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晚清学人杨守敬

杨守敬(1839~1915),湖北宜都人。少年时代聪明好学,刻苦用功。青年时代有两件事对他影响很大:19岁时,听谭大勋讲授汪中的《述学》,开始接触乾嘉考据之学;20岁那年,偶然得见清人六严缩摹的《舆地图》,便借来临摹,这成为他研究历史地理学的开端。

杨守敬曾经热衷科举,25岁起先后六次赴京参加会试。虽然名落孙山,但因此结识了许多名流学人,大大拓展了学术视野。42岁时,他作为清政府外交官的随员前往日本,这成为他学术生涯的转折点。在日本四年,他搜访阙佚,爬罗剔抉,收集到我国大量的古籍珍本,并将它们影印摹刻为《留真谱》。日本人森立之所撰的《清客笔话》,翔实记载了他在日本访书之事,杨守敬自己也写了《日本访书志》。清政府出使日本大臣黎庶昌也搜集了许多稀见珍本和国内久已绝迹的古籍残本,与杨守敬志趣相投。因此,当黎庶昌有了编纂《古逸丛书》的设想时,立即决定请他主持校勘。《古逸丛书》在日本刊印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还擅长书法,对书法理论也很有研究,在日本影响巨大,被尊为“日本书道现代化之父”。

从日本回国的第二年,年已48岁的杨守敬第七次参加会试,仍以失败告终,从此绝意科举,专注学问。杨守敬博览群书,潜心研究,在舆地、版本、目录、金石、小学、经学、辑佚等学术领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留下的著作就有83种。在杨守敬的学术研究中,舆地学的成就最为突出。他编撰了舆地学著作20多种,这些论著几乎涵盖了中国传统地理学的各个方面,充分展示了他的杰出才华。

杨守敬的学术代表作是完成于1904年的《水经注疏》。明清以来,《水经注》研究成果很多,杨守敬的这部著作具有全面总结的性质。他对《水经注》中所记裁的1200多条水道进行了详尽的考证;对征引的故实都一一注明出处;对清代学者全祖望、戴震等人的校释也多有订正。杨守敬既有坚实的考据学基础,又运用了当时地理学的新知识,所以在《水经注》研究中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杨守敬还编制了古今对照的《水经注图》,图文互证,相得益彰。

