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10月10日,一篇名为《当小学生遇见苏轼》的文章在清华附小的班级微信公众号发布后,很快在朋友圈刷屏,让舆论感叹“别人家的孩子”的同时,也引发了不小的质疑。
围观小学生“研究苏轼”这件事,难道真的只有质疑?我们常常抱怨我们的教育这不好那不好。然而,当有人开始试着去改变这种教育方式的时候,我们第一时间不是去“鼓与呼”,反而是去质疑,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教育不自信的表现。
大学生的“课题研究”尚且需要导师和教授的引导,小学生作一个大文豪的“课题研究”,本身就离不开家长以及老师的帮助。即使他们参与“过多”又如何呢?作为一种创新教育的方式,让孩子充分发挥想象力自主思考,这本身就是教育的一种进步,我们应当有这个教育自信。
——中国青年网10月13日《要有“小学生研究苏轼”的教育自信》
材料二
“别忘了,这是清华附小。”校方这样答复。作为清华教职员工子弟学校,大师、院士进校园是常态,同时生源的家庭教育也与众不同。校方表示,某些研究能力孩子确实没有,需要家长和老师配合。但也有《苏轼的朋友圈》等几份报告的研究完全由学生独立完成。
专家认为,探究式学习通过课题展开教学的方法对培养小学生的资料收集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都很有帮助。这种尝试值得鼓励,期待在全国更多的小学推广。
——《解放日报》10月13日《小学生做苏轼研究,是不是摆噱头搞炒作》
材料三
以大数据分析苏轼,这种探究性学习在欧美不少国家的小学教育中已是常态。美国很多学校甚至从一年级开始就让小学生动手做“课题研究”,这种启发式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让孩子以探索、发现的兴趣参与其中,培养各种能力,而没有“标准答案”的束缚和干扰。
近年来,各种观察性、探究性学习在中小学校亮相。但在具体操作中却变成了让家长抱怨的奇葩作业,重结果轻过程,甚至沦为形式。从一些学校的经验可以看出,这种探究性学习需要很多“配套”,包括硬件、学校统筹,还需要老师的教育理念更新、教学水平升级。
——《广州日报》10月13日《 “小学生遇见苏轼”的看点在哪儿?》
材料四
清华附小从低年级就开始小课题研究,中年级开始研究生活现象,高年级就要开始主题研究,以人物带动作品,打通全科教学。比如关于苏轼的研究布置下去,孩子们用整整一年的时间读苏轼的作品,数学老师帮助寻找研究工具,语文老师负责帮助文字表达。窦桂梅老师说,这其实对老师的要求非常高,平时就要对学生进行类似研究训练。她认为,学生有差异而不是有差距,更重要的是老师要有一种推动学习方式转变的激情和使命。
网10月13日《小学生研究苏轼受关注 探究式学习究竟难不难》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材料二都回应了小学生研究苏轼过程中“家长的参与度”这一质疑。 |
B.材料三说明了探究性学习的优点,但也承认目前我们全面实施的条件并不成熟。 |
C.材料四中,窦桂梅老师认为学生学习方式必须改变,教师角色必须转变,并要推动学习方式的转变。 |
D.材料三、四都分析了探究性学习的具体操作方法,都认为教师是其中的重要因素。 |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创新教育的方式,不需要过多的指责,而需要“鼓与呼”。 |
B.清华附小独特的资源是其开展探究性学习必不可少的条件,而这种学习方式是当今基础教育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
C.欧美等发达国家探究性学习已是基础教育的常态,说明它是一种更先进、更科学的教学方式。 |
D.开展探究性学习对老师的要求很高,要懂得探究方法,要懂得全科教学。 |
E. 四则材料均是对新近事件的评论,充分体现了时评的事实性和时效性,相比而言,材料一的评析性更强。
【小题3】根据材料,概括目前我国开展探究性学习面临的问题。