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曾国藩﹣﹣从“中人”到“完人”的追求(节选)

湘乡流传一个故事,说一个小偷在房梁上等着曾国藩熄灯睡觉好下来偷东西。曾国 藩在背一篇文章,怎么也背不下来,小偷都等急了,跳下房梁说,你真笨,我都背下来 了,你还背不下来,然后拂袖而去。此笑话显然是后人杜撰,但故事透露出曾国藩的脑袋可能确实不是很灵光。这个资质平庸、出身普通、成长于偏远深山之中的小孩,最后 怎会出将入相成为儒学大家呢?

曾国藩曾在家书里说:“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这句话体现了他“尚拙” 的人生哲学。

在日常生活上,他“笨拙”地坚持他的日课十二条: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 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所亡,月无忘所能,作字,夜不出门。比如他要求自己 每天读《廿三史》二十页,天天如此,从不间断。还有他从三十岁开始写日记,一直到 他 61 岁去世,也不间断。在战争上,他不像孔明一样有很多锦囊妙计,用的也是笨拙的 计策。他以“扎硬寨,打硬仗”而著称。湘军主动攻城时,如同巨蟒缠人一样,用一道 一道的壕沟把这座城市活活困死。他们攻城的时间,不是一天、两天,而往往是一年、 两年,每天的主要任务就是不停地挖壕沟。安庆、九江、天京,都是这样打下来的。他 曾用两个词来形容自己的战争生涯:一是“屡败屡战”,一是“艰苦卓绝”。

曾国藩做事靠的是自己执著坚韧的意志和百折不回的信念。那曾国藩树立的是什么 样的信念?遇到困难时又如何勉励自己去实现目标呢?

曾国藩有一联自箴,耐人寻味: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人间哪有空闲的光阴? 这副对联说的是他勉励自己实现目标的方法﹣﹣吃苦和惜时。其实人世间任何事情

都是这样实现的。立志、努力行动、历尽磨难、珍惜时间,这可能是所有成功人士的模 式。但说到容易,做到就很难了。曾国藩用一个“悔”字来确保自己可以做到。

“悔”,就是对自己的言行进行反省,对自己的错误进行悔过自新。正是因为深刻 的反思和追悔,曾国藩的思想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他先是一位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 太平的儒家理学家。在戴孝办团练的初期他又采用法家思想,认为乱世必用重典。晚年 时,父亲去世,曾国藩在思云馆中重读老庄,从而学会了以柔克刚、功成身退。晚年的 曾国藩,接受耶鲁大学毕业生容闳的建议,和李鸿章一起上书建议朝廷送清国小留学生 出国深造,师夷长技以自强,因此他又是西方新思想的启蒙者。

曾国藩不仅自己在历史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而且还在仕途上成就了一批人,而这 些人则成为晚清时期的中流砥柱。他知人善用,在他的人生中,他不仅成就了自己,也 成就了一批落魄士子。耳熟能详的做高官的有左宗棠、郭嵩焘、胡林翼、李鸿章等等。 学者则有俞樾、李善兰、华蘅芳、徐寿。左宗棠本一介布衣,是他向皇上举荐,后来有 平定新疆之功。他一生推荐过的下属有千人之多。在国家危难、民不聊生的时代里,曾 国藩和他物色的人才为我们多灾多难的民族带来了执著的精神和希望的曙光。

曾国藩不仅事业有成,而且治家有道,教子有方。他对子女的教育,在其家书中多 有体现,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如下的两方面。首先,居安思危,勤俭持家。楼高易倒, 树高易折。曾国藩曾说:“居富不过偶然之事,居家乃长久之计。能从勤俭耕读上效出 好规模,虽一旦罢官,尚不失兴旺气象。”曾国藩在当官时,时时想着不当官时家人如 何生存。“克勤克俭,宜耕宜读。”这样无论当官还是为民都可聊以为生。其二,曾氏 主张,不留钱财给子孙,但留诗书和家规。在富厚堂里最让人徜徉的地方,是 3 栋藏书 楼,多的时候,藏书 30 万册。在这山清水秀的清净之所读书思考,坐拥万座书城,又有 长者的谆谆教导,怎能没有出息。