【小题1】下列对杨守敬的学术生涯影响重要事件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青年时代听讲授接触了考据学——临摹六严缩摹的《舆地图》——开始研究历史地理
B.第二段——赴京参加会试结识众名流学人——在日本搜访典籍,校勘珍本——大大拓展学术视野
C.第三段——第七次会试失败后,绝意科举——潜心舆地、金石等学术领域——充分展示杰出才华
D.第四段——考证《水经注》订正学者校释——编制古今对照《水经注图》——研究有突破与创新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杨守敬的书法艺术和书法理论研究影响很大,他被尊为“日本书道现代化之父”。
B.杨守敬搜访阙佚,收集到我国的古籍珍本《留真谱》,并将它影印摹刻。
C.杨守敬日本之行校勘的《古逸丛书》,体现了他在版本、目录等方面的学术造诣。
D.运用当时地理学的新知识,是杨守敬在《水经注》研究取得成功的基础。
E.《水经注疏》是杨守敬在全面总结明清两代《水经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完成的。
【小题3】杨守敬取得多方面学术成就的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2-22 09:01:2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共22分)
瀑布灯
毕淑敏
灯,是人类向太阳偷学的本领。苍茫黑夜中,星座是天上的灯,寥寂旷野中,灯火是温暖的家。礼花是开在长空的灯,眼睛是镶嵌在脸上的灯。
不知何时,街上有了瀑布灯。嘈杂、紊乱、倦慵的街,便从愚胖的蛹儿变成了灵动的萤火虫,璀璨地飞翔起来。
你无法找出比瀑布更妥贴的词,来形容这种晶莹剔透的小灯。一盏灯就是一粒银色的水滴,它们成千上万地聚集在一起,从高渺的天空倾泻而下,荡漾起如水的光波。庞大的灯群婚纱一般笼罩着巍峨的广厦,仿佛传说中的水晶宫。人在这光的栅栏下行走,便感到拢不住的欢快像野草一样从光的缝隙探出头来。
瀑布灯并不嫌贫爱富。小店的门脸、深巷的酒家,也可觅到它的踪影。因为小,便缺了磅礴,多了亲昵,柔曼的几藤,披散于屋脊之周,错错落落地亮着,仿佛一树金黄的杏子,仿佛塔檐下无风时的铜铃。
瀑布灯把夜勾勒得像童话中的古堡,白天它们是什么样子?太阳下,它们是否依旧美丽?这个疑问却许久没能找到答案。每日天光下在街上走,街上有许多瀑布灯,按说这不是什么难事情,但总是忘了寻找它们,有一天,下定决心要了这宿愿,便一路默念着瀑布灯的名字,仿佛小时候拎着瓶子,不停嘟囔着酱油和醋。
终于走到一座华美建筑前。入夜后它的光瀑之瑰丽,仿佛大自然中的黄果树。在最初的一刹那,我居然没有找到瀑布灯,好像它是聊斋中美丽的狐仙,白日里便销声匿迹了。待仔仔细细寻视后,我才找到昼间的瀑布灯。
真后悔这一番苦心的寻觅!
白日里的瀑布灯,是由一些灰色的线和黯淡的瓶形小泡组成。像枯黄萎顿筋脉毕露濒临凋零的一张黄叶,像缀了蚊蝇又遭风雨萧瑟颤抖的一幅蛛网……
好叫人失望的太阳下的瀑布灯!
于是,总想为瀑布灯写点什么。
可到底写点什么呢?
文章要讲究立意的,文章要讲究出奇的,文章要因小见大,文章要隽永深刻……
小小的瀑布灯,你将荷载怎样的微言大义,从如墨的夜空中降落?
写瀑布灯的谦逊吧。它是镶在夜间的珍珠,白日便收敛了光华,具有朴实而温和的品格……
不妥不妥。这个角度已写得太滥。
换一种思维换一个方向。
写瀑布灯的虚荣吧。它见不得阳光,昼伏夜出,好像某种猥琐的小动物。千万不要被它夜里的妖娆所迷惑,你想真正认识它,请到阳光下……
不妥更不妥。对于曾给我带来无数美妙遐想的瀑布灯,这无疑是一种极大的不公。
我凝视白纸,一只看不见的瀑布灯,也从那里凝望着我。
凝视使人疲倦,于是便渐渐淡忘。
然而一到夜晚,瀑布灯依然美轮美奂地闪烁着,让人们持久地惊叹这光的造化。一到白昼,它们就像候鸟一样地飞走了,无声无息。
突然有一天,我深切地感受到了自己的愚蠢:瀑布灯就是瀑布灯,为什么一定要在它小瓶子似的灯光里塞进太阳的思想?把一切都赋予意义,多么劳累!把正常的自然景象涂抹上强烈的人文色彩,在普通的事物中蕴藉进过多的哲理,把许多简单的东西搅拌成复杂,在清水中反复淘漉那并不存在的黄金……
这是一种思维的赘物。
瀑布灯不知道这些,也不理睬这些。它夜里睁着,白日熄着,眨着一只同人类不同作息时间的怪眼。
瀑布灯只是瀑布灯。夜晚美丽,白日黯然。美丽的时候,你可细细观赏;黯然的时候,你观赏那更美丽的街景就是了。
【小题1】在文中3-8段中,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述作者眼中的瀑布灯形象。(6分)
【小题2】解释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4分)
⑴真后悔这一番苦心寻觅!
⑵我凝视白纸,一只看不见的瀑布灯,也从那里凝望着我。
【小题3】作者在文中说“突然有一天,我深切地感受到了自己的愚蠢”,她为什么这么说?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6分)
