法上明确在线教育教师的资格认证标准,从事在线教育的教师都要经过互联网和教育方面的培训,获得相关资质证书才能进行授课。

“大力发展在线教育,不仅是社会的进步,更是时代的要求,因此立法上对此也应该加以鼓励,要制定相关的鼓励性政策。”姚建龙建议,应当将教育法第六十六条加以细化,增强我国的网络环境建设,打造更有利于信息化教育的发展环境,政府也应当加大对在线教育的投入,对发展优良企业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建设一批质量优、口碑好的在线教育品牌。

——新华网2018年08月15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线教育市场需求升温与当前中国的社会结构变化及中产阶层队伍对知识、阶层与未来的焦虑密切相关。
B.与传统线下教育相比,在线教育可突破时间空间限制、提高学习效率、改变教育资源分配不平等的状况。
C.在线教育依托越来越高的互联网普及率,广泛地传播知识信息,有利于扩大教育影响面,促进社会进步。
D.在线教育直播课程作为近年盛行的一种在线教育形式,将用户纳入交流分享过程,从而提高了学习效果。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从外部客观条件的变化和在线教育自身的优势两个角度,探讨了在线教育市场规模扩大的原因。
B.材料二和材料三具体分析了在线教育市场的乱象,并从行业内部和外部环境两个方面提出了解决办法。
C.多种在线教育形式能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重点是形式创新,提供个性化服务,兼顾课程种类及内容。
D.发展在线教育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政府不仅要打造有利的环境,还要建设一批良好的品牌。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在线教育行业自我完善发展的具体可行措施。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的乡土文化源远流长,而广大农村则是滋生培育乡土文化的根源和基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经济飞速发展,而农村经济发展则相对滞后,许多乡土文化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衍发展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是区别于任何其它文明的唯一特征,是民族凝聚力和进取心的真正动因!乡土文化包含民俗风情、传说故事、古建遗存、名人传记、村规民约、家族族谱、传统技艺、古树名木等诸多方面。

乡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非物质的都是不可替代的无价之宝,必须加以保护。对乡土文化最有效的保护是积极的全方位的延承。“积极的延承”即既要继承乡土文化传统的东西,也要适应现代生活需求创造新的东西;既要保护好原生态乡土文化,又要创造新生态乡土文化。“全方位的延承”指的是:既要延承乡土文化的“文脉”,也要有选择地沿承作为乡土文化载体的“人脉”,既要延承乡土文化的物质表象(即“形似”),也要注意延承乡土文化的精神内涵。这一点在时下的中国广大农村要特别关注并给予妥善的保护政策。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实现乡村振兴一方面要满足村民的现实发展要求,而乡土文化正是实践中可以保护和挖掘的重要资源。以民宿客栈、乡愁经济等为代表的乡土文化价值利用,为农村的产业兴旺开辟了发展的新方向,切实印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的指导意义。实现乡村振兴另一方面还要深入关照村民的精神世界,“精神世界作为一种人类特有的东西,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具有某种决定性作用。”基于地缘与血亲关系发展起来的乡土文化,其富有的历史性和地方性,回答着“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问题,这种文化认同与精神归属,是广大农村地区长治久安的思想和情感基础。

中华民族的农耕文化历史悠久,中华文化本质上是乡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需要更好地诠释乡土文化。一方面乡土文化所包含的重义轻利的义利观,敬老睦邻的传统美德,仁爱民本的人文精华是属于中国人的重要文化血脉,是滋养中华文明持续繁荣的沃土,是文化自信的根脉。另一方面乡土文化是一方民众在生存发展中知识经验的累积,有其内在完整的逻辑体系,以及众多艺术化的表现形式。经历时代冲刷,以及现代文明洗礼后,仍表现出独特的魅力与价值的乡土文化,通过理论学术层面的梳理研究,实践运用层面的改良创新,将会成为独具特色的国家名片,带给中国人更强烈的文化自信。

