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马化腾在《分享经济:供给侧改革的经济方案》中描出“共享经济"具有三大特性:一是对社会闲置资源的再利用。共享经济企业通过以租代买的形式整合了大量的社会闲置资源,实现了三贏的局面。二是把熟人之间的分享关系扩大到了陌生人群体,提升了社会成员的互信水平。“共享经济“是基于熟人关系催生出来的商业形态,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熟人信任开始逐渐过渡到商业化信任。在这一新型的商业模式下,人们发挥共享精神,借助互联网带来的便利,从而实现社会资源的按需分配和优化配置。三是促进了生产方式由大规模单一中心转向去中心化的个性化定制。相比前两次工业革命塑造的以“单一中心,大规模,统一标准”为主要特征的模式,共享经济去中心化的价值网络大大激发了社会各界的创业创新活力,赋能予人,实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摘编自王怡苏《“共享经济”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和模式的研究》)
材料二:

(摘编自《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7》)
材料三
近年来,国内分享经济发展迅速,平台企业快速成长。根据速途研究院数据,2012年在线短租市场起步时市场规模仅有1.4亿元,2014年达到38亿元,2015年超过100亿元。分享领域迅速拓展,从交通出行、生活服务到几手所有的领域。平台数量也持续上升,一些领域在短短数年间就涌现出数百家分享型企业。作为“互联网+交通”下的新业态,交通出行领域分享经济经过5年多时间的发展,对整个中国分享经济行业都将起到一定的示范引领和风向标作用。从商业模式或涉及的领域看,中国早期绝大多数分享经济平台都是从模仿国外的平台开始。而当下,一些企业开始凭借成功的商业模式创断,积极拓展国际市场。
(摘编自《中国分享经济发展呈现四大特点》)
材料四
Uber(优步)”网约车能够在多个国家流行,并拥有相当的消费者群体,必然有其自身的优势。目前,中国各城市消费者普遍认为出租车价格较高,相对不合理。而“优步”的出现,相对于传统出租车而言,价格更加低廉,出行更加舒适。更人性化的是,“优步”叫车甚至是根据车型、上下班高峰期等因素,综合考量制定出价格,乘客可选择自己需要的车型,性价比高于传统出租车。消费者通过手机应用叫车,不仅操作方便简单,而司机到点等候,降低了长时间打不到车的概率。同时“优步”吸纳的车型相对而言较好,而拥有好车的人群中,高素质人群的比例高,因此大多“优步”司机都有良好的服务意识及服务态度。在吸纳司机方面,拥有一辆净价7万元以上、出厂年限5年以内、车况良好、车内空间舒适的车辆的司机通过填写相关信息,就可以成为优步司机中的一员。简单的操作方式和手续、相对丰厚的回报对私家车主具
有一定的吸引力。中国一线城市堵车越发严重,“优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交通压力,提高了每一辆车的利用率。
(摘编自徐晓日、李思佳《“互联网+”战略下创新创业模式的规范化发展》)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共享经济在移动互联技术与熟人关系基础上产生,是有助于人们发挥共享精神的商业模式。
B.中国早期分享经济平台在商业模式上仿效外国,但发展至今已凭借模式创新开拓国际市场。
C.去中心化的个性定制是共享经济的生产方式特征,其价值网络极大激发了各界的创新活力。
D.作为新业态的交通出行领域分享经济其发展对整个中国分享经济行业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共享经济模式与前两次工业革命的经济模式迥别,共享经济企业通过租赁与购买社会闲置资源,借助互联网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
B.根据材料二中表一与表二的综合比较分析,我们能够从中了解到融资对促进市场交易额增长起到最大作用的重点领域是房屋住宿。
C.除司机服务态度好,消费服务性价比高等因素外,消费者选择优步还在于打车软件操作方便,解决了乘客长时间打不到车的问题。
D.由材料二可以得知融资规模与市场交易额增长率成正比例,融资规模越大的共享经济重点领域其市场交易额增长率也就越高。
E. “优步”利用互联网将需求和资源重新整合,不仅让司机获得相对丰厚的回报,面且使乘客出行便捷舒适,因而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Uber(优步)”网约车的经营发展如何体现出“共享经济“的特性。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2-13 02:02: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真是东方不亮西方亮,正当超女等各种选秀进入低潮渐近尾声的时候,一场因重拍电视剧《红楼梦》而进行的全民参与的选秀活动,热火朝天地拉开帷幕。举办方和参与者都热情有加,红楼选秀的网站点击率爆棚,大学校园红楼讲座人满为患,大观园里秀一把贾宝玉林黛玉们的人摩肩接踵,街头随机来访行人,每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红楼梦中人的形象演绎准则。除《红楼梦》的魅力之外,也足见大众文化的魅力和影响力。此次媒体再次参与了大众文化的创造,并调动受众一起参与,才创造出了这样全民狂欢的神话。