【小题4】作者在文中指出“瀑布灯只是瀑布灯。夜晚美丽,白日黯然。”毋须赋予其高深的寓意,但自古以来,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就有通过赋予生活中平凡的事物以深厚的内涵,进而来表达自己内心丰富情感的传统。如果请你欣赏吟咏瀑布灯,你会为它赋予什么样的内涵或意义?(6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晋国祁奚“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一直以来被传为佳话。但是实际上,中国古代很早就有了防止官吏任人唯亲的回避制度。从现有史籍上看,最早在西汉的武帝时期就已经开始出现地方官任职必须回避本郡的规定,而到了东汉桓帝时,就已经正式出现“婚姻之家及两州人士不得相对临监”的“三互法”,从此初步奠定了中国历代行政回避制度的基础。
中国历代实行的回避制,主要包括地域回避与亲属回避两方面的内容,简单来说即是“避地”与“避亲”。所谓避地,是指地方官员任职时必须回避某些地域,主要是官员籍贯不能与他的任职地重合;而避亲则是指官员担任行政职务或执行公务必须回避与自己有亲属关系之人。随着时代变迁,行政回避制度也在发展,可用一句话来概括:制度越来越严格,回避范围越来越大,处罚越来越严厉。
西汉武帝时期,为了防止官员与地方豪强勾结,规定各郡、国的守相以至于县令、丞、尉等官职,都不允许由本郡人担任,可谓是首开地域回避制度之先河。此后,除了在魏晋时期曾一度放松外,历代对地方官任职都有严格的回避规定。如唐代初期,已开始明确规定除了京兆、河南两府外,其余地方官员均不得在本籍及邻近州县任职。到了宋代,地方官员任职回避的地域范围,已不限于本州、县,而是扩大到了路一级区域,宋神宗以后更是不仅要求回避本籍,同时还需要回避田产所在地。
明清时代,中国官僚体制最为成熟,对官员任职回避的规定也最为严格。明太祖时期,为了防范各级官员弄权地方,一度实行南北更调制度,即南人只能任职北方、北人只能任职南方,同时又将全国划分为三大行政区,施行地方主要行政官员轮换制。但是,由于地域回避限制过于严格,地方官员调任频繁、任职遥远,导致很多地方空缺官职难以得到及时补充,不得不又将回避地域限定为省一级,同时将滇、贵等边疆地区地方官员任职回避范围缩至府级区划。入清以后,在继承明代回避制度的基础上,对官员任职回避要求进一步细化,如康熙四十二年规定,各级地方官员任职,“五百里内,均行回避”。
实行回避制度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行政廉洁。历代之所以制定日益严格的回避制度,是因为中国有重乡土、重血缘关系的传统,各级地方官员很容易陷入各种复杂关系网,难免会利用自身的权力为亲友谋利,从而导致行政腐败。而回避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让官员在任职与具体行政公务中,脱离原本熟悉的关系网,避免官员利用亲属、乡土关系腐败,防止出现“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后果。从历史经验来看,尽管历代王朝腐败现象层出不穷,但是随着唐宋以后回避制度日趋严格、规定日益细密,官员的腐败现象虽然依旧存在,但是再也没有出现过如汉、魏晋时代梁冀、石崇那样庞大、富可敌国的家族腐败,官场腐败更多的是官员个体行为,证明严格回避制对防止腐败确有着重要作用。
(摘编自郑金刚的《中国历史上回避制的困境》)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汉桓帝时制定的 “三互法”,包含了亲属回避与地域回避两方面的内容,初步奠定了中国历代行政回避制度的基础。
B.任人唯亲的现象在中国早已有之,统治者也有意识地加以防范,汉武帝时禁止地方官吏在本郡任职的规定开避亲制度之先河。
C.为抑制地方官员的势力,唐代初期,地域回避规定更加明确和严格,大部分地方连官员籍贯所在地的邻近州县都要回避。
D.回避本籍一直是行政回避制度的重要内容,随着时代变迁,回避范围曾不断扩大,回避田产所在地也曾纳入了制度规定。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严苛的地域回避制度是一把双刃剑,虽能起到防范各级官员弄权腐败的作用,但也带来了有位无官的负面影响。
B.宋代地方官员任职回避的地域范围进一步扩大,严格规定官员只能在田产所在地以外的区域任职。
C.在限定行政区域的基础上补充里程限定,是清代较明代在地方官员任职回避制度制定上更显细化的表现。
D.回避制降低了重乡土、重血缘关系的传统对官员行政的影响,减少了地方官员依靠宗族、地方势力弄权的可能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历代实行的回避制度是为了防止出现“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现象,防范地方滥权,事实证明这一制度在历代都有它的积极作用。
B.魏晋时代石崇富可敌国的家族腐败,证明回避制度一旦松懈或执行不力,容易导致地方势力极度膨胀。
C.自回避制实行以来,历朝历代不断对其进行完善、细化,且日趋严苛,入清后,清政府规定各级地方官员任职,“五百里内,均行回避”。
D.清代对官员任职回避的规定最为严格,但单纯依靠人事回避制并不能杜绝“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类腐败现象的发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纸上故乡

