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任继愈:大师风范
空谷幽兰
2016年4月2日,春日里的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已有15年历史的“文津讲坛”,在这里第815次开讲。像以往的800多个周末一样,读者从四面八方会聚到临琼楼二层的报告厅,聆听名家高论,享受文化的滋养。只是,最近的七年间,人群中少了那位拄着拐杖的敦厚老者——任断愈。
任继愈出生于山东省平原县望族,他的名字包含了“继承韩愈”之意。
“七七事变”爆发,正在北京大学哲学系读书的他随校南迁,参加了“湘黔滇旅行团”,这次历时68天、徒步1300多公里的“长征”,让他目睹中国的现实并叹服于这个伟大民族的坚韧。他的人生理想和学术方向由此转变,“我深信研究高深的学问,不能离开哺育我的这块灾难深重的中国土地。从此,我带着一种沉重的心情来探究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
任继愈师承汤用彤、贺麟、熊十力等名家,长期在北大哲学系任教,创办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学术研究卓有成就,但他最大的功绩,是竭力保存中华文化的薪火。
在生命的最后30年,他却把学术工作一压再压,投入到古籍文献的整理出版工作之中。他认为,中华文化是有生命力的、活着的文化,它支撑着中华民族几千年间屹立不倒。文化的再次繁荣不是等来的,要靠长期的积累。本着这种文化自觉,他组织和主持了《中华大藏经》《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中华大典》和“二十四史”点校本及《清史稿》修订等一系列国家大型文化工程。
这些多是绵延十几年难以完成的浩大工程,每一项,他都会亲力亲为,从不做挂名主编:点将选人、选题、写提纲、审阅点校,动辄写六七百字的编辑意见。拿《中华大典》来说,这是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的文化出版工程,1990年国务院批准,至今尚未完成。它参照现代图书分类方法,对先秦至1911年中国优秀文化典籍进行梳理汇编,共分24典,含110余分典,收书2万多部,总字数8亿,规模是《永乐大典》的两倍。任继愈不仅担任总编辑,还兼任《哲学典》和《宗教典》的主编。
1987年5月,任继愈就任北京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前身)馆长。国家图书馆就此恢复了知名学者担任馆长的传统,任继愈也开启了守护中国传统文化的新程。
任继愈清楚地知道,图书馆收藏的目的是为了流通。他大事着眼,小事用功——设置专藏阅览室,关注图书编目工作,收集名家手稿,开创文献缩微事业……2002年,国图出版社将镇馆之宝《永乐大典》劫余卷帙161册仿真再版;2005年,他又呼吁将馆藏文津阁《四库全书》影印出版,嘉惠学林。
任继愈力主开设“文津讲坛”,不但自己亲自登台,还以90高龄之身不辞劳苦地策划选题,亲自邀请红学家周汝昌、历史学家张岂之、经济学家厉以宁等担任主讲人,使文津讲坛成为推广优秀文化的重镇。任继愈积极支持“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曾三登讲坛,主讲《中华五千年的历史经验》《关于道德经》《今日看易经》。
2009年,93岁的任继愈辞世。斯人已逝,但风范长存。
《中华大典》办、中宣部出版局伍杰说,1988年任老接受《中华大典》总主编的聘任时,没有一分钱的报酬,他却义不容辞,他主编的《哲学典》是最先完成的。21世纪初,国家投资了一些钱,给他一些报酬他不要。后来给他一张补助卡,告诉他可以领取补贴工资,他笑了笑说:“我不要。”将卡退回到办公室放着,始终没取过一分钱。
国家图书馆编审曹月堂回忆说,《中华大典》有关儒学部分,出清样后编者和出版方发生分歧,任老当机立断:返工重审。出版方急于出版,说最好赶在任老90大寿前出版,任先生毫不客气地说:“我从来不考虑做寿的事!”几个人又做了4个月。与任老相交20年,“想到他,就不感到孤独;想到他,就对自己有要求”。
子夏说君子,“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任老为学为人的特质,如空谷幽兰,让人难以忘怀。
相关链接
①任继愈的胞弟、中国工程院院士任继周说:家兄认为“儒佛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他用毕生精力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嫁接在一起。“文革”前他因质疑日丹诺夫对哲学的定义被称为修正主义,险划右派;“文革”中不参与“批儒评法”让江青光火;“文革”后他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坚持又被当成左的靶子。但他坚信,经过自己深思熟虑、反复论证的观点是正确的,“世间没有纯学术。但有一点可以说,我写的,完全是我想通了的”。
②任继愈坚信在未来二三十年中国将迎来有史以来又一轮新的文化高潮,我们这一辈人最应该做的是文献整理工作,给后人、给文化发展高峰打基础。(国家图书馆馆长韩永进)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最后一段引用子夏对君子的评价,还用“空谷幽兰”的比喻与题目遥相呼应,使文章结构紧凑,也流露出作者对任老的景仰和追思之情。
B.曾师从汤用彤、贺麟、熊十力等名家,任继愈学术研究卓有成就,但他一生最大的功绩是致力于保存中华文化的薪火。
C.任继愈有着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他认为中华文化支撑着中华民族几千年间屹立不倒,他坚信在未来二三十年中国将迎来有史以来又一轮新的文化高潮。
D.任继愈选择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学术方向,一方面源于他名字中“继承韩愈”的内涵,更由于抗战时他随校南迁的一段人生经历。
【小题2】文章第1段从“文津讲坛”写起,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文章题为“任继愈:大师风范,空谷幽兰”,试结合全文探究任继愈身上体现了哪些可贵的精神品格?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4-20 12:43: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人文静安”的建设首先需要摆脱“集体失忆”现象。当人们向前走的时候,很容易遗忘在自己身后已经发生过的事情,而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涌现出来的高楼大厦也挡住了人们回眸的目光。历史和文化传统不但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淡出了他们的记忆。