②可以说,这次红楼选秀是以前曾经红火过的超级模仿秀的延续或变种,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超级模仿秀模仿者的角色还只是单兵作业;而今天因《红楼梦》是一部大戏,所模仿的角色便自然而然使得彼此有了联系,不仅增加了戏剧性,无形中还调动起人们童年过家家般的游戏性。和刚刚红火过的超女相比,它不需要超女年龄和唱功两项基本要求,只要有对《红楼梦》中人物形象与性格的基本把握就行了,无论长幼男女,入门门槛很低,其娱乐性和参与性便更加强烈,更加便当,可以说超过了以往超级模仿秀或超女等任何秀场。

③不管最后《红楼梦》是拍还是不拍,拍得好坏,都已经不是这场活动的主旨;不管参与者的目的是为了对生活和现实的逃避或解脱,还是一种走火入魔的满足感,或是梦想的一条成功的捷径,也都不是这场活动所要和所能够承载的。关键在于这场选秀活动,让受众看到了比电视剧《红楼梦》更好看好玩、也更真实更平民化更充满想象力的一面。这便是大众文化的力量,它以崭新的形式,让媒体与受众一起互动,创造了一个想象的共同体和嘉年华的游乐场,为单调的电视节目和枯燥的日常生活增加了色彩。

④这确实是一个媒体左右社会想象的时代,媒体不再仅仅告诉你资讯,而且为你造白日之梦。尽管这样的白日梦任何一个参与者都明白带有一目了然的游戏色彩,暂短一瞬梦中惊醒之后,不过是一场游戏一场梦。但是,人们认同这种游戏色彩,并乐此不疲地参与这样的游戏,这个选秀过程,已经超出了游戏的范畴,成为了大众文化所创造的后现代一种新的文本。这个文本的意义,一方面在于原像与镜像矛盾的凸显,一方面在于现实生活和虚幻界限的模糊。前者隐现着人们内心的矛盾,后者彰显着人们梦想的渴望。一部古典的《红楼梦》,便这样和今天的人们迅速而无障碍地连接在一起了,只要你愿意参加,每个人都可以被怀疑或被认为是梦中人,你自己更可以有强烈而主观的对梦中人的认同感。一部《红楼梦》便不再是梦,而成为了生活的真实;《红楼梦》中的诸多人物,不再活在艺术中或活在屏幕上面,不再活在学者的权威诠释里,而可以“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它是你自己,是你自己的影子,或者是你自己的一种选择。只有这样后现代的大众文化文本,才有可能借助我国文化元典,又融入现代时尚,再调动全民的参与,为我们创造出这样的可能性,将一锅《红楼梦》的百年老汤,重新搅拌出新的味道和滚沸的热气来。

⑤这场红楼选秀最值得我们重视的意义,还在于那么多普通人在选秀过程中,如数家珍般对《红楼梦》书中某一个人物的认同。这是在世界的任何一个国家里都不会出现的现象,你能够想象在美国或在英国,能够也有这样一部经典之作,让全民一起那样熟稔并集中认同其中的任何一个人物吗?在这里,尽管我们可以看出一些参与者的一些简单而浅薄的盲目,以及对于经典《红楼梦》认知的盲点,但是,应该从中看到值得我们高兴的事实,那便是大众越发理解《红楼梦》在历史文化传承中的价值与作用,以及中国人对传统经典认同的文化根性的把握和定力。