故乡给了我一颗多愁善感的心,它常常在梦中打探故乡的消息。

我的家乡在千里之外的赣南,它的每一寸肌肤都浸润在红色文化里,在淡淡茶香中,在田间地头悠悠的歌声里。它是贫穷的,但它又是富硕的。它没有飞驰的动车,没有轰鸣的机器,有的是叮咚的流水、黛色的群山。且不说章江水日夜川流不息、润泽万物;也不说成片的稻田如一张巨大的地毯静卧天地间,恩惠万家;就说梅岭那漫山遍野、傲立寒冬的梅花盛景,已是天下一绝。

离家多年,到过很多地方,心中始终挥之不去的是家乡的景象。在秋收的季节里,打谷机工作的声音,一声一声鼓动我的耳膜,提醒着我曾是故乡的孩子。内心深处的一丝不安也被催生出来,那就是当年因对外面世界的向往而离开了家乡。如今,我虽然站立在了外面的缤纷世界里,但我奋斗的每一个脚印,享受的每一份安逸,却都被打上了“外乡人”的烙印。我对故乡的情感,只能在诗人的诗歌里、乡土作家的文字里寻找慰藉,只能寄托在自己尚不成熟的文字中。那些遥远的记忆,飘过了我最不懂乡愁的年华,飘过了故乡的山头,飘进了书页里,却厚重得让我无法高言阔谈。

儿时最熟悉的影像,莫过于茶山。一到春天,漫山遍野的茶树抽出新叶,新叶从老叶中间小心翼翼地探出头来,好奇地张望这个美丽的地方。只有我们那群孩子才知道,这个美丽的地方究竟有多么贫穷。一到周末,我们就跑茶场,学着大人的样子采茶叶,茶叶一毛钱一斤,动作快的一天能摘个四十斤。四块钱在当时,可是一笔巨大的收入。在那贫穷的岁月里,茶山无疑给我们苍白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而农人与生俱来的勤俭生活态度,也开始渗透到我们的思想里了。

故乡给予我们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影响。这也是我们不管走到哪里,都放不下故乡的原因。我想,穷尽我一生都无法忘记那些年在田地里干活的场景。小时候,一家子在稻田里收稻谷;长大了,一个人去拔秧苗,拔花生,拿着书在晒谷场上守谷子。在那不谙世事的年华里,那样的日子其实苦不堪言。现在,我深深地感激那些劳累而辛勤的岁月,感谢那片土地,是它们给了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如果说今天的我,有那么一丝不怕苦的精神,能够宽容待人,懂得珍惜,都要感谢那片红色的土地。

这片土地也是受过苦难的。当年红军在这里打游击,留下数不清的战斗故事,家乡从此有了一个革命老区的身份。在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人,从小就在红色文化中接受灵魂的洗礼,接受家乡文化思想的滋养,也因此对苦难有了更深的理解。我的整个童年时期,都在聆听里面的故事;我的整个少年时期,都在这书中的文字里徜徉、震撼。有时候,一触碰到这纸上的故乡,思念就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不再满足从别人的纸上去想象我的故乡,不再满足在扉页中思念故乡,而是自己在纸上书写心中的故乡。记忆在纸上慢慢鲜活,对故乡的依恋在纸上渐渐清晰。我这个家乡人眼中的知识分子,总算也为家乡留下了点东西。这也算是我对自己十年前离开家乡心存不安的一种补偿吧!