(相关链接)

①曾国藩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曾国藩的 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 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摘自“百度百科”)

②曾国藩的政治家风度、个人的品格修养很少有人能够匹敌。他或许是十九世纪中国最 受人敬仰、最伟大的学者型官员。

(摘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立志、行动、遭遇挫折、珍惜时间,这既是曾国藩成功的法宝,也是所有成功人士的 模式。
B.晚年的曾国藩和李鸿章一起接受容闳的建议,并上书建议朝廷送清国小留学生出国深 造,师夷长技以自强。
C.文中多处引用曾国藩家书及原话,多角度展示了他的精神品质、思想变化、人生经验, 使传文更加客观真实,提升了传记的阅读价值。
D.中国第一艘轮船的建造、第一所兵工学堂的建立等,都凝聚着曾国藩的心血,因此可 以说曾国藩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作者在文章开头讲了一个后人杜撰的笑话,是为了说明曾国藩的脑袋可能不是很灵光, 这个开头显得活泼有趣。
B.曾国藩知人善用,他一生推荐过的下属有千人之多。受到他的感召,这些人在国家危 难之时,为我们带来了希望和曙光。
C.曾国藩拥有执著坚韧的意志和百折不回的信念,这是他在历史上取得卓越成就的直接 原因和根本原因。
D.曾国藩虽然也读老庄,也曾学习西方新思想,但从立志、修身、待人、治家等方面来 看,依然不失儒家士大夫之风。
E.曾国藩是中国近代推行西学第一人,因此有人说:“他或许是十九世纪中国最受人敬 仰、最伟大的学者型官员。”
【小题3】曾国藩“尚拙”的人生哲学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9-01 05:52: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弃农学文
在太平洋上航行了半个多月,胡适等70个留学生于9月9日在旧金山登上新大陆。随后胡适便改乘火车,横穿美国国土,来到纽约州南部的绮色佳城(Ithaca),走进了康奈尔大学的校园。
时当清朝末年,灾难深重的祖国处在极度衰败、腐朽、贫穷落后的黑暗年代,炎黄子孙的一些先进分子便纷纷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派往国外的留学生也多是有血性的爱国青年。
胡适赴美留学,一方面是寻求个人的出路,他在辛亥年元旦作的小诗中曾自述说:“可怜逢令节,辛苦尚争名。”说的正是真心话。但另一方面,胡适也怀抱着“愿得西乞医国术”和“执笔报国”的爱国主义目的。他在日记中曾写道:连日日所思惟,夜所梦呓,无非亡国惨状,夜中时失眠,知“嫠不恤其纬,而忧宗周之陨”,是人情天理中事也。这种身旅异域、眷怀祖国的感情在他的《藏晖室札记》中常有流露。
在专业的选择上也反映出胡适当时所怀抱的爱国主义目的。当他准备在上海乘船赴美的时候,他的二哥特地从东三省赶来送行,并对他说因为家道中落,去美国应选学铁路工程或矿冶工程,学了这些回来可以复兴家业,并替国家振兴实业,并特别叮嘱胡适不要学文学、哲学,也不要学做官的政治、法律,这些都没有用。胡适到美国后同许多人谈论专业选择问题,那些人都对路矿不感兴趣,但他又不能辜负兄长的期望,便采取折中办法,选读农科,进了康奈尔大学附设的纽约州立农学院,想做科学的农业家,以农报国。
但是,胡适对农学院的课程实在没有兴趣。胡适觉得学农实在违背了个人的兴趣,原来在中国古典文史方面胡适已有较好的基础,留学以来对英国文学又有了浓厚的兴趣,也涉猎了德国和法国的文学,加上当时辛亥革命成功,推翻清朝,建立了民国,美国各界人士希望了解中国新政府的情况,胡适被邀请去作了几回有关中国问题的讲演,这样就促使他去研究辛亥革命的背景及革命领袖人物的生平,因而对政治史也发生了兴趣。这种种原因,便促成胡适于1912年春天放弃农科,转入康大文学院改学哲学和文学。