②这种“集体失忆”现象的根源并不是某个人或某个团体,而是现代化进程本身。正如西方人的谚语所说的:“伟大和贻害是孪生子。”现代化包含着许多积极因素,但也蕴含着不少消极因素,它追求标准化、一体化、高效化和机械化,试图抹去历史上一切与此格格不入的遗迹。作为现代化生活典范的办公室白领,他们大多倾向于把自己的生活理解为幸福的生活,也许他们应该去读一下卡夫卡的《变形记》:一个推销员一天早晨醒来,突然成了一只大甲虫,由于他不再对家里有用,家里的人都开始冷落他,最后他在郁郁寡欢中离开了这个冷漠的世界。如果他们有意做这样的阅读,就会明白,现代化也使他们失去了不少东西。为什么在欧洲启蒙运动之后会出现“浪漫派”的思潮?实际上,这种浪漫主义式的怀旧正是观代人对自己在现代化进程失去的东西,尤其是田园诗般的生活环境和充满温情的人际关系的缅怀和追忆。正是在这种缅怀和追忆中,生命的创伤得以抚平,精神的惆怅得以舒展。

③静安区作为上海市的中心城区,拥有自己丰富的、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遗产。珍惜、守护并努力发掘这份珍贵的遗产,正是“人文静安”建设的核心任务之一。这些历史文化遗产,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④闻名遐迩的静安寺自宋代得名以来,至今已有近800年的历史;位于美丽园附近的圆明讲堂建于1934年;位于陕西北路的基督教教堂——怀恩堂建于1940年。从人文关怀的角度看,这些宗教遗存的重要性自不待言。

⑤从外滩到静安寺的这段地方解放前被称为“十里洋场”,静安寺作为十里洋场的“终点”,也拥有旧上海最繁荣的商业街。亨生的西服、蓝棠和博步的皮鞋、凯司令的粟子蛋糕,在老一辈人的印象中依然栩栩如生。作为“十里洋场”的载体,南京路建于1 865年,而南京西路的路名也源于静安寺。因此,完全可以在静安寺路段的某处勒碑来说明这段商业史。

⑥1954年,在冒险家哈同的爱俪园废墟上建起了中苏友好大厦,直到1984年更名为上海展览中心。地处南京西路1025弄、建成于1932年的静安别墅,位于南京西路1537弄的金域别墅,由四明银行出资建于1922年和1928年的四明村,还有愚谷村、延年坊,以及位于陕西南路延安中路的马勒别墅等,这些富于时代特征的建筑群落,以其多姿多彩、迥然各异的建筑风格吸引着人们的视线。