⑥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经典束之高阁保持完整性是没有意义的,经典被利用才有意义。经典的学术研究,可以是少数人的事业,但经典为大众所拥抱,才能够焕发出青春。一部《红楼梦》,经过这么多人热情的投入,才会重新演绎并创作出《红楼梦》新本来,重拍《红楼梦》,是值得期待的。

【小题1】第②段中“单兵作业”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红楼选秀活动增强了戏剧性、娱乐性和参与性。
B.红楼选秀活动是一个充满了想象力的游乐场。
C.作者担忧的是参与者对于《红楼梦》认知的盲点。
D.红楼选秀与超级模仿秀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小题3】第④段引用“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录常百姓家”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_
【小题4】第④段认为人们乐此不疲以参与《红楼梦》选秀这样游戏的原因是__________
【小题5】纵观全文,红楼选秀在意义在于: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随着传统艺术热逐渐升温,习琴者日渐增多,这是好事。与此同时,人们也普遍存在着对古琴的“误读”,即认为古琴是一种表演性乐器,需要登台演出。其实在古代,弹琴不仅是娱乐,更是人们借以修身养性、陶冶精神的生活方式。因此社会对琴人要求很高:除要求演奏者具有高超演奏技术外,还要具备高度个人修养和道德情操。

以古琴演奏动作来说,要求“弹欲断弦、按欲入木”,但“用力不觉”,与太极拳、传统书画异曲同工,看上去儒雅、简静、柔和,实则内里蕴含强大爆发力。如果弹琴动作幅度大,或许看起来“神采飞扬”,实则犯了弹琴五病中的“走作猖狂”,背离古琴文化意蕴。

从古琴音乐特质来说,最重要的是其“静美”之质。古琴音量不大,但声音坚实、有厚度,犹如古代的磬或编钟,具有“金石之声”,且其散音厚实,按音悠长,音质内敛。当前的古琴演奏会,尤其古琴与交响乐队合作时,人们经常给古琴加上扩音技术,这也是对古琴音质特性的背离。历史上,最早提出琴“性极静”的是嵇康。崔遵度在《琴笺》中也提出“清丽而静、和润而远”的审美思想。这份清净恬淡正是古琴音乐区别于其他音乐的特性,追求“真空妙有”,追求更深远的思想空间与艺术境界。

古琴在当代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习琴者与传统文化及传统技法割裂。琴自古与文人联系在一起,孔子当年在杏坛教学时就弦歌不辍。清代徐祺进而将琴曲分为三个层次:悦耳、悦心、养心。悦耳易懂,而理解悦心进而养心的作品则需具备一定儒、道、禅传统文化积累。禅宗对古琴音乐的影响可以追溯到宋代,虞山派徐上瀛在《溪山琴况》中说,“明心见性”是琴至高境界,其可贵之处在于将禅宗理念与古琴美学结合,从而使古琴音乐相对此前发生质的飞跃,变得更为细腻、深刻,意境营造也更为形象化且富于哲理:讲究阴阳和合、天地人谐和。比如《山居吟》一曲,描写的就是一个人住在山上,以天地为家,以河流为腰带,以高山为屏障,人完全跟自然、天地、宇宙融合为一,传递出精神世界的豁达、开阔和高洁。

因此,要真正理解古琴,就不能满足于一般意义上的悦耳动听,而要了解传统文化,对传统琴曲哲理意蕴有所领悟。相应地,要真正弹好古琴,应该追求技、艺、道三者合一。追求琴道不是可以忽略技巧,而是要在掌握扎实的演奏技巧、充分表现古琴音乐艺术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