(摘编自张义晓 《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乡土文化的失落与复兴》)

材料三:

西方的城市文明铲除了乡村文化,同时他们以城镇化的标准作为文明发展进步的标志,“1851年的英国,城镇人口已超过乡村人口,达全国总人口的52%,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镇化国家。”现在中国城镇化建设已经陷入了城市发展的单向思维(以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为指标的量化思维)。城市思维产生于农村城镇化的建设过程中,它将乡土文化视作需要改造的低等级的文明模式。目前,这种判断方式仍在被广泛使用,即单边地强调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促进农村产业的开发,以及片面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建设和发展等措施。这都只是将乡土文化当作城市文化的对立面,是城市文明对乡土文明的一种经济掠夺和物质消灭,忽略了对乡土文化的历史积淀和整体性的保护。城镇化应避免城市思维,不能以消除农村为城市建设的量化指标,我们应该看到在促进国家建设和城市发展的同时,乡土文化对于民族传统文化之认同,对于社会风土习俗之维护,对于国家现代政体制度建设的合法性基础都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摘编自汤敬一《乡土文化功能:从乡土社会到城市社区》)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中“乡土文化”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文化源远流长,有物质和非物质之分,滋生培育乡土文化的根源和基因是广大农村。
B.乡土文化有区别不同文明的功能,若为独具特色的国家名片,更能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
C.乡土文化属于传统的、原生态的文化,有它的“文脉”,也有作为文化载体的“人脉”。
D.乡土文化是一种不必改造的文明模式,故要重视对乡土文化的历史积淀和整体性保护。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文化所富有的历史性和地方性,是广大农村地区长治久安的思想基础和情感基础。
B.本质上属于乡土文化的中华文化,内涵独特、逻辑体系完整,艺术化的表现形式众多。
C.英国以城镇化标准作为文明发展进步的标志,经过努力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城镇化国家。
D.转移农村劳动力、开发农村产业,建设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等,属铲除乡土文化的行为。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出中国农村城镇化建设保护“乡土文化”的可行性办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等待槐花开

锦墨

窗外有一株老槐树,我每天清晨都在拉开窗帘的霎间,与它相对而视。在这仲春时节,它依然含蓄。黑黢黢的皮肤,裹藏着耐得住寂寞的心灵,在它的桠枝间我找不到一丝绿意。我更不知道她什么时候会悄然间给我一树繁花?

可即使繁花满枝,谁还会和我一起分享氤氲的香气?谁还会给我采摘带着露珠的花串做香喷喷的槐花糕?谁还会站在槐花纷纷的午后等待我的脚步?没有了那青蓝的衣衫、佝偻的身背、慈祥的目光、稀疏的白发……

有一年,村外的河水在一夜暴雨之后,猛然间涨了上来。河水翻腾着,搅起浑浊的泥沙。偶尔还会从上游跌宕盘旋的激流中飞下几个麦秸垛,又在漩涡中时而浮起、时而下沉地向下游冲去。岸边一个七岁的小女孩,抱着一棵粗壮的杨树,焦急地望着河的对岸。她扎着羊角辫,穿着紫红的小衫,衬着青蓝的短裤,斜背着粉色带着白花边的书包。她喃喃自语:“我——我——怎么上学去?”她似乎听见河对岸杨树林深处的校园里,传来打铃的声音。小女孩急了,泪水扑扑地打在脸颊上。可河水的势头丝毫不减,打起的水花似一个个狂野的笑。小女孩蹲下来,捡起一个个石块猛扔进河里,恨不得,填平它。越是愤怒,嘴唇咬地越紧,泪水越是汹涌,直到有一双有力的手把她拉起来,背在肩上。

外公一边安慰着我,一边在黄泥路上急行。“小燕子不哭,姥爷背你从杨庄大桥上绕过去。”

“姥爷那太远啦,咱要绕好大一圈子!老师说过,下大雨没法过河时,可以不去上学!”