⑦静安还有不少著名的文化艺术场所,位于南京路江宁路口、建于1941年的美琪大戏院被誉为“亚洲第一”大戏院;而闻名中外的百乐门舞厅则建于1932年,同时可供千人起舞,是旧上海著名的娱乐与交际场所,1954年被改名为红都大戏院,2003年经修缮后重新恢复了百乐门舞厅的名字。此外,陕西路的平安电影院,尤其是常熟路附近的小剧场,上演各种实验性的话剧场所成了中外游客流连忘返的“艺术圣地”。

⑧此外,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等曾居住在静安别墅;而视公寓为“逃世圣地”的张爱玲曾经两次入住常德公寓;徐志摩和陆小曼则把他们新婚后的家安顿在四明村。这些文化名人故居无一不透着浓厚的人文气息,成为游人青睐的观光地。

⑨这里做的只是一个粗浅的梳理,即便如此,静安区仍拥有这么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珍惜守护并发掘这份珍贵的遗产,并不意味着用无批判的态度去对待它们,也并不只是为了寄托怀旧的情绪;而是通过历史的比较使我们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更加自觉地维护人文精神这个传统,并使我们的精神生活变得更加充实,更加富于人情味。

⑩对于“人文静安”的建设有一些具体的建议:第一,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作用,做好静安区历史文化遗迹的调研工作,做到对自己的“家产”心中有数,从而制定总体上的发展规划。第二,有的历史遗迹已经湮没,无法再复原,可以在近处设石碑记录之;至于名人故居,也可以像国外一样,委托其亲属或私人进行维修、管理并供游人参观。总之,管理形式应该不拘一格。第三,……

(11)“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静安区在“人文静安”的建设上一定能取得更多的成绩,成为中外游人最喜爱的地方。

(节选自俞吾金《守护历史遗产,弘扬人文情怀》,原载《文汇报》。有改动)

【小题1】第①段空格处应填写的关联词语为
【小题2】第②段引用的西谚“伟人和贻害是孪生子”,在文中的含义是
【小题3】作者认为,办公室白领应该阅读卡夫卡的《变形记》,是因为
A.《变形记》有助于读者了解欧洲启蒙运动之后浪漫主义思潮兴起的社会原因。
B.《变形记》有助于读者欣赏现代派文学荒诞变形、虚实结合的艺术创作风格。
C.《变形记》有助于读者理解维系现代社会的根本是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规律。
D.《变形记》有助于读者认识现代社会人的孤独恐惧、人性丧失、亲情淡薄的一面。
【小题4】从文中看,静安区丰富而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内容要点可归纳为   
【小题5】第⑨段总结上文,其用意是    
【小题6】根据文意,合理推断第⑩段中关于“人文静安”建设的第三条具体建议。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国内最早的共享单车企业创立于2014年。2015年国内共享单车初步发展,到2017年,用户数激增700%,预计未来三年仍将大幅增长。

共享单车用户以在校大学生,年轻的上班族为主,并且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学校、公交站、地铁站等附近的共享单车给使用者提供了最快捷的“最后一公里”行程方案。共享单车不仅使用方便,而且也有绿色出行的好处,在城市内快速普及。

在用户的使用频率方面,大部分用户还没有形成固定的使用习惯,当前共享单车企业也在靠着补贴的形式获取用户,培养用户。

从当前主流的十家共享单车APP用户评分上看出,共享单车行业整体的用户评价并不是很高,一步单车超过9分,小蓝单车超过8分,更多的共享单车APP评分惨不忍睹。

当前,共享单车行业面临的问题很多。一部分来自产品本身,包括车辆的损坏等;而另一部分,则来自用户,包括一些用户盗取共享单车、恶意损坏、换锁等,这还需要平台与政府共同监督,行业只有在规范化的前提下,才能健康发展。    

(改编自《速途研究院报告》)

材料二:2016年,已有数十家企业进入共享单车领域,业内人士估计,全国共享单车已有数百万辆,扫码骑车、手机付费的共享单车为不少市民解决了“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但也随之出现乱停乱放等不文明现象,挤占公共空间,带来了安全隐患。在不少城市,非机动车道、步行道、主次干道转弯、闹市区,随处可见各种颜色的共享单车,对环境秩序以及出行安全产生了影响。

对于违停的单车各地如何处理?在上海、深圳、广州、成都、南京等地,共享单车在人流拥挤地段违停,都被相关部门集中收缴,有时达数百辆。不少业内人士表示,仅仅这样简单收缴很可能导致“三输”:管理方浪费人力,单车公司资产受损,需要骑车的用户用不了。与城市公共自行车有固定车桩不同,共享单车没有固定的停车点,如何保证使用者依规停放?