我是栖息在远方的一只候鸟,常会飞回故乡去寻找属于我的温暖。

【小题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故乡给了“我”一颗多愁善感的心,它激起“我”的思乡之情。“我”常在故乡记忆里寻找慰藉。
B.“我”在外面的世界获得了一些成就,却对故乡充满着深深的愧疚,也催生出内心深处的不安。
C.文中写孩子们学大人们采茶的情景,表现了故乡虽有贫穷苍白的一面,也有给生活增添乐趣的一面。
D.“我”的家乡是革命老区,经历过苦难,受过战争的洗礼,它丰厚的红色文化浸润了这片土地。
E.文章首句和末句遥相呼应,强调故乡在“我”的文字书写中不可或缺、不可取代的作用,突出主题。
【小题2】文中说:“故乡给予我们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给我们的影响。”“精神层面的影响”包含哪些方面?请简述。
【小题3】根据文本,分析标题“纸上故乡”的含意。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要为自由而战斗
——为影片《大独裁者》所写的演讲辞
查尔斯·卓别林
遗憾得很,我并不想当皇帝,那不是我干的行当。我既不想统治任何人,也不想征服任何人。如果有可能的话,我倒想帮助任何人,不论是犹太人或是基督徒,是黑种人还是白种人。
我们都要互相帮助,做人就是应当如此。我们要把幸福建筑在别人的幸福上,而不是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我们不要互相仇恨,互相鄙视。这个世界上有足够的地方让人生活。大地是富饶的,是可以使每一个人都丰衣足食的。
生活的道路可以是自由的、美丽的,只可惜我们迷失了方向。贪婪毒化了人的灵魂,在全世界筑起仇恨的壁垒,强迫我们踏着正步走向苦难,进行屠杀。我们发展了速度,但是我们隔离了自己;机器应当是创造财富的,但是它们反而给我们带来了贫困;我们有了知识,反而看破了一切;我们学得聪明乖巧了,反而变得冷酷无情。我们头脑用得太多了,感情用得太少了。我们需要的不是机器,而是人性;我们更需要的不是聪明乖巧,而是仁慈、温情。缺少了这些东西,人生就会变得凶暴,一切也都完了。
飞机和无线电缩短了我们之间的距离。这些东西的性质,本身就是为了发挥人类的优良品质,要求全世界的人彼此相爱,要求我们大家互相团结。现在世界上就有千百万人听到我的声音——千百万失望的男人、女人、小孩——他们都是一个制度下的受害者,这个制度使人们受尽折磨,把无辜者投入监狱。我要向那些听得见我讲话的人说:“不要绝望啊!”我们现在受到苦难,这只是因为那些害怕人类进步的人在即将消逝之前发泄他们的怨恨,满足他们的贪婪。这些人的仇恨会消失的,独裁者会死亡的,他们从人民那里夺去的权利会重新回到人民手中。只要我们不怕死,自由是永远不会消失的!
战士们,你们别去为那些野兽卖命啊!他们鄙视你们,奴役你们,统治你们,吩咐你们应当做什么,应当想什么,应当具有什么样的感情!他们强迫你们去操练,限定你们的伙食,把你们当牲口,用你们当炮灰。你们别去受这些丧失了理性的人的摆布了,他们都是一伙机器人,长的是机器人的脑袋,有的是机器人的心肝。可是你们不是机器!你们是人!你们心里有着人的爱!不要仇恨啊!只有那些得不到爱的人才仇恨别人,只有那些丧失了理性的人才仇恨别人!
