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对于控制噪声污染都采取了不少措施,但不可否认,控制嗓声污染还是个悬而未决的难题。相关报告显示,仅2015年国家、地方就颁布了9部环境噪声相关标准规范,各省(区、市)制定印发了29部噪声污染防治相关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国家相关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开展了功能区划调整、新生产机动车噪声检验、绿色护考、达标区创建等工作。还有一些地方探索更加有效的防治模式,诸如北京采取了加强噪声污染源的日常监控、完善地方标准等手段治理噪声污染;上海建立了约70平方公里的外环区域城市噪声地图和数据库等,也取得了一些经验。
(摘编自2016年9月6日《经济日报》)
材料二

(选自《2017年中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报告》)
材料三
噪音不只是扰民,而且对人体健康有很大影响。在各类环境噪音的投诉中,建筑施工投诉高居榜首,占50.1%;排在其次的则是社会生活噪音,也就是酒吧、KTV、商业、邻里等,占36.6%。对建筑施工产生的夜间噪音,有明确的施工规定,只要足够重视,严格执法,监督起来并不困难。更难的反而是社会生活噪音。一是城市音源复杂,噪音取证难。二是管理多头,投诉无门。噪音污染种类繁杂,其监督管理涉及环保、工商、城管、公安机关等多个部门,各个部门对于噪音的管理权限分工并不明确。还有的噪音问题,涉及邻里纠纷,公众既是噪音的受害者,同时也是噪音制造者,就更难厘清其中的责任。洽理噪音污染,相关部门和公众都应该行动起来,尽快解决取证难、多头交叉管理等问题,明确监督执法的主体和责任。无论如何,噪音污染不该成为城市环保的短板。
(摘编自2017年6月12日《广州日报》)
材料四
德国对于交通噪声实行“一气呵成”式治理,从控制噪声源,到切断传播途径,再到保护受影响人群。相关部门首先规定公路交通噪声极限值,将车辆噪声监测列入每年车检,以此促使汽车厂家改进嗓声设计;之后,对道路进行现代化改造,铺设低噪音路面,在道路两旁竖起噪声防护屏,削弱噪声传播能力。在保护受影响人群方面,政府坚持将“保护公众远离噪音”作为城市建设的义务,规定禁止在噪音超过75分贝的地区建造房屋。此外,人们可根据“噪声地图”——一张可反映城市各区域声环境质量的地图,来选址安家落户。
日本对于噪声的防治可谓“从根源解决问题”。城市规划的合理布局保护了居民区的宁静环境,有效地减少了居民遭受噪声困扰的几率。日本《环境基本法》针对不同区域分别作出噪音限制的明文规定,各区域因互不干扰,落实和执行相关规定也相对容易。此外,装配式建筑在日本的普及也达到了控制建筑施工噪声的良好效果。
在美国,不断升级的噪声污染已成为环境治理的重大挑战。其中,生活噪声是最让美国人“头疼”的问题,尤其是在人口集中生活的社区,邻里间噪声纠纷事件近年来有增无减。作为法制较完善的国家,美国对人们生活中遭遇的小麻烦也有相应的“皮毛法律”管制。上世纪60至70年代,政府开始着力控制噪音污染,设立了统一噪音标准,并对恶性制造噪声的行为定性,认为企图扰乱安宁的一切喧闹声都是违法行为。
(摘编自2017年6月16日《中国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对于控制噪声污染都不够重视,因此虽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是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难题。
B.虽然噪音类别有很多种,但建筑工地的噪音最为厉害,它不仅扰民,并且在对人的身体健康影响方面还远超其他噪音。
C.根据材料二中城市六大功能区的环境噪音监测对比图示,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些区域白天与晚上的环境噪音的达标情况。
D.我国对于某些类别噪音的管理权限分工不明确,有些噪音问题难以厘清其中的责任,目前难以很好解决噪音扰民的问题
E. 德国、美国等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防止噪音污染,且执行情况也很到位,这些国家再也没有出现噪音扰民的情况。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我国在防治城市噪音污染方面可以作哪些借鉴与改进。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2-07 04:51: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非连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极简生活背后的心理学

何昊明

与不断提升的上网速度一样,当下,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每天要处理的事情常常使身心满负荷运转。但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面对这种矛盾和压力,人的适应性反应是借助不同的生活哲学和生活方式来应对。极简主义便是这些应对方式中的一种。极简主义认为,我们应该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最感兴趣、最有价值的事情当中,削减那些不必要或者无关紧要的东西,这样,我们才能在单点上取得最大的突破。纵观极简主义风潮,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物品极简,人际极简,决策与选择极简等。那么,这些说法和做法是否符合人的心理规律呢?