今天,很多人弹奏古琴不得琴艺精髓,这个现象需要审视和反思。在古琴领域,当务之急是继承古人传统衣钵,不过这一关就谈不到创作创新。具体而言,我们还是应该以吴景略、查阜西、管平湖等老一辈琴家的原曲版本为参照,好好体会研习这些作品凝聚的历代琴学精华。如是,古琴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才有真正根脉延续,才有强健艺术生命力。

(摘编自吴钊《古琴之美在文化》)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古琴并不是一种能用来表演的乐器,不能登台演出。在古代,弹琴是一种娱乐,更是人们用来陶冶精神的一种生活方式。
B.演奏古琴的人,心里应该具有强大的爆发力,但动作幅度不宜过大,就如同太极拳、传统书画一样,都讲究“用力不觉”。
C.在音乐特质方面,古琴和磬或编钟一样,散音厚实,按音悠长,音质内敛,崇尚“金石之声”,因此具有清净恬淡的特性。
D.要想理解那些悦心、养心的作品,就应该具备一定儒、道、禅传统文化的积累。自古以来,琴就是与文人联系在一起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传统技法、传统文化两个方面,来论述古琴之美的内涵;对当代习琴者都没有真正理解古琴的现状提出了批评。
B.本文论述语言严密、精当、深入浅出。引用了许多前人关于古琴的相关言论,意在增加文章的丰富内涵和阅读的趣味性。
C.本文主要用了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将古今人们在古琴文化理解和演奏技艺等方面不同的情况鲜明的表述出来。
D.作者并不反对琴艺上的创新,也主张古琴文化在当代要有继承和发展,但前提是必须继承传统,研习老一辈琴家原曲版本的精华。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琴具有特定的文化意蕴,演奏古琴时,那种神采飞扬的夸张的动作属古琴弹奏的一种病态,是不可取的。
B.文章虽然鼓励古琴与交响乐队合作表演这种创新尝试,但并不认可给古琴加上扩音技术,因为那样做背离了古琴的音质特性。
C.古琴曲《山居吟》表现人与自然、天地、宇宙融合为一,是禅宗理念与古琴美学结合的作品,比宋代以前的古琴音乐发生了质的飞跃。
D.要想弹好古琴,技、艺、道三者缺一不可。掌握扎实演奏技巧、充分表现古琴音乐艺术性是琴道进一步提升的基础。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松竹梅与中国文化风骨
松、竹、梅是中国人所喜爱的自然事物,也是中国人所推崇的一种人格精神的象征。这种人格的象征物,既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体现,也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
中国自古以来便有将自然人化的传统,这个传统,既可能源于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经验,又显然与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学的影响有关。中国古代哲学讲天人合一,物我同一,所以自然事物就容易被人格化。中国古代文学重托物言志,以物喻人,所以用自然事物作文化和人格的象征,也就成了一种修辞手法。这种人格化的自然事物,在植物界,最著名的莫过于松、竹、梅、兰、菊这五种不同科目的植物了,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已是尽人皆知的常识。
中国人喜爱松、竹、梅,固然离不开观赏其外在形象,但更多地却是欣赏其内在品格。这种品格虽然古人对之有不同的提炼和概括,但如松的枝干如铁、岁寒后凋,竹的中空外直、宁折不弯,梅的凌霜傲雪、玉洁冰清等等,却是自魏晋以来中国人所推崇、所提倡的一种风骨。这种源于先秦儒者“浩然之气”的风骨,在中国古代曾用来评品人物、鉴赏书画,后来又用于论文,成了一个重要的文学理论范畴,对推动历代诗文革新,起了重要的作用。
由松、竹、梅这些自然事物所体现的风骨,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之所以显得如此重要,首先是出于中国人遵循天道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也。故古人主张养“浩然之气”,培植一种强旺的内在精神,以应对人生的各种艰难困苦,成就人生的各种事业,这是中国文化讲风骨的精神源头。
与古代不同,现代中国人所讲的风骨,一方面固然有古代文化的精神传承,另一方面,也有现代文明的影响和现代精神的浸润。这种现代意义上的风骨,往往与人的主体性有关,就个体而言,多表现为个体的人格或个性,就群体而言,则多为一个民族的主体性,即通常所说的民族性格或民族精神。
今人欣赏、赞颂松、竹、梅,固然也重风骨,但却赋予了新的理解和阐释,且大多与革命者和革命精神有关,如陈毅的诗“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陶铸的散文《松树的风格》,再如歌曲《红梅赞》,现代京剧唱段《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等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名篇名曲。传统文化的表达意象,需要给予新的阐释,才能对今天的社会人群发挥更大的现实作用。也才能使这种意象所表达的文化精神,得到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座巨大的历史宝库,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象系统,也是一片茂密无边的“象征的森林”,当我们打开这座巨大的宝库,向这座茂密无边的“象征的森林”输入更多新的精神营养,相信在我们面前,将会展开一片更为壮观的莽莽苍苍的文化绿原景象。
(选自2018年10月3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松、竹、梅被中国人喜爱,与其独特的外在形象和内在品质密切相关。
B.松、竹、梅作为人格精神的象征物,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
C.松、竹、梅被人格化的传统,显然受到中国古代哲学和而文学的影响。