改习文科虽是由兴趣所致,却也含有他“执笔报国”的心愿。就在转习文科的这年9月,胡适把法国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第一次译为中文,改名《割地》,登在《大共和日报》上。后来五四文学革命时又恢复《最后一课》原名收入他译的《短篇小说》第一集,列为首篇。从此,这脍炙人口的爱国名篇因胡适用白话译出便影响特大,在中国传诵数十年而不衰。稍后,他又翻译了拜伦的《哀希腊歌》,其词慷慨哀怨,也是激励希人爱国之心的名篇。这些表明胡适爱好文学,他从事外国优秀文学的翻译介绍,为的正是要“以此报国”,以此来激励中华儿女的爱国之心。
康奈尔大学设有“卜朗吟征文奖”,以纪念英国19世纪诗人罗伯特·卜朗吟(Robert Browning 1812—1889)。1914年春天,胡适写了一篇论文《论英诗人卜朗吟之乐观主义》作为应此奖的征文。5月7日揭晓,胡适竟得了奖,获奖金50美元。他以一个外国留学生获得这项卜朗吟征文奖,在学校是少有的,因而各方面人士都有些出乎意料,报纸也作了报道和评论,各大城市报纸又加以转载,甚至登在著名的《纽约时报》上,于是影响便相当大了,一些相识的人都先后来祝贺。胡适也出乎意外的高兴,他在日记中写道:
此区区五十金固不足齿数,然此等荣誉,果足为吾国学生界争一毫面子,则亦“执笔报国”之一端也。
显然,胡适是把个人争得的荣誉同为祖国争荣誉联在一起了。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A.清末,炎黄子孙中的先进分子为改变中国极度衰败、腐朽、贫穷落后的面貌,纷纷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派往国外留学的多是有血性的爱国青年。
B.因为对辛亥革命的背景及革命领袖人物的生平颇有研究,美国各界人士出于了解中国新政府的情况的需要,就邀请胡适作了几回关于中国问题的讲演。
C.胡适花费了大量精力翻译介绍外国优秀文学,尤其是外国脍炙人口的爱国名篇,他翻译的法国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在中国传诵数十年而不衰。
D.胡适写的论文《论英诗人卜朗吟之乐观主义》获得了“卜朗吟征文奖”,令各方面人士都觉得不可思议,因为很少有外国留学生能获得这个奖项。
(2)胡适“弃农学文”既有现实因素又有思想基础,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3)文章第3段引用胡适的一段日记,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想念一位老头儿
——忆王世襄先生    王庚 
2003年我收到友人借给我的一本书,是李辉先生写的王世襄的个人传记,书中所写的种种着实令我惊讶。我爱玩,但比起书中的主人公来说,我的玩儿简直是不入流!经邵燕祥先生介绍,我在那年的八月到芳草地西巷拜访王世襄先生。我清楚地记得那天我特意换了一身整洁的衣裳。进入房间的一刹那,我和俪松居主人的服装成了鲜明的对比:他穿的是一件跨栏儿大背心儿。之后六年的时间里,我和他是在一起吃饭也好、聊天也罢,我生活的时代似乎变了,待人接物的角度变了,知道的东西多了,总而言之,和我一起玩儿盆景的朋友说我“玩儿得比以前高多了”!
我们最早谈论的话题是花卉,他知道我喜欢盆景,又最爱梅花。社会上热议国花的时候,他问我到底是选牡丹还是梅花,我说我都选,他摇摇头,说应该选梅花,因为梅花有傲骨,梅花不低头。后来,“梅花院士”陈俊愉先生去拜访他,来之前王老就打电话给我,叫我一起过去聊聊。两位八九十岁的老头儿聊些过去的经历,作为晚辈哪里插得上话,我成了旁听者,不过听得挺带劲儿。他们聊够了,陈先生转头问我:“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到这时我才明白王老叫我一起聊聊的用意。他讲日本的野梅盆栽把树干削得光光的,名曰舍利干,实在残忍,远不及林和靖的意境。日本说他们是盆景的发源地,这怎么可能呢?唐代章怀太子墓中就有捧花侍女的壁画,再说从意境上来讲,日本的盆栽怎么能比呢?我要给咱们的盆景讨个公道!