目前,多家共享单车企业都出台了信用惩戒条款,提醒使用者停放在规范区域内。单车内有一套积分系统,一旦停放不符合规范,下一位使用者可以举报,扣除这名违停者一定的信用分。当用户过低时,会在一段时间内失去使用权利。与此同时,各地政府部门的监管意见正加速出台。    

(摘自《山西日报》)

材料三:最近,广州共享单车用户接连收到商家推出的“免费骑”、充值返现活动的通知短信。23日上午,摩拜单车宣布将在全国范围内推出“红包车”,不仅骑车“限时免费”,还向用户倒贴钱,正式将共享单车企业的竞争带入“血拼时代”。24日,“摩拜红包车”在广州上线。

记者从摩拜单车了解到,今后,用户打开APP时,除了能看到周围可供使用的共享单车,还有可能发现红包图标,也就最新上线的“摩拜红包车”。只要找到这类“红包车”并有效骑行超10分钟,即有机会获得100元以内的现金红包,金额累计超过10元即可通过支付宝提现。

实际上,过去两个月,共享单车企业的免费大战持续升级。上周末,小蓝单车率先宣布开展“免费骑”活动。随后,摩拜、ofo立即“迎战”,各商家的充值返现活动也颇为频繁。

免押金、骑车免费,甚至还送红包……对于此前引起业界热议的共享单车盈利模式问题,各家企业似乎已“放弃了思考”,直接进入名副其实的“烧钱”模式。不过,这当然意味着企业要承担巨大的运营成本。一方面,不想丢掉市场份额,另一方面,也不愿与对手“分蛋糕”,这也让单车企业陷入份额与烧钱必须二选一的“囚徒困境”。

(摘自金羊网)