D.松、竹、梅所体现的风骨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源远流长、亘古不变。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紧扣题目,简明扼要地指出了松、竹、梅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B.文章主体部分采用并列结构,论证了松、竹、梅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具体表现。
C.文章说理充分,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和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
D.文章为强调文化意象传承性和创新性的重要,列举了陶铸《松树的风格》等名篇。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松、竹、梅面对各种艰难困苦所表现出的强旺的内在精神,与中国人遵循天道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相合,成了中国文化风骨的象征。
B.古人对松、竹、梅的内在品格有不同的提炼和概括,这是由一个民族的主体性即通常所说的民族性格或民族精神所决定的。
C.“今人”赞颂松、竹、梅,大多与革命者和革命精神有关,这一新的阐释使这种意象所表达的文化精神得到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
D.以松、竹、梅等意象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如果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将会出现更为壮观的文化繁荣景象。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传统吏治措施失效根本原因在于权力监督机制自身的缺陷以及该机制所赖以建立和运行的专制政治体制。
从整体上看,传统政治中的权力监督机制呈现封闭的、自上而下的线性模式:权力监督排除了任何外来力量的参与,它是一种“体制内”的自我检视形态,是单一性的“自体监督”模式;不仅如此,在这一监督系统内部,监督者与被监督者之间是一种不可循环、不可逆转的单向关系,作为权力监督唯一动力源的皇帝,高居权力頂端,不受任何制度化的约束。这样一种缺乏“异体”参与的自上而下的监督机制,造成了监督动力的不足和理性的缺乏,也造成了某些权力环节的虚监、漏监,它是一个内部协调成本大,整体功能低下,难以有效运转的“死系统”。
这一难以有效运转的权力监督机制是由专制政体自身属性所决定的。在集权政治中,权力监督的全部动力于帝国利益的垄断者—一皇帝:为了实现“家天下”的统治需要,帝王们将一人“私有”的独享权力分割委寄于大小官僚,但官僚与皇家利益的背离及权力自身的膨胀决定了其异化的不可避免,“监督”因而成为必须。从根本上说,这种监督是皇帝一个人作为权力的所有者与整个官僚集团之间的力量博弈一—以一人之力应对天下百官,其胜负结果是不言自明的。不仅如此,在集权政治背景下,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府的权力形态及其运行模式如出一辙:大小各级官员如同“小皇帝”般各主一方,权力边界模糊不清,权力行使在非程序化的情境下进行,对这样的权力加以监督,实为难题。
而因为有着如此先天缺陷的权力监督机制,在帝王政治下也只有依赖各级官员的自觉和相对良好的政治环境。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一般谈历史的,只注意桌子面上事,譬如宰相怎科,六部怎样,而没有注意到来子底下一样有力量,一样有影响。”桌子面上之事为制度,而桌子底下之事为潜规则。而潜规则灵活变通,常常使制度归于虚无。帝制政治可以有良法善治,但其实施好坏,必须仰赖政治的清明与否,历史证明,同样的刻度,在不同帝王时期命运是不同的。《明史·循吏列传》中纪有循吏125人,其中,明初至正德153年间入传者有120人,而嘉靖以后的123年里,入传者仅有5人。循吏的出现与消失并非历史的偶然,制度一如既往,而良吏已然不见踪影,各种原因值得探究。
所以从根本上说,封建集权政治无法实现对权力的有效约束,而更为重要的是,正是这种政治下权力的私有性、垄断性,纵容了权力任性,制造了官场的混乱和吏治的不堪。不仅如此,这种政治还在全社会营造出权力崇拜的文化心理,人们畏惧权力,又追逐权力,权力的膨胀愈发呈现不可遏止之势。这样的“官场文化”还会形成“排斥好人”的现象,“廉于之才,或为上官所忌,僚吏所嫉”,当这种“潜规则”蔓延官场,整个社会就会形成“居官者习于贪无异盗贼,已不以为耻,人亦不以为怪”的恶劣风气。
(摘自孙季萍《封建帝制下吏治的努力与无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政治中的权力监督机制自身的缺陷主要表现为封闭性和自上而下的不可逆转性。
B.在集权政治的背景下,官员的权力边界模糊不清,权力行使在不透明的程序中进行。
C.钱穆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在封建集权政治中潜规则和制度有着同样的力量和影响。
D.权力崇拜使更多的人追逐权力,它能打破集权政治的垄断性,造成更大的权力膨胀。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列举了大量的事实论据,逐层论述,无可辩驳地指出传统吏治失效的原因。
B.文章主体部分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证,即传统政治的运行系统、专制政体的自身属性和监督机制的运行。
C.第四段罗列不同时期循吏的数字,并形成对比,旨在证明不同的政治环境对监督机制的运行作用不同。
D.最后一段总结前文并进一步分析了权力监督机制失效所造成的各种社会乱象和特殊的社会文化心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的吏治监督模式表明:绝对的权威导致绝对的腐败,这是由人的本性所决定的。
B.如果执政者权力膨胀,帝王将独享权力分割委寄于大小官僚的愿望就不会真正实现
C.潜规则流行的社会不一定没有良法善治,但它能在很大程度上压缩良吏生存的空间。
D.集权政治制造了官场混乱和全社会对权力的崇拜,因此廉干之才不可能会得到重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红学泰斗”——周汝昌