他爱吃,爱到令人可笑的地步。我单位食堂的小蛋糕做得不错,有一次我买了一袋到他家,寒暄之后说让他尝几个,老人脸儿薄,开始没要,我也就没再坚持。不想我临走之前,他和我说话时不住的看那个蛋糕袋儿,终于忍不住说:“要不您留一个我尝尝!”说着就拿起了他的筷子,这就是人们说的有林林总总头衔的那位国宝,他可爱极了!时隔不久,王老拿着一罐上好的宁波望海茶给我,我推辞不要。他这次堵着我了:“那您不还给我尝蛋糕了吗?这您得拿着。”说完像小孩儿一样的笑了。后来,我一口气买了两袋小蛋糕送给他,老人狡猾地说我这是还镚子,几番推让下来,由他儿子给我100块钱,作为这次和以后买蛋糕的费用。之后几年,王家府上时不时地便有小蛋糕,因为他爱吃这口儿!还有一件事令我时常想起:南河沿街边有个西餐馆“起士林”,王老数次提出去那里吃饭,由于门口有较高的一段台阶,他年纪大了,上台阶困难,所以一直没有成行。后来他自己琢磨了一个办法,就是别人上去吃饭,他一人留在车里,把菜叫下来,坐在车里大吃一顿。我听着忍俊不禁。一位九十多岁的老饕!这真是应了那句话:“是真名士自风流”。
2003年是王老大悲大喜的一年,那一年老伴袁荃猷先生病逝、荷兰克劳斯亲王最高荣誉奖颁给王老、俪松居长物拍卖圆满。我知道对于王老来说,喜不能抵悲。在他家公寓楼下的花园中有几株金银花,因为离自己的楼门口远,他就请我帮他移一株到自家的楼门口,结果因为我总是有事,他等不及,请保安代劳了。我不知道金银花对于这位老人的意义,但从那一年起,只要是金银花盛开的季节,袁先生像前的那个唐代的小花瓶中总会有几枝金银花安静地在那里盛放,让人时不时地能闻到一股幽香。 
他94岁时,我发现老头儿真是老了,他自己也总是念叨:“老态老态”。穿衣时我帮他一下,他就急说几句不敢当。我想起交往的六年中,除了聊得兴起,他对我称为你以外,几乎每每都以您来称呼,他的客气令我惶恐不安,他大我65岁啊,学问大得惊人,一位大家。我呢?因为爱玩而与他走到一起的一个“小孩儿”,他何须如此啊!这一点,用北京人的话来讲,实在是让人念想儿!我有一次去看他,因为老人鼻凹处油脂较多,我就拿棉签蘸水给他擦一擦,他嘿嘿一乐,说:“我这儿勾脸儿呢。”这是他最后一次把我逗笑了的话,自那儿以后的老头儿就再也让我笑不出来了。
一切美都从深度中走来,这就是我认识的把一切喜爱的事物都挖到最深处的那个美极了的老头儿,我想他!
(节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我病累君病,我愈君不起。知君不我怨,我痛无时已。(王世襄《告荃猷》诗其一)
②王世襄是著名文物专家、学者、文物鉴赏家、收藏家,著有《北京鸽哨》《明代家具珍赏》《锦灰堆》等数十种著作。晚年的王世襄却自嘲:“我自幼及壮,从小学到大学,始终是玩物丧志,业荒于嬉。秋斗蟋蟀,冬怀鸣虫……挈狗捉獾,皆乐之不疲。而养鸽飞放,更是不受节令限制的常年癖好。”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作者和王世襄先生的相识是由于李辉先生写的王世襄的个人传记,因为作者也爱玩,故而经邵燕祥先生介绍去拜访。
B.王世襄先生认为日本的野梅盆栽远不及林和靖的意境,还说日本认为他们是盆景的发源地,是不可能的,所以在意境上日本盆栽不行。
C.王世襄先生在和年轻人的交往中,待人非常客气,作为一位学问大家对“小孩儿”是不需如此的,这“实在是让人念想儿”。
D.王世襄先生想吃西餐馆“起士林”的美食,因为上台阶困难,他宁愿一人留在车里,把菜叫下来在车里吃,说明王老爱吃,却不愿麻烦别人。
E. 王世襄先生兴趣广泛,放鸽子、斗蛐蛐、玩葫芦,飞鹰走狗无一不精,玩的东西多属于民俗,但大俗的东西到了他这儿却玩成了大雅,他玩物成家,研物立志。
【小题2】王世襄先生的人格魅力是他至今仍被作者怀念的重要原因。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小题3】选文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写王世襄先生?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4】王世襄是著名文物专家,而本文作者却很少谈及这方面的内容,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来自美国市场调研公司 Forrester的数据显示,在阿里巴巴和京东等电商平台的推动下,中国电子商务市场的规模预计将在2022年达到1.8万亿美元。从 Forrester发布的《中国的电子商务: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市场的趋势和前景》报告来看,这一市场规模将是美国7130亿美元的两倍多,是日本1590亿美元的10倍。