物品极简

我们拥有的物品的多寡会对心理形成一定干扰。物品不但占据物理空间。还占据“心理空间”。拥有更多的物品意味着对认知资源的占用。研究者发现:强迫性囤积的人在工作记忆和执行能力上都比普通人弱。喜欢囤积的人在空间注意力上较差。理论上来说,空间中的物品过多,我们就需要花费更多精力来搜寻目标物品。这会占用原本稀缺的注意力广度。另外,喜欢囤积物品的人将更多精力花在购买、获取物品上,这也会耗费很多的时间精力。相反,少些物品,放弃对囤积物品的执念,我们的注意力和记忆力都将卸下更多的负荷,从而能轻装上阵,专注在最重要的任务上。

人际极简

人天生就容易将人际关系想得较为复杂。当人什么都不需要思考的时候,脑的静息态扫描发现,唯一活跃着的高级感区就是那些与识别和理解他人有关的脑区。这意味着,我们随时准备与他人发生联系。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当我们闲下来的时候,会忍不住地去翻看社交媒体上的他人信息,比如微博或者微信的朋友圈。与他人发生联结是我们的本能。

但是,根据人类学家罗宾·邓巴的研究,人们能维系的稳定的社交关系的数量是有限的。人类大脑进化程度只允许我们和150人保持社交关系。尽管社交媒体技术帮助我们扩大了虚幻网络中的交友圈,但是对于交到更多真心的朋友似乎并不起什么作用。因为社交网络让我们与更多人发生互动,但是,个体可能会不加选择地添加大量好友。由此产生的更多的人际交往使人们能够分配到每一个关系中的资源更少,因而形成的关系更多可能维持在浅层。浅层的人际关系很难提供情感上的有意义交流和情感支持。因此未必能带来更高质量的社交关系。所以,人际极简提示我们:数量做减法,质量做加法。以此来找到生活中真正重要的人际关系。

_____(A)_____

人的工作记忆是人脑能力的局限之所在。首先,人的工作记忆容量是相当有限的,也就是说,人能认知的内容在数量上是有限的。

其次,人脑并不能真正地同时处理多项任务,它只是在不同的任务间来回切换。表面上看我们的大脑在“一心多用”,实际上“应接不暇”,勉强维系。频繁切换任务本身也需要对注意力进行配置,因而会导致更大的认知负担。

更重要的是,认知负担增大后,人容易分心,进而导致更严重的多任务操作。那么,我们反而无法专注地去实现最重要的目标,因为有限的精力都花在边边角角上了。

决策与选择极简

决策与选择极简,是指在决策前事先减少可供自己选择的选项。人的误判心理之一是认为自己能拥有的选择越多越好。这也有一定道理,因为可选项多证明我们有更大的自由。但有研究者发现,选择越多,人们越没有兴趣和动力去做决定,而且做了决定后容易不开心。在经济决策方面,当选项多了以后,人们容易犹豫,不够果断,反而损失比较多的金钱。

之所以选项过多会带来焦虑,一个重要原因是信息超载。人天生喜欢刺激,比如,我们用手机电脑等媒体刷新闻,想看什么就看什么,方便快捷容量巨大,但若新闻信息刺激过多,也让人无所适从。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纠结”。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极简是一个心理能力的分配方案。极简主义的道理很简单——珍惜我们的心理资源,用在刀刃上,尽管在奉行过程中,人的天性会设置很多阻碍。

(选自《百科知识》2018.10B,有别改)

(链接材料1)

不管东西有多贵,有多稀有,能够按照自己是否雷要来判断的人才够强大。能够放开执念,人才能更有自信。——山下英子《断舍离》

注:此图是山下英子著《断舍离》一书的封面(局部)