“红学泰斗”周汝昌2012年5月31日凌晨,95岁高龄的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悄然离世。他的女儿对外表示,按照父亲遗愿,不开追悼会,不设灵堂,让他安安静静地走。

1918年,周汝昌降生。先生自幼聪慧,少年时常听母亲讲《红楼梦》的故事。然而,真正使他步上“研红”之路的,是著名学者胡适先生。

那是1947年,在燕京大学读书的周汝昌收到兄长的信函,说他看到亚东版《红楼梦》卷首有胡适的一篇考证文章,其中有敦诚与敦敏皆系曹雪芹生前挚友的新论说,他嘱周汝昌查证。周汝昌遍查燕大图书馆,终于在敦敏诗集中发现了那首《咏芹诗》。周汝昌将这一发现撰写成文,在《民国日报》发表。看到文章的胡适当即复信周汝昌,自此,胡、周书信往来,切磋讨论《红楼梦》,成为现代红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从那时起,周汝昌开始了长达60来年的“红楼”之旅,因痴迷《红楼梦》,他的书斋就叫脂雪轩。痴迷到什么程度?痴到不记得自己和家人的生日,却对曹雪芹的生日、忌日记得一清二楚。痴方能执著,方能锲而不舍。曹雪芹当年创作用了10年,“十年辛苦不寻常”;周汝昌先生则用了近60年。有两句诗为证:“五十六年一愿偿,为芹辛苦亦荣光。”几十年下来,研究硕果累累,著述等身:1953年出版代表作《红楼梦新证》,以丰富翔实的内容,将《红楼梦》实证研究体系化、专门化,此书被誉为“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另一部代表作《石头记会真》是他历经50余载潜心努力、对11种《红楼梦》古钞本的汇校勘本,堪称当今红学版本研究之最。另出版有《曹雪芹》、《红楼梦与中华文化》、《献芹集》等数十部专著,涉及红学领域各个层面。尤其是晚年,研究成果呈现井喷的态势,令不少后学钦佩不止。要知道,周汝昌先生继1954年双耳失聪之后,1974年又因用眼过度,两眼近乎失明。可以想见,能取得如此丰硕的学术成果,先生要付出怎样的艰辛!