然而,目前中国电子商务的渗透率只有38%, Forrester认为中国仍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到2022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规模预计将以8.5%的年复合率稳步增长。而阿里巴巴和京东两大电商巨头仍将在中国市场占据主导地位,拼多多、小红书等新兴电子商务平台也处于快速发展中。
(摘编自李文瑶《外媒:2022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规模将达美国两倍》,环球网2018年8月21日)
材料二
过去几年,电商扶贫推动了乡村产业兴旺。阿里巴巴旗下农村淘宝业务,是被官员们提及最多、期待最大的核心玩家之一。农村淘宝持续调整和迭代自己的业务模式,从去年开始逐渐摸索出了一套更适合“农产品上行”,真正能够使电子商务的“赋能”作用落在实处的方式方法。
农村淘宝通过搭建上、下行的双向供应链、物流、冷链等商业基础设施,帮助当地梳理、明确和培育出适合本地发展的产品、产业,使当地经济实现产业兴旺,让农民可持续、稳定获得经济收益,实现减贫、脱贫、致富。很多农作物其实并不能满足城市消赍升级需求,但农村淘宝通过大数据,将城市餐桌需求和城市消费升级需求,反馈到乡村种植和生产端,帮农民选品、选苗。在生产过程中,借助农业技术专家、农业科技以及高质量的农资农具实现有质量增长。
在新时代振兴乡村,必须借助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新动能”。农村淘宝不仅在乡村搭建了一套商业基础设施和新商业生态,更有希望催生出新的乡村文明和农业文明。
(摘编自崔丽丽《工信部电商顾问:农村电商正催生新乡村文明》,海外网2018年8月22日)
材料三
“纯电商的黄金十年已经结束。”今年的818发烧购物节发布会上,苏宁易购总裁侯恩龙表示,苏宁将彻底告别纯电商购物节,要用智慧零售新场景,犁一遍零售的土地。
纯电商平台的危机在近年愈发严峻。行业竞争的加剧,零售商在线上的获客成本越来越高,而种类繁多的购物节层出不穷,也让消费者对¨购物节”产生了审美疲劳。要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意味着电商平台需要更加灵活的营销策略和玩法,场景化新零售模式进入人们的视线。
苏宁率先试水的“超然星城”8月在全国多个城市展开,这个集消费与场景体验于一身的活动有着明确指向—抢滩场景化新零售市场。
在南京新街口苏宁体育Biu无人店,当顾客拿着衣服靠近智能试衣镜时,“魔镜”屏幕画面会迅速切换,显示商品详情。顾客可以点击镜面,切换室内、室外和夜跑等不同场景画面,查看相应场景下的试穿效果……这些场景不仅是购物场所,也是获取客户重要数据的情报站、雷达站。顾客试哪件衣服、时间长短等相关动作会被后台采集并计数,汇入大数据平台,作为洞察消费的依据,指导后端供应链优化。
“苏宁打造超燃星城的目的,就是用线下场景获取客户,在线上进行消费、信息的转化,实现线上线下全渠道融合。”苏宁易购集团副董事长孙为民说,“未来的零售很可能是场景互联网的零售。”
(摘编自李禾《智慧零售,能否捍卫电商的美好时代》,科技日报2018年8月22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来自美国市场调研公司的数据显示,预计中国电子商务市场的规模将在2022年达到1.8万亿美元,是美国的两倍多,是日本的10倍。
B.农村淘宝持续调整和迭代自己的业务模式,逐渐摸索出了一套方式方法,更适合“农产品上行”,使电子商务的“赋能”作用落在实处
C.农村淘宝通过大数据将消费者的需求反馈到种植和生产端,指导选品、选苗,借助专家和高科技实现有质量增长,满足消费者升级需求。