【小题1】下列针对三则材料的理解和分析,合理的两项是(  )(   )
A.材料一显示,共享单车在我国得到了迅速发展,只要单车行业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这种势头势必一直延续下去。
B.据材料二分析,对违规停放着,采用举报和扣除信用分的方式进行处理,这在目前可能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解决方式。
C.材料二认为,共享单车为不少市民提供了便利,但乱停乱放也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这与使用者的素质不无关系。
D.材料三对广州共享单车盈利模式做了报道,各家企业“放弃了思考”,直接进入了“烧钱”模式,这对消费者非常有利。
E.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对共享单车情况进行了分析,都认为共享单车带来了便利,也存在不少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小题2】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论及共享单车用户以年轻人为主,并且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共享单车在城市内快速普及的原因是使用方便。
B.材料一认为,当前共享单车企业主要依靠补贴的形式获取用户,培养用户。共享单车行业整体的用户评价并不高。
C.材料二说到,共享单车违停给城市交通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一些城市对在人流拥挤地段违停的单车采取收缴的方式加以解决。
D.材料三认为,“摩拜红包车”率先在广州上线,向用户倒贴钱,正式将共享单车企业的竞争融入“血拼时代”。
【小题3】针对共享单车行业存在的问题,请你结合材料提出合理建议。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三种境界分别引自晏殊、柳永、辛弃疾的词句。若自原词观之,晏殊的“昨夜西风”三句不过写秋日之怅望;柳永的“衣带渐宽”二句不过写别后之相思;辛弃疾的“蓦然回首”三句不过写乍见之惊喜。这些词句与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其相去之远,真如一处北海一处南海,大有风马牛不相及之势,而王国维先生竟将其比肩而立,这只是由于联想而已。
“联想”原为诗歌创作与欣赏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就创作而言,所谓“比”,所谓“兴”,所谓“托喻”,所谓“象征”,其实无一不是源于联想,所以螽斯可以喻子孙之盛,关雎可以兴淑女之思,美人香草,无一不可用为寄托的象喻,大抵联想愈丰富的,境界也愈深广,创作如此,欣赏亦然。
不过欣赏者之联想与创作者之联想又微有不同。创作者所致力的乃是如何将自己抽象之感觉、感情、思想,由联想而化为具体之意象;欣赏者所致力的乃是如何将作品中所表现的具体的意象,由联想而化为自己抽象之感觉、感情与思想。
创作者的联想我们可以找到两个简明的例证,其一是李后主“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其二是秦少游“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自“离恨”到更行更远还生的“春草”,自“回肠”到金炉断尽的“篆香”,这当然是联想。而“离恨”和“回肠”是抽象的感情,“春草”和“篆香”则是具体的意象。使读者自此具体之意象中,对抽象之感情、感觉、思想,得到鲜明生动的感受,这是创作者之能事。
至于欣赏者的联想,则我们自《人间词话》中就可以找到两个例证,其一是评南唐中主《摊破浣溪沙》词的话,王氏云:“‘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其二是评冯延巳《鹊踏枝》词的话,王氏云:“‘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诗人之忧世也,‘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似之。”自“菡萏香销翠叶残”到“美人迟暮”;自“百草千花寒食路”到“诗人之忧世”当然也是联想,而“菡萏香销”和“百草千花”是具体的意象,“美人迟暮”之感和“诗人忧世”之心则是抽象的感情,自作品具体之意象中,感受到抽象的感情、感觉和思想,这是欣赏者之能事。
这种由彼此之联想而在作者与读者之间构成的相互触发,形成了一种微妙的感应,而且这种感应既不必完全相同,也不必一成不变,只要作品在读者心中唤起了一种真切而深刻的感受,就已经赋予这作品以生生不已的生命了,这也就是一切艺术作品的最大意义和价值之所在。
当然,我这样说也并不是以为欣赏单只着重联想,而便可以将作者之原意完全抹煞而不顾,我只是以为一个欣赏诗歌的人,若除了明白一首诗的辞句所能说明的有限的意义之外,便不能有什么感受和生发,那么即使他所了解的丝毫没有差误,也不过只是一个刻舟求剑的愚子而已;反之亦然,若一个欣赏诗歌的人,但凭一己之联想,便认定作者确有如此之用心,那么即使他所联想的十分精微美妙,也不过只是盲人摸象的痴说而已。所以我以为对诗歌之欣赏实在当具备两方面的条件,其一是要由客观之理性对作品有所了解,其二是要由主观之联想对作品有所感受。
《人间词话》三种境界之说,当然只是王国维由一己主观之联想所得的感受,但王氏的可贵之处则在他并不将一己之联想指为作者之用心,他还能以他自己的感受给其他读者一种触发,将其他读者也带入了一个更深广的境界,虽然每个人之所得不尽相同,但每个人却都可以就其不同的感受而将之加深加广,这种触发的提示岂不是极可贵的么?
(节选自叶嘉莹《谈诗歌的欣赏与〈人间词话〉的三种境界》,有删改)
【小题1】关于王国维《人间词话》的“三种境界”,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国维用前人词句来描述三种境界,是他在前人词句感发下产生联想的结果,这种联想真切而独特。