(链接材料2)

脸书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常常穿灰色T恤和牛仔裤。他说:“大家看我每天都穿一样的T恤,但它们并不是一件,我的灰色T恤有不少于20件。……我每天早上起来都有超过十亿的人在等着我服务。我不想把时间浪费在那些无意义的事情上”。

(链接材料3)

人类学家罗宾·邓巴最近调查了3375名脸书用户,结果显示,英国人每人平均拥有150个脸书好友。但真正与自己有深度互动交流的仅有4人。

【小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上述文本意思的一项是(   )
A.因为需要花费更多精力来搜寻目标物品,所以有囤物症倾向的人有可能注意力更差。
B.奉行极简主义,丢掉的不仅是不必要的杂物和社交关系,更是生命里一些不必要的干扰项,从而帮助我们谨慎拥有,珍惜使用,勇敢舍弃。
C.在奉行极简主义的过程中,人的天性虽然会设置一些障碍,但是这些障碍都是无关紧要的。(这些是很大的障碍。)
D.虽然我们可以使用五花八门的方法来训练我们的大脑,但是我们的大脑仍然无法实现真正地同时处理多项任务。
【小题2】阅读“链接材料1”中的有关“断舍离”观点的图文,这种观点与选文中哪种极简生活类型的观点相近?请指出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小题3】根据上下文在选文(A)处填入小标题。
【小题4】阅读“链接材料2”,请判断扎克伯格是将哪种极简主义哲学方法运用到自己的穿衣哲学中,并结合选文分析他这样做的原因。
【小题5】小明的妈妈有500多位微信好友,她每天会花很多时间翻看手机朋友圈点赞和评论。在她阅读了“链接材料3”后,深有同感,想关闭朋友圈却总忍不住翻看,为此苦恼不已。假设你是小明,请根据选文,找出她这样做的心理学依据来安慰她,并提出一条可行建议帮助她改变现状。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09年,中国政府实施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政策;2014年,政府实施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政策性利好”推动了新能源汽车业蓬勃发展。2017年,全球新能源汽车累计销售340多万辆,而在中国销售的电动汽车占比就超过了50%。
政策执行过程中,发生了车企利用政策漏洞骗补的个案。另外,中国新能源汽车存在“大而不强”的现象。微型纯电动汽车凭着价格低廉、可直接上牌照、能获得政府补贴等优势,占据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市场销量的65%(2017年数据),但这些车型排量小、技术含量低。在动力电池、电池管理系统和整车系统集成等核心技术方面,中国新能源汽车与国际一流品牌仍存在不小差距。
(摘编自林芝罘《解析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得失补贴政策待完善》)
材料二:
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的迅速扩大,中央财政负担不断递增,2016年补贴清算资金就高达58.59亿元。2016年12月,财政部、工信部、科技部、国家发改委等四部委发布通知,从补贴门槛、补贴方式、补贴金额、骗补惩罚等四个方面做了严格的规定,明确要求2017年的国家补贴在2016年的基础上降低20%。2017年12月,四部委发布公告,规定自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对购置的新能源汽车继续免征车辆购置税。这一政策虽作用于消费环节,但最终受益者还是新能源汽车企业。当然,消费者的“用脚投票”也会倒逼新能源汽车企业提高技术水平,提供更好产品。2018年2月,四部委发布通知,大幅减少补贴金额,并对新能源汽车提出更高的技术要求。电动汽车中,只有续航里程长、动力电池能量密度高的车型才能得到更优厚的补贴;而以知豆D2、北汽新能源EC系列等为代表的微型纯电动汽车,在补贴减半甚至失去补贴的情况下,将逐步失去价格竞争优势。微型纯电动汽车制造商为获取补贴,必须进行技术改造。
(摘编自谢光耀《四部委新政下狠手新能源客车财政补贴大降》)
材料三:

(资料于2013-2018年我国纯电动汽车补贴政策分析)
材料四:
有关部门表示,政府将在2020年底全面退出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为保证政策衔接,《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2018年4月1日起施行,以建立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市场化补贴机制。该办法对所有车企提出燃料消耗量积分(即油耗积分)与新能源汽车积分两项考核指标。达标获正积分,未达标获负积分。油耗正积分、新能源汽车正积分都能在关联企业间转让;油耗正积分还能结转至下一年底使用,新能源汽车正积分不能结转。所有负积分都必须在当年内用正积分来抵偿。油耗负积分可用油耗正积分或新能源汽车正积分抵偿,而新能源汽车负积分只能向关联企业购买新能源汽车正积分来抵偿。
该办法还规定,新能源汽车在油耗积分计算中,可直接以2-5倍的数量参与计算。可以说,新能源汽车能够在油耗积分和新能源汽车积分中得到双重优惠。因此,生产新能源汽车几乎成了未来乘用车企业油耗积分达标的最佳选择。那些在新能源汽车布局上明显滞后的传统车企,未来势必要额外增加不菲的“买分”成本。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化部政策法规司《<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解读》)
【小题1】下列对“材料四”中“管理办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某车企的新能源汽车积分如果是正分,可以选择出售给关联企业;如果是负分,只能从关联企业购买新能源汽车正积分来抵偿。
B.某车企的油耗积分如果是负分,它可以选择从关联企业购买正积分来抵偿,也可以选择用上年度结转的正积分来抵偿。
C.某车企如果某年度在油耗积分、新能源汽车积分这两项指标中有一项未达标,就不得不额外增加不菲的“买分”成本。
D.该政策实施的目的是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而且让新能源汽车发展不再依赖政府的补贴,进一步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微型纯电动汽车在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中占比很大,说明中国新能源汽车“大而不强”,补贴政策的促进作用十分有限。
B.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的实施与延期,使得新能源汽车企业可以从政府那里得到更多的资金来进行技术升级。
C.知豆D2等微型纯电动汽车难以满足2018年补贴政策对新能源汽车提出的更高的技术要求,因此补贴被减半甚至失去补贴。
D.相比2013年,2018年纯电动汽车补贴政策对续航里程数的分类更细,其目的是减少对所有纯电动汽车车型的补贴。
【小题3】我国政府部门针对新能源汽车“大而不强”的现状,进行了哪些政策引导?请简要概括说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长者季羡林
人们所见到的季老,总是笑眯眯的。他是那种初见之下给人感觉特别慈祥的人。先生的学问确实很大,但在实际生活中,却是一个性情中人,也是一个很有人情味的长者。
90年代,应该说是季羡林先生个人生活最为悲苦的日子。在这段岁月里,他的几位亲属,都相继离世,尤其是伴随了他大半个人生的伴侣,还有他最爱的女儿。1993年,他把自己的心情真实地记录下来:“老祖和宛如的走,把我的心都带走了。如今,天地虽宽,阳光虽照样普照,我却感到无边的寂寥与凄凉。”(《二月兰》)但就是在这几年里,他仍旧保持着平静的心态,一如既往地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和社会活动,并没有被孤寂的命运打垮。
他有许多的朋友,无论年长的,还是年轻的;无论大官,还是平民百姓,他都一样对待。他在平淡的待人接物中,显现出一种博大的胸怀,显示出人性的高贵。所有认识及接触过季羡林先生的人,对他的品德和人格无不交口称赞,称他有仁者风范,无己无私,亦慈亦让。他的仁爱和善意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在日常小事中自然流露出来的。