战士们!不要为奴役而战斗,要为自由而战斗!《路迦福音》第十七章写着:神的国度就在人的心里(在你们心里)——不是在一个人或一群人的心里,而是在所有人的心里!在你们的心里!你们人民有力量——有创造机器的力量,有创造幸福的力量!你们人民有力量建立起自由美好的生活,使生活更有意义。那么,为了民主,就让我们使出力量来吧,就让我们团结在一起吧!就让我们进行战斗,建设一个新的世界——一个美好的世界。它将使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它将使青年人都有光明的前途,老年人都有安定的生活。
那些野兽也就是用这些诺言窃取了权利。但是他们是在说谎!他们从来不去履行他们的诺言,他们永远不会履行他们的诺言!独裁者自己享有幸福,但是他们使人民沦为奴隶。现在就让我们进行斗争,为了解放全世界,为了消除国家的弊政,为了消除贪婪、仇恨、顽固,让我们进行斗争,为了建立一个理智的世界——在那个世界上,科学与进步将使我们所有的人获得幸福。战士们,为了民主,让我们团结在一起!
哈娜,你听见我在说什么吗?不管你在哪里,你抬起头来看呐!抬起头来看呐,哈娜,乌云正在消散,阳光散射进来!我们正在离开黑暗,进入光明!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新的世界——一个更可爱的世界。那里的人将克服他们的贪婪、他们的仇恨、他们的残忍。抬起头来看呐,哈娜。人的灵魂已长了翅膀,他们终于要振翅飞翔了。他们飞到了霓虹里——飞到了希望的光影里。抬起头来看呀,哈娜!抬起头来看呀!
(注)①哈娜,卓别林母亲的名字,当时已去世十年。
【小题1】第三段中“贪婪毒化了人的灵魂,在全世界筑起仇恨的壁垒,强迫我们踏着正步走向苦难,进行屠杀”一句有怎样的深刻含意?
【小题2】第五段中“野兽”和“机器人”实际上指的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这样称呼他们?
【小题3】这篇演讲辞在语言上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4】有人认为本文中提倡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帮助,彼此友爱,互相团结,因此充满了人道主义精神,是爱的颂歌。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并说明其中的理由。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你认识汉斯吗
刘怀远
如果你第一次跟张奶奶拉家常,见面说不了三句话,张奶奶就会问你:你认识汉斯吗?医生,德国人。
张奶奶闺名芝秀,慈惠墩人,十多岁父母双亡,孤零零的她被汉口的姑妈领了去。姑妈家住在裕华纱厂旁,迫于生计,芝秀小小的年纪也进了纱厂做女工。织工从早到晚,两只眼睛总是瞪圆了盯住织机,稍微发现一点毛病,眼到手到,飞快地摆弄梭子,不让织机上出一点瑕疵。时间不长,芝秀的眼睛红肿起来,肿痛,视物模糊,其中一只眼睛里还流出白色的汁液来。姑妈先是请来游走的郎中,郎中卖给几包草药。不想敷用后,眼睛钻心地疼,还看不见东西了。姑妈又慌忙领着去看保善堂的先生。先生看了,也是摇摇头,说,可惜了这么漂亮的丫头,还是趁早做手术吧。芝秀问,做手术能好?
好是好不了,是提早割除了坏眼,不影响以后装个假眼,闺女家家的,怎么说也是爱美。不过丑话说在前面,诊费先付,至于落个什么后果,与本堂概不相干。
芝秀呜呜地哭,姑妈劝她,别哭了,再哭对眼睛更不好了。芝秀说,反正是要瞎了的,还能再坏到哪里。姑妈叹口气,这么年轻的孩子,怎么能没有眼睛呢。没有了眼睛,这一辈子可怎么过,我可怎么跟你死去的爸妈交代啊。
芝秀说,没了眼睛,我也不活了。
姑妈说,要不死马当活马医,我去请个洋大夫来看看。