B.词人以“昨夜西风”等词句形象描写不同情绪;王国维又引用这些词句来描述三种境界,这是欣赏者的联想。
C.王国维能把三位词人的词句,统一为成大事业大学问的“三种境界”,是因为词人能以常见之物事现其未见之情思。
D.王国维三种境界的联想赋予了前人词句以更强的生命力,也带给后来的读者更为丰富的联想与感受。
【小题2】下列关于“创作者的联想”和“欣赏者的联想”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创作过程中,创作者运用“比”“兴”“托喻”“象征”等源于联想的手法,将自己的抽象之感觉、感情、思想化为读者更易于接受的具体之意象。
B.欣赏者的联想由创作者所描写的具体意象引发,联想的过程与内容又能充分体现欣赏者的主观感受与思想,不再受创作者所提供的具体意象影响。
C.如果说创作者的联想是由此及彼的,那么欣赏者的联想就是由彼及此的,后者与前者的过程相反,但二者都涉及到具体意象和抽象的感觉、感情、思想。
D.两者在作者与读者间形成的微妙感应既不必完全相同,也不必一成不变,作品只要在欣赏者心中唤起真切而深刻的感受,就会有强大生命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真正欣赏诗歌作品的人,其针对作品的联想并非胡思乱想,而应具备两个条件:对作品真有所了解,对作品真有所感受。
B.王国维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他从前人诗词中生发出“人生境界”这一独特联想,更在于他谦逊的态度给后人树立了榜样。
C.“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反映了欣赏者对同一意象的联想差异,强调了欣赏者的主观联想对作品意义的决定作用。
D.本文采用引用、比较等论证方法,以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三种境界”说为例,明确了创作联想与欣赏联想的异同。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暗哨
徐凤林
伪满洲国的讨伐队又要进山了。
中共南满省委机关报编辑部就藏在这牛毛大山的密营里,这份南满省委直属的机关报,除了发布党的最新的抗战指示、东北抗日联军在各地打击敌人的胜利消息外,还担负着另外一个任务,负责供给桓仁地区抗联战士穿的鞋子,牛毛沟的张皮匠就是做靰鞡鞋的高手。
张皮匠做靰鞡鞋大多是用牛皮做,牛皮不够用时才用马、猪皮等。收来的皮张皮匠先要放到木头床子上用刀往下刮里子,然后把皮子放到装有石灰水的大缸里浸泡7天至半个月的时间,等把皮子上的毛泡掉了,再用清水泡,去掉皮子上面的灰尘。
泡好的皮子是柔软的,将皮子拿出未,搁进皮罩子里,底下放入草点着,用烟熏皮子,这就是熟皮子。熟好的皮子再用太阳晒,晒成老红色,然后再用铲子蹬,刮刀刮,将老红色蹬成杏黄色,裁成靰鞡坯子,将靰鞡坯子和靰鞡脸儿缝到一起,撤出鞋楦子就做出靰鞡鞋了。靰鞡鞋缝出来是敞口的,上面有块布,叫靰鞡腰子,用铁梳子将苞米叶子梳成一绺一绺的,或者用山上的靰鞡草,塞进靰鞡鞋里,靰鞡鞋上有靰鞡耳朵,将绳子从中穿过,脚穿进鞋里后,将绳子一紧,一道一道地缠在靰鞡腰子上,既暖和又轻便。东北地区冬天时天寒地冻,大雪插裆深,没有靰鞡鞋根本就出不了门。
张皮匠做的靰鞡鞋就是专门供应桓仁地区抗日联军的。
这次进山的讨伐队有一百多人,带头的日军队长叫东日文信。一张驴脸上戴着一副近视镜,藏在镜片背后的目光永远是闪烁不定的。几次进山讨伐都是空手而归.他很是想不明白原因在哪里。情报上明明说的报社地点在何处何处,为什么他们一进山,抗联的人就找不到呢?若说有人偷着给抗联送情报,就更不可能了,每次进山讨伐前,他都会在各个进山的路上布下暗哨,从来就没有看到过有人进山。
他知道,今天进山也抓不到抗联,但密探有情报,又不能不去。东日文信想偷个懒,让副队长带队进山找抗联,自己领着几个日本兵和伪军走进了张皮匠的家,他对中国人脚上穿的靰鞡鞋很感兴趣,想看看制作的工艺流程。
张皮匠此时正在熏皮子,蒿子草冒出的黑烟经过烟囱“咕嘟咕嘟”地在牛毛沟的上空飘荡着。屋子里充满了沤皮子的臭味。东日文信实在受不了这个味道,让伪军把张皮匠拉到了制作间,他要亲眼看看一双靰鞡鞋是怎么做成的。
张皮匠很有耐心,把一张皮子如何做成靰鞡鞋的制作过程详细地讲解了一遍,然后又缝制了一双鞋,把自己脚上穿着的鞋脱下来,演示如何往鞋里絮草,怎么穿。把个小鬼子看的心痒,非要用新做的靰鞡鞋自己试一下,穿上后蹦了两下高,觉得这鞋比自己穿的军靴好,一是保暖,二是轻快,军靴太沉。
黄昏时,进山讨伐的日伪军陆续回来了,结果还是扑了个空。东日文信很不高兴,撅着驴嘴,穿着这双靰鞡鞋,也没有给钱就走了。
张皮匠看他们走远了,熏皮子时就用苫房草了,望着牛毛沟上空飘荡的一缕缕轻柔的白烟,再看看峰峦起伏的大山深处,他露出了开心的笑。
由于屡次讨伐不利,关东军要把东日文信送上军事法庭,东日文信不堪受辱,剖腹自杀了,他到死也没有弄明白,是谁?用什么办法给抗联报的信!
(节选自小说《张皮匠抗战》)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暗哨”意蕴丰富,耐人寻味。东日文信布下暗哨想找到抗联的人,没想到给抗联报信的暗哨就在他眼皮底下。
B.小说开头“伪满洲国的讨伐队又要进山了”,语言简练,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敌军的行动,营造出紧张的氛围。
C.小说巧设悬念,引人人胜。文中多次写到东日文信的心理活动,读者的心情随着东日文信的揣测疑虑而变化,直至释怀。
D.细节描写增强了内容的神秘感。张皮匠“望着牛毛沟上空飘荡的一缕缕轻柔的白烟”写出了东日文信的迷惘与困惑。
【小题2】小说中的张皮匠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用较长的篇幅介绍张皮匠制作靰鞡鞋的工艺,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许多人提倡科学美,但也有一些怀疑者对科学美提出质疑。