1995年的一天,85岁高龄的他同往常一样,照例清晨4点起来读书、写作。他把自己关在书房里,晨读和写作到6点多钟。忽然,他发现自己已将房门锁上,而钥匙却在门外的另一个房间。其实,他只需要给他的哪一位学生或助手打个电话,从外面打开门就行。但季先生认为时间太早,不便将别人从梦中唤醒。他竟做出了一个壮举:打开窗户,从近两米高的窗台上奋不顾身地跳下来,创造了一个“85岁老翁跳窗台”的奇迹。这一件小事,足以显出季老遇事替他人着想的精神。类似的传说很多,最广为流传的,是这样一件事:有一年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位从外地来求学的年轻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他实在太累了,就把包裹放在路边。这时正好有一位老人迎面走来,年轻学子看老人衣着简朴,像是位老工友,年轻学子走上前去说:“您能不能帮我看一下包裹?”老人爽快地答应了。那位年轻学子轻松地去办理各种入学手续,一个多小时以后回来了,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履行着自己的使命。几天后,北大开学典礼,这位年轻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座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先生正是那天帮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张中行先生认为,季羡林先生一生具有三种难能:一是学问精深,二是为人朴厚,三是有深情。三种难能之中,最难能的是朴厚。
季羡林的家虽然房间还算多,但大都成了书库,剩下的几间生活用房,也是陈旧简单,除了必备的生活用品外,都是最简单不过的陈设。而季羡林的布衣粗食,更是让接触过季羡林先生的人印象深刻。他永远是穿布衣制服,是那种很耐穿的咔叽布料做的,远远看去,就像是一个普通的学校工友,绝不会让人联想到他是有那样大学问和社会地位的著名学者。
自己的生活很简朴,但对家乡却舍得花大笔的钱。他曾经捐款给村里的学校和卫生室,让学生少交一点学费,让更多的孩子都能上得起学,让乡亲们治病时少花一点钱。几十年来,他一直给村里的小学寄书。非常奇怪的是,季羡林寄的图书都很受小学生们的欢迎:季爷爷怎么知道他们爱看什么书呢?原来,季老总是带上自己十多岁的孙子孙女一起到书店精心挑选,让孩子们当参谋。
进入老年的季羡林,丝毫没有把自己当做老年人看待,他的心也越来越年轻了。他尤其喜欢与年轻人在一起,吃饭、聊天。几次国家图书奖评奖期间,他都愿意找年轻人一起吃饭。工作人员对季羡林也没有生疏感,大家常常在吃饭时互开玩笑,笑语连天。很多人问他有什么长寿的秘诀,他的答复是:我的秘诀就是没有秘诀,或者不要秘诀。他的长寿之道很简单,就是顺其自然。
静水流深。季老并不是善谈的人,它更多地是用他的笔来书写他的人生感悟。他是在喧嚣的人生中默默地走着自己的路,走得艰难,但走得坚实。他客观而平静的人生态度,使他在晚年愈发能够在学术与生活中游刃有余。
(摘自于清《季羡林画传》)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季老对人总是笑眯眯的,虽然朋友很多,但无论地位高下也都一样看待,足见他博大的胸怀。
B.85岁老翁跳窗台、帮北大新生尽职尽责地看管行李这些故事,都表现了季羡林先生拥有年轻的心态,从不把自己当老年人看待。
C.为了攒下更多的钱捐给家乡的学校和卫生室,季羡林先生一直过着简朴的生活,这样的生活水平与他的身份和地位极不相称。
D.让自己的孙子孙女帮助自己挑选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籍,季羡林先生可谓用心良苦,这个细节展现了季老的慈爱之心、善义之举。
E. 本文通过记述季羡林先生一些生活事迹,表现出季羡林先生的高尚人品和客观而平静的人生态度,展现了一位学问大家的形象。
【小题2】季老在实际生活中是个“性情中人”,是“很有人情味的长者”,在文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分析。
【小题3】张中行先生最赞赏的季羡林的“朴厚”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小题4】文中用“静水流深”来评价季老,对这样的评价你有怎样的理解?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艺术创新应该以深厚的传统为基础。没有对传统的继承,所谓“创新”只能是无本之木。20世纪以来,由于敦煌藏经洞的发现和敦煌学的兴起,很多艺术家开始关注敦煌,认识到了像敦煌艺术这样由古代无名艺术家们创造的艺术富有极强的生命力,在当今仍然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画家张大千曾在敦煌长期临摹壁画。经过敦煌艺术的熏陶,他在人物画方面有了新的风格。对色彩的领悟,使他在山水画、花鸟画上采用极为大胆的泼墨泼彩法,尤其在晚年的作品中,张大千已经把敦煌壁画中那种恢宏的气度和绚烂的色彩自由地运用于山水画、花鸟画中。