就请来了汉斯。德国人,在汉口开诊所。汉斯来了,仔细地查看了病情,也是摇摇头,说我也没有办法。芝秀又伤心起来。汉斯见她抽泣,又用手指在芝秀眼前晃了晃,芝秀眨了两下眼睛。汉斯又点点头,也许还是可以好的。
姑妈说,能治就好。快用药吧。
汉斯说,我给清洗干净了,还需要打一针盘尼西林。你们,打得起吗?
芝秀不知道什么是盘尼西林,姑妈可是听说过的。那个时候的盘尼西林堪比黄金,一是稀少,二是金贵,不是一般人能用的。
你有这个救命的药吗?姑妈问。
汉斯点点头。
姑妈就僵在那里。半天没有说话。
芝秀问,多少钱啊?
汉斯没有回答,而是问,你在哪里做工啊?
芝秀说,纱厂里当女工。
汉斯微微一笑,那要你不吃不喝,半年的薪水。
芝秀惊讶地张大了嘴巴。
姑妈对芝秀说,秀,别怪姑妈不给你打针,姑妈实在是……
芝秀说,姑妈,我谁都不怪,只怪我自己命苦,自小没了爹,又没了妈,若不是姑妈收留,说不定我早死了,我怎么还能怪姑妈?眼睛瞎了是命,不怪姑妈,只是今后成了一个瞎子,又要拖累姑妈了。
姑妈也忍不住地哭起来。汉斯在一旁看看芝秀,又看看姑妈,看看姑妈,又看看芝秀,算是明白了怎么回事。汉斯摸摸大鼻子,挠挠头,说,上帝呀,真是可怜的孩子。要不这样,我先给小姑娘治疗打针,等你们什么时候有钱了,什么时候再给,好不好?
姑妈望望芝秀,芝秀望望姑妈,却看不清。两个人都没有说话,汉斯已经用注射器配药了。
盘尼西林注射到芝秀的身体里,没过几天,芝秀的眼睛真的神奇地好了。
芝秀找到汉斯的诊所,才看清了汉斯的模样。芝秀说,谢谢你救了我。
汉斯仔细察看了芝秀的眼睛,高兴地拍拍她的头说,痊愈了,你的眼睛完全好了。
芝秀声音小得几乎听不到,说,我现在还是没钱给你。
汉斯摸了下大鼻子说,我说过了,你什么时候有钱了,什么时候来还。
你放心,我有了钱一定来还你!
好的,你去吧,不过你要记住,不论再做什么事,一定要爱护眼睛哟!汉斯双眉往上一耸,眼睛透出微笑。
芝秀正想着是回裕华纱厂,还是干点别的。日本鬼子的炮弹飞来了。芝秀拉上姑妈跑回了慈惠墩。
日本人被赶走后,芝秀和姑妈又回到汉口,汉口已找不到一个叫汉斯的德国医生,也找不到一家外国人开的诊所。
“外国人漂洋过海地来开诊所,那么贵的药,一分钱都没给人家。”年老的张奶奶逢人便说,逢人便打听。
“你认识汉斯吗?医生,德国人,不是他,多少年前我就瞎了。”随着来汉口的外国人越来越多,特意学会了几句英语的张奶奶有机会就拉住外国人,跟人家打听:“你认识汉斯吗?我欠着人家药费呢,从没来要过,好人呐。如果他本人不在世上了,我答谢他的子孙也算是了了一桩心事啊。”
汉斯,仿佛从没来过汉口一样,没有一丝消息。
张奶奶立了遗嘱,做出她这个年龄老人的惊人之举:身后捐献眼角膜。
(选自《天池》2016年第3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姑妈得知汉斯有盘尼西林后僵在那里,因为她觉得把侄女死马当活马医无法向侄女死去的爸妈交代,可是不用这药侄女就保不住眼睛,她内心非常纠结。
B.小说善用延迟法,芝秀患上眼疾求医,游走的郎中使她病情加重,保善堂的先生称只能割除坏眼,汉斯上来也说没办法,这使小说波折迭生,扣人心弦。
C.日本鬼子的侵略,使芝秀想继续工作的计划落空,也直接造成了她找不到恩人汉斯的结果,从而使她颇受折磨,小说含蓄、深刻地表达了反战的主题。
D.张奶奶逢人便打听“你认识汉斯吗”,这样写符合她年老爱唠叨的特点,同时也表现了她一心兑现还钱承诺的执着情怀以及始终无法回报的不安心情。
【小题2】小说一开始就假设第一次跟张奶奶拉家常的情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是怎样塑造汉斯这个人物形象的?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