②朋友从网络中传来著名生物学家道金斯《解析彩虹》中译本书稿嘱评。其中提到诗人济慈认为牛顿用三棱镜将太阳光分解成红、橙、黄、绿、青、蓝、紫的光谱,使彩虹的诗意丧失殆尽。因此科学不仅不美,还会破坏美感。

③这位十九世纪英国著名诗人的声音在当代也会产生回响。自古以来,明月为诗人所反复吟咏,写出了许多美丽的诗篇。民间也有不少关于月宫的浪漫神话:玉兔舂米,吴刚伐桂,嫦娥奔月,千古流传,脍炙人口。1969年阿波罗号首次载人登月成功,传回的月球表面照片坑坑洼洼,像一张麻脸。更煞风景的是,什么玉兔、吴刚、嫦娥、桂花树等等全属子虚乌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原来是李商隐自作多情!

④骚人墨客还可以举出更多这类煞风景的事,来证明科学之所作所为简直是焚琴煮鹤

⑤果真如此吗?我和道金斯一样不敢苟同,试就上述二例剖析之。

⑥雨过天晴,彩虹当空,艳光四射,确实非常美丽。牛顿的分光实验揭开了彩虹之谜——原来是太阳光折射所致。虹桥、天梯、霓裳羽衣等美丽的联想随之褪色,难怪有人感到失望而责怪牛顿,这是一方面。但还要看到另一方面:牛顿的实验开光谱分析之先河,从此以后,科学家利用这个工具,发现了科学世界中前所未见之旷世奇美。

A ,在弥漫太空的星云中找到了有机分子,这一重要发现说明,茫茫天宇到处潜藏着生命的种子,原来我们并不孤独。套用    B 一句可谓“宇内存知己,天外若比邻”,这不是也颇有诗意吗?

⑧天文学家利用光谱分析还发现,遥远星体发出光线之光谱有所谓“红移”——光谱朝波长较长的红端移动,据此先后提出了宇宙膨胀说及宇宙起源大爆炸说。后者表明:原来大千世界诞生于一百多亿年前太初时一团灼热的熊熊烈焰,这与盘古在混沌中开天辟地的神话异曲同工。宇宙大爆炸的威武雄壮瑰丽奇美难道比不上区区彩虹?

⑨巡天归来再赏月,“天上一轮才捧出”的玉盘忽然变成了大麻脸,固然扫兴。但失之东隅,   C   。太空人阿姆斯特朗从登月舱中跨出第一步踏上月球时,他说:“我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每当想起这句名言,心中就涌起一股不可抑制的激情——人类自古梦想登天,如今美梦成真,这一步好大啊!由登天而激发出的灵感难道还不足以补偿失玉盘之憾吗?苏东坡泉下有知,一定会写出更精彩的诗篇,使他的《水调歌头》不致成为千古绝唱。

⑩科学求真,真中涵美;艺术唯美,美不离真。真和美是统一的。科学使我们更接近真理,怎么反倒不美了呢?这就是为什么我不敢苟同济慈对科学美的质疑。但是我还是非常喜欢他的《夜莺颂》。

(《科学美质疑辩》 有删减)

【小题1】在文中的B处填上唐代诗人的名字_______ ,C处补出后半句_________
【小题2】“焚琴煮鹤”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指科学 。
【小题3】根据上下文,文中A处的句子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作者为科学美进行辩护时,具体论述了两点理由,它们是(每点不超过15个字):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作者认为科学的美究其根本来自于它的 。
【小题6】最后一段的划线句去掉并不影响文章的完整,作者为什么还要加这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