D.孙为民认为,未来的零售很可能是场景互联网的零售,即用线下场景获取客户,在线上进行消费、信息的转化,实现线上线下全渠道融合。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渗透率较低,仍然有很大的增长空间,目前阿里巴巴和京东占据着电商平台的主导地位,拼多多、小红书已显后来居上之势。
B.农村淘宝通过搭建上、下行的双向供应链、物流、冷链等在乡村搭建了一套商业基础设施,推动农村产业兴旺,让农民实现减贫、脱贫、致富。
C.行业竞争加剧,零售商线上的获客成本越来越高,种类繁多的购物节让消费者审美疲劳等原因,致使纯电商平台的危机在近年愈发严峻。
D.场景化新零售模式是一种新营销模式,苏宁为抢滩场景化新零售市场而率先尝试的“超燃星城”,就是种集消费与场景体验于一身的活动
【小题3】以上三则材料中,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4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老北京的门神
门神是我国,也是北京市民俗中最多信仰的神祗之一,其历史之久,流传之广,种类之多在民间诸神中是最为突出的。
其中,祈福门神专为祈福而用。供奉、张贴者的家庭多为商界人物,希望从祈福门神那儿得到功名利禄,“爵鹿蝠喜、宝马瓶鞍”,皆取其名,以迎祥祉。
武将门神通常贴在临街的大门上,为了镇住恶魔或灾星从大门外进入,故所供的门神多手持兵器。北京居民院门口的武将门神多为唐代名将秦琼与尉迟恭。秦琼又名秦叔宝,山东历城人,武艺高强,世人赞为:赛专诸,似孟尝,神拳太保,双锏大将,锏打山东六府,马踏黄河两岸。尉迟恭,隋唐大将,武艺高强,日占三城,夜夺八寨,功累封鄂国公。秦、尉迟二将帮助李世民打下天下建立大唐后,被封为开国元勋,为什么会充当民间的门神呢?古籍记载:唐太宗李世民早年降瓦岗、扫窦建德、镇杜伏威等起义军,其间杀人无数。即位后,身体极差,夜间梦寐不宁,多做噩梦,常见祟魔在寝殿内外抛砖扔瓦,鬼魅呼叫,太宗终受不住恶鬼的折磨,召众将群臣商议。众将提出让元帅秦琼与大将军尉迟恭二人每夜披甲持械守卫于宫门两旁。是夜,果然无事。然久而久之,太宗念秦琼、尉迟恭二将日夜辛劳,便让宫中画匠绘制二将之戎装像,怒目发威,手持鞭锏,悬挂于宫门两旁。此后邪祟全消。后世沿袭此法,遂将二将永做门神而使他们在民间得以成为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威望最高、普及性最强、贫富皆爱的门神,至今长盛不衰。
北京民居中供奉的除秦琼、尉迟恭外,还有《水浒传》里的解珍、解宝、吕方、郭盛。因为北京的院落较大,占地面积往往延至后面的胡同。所以,在北京的住宅里,还有一种专贴在后门的门神。不过北京民居的后门门神只贴一位,为什么呢?因为后门一般多为单扇门。贴谁呢?多为捉鬼神钟馗和大唐丞相魏征。魏征在隋唐演义中本是一文臣,最早在潞城县二贤庄三清观内当道长,被民间奉为门神后,其像也仗剑怒目,一派英武气概。
因为北京是座古老的城市和元明清数朝的政治、文化、商业中心,所以全国各地的文人、商贾、官宦、旅游者纷纷来到北京,与此同时,他们家乡的门神也随之而到,以神佑他们平安。所以,在北京民宅的大门上,各地门神应有尽有。如:燃灯道人、赵公明,东汉的姚期、马武,抗金英雄岳飞、韩世忠,最可爱的是密云一带供奉的门神竟是夫妻二人——杨宗保与穆桂英。总之,北京住宅院中所贴的门神多取自中国古典名著中的英雄好汉,这些武艺出众、仗义疏财、精忠报国的英雄,妇孺皆知,影响面广,备受民间的崇拜。
这些历史上的门神在千年的中华文化中神佑着中华民族的子子孙孙,人们喜欢这种五颜六色的吉祥门画,只有贴上门神才能在欢度佳节的喜庆气氛中得到一种让他人难以想象到的思想满足和精神满足。
【小题1】下列各项中关于“门神”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门神为祈福而用。爵鹿蝠喜、宝马瓶鞍,各取其名,供奉者希望从门神那儿得到功名利禄。
B.门神通常贴在临街的大门上,多手持兵器,用以镇住恶魔或灾星从大门外进入。
C.门神有前门和后门门神之别,北京住宅后门多为单扇门,只贴“魏征”一位门神。
D.住宅院落中的门神形象,多取自古典名著中那些武艺出众、仗义疏财、精忠报国的人物。
【小题2】(小题2)本文认为门神是北京民俗中最多信仰的神祗之一,以下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 )