周汝昌是继胡适等诸先生之后,新中国研究《红楼梦》的第一人,享誉海内外的考证派主力和集大成者。他把胡适、顾颉刚、俞平伯的“曹、贾互证”方法最大限度地、最完整地发挥出来。由于崇尚实证,他的每一个论点的提出都以充分丰富的文献资料为基础。又因为崇奉实录,他把全部实证工作都作为论证实录的手段。周汝昌的《红楼梦新证》乃至后来的“曹学”,其基本的方法论就是以历史上的曹家与小说中的贾府双向互证,在以历史材料推证小说本事的同时,又以小说情节反推历史,史学与文学合而为一。正是从《红楼梦新证》开始,“红学”实证研究开始体系化、专门化,后来它被称作“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这年周汝昌35岁。

红学家梁归智认为周先生是一个“解味道人”,是解曹雪芹味道的人。梁归智用“痴人”和“赤子”这两个词语形容周汝昌,他说周先生的一生全部投入到红学研究中,为红学发痴,为人单纯。

周汝昌不仅是红学家,还是中华文化学家。他对中华文化、对学术真理,坚守不渝,穷追不弃。“我喜欢‘国货’,喜欢民族风俗。我喜欢民族建筑、民族音乐……对这些方面,也许有些人看我很保守、落后,甚至冥顽不化。不了解这一切,很难理解我为何后来走上了红学道路,为何又如此地执著痴迷,甘受百般挫辱而无悔意,也不怨尤。”周汝昌在其自传体色彩的著作《天地人我》中这样写道。

先生一生淡泊名利,一直蛰居在一幢小楼内,过着俭朴至极的晚年生活。脂雪轩内陈设简单,唯一现代化的设备就是一台电脑,是他的女儿兼助手周伦苓帮他打印文稿用的。先生快乐地沉浸在他的研究中。

“百读红楼百动心,哪知春夜尚寒侵。每从细笔惊新悟,重向高山愧旧琴。只有英雄能大勇,恨无才子效微忱。寻常言语终何济,不把真书换万金。”这便是这位泰斗级学者——一位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最值得骄傲的精神写照。

说不尽的《红楼梦》,道不尽的人与事。周汝昌梦在其中近七十年。梦未醒,人已去,花落水流红,谁解其中味?还是让老人家安安静静地走吧。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周汝昌的代表作《红楼梦新证》,是他历经50余载潜心努力的成果,该书以丰富翔实的内容,将《红楼梦》实证研究体系化、专门化,此书被誉为“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
B.周汝昌继承了胡适、顾颉刚、俞平伯的“曹、贾互证”的研究方法,成为新中国研究《红楼梦》的第一人,享誉海内外的考证派主力和集大成者。
C.红学家梁归智认为周汝昌是一个“解味道人”,他用“痴人”和“赤子”这两个词语形容周汝昌,认为他的一生全部投入到红学研究中,为红学发痴,为人单纯。
D.周汝昌对中华文化的研究始终坚守不渝,穷追不弃,他喜欢“国货”,喜欢民族建筑、民族音乐,对有些人认为他保守、落后不以为然,甚至到了冥顽不化的程度。
【小题2】周汝昌一生硕果累累,被誉为“泰斗”的他取得了那些成就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3】周汝昌的一生,给我们哪些启示?请结合全文及相关链接,简要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