“不去?你都哭了!只要小燕子高兴,姥爷不怕远!我可不愿意让你当逃兵”

“哈——哈——”

河岸边,没有一条像样的路。可是雨后,经常会有一老背着一少在穿行。老人的裤管总是高高地挽起,水鞋里可以听见扑哧、扑哧的声音,身后溅起的泥点子伴着孩子的说笑,飞扬成黄色的小花。他们趟过浅浅的水洼、翻越高高的堤坝、走过密密的高粱地头……就这样,外公背了我五个夏天。我趴在他的脊背上走出了小学的门槛,同时渐渐地走出了你的视线——到镇上去上初中了。

无论星期天还是寒暑假我都会去外公家。我们一起游戏过:跑到狮子山里捉蝈蝈、东南岭上打枣子、村外河里捉小鱼;我们一起劳动过:去“瓢头子”岭上种花生、“十亩”地里掰玉米、“清水湾”里收高粱。忘不了春天你打得槐花糕、夏天你摇的小团扇、秋天你摘的甜石榴、冬天你送的厚棉袄……

直到二零零六年五一放假期间。我回来探望您!那是老家槐花怒放的时节,乡间的小路上弥漫着甜腻腻的味道。到处都是一树树乳白的槐花。蜜蜂在花串间飞舞,蝴蝶在已经窜出麦穗的田野间嬉戏。我和母亲手挽着手,走在我儿时奔跑过的土地上。远远地我就看见了你:站在桃园外,栅栏旁那棵老槐树底下。穿着一件深蓝的短袖衬衫,青色的裤子,青帮布底鞋。正在举目眺望着我要去的小路。背已经驼了,头发也稀疏而花白。可那是我内心最唯美的画面,定格在我心灵的帷幕上。

可为什么风一起,这画就在纷扬的槐花里渐渐的模糊、模糊、又模糊……我极力地去抓住你粗糙而又布满老茧的双手,可它却时而在桃树林里修剪枝条,时而在镐头的把手上紧握、时而在儿孙的额头上抚摸……抓不住了!那手再也无法,拉起我哭泣的肩膀,捧起我微笑的脸庞、提起我离家行囊……

槐花落尽的时节,一个享年七十三岁的老人也悄然地走了。他生前爱着的这些人都参加了他的葬礼。我想放声大哭,可他们的声音成了小声啜泣。我又怎么忍心揭开他们的伤疤,使之再次流血?我走在穿着丧服的亲人队伍的最后面,我用丧服的盖头蒙住脸,任泪水滴落在我的衣襟上。木然而又绝望地走到外公的墓地。它在一片玉米地里。青青的一米多高的玉米棵,织成青色的帷幔罩在您的坟外,坟东约十米外是一片桃树园,坟北约一千米是京沪高速公路,坟南三百多米就是他的村庄。

我想这墓地很合他的心愿。因为他最爱在桃树林里忙碌,春天可以有桃花的芬芳为伴、夏天会有蝈蝈在玉米棵梢头鸣叫、秋天会有晚熟的桃儿挂满枝头、冬天可以看见村落里袅袅炊烟……更重要的是可以看高速路上车来车往,不会寂寞,不会孤单!

那是我们最好的分别。一棵槐树,发出点点的芽、开出串串的花、洒下浓浓的荫、剩下粗粗的枝桠。一年年,树长大。呼,风一阵……青蓝的衣衫,沾染着槐花花瓣,如一只只白蝴蝶停息在那儿,伴着你慈祥的微笑镶嵌在我永远的梦里。

只剩下我,独自站在老槐树下,一年年,等待槐花开!

【小题1】文章开头第一段描写槐树有什么作用?
【小题2】赏析文中划线句子“我回来探望您……蝴蝶在已经窜出麦穗的田野间嬉戏。”
【小题3】结合全文分析,你如何理解“那是我们最好的分别”?
【小题4】文章为什么以“等待槐花开”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