A.北京作为数朝政治中心,政局动荡,门神文化最能体现北京百姓渴望和平、祈求福祉的美好愿望。
B.北京民居的门神形象丰富多彩,有神话传说人物,也有历史英雄人物,各地门神可谓应有尽有。
C.历史上,各地文人、商贾、官宦等,因各种目的纷纷涌进北京,他们带来了各地各种不同的门神文化。
D.北京百姓喜欢五颜六色的吉祥门画,他们认为在欢度佳节的喜庆气氛中贴上门神能够得到神的庇佑。
【小题3】(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北京的门神形象各异,风格多样,是北京作为数朝政治、文化和商业中心的体现。
B.门神风俗能够流传至今并成为一种文化,与中国古典名著的深远影响是分不开的。
C.随着时代发展,门神已失去了原来的“祈福”、“镇鬼”等功能,而成为一种文化象征。
D.门神的产生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这是当时人们心理的渴望和精神抚慰的需要。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草婴:一生只做一件有意义的事
赵兰英
草婴本姓盛,名峻峰。草婴是他1942年发表第一部文学译作《老人》的笔名。“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草婴喜欢白居易的这首诗,这个笔名伴随他一生。草婴就像一颗生命力顽强的草,一生数次遭遇厄运,但他一次次闯过来了。支撑他穿闯过难关的是什么?是他品格中造就的坚韧和执着,是他内心充盈的从容和淡定。
14岁那年,草婴考上上海的雷士德工学院附中。这是英国人办的一所学校,主修英语。可是草婴不满足,还想再学一门外语。那个年代的中国,苏联是进步、光明的象征。草婴看到一些关于苏联的通讯报道和文学作品,非常兴奋,由此产生强烈愿望:学好俄语,把它们翻译过来,让更多的人对这个新兴的国家有更多的了解。
在一次社会活动中,草婴认识了中共地下党员姜椿芳。姜椿芳是一个俄文通,知道草婴在学俄文,便热情地给予辅导。1941年8月,上海地下党和苏联塔斯社主办的《时代》周刊出版,主要登载有关苏德战争的电讯、特写、通讯、述评及战争题材的文艺作品。姜椿芳是这份刊物的实际负责人。那时,上海没有几个人懂俄文,姜椿芳就让草婴为《时代》翻译一些稿子。草婴显得不自信,姜椿芳鼓励他:“翻翻就会了,你翻好后,我来校阅。”由此,在姜椿芳这位大翻译家、出版家、社会活动家的指引下,草婴走上翻译之路。
在群星璀璨的俄罗斯文学中,草婴最喜欢、翻译最多的是托尔斯泰和肖洛霍夫的作品。他说:“我为什么特别看重肖洛霍夫和托尔斯泰呢?因为我感到,从他们的作品中所反映出来的人道主义的思想、人性的光辉是最强烈的。我感受到中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特别需要培养和唤醒人性的光辉。”
然而,“文革”一开始,对肖洛霍夫的批判,各级报纸铺天盖地,说他是苏修文艺的鼻祖、人民的死敌等等。被批判为吹鼓手的草婴,丝毫不惊慌:你批你的,我信我的。有朋友劝他,把肖洛霍夫和托尔斯泰的原著和一些外文书籍统统销毁,或者送到废品回收站去,争取主动。他却这样回答人家:“他们要来销毁,我没办法。但是,我自己绝不会销毁的。”免不了,他被批斗、被隔离。
草婴内心非常坚韧,而且逻辑思维能力很强。什么事,到了他这里,谁是、谁非,谁对、谁错,谁高、谁低,谁轻、谁重,谁先、谁后,他都看得清清楚楚,想得明明白白。翻译家傅雷,被扣上“右派”帽子,有关部门让草婴写材料揭发,他一个字没写。草婴后来说:“我当时就这样想,这样的人怎么可能是坏人呢?他们是对国家有贡献的人。一个人,尤其是知识分子,要有良心。我不能昧良心,人家是好人,一定硬说他们是坏人。”在草婴的人生信条上,有这样几个字:心、脑、眼、骨。具体说,心,就是良心。没有良心,什么卑鄙无耻的事都做得出。脑,就是要有自己的思考、分析和判断。眼,就是要观察,明辨是非。骨,就是脊梁,任何时候要挺得直。
1975年,又一场灾难降临。瘦得体重只有90来斤的草婴,被叫去扛水泥包,一包水泥100来斤。扛了一包又一包,一次,他人还没站稳,车上的人就把水泥包压在他的肩上。他只听到腰背部“喀嚓”一声,人就昏倒在地。第十二节胸椎压缩性骨折!他是“牛鬼蛇神”,没有资格住院,只得回家。躺在木板床上,一动就痛入骨髓。结果,在木板床上吃喝拉撒一年之久,被折断了的胸椎骨,才愈合起来。这种非人的生活,有几人能挺过来?