潘挈兹曾长期从事敦煌壁画的临摹和研究工作。他创作的《石窟艺术的创造者》,便是直接以他在敦煌石窟临摹的切身感受而画出的。董希文也曾在敦煌学习、临摹壁画,他的油画中往往体现出东方式的平面感,如《哈萨克牧羊女》、油画巨制《开国大典》等,都体现了敦煌艺术对画家的深刻影响。此外,曾在敦煌工作过并在艺术创作中充分发扬了敦煌艺术的优势,创作出富有影响力作品的艺术家还有很多,如常沙娜在设计人民大会堂、民族文化宫等建筑的装饰时,充分利用敦煌壁画中的元素来创作,形成了富有民族精神的工艺装饰。
敦煌石窟中的音乐舞蹈也是极富生命力的,尤其是在现代艺术的创作中,敦煌舞蹈给艺术家们极大的启发,促成了一系列敦煌风格的音乐舞蹈艺术。最早从敦煌艺术中获得灵感而进行舞蹈创作的,首推舞蹈家戴爱莲,她在上个世纪50年代成功地推出了飞天舞。戴爱莲1945年曾住在张大千家中,得以朝夕观摩张大千所临摹的敦煌壁画,揣摩敦煌飞天的意蕴。
敦煌石窟艺术中包含壁画、塑像、石窟建筑等艺术门类,在壁画中又有音乐、舞蹈、飞天、佛像、菩萨像、供养人服饰、装饰图案等多样化的内容;有佛经故事、历史故事等艺术素材;也有壁画色彩、技法、构图、布局等艺术手法。它们都是进行现代文化艺术创作的宝贵资源库。这些文化元素已被广泛运用到城市象征、品牌标志、工艺品设计、服装设计、数字出版、动漫、影视、纪录片等现代文化艺术的创作当中,无数中外艺术创作者从敦煌艺术中获得了灵感。
随着互联网科技和文物数字化保护技术的发展,一些高新科技,如沉浸式新媒体、球幕电影等使我们获得了对敦煌文化遗产的全新体验效果。以数字化技术手段展现敦煌文化成为新世纪以来的重要探索,数字技术已经开始应用在敦煌文化创意开发的各个方面,例如,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用数字技术制作的《千年莫高》是一部高质量纪录片;《梦幻佛宫》是实景还原文物的大型球幕电影,也是世界上第一个采用8K画面分辨率的球幕电影节目。此外,已有不少艺术家利用敦煌故事、敦煌元素创作出一些富有特色的动漫作品。
(选自2017年3月13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世纪以来,很多艺术家认识到了由古代无名艺术家们创造的敦煌艺术的极强的生命力,开始关注敦煌,于是有了敦煌学的兴起。
B.敦煌艺术在今天仍然是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如潘挈兹创作《石窟艺术的创造者》这幅画,就受到了敦煌艺术的熏陶。
C.敦煌石窟中的壁画有音乐、舞蹈、飞天、佛像等内容,有佛经故事、历史故事等素材,还有技法、构图、布局等艺术手法。
D.无数中外艺术创作者从敦煌艺术中获得了灵感,将敦煌艺术中的文化元素广泛运用到了如服装设计等现代文化艺术的创作中。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曾在敦煌长期临摹壁画的张大千在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上大胆采用泼墨泼彩法,源于对敦煌艺术色彩的领悟。
B.董希文的油画作品《哈萨克牧羊女》及油画巨制《开国大典》体现出东方式的平面感,这是由于受到了敦煌壁画的影响。
C.受敦煌艺术的影响,常沙娜在设计人民大会堂、民族文化宫等建筑的装饰时利用了敦煌壁画中的元素,使其作品富有民族精神。
D.戴爱莲因朝夕观摩张大千临摹的敦煌壁画,揣摩敦煌飞天的意蕴,从中获得了灵感,成为成功推出飞天舞的舞蹈家。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创新离不开对深厚传统的依赖与传承,众多艺术家通过对敦煌艺术的继承和借鉴,在绘画、舞蹈等多领域的艺术创作上有所创新。
B.敦煌石窟艺术中的诸多元素都是现代文化艺术创作的宝贵资源库,也将会随着现代文化及科技的发展而与时俱进,有新的体现方式。
C.随着互联网科技和文物数字化保护技术的发展,沉浸式新媒体、球幕电影等高新科技的运用,让我们对敦煌文化有了新的发现。
D.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制作了高质量纪录片《千年莫高》,这是利用数字技术手段进行敦煌文化创意开发,展现敦煌文化的一次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