支撑他的,就是内心那份坚韧、那份淡定。他认为,人这一生注定有许多磨难,重要的是要有韧性,挺过去。躺在木板床上,他每天给自己“打气”:坚持、坚持,一定要渡过难关!
因为不拿工资,没有级别,这位大翻译家看病也成问题。很多人知道,巴金是中国作家中唯一不拿工资的专职作家。其实,在翻译界,还有草婴、罗稷南、傅雷、满涛、萝海,不拿工资,不定级别,不进国家编制,靠翻译稿费生活。因此,在很长时间,草婴不享受任何医疗待遇,生病后只能在街道小医院诊治。
其实,草婴也有机会成为国家编制人员,并且当官。但是,他放弃了。那是1977年,文学春天来临之际,上海筹办上海译文出版社。那天,市委宣传部领导来到草婴家里,请他出任总编辑。他也有机会,从事外交工作。但是,他放弃了,对于国家编制和当官,他看得很淡,他选择的路子不会改变。
草婴说:“一个人的一生其实并不很长,所谓人生苦短,讲的就是这个意思。能集中你所有精力,在你的一生中做好一件有意义的工作,那就算不错了。”就是这份淡定、从容,使他内心安静,不目迷五色心分四处,更不会怀疑和后悔自己的选择与执着、坚定。
放着总编辑位子不坐,草婴有“私心”:集中时间和精力,系统翻译托尔斯泰的作品。他说:“我认为是正确的,就把全部精力、时间都放到这上面去,其他事情一律都推掉。从18岁开始,我首先考虑的就是有限的精力、时间,怎么能够用到对社会、对人民最有益的工作上面。因此,我对时间的吝啬,也可以说节约,像犹太人节约金钱一样。”
整整20年,他埋首于托尔斯泰所描绘的世界里。他每天早晨6点半起床,早饭后,进入书房,开始工作。亲朋好友来访,他也是坐一会儿,就说:“对不起,我要上班了。”不待人家反应,就自顾自地走进书房。他的长女不幸患上癌症,卧室与草婴的书房仅一步之遥。一边是女儿痛苦的呻吟声,一边是父亲笔头的沙沙声。草婴没有停笔!老年丧女,草婴该忍受多大的煎熬?他挺住了。他想,不能因为女儿,影响工作。否则,就是“双重损失”!正在进行中的《托尔斯泰小说全集》翻译,是他生命中的另一个孩子!
草婴严谨的翻译态度在翻译界有口皆碑。一般翻译一本书,他先把原作看过几遍甚至十几遍,弄懂弄清所有人物关系,所有情节起源,甚至做卡片。比如,《战争与和平》中的人物就有559个。草婴给每个人做一张卡片,姓名、身份、性格特点,与其他人的关系等,一一写在上面。同时,他还要熟读有关俄罗斯历史、哲学、宗教、政治、军事、风俗等方面的书籍。直到把整部原作理解透了,烂熟于心了,他才动笔翻译。即便如此,对一个词、一句话的推敲,他还要反复多遍,直到满意为止。也许人们不相信,一年365天,草婴没有一天不翻译。12卷本的《托尔斯泰小说全集》,他花了20年的时间!他每天的翻译速度是:1000字!他的每个字,是用心血“呕”出来的。
草婴认为,一个文学翻译家是原著作者和译文读者之间的桥梁,他必须时时刻刻想到他们,对他们负责。他说:“我做了一辈子的翻译,并不觉得自己有什么成功的经验。我平生只追求一点,那就是:堂堂正正做人,认认真真做事。”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因为自己非常喜欢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所以盛峻峰便以“草婴”作为自己一生的笔名,而草婴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确实与草相似。
B.草婴走上翻译之路的主要因素有三个,一是他不满足自己已学的的知识,二是当时苏联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印象,三是姜椿芳的鼓励和指引。
C.草婴宁可被批斗、被隔离,也不听朋友劝告,把托尔斯泰和肖洛霍夫的作品等外文书销毁或送废品回收站,说明他不懂权宜之计,也表现他执拗的性格。
D.草婴把自己的翻译工作看得比女儿的健康和生命都重要,听着隔壁女儿痛苦的呻吟,他竟然能安心翻译,似乎有点不近人情,让人难以理解。
 
【小题2】草婴的翻译工作取得突出成就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3】草婴的“坚韧和执著”与“从容和淡定”是什么关系?有哪些具体表现?请结合材料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